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科院研究所暑期夏令营活动心得体会
中科院研究所暑期夏令营活动心得体会
刚来到宿舍,发现浴室是男女共用,洗澡前,还得先敲门问下,里面是男生还是女生;洗完的衣服永远只能在宿舍内晾干。望着几乎天天灰蒙蒙的窗外,顿时觉得这就是北京吗?这就是期待中的the capital of China!?
不知不觉,来北京生物物理所整整两周了。在实验室这段时间里,每天所见到的是师兄、师姐各种熟练的实验技能;听到的是每周Eglish Club上 speaker 流利的英语介绍;看到的是组会上他们通过 slides,像讲故事般,讲述一篇外文paper。他们真得很棒!不禁思考,我来此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争取被生物物理所免试录取?此刻,我觉得自己应该变得更加优秀,能像这里师兄、师姐一样,甚至做得比他们更出色!既然如此,住宿条件、空气质量这些东西就让它们随风飘去吧。
带着我学习的是一位博三的师兄,由于家里的事情,他晚上一般不做实验,所以白天的实验安排的是相当紧凑。这边琼脂糖凝胶电泳跑上了,那边就开始挑单菌落;这次洗完刚用过的培养瓶,就为下次使用倒入新配制的培养液并拿去灭菌等等。总而言之,动作麻利、高效是给我最大的感受。
为了测细菌的生长曲线,师兄每个三个小时取一次菌液、测OD值,那么整夜待在实验室就不言而喻了。面对实验中出现的negative的结果,分析原因、一次又一次重复也是兵家常事。我问师兄,是什么让你坚持做下去?他笑了笑了,简单地说道,既然选择了,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前功尽弃,还是踏实地做下去。
师兄在给我讲解实验的过程中,也常常提问我一些问题。在做western blot时,他问我,既然你知道二抗是用来做标记的,那一抗是否可以做标记?western blot的原理,之前已经学过,一抗是用来和特异蛋白相结合,带有荧光标记或者酶的二抗和一抗结合,从而达到发现特异蛋白的目的。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一抗是否可以做标记,只是默认接受了二抗是用来标记的,顿时,觉得自己惭愧了,惭愧的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答案,而是之前一点都没有质疑过,只是毫无条件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知识,没有思考、没有怀疑。
记得张宏老师第一天对我们说的一句话:用纳税人的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果出了成绩,还算在自己头上,能不开心吗?今天,我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我希望在这里,快乐地学习、科研,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第二篇:中科院暑期夏令营活动感想
中科院暑期夏令营活动感想
在这一次为期五天的夏令营活动,我感受到了中科院老师的热情和来自科研一线的学者专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在众多活动中,我看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和我一样心怀科研的梦想,活动积极参与,讲座上积极提问。在这短短的五天内,我收获良多,我了解到中科院辉煌的科研成就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众多普通的科研人员的默默付出。
在带我们去参观“两弹一星”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六七十年代那一批才出众的科学家在条件如此简陋的情况下取得如此优异的成果,我心中佩服不已。也为那些科学家心怀祖国的情怀而感动。因此,通过这次暑期夏令营活动,我下定决心投身于大气科学中云物理学基础的研究中去,为国家的天气预报事业和治理污染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暑期夏令营心得体会
除非亲身经历,你决不会相信群体合作的精神和气力有多大,当团队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时,你常常会完成出乎意料的事,我深深体会到身为组员对领袖的期看,和如何才算是一名出色的领袖。我更进一步了解自我领导才能的不足,个人能力和性情;并且从组员身上学习优秀领导者应有的特质。最初以为又是枯燥的讲座式培训,活动开始后听培训师一番讲授,觉得是一件很成心思的活动,我们都是年轻人,都很活泼,但工作的性质使我们交换很少;活动中的乐趣和挑战是我们都没想到的,在培训师的引领下,各抒己见,相互配合,顺利完成所有项目;更重要的是活动结束后我们不再陌生!我已和身边的伙伴建立了一支坚不可摧的团队!抱着开放的态度往接受新的任务,勇往直前!我坚信现在的自信力和独力处事能力足以接受一切挑战!一同努力,一同接受重任,一同克服内心恐惧,一同完成任务,一同推心置腹,一同狂欢,一同建立最坚实的团队!这课程给我的比预期中更多,当中的经历,使我感到满足和兴奋。我有机会更深进了解自己在体能,心智,情绪各方面的特性,认清自己的弱点和内心的恐惧,发掘自我潜能。那将是我宝贵的人生收躲。
谁是最英勇的人;调和大于实干;只有一个声音;听比说重要;化腐朽为奇异;曾沧海难为水。拓展项目没有我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样使人心跳,各个项目轻松弄定,不免有一点点遗憾,但回头再细细看所有科目的设置,却很有它的道理。的确,拓展运动虽不像其他极限运动那样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但是极限运动夸大单个人的意志,而我们的这次拓展重点是在加强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我想这也应当是我们的领导和组织者的初衷。这类培训气力的感受比平时任何一件工作的感受都要深,我的思想被拓展运动俘虏了,但我深信马上我就会成为自己的英雄!团队中个人无能能力时,他该做甚么?就像那名被传递的队员,他甚么也不能做,只有听凭左右。他要把自己交给那些或有力或坚定的手臂,全身放松,就会到达目的;当团队中的你不能做些甚么的时候,最少可以在他人伸出援手的时候给予信任,这就是我的答案。
第四篇:2007赴中科院北京化学研究所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2007赴中科院北京化学研究所暑期社会实践报告.txt54就让昨日成流水,就让往事随风飞,今日的杯中别再盛着昨日的残痕;唯有珍惜现在,才能收获明天。2007赴中科院北京化学研究所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激情燃烧的岁月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的我们年少轻狂,经不住暴风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踏进科研机构,我们书写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我在酷热中迎来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个暑假,也满怀激情地报名参加了学院里举行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个大学生有别于中学生就在于他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注重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年代,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我积极参与了这项活动,为自己争取了磨练与锻炼的机会。
