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验室参观感想
参观感想
在前两次的材料成型工程实践中,我们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所有同学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我们系的实验室。
早上9点此参观开始,老师首先带领我们来到了位于一楼的激光焊实验室。实验室的高级工程师详尽的为我们介绍了激光焊的原理及应用,并且演示了TDJG-1型激光焊机的具体功能及操作,激光焊采用激光作为焊接热源,机器人作为运动系统。激光热源有着极高的加热能力,能把大量的能量集中在很小的焊接点上,所以具有能量密度高、加热集中、焊接速度快和焊接变形小等特点,可实现薄板的快速连接,与传统的焊接方法相比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因此我们对此都很有兴趣,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问题,老师也不厌其烦的为我们解答,并且在最后使用激光焊机实际操作了焊接过程,通过对过程的观摩以及最终比较成型的焊缝,我们对激光焊的优势有了更直观又深刻的理解。老师和我们交流了一下参观激光焊接的感受,随后带领我们来到了25楼的地下实验室。
当我们走进25楼的地下实验室时,映入我们眼帘的不是豪华的装修,而是一台台的科研设备。这里是科技育人的实验基地,是各种高新科技的中心,因此我们都细心地听老师讲解,默默地记录,希望以后可以有机会实际操作这些设备进行科学创新。老师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一系列的材料性能测试机,其中包括拉伸弯曲试验机,30吨及100吨位的万能试验机以及冲击试验机和低温韧性试验机等等,其中有一台微小力学性能试验机给我的映像最深,据老师介绍,此试验机可以测试的最大吨位也只有2KG,精密程度非常的高,是从外国进口而来,价值近百万元,引起了我们的一片惊叹。
随后老师又带领我们来到了喷涂实验室及无损检测实验室,实验室里的老师都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各实验室的概况,并耐心的解答我们的疑问。其中无损检测技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映像,据老师介绍无损检测简称NDT,就是利用声、光、磁和电等特性,在不损害或不影响被检对象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检测被检对象中是否存在缺陷或不均匀性,给出缺陷的大小、位置、性质和数量等信息,进而判定被检对象合格与否及判断其剩余寿命等。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技术,具有大量的优势,如无需大量试剂,不需前处理工作,试样制作简单,不损伤样品,无污染等等。老师的介绍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到无损检测技术在焊接结构缺陷检测方面的应用及前景,老师告诉我们加强焊接结构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保证焊接产品安全所必需认真对待的课题,同时他也也欢迎有兴趣的同学将来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
在第二次的实验室参观之行中我们终于见到了期盼已久的焊接机器人,此次参观的焊接机器人主要包括机器人和焊接设备两部分。机器人由机器人本体和控制柜(硬件及软件)组成。而焊接装,则由焊接电源、送丝机、焊枪等部分组成。机器人具有6个自由度。其中,1、2、3轴可将末端工具送到不同的空间位置,而4、5、6轴解决工具姿态的不同要求。通过焊接机器人实际焊接过程可以明显的体会到它的优越性,人工施焊时焊接工人经常会受到心理、生理条件变化以及周围环境的干扰。在恶劣的焊接条件下,操作工人容易疲劳,难以较长时间保持焊接工作稳定性和一致性,而焊接机器人则工作状态稳定,不会疲劳。因而,选择应用焊接机器人对产品进行焊接可以实现用稳定一致的工艺条件确保产品焊接强度和满足产品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同时满足焊缝成型良好的产品外观质量要求。焊接机器人在高质高效的焊接生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焊接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应用虽然较晚,但借鉴于国外的成熟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焊缝跟踪、智能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许多优秀的成果。展望未来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焊接机器人系统还有许多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此次的实验室之行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感触。古往今来,任何科研无一不是经过实验的验证的,也可以说,实验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决不能容忍自己死读书,读死书,只是在理论上去分析而缺乏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肯动手动脑,再辅之以勤奋和坚持,必能不断提高我们的实干能力,必能不断的创新,为我国的焊接事业发展与进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化学实验室参观感想
