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时间:2019-05-12 03:1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第一篇: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实习地点:东滩湿地公园、西沙湿地公园、上海梦清园、后滩公园。实习目的:通过对这几个湿地公园的实地调查,在实例中体会和深入理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在基地环境质量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规划内容以及水体与土壤、种植设计、引鸟设计等生境设计与创造方法等。分析生态建造手段在湿地公园中的体现与运用。通过实习对城市绿地和郊外湿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使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得到一定的充实和提高。

实习内容:

1、上海梦清园

简介:苏州河梦清园占地约8.6hm2,位于上海市中心区苏州河老虎爪湾段南岸的半岛地块。长期以来因严重的工业污染而使其周边区域“两湾一宅”被市民视为城市死角,并成为环境恶化,水体黑臭,沿岸混乱,建筑破旧的区域。2003年在市政改造项目中, 梦清园的建设为此处的滨水社区增加了一块可呼吸的绿肺,缓解了因人口密集而带来的压迫。

规划布局:梦清园在规划布局上采用“一心、一环、两轴线”的形式,以水生态主题为核心,将景观轴线与历史文脉轴线用“活水”的主题串联起来,并在保留原有老建筑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净水功能的生态休闲公园。整个公园分为室内展示区(由产业建筑保护改造)、环路内室外展示区(含人工湿地与人造风景林)和环路外的滨江景观带(由石阶竹露、曲水梦清等九个小景区连接而成),满足人们游园、休闲和学习的多重需求。

生态建设:公园以水系为主体的景观水体生物净化区及空中水渠形成的另一条空间序列,与主空间序列在蝴蝶泉相汇合。西南部的水生植物区在满足水体净化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景观性,植物空间的营造与水体净化的每个环节相结合,形成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植物景观空间特性。

植物配置:

梦清园在选择植物方面有几点比较突出:一是植物种类丰富,重视对本土植物的应用和植物专类园建设。二是注重色叶植物的应用和乔灌草植物的搭配,延中绿地近200种植物中,乔木、灌木、多年生草本植物所占比例相似,分配的当,色叶植物在感觉园和自然生态园中均有较高的比例。三是植物、水、建筑有机的结合应用形式多样,充分展示了植物的多样化。水系处理:

水贯穿于梦清园的始终,在水景处置的手法上也是丰富多彩,有的中央湖面安静清澈,岸边配以垂柳充溢有限的江南风景;有的中央运用传统的对景手法,两岸相对、顾盼无情;有的中央架上木桥、放置汀步,中国式的亲水设计让人流连往复。

2、崇明岛东滩湿地公园

简介:总面积达32600公顷的东滩湿地位于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东端,是国际著名的候鸟亚太迁徙路线(西伯利亚-澳大利亚)上的重要驿站和栖息地。每年有108种、数百万只湿地鸟类在此育肥、越冬和中转。围垦后,大部分原有自然湿地逐步向人工湿地如农田、鱼塘、人工沟渠等转变,但也有相当数量的芦苇湿地得以保存。耕地、林地、鱼塘是区内的主要景观,由于形成时间短、交通不便等原因所受人为干扰不大其自然环境基本保持原始状态。整体规划:

东滩湿地公园整体规划上分成了生态旅游及休闲区、自然湿地保护区、湿地展示研究中心、扬子鳄展示区、净化功能展示区和植物园。平面图如下图

生态建设:

在进入东滩湿地之前,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一排排巨大的风力发电机,由于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东滩湿地公园位于崇明岛最东面的滩涂地上,一马平川,而长期的海风,使得风力发电机能够时刻不停的产生电力,这就已经体现了生态和经济的结合。而一排巨大儿整齐的白色风力发电机,又构成了一处别有风味的风景,使得生态,经济,景观,三个不同的东西都非常默契得结合到了一起。这也就体现出了生态景观规划的重要作用,源于自然,利用自然,但却不破坏自然。

东滩湿地公园的开发理念是,因地制宜,把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与资源合理利用结合起来。东滩湿地公园的环境与资源功能主要有这些:

1:水量补充功能:湿地能够储存降水和地表水,然后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排放到邻近区域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中。

2:生物资源功能: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大量的水产品,海产品可以直接产自湿地。崇明岛东部的不少农民及少数外地渔民至今靠东滩自然湿地的资源生物维持生计。

3: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湿地具有明显的生态系统边缘效应。生物种类异常丰富。许多鸟类都把湿地当做营巢,觅食和隐蔽场所。东滩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也毋庸置疑。

4:水质净化功能:湿地有助于维持和提高河流,湖泊,河口的水质。由于湿地位于陆地和水源的交界带,径流从陆地汇入水体以前,要流经湿地。湿地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过程可以去除和转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东滩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的强弱依赖于湿地植被组成及覆盖度。

5:小气候调节功能:湿地具有一定的水环境特征,许多湿地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流入水量通过蒸发作用进入大气,影响气温和降水量,改善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6:科学研究功能:湿地由于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而如今湿地的功能和机理及其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还未被人们完全了解。东滩湿地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有关组织人士的关注。

7:河口湿地的特殊功能:湿地本身也是重要的土地资源,崇明岛的建设和开发也是建立在对已淤积湿地进行围垦改良的基础上的。河口湿地,由于径流来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沙,在河口区由于潮流的阻滞,径流流速减缓,大量泥沙就沉降下来,逐渐淤积形成陆地,使湿地前沿不断向海推进,同时也加速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

