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学--雨花台生态密林实习报告

时间:2019-05-12 15:3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生态环境学--雨花台生态密林实习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生态环境学--雨花台生态密林实习报告》。

第一篇:城市生态环境学--雨花台生态密林实习报告

地磁辐射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水”为何不再干净?噪音对人体有何危害?这些听起来深奥又跟我们息息相关的环境科学,在参观完江苏省南京生态文明教育馆和雨花台生态密林之后,您都可以一一找到答案!2011年6月8日下午,在鲁小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园林专业共6个班的同学,一起参观并体验了雨花台生态密林和生态文明教育馆的一系列展览,受益良多,不仅对于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进一步培养了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热爱大自然的良好意识,从而在生活中能更好的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以下是我在本次参观中对雨花台生态密林和生态文明教育馆的认识及感想······ 1.美好期待之——鸟语花香 生态文明教育馆坐落于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区生态密林区内,这座由东南大学建筑大师齐康设计、外形酷似风车的两层小楼,花丛绿树掩映,池塘湿地环绕;馆内,由众多的图片和多个现代化互动模拟区、模型区组成的生态科普、生态建设、生态南京、低碳生活四大展厅,系统全面地让参观者感受到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威胁,亲身体验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和人类的反思。步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雨林区,树木葱郁,花朵娇艳,小鱼在池塘中畅游,小鸟藏在枝桠间鸣唱,穹窿型的天窗洒下一片明媚阳光。解说员说,除了向参观者展示鸟语花香,展馆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物种的丰富多样,才使得人类家园显得那么瑰丽多姿,人类生命旅程中有了更多伙伴„„ 雨林中,挂在树枝上的猪笼草最吸引人眼球,穿过一个山洞,跟随讲解员走进第二个展区——生态科普厅。同学们参观“人口爆炸”主题展区(右图)这个展区主要是列举了“人口的爆炸”、“森林破坏”、“地面沉降”、空气和水环境的污染、“公害大事件”等九大环境警示主题,通过直观的影像画面和数据图片的解读,真

实呈现人类对地球生态环境的攫取与破坏的现状,控诉目前资源枯竭、生态系统恶化,以此警示人们。

“最后一滴水”(左图)碧水环绕,是人们期待与水相亲相近的美好愿景。然而,这里“肆无忌惮的污水”和“无源之水”两个并列的单元,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一排粗放的污水管道,向大地毫无节制地排放着污水;一片龟裂的黄土地上只有一口枯井和一个饥渴难耐的小男孩儿;一个硕大的水龙头悬在半空,“哗哗”地往下淌着水,却不见水管。这是隐喻生命之源的匮乏将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墙面上,一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年排放污水600多亿吨,相当于一条黄河的径流总量。全国50%的地下水被污染,40%的水源无法饮用,数以亿计的民众深受其害„„ 2.生命悲情之——用脚“踩灭”物种 不同于普通“看图说话”的教育场馆,在这个国内独一无二的生态文明教育馆内,有不少精心设计的互动模拟体验区,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污染的危害。

同学们参观“生命悲歌”展区(左图)“生命的悲歌”板块是最受大家追捧的。我们看到,这块平台上共有4个感应区,分别标明了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四大“主凶”:生态环境变化、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捕杀。在背景的“滴答”钟表走动声中,只要参观游人增多,脚下踩踏到感应区域,前方270度屏幕上的大熊猫、中华鲟、白鳍豚、东北虎等各种珍稀动物图像,就会瞬间变黑,寓意着不同物种的消亡。2

“人类无节制的活动,正在吞噬着这颗星球上多样的生物,使生物多样性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人类活动所引发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条件下的1000倍„„”解说员的介绍发聋振聩,而她的最后一句介绍更令人惊心,“如今地球上平均每1小时,就有1个物种灭绝”。3.生活烦扰之——清梦难圆的噪声 噪声污染早已成为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但你知道噪声对人体产生的危害究竟有多严重吗?环保专家调查过,在声级为50~60分贝时,人会有烦躁感;长期处于70~8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人们的持久性听力会下降,感到头昏、眩晕;噪声超过90分贝时,不仅听力严重受损,可能失聪,对溃疡、心血管疾病患者,还会带来更可怕的影响。馆内的“噪声——不和谐之音”的单元设计,试图通过参观者头顶上方悬挂的声音模拟收集器,让参观者体验感受到上百种噪声,告诉人们环境噪声会给我们身体和精神带来无尽的烦扰和戕害。出口处挂着的噪声显示器上,当前声音的分贝数以及相应的折线图实时显现,一目了然。4.无处不在之——“隐形杀手”辐射 听完“不和谐之音”,转过墙角,就是“辐射模拟体验区”。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打开控制开关,两面墙上发射出的“辐射线”就会全部“聚焦”到游客身上,各种颜色的“射线”似乎穿透过人的身体,一种被辐射包围的紧张立刻涌上心头。“这些‘辐射线’只是用普通的彩色灯光做成的模拟效果,不会对人产生任何影响。”讲解员安慰大家说。这个模拟体验其实是要告诉大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波炉、无线通讯、无线上网等电磁射线无处不在,因为有很强的穿透力,这些看不见的射线不仅无孔不入,还会“伤人于无形”。讲解员继续解释:“当然,也不必谈辐射色变,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在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就是辐射。我们只需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下小细节,比如看电视的时间不要太长,使用微波炉最好离开半米远、少做X光检查等,就能有效避免辐射的伤害。” 5.拯救地球——一起参与共同努力 3

走过显得沉重的警示展览之后,人们产生的第一个意识就是“拯救地球”。在二楼的生态建设厅,“生态环境保护历程”、“节约资源循环经济”等单元,通过细节与实物的印象与描摹,打造了一个改变人类行为方式和提升理念之后的“我们绿色的家”。同学们参观“生态建设厅”(左图)在“低碳生活区”,参观者可以亲自测算碳足迹、低碳旅游、低碳出行、低碳生活等各种减碳数据,参与设计拯救地球、低碳生活的各种方案。为了让参观者在参观过后有个自我反省、回味和思考的空间,场馆内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教学区域,用视频和数据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每回收一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千克、节约100吨水和1.2吨煤;每使用一箱再生纸,相当于保护了一棵直径30厘米、高3米的大树;每回收一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千克的柴油;每回收1吨易拉罐,可少采20吨的铝矿„„ 这里,是绿色的课堂;这里,是人们感知地球痛苦呻吟的地方;这里,会形成拯救地球村的决心与行动;这里,已然看到人类生态文明意识觉醒的曙光„„ 6.总结 在参观完生态文明教育馆后,我的心情异常沉重,不仅是对于地球和大自然被破坏的现状感到伤心、悲哀,更是对将来地球的生态环境保护究竟该何去何从,感到任重而道远。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前,中国社会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入到生态文明建设阶段。生态文明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容,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和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成果,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要站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的高度认识和审视大学生参与和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大学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1)大学生承担着人类文明延续的历史使命。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入的整体状态,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大学生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 4 命,这也是时代和国家赋予青年的神圣使命。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是投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只有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更加奋发的努力,才能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人类新文明。

