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梁家河》心得体会二(推荐)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二
2017年“七一”前夕,我去延安参加延安书局揭牌仪式。陕西人民出版社和延安书局的负责人向我介绍了新组建的延安书局,介绍了他们按照陕西省委宣传部要求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组织出版重点图书的一系列想法。在这里我得知《梁家河》初稿已经完成,将是延安书局推出的第一本重点图书。
他们讲了很多梁家河的故事,有的是我从来没听到过的,很新鲜很动人。《梁家河》在他们眼中,就像一个沐浴着阳光的新生儿。
近一年时间过去,在北京终于见到新出版的《梁家河》。当天拿到书,连夜读,书很好读,娓娓道来,叙述十分真实,文风十分朴实,寓深刻人生哲理于通俗易读的文字之中。自觉不自觉地、来回地读这本不到10万字的小书,这本书写得如此通俗凝练而又富有哲理。
一、只有真实的才是感人的
这是读了这本书的第一个印象。这本书描述了总书记从15岁到22岁在梁家河的青春岁月。写的是青年习近平,严格地讲,是由青少年到刚刚进入青年的习近平。在这七年的梁家河岁月里,他是怎样完成了思想的转变,确立了人生目标,确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实是《梁家河》一书最显著的特点。青少年习近平由首都北京,来到中国当时非常贫瘠的陕北农村,他从亲人劝说开导中,总结出了怎样融入社会、怎样融入陕北乡村:凡事只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还是凡事先从群众的意愿出发,这是能不能融入群众、能不能团结群众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能够指导实践。思想通了,一切皆通。几个月的时间,青少年习近平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思想蜕变,他相信,陕北的黄土地养育了他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
二、怎样融入梁家河
书中真实而又生动地记述了来到梁家河的青少年习近平脱胎换骨的过程。首先是生活关。北京来的城市娃,从坚强地忍受跳蚤的叮咬,到开始寻找各种对付跳蚤的办法,最后同梁家河的乡亲们一样,“任跳蚤怎样叮咬,照样酣然入睡”。其次是劳动关。青少年习近平不论干什么活,都是拼命干,艰苦的重体力劳动磨炼了他的意志,强壮了他的体魄。书中写到,习近平刚开始劳动,只能拿到六个工分,还没有妇女拿到的多。两年后,他能担着一百多斤的麦子,走十里山路,拿十个工分,这是最强壮的劳力所能拿到的最高工分。习近平在生活和劳动中能够融入梁家河,根源在于他在思想上和情感上也深深地融入了梁家河。他把梁家河的乡亲们当成亲人,知道乡亲们的疾苦,也竭尽所能帮助乡亲们。直到他离开梁家河以后,乡亲们有困难还是找他。敦厚朴实的梁家河乡亲从情感上接纳了习近平,都说近平这个后生仁义,都说近平这个后生好,这家端来的一碗酸菜,那家送来的一块馍,都融入了他们朴实而又真挚的情感。他要离开梁家河那天,乡亲们没有去干活,送了他十多里,梁玉明等十二位伙伴更是步行四十多里把他送到县城。
三、读书是习近平最大的爱好
2013年3月,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在当时物质贫瘠的陕北,15岁的习近平如饥似渴地读着他所能见到的任何图书。上山放羊,他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读书,锄地锄到田头休息时,他也要读书。别人都是查阅字典,他却在读《新华字典》。他喜欢阅读中外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红与黑》等等。他阅读的书籍之多之广,令人惊叹。著名作家路遥曾惊叹说,习近平年龄比他小四岁,知识面比他广得多,志气比他高得多。由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也能够看出习近平对书的痴迷:在梁家河插队时,他得知一位来自北京57中的学生有一本《浮士德》,竟走了三十里路去借这本书。
四、改变贫穷的梁家河 20世纪70年代的梁家河,原始而又贫穷。改变贫穷,首先要让乡亲们吃饱肚子。1973年初春,习近平被县上抽调,到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搞社教。他决定打坝治理神车沟。在短短的社教期间,他带领乡亲们早出晚归。坝子打好了,赵家河大队增加了近百亩良田。梁家河大队推选他任党支部书记,爱思考、爱琢磨的习近平新官上任,决定为梁家河的乡亲们干一件大事——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坠坝。所谓水坠坝,就是在山谷中间打两道坝,通过夏季雨水的冲刷让泥土淤存于两坝之间,形成大片良田。他请来县里的技术人员,制定了科学的施工标准,怎样建坝,怎样引水,怎样加固,怎样防洪……习近平想得周密细致,讲得透彻明白,苦活重活他抢着干,终于干成了这件梁家河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事,为梁家河一下子增添了大片良田。
书中生动地记述了习近平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去四川学习建沼气池的经历。在当时,公社和大队都无权决定,于是他步行四十多里路去县里汇报了去四川学习和在梁家河建沼气池的想法,以及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习近平凭借着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硬是在梁家河建成了延川县也是陕西省的第一口沼气池。
这就是心系乡亲,知行合一,敢于担当,勇于实践的习近平。
第二篇: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领袖的不平凡是从青年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比自己在那个年龄的表现,真的是自惭形秽,相差甚远。
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2004年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作为陕北的一员听到很是自豪。
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青年习近平在陕北农村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磨坊,修沼气池,打淤地坝,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若干年后,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谆谆教诲。这是在用实践告诉我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实实的去干好每一件小事,久久为功,最终会顺利到达目的地。
在陕北那艰苦的七年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基层是大舞台、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习总书记用自己青年时代在基层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在基层锤炼,就要做到心随党旗在基层,情系群众共生长,为民服务敢干事,在基层磨炼中不断升华精神、检验作风、提高能力。对于干广大青年干部而言,基层的广阔天地是我们奋发有为、增长本领、干事成才的好地方,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这片沃土,在基层中汲取养分,努力干事创业,打好坚实基础,才能成长为遮风避雨的“大树”。
《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我们广大青年不仅要阅读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真正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
