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测考点(一本通上总结)
一.数量关系
1.浓度问题 知识框架
数学运算问题一共分为十四个模块,其中一块是浓度问题。
浓度问题在公务员考试中主要只有三类,溶质变化、溶剂变化和不同溶液混合,其中不同溶液混合分为规律变化和无规律变化两种形式。只要掌握其解题技巧,这类问题便可轻松搞定浓度问题。
核心点拨
1、题型简介
化学定量分析常涉及溶液的配置和溶液浓度的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常遇到溶液配比的问题,由此产生的许多问题归为浓度问题。公务员考试中浓度问题实际是从小学应用题演变而来的,其本质是比例问题。
2、核心知识
一般溶液是指将一种固体或液体溶于另一种液体(一般为水)中,得到的均匀混合物,被溶解的固体或液体为溶质,起溶解作用的液体(一般为水)为溶剂。
浓度问题就是研究溶质、溶剂、溶液和浓度之间关系的问题。它们存在以下 四个基本关系: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浓度×溶液质量;
; 溶液质量=。
(1)溶剂的变化——蒸发与稀释问题 溶液蒸发 水含量降低 溶质浓度增加;
溶质不变 溶液稀释 溶剂含量增加 溶质浓度降低; 利用相同溶质的不同比例求解溶剂变化的情况。(2)溶质变化——溶质的增减问题
一般而言,直接计算溶质的增减比较复杂,由于溶剂与溶质对立而统一,大部分情况下,溶质变化的浓度问题需要通过计算溶剂的变化来反推浓度。
(3)不同溶液的混合问题 A.浓度呈规律性变化
这类题往往具有多次操作,浓度不断变化且呈一定规律的特征。其关键是抓住浓度变化的统一规律,从而忽略掉每个步骤的分析过程,应用公式法,简化计算。
B.无规律变化
①某一溶液相对于混合后溶液,溶质增加;另一种溶液相对于混合后溶液,溶质减少。由于总溶质不变,因此增加的溶质等于减少的溶质。此类混合问题采用十字交叉法。
②使用混合判定法,从选项入手,根据溶液混合特性,使用带入排除法解题。
3、核心知识使用详解
浓度问题主要有四种解决方法。其中,方程法具有思维过程简单的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浓度问题。因此,同学需要优先而扎实地掌握以不变应万变的方程法。
(1)方程法
一般来说,该方法有两个要素,第一是设未知数,要求易于求解;第二是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浓度问题中往往以浓度作为未知数,这样等量关系易于表达,但也伴有浓度数值大多是小数不好计算的弊病,同学可在实际做题中细加体会。
(2)特殊值法
在很多情况下,同学可选取符合一般情况的特殊值求解。(3)十字交叉法
十字交叉法主要用于解决加权平均值问题,在浓度问题中即混合浓度问题。
两部分混合,第一部分的平均值为a,第二部分的平均值为b(这里假设a>b),混合后的平均值为r,利用十字交叉法有: 平均值 交叉作差 对应量 第一部分 a r-b A 总体平均值 r
第二部分 b a-r B 得到等式:(r-b)÷(a-r)=A÷B。(4)混合特性判定法
同学可从选项入手,根据溶液混合特性直接排除一些选项,通常与代入排除法混合使用。其优点在于可以省去繁琐的计算,但较依赖于命题者对选项的设置。在熟练掌握上述基本方法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运用该方法,可提高解题效率。
(5)公式法 多次混合问题公式:
设原有盐水的质量为M,浓度为c0
先倒出M0 克盐水,再倒入M0 克清水,如此重复n次后,溶液浓度cn 为:
先倒入M0 克清水,再倒出M0 克盐水,如此重复n次后,溶液浓度cn 为:
夯实基础
.溶剂变化
例1:
当含盐30%的60千克盐水蒸发为含盐40%的盐水时,盐水重量为多少克? A.45 B.50 C.55 D.60 【答案】
A 【解析】
[题钥]
“当含盐30%的60千克盐水蒸发为含盐40%的盐水时”,表明考查的是蒸发问题。在此类问题中,溶质不变。“盐水重量为多少克”,本题要求的是溶液质量。
[解析]
应用方程法:
假设最后盐水质量为x千克; 根据“溶质不变”列方程: 60×30%=x×40%; 计算得x=45千克; 所以,选A。例2:
甲容器中有6%的食盐水300克,乙容器中有10%的食盐水120克。往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倒入等量的水,使两个容器的食盐水浓度一样,问倒入多少克水? A.100 B.120 C.180 D.240 【答案】
D 【解析】 [题钥]
“往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倒入等量的水”,表明考查的是稀释问题。在此类问题中,溶质不变。“使两个容器的食盐水浓度一样”说明溶质之比等于溶液质量之比。
[解析]
两个容器中食盐的含量之比为:(300×6%):(120×10%)=3:2; 由于最后两个容器的食盐水浓度一样: 故最后两个容器中食盐水的质量之比为3:2; 设倒入x克水:
则有(300+x):(120+x)=3:2; 解得x=240。
.溶质变化
例3:
一个容器内装有10升酒精,倒出2.5升后,用水加满;再倒出5升,再用水加满,这是容器里的酒精溶度是多少? A.35% B.37.5% C.40% D.42.5% 【答案】
B 【解析】
[题钥] “一个容器内装有10升酒精,倒出2.5升后,用水加满;再倒出5升,再用水加满”,表明溶质质量变化,步步求解。
[解析]
第一次加水后溶质变化为原来的:
;
第二次加水后变为原来的:
;
所求溶度为:
;
所以,选B。
.不同溶液混合
例4:
从装满1000克浓度为50%的酒精瓶中倒出200克酒精,倒入蒸馏水将瓶加满,这样反复三次后,瓶中的酒精浓度是: A.22.5% B.24.4% C.25.6% D.27.5% 【答案】
C 【解析】
[题钥] 每次操作后,酒精浓度减小,且其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解析] 根据题意:
每次操作后,酒精浓度变为原来的(1000-200)/1000=0.8; 故反复三次后浓度变为: 50%×0.8×0.8×0.8=25.6%; 所以,选C。例5:
甲杯中有浓度17%的溶液400克,乙杯中有浓度为23%的同种溶液600克,现在从甲、乙取出相同质量的溶液,把甲杯取出的倒人乙杯中,把乙杯取出的倒人甲杯中,使甲、乙两杯溶液的浓度相同,问现在两杯溶液浓度是多少? A.20% B.20.6% C.21.2% D.21.4% 【答案】
B 【解析】
[题钥]
“甲杯中有浓度17%的溶液400克,乙杯中有浓度为23%的同种溶液600克”可以得出这两杯的溶质质量。
“甲、乙两杯溶液的浓度相同”暗含将两杯的溶液混合,溶质和总溶液不变。求出混合后的溶液浓度就是本题的重点。[解析]
解法一: 应用方程法: 假设两杯溶液浓度为x,根据“溶质和总溶液不变”列方程:(400+600)x=400×17%+23%×600; 解得x=20.6%; 所以,选B。解法二: 应用十字交叉法: 设混合后总浓度为x:
浓度 交叉作差
对应量
第一部分(甲)17%
400
总浓度(总体平均值)
600 第二部分(乙)23%
得到等式:
解得
所以,选B。
进阶训练
.溶剂变化
例6: 已知盐水若干千克,第一次加入一定量的水后,盐水浓度变为6%,第二次加入同样多的水后,盐水浓度变为4%,第三次再加入同样多的水后盐水浓度是多少? A.3% B.2.5% C.2% D.1.8% 【答案】
A 【解析】
[题钥]
“已知盐水若干千克,第一次加入一定量的水后,盐水浓度变为6%,第二次加入同样多的水后,盐水浓度变为4%”,可知本题的溶质不变,变的是溶液的质量和浓度。[解析] 设特殊值:
假设第一次加水后盐水的质量为100克 溶质质量(食盐)为:
溶质质量=浓度×溶液质量=100×6%=6克 第二次加水后溶液质量为:
溶液质量=
=6/4%=150克
先后加水的质量为: 150-100=50克
第三次加水后溶液的浓度为
=
=;
所以,选A。
.溶质变化
例7:
有一瓶水,将它倒出1/3,然后倒入同样多的酒精,再将此溶液倒出1/4后又倒进同样多的酒精,第三次倒出此溶液的1/5后又倒进同样多的酒精,问此时的酒精浓度是多少? A.70% B.65% C.60% D.55% 【答案】
C 【解析】
[题钥]
“有一瓶水,将它倒出1/3,然后倒入同样多的酒精,再将此溶液倒出1/4后又倒进同样多的酒精,第三次倒出此溶液的1/5后又倒进同样多的酒精”,可以找出此题暗含的是混合后溶液质量不变,关键是求溶质质量。
[解析] 设特殊值:
假设这瓶水的总量为60(3、4、5的最小公倍数)第一次倒出的水和倒入的酒精质量一样,为: 60×1/3=20;
第二次倒出水和倒入酒精后,共有酒精为: 20×﹙1-1/4﹚+60×1/4=30;
第三次倒出水和倒入酒精后,共有酒精为: 30×﹙1-1/5﹚+60×1/5=36 故最终溶液浓度为:
=36/60×100%=60% 所以,选C。例8:
已知有A、B、C三种溶液,其浓度分别为40%、36%、35%,将三者混合后得到浓度为38.5%的溶液11升。其中B溶液比C种溶液多3升,那么其中A种溶液多少升? A.4升 B.5升 C.6升 D.7升 【答案】
D 【解析】
[题钥] “已知有A、B、C三种溶液,其浓度分别为40%、36%、35%,将三者混合后得到浓度为38.5%的溶液11升”,混合前后A、B、C三者的溶质不变
[解析]
设A溶液有x升.B溶液有y升,则C溶液有(y-3)升: 有X+Y+(Y-3)=11; A溶液的溶质质量为: 溶质质量=浓度×溶液质量=40%x; B溶液的溶质质量为: 溶质质量=浓度×溶液质量=36%y; C溶液的溶质质量为:
溶质质量=浓度×溶液质量=35%(y-3); 混合后的溶质质量为:
溶质质量=浓度×溶液质量=38.5%×11; 溶解前后的溶质质量不变: 40%x+36%y+35%(y-3)=38.5%×11消去 y,得x=7;
所以,选D 2.排列组合问题
知识框架
数学运算问题一共分为十四个模块,其中一块是常规排列组合问题。常规排列组合问题是排列组合问题中的一种。
排列组合问题根据是否与顺序有关,只有排列和组合两种类型;根据事情的完成步骤,只有分类和分步两种类型;根据解题方法,只有基础公式型、分类讨论型、分步计算型、捆绑插空型、错位排列型、重复剔除型、多人传球型、等价转化型八种类型。无论排列组合的元素怎么变化,同学只要牢牢把握这几种主要类型和解题方法,就能轻松搞定排列组合问题。
核心点拨
1、题型简介
排列组合问题在近年来各类公务员考试中出现较多。下面给出了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几个核心知识点,从真题来看,基础公式型、分类讨论型、分步计算型、重复剔除型、等价转化型这五种题型考查较多,同学们可以重点学习。
2、核心知识(1)基础公式法 加法原理:
一件事情,有n类方法可以完成,并且每类方法又分别存在则完成这件事情共有乘法原理:
种方法。
种不同方法,一件事情,需要n个步骤完成,并且每步又分别存在成这件事情共有排列基础公式: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组成一列(与顺序有关),有
种方法。
种不同方法,则完
种方法。
组合基础公式: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组成一组(与顺序无关),有
(其中m!=1×2×3×…×m)种方法。
(2)分类讨论法
根据题意分成若干类分别计算。(3)分步计算法 根据题意,分步计算。(4)捆绑插空法
相邻问题——捆绑法:先将相邻元素全排列,然后视为一个整体与剩余元素全排列。不相邻问题——插空法:先将剩余元素全排列,然后将不相邻元素有序插入所成间隙中。(5)错位排列法 错位排列问题:有n封信和n个信封,则每封信都不装在自己的信封里,可能的方法的种数计算Dn,则D1=0,D2=1,D3=2,D4=9,D5=44,D6=265…(请牢牢记住前六个数)。
(6)重复剔除法 A.平均分组问题
将NM个人平均分成N组,总共有
种分配方法。
B.多人排成圈问题
N人排成一圈,有C.物品串成圈问题
种排法。
N个珍珠串成一条项链,有(7)多人传球法
种串法。
M个人传N次球,记X第二接近的整数便是传给自己的方法数。
(8)等量转换法,则与X最接近的整数为传给“非自己的某人”的方法数,与夯实基础
1.基础公式法 例1:
把4个不同的球放入4个不同的盒子中,每个盒子放一个球,有多少种放法? A.24 B.4 C.12 D.10 【答案】 A 【解析】 [题钥]
“把4个不同的球放入4个不同的盒子中”,与顺序有关,因此属于排列问题。[解析]
根据题意: 确定n:4; 确定m:4; 代入排列基础公式:
;
所以,选A。2.分类讨论法 例2:
从1,2,3,4,5,6,7,8,9中任意选出三个数,使它们的和为偶数,则共有()种不同的选法。A.40 B.41 C.44 D.46 【答案】
C 【解析】
[题钥]
“从1,2,3,4,5,6,7,8,9中任意选出三个数”,与顺序无关,因此属于组合问题。“从1,2,3,4,5,6,7,8,9中任意选出三个数,使它们的和为偶数”,共有两种类别:第一类,三个数都为偶数;第二类,两个奇数和一个偶数。采用加法原理。
[解析] 第一类,三个数都为偶数:
确定m1:
;
第二类,两个奇数和一个偶数:
确定m2:
;
代入加法原理公式:
所以,选C。3.分步计算 例3:
林辉在自助餐店就餐,他准备挑选三种肉类中的一种肉类,四种蔬菜中的二种不同蔬菜,以及四种点心中的一种点心。若不考虑食物的挑选次序,则他可以有多少不同选择方法?()A.4 B.24 C.72 D.144 【答案】
C 【解析】
[题钥]
“若不考虑食物的挑选次序”,与顺序无关,因此属于组合问题。
林辉挑选食物可分三步,第一步从三种肉类中挑一种肉类,第二步从四种蔬菜中挑二种不同蔬菜,第三步从四种点心中挑一种点心,采用乘法原理。
[解析]
三种肉类中挑一种肉类: 确定m1:;
四种蔬菜中挑二种不同蔬菜:
确定m2:
;
四种点心中挑一种点心:
确定m3:;
代入乘法原理公式:
所以,选C。4.捆绑插空法 例4:
A、B、C、D、E五个人排成一排,其中A、B两人不站一起,共有()种排法。A.120 B.72 C.48 D.24 【答案】
B 【解析】
[题钥]
“A、B、C、D、E五个人排成一排”,与顺序有关,属于排列问题。“其中A、B两人不站一起”,可采用插空法。分为两步,第一步:把C、D、E排成一排;第二步:将A、B插入C、D、E中行成的4个空隙中。采用乘法原理。
[解析] 第一步:
把C、D、E排成一排; 确定m1:
;
第二步:
将A、B插入C、D、E中行成的4个空隙中;
确定m2:
;
代入乘法原理公式:
所以,选B。5.错位排列法 例5:
五个瓶子都贴了标签,其中恰好贴错了三个,则错的可能情况共有多少种?