参观实验室心得体会
有幸能作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成员之一,随队前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参加了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
很早就听说过长春应化所的硬件条件出色,此次一看,果然不一般!由于到达长春的时间已经晚,我们来到应化所时只能从后门进去。一进门就看到了漂亮的研究生中心。高大的研究生中心就是应化所的生活学习中心。楼的一侧是研究生宿舍。
除了没有电视和空调,宿舍全是按照标准的三星级酒店规格建成。加上三星级宾馆的管理水准,研究生们在生活上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在大楼的另一侧则主要是教室和办公室。所有的研究生授课都在这里完成,而所有的负责后勤的老师都在这里办公。在办公室和教室的楼下还有供师生们使用的健身房、乒乓球室、棋牌室和小超市。健身房内设施齐全;棋牌室内棋牌的种类也相当的丰富。这些活动室及超市完全可以满足研究生们日常生活所需。研究生中心的地下室则是食堂和洗衣房。食堂虽然窗口不多,但是每周都提供不同的饭菜,品种丰富、价格便宜、味道也不错。
洗衣房还提供了烘干服务,解决了学生们在东北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晾衣服的问题。
到达长春的第二天,应化所就组织了一个座谈会,向来访的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和中国科技大的同学们介绍了应化所及一些重要实验室的概况。应化所的张书记亲自向我们介绍了应化所辉煌的历史:长春应化所是中国科学院五大化学所之一,建于1948年12月,在中科院各所中建所最早。历史上一共培养了21名院士,也是相当的难得。在现有的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里,长春应化所是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包括了化学传统的五个二级学科,近几年还增建了生物化学等新的学科门类。应化所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中国科学院开放实验室: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化学与物理开放实验室。还设有1个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有很多
重要的科研成果,完成了很多国家及军工的重点项目,成立了中科院系统的第一个上市公司。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上,应化所的水平在全国都属一流。之后包括绿色化学与过程实验室和分析测试中心在内的重要实验室的主任们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各个实验室的历史和现状,让我们领略到了应化所辉煌的历史和强大的科研实力。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比较全面的参观了应化所的各个大楼和实验室。首先参观的是合成楼。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部分研究任务就是这里进行的。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原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曾经连续两次(1995年和1999年)被国家评估为优秀实验室后,经专家论证同意,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推荐,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若干高分子化学研究工作和队伍纳入进来,国家科技部于xx年批准运行的。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两部分进行组成,长春部分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北京部分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宗旨是面向学科发展和国家需求,对本领域的前沿和重要的科学问题进行创新研究,完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研任务,建设成为代表我国国家水平的高分子科学基础、研究基地、人材培养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重点实验室拥有7300平米的科研用房,拥有17台套大型仪器,总价值1500余万元。并将自主研发的热收缩材料技术用于生产,成立了中科院系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而现在研发的以玉米为原材料合成的完全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塑料也以投入生产,有望解决部分因石油枯竭造成的高分子材料短缺问题和因为现有高分子材料难以降解造成的环境问题。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源于我国50年代的高分子研究,体现了我国半个世纪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发展,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老、中、青结合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具备了先进的研究设施和研究手段,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对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篇二:实验室参观感想 参观感想
