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读书心得

时间:2019-05-12 15:0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韩非子》读书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韩非子》读书心得》。

第一篇:《韩非子》读书心得

《韩非子》读书心得

机械101班

郭进山

06 韩非子著书立说,究习帝王之术,欲以平生所得辅弼君王,富国强兵进而一统天下。在我看来,韩非子的学说切实可行,但穷尽举国之力,仅仅得益于君王一人,虽然间接也能使民族兴盛荣华,终归不是以惠及万民为愿景的学术。韩非子力主道、法、术,三者结合,互补使用,推行势治,秦王以此并吞了六国,成就了霸业。先贤的学说既然可以用来管治民众,统率国家,为什么不能用它来打理自身的言行举止,实现心中的志愿呢?韩非子说:空好仁义,等候尧舜的出现,一个治世一千个乱世;推行法势,纵有桀纣的出现,一个乱世一千个治世。同理可见:单凭兴趣、愿望、欲求和理念,苦待机遇,必然是失意多多;反之居势力导、趋利避害,就算遇到天灾不测,仍会屡有收获。按我的感悟,韩非所言唯独“势利”二字。势,何者为势?前腿受伤的马没有办法踢人;马踢人必用后腿,后腿抬起,就要用前腿支撑住身体,前腿不能受力,后腿就抬不起来。是因为没有作为的能力吗?是因为没有作为的意愿吗?不是,只是形势不容许罢了;这就是内在的势。龙腾云驾雾,倏忽万里,可要是没有了云雾,龙也和蛇一样只能爬行。龙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吗?龙和蛇真的没有了分别吗?不是,只是龙所依赖的环境改变了;这就是外在的势。势是客观的,本身没有善恶美丑之分。我们是人,所以有人的立场;我们是国民,所以有国家的立场;我们是家庭的成员,所以有家族的立场;我们是自己,所以有个人的立场。时代在发展,世界在进化,身边的现象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形形色色的事物,错综复杂的关系,糅合上我们的身体和立场,形成了与我们生命密不可分的势。与势相对应的是利,利就是利益。利和势一样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利的情况又是由势来决定的:居势、顺势、不渝势就有利可图;若是看不清形势,脱离了处势,所作所为超越了局势,失败必然会到来,利益也就受到了损失。势如此重要,因此韩非子直接指出:君主统治国家的权力,不在于他的仁德智勇,而在于他占有了最宝贵的势,这种势才是君主的把持。推之开来,我们每个人不也拥有自己立身的势吗?认识势,利用势,发展势也是我们通往成功的把持。对于势,韩非子提出了道、法、术相结合的策略。道是其中最高深的策略,自己静定无为,而天下自治,听起来玄虚,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人的眼睛难于自见,于是要依靠镜子才能查看容颜;人的才智难于自知,于是要依赖外物才能够认清自身。依赖外物所以难免被外物迷惑,道则是避免迷惑的方法。道奥妙无方,我所能领会得只有两条,即:端兆志趣不可见,赏罚利器不可以示人。不论治国而仅论及自制,正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人有了偏好,有了愿望,就不再能够毫不偏私的看待问题,当然就会因为误判而导致错误的累积,错误积累起来就容易被诱惑,甚至是被攻击。人又不可能没有偏好和愿望,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们隐藏起来,限制它们的作用。人有爱好,有追求,爱好和追求也只该是人生的部分,而不该是人生的主宰。闪电的光很强烈,却不能用它来照明;强大的动力却不能够控制,对人就不是福音而是灾害。房屋外面的墙不是房屋的本质,房屋的功用是在于它内部拥有的空间;真正的志趣也只会深刻的融入在行为之中,而不会张扬于外,张扬于外它就是一种狂热,狂热不是真正的志趣。依赖于外物的人可以完善的控制自己吗?当然可以。人都喜好利益,讨厌损害,所以赏和罚才成为管理行为的利器,只要完善的控制了对自己的赏罚,也就完善的控制了自身。这似乎容易,但却很少有人可以做到:被别人夸大的赞扬,人会高兴,高兴是一种奖赏,这个奖赏不是由自己控制的;被别人无端的指责,人会生气,生气是一种惩罚,这个惩罚也不是受自己操控的。一个人捡到了财物,凭空的得到了利益;遗失了财物,凭空的失去了利益。若是因为诸如此类的事情或悲或喜,就是被外物操纵,被夺走了控制自身的权力。