3、崇明西沙湿地公园

简介:西沙湿地公园于2005年9月19日成立,位于崇明岛西南端,绿华镇桃源水乡与明珠湖大堤外侧,总面积4500亩。它是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上海目前唯一具有自然潮汐现象和成片滩涂林地的自然湿地。

生态建设: 西沙湿地通过生态引鸟、植物多样性配置、水处理净化等工程,在原有湿地的基础上,修复建成一个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湿地生态示范区。此外,湿地管理方为了让游客更接近大自然,已经在湿地里建起一条2公里长的木栈桥,游客们可通过栈桥徜徉于芦苇和丛林之中。还有用于科普、科研及观光等需要的高空平台、木栈道、观鸟台等已开始建设。其中总长近2公里的木栈道为华东地区之最。植物配置:

在植物物种选择方面,西沙湿地保留了大部分的当地水生植物,并把芦苇区作为主要的景区,占全园的大部分,而在公园周边地区种植人工旱柳林地,增加了湿地区的竖向变化,同时也引种落羽杉、常青白蜡、海滨木槿等乔灌木,力求丰富其竖向景观,但由于是新开发的湿地公园,一些树木是幼苗,还不能够很好地体现设计意图。

4、后滩湿地公园

简介:世博后滩公园,坐落于上海世博会浦东地块C片区西南端,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与世博公园紧邻,北靠黄浦江,南侧为园区浦明路,规划面积约14公顷。该区域是受黄浦江水流冲积和潮汐作用,自然形成的一片泥沙堆积区域。设计者采用立体分层布局,把江水引入湿地。在江水流经湿地的过程中,要经过滴瀑水墙、梯地禾田这两个精心设计的“阶梯”。滴瀑水墙宽近200米、高2米,由石块砌成,表面凹凸不平,别有韵致。梯地禾田仿佛我国山区的梯田,利用纯生态技术,引来浦江水灌溉作物,让江水流过整个水系逐级得到净化。

湿地净化系统:

公园保留了场地内的原有一块面积4公顷的江滩湿地,茂盛的柳树和芦苇群落,供多种鸟类栖息并发挥河水净化和防止洪水侵蚀等功能;改造原有水泥硬化防洪堤而成为生态型的江滨潮间带湿地,供乡土水岸植被繁衍生长;同时,根据狭长的场地条件,设计了一个人工内河湿地系统,绵延1.7公里,宽窄不一。该内河湿地具有多种功能。生态景观基底:

1)创造丰富的溪谷景观:在狭窄的场地上,营造丰富的空间。内河谷地的地形与两岸(上海景观设计学校)的乡土乔木相结合,创造了一个相对幽静的溪谷景观,在喧闹的环境中,营造了一片僻静的场所。

2)乡土植被:为营造自然本地,大量的禾本科湿生植物和野花组合,构成绿色基底,成为丰产的生物固碳基础性植被。

结论:本次上海的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收益颇多,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对生态景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湿地公园不用于一般意义上的风景园林,在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价值,满足人们亲近大自然的需求的同时,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才是湿地公园真正的价值所在。因此,应该将生态景观学作为核心理念贯穿于整个湿地公园的设计过程中。对湿地系统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十分尊重原湿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设计前提。

现实中有很多所谓的生态景观都只是在景观层面上做功夫,以创造优美的、新颖的景观为目标,而事实上自然生态的美往往是朴实无华的,但是其内在的系统性和功能性确实及其复杂、难以复制的,一旦破坏也许就再也无法恢复。要做出真正的生态景观,必须要对生态保护有深入的认识,这也是我在今后的学习中需要不断努力的地方。

第二篇: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湿地公园与生态景观

即崇明东滩湿地公园与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的结合与体现

生态景观(Landscape Ecology)指由地理景观(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景观(植被、动物、微生物、土壤和各类生态系统的组合)、经济景观(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产业过程)和人文景观(人口、体制、文化、历史等)组成的多维复合生态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过去和未来以及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耦合关系。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

第一是从景观的直观景象来认识。这是景观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这里寓有美学因素。尽管现代景观建筑学对景观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观建筑学的主要目标。

第二是从个体的属性结构上理解景观。在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被科学中,景观原理用以说明个体各属性在地表的结构格局,这个属性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岩石、地表形态(地形)、土壤个体、植物群落等。地质景观、地貌景观、土壤景观和植被景观常被用来描述格局。

第三种观点是景观为一复合生态系统,这是最为综合的概念,包括了上述两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景观是地球表层自然的、生物的和智能的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景观这一生态系统有别于一般生态系统,它们有着不同的边界。一般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以及生物各种群之间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继往开来整体,着重研究生产者、消费者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生态景观系统是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作用、制约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它主要研究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相互作用、联系以及植物、大气、水体、岩石、动物和人类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以及景观的优化利用和保护。由于它们的边界不同,研究的范围、内容也不同,一个以生物体为中心,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则研究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人类利用之间的综合作用。景观这一生态系统坚持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观念,并强调人地关系在其中的地位,将人类作为景观的一个要素,使各个要素得以综合分析,从而研究其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同时,景观生态学用生态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景观这一客体,使之在综合分析基础上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相互作用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以及系统的演替过程。

而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是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近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可以从湿地公园与生态景观的概念上看出,湿地公园与生态景观的结合非常紧密。湿地公园的设计,建造,运行,中间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生态景观理理念。可以说湿地公园式生态景观理念的体现于实际的运用。

