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术活动周心得体会
学术活动周心得体会
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课堂上的教给我们的只能是最基本的东西,对我们这些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校为了培养我们,达到使我们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营造出一个敢于创新的学术氛围,组织了这次学术活动周活动,邀请了我们材料学院众多老师,于五月四到八号之间来给我们举办了这次学术活动周。我从中获益盛多,它对我思维以及视野的扩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师生座谈会中,我从老师那里知道了很多关于我们专业的知识,像我们专业的一些研究成果,专业的前景,就业方向,就业情况等等。之后,我对我的选择更有信心了,同时我对我的未来也更有信心了。
接下来在孙义民老师的报告中,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些关于石墨烯的知识,从介绍石墨烯的发现,到它的结构与特性,再到一些合成它的方法,最后还介绍了一些它的应用。在整个讲座中,他还穿插放了一些关于石墨烯的视频,活跃了教室的氛围,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到了一些关于石墨烯的不为人知的东西。
其中,关于石墨烯在未来的应用是我印象尤深。他讲述了石墨烯在未来可能应用在电脑上,可以把电脑做成那种可以折叠式的,而且我们还可以把手机的功能也放在上面,这样我们就可以方便地携带电脑了,而且这样的电脑也不怕摔,我们也不用再使用的时候小心翼翼的了,我们的生活将更加方便。同时,他也讲了一些现在石墨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例如代替硅生产超级计算机,制造超级电容器,制作新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从这次讲座中,我发现了像诺贝尔那样的大奖并不是只有那些著名的科学家才能发现,我们也有发现的可能,就像石墨烯发现一样,但为什么发现它的不是我们了,因为我们对生活中一些小事不细心,因为我们没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做基础,我们对事物投入的精力没有他们多。因此,我现在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努力的学习理论知识,我相信只要我有扎实的基础并能够在我的研究中投入足够的精力,我日后一定能在这个专业领域取得成绩。
之后,我们又经历了一些活动和讲座,这些活动和讲座使我对高分子材料这个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我更加沉迷于它的魅力,使我更想在这个领域中做出一些成绩。众所周知的,人们的一切成功都源自自己的兴趣,我相信我对高分子材料的兴趣也能带给我成功。
这次的学术周活动时间不长,只有一周的时间,但带给我们的,却是终身受益的东西。这些学术讲座开阔了我的视野,扩宽了我的知识,陶冶了我的情操,最重要的是直接告诉我一些进行学术研究和学习的思维方式,如果说成功是一座宝库,那么这些好的思维方式无异于一把打开宝库大门的钥匙!此后只要有机会我还将继续参加这些有思想、有观点学术活动。最后要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么优越的条件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感谢材料学院高分子专业的老师们的倾囊相授。讲台上老师们的严谨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深受启迪并且终生受益。
鲁江
材料01 1402150110
第二篇:学术活动周报告[模版]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学术活动报告
一、前言
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课堂上的教给我们的只能是最基本的东西,对我们这些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校为了培养我们,达到使我们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营造出一个敢于创新的学术氛围,组织了这次学术活动周活动,邀请了我们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众多专家,于一月十四到十六号之间来给我们举办了专题讲座。我参加了交通运输设备与信息工程方面的专题讲座,觉得这些讲座使我受益匪浅,对自己思维以及视野的扩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参加学术活动的一些笔记总结和心得体会。
二、学术活动之一:《高铁轨道测量技术》学术讲座
2013年1月14日上午,我们在科教南楼504听了傅勤毅老师关于“高铁轨道测量技术”的学术讲座。
在讲座当中,傅老师讲到了一些有关高精准铁路轨道的建设和养护方面的知识,从介绍选题的背景,到一些高精准测量技术的概念,再到铁路轨道养护方面的方式、方法,最后还讲了一些我们交设专业就业方面的东西,勉励我们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要偏重于某一方面。在整个讲座的过程中,还穿插了一些自己在铁路方面工作、考察时的一些趣闻轶事,活跃了教室的气氛,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铁道方面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
其中,傅老师讲到了我国高铁的速度问题,使我记忆尤深。原来我国高铁技术是处在世界领先地位的,可是由于温州动车事故的发生,是我国的高铁技术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地步,本来我国可以使高铁的速度一升再升,直至突破五百的大关,可是由于那次事故,因此快要研发出来的车辆被搁置在了南车集团的车间里,再无见天之日;而现在在跑的动车,设计速度是三百八的只能用三百的速度来跑,以保证安全性能。其余之前规划的高铁线路建设项目也是停了好多。关于这件事,我默然。我国铁路的长度才是美国的五分之一长,每年春运是铁路负担最大的时间段,挤车时候的“盛况”我们都是有目共睹。如果因为管理人员因为一次事故而停止一件利国利民的建设项目,我不觉得很合适。我们都很清楚,修铁路,不仅仅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的交流,而且对我国防建设等有着重大的作用。我作为一个来自西北的学生,每年买回家的票总是最困难的一个,而按照原来高
铁线路的设计,等到近几年,我应该可以坐高铁回家才是,可是这些建设项目都废止了。如果修了更多先进的、覆盖面更广的铁路,我国的铁路运输水平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至于安全问题,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去用逃避来面对,完全可以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攻关,提高铁路轨道方面的安全能力,以应对越来越高的火车速度和越来越广的铁路辐射范围。
三、学术活动之二:《轨道交通装备数字化设计制造进展》、《交通设备信息工程及其专业方向》学术讲座
14日下午,由杨岳、朱益红、周春华三位老师分别给我们做了《轨道交通装备数字化设计制造进展》和《交通设备信息工程及其专业方向》的学术专题讲座。
在由杨岳教授演讲的《轨道交通装备数字化设计制造进展》中,讲到了工程机械专业方向的有关内容,包括工程机械行业含义的介绍、分类、行业规模、以及发展前景。另外,还提到了工程机械的技术特征、发展要求、现代化设计法、机器人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内容详实、专业性强。在杨老师的讲义中,把机械工程、电力牵引和热能动力工程归类成了机械动力工程,这是一门应用范围很广的专业,在汽车、加工制造、铁路机车等方面有着很广泛应用,更加坚定了我们学号设备机械方面知识的信念。不过很遗憾的是,后面所讲的内容专业性极强,不仅有公式还有我们不是很清楚的概念,所以听得不是很懂。整个讲座仅仅是对工程机械这个行业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使得我们对这个行业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之后,由杨岳、朱益红和周春华三位教授轮流给我们讲述了交通设备信息工程专业一些有关的知识,包括所学的方向、就业前景等等,演讲结束还热心地给我们解疑答惑,并鼓励我们努力学习,开拓视野。