A.6 B.10 C.12 D.20 【答案】
D 【解析】
[题钥]
“五个瓶子都贴了标签,其中恰好贴错了三个”,与顺序无关,属于组合问题。
“其中恰好贴错了三个”,属于错位排列。分为两步,第一步:从五个瓶子中选出三个;第二步:对选出的三个瓶子进行错位排列。采用乘法原理。
[解析]
第一步:
从五个瓶子中选出三个; 确定m1:。
第二步:
对选出的三个瓶子进行错位排列;
确定m2:D3=2;
代入乘法原理公式:
;
所以,选D。6.重复剔除法 例6:
某小组有四位男性和两位女性,六人围成一圈跳集体舞,不同排列方法有多少种?()A.720 B.60 C.480 D.120 【答案】
D 【解析】
[题钥]
“六人围成一圈跳集体舞”,与顺序有关,属于排列问题。
然而,如下图所示,以下6种情况虽然对应了上述解法的不同排列过程,但实际上却是相同的方法,所以最后的结果还要剔除这些重复的情况。属于重复剔除型中的多人排成圈问题。
[解析] 根据题意:
将六人排成一排,共有
种;
确定重复情况: 将6个人排成圈,N=6; 确定分配方法: 720÷6=120 所以,选D。7.多人传球法 例7:
四人进行篮球传接球练习,要求每人接球后再传给别人。开始由甲发球,并作为第一次传球,若第五次传球后,球又回到甲手中,则共有多少种传球方式?
A.60种 B.65种 C.70种 D.75种 【答案】
A 【解析】
[题钥] “四人进行篮球传接球练习”,属于多人传球型问题。
[解析]
套用公式法: 确定M:4; 确定N:5; 代入多人传球公式:
;
与60.75最接近的整数61为传给“非自己的某人”即非甲的方法数; 与60.75第二接近的整数60便是传给自己即甲的方法数。所以,选A。8.等价转换法 例8:
一次射击比赛当中,6个瓷制靶子排成两列,左边挂了4个靶子,右边挂了2个靶子。射手在射击每一列的时候,必须先击碎此列尚未击碎的靶子当中的最下面的一个。请问全部击碎所有6个靶子一共有多少种方法?()A.10种 B.12种 C.15种 D.21种 【答案】
C 【解析】
[题钥]
此时可进行等价转化,等价于在第1、2、3、4、5、6次射击中,有4次是往左射击,有2次是往右射击,确定好这6次射击的“左”与“右”之后,具体是打哪个靶就被唯一确定了。
[解析]
此题等价于:
“共有6次射击,其中有4次是往左射击,有2次是往右射击,共有几种射击方法。” 6次射击中寻找2次往右射击的方法:
所以,选C。
进阶训练 1.分类讨论法 例9:
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自然数,从小到大顺序排列:1,2,3,4,5,12,…,54321。其中,第207个数是多少?()A.313 B.12354 C.325 D.371 【答案】
B 【解析】 [题钥]
“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自然数”,与顺序有关,因此属于排列问题。“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自然数”,共有五种类别:第一类,组成的自然数为一位数;第二类,组成的自然数为二位数;第三类,组成的自然数为三位数;第四类,组成的自然数为四位数;第五类,组成的自然数为五位数。采用加法原理。
[解析]
组成的自然数为一位数:
确定m1:;
组成的自然数为二位数:
确定m2:
;
组成的自然数为三位数:
确定m3:
;
组成的自然数为四位数:
确定m4:
; 组成的自然数为五位数:
确定m5:
;
由于
m1+m2+m3+m4=5+20+60+120=205; m1+m2+m3+m4+m5=5+20+60+120+120=325。因此,第207个数为五位数的自然数。第205个数为四位数的最后一位,即最大数5432; 第206个数为五位数的第一位,即最小数12345: 则第207个数为五位数的第二位,即第二小的数12354。所以,选B。2.重复剔除法 例10:
将11个人分成“3、3、2、2、1”这样的五组,请问一共有多少种分配的方法?()A.4620 B.69300 C.138600 D.277200 【答案】
B 【解析】
[题钥]
“将11个人分成„3、3、2、2、1‟这样的五组”,与顺序无关,属于组合问题。
将11个人分成“3、3、2、2、1”这样的五组,可分为两步,第一步:从11个人中选出6人,然后平均分成2组;第二步:从剩余的5个人中选出4人,然后平均分成2组,剩余一人则唯一确定。采用乘法原理。
在平均分组的过程中,应剔除重复的情况。属于重复剔除型中的平均分组问题。[解析] 根据题意,第一步,从11个人中选出6人,然后平均分成2组:
确定m1:
;
第二步,从剩余的5个人中选出4人,然后平均分成2组,剩余一人则唯一确定:
确定m2:
;
代入乘法原理公式:
所以,选B。3.多人传球法 例11:
对右下图正八边形的8个区域进行涂色,颜色从红、黄、蓝三种当中选取,每个区域选择一种颜色,并且要求相邻区域选取不同的颜色。请问一共有多少种涂色的方法?()A.86 B.174 C.216 D.258
【答案】
D 【解析】
[题钥]
“8个区域进行涂色,颜色从红、黄、蓝三种当中选取,每个区域选择一种颜色,并且要求相邻区域选取不同的颜色”,我们从区域1开始考虑,区域1一共有3种涂色的方法,先假设区域1被涂了红色,然后进行顺时针依次考虑:区域2选取与区域1不同的颜色;区域3选取与区域2不同的颜色……区域7选取与区域6不同的颜色;最后区域8选取与区域7不同的颜色,并且与区域1也要不同。
这个过程相当于“3个人(红、黄、蓝)传球,从„红‟出发,依次传8次球(1→2→3→4→5→6→7→8→1),最后传回到„红‟的手里”。属于多人传球型问题。
[解析]
根据题意:
假设区域1被涂了红色; 确定M:3; 确定N:8; 代入多人传球公式:
与85.33最接近的整数85为传给“非自己的某人”即非“红”的方法数; 与85.33第二接近的整数86便是传给自己即“红”的方法数。由于区域1可以涂“红、黄、蓝”3种颜色: 因此总情况数应为: 86×3=258(种)。所以,选D。4.等价转换法 例12:
假设x、y、z是三个非零自然数,且有x+y+z=36,则共有多少组满足条件的解? A.700 B.665 C.630 D.595 【答案】
D 【解析】
[题钥]
此时可进行等价转化,由于x、y、z是三个非零自然数,因此等价于36个“1”排成一排,内部形成35个空隙,在这35个空隙插入两个相同的物体,有几种插入法。
[解析] 此题等价于:
“36个“1”排成一排,内部形成35个空隙,在这35个空隙插入两个相同的物体,有几种插入法。35个空隙插入两个相同物体的方法:
所以,选D。
3.日期星期问题
知识框架
数学运算问题一共分为十四个模块,其中一块是特殊情境问题。日期星期问题是特殊情境问题中的一种。
在公务员考试中,日期问题主要考查的题型为根据已知条件求日期或星期。这类题型的解题方法一般只有:分段法、余数法、综合推断法;掌握年份、日期、星期的相关知识,你就可以轻松搞定日期星期问题。
核心点拨
1、题型简介
日期问题主要是根据已知的条件求星期、日期问题。一般情况下,这类型题目主要采用分段法、余数法、综合推断法解题。
2、核心知识(1)平年和闰年
平年2月有28天,全年365天; 闰年2月有29天,全年366天。(2)闰年的判定
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三千二百年再不闰(1)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如2008年是闰年,2009年就不是)
(2)能被400整除而不能被3200整除的是闰年(如1900年是平年,2000年是闰年,3200年是平年)。(3)大月和小月
大月: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每月共31天; 小月: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每月共30天。(4)星期
星期每七天一个循环(例如5日是星期二,那么12日也是星期二)。
日期星期问题本质上就是余数问题,比如星期几就是除7后余几。(如2008年1月1日为星期二,2009年1月1日为星期几?2008年为闰年,有366天,366除以7余2,故2009年1月1日为星期四。)
星期口诀:
平年每年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为同一个星期数,闰年每年的最后一天星期数为该年第一天星期数加上1。
夯实基础
1.分段法 例1:
从1999年8月16日到2000年3月8日共有多少天? A.202 B.205 C.206 D.208 【答案】
C 【解析】
[题钥] 将1999年8月16日到2000年3月8日分为三段计算。[解析]
可以把这些天分段如下: 第一段:
1999年8月16日-31日,共有31-16+1=16天,第二段:
1999年9月-2000年2月,共有30+31+30+31+31+29=182天 第三段:
2000年3月1日-8日,共有8-1+1=8天 所以,一共有: 16+182+8=206天; 所以,选C。2.余数法 例2:
已知2008年的元旦是星期二,问2009年元旦是星期几? A.星期二 B.星期三 C.星期四 D.星期五 【答案】
C 【解析】
[题钥] 2008年的元旦是星期二,并且2008年是闰年。[解析] 依题意: 2008年是闰年,2008年的元旦至2009年的元旦一共有366天; 计算得: 366†7=52……2;
故往后推两天,2009年元旦是星期四; 所以,选C。3.综合推断法 例3:
某一年中有53个星期二,并且当年的元旦不是星期二,那么下一年的最后一天是: A.星期一 B.星期二 C.星期三 D.星期四 【答案】
C 【解析】
[题钥]
题目中没有说明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所以先要考虑这题到底是平年还是闰年,“当年的元旦不是星期二”,即当年的第一天不是星期二。
[解析]
假设当年是平年: “平年每年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为同一个星期数”,且“平年是52周余1天”;
该年“有53个星期二”,因此该年的第一天(即元旦)和最后一天应同为星期二,与“当年的元旦不是星期二”不符,故该年一定为闰年。
根据“有53个星期二,并且当年的元旦不是星期二”可推知: 当年元旦是星期一,当年最后一天是星期二。该年为闰年,则下一年为平年:
根据“闰年每年的最后一天星期数为该年第一天星期数加上1”,“当年最后一天是星期二”可推知: 下一年的最后一天是当年最后一天的星期数加1,即星期三。所以,选C。
进阶训练
1.分段法 例4:
有人将1/10表示为10月1日,也有人将1/10表示为1月10日。这样一年中就有不少混淆不清的日期了。当然,8/15只能表示8月15日,那么一年中像这样不会搞错的日期最多有多少天呢? A.222 B.234 C.216 D.144 【答案】
B 【解析】
[解析] 依题意:
每个月从本月13日到本月最后一天是不会搞错的; 按闰年算:
共有18×12+7-1=222天; 另外:
1/1,2/2,3/3,…,12/12,这12天也不会搞错; 所以不会搞错的日期最多有: 222+12=234天。所以,选B。2.余数法 例 5:
如果前天是星期天,那么213天后是星期几? A.星期五 B.星期三 C.星期二 D.星期天 【答案】
A 【解析】
[解析]
由题意可知: 今天是星期二; 计算得: 213†7=30……3; 所以213天后为星期五; 所以,选D。3.综合推断法 例5:
用六位数字表示日期,如980716表示的是1998年7月16日。如果用这种方法表示2009年的日期,则全年中六个数字都不相同的日期有多少天? A.12 B.29 C.0 D.1 【答案】
C 【解析】
[题钥]
用六位数字表示“2009年的日期”,即六位数中的前两位为“09”。[解析]
根据题意: 2009年表示为“09”。表示月份时:
1~9月的第一位都为“0”,10月也包含“0”,与年份的数字“09”中的“0”重复;而11月的“11”数字相同,所以月份只能是12月;
因此六位的前面四位为“0912”,最后两位应为3~8: 每月最多只有31天,表示日的两位数字最大只能为31,而3~8所组成的数字最小为34,因此,2009年中六个数字都不同的日期一个也没有。
所以,选C。
4.容斥原理
知识框架
数学运算问题一共分为十四个模块,其中一块是容斥原理问题。
在公务员考试中,根据集合的个数,容斥原理问题一般只有两集合容斥关系和三集合容斥关系两种类型,两集合容斥关系一般只要采用公式法就可轻松解决,三集合容斥关系又可分为标准型、图示标数型、整体重复型三类,对应解题方法分别是公式法、文氏图法、方程法。无论集合中的元素怎么变化,同学只要牢牢把握这两类型,就能轻松搞定容斥原理问题。
核心点拨
1、题型简介
容斥原理是在不考虑重叠的情况下,先将所有对象的数目相加,然后再减去重复的部分,从而使得计算的结果既无遗漏又无重复。掌握容斥原理问题,可以帮助同学们解决多集合元素个数的问题。
2、核心知识
(1)两个集合容斥关系
(2)三个集合容斥关系 A、标准型公式
B、图示标数型(文氏图法)
画图法核心步骤: 1 画圈图; 数字(先填最外一层,再填最内一层,然后填中间层); ③做计算。C、整体重复型
A、B、C分别代表三个集合(比如“分别满足三个条件的元素数量”); W代表元素总量(比如“至少满足三个条件之一的元素的总量”); x代表元素数量1(比如“满足一个条件的元素数量”); y代表元素数量2(比如“满足两个条件的元素数量”); z代表元素数量3(比如“满足三个条件的元素数量”)。
3、核心知识使用详解
(1)容斥原理问题要清楚容斥原理公式中各项的实际含义,与题中的数据准确对应。(2)容斥原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文字转化为文氏图,在图中应准备反应题中集合之间的关系。(3)容斥问题的难度在于题中集合可能较多,某些集合之间的关系可能不确定,这需要仔细的分析,抓住不确定的。
夯实基础
1.两个集合容斥关系
例1:
小明和小强参加同一次考试,如果小明答对的题目占题目总数的,小强答对了27道题,他们两人都答对的题目占题目总数的,那么两人都没有答对的题目共有()。A.3道 B.4道 C.5道 D.6道 【答案】
D 【解析】
[题钥]
由于不知道这次考试题目的总数,所以可先设题目总数即元素总量为。
“小明答对的题目占题目总数的”,相当于集合A为。
“小强答对了27道题”,相当于集合B为27。
“他们两人都答对的题目占题目总数的”,相当于集合。
“两人都没有答对的题目”,相当于求集合。
[解析] 根据题意,确定元素总量W:
;
确定集合A:
;
确定集合B:27; 确定集合:
;
代入两集合公式:
==
因为和均为题数,须均为正整数,所以必须为12的倍数,而且由选项知:3≤≤6
当W=12时,=-16,不合题意;
当W=24时,=-5,不合题意;
当W=36时,=6,符合题意。
所以,两人都没答对的题目为6道。因此,选B。2.三个集合容斥关系
例2:
某专业有学生50人,现开设甲、乙、丙三门选修课。有40人选修甲课程,36选修乙课程,30人选修丙课程,兼选甲、乙两门课的有28人,兼选甲、丙两门课的有26人,兼选乙、丙门课程的有24人,甲、乙、丙三门课程均选的有20人,问三课均未选的有多少人?()A.1人 B.2人 C.3人 D.4人 【答案】
B 【解析】
[题钥]
“某专业有学生50人”,相当于元素总量W为50。“有40人选修甲课程”,相当于集合A为40。“36选修乙课程”,相当于集合B为36。“30人选修丙课程”,相当于集合C为30。
“兼选甲、乙两门课的有28人”,相当于集合=28。
“兼选甲、丙两门课的有26人”,相当于集合=26。
“兼选乙、丙门课程的有24人”,相当于集合=24。
“甲、乙、丙三门课程均选的有20人”,相当于集合=20。
“问三课均未选的有多少人?”相当于求集合。
[解析] 根据题意,确定元素总量W:50 确定集合A:40 确定集合B:36 确定集合C:30
确定集合:28
确定集合:26
确定集合:24
确定集合:20
代入三集合标准型公式:
=50-(40+36+30-28-24-26+20)=2 因此,选B。例3:
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准备选择两种考试参加的有46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A.120 B.144 C.177 D.192 【答案】
A 【解析】
[题钥] 观察题目,属于三个集合容斥关系中的标数型问题,可采用文氏图法求解。[解析]
本题属于标数型问题,可采用文氏图法求解,如下图所示。
图中,黑色部分是准备参加两种考试的学生,灰色部分是准备参加三种考试的学生。计算总人数时,黑色部分重复计算了一次,灰色部分重复计算了两次,所以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
63+89+47-24×2-46+15=120人。因此,选A。例4:
某班有35个学生,每个学生至少参加英语小组、语文小组、数学小组中的一个课外活动小组。现已知参加英语小组的有17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30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13人。如果有5个学生三个小组全参加了,问有多少个学生只参加了一个小组?()A.15人 B.16人 C.17人 D.18人 【答案】