2)大学生承担着社会模式转型的历史使命。生态文明不仅是社会整体状态的更迭,而且也是社会基本模式的转型,这是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发展的要求,符合当前国家发展和战略目标实现的需要。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推动社会进步,就是利用大学生群体的力量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变革的需要。只有深入理解和认识目前社会所处的时代和模式,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上建功立业,开拓创新。

3)大学生承担着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在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在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准备、打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毫无疑问,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和重要内容。历史已经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赋予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要光荣地承担起这项任务。只有将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紧密联系,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大学生群体的历史使命并为之努力和奋斗。为此,我们更应该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绿色活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此次参观雨花台生态密林和生态文化馆,很好的培养了我们大学生对于生态保护的意识,提升了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素质,不仅对于学好城市生态环境学有良好帮助,而且对丰富和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体系有促进作用。作为一名园林专业的同学,不仅要对景观设计和植物配置熟练掌握,而且要树立“生态景观”这一全局意识,在宏观上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微观上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园林景观的生态性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从而设计出既符合当下“绿色、宜居、生态”的要求,同时为将来能更好的建设我们的绿色家园,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促进地球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让我们一起携手,为“保护大自然,建设生态家园”共同努力!

第二篇:城市生态环境学实习报告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城市生态环境学

实习报告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2017 年 5 月 31 日

实习报告

一、前言

1.实习时间:2017年5月10日;2017年5月17日 2.实习地点:晋祠公园;长风文化商务区

3.实习目的:了解参观地区植被分布以及部分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区别方法及“绿岛”建筑

二、实习概况

(一)晋祠公园

1.松树和柏树

(1)松树

松树是常绿树,雌雄同株,孢子叶成球果状排列,形成雌,雄球花,雌球花单个或2——4个着生于新枝顶端,雄球花多数聚集于新枝下部。最明显的特征是叶成针状,常2针,3针或5针一束,这也是区分松树的依据,晋祠公园的是5针一束。具有很强的抗旱性。

白皮松:常绿乔木,高达30米。幼树树皮灰绿色,老树树皮灰褐色或灰白色,裂片脱落后露出粉色内皮。叶为3针1束,长5-7厘米。球果长5-7厘米。种子有短翅。果次年10-11月成熟。(2)柏树

柏树常绿乔木或灌木。叶交叉对生或3-4片轮生,稀螺旋状着生,鳞形或刺形,或同一树本兼有两型叶。球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单生枝顶或叶腋;雄球花具3-8对交叉对生的雄蕊,每雄蕊真2-6花药,花粉无气囊;雌球花有3-16枚交叉对生或3-4片轮生的珠鳞,全部或部分珠鳞的腹面基部有1至多数直立胚珠,稀胚珠单心生于两珠鳞之间,苞鳞与珠鳞完全合生。球果圆球形、卵圆形或圆柱形;种鳞薄或厚,扁平或盾形,木质或近革质,熟时张开,或肉质合生呈浆果状,熟时不裂或仅顶端微开裂,发育种鳞有1至多粒种子;种子周围具窄翅或无翅,或上端有一长一短之翅。

侧柏:常绿乔木。树皮灰色,小枝扁平,排列成复叶状,叶全为鳞片状,雌雄同株。花期4-5月。伏地柏:常绿匍匐状灌木。枝条沿地面扩展,稍向上斜展,叶3枚轮生。花期4-5月。桧柏:常绿乔木。树皮深灰色,具有针状和刺状两种叶,球果近球状,有白粉。花期4月。

2.金银花

金银花又名忍冬,属多年生半常绿缠绕及匍匐茎的灌木。小枝细长,中空,藤为褐色至赤褐色。卵形叶子对生,枝叶均密生柔毛和腺毛。夏季开花,苞片叶状,唇形花有淡香,外面有柔毛和腺毛,雄蕊和花柱均伸出花冠,花成对生于叶腋,花色初为白色,渐变为黄色,黄白相映,球形浆果,熟时黑色。又因为一蒂二花,两条花蕊探在外,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状如雄雌相伴,又似鸳鸯对舞,故有鸳鸯藤之称。

3.垂柳

高大落叶乔木,分布广泛,生命力强,是常见的树种之一,垂柳也是园林绿化中常用的行道树,观赏价值较高,成本低廉,深受各地绿化喜爱。小枝细长下垂,淡黄褐色。叶互生,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长8~16cm,先端渐长尖,基部楔形,无毛或幼叶微有毛,具细锯齿,托叶披针形。雄蕊2,花丝分离,花药黄色,腺体2。雌花子房无柄,腺体1。花期3~4月;果熟期4~6月。

4.五角枫

槭树科椒树属的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胸径可达1米。树皮灰色或灰褐色;单叶,宽长圆形,叶上面暗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叶柄较细,花较小,常组成顶生的伞房花序:萼片淡黄绿色,花瓣黄白色,子房平滑无毛,翅果近椭圆形。花果期5~9月。

5.银杏

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枝近轮生,斜上伸展(雌株的大枝常较雄株开展)。叶互生,在长枝上辐射状散生,有细长的叶柄,扇形,两面淡绿色,无毛。4月开花,10月成熟,种子具长梗,下垂,常为椭圆形、长倒卵形、卵圆形或近圆球形。种皮肉质,被白粉,外种皮肉质,熟时黄色或橙黄色。银杏树的果实俗称白果,因此银杏又名白果树。银杏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银杏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有人把它称作“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具有观赏、经济、药用等价值。6.睡莲,荷花,王莲

睡莲:多年生浮叶型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肥厚,直立或匍匐。叶二型,浮水叶浮生于水面,圆形、椭圆形或卵形,先端钝圆,基部深裂成马蹄形或心脏形,叶缘波状全缘或有齿;沉水叶薄膜质,柔弱。花单生,花有大小与颜色之分,浮水或挺水开花;萼片4 枚,花瓣、雄蕊多。果实为浆果绵质,在水中成熟,不规律开裂;种子坚硬深绿或黑褐色为胶质包裹,有假种皮。

荷花:属毛茛目睡莲科,是莲属二种植物的通称。又名莲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纹、镶边。坚果椭圆形,种子卵形。

王莲:睡莲科王莲属植物,夏季开花,单生,浮于水面,初为白色,次日变为深红而枯萎。9月前后结果,浆果呈球形,种子黑色,果实成熟时,内含300-500粒种子,多的可达700颗。种子大小如莲子,富含淀粉,可食用,当地人称之为“水玉米”。