在今天下午的讲座当中,我印象最深的内容之一要数杨老师讲的工程机械里面的机器人技术。通过了解,我们学校机器人技术,尤其是模拟救援机器人也是很先进的。在国家RCRSS(RoboCupRescue Simulation System)等赛事中曾经获得过一等奖。RoboCupRescue机器人救援仿真是是一个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城市灾难场景,用机器人进行救援的仿真系统,它是和应用领域结合十分密切的新兴工程,其主要目的是使救援智能体进行有效的分工协作,完成营救市民和灭火的任务,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灾难带来的损失,进而在灾难救援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上促进研究和发展。这项技术意义重大,国外已经开始应用这项技术了,而我国还处于研究阶段,如果我国能够将这项技术投入到实际的应用当中,将对频出的灾难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从而拯救出更多的人员。
此外,还有有关现代设计法的知识。现代设计法,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在涉及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多元交叉学科。它是以设计产品为目标的一个总的知识群体的总称。目前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艺术造型设计、虚拟设计、疲劳设计、三次设计、相似性设计、模块化设计、反求工程设计、动态设计、有限元法、人机工程、价值工程、并行工程、人工神经元计算方法等。现代设计法可以应用在机械设计的领域当中,是设计领域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现代设计法很复杂,尽管杨老师用深入浅出的话来给我们进行了讲解,但还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听得不是很明白,只是大概了解了现代设计法的概念和作用,觉得这是以中国很有用的设计方法,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多加留意并学习。
四、学术活动之三:《轨道车辆碰撞研究》学术讲座
2013年1月15日上午,姚松教授给我们带来了有关“地铁列车结构耐撞性研究”的学术专题讲座。
姚教授是来自我校高速列车研究实验室的专家,在演讲过程当中,他给我们讲到了地铁列车耐撞性研究的背景、思路以及承载传力吸能原件碰撞性能的分析等内容。
随着我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到动车组技术全面引进的第六次大提速,列车运行速度不断提高。对客运而言,高速、安全、舒适性成为当今高速铁路技术发展的重点。尤其是在日渐成熟普及的地铁运行当中,安全性尤为重要。而我校高速列车研究中心建立了一套耐冲击吸能机车车辆车体设计、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耐冲击吸能车体拖车的技术方案。最令我值得骄傲的是,我校高速列车研究中心开发出了一套“模拟列车纵向碰撞规律”的分析软件,该软件可以完成两列车以相同或不同的运行速度发生正面或追尾碰撞、列车与可移动弹性或刚性障碍物碰撞的数值分析,得到被撞列车中参与塑性大变形吸收冲击能量的车辆数、参与撞击的各车辆产生塑性变形的程度、各车辆撞击过程中的撞击力、速度、加
速度以及撞击作用时间等一系列参数以及各节车辆和整列车吸能情况。另外,我校高速列车研究中心还自主研制了一台目前国内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唯一装有大容量冲击力传感器的碰撞实验装置,能实时测定碰撞过程中的冲击力,并进行了多种承载吸能部件、专用吸能部件的碰撞试验研究。这些研究,为我国轨道车辆碰撞研究贡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已经有部分研究成果广泛的应用在了地铁等已经成熟的轨道交通行业里面。这是我作为中南学子的骄傲所在!
五、学术活动之四:《横风下列车空气动力特性与运行稳定性研究》学术讲座
15日下午,是由高广军教授演讲的有关“瞬态风荷载下的列车运行安全性研究”的学术讲座。
在讲座当中,高导师用大量的图片、简单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了有关列车在风荷载下运行的安全性能的研究状况,包括背景、解决方案等等。高导师很了解我们,我们专业知识储备还不是很多,所以没有使用太多的计算公式或者专业知识,仅仅使用了大量事例,介绍了平原、山间、高原等众多风灾严重地区的列车运行情况,让我们了解到了横风对列车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和危害,我国目前应对横风危害所做出的相应的措施,包括在山间修建隧道、在新疆等地方小风降速、大风不行等。我从中了解到,列车受横风影响,不仅和线路环境有关,还与列车重量、列车速度等因素有关。很早以前就在研究的磁悬浮列车到现在还没有投入使用,大概还无法解决横风影响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吧。
这次讲座中,我收获最大的不仅仅是高导师将给我们的一些知识,更是一种思想。原来列车运行不仅仅是有铁轨有车那么简单,还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海拔,在高海拔地区热机无法正常运转;比如环境,在山与山之间有很强的横风会吹翻列车。这种凡事要考虑各个方面的思维方式,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
六、学术活动之五:《交通科技大赛》学术讲座
1月16日下午,由肖有刚教授给我们演讲了有关“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及其在大学生科技竞赛中的应用”相关的知识。讲完了之后还请了一位大三和一位大四的学长来给我们讲有关交通科技大赛方面的内容,并对我们的各个问题进行
耐心、详实的解答。
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是一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兴综合性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各种信号检测传感器、中间转换电路、测量显示与记录仪表、计算机接口与数据采集技术、数据总线与通信技术、干扰抑制技术、智能结构检测与控制技术、虚拟仪器检测与控制技术及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常用算法,并给出了若干工程应用实例。这项技术不仅在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应用非常广泛,而且被应用在智能房屋控制系统等。
看着学长们在ppt上展示的利用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设计与制造的智能汽车,我觉得我对机械设备方面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也使我深受启发,对于交科大赛有了新的看法。
七、感想
这次的学术周活动时间不长,只有两天半的时间,但带给我们的,却是终身受益的东西。这些学术讲座开阔了我的视野,扩宽了我的知识,陶冶了我的情操,最重要的是直接告诉我一些进行学术研究和学习的思维方式,如果说成功是一座宝库,那么这些好的思维方式无异于一把打开宝库大门的钥匙!此后只要有机会我还将继续参加这些有思想、有观点学术活动。最后要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么优越的条件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感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专家们的倾囊相授。讲台上老师们的严谨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深受启迪并且终生受益。
第三篇:学术活动心得体会分享
学术活动心得体会分享
本次报告是由图书馆组织的有关学习并了解使用最全面的的爱思唯尔(Elsevier)数据库,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充分的了解到知识如下: 爱思唯尔著名数据库ScienceDirect,简称SD,是著名的学术数据库,对全球的学术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每年下载量高达10亿多篇,是所有学术类数据库中下载量最大的,也是所有数据库中单篇下载成本最低的,平均每篇不足一毛钱,是性价比最高的数据库。就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而言,学校已经购买了该数据库的部分学术资源,为了让我们在科研领域上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学术进展以及前辈们的学术研究内容和思路。
