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

时间:2019-05-12 15:0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

第一篇: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

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江苏、上海、西安、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的实验工作,历经几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开展的实际问题。为此,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

(一)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4年时间,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1.意义和价值得到认可

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的乐趣。对家长而言,研学旅行对孩子具有更强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理解,丰富教育的内涵,具有校内学习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广泛认可。

2.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研学旅行活动原则上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而不只是少部分学生才能参与,这就给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学校需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明确分工。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在带领学生外出前,通常都有比较详尽的活动方案,每项具体工作也能够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人。每次外出考察,学校也会设计比较明确的考察主题,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围绕考察目的地设计相应的参观、考察、调研和学习的内容,不少学校还设计出学习任务单或研学旅行记录手册,从而确保研学旅行活动既有“行”又有“学”,并安全有序开展。

3.开发利用了社会资源

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学生走出学校,外出旅行,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首先,学校要从旅行路线中筛选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围绕相关的资源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其次,学生的外出旅行还需要相应的社会机构支持和配合,学校要与这些社会机构进行反复沟通和磨合,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和合作关系。例如,各地旅游景点需要提供适合学生的讲解和服务,旅行社要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设计安全性高、价格较低的出行方案等。

(二)研学旅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安全问题带来诸多困扰

研学旅行活动参与学生人数多,每次外出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压力很大,这也是很多学校校长和教师不愿意组织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大量的学生集体外出,在校外活动多日,学生每日的饮食、住宿、交通以及各种参观考察活动,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情况,而每次带队外出的教师人数有限,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学校就要面临来自家长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的多方压力和责难。很多家长尽管能够认同研学旅行的价值,但是对学生安全问题的担忧,使很多学校在能否让学生参与研学旅行这个问题上踌躇不定,犹豫不决。

2.活动效果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近年来,组织研学旅行的学校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学生人数也有明显增加,但整体实施效果和水平参差不齐,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存在“只旅不学”的现象。有些研学旅行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活动不够深入,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兴趣不高,走马观花,漫无目的,比较被动地走完行程,收获不大,活动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也存在“只学不旅”的现象。一些学校担心旅行过程中缺少教育意义,过分强调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外出。出发前,各科教师充分挖掘本次活动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在任务单中设计出内容繁多题目让学生填写,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使研学旅行变为学生忙于答题的过程,学生兴趣下降,影响活动效果。有些社会机构甚至打着研学旅行的旗号,组织学生到异地进行课业补习,这就更加偏离了研学旅行的目的和初衷。

中小学有效实施研学旅行的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教育、文化、旅游、交通、安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做好课程资源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建立经费筹措机制,才能推动研学旅行工作积极健康发展。

(一)精心做好课程设计

《意见》中要求:“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做好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是提高研学旅行活动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多样化

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根据旅行路线筛选出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进行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是面向学生集体开展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研学旅行活动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也要尽量避免仅设计单一的目标和内容,而是应该广泛、深入地进行教育资源开发,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在一次旅行活动中设计多元化的目标和内容。

2.活动方式的实践性和探究性

实践性是研学旅行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活动时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因此,学校在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时要更加关注活动的实践性,避免只让学生简单地参观和听讲解,而是应该设计更多实践性和体验性强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丰富感性认识,提升理性思考。

此外,研学旅行还包括“研”,也就是学生要在旅行的过程中,针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开展一定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为学生留出开展个性化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引导学生在旅行过程中,多方面搜集与当地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开展调查、访问、考察、实验、设计、制作、探索、发现等方面的研究活动,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结合起来,为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成长空间。

3.活动过程的自主性

研学旅行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时候,需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在设计方案的阶段,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引导他们适度参与到方案设计当中,例如旅行路线中参观景点和学习内容的选择,出行方案的设计和交通工具的选择,以及当地特色食品的选择等,活动中各个程序都尽可能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教师只是从旁协助和支持。

在出行过程中,学校一方面引导学生小组进行自我约束、管理和服务,减轻教师组织管理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安排学生事先查阅和准备与考察目的地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旅途中轮流担任讲解和导游,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活动结束后,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交流展示活动,采取他们喜欢的方式展示活动的收获,还可以主动搜集同学们的反馈意见,对下次出行提出合理建议等。