下面就具体说说关于崇明东滩湿地公园: 总面积达32600公顷的东滩湿地位于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东端,是国际著名的候鸟亚太迁徙路线(西伯利亚-澳大利亚)上的重要驿站和栖息地。每年有108种、数百万只湿地鸟类在此育肥、越冬和中转,其中珍稀保护鸟类有白鹳(Ciconia ciconia)、白头鹤(Grus monacha)、小天鹅(Cygnuscolumbianus)等。“崇明东滩对于候鸟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补给站,候鸟在此停留后就要面临飞越太平洋的漫长旅程,因此在东滩补给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候鸟的存活率和生育率。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有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而崇明东滩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尤为重要。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向长江排放的水体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各种污染物,东滩的存在相当于一个建在长江口的高效污水处理厂。有关专家日前对东滩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货币化评估,结果发现这里每平方公里土地每年就可以带来46万元资源价值和环境价值,如果今后得到开发,每年还可创造26万元的旅游收入和科研价值。然而“寸土寸金”的东滩湿地在过去数十年中却受到围垦、非法捕捞、捕猎等人类活动的破坏,导致湿地规模和生态功能的日益萎缩。对东滩影响最大的人为影响因素是围垦,建国以来已有442000公顷滩涂被围垦成为农田。最近的一次围垦发生在1998年,围垦高度仅为海拔2.5米,直接导致东滩湿地的平均宽度缩短到3.5公里,其中草滩平均宽度仅余0.9公里。大规模围垦的后果就是东滩鸟类整体数量的下降和种类的减少,雁鸭类从约4-5万只降为约3万只,鹤类数量也逐年下降。此外,东滩的生态功能逐渐退化,区内光合作用利用率仅为0.3%,而国际同类湿地平均水平为2%2001年崇明东滩被列入《拉姆萨公约》(Ramsar Convention)下的“国际重要湿地”,2002年中国政府将东滩湿地列为未来5到10年优先保护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东滩围垦就此终结。由于长江带来的巨量泥沙淤积在长江口,崇明岛每年新增土地面积500余公顷,因此过去人们认为滩涂是取之不尽的资源。

我们在进入东滩湿地之前,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一排排巨大的风力发电机,由于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东滩湿地公园位于崇明岛最东面的滩涂地上,一马平川,而长期的海风,使得风力发电机能够时刻不停的产生电力,这就已经体现了生态和经济的结合。而一排巨大儿整齐的白色风力发电机,又构成了一处别有风味的风景,使得生态,经济,景观,三个不同的东西都非常默契得结合到了一起。这也就体现出了生态景观规划的重要作用,源于自然,利用自然,但却不破坏自然。

东滩湿地公园的开发理念是,因地制宜,把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与资源合理利用结合起来。东滩湿地公园的环境与资源功能主要有这些.1:水量补充功能:湿地能够储存降水和地表水,然后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排放到邻近区域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中。

2:生物资源功能: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大量的水产品,海产品可以直接产自湿地。崇明岛东部的不少农民及少数外地渔民至今靠东滩自然湿地的资源生物维持生计。

3: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湿地具有明显的生态系统边缘效应。生物种类异常丰富。许多鸟类都把湿地当做营巢,觅食和隐蔽场所。东滩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也毋庸置疑。

4:水质净化功能:湿地有助于维持和提高河流,湖泊,河口的水质。由于湿地位于陆地和水源的交界带,径流从陆地汇入水体以前,要流经湿地。湿地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过程可以去除和转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东滩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的强弱依赖于湿地植被组成及覆盖度。

5:小气候调节功能:湿地具有一定的水环境特征,许多湿地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流入水量通过蒸发作用进入大气,影响气温和降水量,改善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6:科学研究功能:湿地由于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而如今湿地的功能和机理及其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还未被人们完全了解。东滩湿地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有关组织人士的关注。

7:河口湿地的特殊功能:湿地本身也是重要的土地资源,崇明岛的建设和开发也是建立在对已淤积湿地进行围垦改良的基础上的。河口湿地,由于径流来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沙,在河口区由于潮流的阻滞,径流流速减缓,大量泥沙就沉降下来,逐渐淤积形成陆地,使湿地前沿不断向海推进,同时也加速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目前在国内外,尚未有人给湿地国际公园确切的定义按照一般文献资料上的理解,湿地国际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现在的湿地公园加强了人文景观和与之相匹配的旅游设施,各地尽力开发本地资源。现在的湿地公园已经成了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从上可以看出,现在湿地公园已经在生态建设的大潮中一级越来越发重要。而东滩湿地公园的建成,就是生态景观规划的一个典型的成功事例。东滩湿地公园源于自然,但是又高于自然,不但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人文效应。又在保护原有环境,改善原有环境上有了大的改善。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在如今保护环境与经济建设要并肩发展得今天,类似东滩湿地公园这种模式的生态景观规划方法是可以作为典型。可以说是生态景观规划的一个小的里程碑。

第三篇: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摘要:通过参观调研上海的梦清园、东滩湿地公园、上海崇明西沙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基地和上海后滩湿地公园,(以梦清园为例)。在实例中体会和深入理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实习对城市绿地和郊外湿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更深入的了解公园设计的生态设计手法、功能和意义。

关键词:规划 理念 工程技术 景观营造 生态手法 功能。

1.公园简介

苏州河“梦清园”,位于苏州河南部,宜昌路以北,昌化路以西,江宁路桥东侧,三面临水,占地8.6公顷,2003年3月启动,2004年7月建成开园,是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中集园林绿化、科普教育场馆,水体生物净化等内容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建设项目,也是上海建成的首个利用生态工程技术净化污染河水的活水公园,其中体现了上海“以人为本”建设生态城市的科学发展观,表达了上海人民期待苏州河早日变清的强烈愿望。“梦清园”拥有84%的绿化率,以亲水性、大绿量为主要特色,园内草坪面积约9450平方米,乔木和灌木面积54450平方米。