1.老师给我们演示了如何能够快速的查到自己想要的文献,如输入关键词、作者名以及期
刊的日期等,并且可以进行二次筛选,同时也可以用图表类比的条框选择,从而能够更加快速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图形。2.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利用高级检索文献的操作,最后可在收索的结果中通过年限、内容进行排序,以找到我们要看的文献。更加重要的是,在每篇文献的右下方,我们可以看到与该文献相关的其他文献,以及该篇文献所参考的内容有哪些。3.如何更好的使用超链接。输入我要与同学分享的文献链接,简单的书写我们要分享的信息内容和推荐的理由;同时还有批量的下载我们所需要的文献,但是不得大于
20篇。此外,我们还学了检索语言和检索的基本技巧,目的是高效的利用数据库。4.在Top 25 Hottest Articies中可以找到当前的研究热点是什么。
最后我们简单的了解了如何在外文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常识和技巧。
以上就是我在本次报告中的学习心得。
通过本次“怒放的青春”公益巡讲活动的讲座,曾经听过新东方老师说过的“光荣与梦想”精神的再次在我的脑中起航,新东方对我而言,是我考研路上的助手,尽管只是英语方面的帮助,但是让我了解到很多不同寻常的见识。而本次与全球顶尖海归精英孔老师的零距离接触让我发现:名校,也不再是某些人群的专利;留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青春,我们要为自己做主。关于梦想,关于留学以及关于我们的未来,只要自己想要做,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的艰难。新东方的校训: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这句话让我有了不断地思考,关于自己的未来和前途。通过我的观察,能明显感觉出孔老师在工作中的与众不同,有思想、有创新、有目标、有坚持,他是在实现自我,追逐自己的青春和理想,而新东方也会给他提供充分的上升空间和施展才华的平台。对于他现在的成就,他不想只是自己分享,而是分享我们更多的大学生,让我们这个年轻的一代人有更多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未来想要的生活。出国,或许也是一
种选择。它会磨练你,即使辛苦,却让自己得到了成长和锻炼。只有有丰富阅历的人生,才是精彩和有意义的人生,也不会愧对停留自己这个短暂生命中。这些思考,让我对未来又有了十足的奋进。这就是我本次报告的所学和所思。
对于本次的报告,就我个人而言,很是喜欢。因为在学校里,我们更多的是接触同学和老师,没有在职场方面的接触和学习,更没有职场礼仪和化妆方面的学习,使得我在这方面的知识很匮乏。而孟老师带我进入了职场的初门槛,她也教会了我,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有坚持的精神和有毅力的劲头,那么你一定能够做成功,譬如减肥。而在本次的讲座中,孟老师主要是从两方面给我进行简单的培训讲解:一是塑造优雅的个人求职形象。1.外表的塑造-商务着装礼仪。进入社交季之后,怎么穿,你才不会成为派对上的另类或不合时宜者。2.形体礼仪-站姿、坐姿、行姿。打情骂俏--无论是通过电话对话抑或是与相恋同事在办公室公然谈情,莺声笑语都会影响旁边的同事工作,即使你的工作再出色,在形象方面也会大打折扣。3.动作语礼仪-握手礼、手势语、拱手与鞠躬礼。进行介绍的正确做法是将级别低的人介绍给级别高的人。4.内在的修炼-专业素养及态度。职业礼仪的培养应该是内外兼修的。二是注重求职面试过程的礼仪。1不能迟到2学会倾听3注意用眼神、表情同主考官沟通4控制语调、语速5注意细节6根据情况适当发问。以上
就是本次学习内容的收获。
饶莉,化学工程学院流体混合实验室在读博士,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高正明教授。饶莉曾有四年的本科生辅导员工作经验,考取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心理咨询师(二级)职业资格证书。曾获北京市挑战杯创业大赛一等奖,北京市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现主要研究方向是液液分散体系中液滴的动力学特性。覃懿达,化学工程学院流体混合实验室在读硕士,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高正明教授。现主要研究方向是多相搅拌反应器宏观混合特性的研究。李昕晨,化学工程学院流体混合实验室在读硕士,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高正明教授。本科曾多次获得人民奖学金、专项奖学金以及校级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和两次一等学费奖学金。现主要研究方向是双气泡聚并的流体力学行为研究。
本次讲座让我真的是受益匪浅。饶莉学姐的经历,让我更多的开始考虑自己今后的路应该怎么走才比较合适。我个人比较喜欢在将来的时候能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因为我觉得具有化工专业和管理的人是比较少的,所以自己会有一定的优势。但,我从没为自己的想法付出过实际行动。而饶莉学姐已拥有了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心理咨询师(二级)职业资格证书,这些无疑是在为她在职场中可以赢得更多的加分,这促使我也有了自己为工作准备的计划。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必须简历起自己核心竞争力,此外
也得有自己的专业的科研能力。培养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是我们作为研究生必不可少的。覃懿达师兄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些关于职场方面的经验,尤其积累面试的经验对我们个人有很大的帮助,他推荐我们多参加“青年成就”的活动,可以获得很多有关职业的信息。再者,我们必须从现在起着手写自己的简历,为自己那些空白的条条框框而奋斗。也强调了,英语六级的成绩对我们将来找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门槛。
职业规划,对于研一的我们并不陌生,却又不是很熟知。由于大四的生活中多数时间在忙于考研,对于职业的规划,我没有任何的头绪。而这次的报告,又给我上了一次沉重的教育课。他,高级培训师,24岁的背后却是总监的头衔。这无疑让我震惊了许久。我也有过自己的理想和曾经对自己未来工作的各种憧憬,却行动打败了自己的想法。《谁的青春不迷茫》,我也迷茫过,至今都是。从他口中讲述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一个成功人所经历的不是甜头,而更多的是苦头。当我们想要放弃的那一瞬间,只要我们狠下心坚持下来了,机会就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对于入职,我们要正确的站好自己的“队”,要做跟着老板走,做公司的正能量而非负能量。当我们刚刚步入工作的岗位时,多数年轻的我们都会陷入很久的迷茫期和郁闷期,感觉做什么都不顺,更多的感觉公司不能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发现公司存在
着很多的问题。如果我们选择辞职走人,那么将要降临到我们头上的机会就一溜烟的消失了—出现问题不可怕,当我们用心解决问题之后,我们看到的就是机会。也是因为这些存在的问题,让公司看到了我们的价值。从而,我们的辛苦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在公司里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职业目标。除了这些,作为公司的一员,我们要做好自己的角色,当角色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是最艰难的时候。公司就像一个局一样,在这个局里,我们和公司就是彼此相互利用的关系,公司利用我们为它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我们利用公司得到我们理想的职位和阅历。尽管是一些通俗易懂的语句,却让我对自己的未来的职业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自己喜欢的职位,多读书给自己多一些坚持下去的理由而非轻易放弃的念头。即使我迷茫着,但我仍在努力的学习着。
附录1 讲座内容与体会
1.题目:心灵之路
报告人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报告人:雷五明
时间:XX年3月13日
