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药物制剂质量标准与评价》学习心得
《药物制剂质量标准与评价》学习心得
——浅谈药物质量标准的重要性
摘要:药品是防治疾病,保障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怎样才能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控制药品的质量很重要。药物是一把双刃剑,任何药物都是既有治疗作用,有或多或少的伴有不良反应。很多病人看广告吃药弊多利少,不利于治疗。所以,本文将逐一对药物质量进行论述。
一、药品质量标准的定义
对于药物质量的概念许多人存在狭隘、片面的理解,将药品质量的好坏与药品活性成份的含量完全等同起来,认为药品包装材料特性和质量、包装及标签、使用说明、广告及宣传品中的信息与药品质量无关……其实,这样片面、狭隘的理解和认识是非常错误和有害的。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认识一下药物质量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的定义为: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范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把反映的药品质量特性的技术参数,指标明确规定下来,形成技术文件,规定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就是药品质量标准。接下来将谈到的就是药物制剂质量标准的评价。
二、药物制剂质量评价的研究内容
药物制剂质量评价包括制剂基本性能评价、稳定性评价及安全性、有效性评价。药物质量不仅仅是指药物的含量。一片药或者一粒药的质量合格了,不等于这种药品的质量就合格了,直接与药品接触的包装材料的化学特性、透气性等也会影响药品的质量和质量的稳定性;活性成分合格,不等于其崩解、溶出、吸收质量指标也合格,而崩解、溶出、吸收不合格的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就难以符合规定要求;还有药品的包装及标签、使用说明、广告以及宣传药品中的信息等也是药品中药的使用依据。
三、药品质量与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
质量差的药品或者使用不合理的药品都可能会延误病情或者因毒、副作用危害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人的生命。而质量好的药品及正确合理使用的药品可以挽救人的生命,增进人的身体健康。曾经有“齐齐哈尔假药案”的例子,“药品”成为致命杀手。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为假药,导致4人严重不良反应死亡。还有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在临床使用引起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严重不良反应。这些都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可见,药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对疾病的预防、治疗效果以及生命安全。
因此,药品的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医药行业永恒发展的主题。制剂的质量特性是: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均一性和经济性。在保证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均一性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是每个药品生产及销售企业必须时刻权衡的大方向。所以,制定相关的药物制剂质量标准对药品质量的控制极其重要。
我国药物制剂的质量标准有国家标准、临床研究用质量标准、暂行或实行的药品质量标准、企业标准等。设定药品质量标准的目的是加强对药品质量的控制及行政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它的设定可以对我国的医药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良好的影响与促进作用,有利于促进药品国际技术交流和推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与新药的研制密切相关。
据统计,我国有1319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线4462条。我国药品生产企业整体上“多、小、散、乱”的格局,生产集中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质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由此造成的生产经营不规范、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是引发一系列药品质量安全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药品监管长期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的很多对药品质量控制以及标准化的法律约束力等这些疑问都得到了解答。通过查阅资料,我也认识到制定药物制剂质量标准的重要性:
1、是药品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复杂,生产协作越来越广泛。这样一个复杂的生产组合,客观上要求必须在技术上使生产活动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一致。这就必须通过制定和执行许许多多的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使各生产部门和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保证生产有条不紊地进行。医药行业更是如此。
2、是对药品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 标准化有利于实现科学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现代生产讲的是效率,效率的内涵是效益。现代企业实行自动化、电算化管理,前提也是标准化。因此药品的管理也需要标准化。
3、扩大药品市场的必要手段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生产者要找到消费者就要开发市场。标准化不但为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提供了可能,也为实施售后服务、扩大竞争创造了条件。
4、推动药品贸易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标准化可以增强世界各国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消除技术壁垒,促进国际间的经贸发展和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只有全球按照同一标准组织生产和贸易,市场行为才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广阔的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有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为人类所共享。
5、保证药品的质量 标准化有利于稳定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促进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增强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竞争力;保护人体健康,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维护消费者权益。严格地按标准进行生产,按标准进行检验、包装、运输和贮存,药品的质量就能得到保证。标准的水平标志着产品质量水平,没有高水平的标准,就没有高质量的产品。
因此,在药品监督管理和医药经济改革,特别是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和药品市场监管工作中,在重视药品和医药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的同时,必须承认和正视医药行业的一般性,防止出现片面、极端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在改革中也不能忽视药品质量保障及药品市场秩序管理问题。所以,药物质量的好坏,对构建医患和谐,保障大众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药物制剂质量标准的评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社会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药品的质量标准也应该是与时俱进,不断改进的,我觉得这个改进可以是国家药典的修订和标准的改进。
通过对《药物制剂质量标准与评价》的学习,我比较全面的了解了药品开发研究,生产经营的相关行业标准,药典的相关规定,这对于即将进入单位实习的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也非常感谢甄老师给我们讲授大量的药学知识及各种实验知识专题,我相信这对我们将来的工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篇:药物制剂技术与设备
药物制剂技术与设备
复习题
1剂型一般按哪些方法进行分类?