区别:睡莲叶片紧临水面,荷花茎高于水面,王莲叶片很大。

7.紫藤

别名藤萝、朱藤、黄环。属豆科、紫藤属,一种落叶攀援缠绕性大藤本植物。干皮深灰色,不裂;春季开花,青紫色蝶形花冠,花紫色或深紫色,十分美丽。

8.牡丹和芍药

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花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偶尔近枝顶的叶为3小叶;顶生小叶宽卵形,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侧生小叶狭卵形或长圆状卵形,近无柄;叶柄长5-11厘米,和叶轴均无毛。花单生枝顶。

芍药:别名别离草、花中宰相,属五桠果目,芍药科芍药属芍药组多年生草本。块根由根颈下方生出,肉质,粗壮,呈纺锤形或长柱形。芍药花瓣呈倒卵形,花盘为浅杯状,花期5~6月,花一般着生于茎的顶端或近顶端叶腋处,原种花白色,花瓣5~13枚。

区别:牡丹花开在顶端,芍药在叶腋处。

(二)长风文化商务区

长风文化商务区总体呈左倾的“凸”字型,沿汾河西岸展开,南北长2.8公里,东西宽1.5公里,总占地面积3.06平方公里,其整体设计由法国夏邦杰设计事务所完成,各个单体建筑由国内外著名设计大师完成。

长风文化商务区的核心区——文化岛平台,它的总占地面积是16万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设计有双层交通系统和绿化系统。包括五个风格各异的功能区,分别是北部会展区,中部文化艺术博览区、行政会议中心区,南部商务办公区和西部行政办公区,五个功能区相互关联、相互照应,体现出系统功能的优化和放大。

太原博物馆

太原博物馆是长风文化商务区内呈梯形形状的文化岛上的建筑之一,东望汾河,西依新开掘的内河,北与山西大剧院相邻,东南紧邻山西省科技馆,总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分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博物馆建筑方案由承担过北京国家大剧院设计的法国安德鲁设计事务所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红灯笼,主要建筑为5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连通的椭圆倒锥体块连接组合而成,以中国红和古铜色为建筑外墙主色调,表现了山西人民热情、开朗的性格。建筑立面运用深浅变化的玻璃百页,使建筑在不同天气、不同角度呈现神秘莫测的变化。

山西省图书馆

山西省图书馆由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它的设计灵感来自对汾河流域常见的沉积岩的印象,外观像两本开启的大书,同时,它又是山西民居的单坡屋面形式的重构,坡面朝里,意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力图传递古建筑当中“瓦”的神韵,上面点缀着不少玻璃体块,是对山西石窟形态的抽象。

太原美术馆

太原美术馆位于长风文化商务区文化岛东北,其中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北方的梯田地貌,体现的是现代技术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太原美术馆的整体外形属于极度的不规则,整个建筑物表面面积共2.2万平方米,却分为990个大小、角度完全不同的立面。外立面上挂装的3.6万块石材,其大小、规格也完全不同。更令人叫绝的是,太原美术馆南侧的“悬挑”,其跨度达到了22米,这也是国际建筑中的首创。馆内收藏的主要是山西和太原美术家的作品。大厅展示的由太原多位艺术家集体创作的版画《汾河千里图》,长达36米,对汾河流域作了全景式的描绘,是新时期山西艺术创作的杰出代表作品。

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

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位于文化岛平台下,长风商务区的最北端,由两大主体建筑构成,意寓“珠联璧合”:那个UFO般的建筑就是煤炭交易中心的煤炭会展中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蝶形”建筑,象征着“玉璧”。右边晶莹剔透的塔楼式黑色建筑是交易中心综合楼,象征着古代神秘的“玉琮”,采用了中国古代玉琮外方内圆的造型,体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象征着天地的融合,寄予了对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美好期盼。

山西省科技馆

山西省科技馆位于长风商务区最南端。她体现着 “科技发展过程由时间切片构成”理念,寓意了时空运动和静止的哲学想象,突出其典型的北方建筑地域特征,外形好像一个巨大的手风琴、内设穹幕影院。

山西大剧院

山西大剧院是整个文化岛的核心建筑,处在文化商务区东西向景观主轴线上。它由设计过上海大剧院的法国夏邦杰事务所担纲设计,整体设计简明洗练,呈“品”字形,富有强烈雕塑感,以厚重有力的建筑形象,表达了山西省人民纯朴、豪迈的人文气质和地域特征。同时,其大气磅礴的建筑造型,宏大的门式空间,使这一主体建筑“山西之门”的设计构思得以完美体现,并以通透贯穿的方式延续了城市轴线,成为统领文化岛建筑群的城市地标。山西大剧院是山西最大的文化舞台,可容纳3500名观众,功能齐备,能够演出国内外各种大型剧目,是展示山西文化、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涉及植物

1.金叶槐

金叶槐为国槐的一个新变种,落叶乔木,由国槐芽变选育而成。小枝浅绿色,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片金黄色,长15-20cm,小叶5-15枚,长2.5-7.5cm,宽1.2-3cm;卵形或椭圆形,全缘。枝条在生长到50-80cm时出现较强的下垂性。金叶槐叶片在整个生长季叶色均为金黄色,远看似满树金花,十分美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落叶后枝条呈半黄半绿,向阳面为黄色,背阴面为绿色。2.美人蕉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5米,全株绿色无毛,被蜡质白粉。具块状根茎。地上枝丛生。单叶互生;具鞘状的叶柄;叶片卵状长圆形。总状花序,花单生或对生;萼片3,绿白色,先端带红色;花冠大多红色,外轮退化雄蕊2-3枚,鲜红色;唇瓣披针形,弯曲;蒴果,长卵形,绿色,花、果期3-12月。3.云杉

乔木,云杉的叶呈针状,沿小枝往上向前层叠生长,下沿叶片逐渐横向展开,叶片表面可能覆有白霜、微弯,截面呈四角型;树干高大通直,节少,材质略轻柔,纹理直、均匀,结构细致,易加工,具有良好的共鸣性能;树皮淡灰褐色或淡褐灰色,裂成不规则鳞片或稍厚的块片脱落。4.李树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分枝较多,顶芽常缺,腋芽单生,卵圆形,有数枚覆瓦状排列鳞片,核果,具有1个成熟种子,外面有沟,无毛,常被蜡粉;核两侧扁平,平滑,稀有沟或皱纹,子叶肥厚。5.矮牵牛与牵牛花

科属:矮牵牛又名碧冬茄,多年生草本,常作一二年生栽培;而牵牛花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喇叭花,它是旋花科牵牛属一年生缠绕草本。

