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环境学与生态环境材料--课程报告
生态环境学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新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综合性科学。维护生物圈的正常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间得到协调发展,是环境生态学的根本目的。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是环境生态学研究内容的核心。
环境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环境必须相对于某一中心或主体才有意义,不同的主体相应有不同的环境范畴[1]。若以地球上的生物为主体,环境的范畴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等,若以人为主体,还应包括整个生物圈,除了自然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人类与环境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体。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于环境,会对环境产生游离或不利的影响,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反过来,变化了的环境也会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经济发展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引起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质量的恶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人类环境问题按成因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前者是指自然灾害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台风、海啸、洪水、旱灾、沙尘暴、地方病等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这类问题在环境科学中称为原生环境问题或者第一环境问题。后者是指由于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急剧增加和资源的破坏与枯竭等问题,这类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从上述可见,环境科学中着重研究的不是自然灾害问题,而是人为的环境问题即次生环境问题。由于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日益严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同时也就促进了环境科学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更热衷于改造环境,从而导致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其 1 影响范围从区域扩展为全球,给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当前,威胁人类生存主要有十大环境问题,具体如下[2]:
(一)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森林植被的消失、草场地过度放牧、耕地的过分开发、山地植被的破坏等导致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过去45年间由此导致17%的土地退化。目前已有110个国家(共10亿人口)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减少、草场的过度放牧等原因,土壤侵蚀情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抵御风雨的长期剥蚀,土壤的年流失量迅速增加,在有些地方,可达100t/hm2。
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毒尘降落,泥浆到处喷洒,危险废料到处抛弃,所有这些都对土地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全球气候变暖
人类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使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不断增加,而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测,到21世纪中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效含量将增加到0.056%,是工业革命前的2倍。届时,全球气温将上升1.5~4.5℃,海平面将升高0.3~0.5m,许多人口密集地区(如孟加拉国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数岛屿)都将被海水淹没。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1992年,工业化国家在里约热内卢作出保证,要使造成温室效应的废气的排放稳定下来,但它们中多数国家并没有做到这一点。1997年12月,他们又在东京做出保证,要将废气的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5%。尽管这样仍然不够,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仍在继续增加。据预计,1990年~2010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能源消费将增加1倍,拉丁美洲的能源将增加50%~77%。
(三)臭氧层损耗
大量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南北半球中高纬度高层大气中臭氧损耗5%~10%,在地球两个极地的上空形成了臭氧层空洞,南极的臭氧层最高时损失50%以上。
臭氧减少使到达地面的短波长紫外辐射UV-B的辐射强度增强,以致使皮肤癌和白内障发病率增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减少,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物链乃至整个生态系统。
(四)淡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
全球人均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可获得的水资源却不足。人均水资源不到2000m3,人口占比12%,这还不包括像中国这样地区性缺水严重的国家,人类不能造水,只能设法保护好现有水资源。据专家估计,从21世纪开始,世界上将有1/4的地方长期缺水。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不当,使河流、湖泊、地下水受到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在发展中国家,有80%~90%的疾病和1/3以上的死亡都与受细菌或化学污染的水有关。现在,每天有2.5万人死于水污染的疾病。在农业开发程度比较高的国家,由于过多使用农药和化肥,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受到了严重污染。
(五)森林面积严重减少,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
过去数百年里,温带地区国家失去了大部分森林。最近几十年以来,热带地区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更加严重。1980~1990年,世界上有1.5×108hm2森林(占森林总面积的12%)消失了。森林过度砍伐的结果,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物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生态环境恶化,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六)生物多样性减少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森林、湿地和草原面积减少以及环境污染,使自然区域越来越小,生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物种被滥用,导致数以千计的物种灭绝。科学家认为,在过去6亿年中,每年灭绝的生物只有几种,而日前每天约消失50个物种。照此速度,今后50年内,14%的物种可能会灭绝。这种“大屠杀”令人不安,因为一些物种的绝迹意味着生态系统的破坏,也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品的原料消失,还会导致许多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消失,甚至会引起的新的瘟疫。
(七)过度开发海洋和海洋污染,渔业资源锐减
海洋是生命之源。海洋的财富并不是取之不尽的,它比人们想象的要脆弱得 3 多。由于过度捕捞,海洋的渔业资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减少。因此,许多靠摄取海产品蛋白质为生的穷人而面临着饥饿威胁。集中存在于鱼肉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磷化合物等物质有可能给食鱼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
沿海地区受到巨大的人口压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挤在离大海不到100km的地方,这种人口拥挤状态使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八)化学污染威胁动植物和人体健康,引发癌症,并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大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和人体中,使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态系统的冰盖也受到了污染,有机化合物、重金属、有毒产品,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到食物链中,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引发癌症,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并将导致土壤的肥力减弱。
(九)大气污染的越界传输和酸雨问题