2上海梦清园规划特色

2.1总体规划:

梦清园在总体规划上以水体的净化再生为主题,把景观轴线与历史文脉用“活水”的主题串联起来,给整个生态休闲公园赋予园林的外观、科普的实质和文化的内涵。整个公园分为室内展示区、环路内室外展示区和环路外的滨江景观带,满足人们游园、休闲的多重需求。

2.2总体布局

采用“ 一心、一环、两轴线”的系统布局-一心以活水广场为重心统帅全园。一环-以主环路为纽带串联景区,环路既作为一二期工程的分界面,又作为二期景观沟通与联系的桥梁。两轴线主轴线——景观轴线辅轴线——文脉科普轴线。通过系统的构建,体现了对人类遗产文化的尊重,强化梦清园与历史文脉的连通。既有西方园林之大气又有中国园林特有的精致与浓厚的文化气息,同时体班对科学精神的热爱,使梦清园在科普教育方面具有突出亮点,实现了文化、环境、经济、生态等综合效益的优化。

2.3 设计理念

2.3.1尊重历史

珍惜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考虑到苏州河浓重的历史以及基地内现存的近代优秀产业建筑群,设计中不同于以往的大拆大建或全盘被动保护,项目针对老建筑的不同保护级别,分别做出全盘保留和局部保留的灵活处理,并根据科普和景观的要求赋予它们新的功能及相应细部形式。改造后为室内展示中心、临水观景平台、啤酒沙龙等,而由3个建筑围合的院落空间采用折线形的溪涧,勾勒出昔日场地的轮廓,隐寓文脉主题。同时,对于基地上原有的少量植被也采取了尽可能保护和就近移栽的原则。位于防汛墙内侧的2株构树,得以保留并迁入小鱼岛,让它们亲自见证苏州河生态恢复的历程。

2.3.2保护、优化环境

洁净的水体、茂密的植被、舒适的场所,是我们对该场地的感受。从公园西南区河道上游方向设取水口,取苏州河水,经溪涧的曝气复氧、人工湿地过滤床等物理、生物净化流程,使水体达到景观用水标准。净化后的水用于公园人工瀑布、喷泉、湖泊等水景,如绿化灌溉,以及地下设施的冲洗等,多余的水通过公园东北区的星月港湾排人苏州河,使更具活力的水体回到河流,归人大海。一系列的净化水道,用直观、自然、艺术的方式告诉人们水体“复活”的过程。公园尽量利用大面积地块布置品种繁多的植被,核心区大量建设生态效益高的复层式混交林,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穿插运用,意在高强度开发的城市中心区域增加一片浓绿。在活动休闲场所的建设中,注重生态与舒适并存,洒满树荫的硬地广场、依山傍树的玻璃咖啡屋、透水基层和面层的路面、由经防腐处理的木材铺设的亲水平台以及木质的座椅、随处可见的无障碍通道等,让广大市民在此享受舒适美景,亦让公园土地最大限度地呼吸并受雨水的直接浸润,减少暑天曝晒和冬季冰冷的不舒适感。

2.3.3关注工程技术

公园在追求艺术品质的同时,亦高度重视作为工程技术的可操

作性、安全性和创新性。全园主环路与防汛墙后面挡墙结合在一起考虑,简化了施工的程序,节省了投资,同时又满足了全园消防和防汛通道。而地下车库主出入口与公园呈立交方式布置,人车在空间上分流,内外功能区分明确,为游人保留了完整安全的休闲场所,车库的管理也简便易行。由于公园近3/4的界面是临水的,且市区段苏州河水深约2.50~3.50m,故亲水场所的安全问题尤其重要。在长约1km的沿河亲水步道上,均设置栏杆,材料选用钢和安全玻璃,轻盈通透,分而不隔。由于上海市民平均身高的增长,栏杆高度选择了1.15m,比常用的底线1.05m提高了o.1m。在游艇码头区域,为了安全疏散和便于管理,在候船区和木栈桥之间设置了防护栏杆,近出入口设活动门窗,虽然此局部“牺牲”了一些游人亲水的空间,但确保了市民特别是老人和孩子的安全(见图2)。梦清园作为上海21世纪在市中心建设的科普性公园,不仅重点体现在水体净化再生方面,同时对建筑小品、水电设施等亦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钢筋混凝土建筑、钢结构建筑与空间张拉膜的有机结合,在建筑外观和细部结构上有所创新;部分园林灯具选用太阳能蓄电池庭园灯,草坪的喷灌选用新型的设备;人工湿地周边的绿地里尝试用喷雾来创造别具特色的绿地氛围。景观营造(景点设施):

2.1公园入口:公园设置了4个入口,这4个入口几乎在一条线上,这与公园所处的位置有关,公园有一个主入口,三个次入口。(见图一)

2.2内部景观:光是水景就设置了:台阶湿地池、瀑布凉亭、空中水渠、蝴蝶泉、星月湾等景观。园中还有:轴线大道、对节白蜡树、听水小品、小鱼岛、大钓鱼岛、水天居、运到步道、彩虹廊桥、绿荫广场、塔桥、宋代水车、儿童乐园等其他景点。

2.3主要景点介绍:上海梦清园中的调蓄池隐藏在地下,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模型知道下面的构造,了解一系列的流程,设计师巧妙的用一组优美曲动的通风管吸引游人的目光,更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可以在管口聆听来自地下深邃雨声,从看到听,再到想,就是富有创意的,“寓教于景,寓教于乐”见图()。另外园中还设置了空中水渠,体量较大,且通过此形式,增加水的曝氧面积,同时又能形成不错的景观。(见图二)