在前两次的材料成型工程实践中,我们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所有同学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我们系的实验室。
早上9点此参观开始,老师首先带领我们来到了位于一楼的激光焊实验室。实验室的高级工程师详尽的为我们介绍了激光焊的原理及应用,并且演示了tdjg-1型激光焊机的具体功能及操作,激光焊采用激光作为焊接热源,机器人作(转载于:化学实验室参观感想)为运动系统。激光热源有着极高的加热能力,能把大量的能量集中在很小的焊接点上,所以具有能量密度高、加热集中、焊接速度快和焊接变形小等特点,可实现薄板的快速连接,与传统的焊接方法相比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因此我们对此都很有兴趣,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问题,老师也不厌其烦的为我们解答,并且在最后使用激光焊机实际操作了焊接过程,通过对过程的观摩以及最终比较成型的焊缝,我们对激光焊的优势有了更直观又深刻的理解。老师和我们交流了一下参观激光焊接的感受,随后带领我们来到了25楼的地下实验室。当我们走进25楼的地下实验室时,映入我们眼帘的不是豪华的装修,而是一台台的科研设备。这里是科技育人的实验基地,是各种高新科技的中心,因此我们都细心地听老师讲解,默默地记录,希望以后可以有机会实际操作这些设备进行科学创新。老师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一系列的材料性能测试机,其中包括拉伸弯曲试验机,30吨及100吨位的万能试验机以及冲击试验机和低温韧性试验机等等,其中有一台微小力学性能试验机给我的映像最深,据老师介绍,此试验机可以测试的最大吨位也只有2kg,精密程度非常的高,是从外国进口而来,价值近百万元,引起了我们的一片惊叹。
随后老师又带领我们来到了喷涂实验室及无损检测实验室,实验室里的老师都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各实验室的概况,并耐心的解答我们的疑问。其中无损检测技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映像,据老师介绍无损检测简称ndt,就是利用声、光、磁和电等特性,在不损害或不影响被检对象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检测被检对象中是否存在缺陷或不均匀性,给出缺陷的大小、位置、性质和数量等信息,进而判定被检对象合格与否及判断其剩余寿命等。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技术,具有大量的优势,如无需大量试剂,不需前处理工作,试
样制作简单,不损伤样品,无污染等等。老师的介绍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到无损检测技术在焊接结构缺陷检测方面的应用及前景,老师告诉我们加强焊接结构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保证焊接产品安全所必需认真对待的课题,同时他也也欢迎有兴趣的同学将来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
在第二次的实验室参观之行中我们终于见到了期盼已久的焊接机器人,此次参观的焊接机器人主要包括机器人和焊接设备两部分。机器人由机器人本体和控制柜(硬件及软件)组成。而焊接装,则由焊接电源、送丝机、焊枪等部分组成。机器人具有6个自由度。其中,1、2、3轴可将末端工具送到不同的空间位置,而4、5、6轴解决工具姿态的不同要求。通过焊接机器人实际焊接过程可以明显的体会到它的优越性,人工施焊时焊接工人经常会受到心理、生理条件变化以及周围环境的干扰。在恶劣的焊接条件下,操作工人容易疲劳,难以较长时间保持焊接工作稳定性和一致性,而焊接机器人则工作状态稳定,不会疲劳。因而,选择应用焊接机器人对产品进行焊接可以实现用稳定一致的工艺条件确保产品焊接强度和满足产品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同时满足焊缝成型良好的产品外观质量要求。焊接机器人在高质高效的焊接生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焊接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应用虽然较晚,但借鉴于国外的成熟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焊缝跟踪、智能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许多优秀的成果。