工业生产和火力发电的发展使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大量增加,为了有效改善排放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许多国家采取高烟囱排放的方法,使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输送,越界进入邻国。大量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经传输、转化和沉降,形成酸雨。酸雨使土壤和湖泊酸化,破坏森林、植被和湖泊生态系统,腐蚀建筑材料、金属和文物。
(十)城市无序扩大,严重破坏环境
人口爆炸、农业土地退化、贫穷,所有这些因素促使第三世界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离开农村,聚集于大城市。大城市的生活条件将进一步恶化,造成拥挤、水污染、卫生条件差、无安全感等。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由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着数亿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丧失生命。
这些大城市的无序扩大也损害到了自然区。由于废水和垃圾很少得到处理,因而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无限制的城市化应当被看做是文明的新弊端。
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水的安全关乎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上述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污染十大问题当中,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问题突出,亟需我们正确认识和面对。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速发展。一方面,人类对水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蚕食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世界水论坛提供的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估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天约有200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废水会污染8升淡水,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全国有300 座城市缺水,因缺水全国城市工业每年损失1200亿元,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的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口缺水,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21世纪水资源正在变成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水资源问题已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中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m3,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其中地表水2.7万亿m3,地下水0.83万亿m3,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m3,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m3。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 m3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 m3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 m3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 m3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 5 资源量低于500m3。据统计,全国660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全国城市年缺水量为6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46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个严重缺水。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缺水最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而我国一些地区长期透支地下水,导致出现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最终形成区域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目前全国已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个,面积达15万平方千米,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
全国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8218亿立方米,其中,北方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4%)地下水资源量2458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30%;南方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36%)地下水资源量576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70%。总体上,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
综上所述,我国的水资源呈现以下特点:(1)总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低;
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m3,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
(2)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3)年内年际分配不均,旱涝灾害频繁。
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较为常见。
除了缺水,水污染问题也很突出。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7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万里海疆形势也不容乐观,赤 6 潮年年如期而至。在美丽的渤海湾,浊流迸溅,海面上漂浮的油污像一柄黑色火炬要烧毁海洋里的生命。根据2001年对我国七大水系断面监测,达到三类水质可以进入自来水厂的最低要求的仅占29。5%,而劣五类水质却高达44%;另外,我国浅层地下水资源污染比较普遍,全国浅层地下水大约有50%的地区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约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而污染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污染主要源头之一,近年来,虽然我国对工业废水加强加大了处理,但污水的排放量还在不断的增加,导致水环境也不断恶化。同时,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形成污染的关键,固体废弃物的堆放不但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还对空气,地下水,河流等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危害,而且使江湖面积缩小,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固体废物中的有害物会渗入地下,造成农、渔类产品污染。(2)农业方面引起的水污染随着我国的污染情况不断恶化,农业面源的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湖泊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自化肥和农药残留物对土壤和地下水,以及河流、湖泊都带是不小的污染危害。农药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也很严重。(3)城市生活垃圾引起水污染。我国人口多,居民的生活垃圾量大,由于生活的垃圾的再利用效率低,大部分垃圾只有堆放在土地上,不仅占据了大面积的土地,还会产生各种病菌,这些病菌会污染空气和地下水,导致环境污染,威胁饮水和农产品安全。
为防治水污染,保护地表水水质,保障人体健康,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我国于2002年修改颁布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在标准中,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对应地表水上述五类水域功能,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分为五类,不同功能类别分别执行相应类别的标准值。水域功能类别高的标准值严于水域功能类别低的标准值,同一水域兼有多类使用功能的,执行最高功能类别对应的标准值。实现水域功能与达功能类别标准为同一含义。
回顾历史,是水养育了人类,造就了文明。两河流域兴起了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创造了古埃及文明,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海洋使古希腊文明一度辉煌。但今天,水却成为人类生存的障碍。1977年,联合国警告全世界:“水不久将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是水”。珍惜水资源,珍爱我们的地球。面对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问题,我们必须要加强节水意识,加大水污染治理措施,使我们能够拥有一个安全的水环境。