2药物制成剂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什么是药典?
4什么是药品标准?
5常用处方的类型有哪些?
6为规范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并实施了哪些主要法规?
7粉碎施加的外力有哪些?
8简述制粒的目的。
9微波干燥有何优、缺点?
10试述散剂的特点?
11简述颗粒剂的特点。
12颗粒剂的质量检查主要项目有哪些?
13市售硬胶囊剂有哪些规格?
14硬胶囊剂检查的项目有哪些?
15片剂有哪些优点?
16粉末直接压冲有哪些优缺点?
17压片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
18简述片剂包衣的目的。
19片剂包糖衣有哪些步骤?
20包衣设备主要有哪几件?
21片剂质量检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22包衣的质量评价包括哪几个方面
23什么是物理灭菌法?什么是化学灭菌法? 24简述热压灭菌法的灭菌条件。
25简述空气过滤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26洁净室的主要控制参数是什么?
27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的质量标准是什么? 28原水预处理的工序有哪几步?
29原水的质量检查一般检查哪些项目?
30反渗透法的特点有哪些?
31蒸馏水器主要包括哪几种?
32安瓿的质量要求有哪些?
33橡胶塞的质量要求有哪些?
34输液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有哪些? 35注射用无菌粉末有哪些特殊要求?
36液体制剂的特点有哪些?
37按给药途径,液体制剂可分为哪几种? 38液体制剂常用溶剂分为哪几类?各举3例。39液体制剂的防腐有何重要性?
40为什么要对液体制剂进行矫味与着色。
第三篇:论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与质量评价
论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与质量评价 刘晓欢,刘骋 职业技术教育 0 05 年第 19期
摘要: 职业教育质量的衡量应以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为评价标准,具体可分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职业教育服务的质量标准两方面,其中综合职业能力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中的核心特性,质量评价体系可分为学校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部分。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是重要的构成因素。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征的质量标准,建立完备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础工作。
一、有关质量标准及其评价的概念(一)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是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标,它具有方向性、可行性和层次性的特征。方向性是指质量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其明确度与管理有效性成正比。可行性是指质量目标一定是可实现的,不能脱离现实。层次性是要求目标的制定有层次,能指导学校各个层面和各个时期的工作。教育质量目标包括两方面: 一是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程度方面的目标;二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程度方面的目标。
(二)质量标准
所谓“ 标准”,是将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作出的统一规定,并经一定的机构批准和发布的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按照标准所针对的对象,可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类。质量标准就是将反映产品、过程、体系固有特性的指标和参数规定下来所形成的文件,它是衡量产品、过程或体系是否合格的依据。教育质量标准是关于教育教学领域活动或活动结果的规定。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针对教学结果)、教学质量标准(针对教学过程)、工作质量标准(针对教育者的工作和行为准则)等。
〔三)质量评价
评价“ 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 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教育质量评价是根据教育质量目标的要求, 运用评价标准(质量标准)对教育过程进行评价, 判断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 以期达到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活动。质量目标、质量标准与质量评价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标准是用来衡量目标是否达到的工具, 评价则是“衡量”的过程。
二、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
(一)制定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
职业教育以社会所需职业技术、技能作为主要培养或训练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前提。因此, 是否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 能否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 是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2.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培养目标强调对学生从事现代职业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包括专业知识技能、正确的行为方式、对工作和企业的责任心、遵守纪律的品质和质量意识以及通过职业能力储备来适应未来社会、经济、技术变化的能力。因此, 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也应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来制定。
3.以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
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 往往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大量的具有熟练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劳动者正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可见, 是否满足社会需求, 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社会满意度, 应成为评价职业教育质量好坏的标准之一。
(二)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构成
根据职业教育质量目标的要求, 其质量标准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它规定了培养对象的具体质量要求;二是职业教育服务的质量标准, 包括对整个教育服务过程中诸多环节的质量标准。如图1所示。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内涵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大要素, 其中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特征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中的核心特性是综合职业能力。笔者认为, 应建立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适应的国家职业能力标准, 以此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职业能力标准的基本框架如表1。