2.4湿地植物群落

在绿化种植设计方面,考虑到植物多样性原则和适地适树原则,园中共选用了16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优良的乡土树种和一些近年引进的新优品种,园区内,乔木有:加纳利海藻、棕榈、银杏、垂柳、香樟、日本晚樱、三角枫等等灌木有:含笑、山茶、海桐、黄杨、云南黄馨、洒金桃叶珊瑚、石楠、八角金盘、紫叶李、红花继木、龙柏等等。地被:麦冬、鸢尾、三色堇、万寿菊、大吴风草、矮牵牛等等,而水边植物主要有:菖蒲、芦苇、睡莲等。这些植物在这块面积不大的园中,长势很好,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4湿地的生态手法

4.1上海市梦清园生态净化系统流程(见图三)

细一苦清二伊格级草漪级乐栅曝塘湖→→→→-↑ 曝藻气

气塘↓绿化

清水菖睡洗葱蒲莲

床床→塘→表示水流方向

﹒﹒表示相连﹒﹒﹒﹒﹒﹒﹒﹒﹒﹒﹒﹒

4.2主要单元技术分析

4.2.1芦苇湿地

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原理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微

生物、化学和生物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染物的截留、吸收、转化或分解。在洼地中,通过种植成片的性能好、成活率高的芦苇,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对污水进行处理。污水中的脏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这种处理技术的出水质量好,结合景观设计进行景观水处理,在附近种植观赏植物如美人蕉等,增强景区美感。其造价及运行费远低于常规处理技术。

4.2.2伊乐藻塘

梦清园伊乐藻塘水面面积1905平方米,水深1.1m,与人工湿地交

界处设堆石跌式溢流,起布水、自然曝气、控制水位的作用,塘左端并联有小块水葱床、菖蒲床和睡莲塘,起美观和改善水质的作用。塘内物种以沉水植物伊乐藻为主,种植面积达1310平方米,其它物种包括挺水植物荷花、水葱、菖蒲、水烛、千屈菜等,沉水植物菹草、金鱼藻、马来眼子菜等,浮叶植物睡莲,水生动物鱼、蚌、螺蛳、河砚、蛙等。繁杂多样的物种形成强大的生物链,可有效改善水体水质。

4.2.3苦草塘

苦草塘起进一步净化水质,稳定出水的作用。塘水面面积845平方

米,水深1.0m,设计停留时间为16.9h。塘内物种以沉水植物苦草为主,种植面积达845平方米,还包括、狐尾藻、金鱼藻等。塘内还生存着大量的底栖生物,如鱼类,这些物种均有改善水质的作用。通过泵压作用,苦草塘出水被提升形成一个水帘洞景观,由空中水渠再次吸进大量氧气,对水质进行二次物理净化,最后出水再流向清漪湖,通过水生植物、鱼类等动物、微生物等共同作用完成最后一次生态净化。

5梦清园的功能

将苏州河的水引进来,通过生态手法层层净化,利用了自然条件

和人工手段创造有利于污水净化、人民健康生活的生态净化系统,不仅改善苏州河两岸的环境,展示和总结了苏州河的整治效果,而且还通过科普演示提高了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

图一图二

图三

第四篇: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生态景观的疑惑与思考

——从杭州西溪湿地水下生态廊道引发的思考

本次生态景观规划课程实习主要调查的地方众多,基本上是带着疑问在进行调查,而印象最为深刻、引发思考最多的莫过于杭州西溪湿地的水下生态廊道。

思考源于疑惑,疑惑源于前期的了解与现实调查情况的巨大差异。在对诸多差异的分析中,对于什么是“生态景观”、生态景观设计究竟是以景观为目的还是以生态问为目的、该以怎样的标准评价生态景观的优劣等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认知。

下面将以杭州西溪湿地水下生态廊道为例,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进行交流、汇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简称西溪湿地),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是国内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需要肯定的是,杭州西溪湿地无疑是城市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范例,从2003年开始整治恢复其湿地生态环境、重现其1600多年的人文内涵开始,到现如今第三期湿地规划的进行,西溪湿地早已告别了猪舍毗邻、垃圾遍河的样子。从其5%对外开放,95%完全保护的理念中可以反映,西溪湿地以生态保护为主的思路是非常明确的。无论是社会的正面反响,还是实际收获的生态效益,都证明在宏观上,西溪湿地的主旨是明确且明智的,可以说是成功开创了中国生态保护的新模式。

水下生态廊道是目前国内最长的一座室外水下生态观光长廊,呈曲尺形在水塘内蜿蜒,总长137米,宽3米,高2.1米,两侧为厚8厘米的亚克力玻璃,其设计更倾向于创造一个供观赏用的景观,旨在展示水下生态景观,并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而问题在于是否真的有必要为了生态展示建立一条水下生态廊道?生态展示等同于生态效益么?

生态展示不是生态效益,而是生态保护成果在人们面前的一种反映,其基础和本质仍然是生态效益。因此以生态展示为目的的景观在设计意图上就背离了“生态景观”的原理。生态,不应该只是成为景观的名号或者宣传的口号。

生态景观应该是以生态保护为目的,景观是作为实现这个目的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背离这个原则,从景观角度出发创造出来的“生态景观”存在的最直观的问题在于,无法长期保持其生态的面貌。这是因为从景观角度出发,在处理景观和生态问题两者矛盾的时候,必然以景观设计优先,生态居于次要位置,甚至为了景观效益,在生态保护方面做出巨大牺牲,试问如此一来怎能期望长期的生态效益呢?