环境生态学研究重点是环境污染的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废弃物的能源化和资源化技术,研究目的是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污染的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以生物为主)的影响。它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污染的环境两者之间作用与反作用、对立与统一、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物质的循环与代谢等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支配这些规律的内在机理。生命系统与人为干预的环境系统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各级水平,所以,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从宏观上研究环境中污染物和人为干预的环境对生物的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基本规律,也包括从微观上研究污染物和人为干预的环境对生物的分子、细胞和组织器官产生的毒害作用及其机理[3]。
作为材料科学工作者,从材料研发开始,就要使用全寿命周期的方法,起于设计材料的功能和结构阶段,止于其服役过后的处理处置阶段,都要考虑材料与环境的协调问题。着眼于当前,兼顾着未来,使我们生产制造出来的产品都能够成为绿色生态材料。
参考文献:
[1] 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柳劲松,王丽华,宋秀娟.环境生态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冯奇,马放,冯玉杰.环境材料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9
第二篇: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
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
——人类对生态的破坏 生态环境,英文名称:ecological environment,意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生态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动物、真菌、植物五大类)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代环境概念泛指地理环境,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体,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当代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科学。生态与环境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两者又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相互交织,因而出现了“生态环境”这个新概念。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一个大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统成分缺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结构变化(如动物种群的突增或突减、食物链的改变等),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一般称为生态失调,严重的就是生态灾难。生态地理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相关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的功能系统或称为生态系统。在特定的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当其发展到一定稳定阶段时,各种对立因素通过食
物链的相互制约作用,使其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从而保持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如果环境负载超过了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弱化或衰竭。人是生态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人类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既有空前强大的建设和创造能力,也有巨大的破坏和毁灭力量。一方面,人类活动增大了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速度和规模,加剧了自然生态失衡,带来了一系列灾害。另一方面,人类本身也因自然规律的反馈作用,而遭到“报复”。因此,环境问题已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有民意测验表明,环境污染的危胁相当于第三次世界大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都已成为制约经挤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就全球来说,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有: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资源的丧失;淡水资源紧缺;生物种消失;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与荒漠化;人口激增等等。而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情境也不容乐观,我国自然环境先天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导致荒漠化严重;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天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面临危机;同时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我国的气温也呈上升趋势。下面我就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导致的全球变暖这一生态问题做简单的论述。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3.8--7.6nm,波长较短)具有高度的穿透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如红外线)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
来潜在的重大影响。地球正在升温,在上个世纪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大约攀升了0.6 摄氏度。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的霜冻开始时间却晚了10天左右。20世纪90年代是自19世纪中期开始温度记录工作以来最温暖的十年,在记录上最热的几年依次是:1998年,2002年,2003年,2001年和1997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表示,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预测,未来50—100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浓度增加很快,使未来100年全球、东亚地区和中国的温度迅速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上升1.4℃-5.8℃。到2050年,中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入冬以来罕见大雾天气频发也是暖冬的一个征兆。”罗勇说,大雾天气系“暖冬”造成强冷空气非常弱所致。全球变暖的现实正不断地向世界各国敲响警钟,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能源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全球变暖的事实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
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与此相关的报道也是举不胜举,比如 “全球变暖,孟加拉湾一小岛消失”“北冰洋含冰量剧减”“全球生物正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地球的‘冰河时代’将要来临?”“加科学家发现北极海永冻层完全消失”“海中的甲烷释放速度加快”“马尔代夫沉没百年倒计时”“北极冰川融化 地球或被淹没“水城”威尼斯再遭水淹”由全球变暖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报道也很多:“岛国马尔代夫将在海上建家园”“澳大利亚下冰雹,像高尔夫球一样大”“百年大旱:产粮大县面临部分绝收”“甘肃罕见雪灾,最深1.5米”“澳大利亚遭暴雨侵袭,墨尔本市区洪水齐膝”“地球或进入强地震频发期”“德国雪崩,46辆汽车挤成一团”等等。
这一切无不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不得不在这种严峻的时刻好好的反思我们的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并且在今后的生活和活动中有所改变,不要一味的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不考虑对生态带来的破坏。如果不这样,那么到最后受惩罚的只有我们人类自己。
第三篇:生态环境学汇报演讲稿
演讲稿
告诉我,你们都看到了什么?钱?没错!这里是五百万。那么,假如你一年能挣五百万,可以干什么?一台奥迪A6L,一栋别墅,一块Longinesd的表,一部Iphone 4S,Armani的衬衫,Hermes的包包,还有………高档餐馆。然后,高档次餐饮,像燕窝、鱼子酱、鱼翅…….这样的生活你想要吗?
鱼翅,注意这个东西。对于想要以上生活的同学,是个不错的选择。你只需要每年花几个月时间去海上转几圈,然后捕一些鲨鱼,搞些鱼翅回来。而时间……你只需要半年,甚至半年都不用,五百万你就拥有了!唯一的麻烦,只是那些在海上抓蚊子的国际渔业组织的家伙们。不过在太平洋,放心吧,那儿不是他们的地盘。告诉我,你心动吗?
不管你有没有,反正我心动了。一没违法,二没犯罪,管他鲨鱼恐龙海狗海豹,别讲大道理,只要能赚到钱,为什么不做?
十几年前,这单生意还是不错的,稳赚不赔,但是最近,有些缩水了。不是没市场了,而是这个货不好搞。不过,好在奇货可居,供应量少了,价格抬升的厉害。2000元/斤,怎么样?如果抓到个头大一点的,那么,恭喜你,大众4S店里的2010款帕萨特属于你了。现在,我们来看看,为什么鱼翅变少了?
