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课程教学大纲)
《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中文名称: 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
英文名称: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考核方式: 考查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景观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如何合理的规划城乡景观,科学的进行资源配置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和破坏,了解如何能够科学地修复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使生态环境能够可持续性发展,将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有效结合是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2.知识要求
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熟悉并了解在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过程中涉及到的关于植物、动物、地理、社会、美学、园林等的相关知识与内在联系。了解国内外相关案例,和在不同案例中使用的方法与经验。
3.能力要求
掌握编制景观规划方案与生态修复方案的方法和策略,能够完成对已经损毁的生态进行景观修复设计。能够针对案例结合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给出改进建议。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及要求(1)绪论
了解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的产生、发展、地位和应用,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的主导思想与核心价值。景观生态的时间和空间属性以及所包含的的植物、动物、土地、人类活动环境之间的关系。
(2)景观规划概念
景观规划作为研究景观的科学,研究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土地使用评价,实现环境和生态的健康发展。景观规划已经发展成为在区域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的重要步骤,它涵盖了水文,林业,地质,和流域管理等科学领域,通过持续的研究与发展,景观设计师和美学概念也逐渐加入到对景观规划的评估与规划过程中。
(3)
景观的要素从空间形态角度分为线、点、形状、纹理、颜色、对称、重复、混合、组团、规模、比例、节奏、序列。对景观要素的掌握是进一步做好景观设计、景观规划的关键。(4)
景观结构模型,从结构角度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景观的网络结构特征包括,城市绿地网络系统,生态交错带特征,生态交错带结构,边际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景观空间格局基本类型,景观空间格局结构类型,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5)
景观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对环境波动的容量衰减和综合反应;水调节;水分供应,集水区、含水层;控制侵蚀和保肥保土;土壤形成;养分循环;废物处理;传粉;生物防治;避难所,为常居和迁徒种群提供生境;食物生产;原材料;基因资源。
(6)
生态修复的概念,启动或者加快恢复生态系统回归自然状态。包括改善水土流失,再造林,恢复原生树种,清除外来物种,本地植被恢复,日照系统恢复,本地物种放归,为特定目标物种进行的栖息地改善等。
(7)
生态破坏现状分析,我国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数量的增加,对生态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四个方面,通过对现状的分析能够更深刻理解生态修复的紧迫性和修复依据。
(8)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编制生态修复性地景的规划,基于课程所学的相关知识对方案进行评价和修改。
2.时间分配和进度
(1)绪论 2学时
(2)景观规划概念 2学时
(3)景观的要素 2学时
(4)景观结构模型 2学时
(5)景观的生态功能 2学时
(6)生态修复的概念 2学时
(7)生态破坏现状分析 2学时(8)生态修复性景观规划方案评价 2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土地使用评价,促进环境和生态的健康发展;掌握、理解和运用景观结构模型;理解生态修复概念,结合生态破坏现状分析制定和评价景观与生态修复规划
难点:涵盖水文,林业,地质,和流域管理等科学等多学科领域;多种空间形态要素的把握与运用;对生态系统复杂性的理解与认识;对生态系统破坏现状的宏观与地域性特点的分析、理解和评价;
4.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作为专业任选课程,基于区域规划概论、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城市环境与生态学,是对于规划理论的专题类深化学习。实际应用环境与影响评价、环境景观设计中学到的知识和评价方法。
5.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书目(1)教材:
《城市生态环境原理与规划》
沈清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参考书目: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教程与案例》
石铁矛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景观设计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环境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学导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四、大纲说明