第三篇: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在公司的统一安排下,开展对梁家河精神的学习,同时给每位党员配发了《梁家河》一书,梁家河一书记载了总书记在延川县七年的知青岁月,同时也详细描绘了习近平两次回梁家河看望相亲父老的场景,读完之后,感受颇多。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一待就是七年,从不到十五岁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二十二岁的干劲青年,从入党被拒之门外到成长为梁家河村支书。这七年,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他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说明总书记当年没有被荒凉的环境所吓倒、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所打败,扎根农村,融入农村,带领村民一心谋发展的生动写照,书中展现的这种梁家河精神,值得我们钦佩、更值得我们学习。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习近平最大的爱好就是学习,书中降到“在从北京到梁家河随身携带的行李箱中,一共就带了两个箱子,没有一件件衣服,充斥的是满满的两厢书。他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那时因为不通电,天黑后不久,整个梁家河就早早地进入了梦乡。只有习近平的窑洞还透出一丝光亮。没有人知道,,这微弱的灯光给习近平带来了怎样的光明。”这一幕,对我触动很深,我们现在生活可以吃饱穿暖、可以灯火通明、可以随时买书,但是谁有会珍惜现在这种机会呢!大家每天忙于刷微博、看电影,哪有闲暇时间看书啊!扪心自问,你已经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或者说用心的读完一本书。我们每天都在挥霍着大把的时间,却还在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处,反观习总书记没有抱怨生活的,而是竭力去适应这个生活,虽然手磨破了、饭吃不饱,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主动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
第二个令我感受深刻的是习近平求实创新、艰苦创业的精神。在梁家河的几年,由于地少贫瘠,很多梁家河的村民过完年就出去讨饭,习近平就带领村民打坝增加土地,让村民有饭吃;看到报纸上说有人成功用沼气可以烧火做饭,习近平有不远千里亲自取经,早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同时又带领村民设立代销店、铁业社等,在方便村民的同时创造了额外的收入。这种创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有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就一定能客服各种困难。
结合目前我们的工作也是一样,我们现场的生产运行及安全管理工作较多,很多时候不少同志都在发牢骚,有的说活多,有的嫌压力大,有的说照顾不到家里。但看完《梁家河》这本书,想一想当时总书记为了打淤泥坝,克服重重阻力,最终为梁家河增加一大片良田。这些困难又算的了什么?这些都不值得一提,显得如此渺小;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新技术上去,不如放在解决现场问题上去,不如放在装置的安全管理上去,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干好现场管理工作。
梁家河这个陕北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必将成为每一名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有《梁家河》为伴,便有了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信心和法宝。
第四篇: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印在《梁家河》一书封面上的文字,是2015年2月13日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时对年轻人和孩子们说的一句话。梁家河是一所学校,初心、求真、苦干,浇灌出宏阔的格局以及深切的为民情怀。
近日,怀着崇敬的心情通读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报道文学《梁家河》感受颇深、收货满满。全书语言朴实、感情真挚,以讲故事的口气娓娓道来,着实吸引眼球。全书讲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地进取精神以及优良的品德作风。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群众观点,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群众的期盼。
学习《梁家河》就要学习习总书记心系群众的情怀。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时间与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人民疾苦,同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血肉联系,身体力行地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基层干部,每天要面对量大面宽的工作、怎样和群众沟通、如何让群众满意是我们的职责、使命,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对党在农村各项惠民政策的学习,熟记各项惠民政策,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贯彻。工作中我们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交流、谈心,了解群众心声,为群众出谋划策、指导生产、指导经济发展,真正做到与群众心连心。面对上访群众我们要克服急躁情绪、做到耐心、热心、细心接访,关心他们的诉求,不厌其烦的做好政策解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千方百计做到让上访群众满意。
学习《梁家河》就要学习习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在日常工作中不要怕累、不要言苦,要以严要求带动高标准,要追求卓越创一流业绩,要讲担当强意识、奉献精神,遇事不推诿、不扯皮,用坚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做好工作的点点滴滴。
学习《梁家河》就要把责任扛在肩上。当前,全力打赢精准扶贫脱贫战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的政治责任。结合自己所帮扶的户,在日常帮扶中我们要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心中始终要思其疾苦、脑中常谋脱贫之策,胸怀担当、主动作为,定期与其交流、谈心,帮助其制定切实可行符合自己的发展计划,动员其发展产业、鼓励其学习技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内生动力,做到扶智扶志,从根本上让其改变贫困现状。把扶贫工作不要喊在嘴上,要用实际行动落到实处,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学习《梁家河》就要心怀感恩,做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今天的成就凝聚了无数先辈的心血和努力。生活在祥和、富裕的今天,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河骄傲。因此,我们必须感恩,感恩是幸福的源泉,不懂感恩,就等于没有一颗善于感知幸福的心灵。回报社会、回报祖国最朴素的方式就是立足本职、干好工作,只有每一个人都能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社会就会充满正能量,伟大的中国梦就不会遥远。