首先,鱼翅是什么东西?简单的说就是鲨鱼用来划水的东西,也就是鳍经过加工处理之后的……奢侈滋补佳品。背上、两侧、尾巴,都算。至于它怎么游泳的……那就去看《动物世界》吧。全世界约90%的鲨鱼已经消失,尤其是近五十年,鲨鱼数量下降了80%,这个数字有点抽象,我们换个算法。每年约有7300万条鲨鱼的鱼翅被送上餐桌。7300万,整个德国的人口也就这个数,如果把鲨鱼变成人……啧啧。那么„„鱼翅好吃吗?大家都吃过粉条吧?差不多就那个口感,需要加一些佐味料,就多了点韧性,味道并不怎么样。
有句话叫“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鱼翅可是长在鲨鱼身上的,自然属于海洋生物钟的食物链顶层的大家伙了。营养什么的自然不用说,胜过你吃一年饭的。但是,这几年不太平,**闹着要独立,菲律宾什么的嚷着要地皮,美国佬还老打仗,动不动就一颗一颗的扔炸弹。当然,这个和我们的捕渔行动没什么关系。但是,像海洋污染什么的,就大有关系了,比如„„前段时间康菲公司,石油泄露,都知道吧?想想啊,虾米小鱼吃了石油,比小鱼大一点的鱼吃了小鱼,然后又被鲨鱼吃了,你又吃了鲨鱼…..有些东西,是会沉积的,而且食物链越高,累积的越多。也就是说„„你吃的不是鱼翅,而是石油„„事实上呢?鲨鱼鱼翅汤内含有高浓度的毒性物质——水银。鱼翅被水银污染的程度高达70%,含有可被人体吸收的水银比率已超出正常允许含量42倍,而水银的来源是未被处理过的废水。类似的,你吃的不是鱼翅,而是水银„„有钱是好事,炫耀也没错,不过用来买鱼翅吃,那就未必是好事了。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鱼翅的营养价值,这么高的价格怎么说总有个滋阴补肾,美容养颜什么的功效吧?但是具体如何呢?大家请看。
既然,这个鱼翅有那么多危害,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开心的吃水银呢?对此,有一个说法,即“社会含义”。
是吃鱼翅,还是吃鱼翅的社会含义?
前面说到,鱼翅和粉丝的味道其实差不多,那么尽管如此,吃过鱼翅的人,跟那些只吃过粉丝的人相比,感觉还是不一样。这不但是因为“鱼翅党”吃过“粉丝党”所没有品尝过的珍稀食品,而且是因为“鱼翅党”借助于鱼翅这一“高档”食品,获得了一种不同于“粉丝族”的身份感。尽管在许多人那里,鱼翅与粉丝之间的口感差别并不是特别大,人们依然觉得鱼翅比粉丝“好吃”,主要就是因为鱼翅的价钱比粉丝高很多,一般人吃不起,或至多只能偶尔尝尝。
显然,鱼翅的味道不是来自于本身的自然口味,而是来自于自身的“社会口味”,即社会所赋予鱼翅的意义。用价格来划分身份与社会地位。好吧,听着有点蛋疼,为了自我优越感,于是天天吃水银。有些智商奇高的成功人士的想法确实很独特,难道比尔盖茨的成功是因为他吃了十几年的水银?
最后看一下被割鱼翅时候,那些可怜的小家伙吧„„ 谢谢!