展望未来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焊接机器人系统还有许多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此次的实验室之行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感触。古往今来,任何科研无一不是经过实验的验证的,也可以说,实验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决不能容忍自己死读书,读死书,只是在理论上去分析而缺乏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肯动手动脑,再辅之以勤奋和坚持,必能不断提高我们的实干能力,必能不断的创新,为我国的焊接事业发展与进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篇三:参观实验室心得体会
参观实验室心得体会
有幸能作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成员之一,随队前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参加了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
很早就听说过长春应化所的硬件条件出色,此次一看,果然不一般!由于到达长春的时间已经晚,我们来到应化所时只能从后门进去。一进门就看到了漂亮的研究生中心。高大的研究生中心就是应化所的生活学习中心。楼的一侧是研究生宿舍。
除了没有电视和空调,宿舍全是按照标准的三星级酒店规格建成。加上三星级宾馆的管理水准,研究生们在生活上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在大楼的另一侧则主要是教室和办公室。所有的研究生授课都在这里完成,而所有的负责后勤的老师都在这里办公。在办公室和教室的楼下还有供师生们使用的健身房、乒乓球室、棋牌室和小超市。健身房内设施齐全;棋牌室内棋牌的种类也相当的丰富。这些活动室及超市完全可以满足研究生们日常生活所需。研究生中心的地下室则是食堂和洗衣房。食堂虽然窗口不多,但是每周都提供不同的饭菜,品种丰富、价格便宜、味道也不错。
洗衣房还提供了烘干服务,解决了学生们在东北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晾衣服的问题。
到达长春的第二天,应化所就组织了一个座谈会,向来访的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和中国科技大的同学们介绍了应化所及一些重要实验室的概况。应化所的张书记亲自向我们介绍了应化所辉煌的历史:长春应化所是中国科学院五大化学所之一,建于1948年12月,在中科院各所中建所最早。历史上一共培养了21名院士,也是相当的难得。在现有的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里,长春应化所是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包括了化学传统的五个二级学科,近几年还增建了生物化学等新的学科门类。应化所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中国科学院开放实验室: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化学与物理开放实验室。还设有1个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有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完成了很多国家及军工的重点项目,成立了中科院系统的第一个上市公司。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上,应化所的水平在全国都属一流。之后包括绿色化学与过程实验室和分析测试中心在内的重要实验室的主任们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各个实验室的历史和现状,让我们领略到了应化所辉煌的历史和强大的科研实力。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比较全面的参观了应化所的各个大楼和实验室。首先参观的是合成楼。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部分研究任务就是这里进行的。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原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曾经连续两次(1995年和1999年)被国家评估为优秀实验室后,经专家论证同意,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推荐,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若干高分子化学研究工作和队伍纳入进来,国家科技部于xx年批准运行的。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两部分进行组成,长春部分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北京部分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宗旨是面向学科发展和国家需求,对本领域的前沿和重要的科学问题进行创新研究,完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研任务,建设成为代表我国国家水平的高分子科学基础、研究基地、人材培养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重点实验室拥有7300平米的科研用房,拥有17台套大型仪器,总价值1500余万元。