排除行业和专业的因素, 这4 个职业能力等级的要求为: 1级: 在直接指导与定期检查的环境下工作, 能完成常规任务和熟练操作, 具备某一常规操作性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如初级工等)。2 级:在有限指导的环境下工作, 能基本独立地完成需要作出选择、判断的任务, 具有初步的组织能力。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能运用某些领域的较深的知识和较广范围的技能, 并能适应一定范围内的岗位变化(如技术员、技术工人等)。
级:在没有具体指导的环境下按计划工作, 能独立完成常规和非常规任务, 具有一定的计划、预算、协调能力, 并能对他人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具备胜任较复杂的技术、管理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能灵活运用一定领域的较深的知识, 并能依托本专业知识向相关领域渗透, 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能够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如技师、业务主管等)。
级:在没有指导的环境下根据粗略计划工作,能独立完成各种非常规任务, 具有计划、预算、决策的能力, 能承担对他人工作及岗位职能的各方面进行指导和全面负责的义务。能自学并掌握一系列知识与技能, 并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适应技术含量高且业务复杂以及高度变化的工作(如高级技师、部门经理等)。这一框架中提出的4 级职业能力等级可与国家现行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如表1所示)。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 还应考虑行业和专业因素, 将不同职业能力等级要求具体化。
2.职业教育服务的质量标准
职业教育服务质量是指学校教育服务的固有特性满足社会和学生要求的程度。这些要求包括社会(国家、用人单位等)对人才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就业的要求等。具体来说, 学校教育服务的质量如何, 主要看学校向学生提供的教育设施、设备和环境, 能否保证按照社会需求向学生提供合格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 能否满足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和就业能力需要。
职业教育服务质量标准包括: 教育管理质量标准、教育过程质量标准、教育服务效果的标准(顾客和社会满意度)等。
教育管理质量标准是一种工作质量标准, 即对教育、教学和服务中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是教职工的行为准则和工作质量的依据。它的对象是教职工的工作、操作或服务程序和方法, 具体包括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内容与要求、工作质量考核等方面的标准。
教育过程质量标准也可称为教学质量标准, 它是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规范的一种标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是教育过程质量标准的核心部分。教育服务效果的标准— 顾客和社会满意度代表了职业教育服务对象对职业教育的整体评价。其标准内容主要体现在: 学生受社会欢迎的程度,如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程度;学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占地位和社会信誉程度, 如每年招生数与报名数的比率、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工作以后对学校的评价;在校学生与家长的满意程度;学校教育符合国家要求的程度, 如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办学水平评价等。
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
(一)职业教育质童评价的目的及原则 1.质量评价的目的及类别
教育质量评价的目的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是通过评价改进教育活动的质量;二是通过评价对教育效果作出判断, 从而区分优劣。按照评价目的的不同, 教育质量评价又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大类。形成性评价是以改进教育活动的质量为目的的评价, 它是“ 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陈玉琨,1999),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从而促进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提高, 以保证教育最终目标的实现。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或教育结果的形成过程)中进行的,如教学检查、听课等。总结性评价是以对教育效果作出判断为目的的评价, 它是在教育活动发生之后,主要掌握教学目标的实现状况,对最终教育结果进行评定。
按照评价的对象不同, 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可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专业与课程评价、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教育资源评价。教师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学业评价是评价学生整体或个体学习的发展、变化以及学习的结果, 其目的为: 一是根据学生情况改进教育与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检验教育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学业评价中, 应特别注重实践性课程学习质量的评价, 包括专业实践能力、职业资格证书等, 因此综合职业能力是评价的重要指标。专业与课程评价是对一个专业从开发设计、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到专业教学实施的全过程的评价, 其目的是保证专业与课程符合社会需要, 促进其不断改进与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评价主要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教育资源配备、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的评价, 目的是考察学校管理对教育质量的保证程度, 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2.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原则
(l)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包括上级主管部门评估、用人单位评价、合作单位评价等, 也可通过社会专门机构进行。
(2)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能掌握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 总结性评价可掌握教学目标的实现状况及效果。在职业教育中, 应将两者紧密结合, 而且更应注重形成性评价, 通过形成性评价不断矫正、完善教育教学过程。
(3)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既要评价理论知识的掌握, 也要评价专业技能的掌握;既要评价专业能力水平, 又要评价关键能力水平, 还要评价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既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也要对专业教育过程进行综合考核。
