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学后感

时间:2019-05-12 15:1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茶文化》学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茶文化》学后感》。

第一篇:《茶文化》学后感

茶文化欣赏读后感

《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但最初茶是作药用的,神农尝百草用之解毒。后逐渐成为皇室贵族的特权饮料,至晋隋才在民间普及。陆羽闭门十余载著述《茶经》,影响天下声名海外,世尊为茶圣。陆羽是弃儿,被竟陵笼盖寺住持僧智积收养,成年后与皎然结忘年之交。皎然是中唐著名学僧,传世文集10卷,诗文中多处提到与陆羽的友情,以及共同采茶、制茶和品茶。所以,陆羽的茶文化思想吸收了许多佛家思想。

品茶的环境宜清、宜静、宜闲、宜空,而不宜过雅。徐渭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静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这里青藤讲的是文人雅士的品茗环境,似乎过于雅致,而难达禅宗论道“自心是佛”的空灵之境。我以为陈继儒强调的“一人得神”和张源讲的“独啜日神”更近茶道之道。

论茶道,近代日本似乎更有心得。茶自唐代传入东瀛,至十五世纪僧人珠光奠定了一套简单朴素的茶道仪式,十六世纪经千利休进一步完善,坚定确立了闲寂、枯淡的茶道美学观点,并使之升华到民族艺术的高度。日本是岛国,偏安一隅,民族单一精致,善于吸收、总结、沉淀、堆积和挖掘。而且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也不像中国茶道受儒道释三位一体的综合影响,而最终归于“中庸”平和。日本茶道由僧侣引进,始终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自宋代禅宗东布,更使茶、禅融会贯通,达到 “茶禅一味”的三昧之境。

多情而善感的文人对茶情有独钟,喝茶喝到得意处,难免诗兴大发,留下许多佳句。卢仝在《走笔谢孟谏仪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犹如习习清风拂面而来,让人精神顿爽。

闲来约三五知己,远离城市的喧嚣,携一把古琴,弹一首妙曲,泡一壶好茶,在“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中享受美好时光,暂且抛开一切世俗烦恼,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闲情逸致。望远处漫山清凉的翠绿,任思绪挣脱世俗的束缚,在无尽的天际飞扬。

品茶的确是一种美的景致,茶道的确含有深刻的文化精髓,而茶与禅的确有着一种浓稠得剪不断化不开的千丝万缕的情结。很多时候我们不妨静下心,暂且从一天的喧嚣中解脱出来,好好的喝一杯茶。

又逢选课,在室友们热烈的讨论着选修课的心得体会时,我沏了一杯浓茶,凝视着茶叶的浮浮沉沉,却无什感触,平淡的生活,恬静的心情,无所谓快乐和忧伤,欣喜与悲恸。一个学期的茶文化课,与其说是传授知识,不如说是体味人生。在浮躁的大学期间,静下心来,喝一杯茶,思考人生,让我可以很好的放松,也就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我们总感叹生活太单调,学习太糟糕,做人太窝囊。其实我们的生活可以很丰富,学习可以很顺利,做人可以很潇洒。因为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可惜繁重的学业,忙碌的生活让我们无暇去顾及精彩的瞬间罢了。而饮茶能使人净化心灵,净化的心灵才能欣赏到心情的那道风景线。

品茶就像品人生。品味生活,把握生活节奏。人不能总是斤斤计较于生活中的琐事,把心胸放开点,那么生活也会流光溢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细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就会发现,平凡后面的乐趣也让人留恋。生活本身就充满了阳光与快乐。快乐于我们乃至善且自然之追求。然而尽管如此,我们并不去追求每一种快乐,而是偶尔放弃快乐,因为在忍受了短暂的痛苦之后,更大的快乐便随之而来。一盏茶后,细细品味着那些平凡、痛苦和简单,如茶,亦如人生。

品茶,品的是一种平实、无华、静如止水的人生心态,但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将一种对人的关怀和善意的举措升华为意境。生活并非平平庸庸的过完期日,而是追求一种心态,一种自我的信仰。饮中国之茶文化,品淡雅之闲情,悟生活之真谛;一片宁静,一份悠然,一丝感悟,尽在一杯清茶之中。

茶有很多品种,我唯独对铁观音和龙井茶情有独钟,喜欢它低调的清,不张扬的淡,它特有的清香能让人静下心来细细体味平淡的生活。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生活,所有的烦恼与挫折都成为生命中的礼物,上天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挫折能使我们更坚强,烦恼让我们更珍惜片刻的宁静。