(二)健全安全保障措施

《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同时,不能因安全问题因噎废食,阻碍研学旅行工作的开展。”

1.制定安全保障方案

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前,要根据旅行路线制定详细的安全保障方案,从出行、食宿、活动等多方面确保学生安全,并做到各项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出行前,学校要投保师生意外险、校方责任险,与家长和委托的旅行社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同时,还要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备,接受审核。

2.制定安全应急预案

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前,学校应安排相关人员提前考察整个行程,针对旅游出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包括自然灾害、道路交通事故,以及其他各种可能对学生安全带来威胁的因素,制定出安全应急预案,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有效采取措施。

3.开展安全教育

行前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参与活动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很多学校在研学旅行任务单中都详细列举出各种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活动安全。尽管如此,出发前学校还是要开展切实有效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和教师安全防范意识,确保活动安全。

(三)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

研学旅行是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需要学校教师的广泛参与。尽管承担研学旅行的社会机构以及旅游景点可以安排讲解人员,但教师在研学旅行中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提高研学旅行的质量,学校要引导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到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和指导过程中,从前期的考察和学习内容、任务单的开发设计,到出行中对学生随时的点拨引导和答疑解惑,以至回校后学生展示汇报的指导都离不开教师工作。因此,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各学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在研学旅行中不仅完成组织管理的工作,还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的功能,从而提升研学旅行的成效。

(四)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意见》中要求:“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学校在做好活动设计实施的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评价和反馈的机制。先期试点的一些地区,例如合肥市,2013年就将研学旅行纳入高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并计入2至3学分,义务教育阶段则将其纳入到综合素质评价。重庆市也建立了研学旅行科学评价机制,重点开展学生研学评价和教师指导情况评价。学生评价分为收获体会、团队合作、行为习惯、调查访问、探究学习等五要素。教师评价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两方面。通过评价反思,促进研学旅行质量不断提高。

(五)建立多方合作关系

全面健康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仅靠教育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协作,需要社会机构参与,也需要民间助力、家长支持,形成政府机构之间、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机构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多方合作关系,全社会共同构建中小学研学旅行服务体系。目前,相关配套机制和体系还在不断形成建设当中,作为学校不能被动等待体系完善,而是要积极争取各方力量的支持与配合,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努力推进研学旅行课程的不断完善。

第二篇:中小学研学旅行

郧西县中小学研学旅行教育活动两天一夜游路线设计

传承农耕文化

体验现代农业

----神雾岭石斛基地、腾达观光园、青科示范基地

郧西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王德成张吉福

王子丽

武海燕

一、线路主题:传承农耕文化 体验现代农业

二、线路名称:神雾岭石斛基地、腾达观光园、青科示范基地

三、线路类型:科技类、自然类、体验类

四、学生对象:3——6年级

五、课时安排:2天1夜

六、具体时间:待定 七、线路特色: 【课程导入】通过走出校园,更直观的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遗迹,七夕文化,了解南水北调移民安迁工程。在山水观光的同时,开拓视野,深入了解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的炎帝 “神农氏”,传承农耕文化,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利用自然资源,走进现代农业技术展示基地、休闲基地、时新果蔬自助采摘品尝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新农庄,进而更好的体验生活。

【对应学科】涵盖科技、自然与历史类 【课程目标】

1、低碳生活,环保出行,不“抛弃”、不“放弃”

2、科普农业知识,体验采摘乐趣;领悟现代农业魅力,传承农耕文化; 1)参观智能控温设施、智能控光设施、智能控湿设施、无土栽培设施、电动杀虫设施、X光杀菌设施、电动水循环设施、自动喷灌设施、保鲜冻库设施等现代生产设施,感知现代农业内涵,在体验中亲近自然、乐享农耕。2)、学习无土栽培技术、立体种植技术、营养液营养土配置技术、自动喷灌技术、观赏果蔬种植技术、果树西移、北移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3)、在油坊、酒坊、磨坊、豆腐坊中体验原始劳作;领悟神农尝百草、伏羲八卦占卜、燧人钻木取火、大禹治水等传说故事精髓、传播贾思勰著农书《齐民要术》知识。