并将自主研发的热收缩材料技术用于生产,成立了中科院系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而现在研发的以玉米为原材料合成的完全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塑料也以投入生产,有望解决部分因石油枯竭造成的高分子材料短缺问题和因为现有高分子材料难以降解造成的环境问题。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源于我国50年代的高分子研究,体现了我国半个世纪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发展,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老、中、青结合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具备了先进的研究设施和研究手段,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对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之后应化所的吴老师和李老师带着我们参观了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在的大楼。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具有世界级水准的科研条件和科研队伍。
第三篇:智能机械实验室参观感想
实验室参观报告
本周六,在老师的带领之下,我与其他同学一起有幸见识了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实验室。能有幸参观国家级的实验室,日阿国内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受益匪浅。实验室里的研究生学姐与学长耐心的给我们讲解了他们正在研究课课题和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他们未来的研究方向,让我着实羡慕不已,能一心一意的搞自己喜欢的研究,实在是人生幸事。而且我还见识到了许多实验所需要的珍贵设备与仪器。通过本次实验室的参观之旅,让我对实验室有了大致的了解,让我对本专业有了许多的认识,下面仅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结个实验做一下报告。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实验非磁悬浮轴承莫属。老师娴熟的操作以及神奇的实验现象让我过目不忘。利用磁力作用将转子悬浮于空中,使转子与定子之间没有机械接触,磁悬浮轴承颠覆了我对传统轴承的认识,磁悬浮轴承是振动大大的减小,而且是噪声大大的降低,仿佛是具有魔力一般。相信大家也和我一样有一点陌生,简单的说,其原理是磁感应线与磁浮线成垂直,轴芯与磁浮线是平行的,所以转子的重量就固定在运转的轨道上,利用几乎是无负载的轴芯往反磁浮线方向顶撑,形成整个转子悬空,在固定运转轨道上。
为了详细了解磁悬浮轴承工作的原理,我翻阅了一些资料,收获不小,磁悬浮轴承是一个复杂的机电耦合系统。在早期的研究过程中, 它由机械系统和控制系统两个子系统组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整个系统的智能化提供了条件, 将计算机加到系统中得到磁悬浮轴承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利用计算机可以更方便地从外界拾取信号, 并对其进行智能处理, 实现轴承的稳定运行与控制机械系统由转子和定子组成,都是由铁磁叠片构成的。转子叠片装在轴径 上, 定子叠片上开有槽, 并缠绕着线圈以提供磁力。控制系统指控制转子位置的电气系统,简单的控制系统由传感器、控制器和功率放大器组成。传感器: 即检测元件, 是磁悬浮轴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转子的偏移情况, 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转子的运动速度;控制器: 是个整个磁悬浮轴承的核心, 其性能决定了磁悬浮轴承的好 坏, 其作用是对传感器检测到的位置偏差信号进行适度的运算, 使得转子有高精度的定位,在外力的干扰作用下能通过迅速而恰当的电 流变化使转子回到基准位置;功率放大器: 其作用是向电磁铁提供产生电磁力所需的电流。磁悬浮轴承工作的基本原理: 通过位置传感器检测转子的轴偏差信号, 将该信号送入控制器, 通过功率放大器控制电磁铁中的电流, 从而产生电磁力的变化使转子悬浮于规定的位置。磁悬浮轴承可以按磁悬浮方式和结构等多种方法来分类, 有很多类型。按悬浮方式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按结构可分为立式、卧式、内转子型和外转子型;按作用力可分为吸引式和排斥式;按接触方式可分为完全非接触型和部分接触型;按电磁铁类型可分为超导式、交流控制式和直流控制式.目前, 在磁悬浮轴承研究领域主要以主动的直流控制式磁悬浮轴承为研究对象.需要指出的是: 与主动磁悬浮轴承相比,被动磁悬浮轴承具有系统设计简单, 并在无控制环节的情况下即可稳定.但是它不能产生阻尼, 亦即缺少像机械阻尼或像主动轴承那样的附加手段, 因此这个系统的稳定域是很小的, 外界干扰的变化也会使它趋于不稳定。