人需要收回这种权力,以自己的意志来决定什么样的行动应该赞赏,什么样的行动必须惩戒,赞赏和惩戒被执行,坚持和革除都为自己所掌控。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意志之坚定,可功成须臾,当止则止,纵千难万险,欲行则行;这样强大的自制力,就是赏罚不受成败得失的外物影响,所产生出的效果。赏罚的利器,要用法才能使它们挥舞起来。人皆自尊,可尊严不能成为控制的手段;人皆自爱,可仁爱不能成为控制的手段;人皆自信,可信念不能成为控制的手段;人皆自强,可愿望不能成为控制的手段。这些不能够成为控制的手段,不是它们不好,而是因为它们的作用都是基于自身的,这和人自己不能将自己举起来是同样的道理。法却不一样,法都是面向个体,而基于形势的,法是势作用到人的身上产生出的规则,这样的规则才应当是控制的准绳。操纵赏罚的度就是最基本的法,每个人的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法,但只有法被彻底的执行了,才能算得上是有法制。裸露的金矿,就会有人去盗采,不是因为法令不够严格,而是因为盗采不一定会被抓住;熔化了的金子就算不派人去看管,大盗也不敢伸手去偷,这是因为拿了就肯定会被狠狠的烫伤。法律不能遍及就没有效力,对自己的法度有一刻松懈,就会丧失掉所有控制的努力和企图,这是用法于自身必须要注意的。治国和自制毕竟不同。治国重罚而轻赏,以人的趋利之心不若避害之心,惩罚的效力要大于奖赏。自制的对象是自己,罚则生厌,生厌则难行,所以要以赏为主,以罚为辅,赏罚明确而又有信用,对自己的法治就能够成为现实。法是连接意志和势的稳定力量,对自己推行法制,虽然不会日进千里,但却能时时刻刻都是在顺势前进。人生是漫长的竞争,终日行健不移的来适应环境,人必定会有所成就。以法自制的效力,从长远看来必然是最佳的。从外物那里收回了控制的权力,用法度去加以掌握,仅仅这样还是不能完善的控制自己。控制是双方的,治国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斗争,自制是意志与潜意识的斗争,斗争都是长期和残酷的,要讲究技巧,讲究应变。法是根据势制定的,一旦固定就要长久坚持,它可以作为自制的原则,却不能够作为斗争的方略,斗争的方略是术。韩非子的术,又称智术,要通过行动逐渐的发掘和体会。治国有法而无术,国家就得不到法治的利益;自制有法而无术,控制就产生不了效果。如果规定出来的法可行,却没有效果,那就是术用得还不够。术是管理的技巧和艺术,自制的术需要熟悉自己的心理、生理、行为习惯、以及潜在意识等方方面面;见微知著,修补意志被松动的地方,调节好身心的状况,让意志、身体、情绪都坚定不移;势和法之间有术来弥合,势和道之间有术来调整,道、法、术的势治就可以完善的控制起自身了。使用势治,道德这个东西必须从治理中加以排除。道德是自我控制的结果,不是自我控制的原因,要结果参与到原因之中,最多只是造成行为的混乱。道德是非利益性的追求,自制是利益性的追求;用不谋利的东西去谋利,没有效果是自然的。用道德因素自制的人,当然是认为,道德高尚行为就应该顺利,有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未必是道德,以道德自制的唯一结果,只能是失去了还仅有的那一点良知。喜好和兴趣对于势治也是不可取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似乎喜好兴趣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如果它们最为至关重要,它们并没有失去,缘何世人十有八九抱怨不能从事所爱?喜好和兴趣丝毫不能改变现状,影响人生的最大的因素只能是势。常喝酒的人对酒有兴趣,常吸烟的人对烟有兴趣,兴趣来源于他们的行动;独独成功的人,那是天生对自己的事业有兴趣,世上岂有这样的道理!成功的人不过是利用自制,将意志转化为喜好,又把喜好升华成了兴趣而已——孔子何尝不是这个意思。追逐虚无缥缈的兴趣,却不肯丝毫的投入精力,只是抱怨形势对自己不公,真是让他们做上有兴趣的事,他们又犯起了嘀咕,不知道兴趣的所在了:这样的人注定要一辈子错失所爱。像道德、喜好、兴趣这样自我完善的误区还有很多,它们都看起来美好,然而不足以凭之成事。它们可以算是已有的良好条件,但不是成功的必然条件。想要治国,别人的忠诚并不值得信赖,使别人不得不忠诚才可以信赖。同样,良好的形势也不值得信赖,能够使形势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才可以信赖。道、法、术是可以信赖的:有了道就可以了解势,而不被势蒙蔽;有了法就可以利用势,而不被势控制;有了术就可以调节势,而不被势拘泥。了解势,意志就不会误判;利用势,行为就可事半功倍;调节势,环境就能够为人所适应。综合了道、法、术,自我控制又控制了势,不必戮力的操劳,不必张狂的表现,不必诡诈的权谋,不必生来的赋予,人人都可以走出光辉灿烂的人生。