A 【解析】
[题钥]
“某班有35个学生,每个学生至少参加英语小组、语文小组、数学小组中的一个课外活动小组”,相当于元素总量W为35。“参加英语小组的有17人”,相当于集合A为17。“参加语文小组的有30人”,相当于集合B为30。“参加数学小组的有13人”,相当于集合C为13。
“如果有5个学生三个小组全参加了”,相当于元素数量3为5。
“问有多少个学生只参加了一个小组?”,此类题目属于整体重复型问题,可采用方程法求解。[解析] 根据题意,设:
参加一个小组的人数为x,即元素数量1为x; 参加两个小姐的人数为y,即元素数量2为y; 确定元素总量W:38 确定集合A:17 确定集合B:30 确定集合C:13 确定元素数量3:5 代入公式,列方程:
因此,选A。
进阶训练
1.两个集合容斥关系 例5:某校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20名男生,80名女生,参加英语竞赛的有120名女生,80名男生。已知该校总共有260名学生参加竞赛,其中75名男生两科竞赛都参加了,那么参加数学竞赛而没有参加英语竞赛的女生人数是多少人?()A.15 B.20 C.25 D.30 【答案】
A 【解析】
[题钥]
假设260名学生当中有m名男生、n名女生,同时参加了教学和英语竞赛的女生人数为x。对于男生:
“m名男生”,相当于元素总量
为m。
“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20名男生”,相当于集合为120。
“参加英语竞赛的”,“80名男生”,相当于集合为80。
“其中75名男生两科竞赛都参加了”,相当于集合为75。
对于女生:
“n名女生”,相当于元素总量
为n。
“参加数学竞赛的”、“80名女生”,相当于集合为80。
“参加英语竞赛的有120名女生”,相当于集合为120。同时参加了教学和英语竞赛的女生人数,相当于集合为x。
“已知该校总共有260名学生参加竞赛”,可知260名学生都参加了竞赛,没有“数学竞赛和英语竞赛都没参加”的情况。相当于集合、集合为0。
[解析]
根据题意,设:
260名学生当中有m名男生、n名女生; 同时参加了教学和英语竞赛的女生人数为x。对于男生:
确定元素总量:m
确定集合:120
确定集合:80
确定集合:75
确定集合:0
对于女生:
确定元素总量:n
确定集合:80
确定集合:120 确定集合:x
确定集合:0
男女生总数,即m+n=260。
代入两集合公式,列方程:
则有
即同时参加了教学和英语竞赛的女生人数为65。由于参加数学竞赛的女生有80名,则参加数学竞赛而没有参加英语竞赛的女生人数: 80-65=15名。因此,选A。2.三个集合容斥关系
例6:
如右图所示,每个圆纸片的面积都是36,圆纸片A与B、B与C、C与A的重叠部分面积分别为7、6、9,三个圆纸片覆盖的总面积为88,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66 B.68 C.70 D.72 【答案】
C 【解析】
[题钥]
“三个圆纸片覆盖的总面积为88”,相当于元素总量W为88,集合为0。
“每个圆纸片的面积都是36”,相当于集合A、集合B、集合C都为36。
“圆纸片A与B、B与C、C与A的重叠部分面积分别为7、6、9”,相当于集合为6,集合为9。
为7,集合要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可先求出集合。
[解析] 根据题意,确定元素总量W:88 确定集合A:36 确定集合B:36 确定集合C:36
确定集合:7
确定集合:6 确定集合:9
确定集合:0
代入公式:
=(88-0)-(36+36+36-7-6-9)=2
“由中间向外围”进行数据标记,进行简单加减运算,如下图过程所示:
据图可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2+25+23=70。因此,选C。例7:
某调查公司就甲、乙、丙三部电影的收看情况向125人进行调查,有89人看过甲片,有47人看过乙片,有63人看过丙片,其中有24人三部电影全看过,20人一部也没有看过,则只看过其中两部电影的人数是()。A.69 B.65 C.57 D.46 【答案】 D 【解析】
[题钥]
“某调查公司就甲、乙、丙三部电影的收看情况向125人进行调查”、“20人一部也没有看过”,相当于元素总量W为125-20=105。
“有80人看过甲片”,相当于集合A为89。“有47人看过乙片”,相当于集合B为47。“有63人看过丙片”,相当于集合C为63。
“其中有24人三部电影全看过”,相当于元素数量3为24。
求解“只看过其中两部电影的人数”,此类题目属于整体重复型问题,可采用方程法求解。[解析] 根据题意,设:
只看过其中一部电影的人数为x,即元素数量1为x; 看过其中两部电影的人数为y,即元素数量2为y; 确定元素总量W:125-20=105 确定集合A:89
确定集合B:47
确定集合C:63
确定元素数量3:24 代入公式,列方程:
第二篇:行测一本通总结
《言语理解与表达》
做题原则:先排除最不合适的,再综合因素比较
第一章
逻辑填空
一、逻辑关系(注意体会语段的逻辑脉络以及想要表达的意图,注意前后文的照应)
1、解释关系和顺承关系。对前文或后文的解释说明。
2、相反关系。相反或转折。标志是“但是”、“却”等转折关联词。
3、照应关系。总分或者并列语句中进一步解释需前后文照应。
4、因果关系和并列关系。综合解释和照应关系。
5、递进关系。语意更进一步。程度更重一些。“甚至”“更”“竟然”等。
二、词语搭配(多积累)
1、词语搭配对象不同。注意动宾结构,词语可否搭配。严厉——打击、制裁、批评。严格——要求、遵守、执行。严密——监控、防守、调查。
2、词性不同。语句中充当的成分不同。“公开”,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或副词,如公开秘密、很公开的事情、公开审判。“公然”,仅是副词,一般后接动词,如公然挑衅、公然侵犯。“品味”是动词,“品位”是名词。
三、词义突破(多体会)
1、词语感情色彩。“感念”侧重怀念,“感怀”侧重伤怀。
2、词义轻重程度。“等待”与“期待”,后者程度更深。
3、词义侧重点不同。举例同1。
四、关联词突破。
1、并列关系与选择关系。“不是„而是”表示否定前者,肯定后者。“不是„就是”二选一。
2、并列关系与递进关系。“既„又”仅并列无递进。“不但„而且”有递进关系。
3、假设关系与转折关系。“即使(哪怕、纵使)„也”连接的前后两句都没有成为现实。“尽管„但是”连接的前后分句都已经成为现实。
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只要„就”条件充分不必要,否定后件才能否定前件。“只有„才”条件必要非充分,否定前件就能否定后件。
第二章
阅读理解
经验总结:主体要准确、涵盖尽量全面,切忌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无中生有。文段立意切忌未曾提及或是过度引申。
第三章
语句表达
经验总结:排序题,看选项,找首句;对比选项,找差别,分组合;最后带入验证选项逻辑。语句衔接题,讲逻辑,看主体,照应关键词。
第三篇:行测总结
行测总结
一、选词填空
1、利用词语色彩义解答逻辑填空
(1)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大家在做题时,需要根据现有句子所提供的语境,判断作者的感情态度和褒贬意味,从而选出与作者感情色彩最相符合的词语。
例题:他
在色彩与线条的世界中,一个星期没有离开过设计室,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D)
A.沉溺 B.沉沦 C.沉陷 D.沉浸
(2)词语的语体色彩
根据语体色彩,词语可分为口头语和书面语两大类。口头语的主要特点是:自然、通俗,常用于日常交谈,或比较口语化的文学作品。书面语的特点是:文雅、庄重,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理论性强的文章等。从试题选材来看,公务员考试多考查考生对书面语的掌握情况。
从表达内容来看,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政论语体、科技语体和文艺语体。不同的语体色彩表现出不同的语体风格。如:公文类语体用词比较规范、庄重,政论类语体的词语感情色彩比较强烈、逻辑性强,科技类语体的词语比较严密、规范,文艺类语体的词语则相对比较文雅、抒情。
例题: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将继续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要求企业进一步完善其质量安全自控体系,确保出口日本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将继续加强与日方
,其尽快解除对其余三十七家企业产品的检查命令,保证输日食品贸易的进展顺利。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C)。
A.协商 要求B.商量 催促 C.磋商 敦促 D.洽谈 恳请
(3)词语的形象色彩
有些词语除了具有一般意义,还能给人以一种特别的形象感,它往往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让人们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上的感受,以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中某种形象的联想,这就是词语的形象色彩。例如,北京颐和园里有一座石拱桥叫“玉带桥”,许多人又把它叫作“罗锅桥”,两个词语同指一座桥,但却给人以不同的形象联想。有些逻辑填空题,从词语的理性义、感情色彩、搭配习惯等方面都不太好判断答案,这时对词语的形象色彩进行辨析有可能成为我们攻克难关的法宝。
例题:云团
地移动着,被吞没了多时的满月一下子跳出来,像一个刚出炼炉的银盘,辉煌灿烂,银光耀眼,把整个大地照得
的,荷叶上的青蛙,草丛里的蚂蚱和树枝上的小鸟,都被这突然
的光明惊醒,欢呼、跳跃,高声鸣唱起来。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B)。
A.慢慢 明晃晃 降临 B.缓缓 亮堂堂 降临
C.慢慢 亮堂堂 来临 D.缓缓 明晃晃 来临(二)词语的理性义
1.看词义所指的范围
示例:“度过”与“渡过”
度过:指过去的意思,多用于表示与时间有关的对象,如“光阴”“童年”等;
渡过:渡,水字旁。指经过与水有关的江、河、湖、海等,也指经过困难、危机等。
【误用】社会各界好心人士捐款共计20余万元,帮助这家人暂时度过了难关。
【辨错】句中说的是“难关”,应该与“渡过”搭配。
2.看词义的侧重点
示例:“精准”VS“精确”
精准:侧重于很符合、没差错;
精确:侧重于精细、确切,如:精确到小数点后多少位数。
【误用】8号选手的远投非常精确。
【辨错】句子说的是投篮投得准,所以“精确”应改为“精准”。
3.看词义的轻重程度
示例:“批判”VS“批评”
批判:指对错误的或敌对的思想、言论或行为作系统地分析,加以否定,词义较重;
批评:指对书籍、文章加以批点评注,或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词义较轻。
【误用】过去开会,有些人总是拖拖拉拉爱迟到,经过批判教育,这种不良的现象已经不再出现了。
【辨错】“批判”针对的是错误或敌对的思想、言论等,而“开会迟到”没有那么严重,不能用“批判”,应改为“批评”。
二、巧解启后类语句衔接题
启后类的题,考生做题时要注意:
1、要保持上下文话题的一致性;
2、可参照文段的行文脉络,文段的逻辑关系有时也要注意到。
3、要与最后一句有衔接,这是参考性最强的一个事项。我们在写文章时,如果要引出另一个内容,往往会有个过渡句,在启后类的题中,给定文段的最后一句一般会有过渡的作用。
【例1】(2005-国考-25)“人造”美女是最近非常抢眼的一个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梦想,通过整形手术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成为现实,对每一位爱美女性来说,都是一种诱惑。目前,整形美容已成为诸多爱美女性增加个人靓丽指数的时尚选择。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女性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作为文章的引言,该文章最有可能谈的是()
A.整形美容的方法、原理和效果
B.整形美容受到众多女性的青睐
C.整形美容给女性生活带来的变化
D.失败的整形美容所带来的痛苦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D。这是一道典型的启后类的语句衔接题。文段前面内容讲的的整形美容带给女性好的方面,文段最后一句用“与此同时”过渡到“许多女性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即整形美容的负面影响,因此,正确答案为D。本题有看考生误选C,注意对“变化”的理解,变化有好的变化也有坏的变化,而最后一句非常明显是指的坏的变化,因此,C项不正确。
【例2】(2010-国考-29)几千年前,在非洲湿热的原始森林里,土著居民围着火堆,跟随各种复杂节奏自由而热烈地边舞边唱。这种歌声,也许在某些“文明人”眼里算不上音乐。然而,这样的声音却是最原始的,是在恶劣环境里顽强的本能所发出的生命之音。如果说布鲁斯音乐是很多音乐的根源,那么,上面所说的便是这个根源的根源。
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引言,文章接下来最应该讲述的是:
A.自然环境与音乐风格的关系
B.布鲁斯音乐与土著音乐的源流关系
C.土著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
D.人类本能在原声音乐中的表现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启后类语句衔接题。文中前面三句都是围绕“土著音乐”阐述,最后一句提出了“上面所说的(土著音乐)便是这个根源(布鲁斯音乐)的根源”的观点,也就是说,文章接下来要谈的应该是二者的源流关系,正确答案为B。
这类题,关键是对最后一句的理解。考生的最佳做法是:首先看最后一句,然后筛选出前面已经叙述过的内容是什么,没有叙述的内容是什么,前面没有叙述到的内容肯定是作者接下来想叙述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快而准的锁定正确答案了。祝考生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
三、片段阅读题
片段阅读重点考查的是迅速准确地理解文字材料内涵、把握文字材料主旨的能力。要快速准确地解答片段阅读题首先要能抓住文字材料的重点、关键信息。
何谓“关键”?“关键”是比喻紧要的部分或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对片段阅读题目来说,它就是对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文段材料内涵最有帮助或最有效用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定位文段的论述对象和重点、划分出文段的结构,继而帮助我们排除错误选项,锁定正确答案。
根据特性不同,“关键”信息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关键词、关键句和关键暗示信息。专家在本系列文章中就对这三剑客的使用方法做介绍并结合实例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本篇文章先讲解关键词。
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主要有以下几种:高频词、表示某一特定含义的概念、提示文段重点或结构的词。
(一)高频词:确定文段论述主题、重点
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称为高频词语。反复通常表强调,故高频词一般都是文段的中心词,与文段的主要内容或主旨密切相关。因此解题时要注意高频词,尤其是解答主旨类题目和主题类题目时可直接锁定包含了高频词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例题1:信息时代里的企业就像一个完整的人,组织如骨骼,资金如血液,信息如神经。信息流是生命线,信息系统是神经系统,顾客需求是刺激源。在统一的数字神经系统下,从决策者到管理者再到执行者,从人到机器,如果信息可以一路顺畅,整个企业就能用一个大脑思考。这颗数字大脑不仅要对多样化、个性化的顾客需求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还要在对这类信息资源的筛选和分析中不断寻找新的机遇,拓展进步的空间,打造时刻贴近顾客需求的无缝隙的服务品牌。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打造知名品牌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