(4)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
(5)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既要反映和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 又要易于实际操作。例如, 在评价方案中各个指标的定义要准确, 不能产生歧义;所确定并采用的评价指标能方便地获得量化数据;取得的数据便于录入、保存;计算公式简单, 易于得出结论等。
(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
根据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可由学校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部分构成, 如图2 所示。
图2 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成
目前, 在外部评价体系中, 政府评估是主要方式。例如, 教育部开展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实际上就是政府对高职高专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评价, 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第三方评价是通过社会评估中介机构对学校教育质量作出评价, 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就是一种第三方评价。对于职业教育来讲, 社会评价是应该得到特别重视的外部评价方式, 其内容包括社会影响和信誉、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及学生家长的反映等。学校内部评价是学校自我控制的一种方式, 其体系由多方面组成, 图2所示的是按评价对象来划分的体系。
2.职业技术院校质量内部评价基本因素及流程
根据职业技术院校质量形成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可将评价的基本因素分为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资源、教学实施和教学结果4 大部分, 如图3所示。
在职业教育中,专业与课程建设是最能反映学校教育适应市场要求的因素。在专业与课程建设因
素中“培养目标”和“课程大纲”最为关键。没有正确的目标定位和高质量的教学大纲是难以保证“满足要求”的, 所以在专业与课程建设因素中包括了教学思想的评价、课程评价等。教材、教学信息和资料、教学设施、教师队伍等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管理制度反映了教学管理的水平, 因而也成为质量评价的基本因素。“教育教学实施” 囊括了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其评价内容包含教师的教学评价、教学部门的工作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等, 其评价性质主要是形成性评价。“教育教学结果” 是对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终检验, 如学生最终的学业提高程度— 毕业率、获证率、就业率、学校受社会欢迎的程度等, 主要采用总结性评价。
3.职业技术院校内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有多种方式, 如按过程设计、按要素设计等。这里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路, 将过程与要素相结合进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因此, 将图3所示的质量评价因素和流程作为建立指标体系的框架, 将评价指标分为组织保障、教学资源、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和教学结果四大部分(见图4)。在这四大部分中, 针对不同对象的评价如教师教学评价、教育教学管理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都贯穿其中, 必要时也可单独进行。如需要评价教师个体教学工作质量时, 就可专门进行教师教学评价, 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个体工作质量的依据。对于高等职业院校, 可以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方案》中提出的指标体系进行总体控制, 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本校实际, 配合一些针对不同对象的评价指标, 如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等, 加强过程监控, 提高可操作性。
第四篇:《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心得
《课程设计与评价》心得体会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课程设计与评价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之前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必定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下面,我结合此次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及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其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设计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课程设计的策略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或称目标模式(即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但其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并且它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二、中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课程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发展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课程开发与教育实践的发展,课程评价的重要性日趋突出。课程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它涉及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标的、评价方案以及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法、规范的课程评价程序对于评价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师生有序可循。基于课堂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与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是目前在中小学推行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设计应该考虑以下三条原则:
(一)、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 即活动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的组织要与相关的课程及学生的知识 经验有机联系起来。
(二)、能力训练的阶梯性原则.即活动设计应以学生能力发展的序列为线索。