花朵:牵牛花的花朵比较单薄,而矮牵牛的花朵相对比较厚重一点,而且花朵后面有一些绒毛。

叶子:牵牛花的叶子比较大,而且和花朵一样,比较薄,而矮牵牛叶子要小的多,而且比较后,也有绒毛。

三、实习结论

通过这两次实习,我了解了一些常见植物的生长习性及区别方法,比如常见植物金银花,松柏,以及牡丹和芍药,王莲、睡莲和荷花的区别方法。还有“绿岛”的一些知识,受益匪浅。

第三篇:城市生态实习报告

李韵然00213031

2003.4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实习路线及内容:2003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

1.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

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题。

2.“世外桃源”——燕南园:

(1)老师在园内一片草地中讲解:

了解并认识了一些植物,如耐践踏的车前草,开着紫色小花的二月兰,堇菜和蒲公英等。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们特殊的照顾,自生自灭,但是生生不息,二月兰谢了,三月兰花开,种类更加丰富。

(2)自己在园中的观察:

与园外相比,园中的人工雕琢很少。墙角,路边都长着野花。注意到园中很少有铁栅栏,草地的边界都是由一种植物,再在上面简单的架一根竹竿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长叶开花后应该很漂亮。我想这个效果是铁栅栏无法拥有的。在里面还看到三只野猫,两白一黄。

(3)同园内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岁的叔叔在自家门前的地里给玉簪花分株,访问中他说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种的。问他住在这里同住在楼房哪个好,他说当然是这里好,因为这里人的密度小,活动空间大,还可以种花草。

在询问一位住在园中30多年的老大爷时,他指着园中的一个花坛说,那里以前是一个游乐场,现在修了反而少了个娱乐的地方。

在问及住在此处还有什么不如意的时候,被访的人一致对园内的公厕表示不满,说不仅环境差了,而且人也杂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这里的老奶奶说这里的植被乱七八糟的,自己想种点花,又会被人折走。

3.静园:

据老师介绍,这里以前是一片苹果树林,但为修草坪被砍掉了。静园的草坪可以任人践踏,目前黄绿相间,野草为绿。

4.未名湖:

有一个插曲令我印象深刻。一个人正在湖边的长椅上看书,突然身边开始喷水,吓的差点跳起来,原来是给草坪浇水的时间到了。我觉得这是设计的一大失败。设计要处处为处在其中的人着想,也许坐椅与喷头不是一起建的,但后来添加的应考虑到整体,不能将一个一个设施隔离起来。

5.蔚秀园:

主要是同居民进行交流。大家似乎还是抱怨的比较多,都反映小区中的一个死水沟蚊蝇滋生,臭气熏天,垃圾成堆。据了解,这个水沟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来井,居民也不多,后来盖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来井不出水了,活水变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当问及对小区内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时候,大家的意见也是出奇的一致,说现在太乱,草乱七八糟的,还是要搞搞绿化,弄利落点好。问她们野花难道不好吗,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种的花那样开的长,也没有那么多种类,而且也没有种的花花朵大,好看。

居民的观点似乎与老师自然即是美的观点有些矛盾,这种情况在燕南园中也有发生,人们还是需要整齐的草坪和人工栽种的花朵。是因为我们访问的都是些老人家,她们见了太多的荒芜与嘈杂,现在渴望一种整齐的美吗?

6.海淀公园:

还是以自己观察和同别人的交流为主。在公园中没呆多久就感到很晒,问在公园中健身的人,也反映这里的树阴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来。一个看着孩子玩耍的阿姨说,这里虽说很晒,但离家比较近,有一些健身设施,孩子也爱到这里玩,有总比没有要好。

我观察到,这里树少,天空比较空旷,反而成了放风筝的好地方,公园也因地制宜,门口就有卖风筝的。其实没树也有别样的乐趣。

公园中有残疾人康复区,儿童区和老年人健身区,区内都有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设施。而且每区的地都是用橡胶铺的,软而不滑,这是在很多小区或公园里面被忽视掉的。

7.去往颐和园的路上:

在万泉河边,被眼前景象惊呆,河床中已没有水,只有一层散发恶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匮乏,使其没有了生机。

经老师讲解,路上那些穿着“铠甲”的树木是皮很名贵的杜仲。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树种在路边,给树木的养护添加麻烦。是为了让路人认识新植物吗?树上没有挂牌,而且让人认识到它的珍贵之处,树就更危险了。是它适合种在此处,或是它长成后别有一番景象吗?

到了所谓的绿化隔离带,是将“京西稻田”除掉后的产物,觉得还没有路边的树多,土倒是不少。老师介绍一种名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该种先锋植物,无人管理,也可茁壮成长。

8.颐和园南如意门:

门前就是昆玉河,又称京密引水渠,岸边已被固化。该条河流同八一湖相连,构成了所谓的京城水系,已经成了人们游北京的一条水上路线。驶过两条游船,但均没有按照当初开通此路线时所说的,为保护水体,将窗子封住,不知会给河水带来多少垃圾。

采访中,得知以前的岸边满是树,水里鱼也不少,但为了修路,树砍了,岸修了,现在鱼不见了,由于来往的车辆很多,又没有树,土也很大。我仔细观察河水,发现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边处还有垃圾。

9.颐和园内:

颐和园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构成,两者均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桥而行,一路杨柳依依,桃花盛开,同门外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在同游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欢这里的风景,觉得“没白花门票钱”,反面的声音没有听到。

湖边老师讲解由芦苇和茭白组成的湿地系统,这种滨水系统,净生产力高,不仅美化环境,还可以造福环境。我夏天来游园的时候,绿色的芦苇配上蓝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当时不了解它原来还有这么多生态功能。对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此次实习的一大收获。

公园中正在进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树木的围帐将工地与游览区隔开,从远处看,围帐和园中的花草融为一体,不仔细看,简直无法分辨。这比起那些路边常见的突兀的围帐,更让人觉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们还是看到有一条管道从工地延伸到湖边,乌黑的水正排到湖里。围帐很高,无法看到里面,不知这水是施工后的废水,还是将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时,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后者,还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几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显眼,老师不讲,我是不可能发现的。工程对山体的改变不大,只是将山坡改造成鱼鳞状,有点象阶地,这样可以加强下渗,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预防了水土流失。但我想这只适用于水量不大的时候。