第四篇:城市生态环境学实习报告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城市生态环境学
实习报告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2017 年 5 月 31 日
实习报告
一、前言
1.实习时间:2017年5月10日;2017年5月17日 2.实习地点:晋祠公园;长风文化商务区
3.实习目的:了解参观地区植被分布以及部分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区别方法及“绿岛”建筑
二、实习概况
(一)晋祠公园
1.松树和柏树
(1)松树
松树是常绿树,雌雄同株,孢子叶成球果状排列,形成雌,雄球花,雌球花单个或2——4个着生于新枝顶端,雄球花多数聚集于新枝下部。最明显的特征是叶成针状,常2针,3针或5针一束,这也是区分松树的依据,晋祠公园的是5针一束。具有很强的抗旱性。
白皮松:常绿乔木,高达30米。幼树树皮灰绿色,老树树皮灰褐色或灰白色,裂片脱落后露出粉色内皮。叶为3针1束,长5-7厘米。球果长5-7厘米。种子有短翅。果次年10-11月成熟。(2)柏树
柏树常绿乔木或灌木。叶交叉对生或3-4片轮生,稀螺旋状着生,鳞形或刺形,或同一树本兼有两型叶。球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单生枝顶或叶腋;雄球花具3-8对交叉对生的雄蕊,每雄蕊真2-6花药,花粉无气囊;雌球花有3-16枚交叉对生或3-4片轮生的珠鳞,全部或部分珠鳞的腹面基部有1至多数直立胚珠,稀胚珠单心生于两珠鳞之间,苞鳞与珠鳞完全合生。球果圆球形、卵圆形或圆柱形;种鳞薄或厚,扁平或盾形,木质或近革质,熟时张开,或肉质合生呈浆果状,熟时不裂或仅顶端微开裂,发育种鳞有1至多粒种子;种子周围具窄翅或无翅,或上端有一长一短之翅。
侧柏:常绿乔木。树皮灰色,小枝扁平,排列成复叶状,叶全为鳞片状,雌雄同株。花期4-5月。伏地柏:常绿匍匐状灌木。枝条沿地面扩展,稍向上斜展,叶3枚轮生。花期4-5月。桧柏:常绿乔木。树皮深灰色,具有针状和刺状两种叶,球果近球状,有白粉。花期4月。
2.金银花
金银花又名忍冬,属多年生半常绿缠绕及匍匐茎的灌木。小枝细长,中空,藤为褐色至赤褐色。卵形叶子对生,枝叶均密生柔毛和腺毛。夏季开花,苞片叶状,唇形花有淡香,外面有柔毛和腺毛,雄蕊和花柱均伸出花冠,花成对生于叶腋,花色初为白色,渐变为黄色,黄白相映,球形浆果,熟时黑色。又因为一蒂二花,两条花蕊探在外,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状如雄雌相伴,又似鸳鸯对舞,故有鸳鸯藤之称。
3.垂柳
高大落叶乔木,分布广泛,生命力强,是常见的树种之一,垂柳也是园林绿化中常用的行道树,观赏价值较高,成本低廉,深受各地绿化喜爱。小枝细长下垂,淡黄褐色。叶互生,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长8~16cm,先端渐长尖,基部楔形,无毛或幼叶微有毛,具细锯齿,托叶披针形。雄蕊2,花丝分离,花药黄色,腺体2。雌花子房无柄,腺体1。花期3~4月;果熟期4~6月。
4.五角枫
槭树科椒树属的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胸径可达1米。树皮灰色或灰褐色;单叶,宽长圆形,叶上面暗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叶柄较细,花较小,常组成顶生的伞房花序:萼片淡黄绿色,花瓣黄白色,子房平滑无毛,翅果近椭圆形。花果期5~9月。
5.银杏
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枝近轮生,斜上伸展(雌株的大枝常较雄株开展)。叶互生,在长枝上辐射状散生,有细长的叶柄,扇形,两面淡绿色,无毛。4月开花,10月成熟,种子具长梗,下垂,常为椭圆形、长倒卵形、卵圆形或近圆球形。种皮肉质,被白粉,外种皮肉质,熟时黄色或橙黄色。银杏树的果实俗称白果,因此银杏又名白果树。银杏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银杏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有人把它称作“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具有观赏、经济、药用等价值。6.睡莲,荷花,王莲
睡莲:多年生浮叶型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肥厚,直立或匍匐。叶二型,浮水叶浮生于水面,圆形、椭圆形或卵形,先端钝圆,基部深裂成马蹄形或心脏形,叶缘波状全缘或有齿;沉水叶薄膜质,柔弱。花单生,花有大小与颜色之分,浮水或挺水开花;萼片4 枚,花瓣、雄蕊多。果实为浆果绵质,在水中成熟,不规律开裂;种子坚硬深绿或黑褐色为胶质包裹,有假种皮。
荷花:属毛茛目睡莲科,是莲属二种植物的通称。又名莲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纹、镶边。坚果椭圆形,种子卵形。
王莲:睡莲科王莲属植物,夏季开花,单生,浮于水面,初为白色,次日变为深红而枯萎。9月前后结果,浆果呈球形,种子黑色,果实成熟时,内含300-500粒种子,多的可达700颗。种子大小如莲子,富含淀粉,可食用,当地人称之为“水玉米”。
区别:睡莲叶片紧临水面,荷花茎高于水面,王莲叶片很大。
7.紫藤
别名藤萝、朱藤、黄环。属豆科、紫藤属,一种落叶攀援缠绕性大藤本植物。干皮深灰色,不裂;春季开花,青紫色蝶形花冠,花紫色或深紫色,十分美丽。
8.牡丹和芍药
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花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偶尔近枝顶的叶为3小叶;顶生小叶宽卵形,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侧生小叶狭卵形或长圆状卵形,近无柄;叶柄长5-11厘米,和叶轴均无毛。花单生枝顶。
芍药:别名别离草、花中宰相,属五桠果目,芍药科芍药属芍药组多年生草本。块根由根颈下方生出,肉质,粗壮,呈纺锤形或长柱形。芍药花瓣呈倒卵形,花盘为浅杯状,花期5~6月,花一般着生于茎的顶端或近顶端叶腋处,原种花白色,花瓣5~13枚。
区别:牡丹花开在顶端,芍药在叶腋处。
(二)长风文化商务区
长风文化商务区总体呈左倾的“凸”字型,沿汾河西岸展开,南北长2.8公里,东西宽1.5公里,总占地面积3.06平方公里,其整体设计由法国夏邦杰设计事务所完成,各个单体建筑由国内外著名设计大师完成。
长风文化商务区的核心区——文化岛平台,它的总占地面积是16万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设计有双层交通系统和绿化系统。包括五个风格各异的功能区,分别是北部会展区,中部文化艺术博览区、行政会议中心区,南部商务办公区和西部行政办公区,五个功能区相互关联、相互照应,体现出系统功能的优化和放大。