所以说,水下观光廊道从设计意图上就不满足“生态景观”的基本原则,其存在的问题也就比较清晰的显露出来了。

在对水下生态廊道的前期调查中了解到,人们对其评价以褒扬为主,基本上是对其景观设计创意的赞赏。作为国内第一条也是最长的一条水下生态廊道,以一种全新的、颠覆传统的观察方式向人们展现水下动植物的生活状态,从设计构思而言确实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是人们出于好奇而阐发的主观评价不足以决定设计的成败,应该结合实际的生态情况,客观地予以评价。

图1是前期调查搜集的资料所显示的水下廊道2010年的水 体情况,从廊道内部透过玻璃观察,水体透明清澈,整体 状况良好,因为水质较好,杂质少,所以水体颜色呈现出 图1 水下植物的绿色,也可以反映出水下植物的生长态势;

图2 是本次调查从同一个角度所拍摄到的情形,反映出来 的情况是水体已经变得浑浊,虽然与图1的时间只相隔一 年,但是差别已经很大,基本无法看出水下植物的生长状况。

图2 为什么短短一年时间水体状况就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不仅使景观效益大打折扣,可想而知随之引起的生物量的减少也是必然的。

图7 图3 图4

图5 图8 图6

图3至图6反映的是水下生态廊道原有的水生植物和鱼类的情况。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浮水、挺水及水下植物层次清晰,类群完整;鱼群既有野生种又有放养的观赏鱼类,品种丰富。从图上时间反映的时间段来看,水下廊道原有的生物量是比较大的。

图7图8是本次调查反映的情况,在鱼类方面,只观察到了放养的观赏鱼类,野生物种未曾发现,植物观测较为困难,水下植物由于水质浑浊难以观察,但是从可观察到的底部根系的状况来推测,其数量和类型不是很多。总的来说,水下廊道的生物种类已经明显减少。

在较短的时间内,景观的生态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能不让人思考,在达成景观效果的同时,到底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这样的代价是否值得。众所周知,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边界是联系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通道和缓冲带,一旦失去这种边界效应,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过程必然受到影响。如果失去了与外界的有机联系,那么生态系统就相当于被孤立了起来,将逐渐丧失重要的生态功能,比如物质和能量的制造,自我净化能力,生物量的更新等。

水下生态廊道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鱼缸,将原有的一片池塘围合起来,并将其硬生生的划分为符合设计要求的形状。原有的池塘生态系统被分割的支离破碎,虽然内部的水体仍然相互连通,但是已经丧失了自然的形态。最大的问题在于忽视了生态系统的边界效应,8厘米的亚克力玻璃将水下生态廊道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来,虽然在水体下部仍然保留了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但是与自然形态相比,无疑是将自然的片状通道弱化为了人工设定的点状通道。这种做法不仅使得生态系统内外联系被大大削弱,而且使生物与外界环境沟通产生了困难。

正是因为如此,水下生态廊道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生态体系,相反破坏了原有的池塘自然生态系统,使其内部环境丧失了生态稳定性。诸如水体环境越来越糟糕,生物量锐减等问题的出现也因此成为必然。创造这样一个新颖景观的代价就是,牺牲原有的生态环境,用人工的手段将其弱化以符合景观设计的需要,为景观效益的实现让步,而这也正是水下生态廊道的景观无法长期维持的最根本的人为原因。

生态展示的基础和本质内容是生态效益,以此为目的的景观设计却没有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入手,这是方向性的错误。景观是可以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但是生态系统却无法创造。“生物圈二号”实验的失败早已证明了在脱离自然大环境的情况下,妄想从无到有创造生态体系的做法是无稽之谈。人类在生态保护方面应该做的,是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生态效益,而不是以生态保护、生态展示等为由,破坏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来创造所谓的“生态景观”。总而言之,用牺牲生态为代价的“生态景观”,是借生态之名破坏生态的产物,这种做法应该受到批判。

管理者应该意识到了水下生态廊道存在的问题,因为动植物的减少,以及水体环境的恶化已是不容回避的问题。从调查中反映的情况来看,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似乎仍流于表面,还是停留在为维持景观效益的层面:鱼类减少就增加观赏鱼的数量,植物减少就增加浮水植物的数量,但是对于水体的清理却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这个“鱼缸”过于巨大,要帮它换水着实不容易,即便真的如此实施了,也是换汤不换药的做法,这些问题会随着时间的累计继续出现,甚至愈演愈烈。

生态景观的营造,需要以将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从设计之初就对景观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予以充分考虑,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生态以及长久性的景观效益。以水下生态廊道为例,按照现有的设计思路,它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景观,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已经显而易见。在这样的一个现实状况的前提下,需要讨论的是如何在保留水下廊道的景观设计理念与避免原有生态环境受到过多干扰之间取得平衡的问题。以下是个人的一些见解,主要有两方面。

1将设计范围放到更大的环境中。水下生

水面 水面 态廊道原有的池塘生态系统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本身具备的抗干扰能力不强,因此当水下长廊出现在其内部时,原生体系已经无法维持。因此假设将其放置在一个足够大的环境

可游览期 中,相同体量的廊道在其中并不能占主导地位,对其生态功能并没有太大影响,那么就以实现景观与生态的和谐共存。

水面 水面 水面 2借鉴红树林生态系统维持生态效益的方式,根据水环境涨潮落潮的原理,实现水体的自然净化,以及生物量的自然跟新。在原有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使其成为具有时令性的景观,从而相对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获得生态恢复期 恢复的时间。