第二篇:《韩非子》读书报告

《韩非子》读书报告

摘要

在整个中国封建君主时代的统治思想中一直就存在着两个“圣人”。一位是孔子他是显性的被历代君主所宗奉另一位则是韩非他是隐性的韩非的整套君主专制主义的政治策略被君主帝王们走私式地在暗地里运用。简而言之就是所谓“外儒内法”。

韩非思想主体是政治思想他倡导的“帝王之学”就是法、术、势兼治的专制论存在不少负面的糟粕。但在我们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并加强干部管理的今天如果能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地继承韩非的法治思想客观地学习《韩非子》中合理有效的精髓《韩非子》将是可资我们借鉴的巨大宝库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有三大核心主张,第一主张是“法”法既是抽象意义的法律法规也指具体的法律条文。韩非首先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四个字他推衍出一个结论国家的治理也必须有一道最基本的底线这条触之必死的底线就是法。建立并掌握了这个底线国可大治。他强调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他举例道卫嗣君时一个罪犯逃到了外国卫君照会对方国家想方设法务求引渡回国归案法办即使割地赔城都在所不惜。这种维护法治的严肃精神至今令人叹服。韩非还认为“法”落到执行层面就是二柄即德与刑或者说赏与罚。把二柄运用好法治就能落到实处。至于如何运用那就牵涉到“术”的层面了。韩非的第一主张“法”为古人提供了消解人治推行法治的有效途径和制度安排在当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韩非所倡导的法治精神和实践理念的现实针对性是不言而喻的。

《韩非子》中第二主张是“术”。“法”是要公开的而“术”则是暗藏于君主胸中的心计是君主对臣下的统治手段。他认为要想办法做到“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即君主行事要让群臣感到高深莫测、捉摸不透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将一切错误推给臣下。于是他煞费苦心地考察与研究了奸臣的各种行径并从人性恶角度给君主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防治手段归纳出一系列察奸、识奸、治奸、防奸的政治权谋这在古今中外的典籍中是十分罕见的。今天的人们若细读它恐怕没有一位不被这种种记录惊呆。辩证地看韩非所主张的第二主张,在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干部监督、行政管理领域中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在维护中央权威遏制部分地方、部门、行业坐大平衡社会关系等方面在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在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问责制度等方面适当运用策略和方式方法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韩非子》中的第三主张是“势”即指权势统治权是实施法治推进行政的前提保障山上苗比涧底松优越原因在于它得势虎落平阳被犬欺原因在于它失势。法和术的实施前提是大势大权在握法和术的实施结果是大势大权握得更紧。客观地看“势”解决的是统治地位的合理合法性问题和巩固加强问题这个问题在每个时代每个国家地区都普遍存在以普惠人民为出发点积极有为地完善自身通过巩固自身地位来巩固为民所享的成果这种“势”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我想在当前这种形势下《韩非子》的特殊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韩非具有比较明确的朴素唯物论思想认为自然界万物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其总规律是“道”其特殊规律是“理”明君把握好总规律才能治国安邦。他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和扁鹊见蔡桓公的典故提出了“质量互变”的看法。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尤其突出他在中国逻辑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之说”给矛盾律提供了正式的称号而且充分地论述了矛盾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韩非还提出在面对重重矛盾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在两点论的基础上坚持重点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都必须依赖于感觉器官来源于实践因此韩非在整部论著中经常提到“参验”即循名以责实用主流思想话语来解释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韩非非常注重逻辑思辩,而且理论基本都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遵守一切以实践为准,而且很重要一点,韩非不但提出的政治主张,还都详细规划了”力求可靠“的实现手段。韩非从人性角度思考问题在百家中也是很独特的。虽然韩妃子思想有着很多的漏洞,但在当时有很大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对待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它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三篇:浅析韩非子