太原博物馆
太原博物馆是长风文化商务区内呈梯形形状的文化岛上的建筑之一,东望汾河,西依新开掘的内河,北与山西大剧院相邻,东南紧邻山西省科技馆,总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分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博物馆建筑方案由承担过北京国家大剧院设计的法国安德鲁设计事务所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红灯笼,主要建筑为5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连通的椭圆倒锥体块连接组合而成,以中国红和古铜色为建筑外墙主色调,表现了山西人民热情、开朗的性格。建筑立面运用深浅变化的玻璃百页,使建筑在不同天气、不同角度呈现神秘莫测的变化。
山西省图书馆
山西省图书馆由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它的设计灵感来自对汾河流域常见的沉积岩的印象,外观像两本开启的大书,同时,它又是山西民居的单坡屋面形式的重构,坡面朝里,意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力图传递古建筑当中“瓦”的神韵,上面点缀着不少玻璃体块,是对山西石窟形态的抽象。
太原美术馆
太原美术馆位于长风文化商务区文化岛东北,其中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北方的梯田地貌,体现的是现代技术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太原美术馆的整体外形属于极度的不规则,整个建筑物表面面积共2.2万平方米,却分为990个大小、角度完全不同的立面。外立面上挂装的3.6万块石材,其大小、规格也完全不同。更令人叫绝的是,太原美术馆南侧的“悬挑”,其跨度达到了22米,这也是国际建筑中的首创。馆内收藏的主要是山西和太原美术家的作品。大厅展示的由太原多位艺术家集体创作的版画《汾河千里图》,长达36米,对汾河流域作了全景式的描绘,是新时期山西艺术创作的杰出代表作品。
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
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位于文化岛平台下,长风商务区的最北端,由两大主体建筑构成,意寓“珠联璧合”:那个UFO般的建筑就是煤炭交易中心的煤炭会展中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蝶形”建筑,象征着“玉璧”。右边晶莹剔透的塔楼式黑色建筑是交易中心综合楼,象征着古代神秘的“玉琮”,采用了中国古代玉琮外方内圆的造型,体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象征着天地的融合,寄予了对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美好期盼。
山西省科技馆
山西省科技馆位于长风商务区最南端。她体现着 “科技发展过程由时间切片构成”理念,寓意了时空运动和静止的哲学想象,突出其典型的北方建筑地域特征,外形好像一个巨大的手风琴、内设穹幕影院。
山西大剧院
山西大剧院是整个文化岛的核心建筑,处在文化商务区东西向景观主轴线上。它由设计过上海大剧院的法国夏邦杰事务所担纲设计,整体设计简明洗练,呈“品”字形,富有强烈雕塑感,以厚重有力的建筑形象,表达了山西省人民纯朴、豪迈的人文气质和地域特征。同时,其大气磅礴的建筑造型,宏大的门式空间,使这一主体建筑“山西之门”的设计构思得以完美体现,并以通透贯穿的方式延续了城市轴线,成为统领文化岛建筑群的城市地标。山西大剧院是山西最大的文化舞台,可容纳3500名观众,功能齐备,能够演出国内外各种大型剧目,是展示山西文化、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涉及植物
1.金叶槐
金叶槐为国槐的一个新变种,落叶乔木,由国槐芽变选育而成。小枝浅绿色,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片金黄色,长15-20cm,小叶5-15枚,长2.5-7.5cm,宽1.2-3cm;卵形或椭圆形,全缘。枝条在生长到50-80cm时出现较强的下垂性。金叶槐叶片在整个生长季叶色均为金黄色,远看似满树金花,十分美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落叶后枝条呈半黄半绿,向阳面为黄色,背阴面为绿色。2.美人蕉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5米,全株绿色无毛,被蜡质白粉。具块状根茎。地上枝丛生。单叶互生;具鞘状的叶柄;叶片卵状长圆形。总状花序,花单生或对生;萼片3,绿白色,先端带红色;花冠大多红色,外轮退化雄蕊2-3枚,鲜红色;唇瓣披针形,弯曲;蒴果,长卵形,绿色,花、果期3-12月。3.云杉
乔木,云杉的叶呈针状,沿小枝往上向前层叠生长,下沿叶片逐渐横向展开,叶片表面可能覆有白霜、微弯,截面呈四角型;树干高大通直,节少,材质略轻柔,纹理直、均匀,结构细致,易加工,具有良好的共鸣性能;树皮淡灰褐色或淡褐灰色,裂成不规则鳞片或稍厚的块片脱落。4.李树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分枝较多,顶芽常缺,腋芽单生,卵圆形,有数枚覆瓦状排列鳞片,核果,具有1个成熟种子,外面有沟,无毛,常被蜡粉;核两侧扁平,平滑,稀有沟或皱纹,子叶肥厚。5.矮牵牛与牵牛花
科属:矮牵牛又名碧冬茄,多年生草本,常作一二年生栽培;而牵牛花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喇叭花,它是旋花科牵牛属一年生缠绕草本。
花朵:牵牛花的花朵比较单薄,而矮牵牛的花朵相对比较厚重一点,而且花朵后面有一些绒毛。
叶子:牵牛花的叶子比较大,而且和花朵一样,比较薄,而矮牵牛叶子要小的多,而且比较后,也有绒毛。
三、实习结论
通过这两次实习,我了解了一些常见植物的生长习性及区别方法,比如常见植物金银花,松柏,以及牡丹和芍药,王莲、睡莲和荷花的区别方法。还有“绿岛”的一些知识,受益匪浅。
第五篇:城市生态环境学--雨花台生态密林实习报告