3、了解筑坝背景、参观南水北调安置房示范点;

【课程内容】

第一天

1、神雾岭石斛基地:铁皮石斛适宜在凉爽、湿润、空气畅通的环境生长,生于海拔达1600米的山地半阴湿的岩石上,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半阴半阳的环境,不耐寒,一般是每年的春秋两季,且春季优于秋季,性味功效:味甘,性微寒。生津养胃;滋阴清热;润肺益肾;明目强腰,对肠胃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抑制肿瘤生长、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显著疗效。

2、腾达农业观光园:是以生态农业为依托,集生态观光、餐饮服务、会议接待、采摘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示范基地。园区占地面积150亩,主要有花果山、农科蔬苑、农根源、会艺厅、润韵苑、美食园、热带植物园等。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观赏农业景观,品味农耕文化,体验农村生活,品尝农家风味。

第二天

1、天河口沙坝:上个世纪1967年,为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郧西人民发扬愚公精神,战天斗地,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和不计其数的炸药,炸开了一座汉水边上的山脉,把天河中最美的一段河流从这古老的镇子前搬到了山后。该工程于1986年11月30日竣工,坝身全长207米,顶宽15米,底宽140米,坝高23.1米。因天河砂坝坝体由43万立方米砂料垒筑而成,居湖北首位,因此有“天下第一砂坝”美誉。进入21世纪,中央实施南水北调战略,2009年随着中线工程的进展,丹江口大坝加高,水位提升,天河口一带成了滑坡易发区,政府决定对天河口集镇上的居民实施整体外迁,筑起天河砂坝,其坐落在移民新村村口,与村里的道路垂直,东抵太平岩,西接狮子头。

2、青科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是集观光农业、果蔬采摘、旅游扶贫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项目,园区共划分为果蔬采摘、休闲娱乐、特色养殖三个功能区。果蔬采摘区,根据不同季节种植时令果蔬,草莓为主,其中草莓100亩,近40万株,引进“红颜”(俗称“牛奶草莓”)、“章姬”、“法兰地”、“甜宝”等品种,已于2015年12月正式上市,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特色养殖区,主要养殖珍珠鸡、绿头鸭、兔子、蜜蜂等畜禽,现有蜜蜂120箱,鸭子500只,珍珠鸡3500只,兔子800只,鸵鸟3只,整个生态养殖观光园区将养殖业和种植业相结合、畜牧业和旅游业相结合,采用“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模式,真正打造绿色、有机食品基地。

【思考与探究】农产品(种植与加工)与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的问题,亟待缓解,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从源头保证农产品(种植与加工)与食品? 【行程安排】

第一天

07:00-07:30 校园集合,举行开营仪式,由研学旅行辅导员进行行前动员,普及安全知识;

07:30-08:30 按顺序上车,车辆列队出发,车赴神雾岭。

08:30-11:00 抵达后,参观游览石斛基地,了解石斛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繁殖方法、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防治、药用价值等。

11:00-11:30 集合乘车赴腾达生态观光园。

11:30-14:00 郧西腾达农业示范基地美食园用中餐、午休。

14:00-17:30 抵达后参观智能温棚、农科蔬苑、农根源、神农氏、热带果园,观赏立体栽培、热带果树,感受智能电控设施魅力。

17:30-18:30 郧西腾达农业示范基地美食园用晚餐 18:30-21:00 篝火晚会

21:00-22:00 快乐生活我自理洗漱就寝

第二天

7:00-7:30

快乐生活我自理起床、整理内务 7:30-8:00 快乐生活我自理早餐 8:00-8:50 乘车前往观音天河口。

8::50-10:00 参观游览郧西移民搬迁安置房的示范点,观其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秦巴庸派设计,了解庹氏宗族一波三折的移民搬迁史;前往天河口沙坝,了解建造沙坝的历史背景,在此分组合影留念,来到天河岸边的金沙滩、一望无际、柔软细腻、暖阳沐浴、让人心旷神怡。

