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皮亚杰游戏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皮亚杰游戏理论心得体会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幼儿阶段:“生活即教育,游戏即生活。”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游戏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运用呢?是不是所有活动都滥用游戏呢?通过学习皮亚杰理论,我认为游戏可灵活运用.有时适度而止,有时还可以用老游戏变换新玩法来达到活动目的,还要遵循“我的游戏,我做主”的原则,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游戏的乐趣。、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提高警惕性,我们经常玩《丢手绢》和《小兔子乖乖》的游戏.游戏简单明了,幼儿喜欢玩而不感觉腻,但是有时为了培养幼儿的跑、跳、爬、钻以及平衡能力,我们经常要进行一些体育游戏,这些游戏基本上都在户外完成,在户外活动空间开阔,幼儿活动起来有时控制不住自己,幼儿运动量大,热量大减导致体力下降.这时老师需控制幼儿游戏,即适度而止。
2、培养幼儿团结合作,互帮互助,齐心协力是幼儿教育的重点。比如在一次美术游戏中,我让孩子们分组合作,用已经准备好的各色颜料、皱纹纸、彩笔、蜡光纸、2开绘画纸做一幅画,一组的孩子们每人在纸上做了一幅画,画得很粗糙而且没装饰完,而二组的孩子们有的用彩笔画大树,有的用皱纹纸搓成小果实粘上,有的用颜料涂色,有的用蜡光纸撕成叶子往上粘,最后通过评比得出二组的画既完整漂亮又清晰大方,而且速度又快,从而让孩子们知道了团结合作、齐心协力的重要性。
3、在有些游戏中,刚开始玩时,幼儿兴趣浓厚,但玩了几遍下来,他们就感到厌倦了。这时老师可考虑把老游戏变换新玩法了。比如说玩《拔萝卜》的游戏吧。刚开始幼儿们跟着音乐边唱边拔萝卜,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但几遍过后,孩子们就你推我拉地捣乱。看到这个情况老师就可以把游戏的难度加深,花样变多。当幼儿游戏时,幼儿的兴趣来自于材料,这样可以在游戏中多准备一些萝卜、土豆、花生等材料,(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准备材料,在游戏中孩子可以不受现实的限制和约束,什么材料都行)让孩子自由选择,然后分组进行比赛。让孩子们更加懂得团结合作的快乐,从而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4、遵循“我的游戏,我做主”的原则,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快乐的玩。我记得,有一次我组织我们班的孩子们玩区角游戏,很多个区角供孩子们选择,但最后有一个孩子跟我说:“老师,我可以出去玩游戏了吗?”当时我一愣,怎么孩子们明明在玩区角游戏,为什么还想自己出去玩游戏呢?到最后我通过观察和咨询才知道在区角活动中,孩子们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玩,自己没有自主权,所以孩子觉得很压抑,没有得到游戏的乐趣。通过这件事,又通过学习了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我才深刻明白幼儿园应该遵循“我的游戏,我做主”的原则,也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
总之,皮亚杰强调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地、主动地结构,是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断地完善和充分的,也是比较合理的。因此,教师要多给儿童提供多种角色与参与游戏的机会,并科学的进行引导,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和心里的不断完善。游戏的具体操作还要适合各年龄特点,这样游戏才能为完成教育目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二篇:皮亚杰儿童游戏教学课堂
皮亚杰儿童游戏教学课堂(语言智慧)
7.身体与疾病
骨头
下巴
肌肉
拳头
手掌
拇指
影子
皱纹
脚印
发烧
肚子痛
头痛 8.食物
雪糕
醋
口香糖
果冻
麻花
咖啡
鱼丸
豆腐
罐头
鱿鱼圈
寿司
酱油 9.物品
安全帽 手镯 轮椅 拐杖 睡衣 人字梯 水管 信箱 摇篮 推车 公文包 凉鞋 故事书 杂志 望远镜 弹簧 熨斗 打印机 救生圈 麦克风 温度计 沙漏 算盘 收银机
10.动物
燕子
蝙蝠
蜈蚣
蝎子
蜥蜴
浣熊
刺猬
龙虾
豹
恐龙
独角仙
烈火鸟 11.人物
裁判 兽医 验光师 药剂师 服务员 技工 保安 运动员 游泳教练 摄影师 清洁工 交通警察 12.公共场所及物品
地板
洗手盆
消防栓
植物园
动物园
加油站
邮筒
宣传栏
电话亭
广告牌
公共汽车站
电梯
13.自然与节日
火山 温泉 竹子 蜘蛛网 岛屿 花瓣 端午节 中秋节 母亲节 父亲节 春节 圣诞节 14.运动
拳击手套
呼啦圈
溜冰鞋
篮球
羽毛球
橄榄球
足球
棒球
网球
飞盘
哑铃
乒乓球 15.动作
摔
粘
泡
晒
追
蘸
写
折
喂
塞
捡
呼吸
踢
踩
煎
送
端
洒
割
打
刷牙
握手
计算
游戏 16.数量单位
一盏灯
一群羊
一座山
一把枪
一个热狗
一支香烟
一包糖果
一列火车
一团毛线
一辆汽车
一艘舰艇
一段水管
第三篇:《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读后感
《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读后感
Summer2010-2-28
当代著名学者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如何犯错误的思维过程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发现一个儿童对某问题的不正确回答比分析正确回答更具有启发性。采用临床法,皮亚杰先是观察自己的三个孩子,之后与其它研究人员一起,对成千上万的儿童进行观察,他找出了不同年龄儿童思维活动质的差异以及影响儿童智力的因素,进而提出了独特的儿童智力阶段性发展理论,引发了一场儿童智力观的革命。虽然这一理论在很多方面目前也存在争论,但正如一些心理学家指出:这是“迄今被创造出来的唯一完整系统的认知发展理论。”他的理论对我们启发很大并值得借鉴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什么是智力?皮亚杰认为智慧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即人的智慧是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儿童的智力也正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伴随着生物性状的发展与成熟及自身经验的增长,在适应中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第二,什么是图式?