地磁辐射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水”为何不再干净?噪音对人体有何危害?这些听起来深奥又跟我们息息相关的环境科学,在参观完江苏省南京生态文明教育馆和雨花台生态密林之后,您都可以一一找到答案!2011年6月8日下午,在鲁小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园林专业共6个班的同学,一起参观并体验了雨花台生态密林和生态文明教育馆的一系列展览,受益良多,不仅对于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进一步培养了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热爱大自然的良好意识,从而在生活中能更好的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以下是我在本次参观中对雨花台生态密林和生态文明教育馆的认识及感想······ 1.美好期待之——鸟语花香 生态文明教育馆坐落于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区生态密林区内,这座由东南大学建筑大师齐康设计、外形酷似风车的两层小楼,花丛绿树掩映,池塘湿地环绕;馆内,由众多的图片和多个现代化互动模拟区、模型区组成的生态科普、生态建设、生态南京、低碳生活四大展厅,系统全面地让参观者感受到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威胁,亲身体验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和人类的反思。步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雨林区,树木葱郁,花朵娇艳,小鱼在池塘中畅游,小鸟藏在枝桠间鸣唱,穹窿型的天窗洒下一片明媚阳光。解说员说,除了向参观者展示鸟语花香,展馆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物种的丰富多样,才使得人类家园显得那么瑰丽多姿,人类生命旅程中有了更多伙伴„„ 雨林中,挂在树枝上的猪笼草最吸引人眼球,穿过一个山洞,跟随讲解员走进第二个展区——生态科普厅。同学们参观“人口爆炸”主题展区(右图)这个展区主要是列举了“人口的爆炸”、“森林破坏”、“地面沉降”、空气和水环境的污染、“公害大事件”等九大环境警示主题,通过直观的影像画面和数据图片的解读,真
实呈现人类对地球生态环境的攫取与破坏的现状,控诉目前资源枯竭、生态系统恶化,以此警示人们。
“最后一滴水”(左图)碧水环绕,是人们期待与水相亲相近的美好愿景。然而,这里“肆无忌惮的污水”和“无源之水”两个并列的单元,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一排粗放的污水管道,向大地毫无节制地排放着污水;一片龟裂的黄土地上只有一口枯井和一个饥渴难耐的小男孩儿;一个硕大的水龙头悬在半空,“哗哗”地往下淌着水,却不见水管。这是隐喻生命之源的匮乏将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墙面上,一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年排放污水600多亿吨,相当于一条黄河的径流总量。全国50%的地下水被污染,40%的水源无法饮用,数以亿计的民众深受其害„„ 2.生命悲情之——用脚“踩灭”物种 不同于普通“看图说话”的教育场馆,在这个国内独一无二的生态文明教育馆内,有不少精心设计的互动模拟体验区,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污染的危害。
同学们参观“生命悲歌”展区(左图)“生命的悲歌”板块是最受大家追捧的。我们看到,这块平台上共有4个感应区,分别标明了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四大“主凶”:生态环境变化、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捕杀。在背景的“滴答”钟表走动声中,只要参观游人增多,脚下踩踏到感应区域,前方270度屏幕上的大熊猫、中华鲟、白鳍豚、东北虎等各种珍稀动物图像,就会瞬间变黑,寓意着不同物种的消亡。2
“人类无节制的活动,正在吞噬着这颗星球上多样的生物,使生物多样性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人类活动所引发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条件下的1000倍„„”解说员的介绍发聋振聩,而她的最后一句介绍更令人惊心,“如今地球上平均每1小时,就有1个物种灭绝”。3.生活烦扰之——清梦难圆的噪声 噪声污染早已成为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但你知道噪声对人体产生的危害究竟有多严重吗?环保专家调查过,在声级为50~60分贝时,人会有烦躁感;长期处于70~8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人们的持久性听力会下降,感到头昏、眩晕;噪声超过90分贝时,不仅听力严重受损,可能失聪,对溃疡、心血管疾病患者,还会带来更可怕的影响。馆内的“噪声——不和谐之音”的单元设计,试图通过参观者头顶上方悬挂的声音模拟收集器,让参观者体验感受到上百种噪声,告诉人们环境噪声会给我们身体和精神带来无尽的烦扰和戕害。出口处挂着的噪声显示器上,当前声音的分贝数以及相应的折线图实时显现,一目了然。4.无处不在之——“隐形杀手”辐射 听完“不和谐之音”,转过墙角,就是“辐射模拟体验区”。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打开控制开关,两面墙上发射出的“辐射线”就会全部“聚焦”到游客身上,各种颜色的“射线”似乎穿透过人的身体,一种被辐射包围的紧张立刻涌上心头。“这些‘辐射线’只是用普通的彩色灯光做成的模拟效果,不会对人产生任何影响。”讲解员安慰大家说。这个模拟体验其实是要告诉大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波炉、无线通讯、无线上网等电磁射线无处不在,因为有很强的穿透力,这些看不见的射线不仅无孔不入,还会“伤人于无形”。讲解员继续解释:“当然,也不必谈辐射色变,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在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就是辐射。我们只需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下小细节,比如看电视的时间不要太长,使用微波炉最好离开半米远、少做X光检查等,就能有效避免辐射的伤害。” 5.拯救地球——一起参与共同努力 3
