第一篇:“新基础教育”理念下-如何有效开放课堂教学
“新基础教育”理念下,如何有效开放课堂
教学
其实,当叶主任给我这个题目时,我心里一阵阵忐忑,对于我来说是还没有怎么接触“新基础教育”的,对它的理念也是一知半解,更多的是道听途说。因此也迟迟不能动笔,直到上个星期天去听了关于新基础教育的讲座,才有了点思路,所以在这里我先道个歉,如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多多见谅和指教。
开放是“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底线。那该如何有效开放课堂教学呢?这里结合我所听到的一些理念谈一点小看法。
首先,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化。以前我们更多的是老师和学生一对一对话,这简而言之就是老师和学生单挑。在新基础教育的开放理念引领下,组织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成为网状互动的,如同桌与同桌之间的交流、小组间的交流、组际交流等。这样更加有力于开放学生的固化思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其次,把各种权利还给学生。例如,把提问权还给学生,课堂上再也不是老师问学生答的僵化模式,而是学生踊跃的争相提问,再由全班同学和老师共同来解决。再如,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与质疑的评价,要从老师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去做出判断并表达。又如,把总结权还给学生,这不仅仅是一节课结束时的总结,甚至是一个问题解决之后的总结,这些总结都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让学生自觉地去谈自己的收获,谈自己的体悟。
再次,合理有效的利用课堂资源。在自然的课堂上,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意外的出现不一定是坏事,可能是好事。意外是课程的生长点,是好课的亮点。我们应该学会善待这些意外,发现意外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使课堂生成“意外”资源,让学生个性飞扬。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这样才能发现学生一些不易被发现的资源。如“情绪性资源”、“问题类资源”和“错误资源”。看到学生眉头紧锁,躲避你的目光,你会知道你的问题难住了谁,谁又碰到麻烦?看到学生迎着你的目光有所期待,你会知道谁胸有成竹,谁想表达。这些信息引导你采取行动,建立同学间的联系,互帮互助。当你弯下腰细心看学生的练习,发现精彩的创新点,抑或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你妥善运用它们,或拓展学生思维,或以点带面纠正一些偏差,推进学生深度探究,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诚然,对于“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和运用,我还有太多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里还烦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与我一起共勉,谢谢。
第二篇:新基础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几点思考
新基础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几点思考
花园小学
霍国琴
近几天来,我认真学习了新基础教育理论《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联想起前期学校承担的几次研究活动,感触颇多。一方面为学校教师锐意进取、大胆实践的精神所鼓舞,她们学到了不少新颖的设计思路和操作方法;另一方面又为新基础教育理念下数学教学极度抽象的现状以及教师错综复杂的思绪深感困惑和忧虑,真是不听研讨课还知道课该怎么上,一听研讨课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了。现在我将自己对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悉数说出,作为一种“资源”与大家“共享”
一.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倡重心下移,谁是课堂的主人?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我认为,这种提法不完全符合事实。如果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那么课堂中的另一类人-----教师,是什么?是客人吗 ?以前的课堂难道是以教师为中心,是师尊生卑,教师压抑学生,现在来个生尊师卑,让学生来压抑老师?很显然这是一种极端思维对立的怪论。
因此我觉得,本身争论“课堂中谁是主人”的问题就是错误。因为问题的提出仍然停留在非此即彼、不是黑就是白的对立思维的层次上。我觉得,教师与学生她们都各自承担这自己任务,这两类主体在课堂上相互支持、相互感染,只有当教师活动于学生活动融为一体时,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她们是课堂行为的共同实施者。学生是主人,教师也是主人,大家都是主人了。
二、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做到五还,那教师要讲吗、是不讲或少讲吗?