1.必要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方式、范围、程度、要求的说明: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程理论讲授内容,配合相关实例予以分析,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巩固所学效果,不包括其他教学环节。
2.习题、作业量与质的要求:编制地景生态修复方案框架并对方案进行评价 3.课程中附设实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单独设置的实验课应单独制订实验教学大纲):无。
4.与本课程相对应的实习、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无
5.利用演示、幻灯、投影仪、音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形象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采用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教学。
6.对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等基本能力的要求:能够应用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查阅课程要求的相关内容。
7.考查方法:以学习笔记、学习论文为主进行考查与成绩评定。8.对课程选修内容提示:以学生自学为主。9.对相关选修课程的建议:无。
10.其他:如学时比例分配说明,分层次教学要求等:无。
第二篇:《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课程代码】11052046 【适应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授课对象】普通本科
【课程简介】《景观规划设计》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学生在了解了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范围、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经过景观规划具体设计项目实训后,能够获得景观规划设计的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
1、了解什么是景观规划设计;
2、掌握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构成要素及分类;
3、熟练掌握个别景观规划设计的设计方法;
4、培养学生综合构思、表达过程及景观规划设计的能力。【参考学时】30学时 【参考书目】
1.韦爽真编著.景观场地规划设计.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重庆市园林局,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组织编写.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刘滨谊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1公园景观规划的立项分析 §2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基本方法 §3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案例抄图练习 基本要求
掌握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重点、难点: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教学方法提示:
上机讲授,多媒体教学。
参考学时:3学时(实践训练1学时)
第二单元商业区景观设计
§1商业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2商业区景观设计基本方法
§3商业区景观设计案例抄图练习 基本要求:
掌握商业区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商业区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提示:
上机讲授,多媒体教学。
参考学时:3学时(实践训练1学时)
第三单元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1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2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基本方法 §3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案例抄图练习§4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设计练习 基本要求
掌握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提示:
上机讲授,多媒体教学。
参考学时:8学时(实践训练6学时)
第四单元商业街景观规划设计 §1商业街景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2商业街景观规划设计基本方法 §3商业街景观规划设计案例抄图练习§4商业街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设计练习 基本要求:
掌握商业街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商业街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提示:
上机讲授,多媒体教学。
参考学时:4学时(实践训练2学时)
第五单元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与实训