在山上还看到一些丢了脑袋的佛像,对取走佛祖脑袋的人颇不理解,这是一种亵渎,也是一种低素质的表现。

约下午两点在山上解散,实习结束。

三、分析与讨论

注意到这次实习中不论是老师的讲解,自己的观察还是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都提到了不少关于植物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想着重探讨周围环境中植物的选择,以及对实习过程中想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1.关于居民对周围植被看法的问题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对环境进行修理,而对野生的植物则有一些深恶痛绝,这与老师的一些观点有些背道而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能让人觉得舒服,使人产生深刻的体验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对自然环境感兴趣;其次,要看自然环境的物理特征。例如,一片矮树林旁边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人们从矮树林中一条小路穿过,坐在草地上玩耍,会产生一种摆脱都市枯燥、乏味、紧张工作压力的感觉,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无法通过的灌木丛,这类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对人类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齐修剪过的草地,花园,还是有它们存在的心理基础的。我们在学这门课之前不也是对一些人工修剪,设计过的园艺作品赞不绝口吗?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坛,绿地,在心理学上,能够有较高的清晰度,更能够吸引人。当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

老师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自然生长的植物有诸如,种类丰富,无需太多人工管理等优点。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讲,还是要以自然植物为主,这样对资源和环境都有益处。但处处都是这样,未免让人产生荒芜杂乱的感觉。居民的不满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当然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重要,还是环境生态重要?设计要以人为本,又要以环境为基础,两者兼顾似乎很有难度。如何处理,改变人的观念?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合适的立足点,将二者有效的调和起来。但,这立足点在哪里呢?

2.关于路边种植杜仲树的问题

前面提到,在去往颐和园的路上,对路旁种植穿“铠甲”的杜仲树不理解,回来后特意查了一下该树的特征,发现自己当时的看法过于简单,是错误的。

当时看到的树,因为是刚移植过来的,树干很细,也没有枝叶,再加上那圈铁衣,觉得不是很美观。其实,据查得的资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叶茂,树冠多呈圆形或圆锥形,遮萌面积大,且树体抗性强,病虫害很少,不需喷洒农药,是城市园林绿化非常理想的树种。北京、南京,杭州、洛阳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树或进行公园、庭院绿化,均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仲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也是广大山丘地区理想的水土保持树种。杜仲树耐旱,耐寒,耐碱,却不喜湿热,在北京种植非常理想。

杜仲树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可以说浑身都是宝,尤其是它的树皮,这也是给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杜仲树的树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对主干某一区段树皮进行全部环剥,只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短期内在剥掉皮的木质部上又可长出新的树皮,3~4年后即可赶上未剥皮部分树皮的厚度。通过环剥皮还可以促进树株直径的生长。杜仲不管幼树或老树都存在树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壮龄树再生能力最强。所说的保护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用有网眼塑料薄膜包裹树干。

我想,既然剥皮不会给树造成太大的损伤,反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还对树有好处,何苦要把树围起来呢。而且我看那铁圈很小,没有给树留生长的空间,不如没有。希望这是因为树还没完全长好,进行保护的缘故,以后能看到小树解脱枷锁。

那我们要怎样选择种植的植物呢?

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不能将人的意志强加给环境。正如在实习中看到的,针叶树的落针有一定酸性,会使周围的土壤酸化,因此树下的植被很少,我们强种上草也没有用;还有在颐和园山坡上看到的侧柏,它本是一种耐旱,耐碱的植物,所生长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园如果片面的追求绿化效果,铺上草坪,为保养草坪又浇灌很多的水,反而会对侧柏的生长不利。还有前几年,北京提出要给杨树做“节育手术”,因为每年一到春天,杨絮就铺天盖地,无孔不钻,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这是当初种植时所没想到的。这些都是由于设计者不了解植物的习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们追求的一切,和谐才是基础。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乡土植物的应用。所谓“乡土植物”是指未经人类作用引进的那些植物。“在乡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材料,它们生长繁茂,管理粗放,无需对土壤作特殊的处理,可供选择用于公园、娱乐场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喷泉花坛等处的镶边栽种。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WilliamRobinson)。应用乡土植物种植可为城市居民区提供一个近似于自然林地和开阔田野的环境。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攀爬树木,摘取花朵和进行其他活动,而这正是现在很多设计没有考虑到的。乡土树种还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季节变化,而引入的外来树种却不能反映季节的特点。在当前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中。乡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风貌,也许更能引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条件不良的地段,乡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较强的抗性来维持正常生长。在不具备表土的地段,更可显现出其特殊的栽培价值。许多乡土植物并不需要优良的表土。贫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过量生长,并减少相应的管理问题,而且这些植物在贫瘠土壤中生长的寿命往往比在优质土中更长。燕南园中几乎遍及各处的二月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墙角,土坑都成为它生长的场所。

前面也有提到关于人们对修剪得很好的花坛,绿地的需求。鉴于以上所说的乡土植物的优点,我们可以考虑以其作为园林设计,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生态和人们心理需求的统一。

最后,我想到静园被砍掉的苹果树,也想到高中校园里的那排柿子树,那是我们学校的一道风景,一到秋天树上挂满了柿子,但没有人去摘它。长满果实的树木能给人一种成就感,一种满足与欣喜。在校园等地种植一些适宜当地环境的果树,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应该被提倡。

四、收获与问题

实习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在实习的过程中,经老师的讲解,我体会到“生态无处不在”这句话。同时通过提出与解决问题,增进了知识,加深了理解,纠正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

在这次实习中,我感觉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人们的需求或者愿望与生态的矛盾。要改变人的认识,但这绝非我们短暂的一生所能实现的,我们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纠正人的意识上面,还要努力去寻找协调二者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应该就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与之相关的还有植物选择,尤其是在城市中的问题,这虽在前面有所讨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植物知识,显然还是不全面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在海淀公园发现树少反而成为人们放风筝的好地方,所以不应该仅仅以树木的多少来衡量公园的好坏,还要看植物的分布以及其在人类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但究竟应该怎样安排园中的植物,当然最好应该沿用其原有的状态,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再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来设计。而究竟具体应该怎样做,还待讨论。

五、资料来源及参考资料

①《环境心理学》俞国良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②http://

《风景园林植物配置》BrianClouston陈自新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第四篇:免费实习报告---城市生态实习报告

城市生态实习报告

李韵然002130

312003.4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实习路线及内容:2003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

1.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

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题。

2.“世外桃源”——燕南园:

(1)老师在园内一片草地中讲解:

了解并认识了一些植物,如耐践踏的车前草,开着紫色小花的二月兰,堇菜和蒲公英等。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们特殊的照顾,自生自灭,但是生生不息,二月兰谢了,三月兰花开,种类更加丰富。

(2)自己在园中的观察:

与园外相比,园中的人工雕琢很少。墙角,路边都长着野花。注意到园中很少有铁栅栏,草地的边界都是由一种植物,再在上面简单的架一根竹竿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长叶开花后应该很漂亮。我想这个效果是铁栅栏无法拥有的。在里面还看到三只野猫,两白一黄。

(3)同园内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岁的叔叔在自家门前的地里给玉簪花分株,访问中他说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种的。问他住在这里同住在楼房哪个好,他说当然是这里好,因为这里人的密度小,活动空间大,还可以种花草。