地点:会议中心301 专家报告会上,雷五明老师从压力源、常见心理问题、影响因素、情绪管理四个方面为研究生做了一次心理辅导。他指出,研究生的压力源来自学习、就业、婚恋、经济、人际、社会等多方面,压力持续郁积则易
导致应激障碍、人格障碍、神经官能症等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在谈及如何处理好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亲子关系、人际关系、现实压力的因素时,雷老师建议研究生应遵循压力与情绪管理的基本原则,多渠道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必要时可通过导师与专业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随后,雷教员通过“职业人格”六边模子协助大师找准人格定位,对职业生活生计进行规划。他指出,职业生活生计是人生的最主要部门,分歧人格类型的人适合的工作范畴分歧。合理的职业生活生计规划需要在厘清小我生活生计愿景的根本上,通过评价和评价,最终确定适合本人的职业成长标的目的。
最后,雷老师给大家传授了释放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他建议处于高强度压力下的研究生要善于忘记、放下自我,顺应情绪的自然变化规律。同时,适当的宣泄可以减少抑郁和焦虑症状。他指出,最重要的方法是转变观念,化压力为动力。雷老师诙谐幽默的讲授方式,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深受在场师生的喜爱,现场气氛持续高涨、掌声不绝于耳。
雷老师的讲座具有舒缓压力功能。深化了研究生对心理健康主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提拔研究生的心理本质,使泛博研究生展示心里深处的幸福感和正能量,用美的心灵绘就锦绣人生。
2.题目:仿生智能浸润性表面材料——从头开始的创新科研理念
报告人单位:中国科学院
报告人:江雷
时间:XX年5月11日
地点:西院大礼堂 江雷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分子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通过了解,江雷教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通过向自然学习,研究多种生物体表面特殊浸润性,揭示了生物体表面超疏水性的形成机理,为相关仿生界面及智能材料的设计制备提供依据;仿生制备超疏水界面材料,并实现多功能化组合的超疏水表面,又同时将不同种类的特殊浸润性如:超疏油/超疏水、超亲油/超亲水、超疏油/超亲水、超疏水/超亲油组合,建立仿生超疏水界面材料体系;通过系统研究界面材料结构和特性规律,提出了“纳米界面材料的二元协同效应”,创造性地将仿生微纳米复合结构与外场响应性分子设计相结合,实现了在单一或多重外场控制下材料表面浸润性的可逆变化;通过将单一物性的二元设计理念推广到其它物性体系,提出了仿生智能多尺度界面材料的设计方案,为仿生界面材料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方法。
科学创新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尤其进入21世纪以
来,各种有关科技创新的讨论已成为街谈巷议,但我们真的明白什么是创新吗?向江雷院士与我们分享了他自己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切身经历和体会,使我们意识到创新离我们其实并于不遥远,诺贝尔奖也并不是什么可望而不可及的星辰,有的时候它甚至可能直接来源于某次实验过程中的一个意外。换言之,他认为创新并不源于对创新的刻意追求,对比一下,就不难发现我们国家以体制求创新的做法,恰恰实在扼杀创新精神,刻意追求创新终将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模仿甚至抄袭之路。从江雷院士报告的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他与美国同行的合作更多体现的是鼓励大胆想象和敢于犯错,我想一个宽松而包容的社会环境可能会好于一个刻意强调创新的制度。教授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令在座的同学们时而发笑,时而思考,不但在思路上开拓的大家的眼界,也鼓励了大家在科研道路上的信心。
3.题目:科技创新思维培养
报告人单位:中国工科院、清华大学
报告人:金涌
时间:XX年6月7日
地点:西院大礼堂
金涌院士现任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还担任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颗粒学会常务
理事等职务,为我国化工领域中流态化技术的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和推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气固湍流流场时空结构研究,提出了气固流态化流型转变的机理模型和定量判据,发明了湍动流化床新型复合内构件,改善了流化质量,解决了工程放大的难题,成功地用于指导六种工艺,三十余台大型工业流化床反应器的改造或设计。所研究的气固循环流化床、气固超短接触催化反应器,移动床重整反应器、大型节能干燥装置等已成功地应用于工业过程,在生态化工工程与工艺、产品工程、亚微米与纳米粉体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也取得重要突破。
从中我体会到,一个科学家的最重要的品质可能不是他在科学上的才华与想法上的创新,而是他对科学的敬畏与对社会的担当。有了这样的敬畏与担当为前提,我们才能确保科学技术是为人类谋福祉而不是生灾祸的。
金涌院士从多方面阐述了思维创新对科研的重要性,让我明白: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一直以来,总觉得科研是一项很高深的领域,虽然曾多次偿试涉入这一领域,但总觉得自己的研究还是停留在很层面,感觉对这一领域的很多东西自己了解得还不是很深
入,更别说是运用自如了,但通过这院士的生动讲解,自己受益匪浅,很多模糊的东西一下子变得明朗。
4.题目:The World of Organic Chemistry Using Water as a Solvent 报告人单位:The University of Tokyo
报告人: Kobayashi
时间:XX年10月8日
地点:逸夫楼10楼会议室
报告会上,Kobayashi教授结合自身多年来的科学研究,主要介绍了水相有机化学反应。详细地阐述了水相中的不对称催化C-C键的形成、水相中金属有机物及金属氢氧化物催化的有机化学反应、水相有机反应中特殊的反应性和选择性以及水相中的Mukaiyama羟醛缩合反应等。
通过聆听Kobayashi教授的学术报告与讲座,既开阔了视野,也深切感受到了来自学术前沿的新思想。
从通过聆听小林教授的学术报告与讲座,既开阔了视野,也深切感受到了来自学术前沿的新思想。从他们身上,我看到每个人要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里尽心尽力,坚持去做研究,不断去追求真理,才能为人类幸福作出贡献,实现人生的价值。
不但如此,也要学会团队合作,因为你离不开这个社会,当我们进行思想的碰撞,就会创造出智慧;学会与人沟通,彼此交流,共同学习。还要懂得学习与做研究的方法,勇于
去实践,即使失败,也要再次站起来重新开始直至成功;勇于创新,打破思维定势,尝试去改变思维的方式,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后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联系我们的社会实际,寻找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创造价值。
教授不仅为我们讲述报告内容,显示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还为我们解答各种学术、生活以及进一步深造等问题,为我们释疑解惑,使我们少走弯路。这些学者、科学家不仅为我们在学术上指路,更为我们的人生指引方向,使我们受益终身。参加这次学术报告和交流,我不仅了解和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也认识到了自身的诸多不足,更为重要的,是我从小林修博士身上学到的对于专业和生活,保持低调和乐观的态度;对于科学和社会,保持敬畏和担当的态度。所有这些,必将使我终身受益。
5.题目:石墨烯的电化学与生物分析
报告人单位: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报告人:李景虹
时间:XX年10月28日
地点:逸夫楼10楼会议室