§1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2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基本方法 §3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实训 基本要求:
掌握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提示:
上机讲授,多媒体教学。
参考学时:12学时(实践训练10学时)
【考核要求】
考试方式采用平时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课堂出勤和作业考核;目标考核指期末设计考核。【成绩记载】 考核方式:设计 成绩构成:
课堂出勤考核10%;作业考核20%,期末设计考核70%。【编 写 人】江涌起 【审 核 人】
第三篇:生态修复总结
生态修复总结
一、概述
1生态学及生态修复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当前生态学主要由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部分组成。生态修复是指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广义的生物修复(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酶学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和技术再造,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
2生态修复概述
生态修复所需要修复的是关键种(key species)、功能群(functional group)和生态过程(Ecological process)三个类型,而生态修复所需要的是植物、微生物和原生动物。
进行生态修复首先要进行诊断(Diagnose),对生态系统进行调查诊断,判断生态系统的破坏状况,然后构建和修复生态系统结构(Build and restoration),最后调整和强化生态功能,提高稳定性和自净能力(Repairing、strengthening、improving)。
生态修复的原则:
1地理学原则:要考虑生态修复地域性差异 2生态学原则:受限制性因子的影响 3系统学原则:整体和单一相互连接 4社会经济学原则 5美学原则
环境问题生态学根源主要包括:代谢失衡(metabolic imbalance)、系统无序(system disorder)、管理失调(managerial dissonance)
二、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生态修复部分主要介绍了富营养浅水湖泊生态修复、河道污染治理技术、生态浮床技术以及人工湿地等。
在富营养浅水湖泊生态中,主要探讨了三种修复思路。第一种是进行杀藻除藻。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进行杀藻除藻,虽然可以快速杀除藻类,但是化学药剂的投加会对水环境产生污染。第二种是进行营养盐的控制。可以通过截污对外源营养盐及污染进行控制,通过清淤挖泥对内源营养盐进行控制,还可以钝化营养盐。第三种是进行生物控制。包括以浮游动物、鱼类控制浮游植物的生物调控和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的生物调控。
水生态修复中常用的植物有三种: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
在河道污染治理中,用的方法较多,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以及生态方法。常用的物理方法有截流分污、引水冲污、底泥疏浚和曝气复氧。化学方法主要包括化学除藻和重金属的化学固定。生物方法则是进行生物接触氧化,投加微生物,而生态方法就是建设生态工程修复。城市河流治理及修复是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水利、环境、生态等多个学科,修复过程受到河流流量、污染物成分及含量、环境条件等多因素影响,且治理、修复工艺均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在实际工程中需统筹考虑、合理配置以实现城市河流的治理及修复。对于污染严重的城市河流,需结合物理法、化学法对其水质进行改善,然后以生物法进行水质净化,恢复其中的生态系统,最终实现对该河流的治理及修复。
生态浮床技术是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和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的原则,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即:把特制的轻型生物载体按不同的设计要求,拼接、组合、搭建成所需要的面积或几何形状,放入受损水体中,将经过筛选、驯化的吸收水中有机污染物功能较强的水生植物,植入预制好的漂浮载体种植槽内,让植物在类似无土栽培的环境下生长,植物根系自然延伸并悬浮于水体中,吸附、吸收水中的氨、氮、磷等有机污染物质,为水体中的鱼虾、昆虫和微生物提供生存和附着的条件,同时释放出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合物。在植物、动物、昆虫以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环境水质得以净化,达到修复和重建水体生态系统的目的。生态浮床需考虑以下几种因素:物理结构、科学引种、时空配置、净化机制和植物管理。
人工湿地由天然湿地发展而来,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功能与组成,根据条选择合适的地形位置建造的人工生态系统,简言之就是人工建造和监工控制的、工程化的沼泽地。随着人工湿地的发展,人工湿地不仅仅局限于污水处理,还是具有园林绿化以及景观效果的作用,存在着很大的应用价值。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其本身还具有基建费用低、运行费用少、耐冲击负荷强等特点,但是在其应用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人工湿地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绝大数的湿地由四部分组成:水体、基质、植物和微生物。当前人工湿地处理的对象水体十分广泛,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矿渣废水等。我们一般根据污水在人工湿地中流动的方式可以将人工湿地分为三种: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如今对于生态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行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生态工程的后期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工程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后期管理不善,不仅对污水的处理产生效果,甚至可能会产生新的环境污染。