百家争鸣之韩非子

——浅析韩非子法治思想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治思想简略介绍如下:

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韩非子有两个解释,一指人物战国末期韩国的哲学家、法家学家韩非;二指一本书,是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的。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新郑]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有人说他口吃。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

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韩非子说:“今贞信之士,不盈于十,而境内之官以百数,必信贞信之士,则人不足官。人不足官,则治者寡而乱者众矣。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韩非子对“父母官”的仁义施政很不乐观,他估计中间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可以信任,其它十分之九都是骗子、盗贼和无赖,所以,让这些人执政,不可能出现廉洁的政府,社会会乱套,百姓会遭殃。当然,那时候还没有现代意义的“人生而平等”的民权思想,孔子所谓爱民、亲民也不过是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御民需要,而不是主张,国家属于人民,即“民有”,何况,中国的老百姓向来是不关心政治的。韩非子的高明之处在于,提出了建立廉洁政府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是以“术”,也就是今天所谓的法律来约束官员,监督官员,而不是假定他们是圣人,便委任他们以治理国家的权利。

针对儒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权思想和社会规范,韩非子提出鲜明的人权平等、法律至上的主张,他说:“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能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他所设想的法律,人不论贵贱、贤愚都要一概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试想靠一套机械性的法律体系来维系政府的廉洁和行政效率。难能可贵的是 他在自己的思想体系里又加入了道家的成分,“明君无为于上”,最高统治者有了法律这部机器,什么事情都不要去问了,这跟在英国试行成功的君主立宪政体是惊人的相似的。

事实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个人治的国家,百姓管理国家的权利被所谓“仁义”君子所操纵,当然他们也并没有意识到参与国家管理应该是自己的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可悲的是,这些代替人民行使权利的官员,据韩非子乐观的估计,有十分之一的是好官就不错了,于是,出现“圣人在,则大盗不止”的局面,当权者享有特权可以为所欲为,百姓便只有被欺压和忍耐的份,很少有最基本的民权思想。今天,提倡“以法之国”,然而前提是,人民享有最基本的人权平等和自由。当警车开道,大小车辆威风凛凛穿行在大街上,百姓被驱逐在道路之外的时候,还谈什么以法治国。就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中国今天所需要的并不是对政治家们进行道德教化(就像进行先进性教育之类的),而是给他们多准备一些监狱(现在好多是政党内的纪律处分,或者罢免)。中国现在所需要的既不是仁慈,也不是正直或荣誉,而是简单的法律处治,或者说是将那些既不仁慈,也不正直,唯一能使官员们保持廉洁的办法是威胁说一旦劣迹被揭露就要处以死刑。韩非子最基本最伟大的主张是建立以法治国的廉洁政府,对官员最有效的约束监督方式就是法律,法律如绳,不仅对民,更对官。

韩非子法治思想的现实意义被秦始皇所欣赏,并为秦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所奉行的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在今天也有它一定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其“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目前,我国正处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时期,原来单纯靠行政手段调节社会各个领域的方法已经不适用,需要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作为主要的调节手段。因此,国家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韩非子“以法为本”的主张得到现实的实践,成为当代的主流思想。韩非子还强调“以法为教”,也使我们更加懂得,除了制定法律以外,还必须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让广大民众知晓法律、运用法律、遵守法律,使整个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风气。

诸子百家期末论文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2年6月

第四篇:韩非子名言

韩非子名言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优秀的名言吧,熟记名言有助我们增加知识储备,打造语言亮点。名言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非子名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2.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臵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3.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4.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5.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6.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7.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8.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9.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10.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11.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12.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13.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14.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15.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16.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17.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18.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19.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20.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21.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22.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23.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xi1),材非长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是它所处的地位高。)

24.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25.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26.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27.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28.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29.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所以经常有人淹死)

30.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31.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32.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33.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34.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35.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36.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37.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所以应该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臵等)

38.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39.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40.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41.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42.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43.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44.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45.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46.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平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诱惑)