据介绍,李景虹教授是一名非常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他获得学术成就和荣誉包括: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入选者;美国李氏基金会杰出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分析
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首届中国电化学青年奖;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等;并多次被国际知名期刊邀请写研究综述,是国内外一些重要期刊的编辑和编委。
李景虹教授在学术报告中从石墨烯的发现、结构、特性、制备方法等方面介绍了石墨烯材料的电化学及化学生物传感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最新国际前沿进展情况。课题组的具体研究工作为石墨烯的可控合成、石墨烯的优异电化学性能与器件、石墨烯的电化学修饰与电化学生物传感、电催化与电化学能源。他还勉励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要勇于创新、持之以恒。不但让我从中汲取了热门石墨烯材料相关知识,也让我感受到了李教授从容不迫的讲学风格和随机应变驾驭讲台的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颇受震撼。李景虹的报告内容新颖,会后在座老师和同学们纷纷提问,李教授对大家的疑惑一一耐心解答,现场互动气氛活跃,我也从中对石墨烯有了新的了解,并对其能否与我目前的课题结合进行思考。
李景虹教授的详细讲解、透彻分析让聆听报告的师生们受益匪浅,对我校化学/分析化学、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学术报告、讲座心得体会
经过一年紧张忙碌的课程学习,顺利地进入研究生第二
学年,现在正着手于毕业论文的开题。至此,回顾以往的学术报告与讲座,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以更好地指导未来两年的学习生活。听学术报告与讲座,是我们研究生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专家教授的精彩演讲,传播着最新的科学前沿,带给我们深刻的思想启发与引导。现在对几个学术报告与讲座作简要的回顾:
XX年10月15日,来自台湾高雄应用科技大学的潘正祥教授,在第三届遗传与智能计算国际会议上做了题为 “Intelligent Watermarking Techniques”的学术报告。报告中,潘正祥教授向广大师生介绍了数字水印技术的基本概况,并深入阐述了关于智能计算在数字水印中的应用。通过聆听潘教授的报告,我知道了数字水印技术是将一些标识信息(即数字水印)直接嵌入数字载体(包括多媒体、文档、软件等)当中,但不影响原载体的使用价值,也不容易被人的知觉系统(如视觉或听觉系统)觉察或注意到。通过这些隐藏在载体中的信息,可以达到确认内容创建者、购买者、传送隐秘信息或者判断载体是否被篡改等目的。数字水印是信息隐藏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XX年10月19日,美国工程院院士、自由软件基金会创始人及主席、GNU工程创始人Richard Stallman为我们讲述自由软件,一个计算机用户团结起来获得控制自己计算机自由的行动。他提到自由软件运动催生了GNU操作系统,有的
时候被曲解为Linux操作系统,GNU正是实现这些自由的一个操作系统。其内容涉及到自由软件历史、自由软件哲学、技术、GNU操作系统、对称版权、GNU GPL、版权、软件专利、DRM,以及The Church of Emacs等。通过哲思社区创始人徐继哲的演讲,我很清楚地知道哲思社区是中国领先的自由软件社交网络和协作平台。通过采用先进的自由软件和互联网技术,哲思为用户提供创新的在线社区使用体验,包括即时通讯、电子邮件、日历、朋友、博客、活动等丰富强大的互联网功能,以满足自由软件用户对社交、通讯、内容资讯、项目协作等多方面的需求。Akira Urushibata将中国古典哲学和自由软件、黑客结合起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历史上最早的黑客。除了了解自由软件的基本情况外,我体会到自由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它比一切更宝贵。
XX年11月21日,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第三届研究生创新论坛分论坛上,张振升学长做了题为《基于二分查找判定树的蔗糖结晶颗粒分类器设计》的报告。报告指出国内大部分制糖企业在煮糖工序结晶环节仍需人工目测感触晶粒的成长状况,粗略估算结晶环节各阶段达到标准大小的蔗糖颗粒所占百分比,然后凭经验进一步控制原料的加入量,使蔗糖颗粒能充分结晶,自动化程度低。因此,采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对煮糖过程蔗糖结晶颗粒进行分类识别,用机器视觉模拟人工感触晶粒的成长状况的方法将结晶颗粒按
面积和形状指数分类,为煮糖自动控制系统提供决策数据进而实现煮糖过程自动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由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颜色空间转换的方法、改进遗传算法与改进Otsu 算法相结合的阈值选取方法,基于图像处理的蔗糖结晶颗粒识别方法是可行的,结晶颗粒图像分割质量高,分类准确、效率高,能够用机器视觉模拟人工感触晶粒的成长状况,能够为煮糖控制系统提供好的决策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XX年6月10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育民教授于来校作了题为“信息论与密码学”和“信息、信息论和 Shannon的伟大贡献”的学术报告。报告中,王教授从个人对信息和信息论的认识、基于量子物理学的量子加密体制、Shannon信息论与经典密码学、Shannon信息论的几个主要问题、Shannon信息论与现代密码学、Shannon的大师风范
和不朽贡献等方面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了报告会主题。
XX年6月23日,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终身教授杜健霞博士,做了题为《研究方法》、《美国高等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术报告。上午的报告首先指出国内学者文章在国外难发表的根本原因——研究方法的欠缺及不科学。接着提出教育学科学研究的三个基础理论:教育理论、逻辑学和基础统计学。并从方法论意识的觉醒入手,介绍了美国与中国学
术界研究方法上的差异,重点讲述了教育研究课题设计的综合性、扩散性和多样性。最后以自己刚在国外发表的论文为范例,对研究方法的采用、写作和投稿注意事项进行一一剖析和阐述。下午杜教授从培养的人才规格、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等方面对美国高等教育进行分析,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另外以密歇根州立大学为例,指出该校专门设置了“科研推广中心”,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学校非常支持和鼓励在校学生到当地科研机构与公司实习和兼职,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使他们尽早熟悉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在动手动脑的科研活动中增长才干。杜教授的讲座融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深入浅出,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听过的学术报告与讲座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每个讲座我都获益非浅,而且每个讲座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聆听专家教授的学术报告与讲座,既开阔了视野,也深切感受到了来自学术前沿的新思想。从他们身上,我看到每个人要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里尽心尽力,坚持去做研究,不断去追求真理,才能为人类幸福作出贡献,实现人生的价值。也要学会团队合作,因为你离不开这个社会,当我们进行思想的碰撞,就会创造出智慧;学会与人沟通,彼此交流,共同学习。还要懂得学习与做研究的方法,勇于去实践,即使失败,也要再次站起来重新开始直至成功;勇于创新,打破思维定