我认为,教师必须要讲,不能不讲,更不能一般的提倡少讲。讲不讲,少讲还是多讲,要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
教师的讲是教师的正当权利,更是社会交付与他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授课,并不仅仅是个体在授课,或者说某个人在发言,而是社会、自然借助教师之口向处于朦胧阶段的学生传递知识和经验。
学生是生命,但他是未成熟、从来成熟的生命到成熟的生命,需要经验和方法。而有些经验和方法是大部分学生依靠自身无法悟得的,所以教师必须要“给”,要“讲”。怎么讲?关键是能把握好四个字:准、实、活、细。
(1)准。抓住重点,切入要害,既准确挖掘知识内质,又准确深入学生内心。
(2)实。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经验。
(3)活。形象,直观,通俗,浅显。
(4)细。准确,细致,体系感,结构化。
三、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依靠严密的问题推进,就是“动态生成”吗? 我认为,不但不是“动态生成”,而且连完整的“动态”都算不上。
因为、“动态生成”中,“动”是手段,生成”才是目的 “动”应该以“生成”为追求目标。生生互动也好,师生互动也罢,“动”起来不是重要的,能生成创造性思维成果,才是关键。
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动”起来了,教师“动”起来了,思维共振了,相互碰撞了,生成出富有灵性和智慧的问题和解题方案了,这并不是就算大功告成,生成了还需要巩固积累,还需要反馈、需要去亲自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课课有收获,如果不这样,师生共同创造的,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往往昙花一现旋即飞逝。我们一直在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有效,不再是那么容易就能达到的底线,课程改革中“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它们所承载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提升。这些仅仅依靠一些纯数学的推进和乏味的思维体操,是无法来实现的。
综上所述,是我在听新基础教育研讨课时的一些感想和浅层的思考。对于新基础教育的原则和理念,我是完全赞同,但赞同不等于盲从,支持不等于迎合,我以为,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个性化的重组、批判的吸收其精华,在继承中取舍,在实践中创造,应该是也必须是我们新基础教育实验教师努力追求的方向。
第三篇: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以上课堂的实质只是知识的灌输,其表现是课堂教学对真实生活的遗忘。这里没有对智慧的刺激,没有对道德、审美的体验,没有对生活的感悟,课堂变得机械、沉闷,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缺乏意义的呈现。说得更严重些,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如同产品的加工,课堂是加工厂,学生就是有待加工和塑造的产品。课堂不再是人的活动的场所,不再是养育人的乐园,而是成为了人的“鸟笼”。
三、“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有“四性”:
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需要。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反思性:课堂教学充满真实气息,学习成为一种重建需要。1.有效课堂的发展性
“教学与发展”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永恒主题。有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
因此,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面发展”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
有效课堂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使知识及其理解和掌握从属服务于发展。发展是什么?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发展不是外界强加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建构的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的走向: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知识性教学以学科为本位,旨在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
2.有效课堂的生活性
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习惯于将课堂教学仅仅作为一个知识授受的简单过程,将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简化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以致课堂教学渐渐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远离了学生的道德生活,远离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审美生活,从而也就失去了不断促进学生创新与发展的生命活力。人总是生活中的人,离开人的生活去谈人的培育,等于把人抽象化、简单化,换言之,教育对象在此时此地的教育中便没有被当人看待。
对于有效课堂的生活性,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溶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
3.有效课堂的生命性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的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有效课堂可以充分地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之光把世界和人自身照亮应当是教育最真切的意义和使命。
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有效课堂的反思性
“教”是为了“学”,检验“教”的有效是积极地“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对有效课堂的反思就会“逼”着教师们提高自身素质,尽快由教书匠型教师转变为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强化自己的有效意识,使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而是要持续不断地追问自己:“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等等。
四、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理念
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构建有效课堂,一定要全面确立学生主体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多去研读自己的学生。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主角,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中心来组织;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评判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因此,老师不要去一味追求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要以无微不至的教学态度,热爱、尊重、关心学生,以情育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高涨的学习热情,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也就是,尊重学情、因学定教;二要有效组织,根据学情确定“三维”教学目标,使之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营造民主课堂,创设真本、有效的教学情境,在预案生成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开展教育性对话;要善于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的讲解与“牵”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根要据课堂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特别学生学习发生困难,须诊断,敢调整,敢引导,敢追问,敢讲解,把学生思维和情感引向深入。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要能发现、重组课堂自然生成的资源,让生成走向有效,增强教学目标实现的效果。三要提升评价效度。着眼于学生全面、多元、有差异发展,更多地采用即时的、多元的、极富个性和针对性的评价,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用具体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前进的动力。教师要研究把握考试评价改革方向,学会编制个性作业和试题,采取多样化训练方式和分层训练设计,优化交流、反馈和评价手段,从学生层面上看,有效教学应该让他们乐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的生命价值在教学中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寻找知识、思维、情感三维统整的教学目标(当然三维目
识整体教学中充分体现)三者之间的平衡。
五、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对有效课堂教学提出过九大教学步骤:1.引起学习注意 2.交待教学目标 3.复习相关旧知 4.呈现新课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 6.引发行为表现 7.给予信息反馈 8.评估行为表现(6-7循环)9.强化保持与迁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教授将有效课堂教学结构分为五大步骤:1.启动——动机/兴趣/注意/目标 2.导入——复习/提示回忆/补缺 3.展开——呈现/编码/练习/反馈 4.调整——补救/补充 5.结束——小结/照应/提示课后作业。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成效。它将是我们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具体到某一节40分钟的课堂,要让它变成有效课堂,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学生中心说”和“生成性课堂”观念的影响下。预设教学目标的做法受到了质疑。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肯定了教学目标设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是有效教学的要素之一。加里•鲍里奇在论述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时,其中之一就谈到了“任务导向”,即定制教学目标。因此,不是要不要设立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而是怎样设立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