三、污染物土壤生态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主要分为无机物污染和有机物污染。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对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主要有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两种。
植物修复的原理包括植物转化、根滤作用、植物萃取和根际土壤化学等。植物转化指通过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吸收的污染物进行分解,或者通过植物分泌出的化合物的作用对植物外部的污染物进行分解。根滤作用通过植物根的强烈吸持作用,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和有机物。植物萃取是通过种植一些特殊植物,利用其根系吸收污染土壤新能源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并运移至植物地上部,通过收割地上部物质带走土壤中污染物的一种方法。
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天然存在的或所培养的功能微生物群,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促进或强化微生物代谢功能,从而达到降低有毒污染物活性或降解成无毒物质的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的实质是生物降解,即微生物对物质的分解作用。
污染物土壤修复要进行现场调查和评价。通过现场调查,制定调查方案并组织实施。根据前期的调查,可经过必要的室内试验等对方案进行优选。修复方案一般分为原为修复、异位修复和综合修复。原位修复,即直接在污染物残留部位进行修复处理。其工艺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受环境影响大,处理时间较长,易使污染物扩散。原位修复适用于污染情况较为稳定或者需要长期治理及不易进行异位修复的污染区域。异位修复,即将污染土壤运至专门场地进行处理,可以防止污染物向地下水或更广大地域扩散。异位修复处置时间短、效果较好、易于控制,但成本相对较高。综合修复,即针对不同情况选取几种方法联合处理。其最大特点是各种修复方法的合理组织、取长补短、适用范围广、综合效果好,是较为实用的处理方案。
四、固体废弃物生态修复技术
固体废弃物按其来源可以分为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固体废弃物。对于废弃物的处理通过物理的手段(如粉碎、压缩、干燥、蒸发、焚烧等)或生物化学作用(如氧化、消化分解、吸收等)和热解气化等化学作用以缩小其体积、加速其自然净化的过程。对于有机废弃物可以通过堆肥和生物方法进行处理,但是针对矿业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但有研究表明可以对固体废弃物在生态工程中再利用。
在生态修复中,可以将固体废弃物作为构筑物和土壤改良材料,利用废弃物修复受损景观环境。利用废弃物减少风蚀和水蚀,构筑植物生长微环境,加固土体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利用废弃物进行土壤生态修复,废弃物作为调节剂改良表层土壤,作为化学固定剂生态修复土壤,利用生物与生物化学功能把废弃物用于土壤生态修复等。该技术尚未成熟,有待发展。
第四篇: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湿地公园与生态景观
即崇明东滩湿地公园与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的结合与体现
生态景观(Landscape Ecology)指由地理景观(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景观(植被、动物、微生物、土壤和各类生态系统的组合)、经济景观(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产业过程)和人文景观(人口、体制、文化、历史等)组成的多维复合生态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过去和未来以及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耦合关系。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
第一是从景观的直观景象来认识。这是景观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这里寓有美学因素。尽管现代景观建筑学对景观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观建筑学的主要目标。
第二是从个体的属性结构上理解景观。在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被科学中,景观原理用以说明个体各属性在地表的结构格局,这个属性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岩石、地表形态(地形)、土壤个体、植物群落等。地质景观、地貌景观、土壤景观和植被景观常被用来描述格局。