势,尝试去改变思维的方式,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后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联系我们的社会实际,寻找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创造价值。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陈晨 09021001
学术报告一:
报告题目:面向产品创新的应用人机工程与设计技术与平台
主 讲 人:孙守迁
时 间:
人机工程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科学,在国外,人机工程学已经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我国,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即有少量的开展,但系统和深入地开展则在1980年以后。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系统中人的效能、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的科学。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 人机工程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改善设备、改善工作条件、设计防护设施和调节人机之间的匹配关系等几方面。现代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方向是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 以创造适合于人操作的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 使人-机-环境系统相协调, 从而获得系统的最高综合效能。
今天有幸听到了浙江大学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孙守迁教授带来的《面向产品创新的应用人机工程与设计技术与平台》讲座。讲座中孙教授首先强调概念设计是产品整个设计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高度地体现了设计的艺术性、创造性、综合性以及设计师的经验性。
在概念设计阶段,产品各要素处于一种抽象、模糊的离散状态。这种状态既导致了设计的复杂性,同时也导致了产品的可塑性,给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设计思维空间。而到设计后期或制造阶段,则要考虑到各种客观情形如产品的材料、工艺、成本等,从而大大约束了创意思维的发挥,使得产品的创新难以得到体现。因而概念设计阶段是产品创新最为集中的一个阶段。
面向产品创新的概念设计,首要条件是要建立在设计方法学的基础上,从设计思维出发,并体现概念设计的全过程;同时,要紧密结合计算机的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使设计师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能更加简捷、有效的完成设计工作。人机界面是人机系统中人与机之间传递和交换信息的媒介。这里的“机”并
非就是机器,而是人的操作使用对象。人机界面优化创新主要是指在产品的人机界面设计过程中的产品创新过程。这一过程从产品与人之间的人机交互角度出发,对构成产品与人发生交互关系的内容进行优化创新设计。人机界面优化
创新可分为布局创新、形状创新、操作方式创新和操作界面创新。布局创新是指对整个产品功能进行划分与安排,在保证功能顺利实现情况下,尽量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形状创新与产品的布局分不开,布局形式决定了产品的外在形式,此时,形状同时要兼顾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产品的形状;操作方式创新与人的联系更加显著,人的不同部位来操作产品,将对产品的布局、形状产生影响,从而也影响了产品的整个操作界面。
由于产品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之中,它与使用者及使用场合有机地融为一体,我们必须要从人机系统的角度来看待产品设计是否符合人的因素。人机系统优化可进行安全性、有效性、维修性和舒适性等的分析评价。安全性是指人处在系统中是否安全可靠,对人身安全有无保障;有效性分析评价包含可及性和视野、作业空间大小和作业者之间的关系分析评价等问题;维修性分析评价就是在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设计过程中,利用仿真人模拟真人进行维修,从而判断是否可维修及维修性能的好坏;舒适性是对整个人机系统的总体评价,以舒适性表达产品设计的宜人性。人机系统优化还包括人的能耗和劳动强度等因素的分析评价,充分保证人机系统的人性化设计。
随着我国在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方面作出的不断努力,人机工程技术将会在产品设计方面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通过孙教授此次讲座的阐述,使我基本上对产品创新设计人机工程等相关概念和基本应用有了大致的了解。结合机械学习的相关背景,我想会对我今后学习和工作中产品创新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术报告二:
报告题目:高速铁路漫谈
主 讲 人:沈志云
时 间:
高速铁路是当今世界铁路高新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是当今世界安全可靠的现代交通工具。它在许多国家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世界铁路的新潮流。
今天很荣幸参加了沈志云院士的《高速铁路漫谈》报告会,深深感受到了院士的风采,尽管已是白发苍苍,仍然拥有敏捷的思维。沈院士今天主要从两个方面谈论高速铁路。首先是当前高速铁路的现状,我国高速铁路已经站在了世界的顶峰,因为存在巨大的市场,但是关键技术方面我国还和国外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沈院士形容为:高速机遇,千载难逢,转眼即逝,时不我待。他希望学校及实验室能够继续为中国的高铁建设做出更多贡献,同时也提出研究生应该成为科研主力军。后来沈院士还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用真空管道来解决超高速列车的空气动力学问题。
高速铁路的发展是大趋势,高速铁路问世后,使一度被
人们认为夕阳产业的铁路,出现了生机,显示出强大生命力,预示着“铁路第二个大时代”的来临。尤其是旅行时间的节约,旅行条件的改善,旅行费用的降低,再加上国际社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高速铁路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中国地城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均,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铁路长期以来在中国交通运输体系中一直起着骨干作用。高速铁路的兴建和正常运行需要大批的修建人员,铁路建成后将在沿线形成大批的中、小城市,这将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带动沿线区与外界商品、技术、人员、物资的交流和流通,吸引资本的投入,形成新的经济发展产业群,为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提供新的发展契机。高速铁路的兴建和正常运行将创造许多新的就业机会,这将加快我国目前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企业整合合并、产业链的升级优化产生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分流渠道,缓解了当前企业和单位的人事改革难题。同时,高速铁路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将推动和诱发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
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全球高速铁路的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铁以其安全性能高、旅行速度快、经济效益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轻等优点成为了全球铁路行业的关注焦点。我国作为对高速铁路研究起步较晚的国家,应利用好现有铁路的建设基础和积累的经验,勇于创新,全力以赴,早日
实现中国高速铁路网的宏伟蓝图。