此行,我们小分队的目的地是中科院北京化学研究所。据我了解,从1956年建所至今,化学研究所走过了50年的历程,伴随着时代进步的步伐,伴随着新中国建设的步伐,化学所顺应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不断充实、发展和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在飞速进步,科技体制也在不断改革革新,化学所为了紧跟潮流,为了不落于人后,从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精干研究队伍,更加明确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炼科技目标、运行优化机制。化学所以深厚的学科积累、优秀的人才队伍和研究实力为基础,已经发展为我国化学领域内有很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影响的重要研究机构,为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所以作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一名本科生,我们视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为心中的圣地。
在吴淑娟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于七月二十日从学校出发,一路上我们展开可对北京化学所的畅想与憧憬,甚至游乐激烈的讨论。二十一日我们抵达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在师兄师姐的引导下我们顺利到达化学所。我的第一影响就是它的确有很浓的学术气息,是个搞学术,搞研究的好场所……接下来就是我们这一周大额具体安排了,主要活动有参观化学所的实验室、仪器室和学生工作室,和化学所里武汉大学的师兄师姐探讨一些问题,特别是我们所关心的考研及实验方面,更周到的是竟然安排我们下实验室做实验。在招生办公室主任刘老师的热情带领下我们先后参观了有机化学方面的有机合成实验室、有机固体实验室,超分子化学有机合成实验室,光化学重点实验室和有机新材料实验室:物理化学方面的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还有让我最感兴趣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塑料院重点实验室。在参观的同时有许多热情的老师和同学为我们讲解他们正在研究的课题,已经取得的成果及各种一起的使用方法,虽然他们的实验远远高于我们所学习过的范畴,但在他们深入浅出耐心的讲解下我们一个个由最初懵懂到茅塞顿开,更有甚者我们回和老师同学讨论问题,并提出问题……这写都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热情!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位在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实验室的一位学长,他来自于武汉理工大学,当时参观时,他讲解的真的是非常透彻和投入,绘声绘色,让我们领略了一次中科院北京化学研究所研究生的风采。此次实践活动我们都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们各自都有自己所关注的领域,是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去的。
作为我自己,对复合材料的合成和药物合成方面比较感兴趣,所以在参观的时候也是格外关注和认真聆听老师的介绍。我们都知道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同时带动着国家经济的突飞猛进,然而要发展工业,材料科学绝对是一个倍受瞩目的领域。可以说新材料的开发和研制如同新能源一样迫切,他们完全可以同日而语,同时它也是一个国家、公司企业科技
发展水平及内在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老师的介绍和实验室里面的大量壁报,我了解到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以不同方式组合而成的材料,它可以发挥各种材料的优点,克服单一材料的缺陷,扩大材料的应用范围。由于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加工成型方便、弹性优良、耐化学腐蚀和耐候性好等特点,已逐步取代木材及金属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电气、建筑、健身器材等领域,在近几年更是得到了飞速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高分子复合材料取代木材方面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广。例如,用植物纤维与废塑料加工而成的复合材料,在北美已被大量用作托盘和包装箱,用以替代木制产品;而可降解复合材料也成为国内外开发研究的重点。另外,纳米技术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也成为新的热点。以纳米改性塑料,可使塑料的聚集态及结晶形态发生改变,从而使之具有新的性能,在克服传统材料刚性与韧性难以相容的矛盾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材料的综合性能。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不明原因的病痛不断侵袭着人类,因此新药物的开发也是很迫切的。药物合成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及材料,特别是通过有机合成的方法研究手性有机化合物的药性是非常有前途的一个方向。
在接下来的两天在实验室的生活我同样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当时听到可以下实验室的消息我很兴奋,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应该抓紧这个机会好好锻炼以下自己。带我的师兄是武汉大学生2001级的李晓锋,现在在中科院北京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研究并师从于徐坚研究员。他教了我很多,特别是用液氮实现对溶液的冷冻,并通过真空冷冻几进一步冷冻,还有扫描电镜的使用及操作。这些仪器和操作是我以前所没有学过也没有机会接触的,不过师兄的帮助下我做的很好,连很复杂的操作都基本掌握了。总之此次来中科院北京化学研究所,觉得他们的实验条件真的很好,我很荣幸看到那么多国内少有并能价值连城的实验仪器,甚至有机会亲手操作。
同时我也感受到身处在这样优越的环境,可以即及时的接触到最先进的实验仪器,最好的学术氛围,有更多的机会倾听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讲座并可以相互探讨。非常幸运的是就在我们到达的第三天即7月23日,我们有幸聆听来自美籍匈牙利人,第十四届诺贝尔奖得主G.A.OLAR教授关于能源与环境的讲座。这长讲座的却让人受益匪浅,他在讲座中主要提到了现阶段,能源危机趋于扩大化、全球化,所以人类必须去开发新的能源。但考虑到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要求新能源的利用率大且无污染。他该中国新一代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并将会在人来人往社会上发挥中大作用。总而言之,2007年赴中科院北京化学研究所的暑期实践活动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无限回味。更何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阅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校园里到处洋溢着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青年大学生有实力承担的起未来建设国家的重任,追求进步,刻苦求知,勤于实践,全面成才必将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共同心声和行动!