走过显得沉重的警示展览之后,人们产生的第一个意识就是“拯救地球”。在二楼的生态建设厅,“生态环境保护历程”、“节约资源循环经济”等单元,通过细节与实物的印象与描摹,打造了一个改变人类行为方式和提升理念之后的“我们绿色的家”。同学们参观“生态建设厅”(左图)在“低碳生活区”,参观者可以亲自测算碳足迹、低碳旅游、低碳出行、低碳生活等各种减碳数据,参与设计拯救地球、低碳生活的各种方案。为了让参观者在参观过后有个自我反省、回味和思考的空间,场馆内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教学区域,用视频和数据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每回收一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千克、节约100吨水和1.2吨煤;每使用一箱再生纸,相当于保护了一棵直径30厘米、高3米的大树;每回收一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千克的柴油;每回收1吨易拉罐,可少采20吨的铝矿„„ 这里,是绿色的课堂;这里,是人们感知地球痛苦呻吟的地方;这里,会形成拯救地球村的决心与行动;这里,已然看到人类生态文明意识觉醒的曙光„„ 6.总结 在参观完生态文明教育馆后,我的心情异常沉重,不仅是对于地球和大自然被破坏的现状感到伤心、悲哀,更是对将来地球的生态环境保护究竟该何去何从,感到任重而道远。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前,中国社会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入到生态文明建设阶段。生态文明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容,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和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成果,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要站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的高度认识和审视大学生参与和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大学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1)大学生承担着人类文明延续的历史使命。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入的整体状态,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大学生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 4 命,这也是时代和国家赋予青年的神圣使命。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是投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只有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更加奋发的努力,才能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人类新文明。
2)大学生承担着社会模式转型的历史使命。生态文明不仅是社会整体状态的更迭,而且也是社会基本模式的转型,这是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发展的要求,符合当前国家发展和战略目标实现的需要。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推动社会进步,就是利用大学生群体的力量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变革的需要。只有深入理解和认识目前社会所处的时代和模式,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上建功立业,开拓创新。
3)大学生承担着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在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在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准备、打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毫无疑问,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和重要内容。历史已经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赋予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要光荣地承担起这项任务。只有将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紧密联系,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大学生群体的历史使命并为之努力和奋斗。为此,我们更应该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绿色活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此次参观雨花台生态密林和生态文化馆,很好的培养了我们大学生对于生态保护的意识,提升了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素质,不仅对于学好城市生态环境学有良好帮助,而且对丰富和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体系有促进作用。作为一名园林专业的同学,不仅要对景观设计和植物配置熟练掌握,而且要树立“生态景观”这一全局意识,在宏观上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微观上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园林景观的生态性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从而设计出既符合当下“绿色、宜居、生态”的要求,同时为将来能更好的建设我们的绿色家园,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促进地球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让我们一起携手,为“保护大自然,建设生态家园”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