(三)、实施方式的生动性原则,即在活动实施的时空条件、人员组 合、评价方法等,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另外,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最好能够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加以陈述。其文本格式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安排、评 价提示、活动结果等内容。
四、校本课程的设计与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方案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过程。要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对课程方案在规划与设计、实施、实施后三个阶段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评价和改进课程方案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评价领域只注重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领域,那就是方案评价。因 此,本文的选题是针对这一缺失而提出的。
(一)、主要对方案评价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并分析方案评价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几种比较成熟、有效的评价模式,以此确认方案评价应该秉持的评价理 念,以及方案评价 所涉及的要素。同时,通过文献的整理,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案评价标准。
(二)、首先对课程方案进行分类研究,明晰校本课程方案的内涵与外延。然后分析校本课程方案评价要素的特征,并尝试建构“多主体动态协同评价”的校本课 程方案评价的实践模型。
(三)、主要关注校本课程方案评价的实践操作。根据校本课程方案评价模型,具体阐述不同的评价主体应该如何在实施前、实施中及实施后这三个阶段开展合理 有效的评价活动。
(四)、阐述有效的校本课程方案评价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明示校本课程方案评价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
因此,校本课程方案评价的有效实施需要组织、制度、人员上的保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是新课改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贯彻新课标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指导,努力学习有效教学的先进理论和实际经验,全面贯彻和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用实际行动切实做好课题的各项研究工作。
学校没变,学生没变,教材也没变,只是换了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就可能有天壤之别。实践中这种屡见不鲜的现象背后,原因无外乎:优秀教师不仅可以使自身的资源价值充分体现,而且可在自 身以外的课程资源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无中生有”、“化腐朽为神奇”,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第五篇:“基于课堂教学与评价“学习心得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学习心得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是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相关要求,开展教学和评价活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并非单纯地控制或降低教学基本要求,而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科学确定教学基本要求和评价要求,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维度,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课程目标的落实,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教改理念,强调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听过组内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后,我理解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
在传统教学中,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唯一依据和资源,课堂上,教师只是依据教材传授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时,要多方面地开发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除了教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是一种资源。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因此,在课堂评价时要关注教师在教学时,是单纯教教材,还是以教材为主线,科学、有机地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和增强新的课程意识,转变传统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打破积习已久的教学习惯,自主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并促使学生由单向思维转化为多向发散性思维,实现对课程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构建。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上,要关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是否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否创设了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同时关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学对象的需要。
三、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焦点。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其结果是,学生虽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却不能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因此,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比如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情绪状态等等,使得师生之间有较多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学生能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的情绪,从而得到意外的收获。
四、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影响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这种评价一定是以对学生真诚的爱为基本出发点,以激励性为基本表达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表现为一些鉴定性的语言式的评价,更多的应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等等,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
我将会一直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以更好地投身到教学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