10:00-11:30 前往青科农业示范园,参观珍珠鸡、绿头鸭、兔子、蜜蜂、鸵鸟等畜禽,游览特色农业大棚,蒙古包,进入草莓园采摘草莓,体验采摘的乐趣。

11:30-12:20 返回郧西腾达农业示范基地美食园。12:20-14:30快乐生活我自理—午餐、午休。14:30-17:00团队活动、离营仪式。

注:以上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在各活动点进行串场,具体行程可能会根据活动当天的学生人数,场地和天气等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上所列各时间节点为计划时间,具体以活动当日实际安排为准。

第三篇: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内涵、价值诉求及实施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内涵、价值诉求及实施策略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素质教育进程的迈进,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应运而生。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大胆设想。2014年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16年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究性旅游意见的意见》,再次重申了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国家政策的陆续颁布,加速了省、市、县等地区对研学旅行活动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研学旅行活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大媒体报道的失真与夸大,致使研学旅行活动商业化气息渐浓,加速了研学旅行教育本位的偏离,也因此引起了学术界对研学旅行课程价值导向、评价内容、评价原则、价值诉求等相关方面的探讨。本文拟从课程评价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归依及评价导向,梳理出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诉求和实施策略,以期对当下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内涵

1.学生追求个性发展的本体突破

研学旅行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从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追求个性发展的教育观越来越深受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教育“科层体制”的形成和学生主体“技术意识”的强化,加剧了学生与社会关系的机械与僵化,致使学生主体创新意识的残缺,导致学校成了滋生孤独和个人主义的温床。随着研学旅行课程在中小学内普遍开展,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普遍得到时间、空间、场域的保障。在研学旅行课程实践过程中,多元素信息的渗入与刺激,迫使学生主体个性得到快速成长,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得到发展,也促使学生主体与其他人的沟通交往,实现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本体突破,迫使学生在研学旅行课程开展过程中不断弥补性格、认知、情感等诸多方面的不足。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反映出学生个性发展与融入社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折射出研学实践课程的重要意义。以追求个性发展为目标,寻求本体在社会融入过程中的不断突破,是當下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内涵的指向之一,也是当下素质教育贯彻实施的导向之一。

2.尊重多元文化的价值归依

“多元文化主义不是抛弃原则和基本真理,而是接受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即理解他人如何克服缺陷、充分理解、减少片面性看法的一种能力,是扩大为自己设身处地去理解的一种状态。”从研学旅行开展的场域来检视,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地域文化的学习与挖掘,折射出弘扬和尊重本土多元文化的重要性。现今的研学旅行活动多以乡土底蕴文化为载体,以多个学科交融为平台,以多个民族间语言互动为契机,以多个角色人物交流为手段,促使研学旅行活动以尊重多元文化为导向和价值归依。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多元文化的汲取与融汇,促使学生主体与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单位团体产生交流沟通与互动,帮助学生获得学校以外的跨文化、跨民族、跨年龄、跨习俗等类别的知识,以此促进学生个体丰富社会阅历和提升社会认知力,扩大学生整体的群际关系范畴。研学旅行过程中挖掘本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乡土人文等,反映出当下教育本位多元价值的回归,折射出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指向的具体化和内涵化。

3.谋求和谐发展的本源定位

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动向,通过“整体主义”视野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正成为时代发展的新导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培养应体现时代发展需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及环保意识”,明确主张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问题。当下的研学旅行活动基本都在自然场域展开,在有限的空间、时序、人物、生产资料、生产关系等要素条件下,积极展开相对应的探索,在自然环境中利用一切可用的人物关系来积极调动生产资料,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为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实践提供了途径,为学生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学习、沟通、尝试、挑战的机会,促使学生在社会环境场域中谋求新的平衡及和谐,以此促使个体人学会融入和沟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源定位。