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初生的婴儿,具有吸吮、哭叫及视、听、抓握等行为,这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婴儿能够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些行为模式或图式是先天性遗传图式,遗传图式是图式在人类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以这些先天性遗传图式为基础,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机能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认知结构不断发展。
第三,什么是同化、顺应?同化与顺应是皮亚杰用于解释儿童图式的发展或智力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皮亚杰同化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本质上是旧的观点处理新的情况)。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见床上的玩具,会反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个人,玩具又较远婴儿手够不着(看得见)时,他仍然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婴儿用以前的经验来对待新的情境(远处的玩具)。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例如上面提到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地,他抓到床单一拉,玩具从远处来到了近处,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
第四,什么是儿童智力发展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我主要来谈一谈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
自出生至2岁左右,是智力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在此阶段的初期即新生儿时期,婴儿所能做的只是为下面简介六个分阶段。
1、反射练习期,出生-1个月
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
2、习惯动作和知觉形成时期1-4个月
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
3、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9个月
从4个月开始,婴儿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以后儿童经常用手触摸、摆弄周围的物体,这样一来,婴儿的活动便不再限于主体本身,而开始涉及对物体的影响。
4、手段与目的分化协调期,9-
11、12个月
这一时期又称图式之间协调期。婴儿动作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格式(图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做手段使用。不过这阶段婴儿只会运用同化格式中已有的动作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
5、感知动作智慧时期,12-18个月
这一时期的婴儿,皮亚杰发现,能以一种试验的方式发现新方法达到目的。当儿童偶然地发现某一感兴趣的动作结果时,他将不只是重复以往的动作,而是试图在重复中作出一些改变,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儿童不是自己想出这样的办法,他的发现是来源于偶然的动作中。
6、智慧综合时期,18-24个月
这个时期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之外,还能开始“想出”新方法,即在头脑中有“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当然儿童此前看过父母类似的动作,而正是这种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标志着儿童智力已从感知运动阶段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四篇:评述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
评述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自我中心理论的概念、儿童自我中心的主要几种表现形式,然后初步探讨了儿童自我中心出现的必然性,及皮亚杰儿童自我中心理论对后续研究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皮亚杰;儿童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涵义
自我中心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1]自我中心理论最先见于皮亚杰所著的《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一书中。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在理解儿童的自我中心状态时,要注意认清下列几个问题,以免产生对自我中心的概念的误解。第一,不能认为自我中心是指一个人有意识地集中注意他自己而没有一种“会合”感。所谓“会合”感是指儿童把自己的内在性质投射到事物上去,把事物人格化,把自己主体与事物混合为一体了。第二,不能把自我中心认为含有自私或自高自大的意思,自我中心,“并不是说,儿童的自我有所扩张”[2]。第三,自我中心不等于“秘而不宣”。[3]
自我中心表现
儿童的自我中心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言语、游戏、道德判断、泛灵论。皮亚杰把学前儿童言语的机能分为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非社会性言语,它不考虑听者的需要,可以用来指导行动而并不用来进行交流,有时是为了感到说话的愉快而重复这些字词和音节。儿童语言约38%是自我中心的。