第五篇: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范文模版)
机构设置
形象标识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徽
地理资源所与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签署科技合作协议
签约仪式现场
6月7日下午,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该所举行。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朱立军、副厅长王赤兵、副总工程师王龙、办公室主任吴月平、科宣处处长张鹤林、信息中心主任周丕基,地理资源所所长葛全胜,副所长刘毅,党委书记成升魁,副所长、党委副书记高星,所长助理、科研处处长王绍强,所长助理、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陆锋,以及孙九林院士、樊杰研究员、董锁成研究员、闵庆文研究员、张百平研究员、陈荣国研究员、龙花楼研究员、诸云强副研究员、姚永慧助理研究员等出席了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由地理资源所高星主持。葛全胜所长和朱立军厅长分别致辞,并代表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
仪式上,刘毅回顾了地理资源所在贵州省开展的工作。陆锋介绍了地理资源所及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情况,陈荣国、诸云强、樊杰分别做了“高可信地理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BeyonDB及其应用”、“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全国国土规划的科技支撑与广东省国土规划试点”的报告。随后,王赤兵介绍了贵州省国土资源信息化的情况。地理资源所闵庆文、张百平、姚永慧等分别介绍了在贵州省开展的研究工作。孙九林院士回顾了在贵州省开展的科研工作,并就贵州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及未来与地理资源所合作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朱立军厅长高度评价了地理资源所在国土资源规划、地理空间数据库技术、数据共享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贵州是地理科学典型研究区域之一,希望以此次签订合作协议为契机,建立与地理资源所长期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该所的智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提升贵州省管地、管矿、防地灾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主办科技期刊
地理类:
资源类:
2013年,地理资源所共有在研项目744项(包括新增项目303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5项、承担课题28项,主持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大项目1项、课题8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课题16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课题3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项、重点项目14项、面上项目17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2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2项、课题8项,院重点部署、创新集群及重要方向项目15项,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1项、院其它项目11项;承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星及应用产业专项项目1项,科学技术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外交流国际合作项目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承担经费在100万以上国家部委委托项目11项、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32项。
2013年,地理资源所共发表论文1519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录论文642篇、EI、ISTP及其他国外刊物论文66篇,出版学术著作(地图集)34部,获得受理和授权专利36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1项,完成区域(全国)发展规划23项。35份咨询报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或被中办、国办刊物采用。
地理资源所与美国智库合作开展滨海湿地保护研究
2014年 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美国保尔森基金会在北京共同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宣布启动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战略研究项目。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周成虎院士、保尔森基金会总裁Cynthia Zeltwanger女士与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主任马广仁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保尔森基金会主席亨利·保尔森先生与项目执行方代表,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秀波研究员、对外合作处副处长张明,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教授等参加了签约仪式。同时,保尔森基金会正式与老牛基金会合作,将接受来自老牛基金会的公益赠款,用于支持滨海湿地项目的具体实施。
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战略研究项目以国家湿地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为依托,组建了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共同参加的研究团队。项目经费为60万美元,由老牛基金会捐赠。项目将分析中国滨海湿地的现状、变化趋势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中美湿地保护的典型案例、经验与教训,组织研究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管理的战略、政策框架与优先行动,为决策者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为业务管理部门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从而致力于对中国滨海湿地的保护,在政策和实践两个层面推动中国滨海湿地的保护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