4.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态愿景

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主体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指明了研学旅行开展的社会维度。从研学旅行开展的社会维度来看,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学生主体与社会生活的融入,折射出生活即教育价值本位的回归。当下研学旅行活动以生活教育为途径,以不同社会维度培养为导向,以不同角度挖掘为契机,以不同层次熏陶为手段,促进研学与社会生活的融合发展。研学旅行活动中通过不同文化的熏陶,促使学生主体对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属性下的生活形成较为全面和理性的认知,帮助学生获得跨信仰、跨阶层、跨历史等维度的知识,以此提升学生主体人的社会感知力和融入力。研学旅行过程中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挖掘社会教育维度、塑造精神文化底蕴,折射出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以生态愿景为导向的本体回归。

二、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价值诉求

1.全方位评价的集成诉求

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涉及多个层次和环节,必须建构全方位的评价体系,也就是需要一个集成型的评价体系。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会涉及活动方课程标准建构、课程建设档案资料汇集、课程教材编制、学生研学过程材料撰写以及研学实践基地、活动营地、整体线路等研学项目的考察与评价。教育部联合11个部门共同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提出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推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发展。这就反映出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多个单位共同参与,多个评价主体形成合力,共同参与研学旅行各环节课程评价。

2.多主体评价的联动诉求

研学旅行活动是以主题内容为主体的素材化、情景化教育,除了“游”之外,更多的是提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学、思、辩等方面的能力。研学旅行活动需要综合评价实践基地的开发程度、课程实施的标准、课程建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学生研学成绩考评维度等方面。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有学校管理者、课程研发者、课程实施者、活动项目监管者、学业成绩评定者等多个主体人的参与,因岗位职责、权限和认知等维度的参差不齐,使参与者对研学旅行课程不能進行全面的评价。故此,也就需要多个参与角色一起联动,不同岗位一起对标准进行划定,最终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整体性评价。

3.重全面评价的效益诉求

研学旅行活动是带着教学目标的教研活动,其目标是践行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塑造具备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化人才,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从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时效检视,研学旅行活动不能仅停留在“只研不学”“只旅不行”“只旅不研”等单个维度,要通过挖掘学生创新潜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来保障研学旅行课程效益的最大化和持续化。研学旅行活动涉及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等维度的达成,因此需要学校和实践对接单位的多方评价,需要对整体研学活动的课程效益、经济成本效益、人员资本效益、管理成本效益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因此研学旅行课程应进行以效益发展为导向的综合性评价。也就是说,在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展过程中,要以课程效益作为研学课程开设的标准之一。

三、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实施策略

1.以需求为导向,落实课程标准达成研学旅行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学校德育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评价必须从主客体的客观需要出发,主要包括研学旅行课程建构的需求层次、认知维度,课程开设面临的问题,课程开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教学目标从哪些维度考量,考核指标应该怎么建立等等。教师需要以主客体需求为导向,梳理出课程实施将面临的问题,诸如研学资料建设、专家服务团队选取、指导教师专业技能匹配程度、研学自然场域安全把控、经费筹集渠道等等,这些均是研学旅行课程开展需要考量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不同时段出行会对完成相对应的教学目标造成什么影响,考虑学生在主体单元教学中的目标达成度。

研学旅行课程是当下中小学实践课的主题曲,越来越多学校将其纳为素质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应积极将需求因素纳入课程标准的范畴,保障课程开设有章可循,确保研学旅行课程开设的各单元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2.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挖掘持续评价的深度

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研学旅行课程评价需要参考地域基本情况,从研学旅行课程的资料和教材入手,深度挖掘当地研学素材,积极建设研学旅行课程资料库。响应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选取县域、市域、省域范畴内的研学素材,邀请相对应主题的专家进行讲学,建构分层次、分层级、分学段、分维度的研学课程,使现有课程呈现出可持续化和科学化发展的态势。可持续评价从学生主体、教师主体和活动受益方等角度去开展,参考三方对课程的内容效度、内容深度、内容层级、内容底蕴等方面的评价,以此作为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开设和评价的依据,确保研学旅行呈现出深度化发展的趋势。