近几年我国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大量修建高速客运专线,例如京津城际客运专线,武广高速铁路、郑西高速铁路以及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等;大量运用高速动车组,其中有运营速度200km/h的CRH1/2/5型动车组和运营速度达350km/h的CRH2C/3型动车组。
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而我们迫切需要做的就是研究超高速带来的一系列基本的关键问题:包括超高速列车的轮轨接触动力学;弓网系统动力学;空气动力学;车辆稳定性理论;系统动力学;运行安全性理论;综合乘坐舒适度;列车控制原理8项。只有在这些基本关键问题上深入研究,才能使超高速列车获得优异的动力学性能,满足使用要求。
通过聆听沈院士的讲座,使我对产品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及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结合机械学习的相关背景,我想会对我今后学习和工作中产品创新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术报告三:
报告题目:铁道机车车辆-铁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工程应用
主 讲 人:翟婉明
时 间:
中国铁路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输状态,其基本特征是“大运量、高密度、客货混运、提速重载”。这种超负荷运输方式在提高运能的同时,也严重加剧了机车车辆与线路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带来了较国外铁路更为突出的轮轨动态安全问题。传统的车辆动力学、轨道动力学理论体系,将机车车辆和铁路轨道分离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的研究方法,不能解决这种复杂大系统动态相互作用问题。
今天,翟婉明教授在牵引动力实验室会议厅做了《铁道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工程应用》的学术报告。传统的研究都是将车辆和轨道作为两个分离的系统来研究,而翟教授将它们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进行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今天主要从学术思想、理论模型、仿真技术、现场试验验证和工程应用实践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由于国情的不同,中国铁路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大运量,高密度,中国铁路在线路使用密度和运量上均居世界之最;
二、客货混运。随着中国铁路的发展,客运提速和货运重载的发展战略被提了出来,一大批高速客运专线的陆续完工和主要干线重载列车的开行都使得列车和线路的相互作用问题变得十分突出,这时候就应运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理论来对这些情况提供安全设计,并进行仿真分析。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基本学术思想是:将车辆系统
和轨道系统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整体大系统,将轮轨相互作用关系作为连接这两个子系统的纽带,综合考察车辆在弹性轨道结构上的动态运行行为、轮轨动态相互作用特性,以及车辆对线路的动力作用规律。在轮轨系统激扰下,轮轨之间的作用力将出现动态变化;轮轨动力作用向上传递引起车辆系统振动,向下传递致使轨道结构振动;而车辆系统中轮对的振动和轨道系统中钢轨的振动,将直接引起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动态变化;在轮轨接触点的法向平面上导致轮轨弹性压缩变形量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导致轮轨法向接触力的变化;在轮轨接触点的切向平面内引起轮对蠕滑率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引起轮轨切
讲座心得
时光在我们不经意之间飞逝而去,我们已经从青涩的一年级新生成长为成熟的大四毕业生。在这短暂忙碌而美好充实的四年中,我们自觉地汲取更多的知识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论是从课堂上,图书馆里,还是在受益匪浅的讲座中;同时,在实践中也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些无疑为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踏入社会并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从讲座中了解到了许多当今化学研究进展,使自己能够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督促自己学习实践,为未来打好基础。
在听讲座上我们要深化专业知识,使自己理论水平得到
提升。听学术讲座时,要有一定的基础,不然我们就不能够及时地理解其中的专业术语。在老师的《什么是分析化学》这一讲座中,我们能够先了解这一专业名称的真正含义,随着老师的一步一步的讲解,我们慢慢地对分析化学的了解加深。在听这一讲座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析化学的课程,但我们只是学习了很基础的东西,需要加深了解的只是还很多。我们在课堂上缺少的就是对未来化学的发展方向,而学术讲座距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激光技术及其应用》、《长链脂肪酸甲酯催化制备长链 脂肪酸醇的研究》、《ABO2型氧化物导电性研究》、《现代测试技术在珠宝玉石鉴定中的作用》、《有机光电子研究的新进展》等讲座不仅给我们介绍了化学的广泛应用,还让我们看到了化学无限前景。
当前由于许多废水、废气与废渣仍未经严格处理就外排,导致我国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仍十分严重。一方面旧帐未清,许多老厂的治污措施因种种原因,并未完全到位:另一方面又新建了许多污染较难治理的小厂,使环境对污染的负担呈有增无减的趋势。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为未来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发展战略。我们可以运用化学手段对环境进行监测,《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及动向》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关于环境监测的现状与方法,同时我们从课堂和试验中对环境保护加深了了解。
近年来国际上较普遍提倡和开展的绿色化学与技术的
研究,目的是发展环境友好技术、环境无害技术或清洁生产技术,同时强调化学过程的原子经济性,反
应的高选择性,不生成或很少生成副产品或废物,实现或接近零排放过程。工艺过程中强调使用无毒无害原料、溶剂及催化剂,同时生产环境友好产品。这样可以减少末端治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在《Regeneration Medicine》、《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概况》、《无机化学发展现状与趋势》、《Br?nsted酸性功能化离子液体在绿色有机合成中的研究进展》等讲座中从不同方向上看到了绿色化学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实现绿色化学的全面发展。
食品安全是大家都关注的话题,这是关系到我们生命安全的重大事件,就像刚出现的蒙牛纯牛奶致癌物事件,弄得人心慌慌的。听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简介》、《食品分析中的样品与样品前处理》的讲座,让我更深入了解了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以及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检测食物中的各种含量,还有对食品的处理方法。让我对自己的饮食习惯有了更健康的调整。现在很多人提倡绿色食品,相对于一般食品生产的绿色食品更安全,同时绿色食品还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听讲座是学习知识的一种途径,是老师们传授经验的时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福建省化工类行业的现状、发展与学生就业前景》、《 就业工作报告》 讲座中,我了解到自己就业的前景,让我更有目标的进行学习,从老师自身经历中,我受益匪浅。我相信自己的未来是精彩的,是有前途与希望的。