47.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取得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

48.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49.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50.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

51、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52、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53、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商君书

54、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55、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56、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57、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58、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59、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韩非子》

6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亲朋道义因财失,父子情怀为利休。急缩手,且抽头,免使身心昼心愁;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司马迁写的<史记>意思是说天下人为了利益而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

第五篇:《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

阅读《韩非子》一书,给我最主观的感受是其中的“阴冷”。似乎朝野中的一切都是针锋相对,不争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先看君主,虽然手握大权,身居高位,可因为担心身边的人谋权篡位,只得把自己的一切好恶都深藏起来,终日戴着“面具”示人,惶惶不得安宁。这样的君主看似风光无限,可实则怎一个“累”字了得。再论人臣,似乎都是乱臣贼子,心怀鬼胎,对权力地位虎视眈眈,处心积虑想钻君主的空子以图私利。人臣之间自然更加“玄妙”,充斥着政治阴谋、离间术,人人自危,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遭奸人陷害,蒙冤而死。

这些阅读文本后直接的感受,与韩非子把其政治学理论建立在“人性好利论”前提上关系甚密。韩非曾说:“人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上掌好以驭民力,事实不宜失矣。”(《韩非子.制分》)虽然师承荀子,但在“人性恶”上,韩非子的观点明显更进老师一筹。“荀子谓人之性恶而可以为善”,而韩非子“认定人之性恶而无为善之可能”在他看来,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仅在君臣间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害交易关系,即使在父子、夫妻间也存在着算计之心,利益之虑。如他说:“父母之于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故父母之于子女也,犹用计算之心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将商鞍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三大法家学派融会贯通为一体,希望达到上能明主之法,下能铲除奸臣,从而致主尊国安的目的。当然,由于时代的原因,他的政治学说中还存在诸多弊端:如“君在法上”使他的法治主张注定只能成为人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非道德主义及高度的君主专制思想,使其治国思想体系中君权与民权处于极端对立状态;急于想救国图强的抱负使他的政治学说看起来太过激进等等,但我们似乎不应该以现在的眼光去评判几千年前的政治思想。

作为一部关于帝王统治的教科书,《韩非子》无疑对秦的统一以及其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韩非所说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既是一个封建大帝国维护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所必须的,又是中国历史上一切封建大帝国实施统治的真实写照,所以韩非被称为“中国倡导专制独裁政体第一人”,可谓当之无愧。而就先秦历史背景言,则为法家思想之最高发展。其地位之重要,诚不容否定也。”

虽然《韩非子》中赤裸裸地表现了人性恶的一面,里面充斥着争权夺利的“战争”,想要致人于死地的政治阴谋,让人读来感到“阴冷”,但我们并不能就此否定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韩非的一整套帝王政治学,毕竟顺应了由群雄割据向大一统君主专制集权发展的历史潮流,促进了历史划时代的转变。他的这种治国之术无声无息地化人了长达两千年的君主专制体系中,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下载《韩非子》读书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韩非子》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韩非子》读书笔记

    《韩非子》有感 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长河中,先哲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韩非子》即是其中一颗熠熠发光的宝石。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

    《韩非子》管理论浅议

    《韩非子》管理理念“赏罚”浅议 导论: 众所周知,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为《韩非子》。《韩非子》论“道” 议“术”阐述君主治国之“法”的同时,其实也彰显了韩非的管理......

    韩非子教案

    《韩非子—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教案 1 《韩非子——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其生平,识记并理解......

    韩非子管理思想

    韩非子管理思想 班级:10会专五 姓名:韩觉锐 学号:100322522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此前各位法家思想家如申不害、慎到、商鞅等人的思想,而且......

    韩非子的哲学思想

    韩非子的核心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

    韩非子法治思想

    韩非子法治思想及其历史影响刍议 杨璞玉滕海滨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 要: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体系。......

    韩非子读后感(通用)(五篇模版)

    韩非子读后感(通用12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韩非子读后感(通用12篇),欢迎阅......

    《韩非子》选摘

    《韩非子》选 一、一般认识1、人与现实 夫民之性,恶劳乐佚。 鱣(shàn)似蛇,蚕似蠋(zhú)。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然而妇人拾蚕,渔者 握鱣,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皆为孟贲(bē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