在现实基础上要解决水下生态廊道存在的生态问题,也可以运用上述模式,将池塘与外部河与湖联通,组成更大的生态环境,增加其水位差,实现自然恢复。

生态景观的评价标准应与一般景观的评价标准区分开。对于一般景观而言,评价其成功与否,更多的是看其能否得到使用者的认可,主观因素在评价中占据较大的比重。而对于生态景观的评价不仅要看人们的主观意见,其生态保护成效是客观评价要素,也是首要的评价标准。以水下生态廊道为例,但从景观角度而言,无疑是受到众人喜爱的一个成功的案例;而从生态景观的角度来评价,它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景观,如果一定要有论断,那只能说是失败的案例。实习总结

本次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收益颇多,尤其是从西溪湿地水下生态廊道上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对生态景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认识上的提高,对于自身的设计理念的形成至关重要,从对问题的分析中我明确了生态景观规划需要遵循的原则,那就是以生态保护为目的,景观是作为实现这个目的的一种方法和手段。现实中有很多所谓的生态景观都只是在景观层面上做功夫,以创造优美的、新颖的景观为目标,而事实上自然生态的美往往是朴实无华的,但是其内在的系统性和功能性确实及其复杂、难以复制的,一旦破坏也许就再也无法恢复。要做出真正的生态景观,必须要对生态保护有深入的认识,这也是我在今后的学习中需要不断努力的地方。

2011/5/26

第五篇: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这学期我们实习的地点是上海,分别对于后滩湿地,崇明东滩,梦清园进行了调研,收获颇多。通过实习我对于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总体功能分布结构,湿地动植物群落,景点设置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不同与书本和上课所说的案例,自己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引发出了更多的思考和想法,对于后面的湿地公园设计的作业也有着很大的帮助。下面是我对实习场地的分析和思考:

首先是后滩湿地公园的总体功能分布结构。该场地的定位是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珍惜湿地,是人们追忆过去,关注现在,展望未来的场所。后滩地区是上海市区,黄浦江边仅有的一块天然湿地,它经历了两千年的历史变迁,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见证近代名族工业的发展进程,注视着上海跃升为世界大都市的步伐。后滩湿地公园很好的做到了遵从生态,秉承文化,注重体验。

后滩湿地公园采用了立体分层布局的方式,以后滩地区发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禀赋作为线索,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层和后工业文明体验层,由此叠加形成场地的总体功能布局。

湿地生态景观层是黄浦江地景观的回归。该景观层由滨江荻带,内河进化湿地带,梯田禾田带以及原生湿地保护区四部分共同构成,并共同形成“双滩谐生”为结构特征的湿地生态系统。滨江荻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主要指与黄浦江直接相邻的外水滩地,而内河净化湿地带和梯田禾田带一同构成人工湿地系统,梯田禾田带主要展示农业湿地景观,是场地和城市的过度地带。

农耕文明景观层是场地农耕文明遗迹的体现。该景观层由梯地禾田带构成。梯地禾田通过提炼“田”这一特色景观,不但反映了场地近千年的农耕文明景观,还解决了场地现状高差需要消减以及水体需要净化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这一区域的景观与植被的多样性,丰富了与城市的衔接的界面,有利于场地与城市的融合。

工业文明遗存层是场地工业时代文化的见证。运用了剥离,填充,穿插等手法,强调了工业时代建筑规矩简洁,空间方整,功能优先等特色,突出了工业时代大生产的特征。

后工业生态文明体验层是后工业时代特征的体现。该规划以网络的形式构建步道系统,串联各个后工业生态文化体验空间,建立以一环六纵径的步行网络,三场九园为节点的体验游憩系统。步道网络满足了后工业时代城市工业开放可达的要求,三场九园成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参与体验和提供复合功能的场所。

后滩湿地公园给予了我以下借鉴意义:1.文化遗存处理:在原有基底上,学会尊重场地,可恰当保留基地内部有历史性记忆的文化遗产。更好的方式则是,在保留的基础上,进行遗存物的可利用与再生。2.空间处理:一是对地域高差的处理:可分段处理制景,既不破坏原有的要求,有带来愉悦的生态体验:二是对于带状狭长空间:设置富有弹性容量的步道网络,并将自然之景引入其中,形成丰富的体验和审美空间。3.水体处理:后滩公园一天可以将2400多吨的黄浦江劣五类水净化为三类水。展示了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指明了建立低碳和生态城市的一条具体途径;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的生态。

第二个是东滩湿地公园的湿地动植物群落。该公园气候湿润,四季分明。以芦苇群落为主的禾草沼泽是生物量最大的植物群落。在沼泽向草甸过渡的一侧常有鸭跖草,稗草,马兰,茭白,空心莲子,草等杂草伴生其间。在群落的低潮位一侧群落交错区,常见藨草,海三棱藨草,水莎草,糙叶苔草等植物混生。芦苇植被呈斑块状分布。堤和堤之植被仍以芦苇群落为主。而堤外接近芦苇带的下缘主要以芦苇斑块和藨草,海三棱藨草等植被的混生为主。但随着东滩向外淤长,芦苇群落亦有向外扩展成带的趋势。

在动物资源方面。东滩湿地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径上的重要驿站之一。也是雁鸭类等水禽的越冬地。每年光顾崇明东滩湿地的非雀形目鸟类主要有雁鸭类,鹳类,鹤类等,大多数为迁徙性鸟类。