在询问一位住在园中30多年的老大爷时,他指着园中的一个花坛说,那里以前是一个游乐场,现在修了反而少了个娱乐的地方。

在问及住在此处还有什么不如意的时候,被访的人一致对园内的公厕表示不满,说不仅环境差了,而且人也杂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这里的老奶奶说这里的植被乱七八糟的,自己想种点花,又会被人折走。

3.静园:

据老师介绍,这里以前是一片苹果树林,但为修草坪被砍掉了。静园的草坪可以任人践踏,目前黄绿相间,野草为绿。

4.未名湖:

有一个插曲令我印象深刻。一个人正在湖边的长椅上看书,突然身边开始喷水,吓的差点跳起来,原来是给草坪浇水的时间到了。我觉得这是设计的一大失败。设计要处处为处在其中的人着想,也许坐椅与喷头不是一起建的,但后来添加的应考虑到整体,不能将一个一个设施隔离起来。

5.蔚秀园:

主要是同居民进行交流。大家似乎还是抱怨的比较多,都反映小区中的一个死水沟蚊蝇滋生,臭气熏天,垃圾成堆。据了解,这个水沟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来井,居民也不多,后来盖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来井不出水了,活水变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当问及对小区内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时候,大家的意见也是出奇的一致,说现在太乱,草乱七八糟的,还是要搞搞绿化,弄利落点好。问她们野花难道不好吗,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种的花那样开的长,也没有那么多种类,而且也没有种的花花朵大,好看。

居民的观点似乎与老师自然即是美的观点有些矛盾,这种情况在燕南园中也有发生,人们还是需要整齐的草坪和人工栽种的花朵。是因为我们访问的都是些老人家,她们见了太多的荒芜与嘈杂,现在渴望一种整齐的美吗?

6.海淀公园:

还是以自己观察和同别人的交流为主。在公园中没呆多久就感到很晒,问在公园中健身的人,也反映这里的树阴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来。一个看着孩子玩耍的阿姨说,这里虽说很晒,但离家比较近,有一些健身设施,孩子也爱到这里玩,有总比没有要好。

我观察到,这里树少,天空比较空旷,反而成了放风筝的好地方,公园也因地制宜,门口就有卖风筝的。其实没树也有别样的乐趣。

公园中有残疾人康复区,儿童区和老年人健身区,

区内都有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设施。而且每区的地都是用橡胶铺的,软而不滑,这是在很多小区或公园里面被忽视掉的。

7.去往颐和园的路上:

在万泉河边,被眼前景象惊呆,河床中已没有水,只有一层散发恶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匮乏,使其没有了生机。

经老师讲解,路上那些穿着“铠甲”的树木是皮很名贵的杜仲。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树种在路边,给树木的养护添加麻烦。是为了让路人认识新植物吗?树上没有挂牌,而且让人认识到它的珍贵之处,树就更危险了。是它适合种在此处,或是它长成后别有一番景象吗?

到了所谓的绿化隔离带,是将“京西稻田”除掉后的产物,觉得还没有路边的树多,土倒是不少。老师介绍一种名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该种先锋植物,无人管理,也可茁壮成长。

8.颐和园南如意门:

门前就是昆玉河,又称京密引水渠,岸边已被固化。该条河流同八一湖相连,构成了所谓的京城水系,已经成了人们游北京的一条水上路线。驶过两条游船,但均没有按照当初开通此路线时所说的,为保护水体,将窗子封住,不知会给河水带来多少垃圾。

采访中,得知以前的岸边满是树,水里鱼也不少,但为了修路,树砍了,岸修了,现在鱼不见了,由于来往的车辆很多,又没有树,土也很大。我仔细观察河水,发现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边处还有垃圾

[page]

9.颐和园内:

颐和园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构成,两者均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桥而行,一路杨柳依依,桃花盛开,同门外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在同游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欢这里的风景,觉得“没白花门票钱”,反面的声音没有听到。

湖边老师讲解由芦苇和茭白组成的湿地系统,这种滨水系统,净生产力高,不仅美化环境,还可以造福环境。我夏天来游园的时候,绿色的芦苇配上蓝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当时不了解它原来还有这么多生态功能。对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此次实习的一大收获。

公园中正在进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树木的围帐将工地与游览区隔开,从远处看,围帐和园中的花草融为一体,不仔细看,简直无法分辨。这比起那些路边常见的突兀的围帐,更让人觉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们还是看到有一条管道从工地延伸到湖边,乌黑的水正排到湖里。围帐很高,无法看到里面,不知这水是施工后的废水,还是将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时,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后者,还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几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显眼,老师不讲,我是不可能发现的。工程对山体的改变不大,只是将山坡改造成鱼鳞状,有点象阶地,这样可以加强下渗,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预防了水土流失。但我想这只适用于水量不大的时候。

在山上还看到一些丢了脑袋的佛像,对取走佛祖脑袋的人颇不理解,这是一种亵渎,也是一种低素质的表现。

约下午两点在山上解散,实习结束。

三、分析与讨论

注意到这次实习中不论是老师的讲解,自己的观察还是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都提到了不少关于植物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想着重探讨周围环境中植物的选择,以及对实习过程中想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1.关于居民对周围植被看法的问题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对环境进行修理,而对野生的植物则有一些深恶痛绝,这与老师的一些观点有些背道而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能让人觉得舒服,使人产生深刻的体验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对自然环境感兴趣;其次,要看自然环境的物理特征。例如,一片矮树林旁边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人们从矮树林中一条小路穿过,坐在草地上玩耍,会产生一种摆脱都市枯燥、乏味、紧张工作压力的感觉,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无法通过的灌木丛,这类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对人类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齐修剪过的草地,花园,还是有它们存在的心理基础的。我们在学这门课之前不也是对一些人工修剪,设计过的园艺作品赞不绝口吗?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坛,绿地,在心理学上,能够有较高的清晰度,更能够吸引人。当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

老师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自然生长的植物有诸如,种类丰富,无需太多人工管理等优点。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讲,还是要以自然植物为主,这样对资源和环境都有益处。但处处都是这样,未免让人产生荒芜杂乱的感觉。居民的不满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当然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重要,还是环境生态重要?设计要以人为本,又要以环境为基础,两者兼顾似乎很有难度。如何处理,改变人的观念?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合适的立足点,将二者有效的调和起来。但,这立足点在哪里呢?