B.应高度重视企业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 C.如何对顾客需求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
D.信息系统对企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解析:此题答案为D。归纳内容可知,文段把信息时代的企业比作一个完整的人,由“信息如神经,信息流就是生命线,信息系统是神经系统”,“如果信息可以一路畅通,整个企业就能……”可知,文段是在强调信息对企业意义重大。
【快解】通读材料后我们发现名词“信息”在文中出现了六次,属于高频词语,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与“信息”有关,这样即可快速确定答案为D。
(二)表示某一特定含义的概念:确定文段落脚点
文段中出现的含有特定意义的概念,通常是文段的要点。尤其当该概念出现在段尾时,往往是文段的落脚点,与文段的主旨多有密切关系。遇到此类文段时,考生只要抓住这个概念,运用排除法,即可快速准确地锁定答案。
例题2:从本质上说,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不断脱离动物界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人类体质的进化和心性的进化两个方面。从猿到人的体质进化,人类用了上百万年的时间才完成,而人类心性的进化则还要缓慢。当人类跨越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之后,动物性依然顽强地在人类身上闪现着。如何管理好人类的情感,使带有动物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是儒家最为关注的重要课题。如果把儒家的答卷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礼”。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描述人类文明发展进化的大致过程
B.对比人类体质与心性两方面的进化
C.阐述儒家强调礼仪作用的社会原因
D.说明儒家思想的产生根源与现实意义
解析:此题答案为C。本题属于主旨题,概括内容可知,作者从人类文明的进程说到人类情感的管理,最后引出儒家思想中的“礼”这一课题。由此可见,作者主要想谈的是儒家思想中的“礼”。
【快解】若注意到该文段在末尾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礼”,且加了引号,则可快速判断主旨应与此相关,而包含这层含义的只有C项。
(三)提示文段重点或结构的词:指示重点、区分层次
与高频词和表示某一特定含义的概念直接点出文段的中心词或落脚点不同,文段中有些词只能间接对快速定位文段的重点或划分出文段的结构起指示作用,这些词一般为关联词、副词或其他某些起提示或指示作用的词。
1.关联词
关联词是复句中用来连接分句与分句,表明分句与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词语。不同的关联词所表达的关系也不一样,主要有转折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
例题3:对一项科学工作的评价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个数字的大小,任何数字都不能取代同行评议及对该工作科学意义的具体分析和历史检验。然而,不好的评价指标有可能误导评审人员,导致错误的结果;而好的评价指标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信息,使相应的评审更加客观和公正。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对科学工作的评价()。
A.应该是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统一 B.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C.不应以数字结论作为主要参考依据 D.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实现公正
解析:此题答案为B。文段首先指出对科学工作的评价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数字的大小,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评价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由此可知,文段强调的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即B项。
【快解】本题易错选C项,但若能抓住“然而”则能快速得出正确答案,其后的内容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评价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2.副词:其实、倒、尤其(特别)
副词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起辅助性作用的虚词。虽然大多数副词没有具体的含义,但在表情达意上有时能起到实词不能替代的作用。分析作者的观点或文段的重点,要注意文段中的相关副词。
例题4:文明和文化是不同的。文明使所有的地方所有的民族越来越相似,按照德国人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的说法,文明是一个群体社会中大家按照同一规则生活,就好像按照一个节拍跳舞,不至于踩到脚一样;而文化使一个民族与别的民族不同,它是与生俱来的,不是规则而是习惯。其实城市化也可以这样看:城市迅速发展,摩天大楼变成城市象征,这其实是现代文明在世界各个角落强势发展的结果。但是,我们又希望文明不要压倒文化,“同一”不要消灭“差异”。
这段文字意在()。
A.质疑现代文明忽略民族个性的趋势
B.探究城市化进程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C.强调城市化进程中保存文化的必要性
D.比较文明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不同影响
解析:此题答案为C。文段先对比了文明和文化对人类发展的不同影响,然后指出城市化是文明的结果,末句的“又希望文明不要压倒文化”说的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不要忽视文化的作用,即不要为了追求城市的现代化而牺牲城市的个性。“城市化”为文段的论述对象,选项中应包含这一关键词,据此排除A、D。B项未谈到保存文化,排除。本题选C。
【快解】“其实”指示了文段意在说明的内容。
3.其他起提示或指示作用的词
例题5:作物生产系统,是一个作物—环境—社会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作物生产的高产、优质和高效通常又是矛盾的和难于协调统一的整体,而且,高产、优质和高效三者的主次关系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可见农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不仅涉及自然因素,而且涉及了社会因素。
这段文字意图说明()。
A.农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既涉及自然因素又涉及了社会因素
B.作物生产系统是一个作物—环境—社会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
C.农学是服务于作物生产的一门综合学科
D.必须以系统学的观点来认识农学和作物生产
解析:此题答案为A。文段为典型的分总结构,“可见”一词引导的句子归纳总结了文段内容,为文段中心句,A项表述为文段中心句的同义转述,故选A
(四)增强削弱类题
增强削弱论点的直接选该选项,没有此情况的,在选项中选择最能增强削弱论点的论据
四、定义判断
(一)关键词法
例1.(2008年国家66)立体农业是指农作物复合群体在时空上的充分利用。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秆与矮秆、富光与耐荫、早熟与晚熟、深根与浅根、豆科与禾本科,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差,合理地实行科学的间种、套种、混种、轮种等配套种植,形成多种作物、多层次、多时序的立体交叉种植结构。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立体农业的是()
A.甲在自己的玉米地里种植大豆
B.乙在自己承包的鱼塘不但养鱼,还种植了很多莲藕
C.丙在南方某地区承包了十亩稻田,特意引种了高产的水稻新品种
D.丁前年承包了-座山,他在山上种植了大量苹果树,并在山上养殖了大量蜜蜂
1.A[解析]关键词“农作物复合群体”,A选项玉米和大豆符合农作物复合群体,B选项鱼不是农作物,同样D中蜜蜂也不是农作物,C选项都是稻田,没体现复合群体,因此选择A选项。
四、逻辑推理
(一)矛盾命题
真假推理型题目我们的解题思路是:首先找矛盾,关键看其余。矛盾找到了,我们只能知道互为矛盾的两个命题永远是一真一假,但是谁真谁假我们是不知道的,这时看剩下的,其余命题的真假我们是知道的,这时从剩下命题入手就可以进行推理了。
例
1、某个„„是--某个„„不是
比如说李四及格了--李四不及格,正好是“某个„„是--某个„„不是”的形式,那么这就是一对矛盾命题。笔者将结合下面的例题进行详细的讲解。
例1(2009年河北92)国王要为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最聪明勇敢的女婿,他向所有的求婚者宣称他已经把公主和两只狮子分别关进了三间房子,然后在三间房子门上分别写了一句话,让求婚者们去打开自己认为可以打开的门。第一间房上写着:“这间房子里有狮子。”第二间房门上写着:“公主在第一间房子里。”第三间房门上写着:“这间房子里有狮子。”其实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
据此可以推断
A.公主在第一间房子里B.公主在第二间房子里
C.公主在第三间房子里D.三间房子里关的都是狮子
1.C[解析]第一间房上写着:“这间房子里有狮子。”就是说:公主不在第一间房间,与第二间房门上写着:“公主在第一间房子里。”是矛盾的。题干已知只有一句话是真的,那这个真的肯定存在于矛盾命题之间,按照我们的思路:首先找矛盾,关键看其余,由此推出第三间房门写的肯定是假话,这间房子里有狮子是假的,真的就是:这间房子里没狮子,也就是说这间房子里有公主,因此选择C选项。
(二)所有„„都是„„--有些„„不是„„
比如说所有同学都是团员--有些同学不是团员,恰好是“所有„„都是„„--有些„„不是„„”的形式,因此这就是一对矛盾命题。
例2(2006年江苏A56)张三到某店买巧克力,店主领他看四个箱子,每个箱子上都写了句话。第一个箱子:“所有箱子中都有荔枝。”第二个箱子:“本箱中有苹果。”第三个箱子:“本箱中没有巧克力。”第四个箱子:“有些箱子中没有荔枝。”店主对张三说:“四句话中只有一句真话,您看巧克力在哪个箱子里?”请替张三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A.巧克力在第一个箱子里 B.巧克力在第二个箱子里
C.巧克力在第三个箱子里 D.巧克力在第四个箱子里
2.C[解析]第一个箱子的话和第四个箱子的话是矛盾的,题目已知四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那么这个真的肯定存在于矛盾命题之间,因此剩下的两个命题肯定是假的,第三个箱子:“本箱中没有巧克力”这句话是假的,真的就是本箱中有巧克力,所以选择C选项。
(二)等价命题
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如果···那么····)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例
1、有人对“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名言的理解是:“如果不到长城,就不是好汉。”假定这种理解为真,则下列哪项判断必然为真()
A.只要到了长城,他就一定是好汉
B.如果是好汉,那么他一定到过长城
C.只有好汉,才到过长城
D.不是好汉,不到长城
解析:
1、判断题型:含有关联词
2、翻译 长城→好汉
3、推理
4、翻译四个选项,与等价命题一样的即为答案
A.长城→好汉 B.好汉→长城 C.长城→好汉 D.长城→好汉
5、答案:B
【例题二】
如果某人是杀人犯,那么案发时他在现场。因此,我们可以推知()。
A.张三案发时在现场,所以张三是杀人犯
B.李四不是杀人犯,所以李四案发时不在现场
C.王五案发时不在现场,所以王五不是杀人犯
D.赵六不在案发现场,所以赵六是杀人犯
解析:
1、判断题型:含有关联词
2、翻译 杀人犯→在现场
3、推理 在现场→杀人犯
4、翻译四个选项,与等价命题一样的即为答案
5、答案:C 【例题三】
有关专家指出,月饼高糖、高热量,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演变成了“健康
杀手”。月饼要想成为一种健康食品,关键是要从工艺和配料方面进行改良,如果不能从工艺和配料方面进行改良,口味再好,也不能符合现代人对营养方面的需求:由此不能推出的是:()
A.只要从工艺和配料方面改良了月饼,即使口味不好,也能符合现代人对营养方面的需求
B.只有从工艺和配料方面改良了月饼,才能符合现代人对营养方面的需求
C.如果月饼符合了现代人对营养方面的要求,说明一定从工艺和配料方面进行了改良
D.没有从工艺和配料方面改良月饼,却能符合现代人对营养方面要求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解析:
1、判断题型:含有关联词
2、翻译 改良→需求
3、推理 需求→改良
4、翻译四个选项,与等价命题不一样的即为答案
A.改良→需求 B.需求→改良 C.需求→改良 D.(-改良→需求)不符合题干
5、答案:A
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只有···才···)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
(三)假设法 1.选项假设法
[例]小明在星期
一、星期
二、星期三说谎话,丽丽在星期
四、星期
五、星期六说谎话;此外的日子里,他们都讲真话。青青忘了今天是星期几,他问小明,小明说:“昨天是我说谎话的日子。”他又问丽丽,丽丽也说:“昨天是我说谎话的日子。”由此可以推断今天是:
A.星期一 B.星期四
C.星期六 D.星期天
解析:此题答案为B。观察题目可以发现,题干描述的是小明和丽丽两人说谎的时间情况,答案就是简单的日期,无法直接推理,采用选项假设代入法应该最快。
将A项代入,假设今天是星期一,那么小明说假话,而昨天是周日,小明昨天说真话,符合题意,但丽丽今天说真话,昨天也说真话,不符合题意,排除。将B项代入,假设今天是星期四,小明今天说真话,昨天说假话,丽丽今天说假话,昨天说真话,符合题意。2.题干假设法
[例]在某城市,有一家银行被盗,警方通过侦查,拘捕了1号、2号、3号、4号、5号、6号六个重大嫌疑人,经过审问,查明了以下事实:1号、5号、6号三人中只有两个作案,1号、2号两人最少有一个作案,2号和3号两人要么都作案,要么都没有作案,1号和4号两人中只有一人作案,3号和4号两人中也只有一人作案,据此,可以推出全部案犯人数是()。
A.3 B.4 C.5 D.6
解析:此题答案为B。题目中所有描述都是正确的,但是没有一句肯定的结论,选项又特别简单,只能用题干假设法。
假设这六个嫌疑人中的哪一个呢?这就要用到“信息最大优先原则”,在题目中提到1号嫌疑人次数最多,就可以假设1号嫌疑人是案犯,刚4号嫌疑人不是案犯,3和2号嫌疑人是案犯,1和2号嫌疑人都是案犯与题目描述不矛盾,说明1、2和3号嫌疑人是案犯。5号和6号嫌疑人中有一个是案犯但不能确定是谁,却不影响选择答案,一共是4个案犯。