3.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加大过程评价的力度

研学旅行课程的质量和体系决定了研学旅行课程发展的成败,也关乎学校德育实践活动的兴衰。没有课程的不断升级,就不会有课程资源体系的不断扩充与优化。研学旅行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课堂,是学生、教师和其他教学要素一起搭建的大课堂。研学旅行课程的流动性、参与性、体验性,造成了其与传统教学课堂的差异。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时,应加大对学生课程参与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学生主体不同单元反馈信息的重视,确保研学旅行活动的顺畅和时效,保障各单元研学旅行教学目标的达成。在研学旅行课程中,需要将过程性内容纳入评价范围。

第四篇: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为指导,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研学旅行对提高学生

校要以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设为契机,助推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设计原则与课程内容(一)课程设计原则

1.开放性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展示的多样性和评价的灵活性。

.整合性原则:以研学旅行资源及教学内容、方法和师资情况为基础,结合2

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实际整合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时效性,实现课程的生成性。3.体验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突出体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体验教学。

4.生活性原则:着眼于生活实际的观察视角,把学生从最简单熟悉的生活层面引领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加强教育的生活性,突出生活的教育化程度。(二)课程内容

1.了解社会状况。通过研学旅行活动,了解当前社会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交通、卫生、网络、饮食、环境、动植物保护以及人口老龄化、就业压力、就医入学等现实状况。

2.探究学科问题。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语文、英语、政治、历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以及学科交叉知识的探究,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3.研学科技应用。在研学活动中,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节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纳米技术、灾害预报等。

4.进行校外实践。在旅行活动中,各学科可开展实践活动,年级和班级可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爱心活动、安全演练活动、校外义务劳动等。5.加强文化熏陶。学校可结合实际,开展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文化寻根活动;参观纪念馆、档案馆、科技馆和博物馆活动;与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友好学校互访;访问知名学者等成功人士以及其它游学活动。6.普及国防知识。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可学习军事知识,加强国防教育,参与军事训练,接受组织纪律教育等。

三、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原则

1.主题明确。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校本化,它可以与国家课程 1/31页

相衔接。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样性,可供选择的课程套餐,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体验研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更深刻的认识学科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自愿参加。学校组织研学旅行前,召开家长委员会议,充分研究活动方案,2

公布活动详细计划及收费标准,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并且由学校和家长签订自愿报名参加协议,费用收取和支出公开、透明。

3.食、宿、学统一。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在体验中学习和锻炼,培养学生刻苦学习、自理自立、互勉互助、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和精神。研学旅行期间安排集体住宿、集体就餐、集体学习等活动,杜绝铺张浪费。

4.安全第一。各学校在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前,要针对活动内容专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做好安全保障措施,把活动可能的安全风险告知学生和家长,安排学校领导、教师具体负责组织研学旅行活动,领导、教师费用由学校承担。(二)课程实施的活动范围

研学旅行活动范围:分为市内、省内、境内和境外,原则上小学(幼儿园)只开展市内研学,初级中学只开展境内游,且以省内游为主,普通高中以境内游为主,条件成熟时可开展境外游。小学(幼儿园)市内研学旅行需在一日内开展完毕;省

—4日为宜;境外以5—7日为宜。内研学旅行以2日为宜;(三)课程实施过程

1.充分宣传。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召开专门会议等方式,告知家长研学旅行的意义、时间安排、出行线路及注意事项。把活动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告知学生和家长,并把安全内容纳入到自愿报名协议和活动全过程。

2.成立组织。建立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精心挑选责任心强、有组织协调能力的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作为领队,承担学生管理及安全保障,并加强事前培训和事后考核。

3.自愿报名。公布活动详细计划和收费标准,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由学校和家长签订自愿报名参加协议,费用收取和支出要公开、透明。领队老师所需费用从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通过学校统筹、争取适当减免等方式给予照顾。

4.考查精选旅行社。要公开、公正选择有资质的旅行社。旅行社要达到4A级及以上等级、4星及以上诚信度,有固定经营场所、专门服务于研学旅行的部门以及专职的研学旅行导游队伍;旅行社应具备100万及以上的注册资金和50人及以上的员工队伍,在近三年内无重大质量投诉记录、不良记录、经济纠纷及安全责任事故;投保责任险保险额不低于60万元/人、旅游人身意外险保险额不低于25万元/人等。