我国在磁悬浮轴承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进展较缓慢,远远落后于国外。不过相关研究一直在高校和企业中开展,并在理论分析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产品应用则刚刚起步。2005年8月,第一届中国磁悬浮轴承学术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2010年8月第12届国际磁悬浮轴承学术会议由武汉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举办,汇集了国内外各家磁悬浮轴承研究单位的近期研究成果和相关学科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动向等,对推动我国相关先进技术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了解到理工大在磁悬浮领域的研究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更是让我自豪,让我充满了来实验室学习的憧憬。
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种材料,即碳纤维材料。什么是碳纤维呢?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认识到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的新型纤维材料。它是由片状石墨微晶等有机纤维沿纤维轴向方向堆砌而成,经碳化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碳纤维“外柔内刚”,质量比金属铝轻,但强度却高于钢铁,并且具有耐腐蚀、高模量的特性,在国防军工和民用方面都是重要材料。它不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特性,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增强纤维。
我通过资料,还了解到,碳纤维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优势,碳纤维的轴向强度和模量高,密度低、比性能高,无蠕变,非氧化环境下耐超高温,耐疲劳性好,比热及导电性介于非金属和金属之间,热膨胀系数小且具有各向异性,耐腐蚀性好,X射线透过性好。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电磁屏蔽性好等。正是有了这些特点,使之在军工和民用上有了许多用处。
本次实验室参观之旅,使我了解了许多新知识,让我获益匪浅,让我想到了许多,我们在书本上学习的知识,是死的,只有通过实验,我们才能真正的了解世界的客观规律,我感悟到,我们不仅要多读书,更要多实验,将理论运用的实践当中,我们才能真正的掌握这门知识。
第四篇:实验室参观
今天我们的实习任务是学习以火电厂为主的电力生产技术的视频,并且参观学校的动模实验室的动态演示。在这里老师展示了锅炉,发电机等的工作原理,再配合视频和实验室老师的详细讲解,使我基本了解了一套电力系统的运作流程。
在动模实验室,我们看到了电厂的各种设备的微缩模型,比如锅炉部分,就分汽包,输煤管,水冷壁,喷油嘴等很多的装置,讲解老师详细讲解的时候,我不仅仔细的听老师所讲解的内容,而且我还注意到了老师完全是脱稿讲解,对每个电厂的部件,装置都如数家珍,他可以准确的说出涉及到的每个参数,甚至根本不用思索就可以报出锅炉进气管道内的压力值,对每个环节可以流畅的依次详细的说明,这点令我很是佩服,这体现出讲解老师在平时做过很多的功课,他是非常认真负责的在对待自己的工作,平时不断地练习,记忆,因而即便已经年过不惑,但是对份内的工作依然可以做到如此令人敬佩之地,这是我们大学生缺少的也正是要学习的地方,我们所缺乏的这种对工作,生活负责的精神,往往得过且过,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对很多事情不够认真,在这里我学习到了这种精神,我会把它贯彻到自己的精神统治力中,使它成为自己今后做事情,对待生活的基本态度。
转为正题,这次参观重点介绍了火力发电,参观的模型也以火力发电为主。火力发电厂的生产过程实质上是四个能量形态的转换过程,首先化石燃料的化学能经过燃烧转变为热能,这个过程在蒸汽锅炉或燃汽机的燃烧室内完成;再是热能转变为机械能,这个过程在蒸汽机或燃汽轮机完成;最后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变成电能。
火力发电厂的原料就是原煤。原煤一般用火车运送到发电厂的储煤场,再用输煤皮带输送到煤斗。原煤从煤都落下由给煤机送入磨煤机磨成煤粉,并同时送入热空气来干燥和输送煤粉。形成的煤粉空气混合物经分离器分离后,合格的煤粉经过排粉机送入输粉管,通过燃烧器喷入锅炉的炉膛中燃烧。燃料燃烧所需要的热空气由送风机送入锅炉的空气预热器中加热,预热后的热空气,经过风道一部分送入磨煤机作干燥以及送粉之外,另一部分直接引至燃烧器进入炉膛。燃烧生成的高温烟气,在引风机的作用下依次流过炉膛,水冷壁管,过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同时逐步将烟气的热能传给工质以及空气,自身变成低温烟气,经除尘器净化后的烟气由引风机抽出,经烟囱排入大气。煤燃烧后生成的灰渣,其中大的灰子会因自重从气流中分离出来,沉降到炉膛底部的冷灰斗中形成固态渣,最后由排渣装置排入灰渣沟,再由灰渣泵送到灰渣场。大量的细小的灰粒(飞灰)则随烟气带走,经除尘器分离后也送到灰渣沟。