2.有效课堂教学应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策略是一堂课中所有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课堂教学方法种类很多,每一种方法都具有其适用的有效范围,它的选择受制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特征以及教学环境等,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但是一定不能违背适切性的原则。
3.有效课堂教学应处于最佳的投入状态
课堂中学生的投入状态指学生自觉学习的程度。一般说来。主动投入学习的效果优于被动
于表层参与。
目前,研究者普遍将是否引发了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以及学生学习的实效作为评价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国内的学者有实验研究揭示: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进行讨论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优于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被动参与学习状态。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必须做到:(1)引发学习者情感体验,激发合理适度的学习动机;(2)让学习者明确学习的目标;(3)提出富有挑战的任务,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积极行为;(4)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并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课堂教学结束后又能保持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4.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良好的课堂管理
良好的课堂管理指教师能紧凑而富有节奏的安排学生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不必要的课堂干扰,维持课堂秩序,保证课堂进程的时效性。它包括预防性的管理与应对性的管理。
5.有效课堂教学应呈现精细的教学环节
关注细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育人目标的大前提和课程标准的规范下,40分钟课堂的每一环节的目标、内容、活动等的精心设计与准备,才能真正创建“有效的课堂”。就班级授课制而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讲授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仍是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教学环节。
6.有效课堂教学应满足好课的基本条件
所谓好课就是有效教学的课。叶澜教授认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就可以算是好课了。“扎实”的课是有意义的课。“充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是有生成性的课。“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课堂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生成许多新的东西。“真实”的课是有待完善的课。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需要我们高质量经常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常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我这节课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这样更有效的教学?”
因此,“有效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前提、生动而有趣的学习情境是有效课堂的关键、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是有效课堂的主线、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是有效课堂的保证、课后的有效反思是有效课堂的助推剂。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在民主、真实、朴实、扎实的基础上更智慧一些,更富生命一些,多给学生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给学生留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活动实践的余地,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一些成功的体验。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这才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第四篇:新基础教育的理念
“新基础教育”宗旨:
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二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学校日常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的转换;
三是以发展观为核心的师生生存方式的转换。“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七条:
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
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
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特色;
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
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新基础教育”的“三让”:
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新基础教育”简介
“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研究分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理论研究,重点在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建构新基础教育的观念体系;二是为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作出设计;三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组与一线教师、校长的密切配合,相互启发、互动学习、积极创造,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取得突破,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新基础教育的“新”既表现为理论创新,又体现在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新基础教育观念的更新。新基础教育重新奠定了基础教育的本质,把基础教育看作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化教育观念体系。
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新基础教育从活动的观点出发,强调通过革新学生浸润其中的以课堂教学与班级生活为基本内容的日常实践,为每一个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生命力的勃发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和发展基础。
师生学校生存方式观念的更新。使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由消极被动的适应性生存方式向积极主动、不断自我更新的发展性生存方式转化。
第五篇:有效课堂教学理念和实践
《有效课堂教学理念和实践》的心得体会
单位:曲梁一初中 姓名:程瑞红 《有效课堂教学理念和实践》的心得体会
看了相关有效课堂教学的书籍,我对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有了肤浅的认识。经过学习和总结,结合专家的经验,我把对“有效课堂教学”的认识,谈谈学习中得到的一些体会: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其中包括(1)我们要给所教学的知识内容和我们本身的角色进行定位。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2)我们要关注学生们的个别差异性的问题;(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表述要清晰,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4)教师要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发展性。其中包括(1)课堂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2)运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3)课堂教学要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老师尊重学生,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4)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
除了以上几个大的观点外,有效课堂教学还要注意教学上的细节,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 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我们开展实际教学工作与之还是有一点距离和差别的。因为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存在地域差异,个性差别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我们的学生,因此,面对教育环境的多元化、教育对象的复杂性等问题,我们的有效性教学工作也必须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
从现在开始,我要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强化有效教学的意识,在反思、自查、整改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时刻提醒自己在每节课后自己主动反思:课上哪一个环节启发了学生?哪一部分是教学中的亮点?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喜欢回答?哪一部分教学效率高?下节课如何改进,主动把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以上是这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有很多地方写的还不是很周全,但是这次学习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为我今后进行有效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