基于东滩湿地公园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条件,公园保留原有大片的野生芦苇群落,藨草群落,莎草群落等。同时通过配置抗污水生植物或生物净化的方法减少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引入昆虫,鸟类,鱼类等。利用动物,风力,流水等自然力量带来更丰富的植物资源,形成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湿地生态群落。

东滩湿地公园给予了我以下借鉴意义:1:驳岸处理:对于像东滩公园这种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场地,驳岸处理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要充分考虑因水位变化而带来的景观效果变化的问题,营造接近自然的生境条件。2:水体处理:充分考虑场地的水位问题,考虑到场地内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在满足景观要求的同时,也要最大条件的满足动植物的生存环境。3.植物种植处理:在配置时应遵循物种多样性,再现自然的原则,体现陆生—湿生—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植物形态型从陆生的乔灌草—湿地植物或挺水植物—浮叶沉水植物。4.动物生境处理:最好形成林地,湿地林,浅滩沼泽,灌丛等不同的地域,从而做到与不同的动物栖息地对应。考虑到不同水深对鱼类繁殖度夏,鸟类捕食栖息等要求。

最后的是梦清园的景点设置。梦清园以活水广场为中心,统率全园。水生态主题为核心,将景观轴线与历史文脉轴线用“活水”的主题串联起来,并在保留原有老建筑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水功能的生态休闲公园。

景观上的“活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水景观轴线;二是水体生物净化景观系统;三是滨河水景。各具特色。从水景观轴线而言,它是以水处理为特色,分为南北两段。南段的水景依次为:小水面,溪流,小水面,大水面,空间逐渐增大,从开敞到封闭再到开阔。水面由静—动—静—又到动静结合,给人强烈的空间变化感以及丰富的听觉体验。北段以运动的景观为主,活动轴线为:溪流(草坪)—小水面(沙坑)—游乐广场—半月湾(跌水),这一段增加了人的休闲活动,富有趣味性和亲水性。

园内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以及漂浮植物构成了完整的水生植被序列。苏州河水被引入后,分别流经芦苇湿地、中湖、下湖等深度不一的水域,植物选择除按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选择适宜的深度栽植外,竖向设计上也考虑一定的起伏。临水多散植菖蒲、香蒲、鸢尾,水面有睡莲、荷花,水中有苦草、伊乐藻等。中湖和下湖散植了千屈菜、香蒲、鸢尾、睡莲等,留出较宽阔的水面,显得自然,疏落、得体,而芦苇湿地加大了芦苇的配置密度,形成较大规模的芦苇荡景观层次。

虽然梦清园水景丰富,动静结合、错落有致、独具匠心,但据我了解公园景观的完整性与较好的连续性却很难维持,除了最开始从苏州河抽水外,从台阶湿地到瀑布凉亭,再到空中水渠需要用水泵两次提水,而且很多过水断面较大,要持续的流水景观就需要较大的流水量,运行维护成本很高,所以整个净水系统很难保持连续的动水景观。因此净水系统各环节常常会处于分离的断流状态,无法使景观总是处于连续的理想状态,这就使原本的设计效果大打折扣。

梦清园作为上海市首个活水公园,通过一系列的净化水道,用直观、自然、艺术的方式告诉人们水体“复活”的过程。虽然一系列水净化景观效果并未达到最佳,但它对于国内以“活水”为主题的公园的建设有指导性的意义。

梦清园给予了我以下的借鉴意义:1.水景处理:要结合动静进行设计,一条水景系统可以作为一条景观轴线,水景处理风格可以多样不一,但是要有个中心的水景,其他水景不能喧宾夺主。不然会影响整体景观的连贯性和主题的突出。水景的处理不能单单追求视觉享受,更要注重水景系统的实效性。

实习的三个场地都各自具有自己的特色,都是非常优秀的方案,它们都得到了普遍认可。通过这次对这三个场地的实习调研,我对湿地公园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令我受益匪浅。

下载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林生态景观规划上海实习报告(大全五篇)

    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姓名:刘馨尔 学号:n121001109 摘要:通过对湿地公园的湿地调查,发现其设计理念,在基地环境质量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规划内容以及......

    滨河公园的生态景观规划及管理模式探讨

    城市滨河公园的生态景观规划及管理模式探讨与实践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规划理念,把发挥生态环境功能与创造滨河公园文化氛围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

    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技术研究

    76 2008年5月 华东森林经理 May.2008 第22卷 第2期 East china Forest Management Vo1.22 No.2 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技术研究 黄宇哲1 过珍元2 郑根清2 1浙江省金华市......

    宜昌城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任务书

    宜昌市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背景 (一)城市概况 宜昌是世界水电之都、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湖北省域......

    景观规划实习作业

    景观生态规划实习作业实习指导老师:李青松 实习对象: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 实习内容:(一)做一张A1大小的景观生态规划图。 (二)基于土地利用的景观要素分类图。 实习目的:了......

    景观规划调研报告

    景观规划调研报告——现 与古 碰天鹅湖vs逍遥津1位置天鹅湖:政务文化新区 政务新区属于合肥市近些年新建成区, 服务设施建设尚未齐全,且公园距居住区也 有一段距离,所以该公园内......

    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课程教学大纲)

    《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中文名称: 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 英文名称: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考核......

    景观规划野外实习心得

    野外实习心得本次野外实习共去了成都浣花溪公园,成都宽窄巷子,温江国色天香乐园几个地方,以下将以区域为主体,分区域介绍实习地和自己的实习心得。 浣花溪公园一、简介浣花溪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