第三种观点是景观为一复合生态系统,这是最为综合的概念,包括了上述两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景观是地球表层自然的、生物的和智能的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景观这一生态系统有别于一般生态系统,它们有着不同的边界。一般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以及生物各种群之间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继往开来整体,着重研究生产者、消费者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生态景观系统是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作用、制约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它主要研究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相互作用、联系以及植物、大气、水体、岩石、动物和人类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以及景观的优化利用和保护。由于它们的边界不同,研究的范围、内容也不同,一个以生物体为中心,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则研究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人类利用之间的综合作用。景观这一生态系统坚持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观念,并强调人地关系在其中的地位,将人类作为景观的一个要素,使各个要素得以综合分析,从而研究其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同时,景观生态学用生态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景观这一客体,使之在综合分析基础上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相互作用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以及系统的演替过程。
而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是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近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可以从湿地公园与生态景观的概念上看出,湿地公园与生态景观的结合非常紧密。湿地公园的设计,建造,运行,中间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生态景观理理念。可以说湿地公园式生态景观理念的体现于实际的运用。
下面就具体说说关于崇明东滩湿地公园: 总面积达32600公顷的东滩湿地位于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东端,是国际著名的候鸟亚太迁徙路线(西伯利亚-澳大利亚)上的重要驿站和栖息地。每年有108种、数百万只湿地鸟类在此育肥、越冬和中转,其中珍稀保护鸟类有白鹳(Ciconia ciconia)、白头鹤(Grus monacha)、小天鹅(Cygnuscolumbianus)等。“崇明东滩对于候鸟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补给站,候鸟在此停留后就要面临飞越太平洋的漫长旅程,因此在东滩补给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候鸟的存活率和生育率。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有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而崇明东滩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尤为重要。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向长江排放的水体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各种污染物,东滩的存在相当于一个建在长江口的高效污水处理厂。有关专家日前对东滩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货币化评估,结果发现这里每平方公里土地每年就可以带来46万元资源价值和环境价值,如果今后得到开发,每年还可创造26万元的旅游收入和科研价值。然而“寸土寸金”的东滩湿地在过去数十年中却受到围垦、非法捕捞、捕猎等人类活动的破坏,导致湿地规模和生态功能的日益萎缩。对东滩影响最大的人为影响因素是围垦,建国以来已有442000公顷滩涂被围垦成为农田。最近的一次围垦发生在1998年,围垦高度仅为海拔2.5米,直接导致东滩湿地的平均宽度缩短到3.5公里,其中草滩平均宽度仅余0.9公里。大规模围垦的后果就是东滩鸟类整体数量的下降和种类的减少,雁鸭类从约4-5万只降为约3万只,鹤类数量也逐年下降。此外,东滩的生态功能逐渐退化,区内光合作用利用率仅为0.3%,而国际同类湿地平均水平为2%2001年崇明东滩被列入《拉姆萨公约》(Ramsar Convention)下的“国际重要湿地”,2002年中国政府将东滩湿地列为未来5到10年优先保护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东滩围垦就此终结。由于长江带来的巨量泥沙淤积在长江口,崇明岛每年新增土地面积500余公顷,因此过去人们认为滩涂是取之不尽的资源。
我们在进入东滩湿地之前,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一排排巨大的风力发电机,由于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东滩湿地公园位于崇明岛最东面的滩涂地上,一马平川,而长期的海风,使得风力发电机能够时刻不停的产生电力,这就已经体现了生态和经济的结合。而一排巨大儿整齐的白色风力发电机,又构成了一处别有风味的风景,使得生态,经济,景观,三个不同的东西都非常默契得结合到了一起。这也就体现出了生态景观规划的重要作用,源于自然,利用自然,但却不破坏自然。
东滩湿地公园的开发理念是,因地制宜,把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与资源合理利用结合起来。东滩湿地公园的环境与资源功能主要有这些.1:水量补充功能:湿地能够储存降水和地表水,然后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排放到邻近区域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中。