5.确定研学主题。要选择安全性高的研学旅行线路。结合研学线路,按活动主题安排一名学科教师作为研学指导老师,围绕研学旅行开设专题讲座,同时要求学生查询了解当地的自然风光、人文习俗及历史文化等相关内容,指导研究学习方法。

6.统筹安全问题。要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中要有详细的安全保障举措和安全责任日报告制度。对参加的学生要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要确保交通及用车安全。长途旅行尽可能选择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选择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要确保车辆营运手续完备,车况、车龄和安全性良好,司机车技

优秀、经验丰富和综合素质高。需保证每人都有独立座位,禁止超员。要强化保险意识。承办旅行社必须购买旅行社责任险,所有参加研学旅行的师生必须购买旅游意外险。7.强化过程管理。学校要加强对承办旅行社服务承诺落实的监督,对活动中吃、住、行、购等细节都要提出明确要求。随行老师和导游要全程跟团活动,每车至少安排2名教师和1名导游。

四、课程评价

明确对学生研学旅行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等级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演出展示等方式呈现,优秀者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中。

本文转自明阳天下拓展官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有效课堂 教学”行动策略,目的就是“删繁就简,去伪存真,返璞归真,提高成绩”。

1、首先要正确理解有效课堂教学的含义: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是判断我们的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依据。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什么东西?得到什么?这是任何课堂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要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有效课堂教学,就是指师生共同努力,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定位为:最短的时间、最大的发展、最快乐的体验这三点。就是指“有效果(高)、有效率(快)、有效益(强)”。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外延包括:学情分析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媒体手段的有效性、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课堂评价的有效性等方面。

2、正确理解“备课、教学、学习”的含义。

备课:是指“准备课”。教案设计只是一部分,还需要准备仪器、挂图、录音机、小黑板、练习题等等。

教学:是指“教给学生怎样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既得教,还得学”。是双主体的地位,老师靠学生来完成目标任务,学生靠老师来引导辅导完成学习任务。余文森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条铁律“先学后教、先教后学、温故而知新”,总而言之,教是为了学,学离不开教,一个目的就是学会。

学习:是指“学而时习之”,学的是学习的方法,学练结合,“练”是指读、忆、思、问、议、评、练等,方法灵活多样。

3、把握有效课堂教学实施四原则:

学练结合: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评一点。学,要让学生自主、主动去发现,也就是探究;教,要师生共同总结,互动探讨;练,要有针对性练习,学了,教了,会了吗,要靠练习来检验;评,要发现放大学生的出现的问题,及时矫正,及时反馈,才能提高。

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互为主体,相互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诱导、指导、辅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究、小组探讨、师生总结。是教师带领学生“攻城破阵”,是利益共同体。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

分层递进:一个课堂的任务,可以分成几个模块,或者说几个层次,采取模块学习,“学、教、练、评”一个模块,再进入下一个模块,循环递进,循序渐进,一步一环,一步一结,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当堂达标:就是指这一节的任务目标必须当堂训练,当堂完成,让学生全部学会,课堂总结的时候,回顾一下,这一节到底学了哪些,会了哪些,我们的目标到底完成了哪些。这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标志,最基本任务,硬性指标。

4、理解有效课堂教学实施“教师作用”四要素:

引导——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要学会循循善诱,巧妙设计问题,要把一个大问题,难问题,破解成几个学生易于接受的小问题,环环相扣的问题,最后学生水到渠成的得到答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开发思维,拓展训练,引导学生到达目标。

诱导——有效保护。激发起学习积极性后,要保护这种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处于亢奋。学生的兴奋点在上课后的15分钟,那么如何调动保护,就得需要技巧,如加强纪律要求,表扬与批评 等。教育的最大技巧就是“爱”,当你拥有一颗爱心的时候,你也就拥有了一切教育技巧,教育艺术。如导入的技巧,提问的技巧,评价的技巧,都源于爱。

指导——有效调控。要做导演,做指挥家,就像带领学生去打仗,让学生“忙而不乱”,让课堂“活而不乱”,既有温度,又有深度。要学会做“钉子汤”。

辅导——有效评论。善于做评论员,及时表扬和指出错误,善于发现优点,善于发现问题,让激励产生激励,让勇气产生勇气。

5、有效课堂教学四反思:

有效吗?怎样才有效?有没有更有效的?怎样才是最有效的?