第五篇: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扎根黄土地,魂系梁家河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扎根黄土地,魂系梁家河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拿到《梁家河》这本书,第一眼感受就是朴实无华,实实在在。封面除了题目《梁家河》三个大字外,映入眼帘的就是: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总书记的一句话,深深的吸引了我,一口气读完全书,去探寻奥秘。
整本书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体现了陕北人敦厚,实在,吐出一句话,砸出一个坑的气质,一件事、一件事娓娓道来,全书三个部分,从总书记再回梁家河探亲:树高千尺忘不了根,到回忆往事: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到最后展示今天的梁家河:我们走在阳光路上。整本书,作者带领我们走总书记当年走过的路,寻找他信念开始的地方,意志锻造的过程。从当年小伙伴的嘴里,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扎根黄土地,深入群众,爱读书,勤思考,崇尚科学,真抓实干的习总书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和群众一起吃窝窝头,一个在地头挥汗抡锄头的总书记,一个在煤油灯下读书,给群众扫盲,带领大伙修坝、打井的总书记,一个如此亲近,和蔼可亲的一一声唤小名的总书记…….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陕北延川县的偏远贫困小山村,如今变成了人均年收入过万的致富村的喜人景象……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激动澎湃,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触动。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大会,是未来30年乃至更长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各方面发展的行动纲领,将对中国未来产生深刻、长远的影响,开启一个新时代。结合近期读的《梁家河》一书,不难看出,梁家河是习总书记扎根黄土地,心系民族魂,敢于担当,继往开来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回顾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燃情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更是新一代共产党人怀揣梦想,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高地。伟大的梁家河,孕育了一个伟人的民族魂……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通过《梁家河》这本书,来看看习总书记的修齐治平。
习总书记爱读书,印象最深刻的是,下乡时带的行李,两大箱书,还有他为了借读一本书,可以跑几十里地,他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对书籍的珍惜,真是现在的我们难以想象。对比自己,我总是感叹要看的书有一堆,但是拿来拿去,老是说没时间,但是真的是没时间吗?习总书记在窑洞里煤油灯下看书,直到深夜,一晚都能把脸熏黑,想想我们现在拥有的条件,不觉得倍感惭愧吗?习总书记正是因为大量的博览群书,执着的上了清华大学去深造,并结合实际,勤思考,多实践,才能站在更高的高地,有了更广阔的视界,更宽广可以包容天下的胸怀,有了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的勇气。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下,在背负“可教子女”的罪名下,他不沉沦,不气馁,不自卑,不放弃,干活不撒奸,对所有人平等看待,拥有这样的气度,一定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再来看看习总书记的治国平天下。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经的梁家河用它的贫瘠、艰苦磨练了习总书记的意志,不仅是飞扬的黄土,难以下咽的“团子”,三月不知肉滋味的饥饿,更是窑洞里的跳蚤,手上的老茧,肩膀上的血泡,总书记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梁家河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总书记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沟里,为他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也为我们年轻一代的成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为年轻人应该有追求,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总书记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在梁家河与广大群众一起,与天斗,与地斗的时候,总书记就立下志向,要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为什么?这与他“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信念和抱负直接相关。一句话,在梁家河,总书记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
不仅有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决心,也有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办法。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他挨家挨户劝说老乡放弃旧观念,支持打大坝,跑水利局找技术人员,查资料,带领群众打起了大坝,为梁家河赢得了至今最好的一块良田。他排除万难,远赴四川寻找经验,亲自设计试验,建起全西北地区第一座沼气池……,他用行动实践着知行和一,实践着一个共产党人的誓言。只有“锅里有了,碗里才能有”,“小康不小康,主要看老乡”,这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语言,无不在最基本的民生中,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今天的梁家河,山青了,水绿了,天蓝了,路宽了,人笑了……以前的窑洞变成了今天的楼房,有了万亩果园,有了民办公司,梁家河的乡亲们过上了好光景,成了人均年收入过万的富裕村……“听近平的,准没错!”乡亲们坚定的说。梁家河展示的是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相亲们喊出的是我们千千万万人的心里话……
通读《梁家河》这本书,让我更加感受到了总书记的人格魅力,坚定的信念,不变的信仰,也对祖国的今天更加自信,对祖国的未来更加自信,期待。让我们一起努力,立足本职工作,撸起袖子加油干!最后,衷心地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民族早日复兴,人民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