五、类比推理
(一)两词型
两词型是指题干和四个备选答案中均涉及两个词项的题目,考生需要通过分析题干中两个词项之间的关系,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与题干词项关系最为相似的一组。
基本形式为:A∶B(其中A、B一般为有着某种关系的两个词项)
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只在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少数地方公务员考试出现过,其形式为:A 对于 B 相当于()对于()
1.当题干两个词项之间无关系时,可通过纵向对比,看是否存在关系;
2.当题干两个词项有关系但关系不明显时,可通过引入新的词语,使用遣词造句法在两者间建立联系,从而更直观地表示出题干的词项间关系。
例题:
树根:根雕
A.陶土:瓷器 B.纸张:剪纸
C.水泥:砚台 D.竹子:竹排
解析:本题答案选B。根雕是树根经雕刻而得到的艺术品,剪纸是纸张经剪裁而得到的艺术品。A项在陶土烧制成瓷器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而根雕和剪纸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二)、三词型
三词型是指题干和四个备选答案中均涉及三个词项,考生需要通过分析题干中三个词项之间的关系,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与题干词项关系最为相似的一组。
其基本形式为:A∶B∶C(其中A、B、C为一般有着某种关系的三个词项)
三词型解题要点与两词型类似,但由于词项数量较多,因此词项间的关系更加复杂,考生在解题时需要综合考虑三个词之间的关系。
例题:
刀:屠夫:肉
A.相机:记者:摄影 B.剪刀:裁缝:布料
C.粉笔:老师:黑板 D.法律:法官:犯人
解析:本题答案选B。屠夫用刀切肉,裁缝用剪刀剪布料。
【考点点拨】此题乍一看,A、B、C、D四个选项似乎都符合。但肉是名词,而摄影是动词,排除A项;刀是具体事物,而法律是抽象事物,排除D项。由词项在句子中的位置可知,C项黑板不符合。且刀切肉造成的效果与剪刀切布料造成的效果相似。
(三)、对当型
对当型,即指题干涉及的词项分别分成两组,每组均缺少一个词项,而四个备选答案中均涉及两个词项;考生需要将选项的词项与题干匹配之后,综合分析两组词之间的关系,在备选答案中找出能使两组词关系最为相似的选项。
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涉及的对当型都为四词对当型,即题干涉及四个词项的对当型题目。
其基本形式为:A 对于()相当于()对于 B
当题干词项数目增加至六个时,即为六词对当型题目,在某些地方考试中出现过,其形式为:(): A : B 相当于 C : D :()
这种题型与两词型和三词型的不同之处在于:题干不存在完整的一组词,即词项间关系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增大了解题的难度。因此,大家在做题时需要增加代入的过程,即需要先将选项代入题干后,再分析两组词项之间的关系,能使两组词项关系最相似的选项即为答案。
例题:
()对于 表达 相当于 信件 对于()
A.比喻 沟通 B.文字 载体
C.感情 抒情 D.交流 包裹
解析:本题答案选A。解析:比喻是表达的一种手段,信件是沟通的一种手段。B、C两项都不能形成类似的关系。D项交流的过程中需要使用表达,但信件与包裹没有这种关系。
最后,总结下类比推理题的解题步骤,可以避免因疏忽大意而导致误选错误选项,对解题正确率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1.看题干,定关系。即观察题干所给词项之间的关系,当题干词项间关系不明显时,可以使用遣词造句法。对于对当型题目,我们需要通过将选项代入才能找出词语之间的关系。
2.看选项,先排除。即根据所找到的词项间关系来分析选项,排除与题干关系明显不符合的选项。对于对当型题目,则将选项代入后排除两组词关系明显不同的选项。
3.再对比,定答案。当我们完成第二步以后,可能有两个选项都看似正确,无法排除,此时,需要再次对比题干与选项,进行二次辨析。即分析题干与选项关系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其中的细微差别,从而选出与题干具有最多共同属性、关系最为相似的选项为正确答案。在此过程中的常用技巧有遣词造句法、纵向对比法。
六、图形推理十大规律
一.图形的转动(包括图形的翻转和旋转)
例题1
答案:C
例题2
答案:C。第一个图形上半部分向下翻转一次得到第二个图形,第一个图形的上半部分连续向下翻转两次得到第三个图形。本题考察角度是图形的翻转。
例题3
答案:A本题考察角度是图形的翻(旋转)转。每一行三个图形的变化规律是:第一个图形逆时针旋转90度得到第二个图形,第二个图形上下翻转得到第三个图形。
例题4
答案:D本题考察角度是图形的翻转。规律是含有字母B的图形,在下次出现的时候上下翻转。含有其他字母的图形在下次出现的时候不做任何变动。
例题5
时针转动45度,逆时针转动135度,顺时针转动45度。
二.图形的对称(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答案:D本题考察的角度是图形的转动。阴影部分依次作逆时针转动135度,顺
三.图形的封闭(封闭图形以及图形的封闭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
四.图形的叠加
五.图形的笔画数以及边角数量的关系
六.图形的形状以及种类
答案: B。解析 :本题目考察的是图形的种类。每一行都有3种不同的图形。
七.(或者求异去同)
找所有图形的共同点。
八.权重问题
九.图形的拆拼组合。
十.图形的重心位置。
图形推理注意事项。
答案:A。所有图形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三角形。该题目考察的角度是求同。即寻
1.有时候曲线看作边,有时候不看作边。一般在国考中,边通常是指的直线边,而曲线不当作边。例如:
答案:D该题目考察角度的是图形边数关系。第一行三个图形边数与第二行三个图形边数对应相加等于第三行对应三个图形的边数。本题曲线不算边。考题中,解答有的题目我们需要把曲线也看成边。这与命题专家的喜好有关。根据具体题目,灵活处理。
在有的省考中,曲线和直线一样被 看作一条边。例如:
2006年江苏省考真题:
面的小图案数量相等。
答案:C。本题考察角度是图形边数关系。第一组图形,图形的边数和图形里
第二组图形,图形的边数比图形里面的小图案数量多1.本题中,圆圈被看作一条边。
2006年江苏省考真题:
条边边长相等。
答案:B。本题考察角度是边的关系。几个图形中,依次有1,2,3,4,5,6
本题中,圆圈当作一条边。这个题目本来有难度的,但是答案选项的设置不是很好,很多考生直接选B。因为后面几个图形不就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虽然这个思路是错误的,但同样得到了答案。本题没有起到考察的作用。
2.一些图形可以当作立体图形,也可以当作平面图形。
例如:
这个图形可以看作是立方体,也可以看作是平面图形六边形。当作平面图形看待的时候,该图形的封闭部分有3部分。该图形共有9条边。
答案:A 2,3,4,5。
下面4个图形的边数分别是12,6,8,7。
分析一:上面5个图形的边数分别是2,5,1,4,3。整理一下顺序,就是1,分析二: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形A的判断。如果认为A是立体图形,那么问题就变得相当简单。上面的5个图形,全部是平面图形。下面4个选项中,只有A不是平面图形。根据题目要求,要选择规律不同的图形。因此答案为A。显然,本题也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题目,但如果把A当作立体图形的话,本题没有任何难度了。
3.对九宫图,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察。
(1)行看:
答案:A分析:每一行三个图形封闭部分数目是8.(2)列看:
答案:D。每列的三个图形,第一个图形的边数等于后面两个图形的边数之和。
(3)交替看:
答案:A从第一行开始,用笔尖沿着螺旋线从外往里动,笔尖的运动方向依次是顺时针,逆时针,顺时针,逆时针„„如此交替出现
答案:D分析:图形依次是由曲线,直线,曲线,直线。(4)整体看: 例题1
答案:C分析:所有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并且对称轴不止一条。例题2
。。。构成。
答案:D 分析:所有图形都含有竖线。另:数字推理规律
(1)笔画(2)面的个数(3)求同(4)求异(5)结构(6)组成元素的个数
【例1】
答案:C。本题目考察汉字的笔画。前面一组图形笔画数分别是:2、4、6;后面一组图形笔画数:
2、4、?;因此选择一个图形具有6笔画即可
【例2】
答案:B
解析:本题目考察封闭区域即面的个数。题干中封闭区域的个数分别为:1、2、3、4、?;因此选择一个图形具有5个封闭区域即可
七、数学运算
(一)两次相遇公式:单岸型S=(3S1+S2)/2 两岸型 S=3S1-S2
例1:两艘渡轮在同一时刻垂直驶离 H 河的甲、乙两岸相向而行,一艘从甲岸驶向乙 岸,另一艘从乙岸开往甲岸,它们在距离较近的甲岸 720 米处相遇。到达预定地点后,每艘船都要停留10分钟,以便让乘客上船下船,然后返航。这两艘船在距离乙岸 400 米处又重新相遇。问:该河的宽度是多少?()
A.1120 米 B.1280 米 C.1520 米 D.1760 米
解析:典型两次相遇问题,这题属于两岸型(距离较近的甲岸 720 米处相遇、距离乙岸
400 米处又重新相遇)代入公式3×720-400=1760选D;如果第一次相遇距离甲岸x米,第二次相遇距离甲岸Y米,这就属于单岸型了,也就是说属于哪类型取决于参照的是 一边岸还是两边岸。
(二)十字交叉法:A/B=(r-b)/(a-r)
例2:某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80%,一次考试后,全班平均成绩为75分,而女生的平均分比男生的平均分高20%,则此班女生的平均分是()
解析:男生平均分X,女生1.2X
1.2X 75-X 1
X 1.2X-75 1.8
得X=70 女生为84
(三)往返运动问题公式:V均=2(v1×v2)/(v1+v2)
例3: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每小时30千米,返回时速度为每小时20千米,则它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
A.24 B.24.5 C.25 D.25.5
解:代入公式得2×30×20/(30+20)=24,选A。
(四)过河问题:M个人过河,船能载N个人。需A个人划船,共需过河(M-A)/(N-A)次
例4:有37名红军战士渡河,现在只有一条小船,每次只能载5人,需要几次才能渡完?()
A.7 B.8
C.9 D.10
解:(37-1)/(5-1)=9
(五)牛吃草问题:草场原有草量=(牛数-每天长草量)×天数
例5:有一水池,池底有泉水不断涌出,要想把水池的水抽干,10台抽水机需抽8小时,8台抽水机需抽12小时,如果用6台抽水机,那么需抽多少小时?()
A.16 B.20
C.24 D.28
解:(10-X)×8=(8-X)×12 求得X=4(10-4)×8=(6-4)×Y 求得答案Y=24 公式熟练以后可以不设方程直接求出来。
(六)N人传接球M次公式:次数=(N-1)的M次方/N,最接近的整数为末次传他人次数,第二接近的整数为末次传给自己的次数。
例6: 四人进行篮球传接球练习,要求每人接球后再传给别人。开始由甲发球,并作为第一次传球,若第五次传球后,球又回到甲手中,则共有传球方式()。
A.60种
B.65种
C.70种
D.75种
公式解题:(4-1)5/4=60.75 最接近的是61为最后传到别人次数,第二接近的是60为最后传给自己的次数。
(七)页码问题
要想要想顺利解答页码问题,首先要弄明白“页码”与“组成它的数码个数”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一位数共有9个(从1~9),组成所有的一位数需要9个数码;两位数共有90个(从10~99),组成所有的两位数需要2×90=180(个)数码;三位数共有900个(从100~999),组成所有的三位数需要3×900=2700(个)数码。
例1:编一本书的书页,用了270个数字(重复的也算,如页码115用了2个1和1个5共3个数字),问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A.117 B.126 C.127 D.189
答案及解析:B。本题是已知数码数,求页码数。一共用了270个数字,其中一位数用了9个数字,两位数用了180个数字,那么三位数用的数字就是270-9-180=81个数字。81÷3=27,因此三位数的页码共27页,从100起算,到126页就是27页,因此这本书一共126页。故选B。
例2:一本书共204页,需多少个数码编页码?()
A.501 B.502 C.503 D.504
答案及解析:D。本题是已知数码数,求页码数。1~9页每页上的页码是一位数,共需数码1×9=9(个);10~99页每页上的页码是两位数,共需数码2×90=180(个);100~204页每页上的页码是三位数,共需数码(204-100+1)×3=105×3=315(个)。综上所述,这本书共需数码9+180+315=504(个)。故选D。
例3:一本书的页码从1开始,经过计算总共出现了202个数字1,问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A.510
B.511
C.617
D.713 答案及解析:A。关于三位数字中“1”的出现次数,公式如下:出现次数=(总数÷5)取整百+100+(其他多余情况),将四个选项带入公式中只有A项510符合。【注:(510÷5)取整百的结果是100;从501到510这10个数中,1出现了2次,故其他多余情况为2】。
第四篇:行测方法总结
2011年2月24日公务员联考《行测》言语理解复习秘籍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03-14 来源:学宝公务员网
【字体:大 中 小】
在某些省市公务员考试中,篇章阅读会成为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常考题型。和选词填空及片段阅读相比,其阅读量之大令不少考生在紧张忙碌的考场中对其望而生畏。诚然,篇章阅读的字数更多,包含的信息点也更多,要在考场极短的时间内快速筛选出做题的有用信息的确有难度,然而,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篇章阅读实际上是对字、词、句、段的综合考察,如果把篇章阅读拆分为选词填空和片段阅读,那么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解题技巧
(1)细节类题目:细节判断题作为篇章阅读中的常考题型,除了要仔细对比原文和选项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常见的细节偷换,如时态偷换,将将来时偷换成过去时;数量偷换,将大多数偷换成全部;概念偷换,将文章中涉及概念的主客体的状态、动作进行偷换;逻辑偷换,因果倒置或者将并列关系偷换成转折关系,等等。
(2)辨析类题目:选词填空在篇章阅读中也是常见的题型。实词辨析和成语辨析,我们可以从词义和语境两个方面入手,利用提取语素、词语的固定搭配和适用范围、辨别词义轻重和情感色彩等技巧进行解答;关联词辨析,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以及常见关联词的搭配进行选择。
(3)语句衔接类题目:如果是需要衔接的语句在句中,即居中类的衔接,我们需要考虑前后文的逻辑性,填入恰当的衔接语句;如果是位于句末的语句衔接,即结语类的语句衔接,我们需要寻找标志性的带有结论性的关联词,或者找出文段的话题所在,在话题一致的基础上保证文段整体的连贯性,做出结论性的总结和归纳。
因此,在我们作答篇章阅读时,同样可以这些题型的解题技巧,把它们进行有效地整合,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于篇章阅读之中,就会起到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的作用。下面我们以2009年北京社招的一道真题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二、真题讲解(2009年北京公务员社会招聘考试行测试卷)