6、有效课堂教学六环节:

目标提示,问题导入,启发探究,归纳提升,当堂训练,快速反馈。

7、有效课堂的显性标志:

一是“有目标”,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

二是“高成绩”,必须当堂达标,让学生该学会的学会,这是硬性指标;

三是“师生对话”,就是说,是“双主体”“互动的”,问题从学生那儿得出,学生能提出问题,有“问题”敢问,而不是“我讲你听”,而不是“问答式”;

四是“小组落实”,把小组作为一个“小班”,有组织,有纪律,有布置,有检查,把老师的任务,学生的问题,在小组交流,在小组展示,在小组落实;

五是“快节奏、大容量”,快节奏不是大踏步,而是小快步,步步为营,大容量不是内容多,而是要挖深挖透,拓展延伸。

六是“学练结合”,先学后教,对于某个知识模块,采取“明确目标—问题导入—启发探究—归纳提升—跟踪训练—快速反馈”的模式,学生先学,不会的再教,接着练一练,小组里快速检查,学一点,练一点,踏踏实实的在课堂上完成任务。真正让学生在课堂学会。而不是“课上不足课下补,白天不足晚上补。”

8、有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有效误区”:

应该说,从2003年新课改之后,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观念有了很大改变,但是,对于课改理念,有的教师还是“有形无神”,没有掌握精髓,细分析,当前有的课堂存在“有温度没深度”“有热度没效度”。我们提倡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就要按照市教研室宿文传主任提出的“剔除无效、减少低效、增加有效、倡导高效”的思想,去观察课堂,剖析课堂,反思课堂。通过一轮听课,我感觉,我们的课堂还存在许多误区:

1)“精讲精练”不是“少讲少练”。要把握讲“经典”,练“难点”。

2)“小组落实”不是“小组围坐”。要利用好小组检查落实机制,实现“兵教兵”。3)“启发点拨”不是“点击课件”。要精心设计启发诱导的循循善诱的问题引导。

4)“学生主体”不是“学生中心”。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围绕学生团团转。

5)“教师主体”不是“教师主宰”。要控制课堂而不是主宰课堂,要注意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6)“快节奏”不是“大踏步”。快节奏是指小步快走,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夯实每个知识点。7)“大容量”不是“内容多”。大容量是指对于每个知识点要挖深挖透,拓展延伸,举一反三。8)“师生对话”不是“师生问答”。问题要从学生那儿得出,而不是预设好所有问题,要对话

下载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

    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提出与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机遇、新挑战有关. 现代社会,教育权利进一步普及,快速扩大了教育工作的对象,大量非传统教育对象进入了各级......

    中小学暑假研学旅行活动实施方案

    中小学暑假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方案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让学生能在旅行的过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推进素程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体验不同的自然......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合集五篇)

    合肥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为指导,认真落实立......

    浅论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与有效发展

    浅论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与有效发展【摘要】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对个人一生性格和习惯......

    全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与应对策略

    ***教师队伍基本现状调查分析与相应对策 从2005年至今,我区中小学未新进一名正式(有编制的)教师,而在2007年—2011年这五年内,全区共有358名教职工退休。目前,全区中小学(含职高)在......

    市场现状与营销策略分析

    商用空调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制冷空调市场的一个细分子行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一细分市场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但是,至今还没有机构或者专业人......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现如今都在提倡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却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人类开始从事教学活动起,教育事业的研究者就一直在探......

    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与实施策略

    《教师专题讲座》学习报告 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与实施策略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对有效课堂的理解主要有发下几方面: 一、有效课堂的“有效”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