2.关于路边种植杜仲树的问题

前面提到,在去往颐和园的路上,对路旁种植穿“铠甲”的杜仲树不理解,回来后特意查了一下该树的特征,发现自己当时的看法过于简单,是错误的。

当时看到的树,因为是刚移植过来的,树干很细,也没有枝叶,再加上那圈铁衣,觉得不是很美观。其实,据查得的资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叶茂,树冠多呈圆形或圆锥形,遮萌面积大,且树体抗性强,病虫害很少,不需喷洒农药,是城市园林绿化非常理想的树种。北京、南京,杭州、洛阳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树或进行公园、庭院绿化,均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首页

仲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也是广大山丘地区理想的水土保持树种。杜仲树耐旱,耐寒,耐碱,却不喜湿热,在北京种植非常理想。

杜仲树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可以说浑身都是宝,尤其是它的树皮,这也是给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杜仲树的树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对主干某一区段树皮进行全部环剥,只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短期内在剥掉皮的木质部上又可长出新的树皮,3~4年后即可赶上未剥皮部分树皮的厚度。通过环剥皮还可以促进树株直径的生长。杜仲不管幼树或老树都存在树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壮龄树再生能力最强。所说的保护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用有网眼塑料薄膜包裹树干。

我想,既然剥皮不会给树造成太大的损伤,反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还对树有好处,何苦要把树围起来呢。而且我看那铁圈很小,没有给树留生长的空间,不如没有。希望这是因为树还没完全长好,进行保护的缘故,以后能看到小树解脱枷锁。

那我们要怎样选择种植的植物呢?

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不能将人的意志强加给环境。正如在实习中看到的,针叶树的落针有一定酸性,会使周围的土壤酸化,因此树下的植被很少,我们强种上草也没有用;还有在颐和园山坡上看到的侧柏,它本是一种耐旱,耐碱的植物,所生长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园如果片面的追求绿化效果,铺上草坪,为保养草坪又浇灌很多的水,反而会对侧柏的生长不利。还有前几年,北京提出要给杨树做“节育手术”,因为每年一到春天,杨絮就铺天盖地,无孔不钻,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这是当初种植时所没想到的。这些都是由于设计者不了解植物的习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们追求的一切,和谐才是基矗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乡土植物的应用。所谓“乡土植物”是指未经人类作用引进的那些植物。“在乡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材料,它们生长繁茂,管理粗放,无需对土壤作特殊的处理,可供选择用于公园、娱乐场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喷泉花坛等处的镶边栽种。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WilliamRobinson)。应用乡土植物种植可为城市居民区提供一个近似于自然林地和开阔田野的环境。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攀爬树木,摘取花朵和进行其他活动,而这正是现在很多设计没有考虑到的。乡土树种还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季节变化,而引入的外来树种却不能反映季节的特点。在当前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中。乡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风貌,也许更能引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条件不良的地段,乡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较强的抗性来维持正常生长。在不具备表土的地段,更可显现出其特殊的栽培价值。许多乡土植物并不需要优良的表土。贫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过量生长,并减少相应的管理问题,而且这些植物在贫瘠土壤中生长的寿命往往比在优质土中更长。燕南园中几乎遍及各处的二月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墙角,土坑都成为它生长的场所

[page]

前面也有提到关于人们对修剪得很好的花坛,绿地的需求。鉴于以上所说的乡土植物的优点,我们可以考虑以其作为园林设计,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生态和人们心理需求的统一。

最后,我想到静园被砍掉的苹果树,也想到高中校园里的那排柿子树,那是我们学校的一道风景,一到秋天树上挂满了柿子,但没有人去摘它。长满果实的树木能给人一种成就感,一种满足与欣喜。在校园等地种植一些适宜当地环境的果树,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应该被提倡。

四、收获与问题

实习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在实习的过程中,经老师的讲解,我体会到“生态无处不在”这句话。同时通过提出与解决问题,增进了知识,加深了理解,纠正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

在这次实习中,我感觉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人们的需求或者愿望与生态的矛盾。要改变人的认识,但这绝非我们短暂的一生所能实现的,我们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纠正人的意识上面,还要努力去寻找协调二者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应该就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与之相关的还有植物选择,尤其是在城市中的问题,这虽在前面有所讨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植物知识,显然还是不全面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在海淀公园发现树少反而成为人们放风筝的好地方,所以不应该仅仅以树木的多少来衡量公园的好坏,还要看植物的分布以及其在人类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但究竟应该怎样安排园中的植物,当然最好应该沿用其原有的状态,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再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来设计。而究竟具体应该怎样做,还待讨论。

五、资料来源及参考资料

第五篇:城市生态实习报告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城市生态实习报告

李韵然00213031

2003.4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实习路线及内容:2003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

1.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

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题。

2.“世外桃源”——燕南园:

(1)老师在园内一片草地中讲解:

了解并认识了一些植物,如耐践踏的车前草,开着紫色小花的二月兰,堇菜和蒲公英等。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们特殊的照顾,自生自灭,但是生生不息,二月兰谢了,三月兰花开,种类更加丰富。

(2)自己在园中的观察:

与园外相比,园中的人工雕琢很少。墙角,路边都长着野花。注意到园中很少有铁栅栏,草地的边界都是由一种植物,再在上面简单的架一根竹竿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长叶开花后应该很漂亮。我想这个效果是铁栅栏无法拥有的。在里面还看到三只野猫,两白一黄。

(3)同园内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岁的叔叔在自家门前的地里给玉簪花分株,访问中他说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种的。问他住在这里同住在楼房哪个好,他说当然是这里好,因为这里人的密度小,活动空间大,还可以种花草。

在询问一位住在园中30多年的老大爷时,他指着园中的一个花坛说,那里以前是一个游乐场,现在修了反而少了个娱乐的地方。

在问及住在此处还有什么不如意的时候,被访的人一致对园内的公厕表示不满,说不仅环境差了,而且人也杂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这里的老奶奶说这里的植被乱七八糟的,自己想种点花,又会被人折走。

3.静园:

据老师介绍,这里以前是一片苹果树林,但为修草坪被砍掉了。静园的草坪可以任人践踏,目前黄绿相间,野草为绿。

4.未名湖:

有一个插曲令我印象深刻。一个人正在湖边的长椅上看书,突然身边开始喷水,吓的差点跳起来,原来是给草坪浇水的时间到了。我觉得这是设计的一大失败。设计要处处为处在其中的人着想,也许坐椅与喷头不是一起建的,但后来添加的应考虑到整体,不能将一个一个设施隔离起来。

5.蔚秀园:

主要是同居民进行交流。大家似乎还是抱怨的比较多,都反映小区中的一个死水沟蚊蝇滋生,臭气熏天,垃圾成堆。据了解,这个水沟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来井,居民也不多,后来盖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来井不出水了,活水变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当问及对小区内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时候,大家的意见也是出奇的一致,说现在太乱,草乱七八糟的,还是要搞搞绿化,弄利落点好。问她们野花难道不好吗,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种的花那样开的长,也没有那么多种类,而且也没有种的花花朵大,好看。

当然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重要,还是环境生态重要?设计要以人为本,又要以环境为基础,两者兼顾似乎很有难度。如何处理,改变人的观念?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合适的立足点,将二者有效的调和起来。但,这立足点在哪里呢?