①每个人对于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有一个自我设计。但这种应该是相对模糊的,是不完美的和有待修正的。可生活中偏偏就有人跟自己较劲,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觉得现实中的自己距离设计中的自己相差太多,并因而痛苦不堪。其实这些人往往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就是人人都有缺陷。“玉,有点瑕疵才是真的。”
②有一位腿有残疾的私营企业主,经过自己十几年的奋斗拼搏,终于成了闻名遐迩的雕刻家和经营雕刻精品的大老板。有人对他说:“你如果不是残疾,恐怕会更有成就。”他却淡然一笑说:“你说得也许有道理,但我并不感到遗憾。因为如果没得小儿麻痹症,我肯定早下地当了农民,哪有时间坚持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我应该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残疾的身体。”还有罗斯福和丘吉尔,罗斯福曾连任四届美国总统,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个信奉巫神、酗酒成癖的人;丘吉尔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1953年获诺贝尔奖,但他也曾经是一个贪睡、贪酒的人,还曾因吸食鸦片两次被赶出办公室。但他们都痛苦地改掉了自己年轻时不良嗜好,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③完美欲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有了它,人类才会永不满足地向前发展。我们要努力追求完美,但同时我们必须学会接纳我们的不完美。
④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源自我们常常拿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进行比较而产生的焦虑感。必须明白,理想的自我是要经过若干年乃至一生的不懈努力才能接近而始终不能百分之百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只要每天进步一点,快乐一点,我们离目标也就近了一点。【 】因为不能接纳自己的缺陷而生出健忘失眠等痛苦,只能使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远。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还源自和别人不正确的比较而产生的自卑感。拿自己与高过自己一大截的人比,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拿自己的各个方面分别与不同人的优点比,比较的结果是事事不如人,谁都比自己好。
⑤其实,每个人都有足以让自己确立自信的优于别人的长处。“一棵树,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它处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绰约多姿。”
⑥席勒曾经给成年人写过一篇童话:一个圆的一部分切去了,它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圆,因此它就四处寻找它遗失的那一部分。但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所以只能漫漫滚动,由此得以沿途欣赏花草的芬芳,阳光的灿烂,并与蚯蚓娓娓而谈。有一天,它终于找到了自己遗失的部分,它高兴极了,因为它又是一个完美的圆。它又开始飞快地滚动,它在快速滚动中发现世界整个变了样,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了,于是它又停下来,毫不犹豫地将千辛万苦找回的部分丢在路边,然后漫漫滚动着向前走去„„
⑦人生就是如此,不完美才是真的,只要我们真诚地面对,有点缺憾,人生照样精彩。
91.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们“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主要原因的是:()
A.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比较产生的焦虑
B.不满现状,不接纳自己缺陷产生的痛苦
C.急于达到终极目标而产生的焦虑
D.不正确的比较带来的自卑
91、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快速定位于第④段,寻找“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原因,由“源自„还源自„”,对应选项中的A、D两项,“因为”后面对应B选项,都是正确的。C项“急于达到终极目标”不属于“自己的不完美”,属于偷换概念。所以选择C选项。
92.下列选项中,适合填在本文第②自然段横线处的是:()
A.正所谓“苦尽甘来,否极泰来”
B.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
C.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正所谓“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2、答案:C 解析: 本题属于语句衔接题,从位置来看,横线处的语句是对第二段内容的一个总结。从所给出的几个实例来看,文段主要在强调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的一种正确心态,从残疾的私营企业主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能够以坦然豁达的心态来面对困难。后面罗斯福和丘吉尔的事例是对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证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在困苦失意中不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最切合文意。所以选择C选项。
点评:这道题属于结语类的语句衔接题。要求对上文内容进行概括,解题技巧上要注重与前文话题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本题还要求我们对于选项中的四句熟语或诗句的意思有所了解。
93、文中【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倘若
B.即使
C.之所以
D.抑或
93、答案:A 解析: 本题属于选词填空题。该空格后已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故可排除C项;它所引导的内容与空格前的内容表达的意思并不相同,而是相反,故可排除D项;从内容来看,它是从理论上对“人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一观点进行的分析,而并未形成事实,故应该只是一种假设。所以选择A选项。
点评: 这道题填入的是一个关联词,关联词的辨析需要结合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并且掌握一些常见的关联词的搭配,才会有助于我们快速地解题。
通过真题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这是一篇散文,散文对比科技文来说文字更流畅,也更易懂,但是命题也会更灵活,能够涉及到的考查点也会更多,属于典型的“看似易,实则难”的题目,一定不能够掉以轻心。
第二,文段的阅读量较大,为了快速提炼有效的信息点,学员在作答的时候,建议先看题目再看原文,有针对性地寻找解题点。而且不必要按照题目顺序去做,可以寻找相关联的题目一起解答。以此篇文章为例,1500多字的长文,第91题和第95题落脚点都是在第④段,可以放在一起作答,提高做题的速度。
第三,虽然题目较多,但题型和片段阅读几乎相同,所以片段阅读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在篇章阅读中还仍然适用,只不过片段变成了长篇章,需要我们对技巧进行适当的整合,就能够应付自如。
因此,篇章阅读并不难,只要克服了畏惧和焦躁的心理,巧妙运用技巧,就一定能够攻克这道难关。
2011年4月24日公务员联考《行测》言语理解复习秘籍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03-15 来源:学宝公务员网
【字体:大 中 小】
在某些省市公务员考试中,篇章阅读会成为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常考题型。和选词填空及片段阅读相比,其阅读量之大令不少考生在紧张忙碌的考场中对其望而生畏。诚然,篇章阅读的字数更多,包含的信息点也更多,要在考场极短的时间内快速筛选出做题的有用信息的确有难度,然而,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篇章阅读实际上是对字、词、句、段的综合考察,如果把篇章阅读拆分为选词填空和片段阅读,那么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解题技巧
(1)细节类题目:细节判断题作为篇章阅读中的常考题型,除了要仔细对比原文和选项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常见的细节偷换,如时态偷换,将将来时偷换成过去时;数量偷换,将大多数偷换成全部;概念偷换,将文章中涉及概念的主客体的状态、动作进行偷换;逻辑偷换,因果倒置或者将并列关系偷换成转折关系,等等。
(2)辨析类题目:选词填空在篇章阅读中也是常见的题型。实词辨析和成语辨析,我们可以从词义和语境两个方面入手,利用提取语素、词语的固定搭配和适用范围、辨别词义轻重和情感色彩等技巧进行解答;关联词辨析,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以及常见关联词的搭配进行选择。
(3)语句衔接类题目:如果是需要衔接的语句在句中,即居中类的衔接,我们需要考虑前后文的逻辑性,填入恰当的衔接语句;如果是位于句末的语句衔接,即结语类的语句衔接,我们需要寻找标志性的带有结论性的关联词,或者找出文段的话题所在,在话题一致的基础上保证文段整体的连贯性,做出结论性的总结和归纳。
因此,在我们作答篇章阅读时,同样可以这些题型的解题技巧,把它们进行有效地整合,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于篇章阅读之中,就会起到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的作用。下面我们以2009年北京社招的一道真题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二、真题讲解(2009年北京公务员社会招聘考试行测试卷)
①每个人对于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有一个自我设计。但这种应该是相对模糊的,是不完美的和有待修正的。可生活中偏偏就有人跟自己较劲,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觉得现实中的自己距离设计中的自己相差太多,并因而痛苦不堪。其实这些人往往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就是人人都有缺陷。“玉,有点瑕疵才是真的。”
②有一位腿有残疾的私营企业主,经过自己十几年的奋斗拼搏,终于成了闻名遐迩的雕刻家和经营雕刻精品的大老板。有人对他说:“你如果不是残疾,恐怕会更有成就。”他却淡然一笑说:“你说得也许有道理,但我并不感到遗憾。因为如果没得小儿麻痹症,我肯定早下地当了农民,哪有时间坚持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我应该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残疾的身体。”还有罗斯福和丘吉尔,罗斯福曾连任四届美国总统,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个信奉巫神、酗酒成癖的人;丘吉尔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1953年获诺贝尔奖,但他也曾经是一个贪睡、贪酒的人,还曾因吸食鸦片两次被赶出办公室。但他们都痛苦地改掉了自己年轻时不良嗜好,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③完美欲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有了它,人类才会永不满足地向前发展。我们要努力追求完美,但同时我们必须学会接纳我们的不完美。
④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源自我们常常拿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进行比较而产生的焦虑感。必须明白,理想的自我是要经过若干年乃至一生的不懈努力才能接近而始终不能百分之百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只要每天进步一点,快乐一点,我们离目标也就近了一点。【 】因为不能接纳自己的缺陷而生出健忘失眠等痛苦,只能使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远。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还源自和别人不正确的比较而产生的自卑感。拿自己与高过自己一大截的人比,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拿自己的各个方面分别与不同人的优点比,比较的结果是事事不如人,谁都比自己好。
⑤其实,每个人都有足以让自己确立自信的优于别人的长处。“一棵树,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它处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绰约多姿。”
⑥席勒曾经给成年人写过一篇童话:一个圆的一部分切去了,它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圆,因此它就四处寻找它遗失的那一部分。但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所以只能漫漫滚动,由此得以沿途欣赏花草的芬芳,阳光的灿烂,并与蚯蚓娓娓而谈。有一天,它终于找到了自己遗失的部分,它高兴极了,因为它又是一个完美的圆。它又开始飞快地滚动,它在快速滚动中发现世界整个变了样,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了,于是它又停下来,毫不犹豫地将千辛万苦找回的部分丢在路边,然后漫漫滚动着向前走去„„
⑦人生就是如此,不完美才是真的,只要我们真诚地面对,有点缺憾,人生照样精彩。
91.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们“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主要原因的是:()
A.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比较产生的焦虑
B.不满现状,不接纳自己缺陷产生的痛苦
C.急于达到终极目标而产生的焦虑
D.不正确的比较带来的自卑
91、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快速定位于第④段,寻找“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原因,由“源自„还源自„”,对应选项中的A、D两项,“因为”后面对应B选项,都是正确的。C项“急于达到终极目标”不属于“自己的不完美”,属于偷换概念。所以选择C选项。
92.下列选项中,适合填在本文第②自然段横线处的是:()
A.正所谓“苦尽甘来,否极泰来”
B.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