锅炉给水先进入省煤器预热到接近饱和温度,后经蒸发器受热面加热为饱和蒸汽,再经过热器被加热为过热蒸汽,此蒸汽又称为主蒸汽。经过以上流程,就完了燃料的输送和燃烧、蒸汽的生成燃物(灰、渣、烟气)的处理及排出。由锅炉过热气出来的主蒸汽经过主蒸汽管道进入汽轮机膨胀作功,冲转汽轮机,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从汽轮机排出的乏汽排入凝汽器,在此被凝结冷却成水,此凝结水称为主凝结水。主凝结水通过凝结水泵送入低压加热器,有汽轮机抽出部分蒸汽后再进入除氧器,在其中通过继续加热除去溶于水中的各种气体(主要是氧气)。经化学车间处理后的补给水(软水)与主凝结水汇于除氧器的水箱,成为锅炉的给水,再经过给水泵升压后送往高压加热器,汽轮机高压部分抽出一定的蒸汽加热,然后送入锅炉,从而使工质完成一个热力循环。
循环水泵将冷却水(又称循环水)送往凝结器,吸收乏气热量后,在缺水的地区或离河道较远的电厂,则需要高性能冷却水塔或喷水池等循环水冷设备,从而实现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经过以上流程,就完成了蒸汽的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电能,以及锅炉给水供应的过程。因此火力发电厂是由炉,机,电三大部分和各自相应的辅助设备及系统组成的复杂的能源转换的动力厂。
通过这次参观,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关于电力的基本常识,更加学到了老师身上尽职尽责的精神。只要我们真正将这种精神持之以恒,我相信所有想学的知识都可以完美地掌握。
第五篇:参观实验室
北京交通大学
科技论文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任课教师:张英
论文题目:参观实验室有感
学号:09222026 姓名:张群婧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班级:0908班
摘要:机械原理作为机电学院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必经道路之一.此次参观实验室,看到了很多实践中会用到的机构,通过机构的运动方式以及特定的运动轨迹,可以激发我们对机械原理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到理论实际的相结合性.正文: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我们以前的思想中,机械便是传统的工厂机器生产。为使我们对机械专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更好的了解机械技术的发展趋势,机械原理老师带领我们有秩序地参观了机械原理实验室.机械原理实验室的模拟式教柜配备有成套常用机械传动装置,包括: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齿轮机构、蜗杆机构、齿轮系、组合运动机构、空间运动机构等;另有运动副、机构运动简图示例、典型装置模型等。各传动装置的结构及运动情况附有解说词,可随机切换解说。这对于学生自主的掌握以及理解机械运动的原理有非常大的帮助.下面以经典的牛头刨床为例:牛头刨床是用于加工中小尺寸的平面或直槽的金属切削机床,多用于单件或小批量生产。为了适用不同材料和不同尺寸工件的粗、精加工,要求主执行构件—刨刀能以数种不同速度、不同行程和不同起始位置作水平往复直线移动,且切削时刨刀的移动速度低于空行程速度,即刨刀具有急回现象。刨刀可随小刀架作不同进给量的垂直进给;安装工件的工作台应具有不同进给量的横向进给,以完成平面的加工,工作台还应具有升降功能,以适应不同高度的工件加工。电动机经过减速传动装置(皮带和齿轮传动)带动执行机构(导杆机构和凸轮机构)完成刨刀的往复运动和间歇移动。刨床工作时,刨头由曲柄带动右行,刨刀进行切削,称为工作行程。在切削行程中,前后各有一段的空刀距离,刨刀左行时,即为空回行程。在刨刀空回行程时,凸轮通过四杆机构带动棘轮机构,棘轮机构带动螺旋机构使工作台连同工件在垂直平面方向上做一次进给运动,以便刨刀继续切削。
通过自动讲解,我们了解了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以及其原动件不同所导致的施加的不同的力,以及对于机构自由度的理解.通过观察对于凸轮机构的传送,了解了在生活生产中,这种机构的必要性以及其优越性.我们又通过做实验的方式了解到了通过运动机构抽象出其运动简图的方式,这样通过理论也可以完美的揭示出其运动原理,并且从中深受启发,为今后的设计机械机构打下了基础.作为21世纪的创新性人才,如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积极性是目前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身在其中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了这样的使命而准备着.为了在机械技术上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我们要着手于现在,对简单的机械有深刻的了解后,再进一步从节省材料,提高加工精度,以及节省能源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以小见大,在大批量的生产中优胜劣汰,立于机械的巅峰.参考文献: 1.<<机械原理>> 申永胜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机械原理>>邹慧君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机械设计基础(第4版)>>杨可桢高等教育出版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