2:生物资源功能: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大量的水产品,海产品可以直接产自湿地。崇明岛东部的不少农民及少数外地渔民至今靠东滩自然湿地的资源生物维持生计。
3: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湿地具有明显的生态系统边缘效应。生物种类异常丰富。许多鸟类都把湿地当做营巢,觅食和隐蔽场所。东滩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也毋庸置疑。
4:水质净化功能:湿地有助于维持和提高河流,湖泊,河口的水质。由于湿地位于陆地和水源的交界带,径流从陆地汇入水体以前,要流经湿地。湿地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过程可以去除和转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东滩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的强弱依赖于湿地植被组成及覆盖度。
5:小气候调节功能:湿地具有一定的水环境特征,许多湿地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流入水量通过蒸发作用进入大气,影响气温和降水量,改善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6:科学研究功能:湿地由于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而如今湿地的功能和机理及其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还未被人们完全了解。东滩湿地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有关组织人士的关注。
7:河口湿地的特殊功能:湿地本身也是重要的土地资源,崇明岛的建设和开发也是建立在对已淤积湿地进行围垦改良的基础上的。河口湿地,由于径流来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沙,在河口区由于潮流的阻滞,径流流速减缓,大量泥沙就沉降下来,逐渐淤积形成陆地,使湿地前沿不断向海推进,同时也加速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目前在国内外,尚未有人给湿地国际公园确切的定义按照一般文献资料上的理解,湿地国际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现在的湿地公园加强了人文景观和与之相匹配的旅游设施,各地尽力开发本地资源。现在的湿地公园已经成了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从上可以看出,现在湿地公园已经在生态建设的大潮中一级越来越发重要。而东滩湿地公园的建成,就是生态景观规划的一个典型的成功事例。东滩湿地公园源于自然,但是又高于自然,不但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人文效应。又在保护原有环境,改善原有环境上有了大的改善。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在如今保护环境与经济建设要并肩发展得今天,类似东滩湿地公园这种模式的生态景观规划方法是可以作为典型。可以说是生态景观规划的一个小的里程碑。
第五篇: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摘要:通过参观调研上海的梦清园、东滩湿地公园、上海崇明西沙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基地和上海后滩湿地公园,(以梦清园为例)。在实例中体会和深入理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实习对城市绿地和郊外湿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更深入的了解公园设计的生态设计手法、功能和意义。
关键词:规划 理念 工程技术 景观营造 生态手法 功能。
1.公园简介
苏州河“梦清园”,位于苏州河南部,宜昌路以北,昌化路以西,江宁路桥东侧,三面临水,占地8.6公顷,2003年3月启动,2004年7月建成开园,是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中集园林绿化、科普教育场馆,水体生物净化等内容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建设项目,也是上海建成的首个利用生态工程技术净化污染河水的活水公园,其中体现了上海“以人为本”建设生态城市的科学发展观,表达了上海人民期待苏州河早日变清的强烈愿望。“梦清园”拥有84%的绿化率,以亲水性、大绿量为主要特色,园内草坪面积约9450平方米,乔木和灌木面积54450平方米。
2上海梦清园规划特色
2.1总体规划:
梦清园在总体规划上以水体的净化再生为主题,把景观轴线与历史文脉用“活水”的主题串联起来,给整个生态休闲公园赋予园林的外观、科普的实质和文化的内涵。整个公园分为室内展示区、环路内室外展示区和环路外的滨江景观带,满足人们游园、休闲的多重需求。
2.2总体布局
采用“ 一心、一环、两轴线”的系统布局-一心以活水广场为重心统帅全园。一环-以主环路为纽带串联景区,环路既作为一二期工程的分界面,又作为二期景观沟通与联系的桥梁。两轴线主轴线——景观轴线辅轴线——文脉科普轴线。通过系统的构建,体现了对人类遗产文化的尊重,强化梦清园与历史文脉的连通。既有西方园林之大气又有中国园林特有的精致与浓厚的文化气息,同时体班对科学精神的热爱,使梦清园在科普教育方面具有突出亮点,实现了文化、环境、经济、生态等综合效益的优化。
2.3 设计理念
2.3.1尊重历史
珍惜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考虑到苏州河浓重的历史以及基地内现存的近代优秀产业建筑群,设计中不同于以往的大拆大建或全盘被动保护,项目针对老建筑的不同保护级别,分别做出全盘保留和局部保留的灵活处理,并根据科普和景观的要求赋予它们新的功能及相应细部形式。改造后为室内展示中心、临水观景平台、啤酒沙龙等,而由3个建筑围合的院落空间采用折线形的溪涧,勾勒出昔日场地的轮廓,隐寓文脉主题。同时,对于基地上原有的少量植被也采取了尽可能保护和就近移栽的原则。位于防汛墙内侧的2株构树,得以保留并迁入小鱼岛,让它们亲自见证苏州河生态恢复的历程。
2.3.2保护、优化环境