C.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正所谓“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2、答案:C 解析: 本题属于语句衔接题,从位置来看,横线处的语句是对第二段内容的一个总结。从所给出的几个实例来看,文段主要在强调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的一种正确心态,从残疾的私营企业主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能够以坦然豁达的心态来面对困难。后面罗斯福和丘吉尔的事例是对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证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在困苦失意中不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最切合文意。所以选择C选项。
点评:这道题属于结语类的语句衔接题。要求对上文内容进行概括,解题技巧上要注重与前文话题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本题还要求我们对于选项中的四句熟语或诗句的意思有所了解。
93、文中【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倘若
B.即使
C.之所以
D.抑或
93、答案:A 解析: 本题属于选词填空题。该空格后已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故可排除C项;它所引导的内容与空格前的内容表达的意思并不相同,而是相反,故可排除D项;从内容来看,它是从理论上对“人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一观点进行的分析,而并未形成事实,故应该只是一种假设。所以选择A选项。
点评: 这道题填入的是一个关联词,关联词的辨析需要结合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并且掌握一些常见的关联词的搭配,才会有助于我们快速地解题。
通过真题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这是一篇散文,散文对比科技文来说文字更流畅,也更易懂,但是命题也会更灵活,能够涉及到的考查点也会更多,属于典型的“看似易,实则难”的题目,一定不能够掉以轻心。
第二,文段的阅读量较大,为了快速提炼有效的信息点,学员在作答的时候,建议先看题目再看原文,有针对性地寻找解题点。而且不必要按照题目顺序去做,可以寻找相关联的题目一起解答。以此篇文章为例,1500多字的长文,第91题和第95题落脚点都是在第④段,可以放在一起作答,提高做题的速度。
第三,虽然题目较多,但题型和片段阅读几乎相同,所以片段阅读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在篇章阅读中还仍然适用,只不过片段变成了长篇章,需要我们对技巧进行适当的整合,就能够应付自如。
因此,篇章阅读并不难,只要克服了畏惧和焦躁的心理,巧妙运用技巧,就一定能够攻克这道难关。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秘籍之“感情”突破口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03-14 来源:学宝公务员网
【字体:大 中 小】
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的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以“感情倾向性”作为突破口不失为迅速解题的一个好方法。所谓感情倾向性,是指文段中说话人的态度、观点或是情感倾向。以感情倾向为解题点,就是对文段中的主观性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出作者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从而推出答案的过程。
【例题讲解】现分别选取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中的片段阅读和逻辑填空作为典型例题做深入分析。
例
1、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了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辨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令人沉醉而不自知。
这段文字主要表达的意思是:()
A.读者读后会得到模糊不清的答案
B.读者领略到了德波顿的淡然无为
C.德波顿没有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D.德波顿给了读者宝贵的精神享受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主旨概括题。通读全文,从“酣畅淋漓”、“沉醉而不自知”等可知,作者的感情倾向性是积极的。从选项入手看,只有D项的“精神享受”是积极的词汇,与文段中的语境相符合。而A项的“模糊不清”、B项的“淡然无为”和C项的“没有解答”均与原文段感情倾向性不符,故排除。
例
2、美元贬值可以有效提高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打击其他国家对美出口能力。而促使美元贬值的有效手段就是推高市场的原油价格,使人们对经济前景持
态度,美元下跌。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悲观 带动
B、观望 遏制
C、怀疑 阻止
D、乐观 导致
答案:A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实词辨析题。可以从感情倾向性入手。“美元贬值可以有效提高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使美元贬值的有效手段”可以推出作者是希望美元贬值的,感情倾向性是积极的,从文段第二个空入手,只有A项的“带动”可以接一个好的结果。而“遏制”、“阻止”和“导致”一般接不好的结果,故排除B、C和D。
例
3、很多大学生希望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稳步发展,可是也有许多人不愿
。他们有相对稳定的家庭背景,有工作能力,却在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墨守陈规
B.按部就班
C.人云亦云
D.步人后尘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成语辨析题。通读全文,从“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可知,作者的感情倾向性中性偏积极的,因此所选成语是中性或是中偏积极的。只有B项的按部就班是中性词,故选B。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顺序、步骤进行。A、C、D三项均是贬义词,故排除。墨守成规: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放。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没有主见。步人后尘:追随模仿,没有创造性。
最后,提示您:好好复习,好好应用这些解题技巧。
2011广东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巧用搭配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03-11 来源:学宝公务员网
【字体:大 中 小】
这种方法需要注意实词搭配的轻重、色彩、范围、对象、固定用法等。需要利用关联词语,联系上下文解题。
真题解析(2008年广东——2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学会()“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宗旨,始终不渝地坚持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发展为己任,大力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技普及,积极()和举荐人才,为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A.继承 出谋划策 B.继承 建言献策
C.秉承 建言献策 D.秉承 出谋划策
答案:C,此题考查词语的习惯搭配,“秉承”习惯搭配“宗旨”,“继承”习惯搭配“传统”;“建言献策”的用法比“出谋划策”更为正规,感情色彩更褒义。
真题解析(2010年广东——17)人民富起来了,但如果教育不能及时跟上,伦理道德的(),会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A 沦丧 B 失范 C 缺失 D 丧失
答案:A,此题考查词语的习惯搭配,“道德”通常和“沦丧”搭配,“缺失”、“丧失”都指失去,“失范”指规范的丧失,都不能和道德搭配。
真题解析(2010年广东——18)为履行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减排(),能源管理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
A承诺 B 诺言 C 宣言 D倡议
答案:A,根据词语的搭配关系可知:“履行”不与“宣言”和“倡议”,A项“承诺”指人与人之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说的具有一定憧憬的话,一般是可以实现的。也指在正规场合,对某项事务答应照办;B项“诺言”指应允别人的话。“哥本哈根会议”是国际性会议,故在此应使用更为正规的说法,根据上面的比较,“承诺”一词更为合适。故而选择A。
真题解析(2010年广东——21)美国是当今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全球化因此被深深被打上美国。。多的人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即全球化可以通过美国方式推进外,是否存在 A引领者 B推动者 C 主导者 D 倡导者
答案B,“进程”一般搭配“推动”,再根据文中“主要”一词,则可以排除C主导,而文中“全球化可以通过美国方式推进”,“推进”一词搭配“推动”比较恰当。
2011年广东《行测》言语理解巧用异素法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03-10 来源:学宝公务员网 【字体:大 中 小】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近义词的辨析,首先定位相异元素,相异元素之间的区别就是实词的区别,根据相异元素选出答案。
真题解析(2008年广东——16)俄罗斯近年来数次切断对邻国的天然气供应,在欧盟国家引起不小的(),认为欧盟的能源安全随时可能要受到威胁。
A.震惊 B.震动 C.恐惧 D.麻烦
答案:B,解题的关键在于“震惊”和“震动”的区别,“震惊”强调大吃一惊,而“震动”主要形容总大事件、消息等引起的不平和动荡。联系上下文可知“震动”更符合文意。
真题解析(2008年广东——17)面对人大代表的依法(),有些部门的负责人虽然还不能圆满答复,但都表现出虚心接受,认真反思的态度。
A.质疑 B.质问 C.质对 D.质询
答案:D,“质询”指的是质疑、询问,比“质疑”和“质问”的意思更全面,而“质对”则是指对质、对证,不包含质疑的意思,故而选择“质询”最为恰当和准确。
真题解析(2008年广东——22)到底转产什么得赶紧定下来,作为厂长,办事更要(),否则就会失去大好时机。
A.果敢 B.果断 C.干脆 D.稳妥
答案:B,解题的关键在于“果敢”和“果断”的区别,“果敢”侧重于强调勇敢,“果断”侧重于强调不犹豫、有决断,而由前文的“赶紧定下来”得知,此处用“果断”更为合适。
真题解析(2008年广东——25)将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下列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人人都有心中最值得()和喜欢的地方,或许是城市小巷,或许是山林大川,总会有个地方值得你去向往。
②他不顾刺骨的寒冷跳进河中,救上三名落水儿童,全体师生都在()他英勇救人的事迹。
A.留念 传诵 B.留念 传颂
C.留念 传诵 D.留恋 传颂
答案:D,此题考查两组近义词的辨析,“留念”强调纪念,“留恋”强调恋恋不舍、不忍离开。依据文意只能选择“留恋”;而“传颂“侧重于强调传布颂扬,而”传诵“强调诵读传播,根据文中“英勇救人的事迹”可知“传颂“符合文意。
真题解析(2009年广东——22)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创意人才和文化资源,这两个要素都具有()的地方个性特色,因此世界各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地域差异。
A 鲜明 明显 B 浓郁 明显
C浓郁 明确 D鲜明 明确
答案:A,“明显”侧重于强调显然,显而易见,“明确”侧重于强调确定,从文中“地域差异”可知“明显”符合文意,再由“地方个性特色”得知“鲜明”更为恰当。
真题解析(2009年广东——25)清凉的天气已经________了整整一周时间,气象部门提醒,由于春天是雷电和强降水多发季节,市民要及时做好________,减少因强对流天气造成的损失。
A.持续 防御 B.继续 抵御 C.连续 预防 D.维持 防范
答案:A,“持续”与“继续”的区别,在于一个“持”,即保持。“持续”所要表示的是一种状态的保持,更强调它的“静态”特征。比如气候方面的高温、低温或干旱等,“持续”更为恰当;而“防御”强调事前的防范、预防,有未雨绸缪之意,而“抵御”强调被动的抵抗,而文意是未雨绸缪的意思,故选择“防御”。
2011年广东《行测》言语理解主旨题巧解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03-10 来源:学宝公务员网 【字体:大 中 小】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即将来临,各位考生的备考步骤也越加紧凑。在熟悉国考这个“风向标”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考特色备考,并且根据本省出题特点有针对性的运用技巧解题,是我们在省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关联词语巧解主旨题
主旨概括题是广东省考的阅读理解题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种题型。具有所占比重大、题量变化稳定、技巧性强的特点。技巧性主要突出在微观层面关联词法的运用上。那么下面,我将通过“五对关联词”的介绍,并结合近几年广东省考行测阅读理解的主旨概括题真题解析,来告诉大家如何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兼顾正确率,增强各位备考的信心。
递进关系。主题句往往出现在转折之后,因此,递进之后是重点。
真题解析解析(2009广东——33)要让人民更多地了解司法,参与司法,不仅要让人民知道实体的结论,而且要让人民知道程序并参与到程序中来,形成实体性的结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求司法权对自我进行约束和限制,更要求公民参与意识、参与行为如同阳光一样令滥用的权力无处容身。
根据上述文字,人民参与司法,关键是()。
A.要增强公民参与意识
B.要让人民知道实体的结论
C.要让人民知道程序并参与其中
D.要加强司法权的自我约束和限制
【答案】A,该文段由一个“不仅„而且„更”的多重递进关联词连接,最后一层递进之后是文段论述的重点,说明了公民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的重要性,故而选A。
转折关系。主题句往往出现在转折之后,因此,转折之后是重点。
真题解析解析(2009广东——39)精神与物质,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两翼,此起而彼伏,相辅而相生,这也是自然界的平衡规律。物质产品极大丰裕之时,人们对文化和精神的要求恰恰也就少了。反之,民族危亡,国难当头,《黄河》之声震天响起!特大地震,轰然袭来,泪光中的诗篇和歌吟,让多少人心潮澎湃,挺起脊梁擦干眼泪!经济萧条不振,恰恰需要给人以文化的心灵鸡汤!