在儿童的游戏中,也能发现自我中心思维的特征,表现在儿童倾向于呆在一起各玩各的,每个儿童都按照他自己的那种不协调的方式游戏着,只有到具体运算期,才能产生合作的游戏。如在象征性游戏中,儿童经常以独白的方式对他自己说话,用以刺激、维持自己的行为,这个独白在当时也只有主体本人懂得。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其中儿童在前道德阶段会表现出道德判断的自我中心。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在前运算时期的儿童不能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他们的思维经常是泛灵论的,他们把意识和情感看作无生命物质的属性,认为每一样事物都像他们自己那样活动。皮亚杰在他研究中指出“泛灵论”的实质:它产生于儿童把事物同
化于他自己的活动之中,是由于内在的主观世界与物质的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的一种表现。[4]
对于儿童自我中心理论评价
儿童自我中心的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在一些文章中读到有些人认为儿童自我中心出现是由于家长的管教方式不得当造成的,作者认为这种提法是不恰当的。儿童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儿童早期,儿童发展主要受制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婴儿刚出生时,将外在的客体也认为是自身的一部分,不具有客体的概念。不论什么教育方式,儿童的自我中心都会出现。
皮亚杰通过他的经典实验让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他低估了儿童的能力,有些实验设计可能差强人意,但是却真实反映出了儿童这一阶段的发展状况。皮亚杰的研究开创了先河,为后续的研究指出了研究方向,通过皮亚杰的研究,不仅对我们探讨象征性游戏的特征、实质和指导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能进一步丰富与充实儿童的游戏理论,而且对于我们认识儿童语言学习特点,科学合理的教养儿童也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人格心理学.[M].黄希庭.浙江教育出版社.[2] 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3] 论儿童精神的自我中心主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皮亚杰“儿童自我中心主义”概念评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第五篇: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心得体会王妮(共)
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心得体会
孤山镇第二幼儿园 王妮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作为一名未来教师,不懂这个理论是搞不好教育的,所以第二次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这个理论对搞好教育的巨大的参考价值。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即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适应。而行为主义的观点是所有行为的产生或反应都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连接关系。所以,皮亚杰更加强调主体的主动性。即认知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其中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有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而要认识这三种方式,首先要了解图式。图式即认知结构。“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皮亚杰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他们通过对客体的反应,积极地建构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征。比如前运算阶段的孩子是单向思 维,思维是不可逆的,以自我为中心,泛灵性,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等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有巨大的参考价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首先,它要求按照儿童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反观现在的教育,把儿童看做小大人,就会形成以大人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实施课堂教育,是错误;其次,它要求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再次,要懂得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的发展状况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的孩子我们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懂得因材施教;最后,环境教育重于知识教育。这主要是针对学前教育提出的。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出现“小学化”倾向,扼杀了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容易使儿童产生厌学心理。孩子六岁以前的教育,应感性为先,体验式、游戏式、感受性为主,所以应该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亲近花草树木,感受生命的力量,这样才能为孩子以后健康快乐成长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我很庆幸学习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因为这个理论对做好一个教师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相信,学以致用,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今后我在教育岗位上一定能成长得更好!
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