2.关于路边种植杜仲树的问题

前面提到,在去往颐和园的路上,对路旁种植穿“铠甲”的杜仲树不理解,回来后特意查了一下该树的特征,发现自己当时的看法过于简单,是错误的。

当时看到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城市生态实习报告的树,因为是刚移植过来的,树干很细,也没有枝叶,再加上那圈铁衣,觉得不是很美观。其实,据查得的资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叶茂,树冠多呈圆形或圆锥形,遮萌面积大,且树体抗性强,病虫害很少,不需喷洒农药,是城市园林绿化非常理想的树种。北京、南京,杭州、洛阳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树或进行公园、庭院绿化,均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仲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也是广大山丘地区理想的水土保持树种。杜仲树耐旱,耐寒,耐碱,却不喜湿热,在北京种植非常理想。

杜仲树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可以说浑身都是宝,尤其是它的树皮,这也是给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杜仲树的树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对主干某一区段树皮进行全部环剥,只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短期内在剥掉皮的木质部上又可长出新的树皮,3~4年后即可赶上未剥皮部分树皮的厚度。通过环剥皮还可以促进树株直径的生长。杜仲不管幼树或老树都存在树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壮龄树再生能力最强。所说的保护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用有网眼塑料薄膜包裹树干。

我想,既然剥皮不会给树造成太大的损伤,反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还对树有好处,何苦要把树围起来呢。而且我看那铁圈很小,没有给树留生长的空间,不如没有。希望这是因为树还没完全长好,进行保护的缘故,以后能看到小树解脱枷锁。

那我们要怎样选择种植的植物呢?

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不能将人的意志强加给环境。正如在实习中看到的,针叶树的落针有一定酸性,会使周围的土壤酸化,因此树下的植被很少,我们强种上草也没有用;还有在颐和园山坡上看到的侧柏,它本是一种耐旱,耐碱的植物,所生长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园如果片面的追求绿化效果,铺上草坪,为保养草坪又浇灌很多的水,反而会对侧柏的生长不利。还有前几年,北京提出要给杨树做“节育手术”,因为每年一到春天,杨絮就铺天盖地,无孔不钻,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这是当初种植时所没想到的。这些都是由于设计者不了解植物的习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们追求的一切,和谐才是基础。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乡土植物的应用。所谓“乡土植物”是指未经人类作用引进的那些植物。“在乡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材料,它们生长繁茂,管理粗放,无需对土壤作特殊的处理,可供选择用于公园、娱乐场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喷泉花坛等处的镶边栽种。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WilliamRobinson)。应用乡土植物种植可为城市居民区提供一个近似于自然林地和开阔田野的环境。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攀爬树木,摘取花朵和进行其他活动,而这正是现在很多设计没有考虑到的。乡土树种还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季节变化,而引入的外来树种却不能反映季节的特点。在当前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中。乡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风貌,也许更能引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条件不良的地段,乡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较强的抗性来维持正常生长。在不具备表土的地段,更可显现出其特殊的栽培价值。许多乡土植物并不需要优良的表土。贫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过量生长,并减少相应的管理问题,而且这些植物在贫瘠土壤中生长的寿命往往比在优质土中更长。燕南园中几乎遍及各处的二月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墙角,土坑都成为它生长的场所。

前面也有提到关于人们对修剪得很好的花坛,绿地的需求。鉴于以上所说的乡土植物的优点,我们可以考虑以其作为园林设计,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生态和人们心理需求的统一。

最后,我想到静园被砍掉的苹果树,也想到高中校园里的那排柿子树,那是我们学校的一道风景,一到秋天树上挂满了柿子,但没有人去摘它。长满果实的树木能给人一种成就感,一种满足与欣喜。在校园等地种植一些适宜当地环境的果树,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应该被提倡。

四、收获与问题

实习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在实习的过程中,经老师的讲解,我体会到“生态无处不在”这句话。同时通过提出与解决问题,增进了知识,加深了理解,纠正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

在这次实习中,我感觉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人们的需求或者愿望与生态的矛盾。要改变人的认识,但这绝非我们短暂的一生所能实现的,我们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纠正人的意识上面,还要努力去寻找协调二者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应该就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与之相关的还有植物选择,尤其是在城市中的问题,这虽在前面有所讨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植物知识,显然还是不全面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在海淀公园发现树少反而成为人们放风筝的好地方,所以不应该仅仅以树木的多少来衡量公园的好坏,还要看植物的分布以及其在人类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但究竟应该怎样安排园中的植物,当然最好应该沿用其原有的状态,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再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来设计。而究竟具体应该怎样做,还待讨论。

五、资料来源及参考资料

①《环境心理学》 俞国良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②http://

《风景园林植物配置》BrianClouston陈自新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下载城市生态环境学--雨花台生态密林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生态环境学--雨花台生态密林实习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生态环境学 期末复习资料1

    1、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学P5 城市生态环境:在特定城市区域中,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统一体以及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素。 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城市居民与其......

    城市生态课实习报告

    目录: 1实习概况 2实习记录 3分析与讨论 4实习心得 5参考书目 6对实习的建议 1实习概况: 1.1实习目的: 增进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对城市的......

    免费实习报告---城市生态实习报告(推荐5篇)

    城市生态实习报告李韵然 002130312003.4一、实习概况1. 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 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

    城市生态课实习报告

    城市生态课实习报告目录: 1实习概况 2实习记录 3分析与讨论 4实习心得 5参考书目 6对实习的建议 1实习概况: 1.1 实习目的: 增进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

    生态环境学汇报演讲稿

    演讲稿 告诉我,你们都看到了什么?钱?没错!这里是五百万。那么,假如你一年能挣五百万,可以干什么?一台奥迪A6L,一栋别墅,一块Longinesd的表,一部Iphone 4S,Armani的衬衫,Hermes的包包,还有......

    城市生态课第一次实习报告

    5参考书目6对实习的建议1实习概况:1.1实习目的:增进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对城市的感性认识,发现城市中不合理的地方并能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

    城市生态课第一次实习报告

    目录: 1实习概况 2实习记录 3分析与讨论 4实习心得 5参考书目 6对实习的建议 1实习概况: 1.1实习目的: 增进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对城市的......

    大学生实习报告(城市生态)(5篇模版)

    &b;一、实习概况1.&b; 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b;&b;&b;&b;&b;&b;&b;&b;&b;&b;&b;&b;&b;&b;&b;&b;&b;&b;&b;&b; 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