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是:()
A.经济环境的坎坷与挫折,正好为文化产品提供了难得的创作素材
B.人类生活中,物质产品越丰富,精神需要恰恰会越少
C.往往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时候,总会有经典文化作品产生
D.社会危难之时,人们更需要文艺作品、文化产品的安抚与激励
【答案】D,该文段分为前后两部分,用“反之”这个表转折关系的词语连接,所以,“反之”之后是文段的重点,论述了国家民族危难时,音乐这种文艺形式对人心的抚慰和鼓励,所以得出D选项。
真题解析解析(2008广东——28)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子孙满堂,这点很令美国老年人羡慕,儒家文化提倡“父母在,不远游”,贫困地区的父母更是把生男孩当作自己养老的保障。而美国人则认为,培养孩子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不是自我“牺牲”,孩子的回报不是反哺父母,而是努力使自己成才,尽管美国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来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但老年人在情感上与后代缺少交流,他们感到无助、孤独,长期与家人分开,享受不到天伦之乐。这段话主要谈论的是:()
A.美国人羡慕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B.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完善
C.中国老年人存在情感上的无助、孤独等现象
D.中美两国老人的晚景截然不同,是中美文化差异使然
【答案】D,该文段由两个句子构成,句子之间由一个转折词“而”连接,说明“而”之后的句子是作者谈论的重点,该句子主要谈论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带来的中美两国老年人晚景的不同。
真题解析解析(2008广东——39)影视剧翻拍从来都是既讨巧又惹骂——利用经典多年来积累下的人气口碑,至少在吆喝声上就比原创剧占了便宜,但它们也必须面对老观众挑剔的目光。
这段话主要谈论影视剧翻拍:()
A.可能遇到的难题
B.必须应对的处境
C.有利和不利的条件
D.不同于原创剧的特点
【答案】B,转折关联词“但”之后是重点,面对老观众挑剔的眼光,说明影视剧的翻拍必须应对的处境。
因果关系。主题句往往出现在结论之后,因此,结论之后是重点。
真题解析解析(2009广东——26)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女性的才能在传媒、大学、科研和金融等高度理性的行业,不仅获得了更大的展示空间,而且也帮助她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骄人业绩。当然,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仍然限制着女性潜能的发挥。因此,一个成功的女性背后往往是她那旁人难以体会的艰辛。
这段文字主要表述的是:()
A.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女性职业化水平也越来越高
B.女性更适合从事传媒、大学、科研和金融等高度理性的行业
C.随着职业化的提高,女性要在事业上成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D.若没有妻子和母亲的角色限制,女性潜能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答案】B,“因此”为表结论关系的关联词,后面的内容为作者想要论述的重点,“一个成功的女性背后往往是她那旁人难以体会的艰辛。”同意替换就是说明“女性要在事业上成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选择B。
真题解析解析(2009广东——31)山水园林城市目前来讲是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为什么山水这么重要呢?因为人的本性里面有对自然亲和的一面。人本来来自于自然,本来就是动物,天然地具有自然性。我们长期居住在钢筋水泥里面,就好像孩子失去了母亲,一旦回归了自然,我们就得到了心理的安慰,就好像孩子找到了母亲一样。
根据上述文字,山水园林城市目前之所以是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因为()
A.人类依恋母亲的自然属性 B.人类依赖自然的动物属性
C.城市居民对乡村生活的怀念 D.城市居民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答案】B,“为什么山水这么重要呢?”问句之后,由“因为”引导的句子解释了山水重要的原因是“人的本性里面有对自然亲和的一面”,符合“人类依赖自然的动物属性”,故
选B。
真题解析解析(2009广东——36)知识的本质是发现,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人们才会有更多发现的可能。因此,知识分子在本质上也不是熟知现成结论的人,知识分子要发掘未知事物,提示假 相背后的真相。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教育如果停留在向学生强行灌输标准答案和“真理”上,根本就是反教育的。
这段话的主题是()。
A.知识的本质 B.知识分子的本质
C.创造力的培养 D.教育的目的
【答案】B,“因此”为表结论关系的关联词,后面的内容为作者想要论述的重点,并进一步联系“教育的目的”,说明只有正确理解知识分子的本质才不会“反教育”,故而选择B。
必要条件。主题句往往出现在条件之后,因此,条件之后是重点。
真题解析解析(2009广东——35)干部精神状态如何,或大或小地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和福祉。如果每个人都振作起来,就会把各方面的工作干得更好,就可能使社会多增加一些就业岗位;就可能使农民收入增加;就可能使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多增加几张课桌。
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是()
A.干部精神状态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老百姓生活质量的高低
B.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领导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分不开
C.如果每个人都振作起来,就可能增加就业岗位
D.干部作风和干劲是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发展进程的领导力量
【答案】D,该文段由一个“如果„就„就„”的必要条件关联词连接,“如果”后面表条件的部分为文段论述的重点,说明领导干部精神状态的振作能够带来各方面的积极意义,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进程,故而选D。
并列关系。无主题句,需要对文段进行全面、完整的概况,切忌偏颇。
真题解析解析(2010广东——27)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应该有这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下列表述最能概括上述文字内容的是()。
A.读书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坚持的恒心
B.读书要和实践相结合 C.读书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D.要爱看书、勤读书和善读书
【答案】D,该文段的主要内容由三个并列关系的句子构成,需要全面的概括,“首先,„„静下心来通读苦读”说的是“爱读书”,“其次,要勤奋努力„„”说的是“勤读书”,“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说的是“善读书”,D选项是对这三点的概括,故而选D。
2011年上海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应用冲刺指导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03-09 来源:学宝公务员网
【字体:大 中 小】
随着上海市2011公务员考试报名的结束,此次公务员考试的复习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在公共科目的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依旧以时间短、题量大成为考生复习的重点。而行测考试中的常识应用部分又因考查范围广泛,规律难以把握,而使这部分的复习常常被考生忽略甚至放弃。其实仔细分析上海市历年行测真题,这部分的考试内容及复习重点也并非完全难以把握。
常识应用是每年上海市行测考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题目大约在60道题左右,几乎占到总题量的一少半。而这部分的题目历年来一直是不定项选择,因而又加大了考试的难度。虽然题目中指出该部分考察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法律、行政管理、公文处理、人文、科技、时事形势等方面,但从上海市历年的行测常识应用部分的真题中,我们可以发现政治、法律、管理、人文几乎是历年常识应用部分的考察重点。如图:
在考试复习的最后冲刺阶段,复习的重点应从全面掌握转为目标更为明确的复习,将能够拿到的分数稳妥收入囊中。以下我们就常识应用部分考察内容的复习重点作简要指导。
法律:行政法、公务员法一直是上海行测考试的重点内容。09年的常识应用部分考试,为数约20道法律题,行政法和公务员法几乎各占一半。如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内容更是多次出现在历年考题中。
政治:从考题中可以发现,这部分要求考生对我国政治情况的把握了解非常熟悉,能够熟知我国政治制度及政策,由其是新近颁布的方针政策等。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哲学原理的考察注重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管理:管理部分的考察重点历来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人文:这部分试题内容最庞杂,也最无法可循。着重考察考生对中国历史及文化的掌握情况以及一些生活常识。内容相对简单,通常可以由常识推断得出答案。
纵观历年考题,上海市常识应用部分与时政联系密切,虽然明确考察时事的题目在总题量上所占比例并不大,但时事内容却多次以题干背景或分析材料出现在题目中,这就为考生在冲刺阶段的复习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考生应熟知近年时事热点、重要会议以及周年事件等内容。
除了有针对性的对以上内容进行重点复习之外,近几年的考试中增大了对公文部分的考查,近两年的综合分析题部分都出现了公文写作的考题,考核重点在各种公文的应用及格式。
总的来说,常识应用部分由基础知识题和综合分析题两部分构成,皆为不定项选择题。在考试中,要求考生一定要看清题目,审慎答题,预祝广大考生考试成功。
第五篇:行测数列总结
数 列 总 结
数列形式: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和数列、积数列、多次方数列、(及其变式)、分式数列、组合数列、整数拆分数列、创新数列。
一、等差数列
1、定义:前后项之差等于常数。,二级等差数列:一次作差。三级等差数列:两次作差。
2、变式:持续作差,含减法运算的递推数列;两项分别变换后相减得第三项;两项变换后相减得第三项。
3、特征:数列中出现质数、含0、单调增减或增减交替。
二、等比数列
1、定义:相邻项作商后呈规律。二级等比数列: 一次作商。三级等比数列:二次作商。
2、数列变式:二级等比数列变式。
前项倍数+常数(基本数列)=后项。
3、特征:良好的整除性,单调递增(减)、先增后减。
三、和数列
1、定义:项与项间作和,寻求规律。两项和数列:前两项之和等于第三项。三项和数列:前三项之和等于第四项。,,2、数列变式:(第一项+第二项)×常数(基本数列)=第三项。
第一项+第二项+常数(基本数列)=第三项。第一项×常数+第二项×常数=第三项。
3、特征:数项偏小,数列整体趋势不明,非单调。
四、积数列
1、定义:项与项之间作积,寻求规律。两项积数列:前两项乘积等于第三项。三项积数列:前三项乘积等于第四项。
2、变式:相邻项作积后变化得后项。
两项积+常数(基本数列)=第三项。两项积构成基本数列。
3、特征:两项积数列:1,A,A〃〃〃〃,数列递增(减)明显。
五、多次方数列
1、定义:数列呈多次方数,底数、指数各具规律。
平方数列:数列逐项可改为平方数,底数呈规律。立方数列:数列逐项可改为立方数,底数呈规律。
多次方数列:数列各项可以改为指数、底数均不同的数列,底数、指数分别具有规律。
2、变式:多次方数+常数。
多次方数×常数(基本数列),通常会有0。第一项的平方(立方)±第二项=第三项。
要点:对各项进行多次方改写,并加入常数后运算得原数列。
数字1为非零数的0次方,分数可写成-1次方
3、特征:数列增幅明显、选项数字大。数列中有三项不加变化的多次方数。
六、分数数列
定义:分数本身可以通分和约分。
分子分母分别变化型:有意识的构造简单变化数列。
分子分母与原数列的分子分母整体增减趋势一致。分子分母关联变化型:
(1)依次变化型:分子分母依次排列,得基本数列。
(2)交错变化型:两基本数列在分子、分母位置交错排列(类似分子分母分别变化型)。
(3)递推变化型:各项分子(分母)是前一项的分子分母简单运算结果。
七、组合数列
定义:
1、间隔组合数列。
奇偶项分别构成某个基本数列及变式。奇偶
2、分组组合数列
相邻数字分为独立的几组,以两项为一组居多,增减不定。
3、数位组合数列:
各项对应位置上的数组成一个简单数列,数位对应型。
数列的每项分成几部分有联系,数位关系型。
八、整数拆分数列
定义:每项数字拆分为两部分,简单运算后得到该项数字。乘积拆分:整数拆为两个数字的积。
和差拆分:整数拆为两个数字的和差。
九、创新数列
数字和:各项数字和相等或组成简单数列。数字排序:数项之间相似,各位数字排列不同。运算关系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