洁净的水体、茂密的植被、舒适的场所,是我们对该场地的感受。从公园西南区河道上游方向设取水口,取苏州河水,经溪涧的曝气复氧、人工湿地过滤床等物理、生物净化流程,使水体达到景观用水标准。净化后的水用于公园人工瀑布、喷泉、湖泊等水景,如绿化灌溉,以及地下设施的冲洗等,多余的水通过公园东北区的星月港湾排人苏州河,使更具活力的水体回到河流,归人大海。一系列的净化水道,用直观、自然、艺术的方式告诉人们水体“复活”的过程。公园尽量利用大面积地块布置品种繁多的植被,核心区大量建设生态效益高的复层式混交林,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穿插运用,意在高强度开发的城市中心区域增加一片浓绿。在活动休闲场所的建设中,注重生态与舒适并存,洒满树荫的硬地广场、依山傍树的玻璃咖啡屋、透水基层和面层的路面、由经防腐处理的木材铺设的亲水平台以及木质的座椅、随处可见的无障碍通道等,让广大市民在此享受舒适美景,亦让公园土地最大限度地呼吸并受雨水的直接浸润,减少暑天曝晒和冬季冰冷的不舒适感。
2.3.3关注工程技术
公园在追求艺术品质的同时,亦高度重视作为工程技术的可操
作性、安全性和创新性。全园主环路与防汛墙后面挡墙结合在一起考虑,简化了施工的程序,节省了投资,同时又满足了全园消防和防汛通道。而地下车库主出入口与公园呈立交方式布置,人车在空间上分流,内外功能区分明确,为游人保留了完整安全的休闲场所,车库的管理也简便易行。由于公园近3/4的界面是临水的,且市区段苏州河水深约2.50~3.50m,故亲水场所的安全问题尤其重要。在长约1km的沿河亲水步道上,均设置栏杆,材料选用钢和安全玻璃,轻盈通透,分而不隔。由于上海市民平均身高的增长,栏杆高度选择了1.15m,比常用的底线1.05m提高了o.1m。在游艇码头区域,为了安全疏散和便于管理,在候船区和木栈桥之间设置了防护栏杆,近出入口设活动门窗,虽然此局部“牺牲”了一些游人亲水的空间,但确保了市民特别是老人和孩子的安全(见图2)。梦清园作为上海21世纪在市中心建设的科普性公园,不仅重点体现在水体净化再生方面,同时对建筑小品、水电设施等亦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钢筋混凝土建筑、钢结构建筑与空间张拉膜的有机结合,在建筑外观和细部结构上有所创新;部分园林灯具选用太阳能蓄电池庭园灯,草坪的喷灌选用新型的设备;人工湿地周边的绿地里尝试用喷雾来创造别具特色的绿地氛围。景观营造(景点设施):
2.1公园入口:公园设置了4个入口,这4个入口几乎在一条线上,这与公园所处的位置有关,公园有一个主入口,三个次入口。(见图一)
2.2内部景观:光是水景就设置了:台阶湿地池、瀑布凉亭、空中水渠、蝴蝶泉、星月湾等景观。园中还有:轴线大道、对节白蜡树、听水小品、小鱼岛、大钓鱼岛、水天居、运到步道、彩虹廊桥、绿荫广场、塔桥、宋代水车、儿童乐园等其他景点。
2.3主要景点介绍:上海梦清园中的调蓄池隐藏在地下,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模型知道下面的构造,了解一系列的流程,设计师巧妙的用一组优美曲动的通风管吸引游人的目光,更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可以在管口聆听来自地下深邃雨声,从看到听,再到想,就是富有创意的,“寓教于景,寓教于乐”见图()。另外园中还设置了空中水渠,体量较大,且通过此形式,增加水的曝氧面积,同时又能形成不错的景观。(见图二)
2.4湿地植物群落
在绿化种植设计方面,考虑到植物多样性原则和适地适树原则,园中共选用了16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优良的乡土树种和一些近年引进的新优品种,园区内,乔木有:加纳利海藻、棕榈、银杏、垂柳、香樟、日本晚樱、三角枫等等灌木有:含笑、山茶、海桐、黄杨、云南黄馨、洒金桃叶珊瑚、石楠、八角金盘、紫叶李、红花继木、龙柏等等。地被:麦冬、鸢尾、三色堇、万寿菊、大吴风草、矮牵牛等等,而水边植物主要有:菖蒲、芦苇、睡莲等。这些植物在这块面积不大的园中,长势很好,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4湿地的生态手法
4.1上海市梦清园生态净化系统流程(见图三)
↓
细一苦清二伊格级草漪级乐栅曝塘湖→→→→-↑ 曝藻气
气塘↓绿化
清水菖睡洗葱蒲莲
床床→塘→表示水流方向
﹒﹒表示相连﹒﹒﹒﹒﹒﹒﹒﹒﹒﹒﹒﹒
4.2主要单元技术分析
4.2.1芦苇湿地
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原理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微
生物、化学和生物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染物的截留、吸收、转化或分解。在洼地中,通过种植成片的性能好、成活率高的芦苇,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对污水进行处理。污水中的脏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这种处理技术的出水质量好,结合景观设计进行景观水处理,在附近种植观赏植物如美人蕉等,增强景区美感。其造价及运行费远低于常规处理技术。
4.2.2伊乐藻塘
梦清园伊乐藻塘水面面积1905平方米,水深1.1m,与人工湿地交
界处设堆石跌式溢流,起布水、自然曝气、控制水位的作用,塘左端并联有小块水葱床、菖蒲床和睡莲塘,起美观和改善水质的作用。塘内物种以沉水植物伊乐藻为主,种植面积达1310平方米,其它物种包括挺水植物荷花、水葱、菖蒲、水烛、千屈菜等,沉水植物菹草、金鱼藻、马来眼子菜等,浮叶植物睡莲,水生动物鱼、蚌、螺蛳、河砚、蛙等。繁杂多样的物种形成强大的生物链,可有效改善水体水质。
4.2.3苦草塘
苦草塘起进一步净化水质,稳定出水的作用。塘水面面积845平方
米,水深1.0m,设计停留时间为16.9h。塘内物种以沉水植物苦草为主,种植面积达845平方米,还包括、狐尾藻、金鱼藻等。塘内还生存着大量的底栖生物,如鱼类,这些物种均有改善水质的作用。通过泵压作用,苦草塘出水被提升形成一个水帘洞景观,由空中水渠再次吸进大量氧气,对水质进行二次物理净化,最后出水再流向清漪湖,通过水生植物、鱼类等动物、微生物等共同作用完成最后一次生态净化。
5梦清园的功能
将苏州河的水引进来,通过生态手法层层净化,利用了自然条件
和人工手段创造有利于污水净化、人民健康生活的生态净化系统,不仅改善苏州河两岸的环境,展示和总结了苏州河的整治效果,而且还通过科普演示提高了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
图一图二
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