总之,老师们的讲解条理清晰、生动有序,时常举一些事例,使道理深入浅出,渗透人心,我们都被深深的吸引。通过学习,我们学到了化学专业及其他相关方面更深层的理论知识和更前端的发展概况,理论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并提升了我们的专业技能,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受益颇多,在这里,再次感谢老师们精彩的讲座!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虽然讲座活动已告一段落,但我们不会停止学习探索的脚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提醒着我们不断攀岩知识的高峰,充实自我,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四篇:研究生学术活动心得体会报告
研究生学术活动心得体会
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
这次学院请到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石中英教授给我们做了一次精彩的讲座,报告的主题是社会同情与社会公民。石中英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部长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基本理论方向学科带头人,故他的讲座对我们教育学原理专业的同学来说绝对是一场受益匪浅的盛宴。石教授此次报告的主体——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也是他一直以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在短短的几个小时的讲座已经让我们对这一研究主题有了深刻的印象,更为清楚的认识。他的此次讲座旨在对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之间的关联进行专门的分析,以期丰富目前有关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并有助于开展更加有效的公民教育实践。
社会同情是民主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理解的条件,社会责任的基础,也引导着人们的积极社会行动。社会同情的培育指向良好公民的形成,有助于防止和消解社会加速分化可能带来的社会冷漠、排斥和不正义。作为一种比起个体同情来说更加高级和复杂的同情类型,社会同情心的培育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加强人文和艺术教育、社会角色体验或扮演、开展人类基本教育等途径和方法来实施。
社会同情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共同遭遇或感受在情感上所发生的共鸣,与个体同情或人类同情相区别。社会同情是民主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理解的条件,社会责任的基础,也引导着人们的积极社会行动。社会同情的培育指向良好公民的形成,有助于防止和消解社会加速分化可能带来的社会冷漠、排斥和不正义。作为一种比起个体同情来说更加高级和复杂的同情类型,社会同情心的培育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加强人文和艺术教育、社会角色体验或扮演、开展人类基本教育等途径和方法来实施。
石教授首先向我们讲解了同情与社会同情的基本释义。基于同情对象的不同类型,同情可区分为“个体的同情”、“社会的同情”和“人类的同情”三种基本类型。社会的同情是一种比较复杂、高级的同情类型,建立在对某一特殊社会群体之中的个体同情基础之上并自始自终包含丰富的个体同情。但是,社会的同情又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对某一群体中个体的同情。石中英教授向我们讲解了社会同情作为民主公民的核心素质。社会同情有助于良好社会关系的建构,有助于帮助同情主体建立起与他者之间的密切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为共同目标的达成或相互之间经验的交流搭建良好的平台。在这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和和谐社会,就必须在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同时,通过教育的途径,培育未来公民的社会同情心,以防止和消解会加速分化带来的可能的社会冷漠、排斥和不正义。
第三部分则是社会同情心的培育与公民的诞生。公民的诞生为社会同情心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同情产生的机制指示了社会同情心培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首先,开展社会调查是一种基本的途径与方法。其次,通过加强人文和艺术教育来培育社会同情。许多研究表明,想象力在同情的产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行为主体对某一行为及其可能社会后果的想象是促使行为主体产生社会同情、选择适宜社会态度和行为的重要条件。再次,社会角色体验或扮演也是唤醒社会同情的一种基本途径和方法。如前所述,比起个体同情或自然同情来说,社会同情是一种比较复杂、也更加高级的同情类型,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要在他们身上培育起来这种同情品质确属不易。最后,信奉“博爱”、“仁爱”、“平等”、“人权”等一些核心价值的宗教、政治、文化或伦理学说也有助于唤醒人们内心的社会同情,并为社会同情的进一步发育提供情感的、理性的和信念的支持,有助于促使人们将社会同情进一步转变为社会责任和社会行动。
在演讲结束后,石中英教授还接受我们了的提问,并耐心给我们做出了详细的解答,让我们对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这一主题,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与深刻的认知。
第五篇:学术活动总结
学术活动总结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院组织了很多学术会议活动,我参加了一些学术活动:胡象明《从抗击非典疫情到防控甲型H1N1流感—中国应对的经验与启示》,胡军《少数民族政策分析》,李小宁《合同理论》,朱立言《公共管理中的语言》,Peer Vries《政府在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欧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应急管理与航空救援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
学校通过组织专业科研能力强的专家教授进行讲座,为研究生介绍正确的科研方法、学习方法、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的方法步骤、查阅文献的正确方法和阅读文献的方法。
不同专业领域的老师介绍了相关研究方向的理论与应用,专业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同时重点介绍了本专业所进行的相关课题研究内容,指出目前本专业的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听了讲座,开启了我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引导我尽快了解了本专业的研究方向的相关经验。特别是介绍了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些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老师在做讲座的时候,还为大家提供相关专业方向的阅读英文文献,让大家对国内外的相关领域都有一个整理的了解,并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如何独立研究。从文献综述的写作中,我提高了自己的分析和写作能力。特别是应急管理的学术研讨会,更是有来自多个大学的教授和学者,使我受益很多,听到了很多不同的思路与研究方法,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