虽然说起来,我还是不懂茶的,但是我认为茶品五花八门,不需全懂,找到自己喜欢的就好;茶艺丰富多彩,无需样样精通,会泡便好;茶道高深玄妙,无需参透,有感便可;茶文化博大精深,懂或不懂都不打紧,喝一杯轻松茶就好。

就像周作人曾说的,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第二篇:茶文化学后感

中国人总是对茶有着独特的感情,悠久而弥长,从古到今,文人墨客无一不爱品茶,对茶的赞美也一直没有消停过,且看那些有着中国古老文化韵味的诗词就很是能了解了。

我对茶,不算很热衷,但因我的父亲总爱喝茶、品茶,虽不是很懂茶,但也有着如遇故人般的亲切之感。印象中,父亲总爱和三五友人一起喝茶下棋,谈笑风生,那画面很质朴,却真真是生活最原始而又幸福的点滴。

茶,从古至今,历经千余年而仍兴盛不衰,我想,主要原因是,茶不仅仅是饮水,更是一种艺术,一门关于人生的独特哲学。

一开始,茶叶只是小小的干枯状,当热腾腾的水注入茶杯之中,茶叶升腾起来,慢慢散开自己的叶子,再缓缓沉淀下去,散发出醇香浓郁的芬芳。这就好比人,起初,我们都还很单纯、懵懂,渐渐的我们走出了校门,踏上了社会,经过职场的磨练,我们告别了昨日的青涩,日渐成熟起来。同时,年轻的我们又对明天充满了无尽的期许,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努力奋斗。一番拼搏之后,终于事业有所成就,而我们也逐渐老去,但我们交给我们的下一代很多,为这个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我们倾尽所有的力量,做了最好的自己,我们发挥了我们的光和热。

自从现在慢慢接触茶,学习茶艺,开始明白茶的韵味,它很静谧,但又充满活力;它很平淡,但又有着无穷的智慧。很难想象,只是简单的一杯茶而已,举手投足之间,有着对生活的领悟。手握一盏杯,嘴角浅抿,茶香四溢,闭目凝神,心清神爽,俗尘杂事一概抛诸脑后,那一刻,世界清宁祥和。我想,不是每一个人都懂喝茶,也不是每一个人能体会茶的这种清宁的风韵。

是的,不是每个人都懂。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什么都追求快捷、方便,像茶这样需要时间、心境,细细体味的艺术,已渐渐被淡忘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很多企业开始生产简易包装的一次性茶饮料,它无需冲泡,只要拧开瓶盖就可以直接饮用;它也没有浓郁的茶香,只是混合着各色人工添加剂的味道。幸焉?不幸焉?我无从评论此中是非,只是,越来越多民族的精髓,开始褪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这自然不能不算一大损失和遗憾。其实,我觉得,作为生活在新时代新环境下的我们,学习、工作各种压力背负在身,压的我们喘不过气,和友人相聚片刻,一起品茗一杯清茶,道几句琐碎的话语,那已是凡尘之中一大乐事,这是种平淡的快乐,真实而温馨。难怪乎古人也常感叹:“ 终日错错碎梦间,偷得浮生半日闲。”

第三篇:论茶文化学

论中国茶文化学

摘要:中国经历了几千年,中国文化也发展了几千年了。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茶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知识,世界各国都把研究茶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当然也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一项很好的佐证。本文通过对茶叶的发展历史的描述,并写出茶与健康,文学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关键词:茶文化,发展,健康,价值,素质,培养

正文:

一、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二、茶文化与养生

中华医药学是一个丰富宝库。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如《本草》、《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都记载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疾,消炎解毒、益寿延年等20多项功效。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

随着现代茶叶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分离和鉴定茶叶已知化合物共有500多种,并经过多种实验和临床证明,茶叶的药理作用还有减肥、降压、强心、补血、抗动脉硬化、降血糖、抗癌、抗幅射等等。最近,我国医药界又从绿茶中提取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茶色素,临床证明有调节血酯、抗凝促纤溶、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是茶药理研究又一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饮茶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茶,是中国古老的饮料。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茶叶中的营养成分。药效成分不断被发现,并通过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证实其保健功能。近年来。各国的研究结果都证实了这一点,即饮茶确实有益人体健康。有人预言,茶叶将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健康饮料。因此,只要提倡科学饮茶,可以说,茶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正是中华茶文化与养生关系密切的物质基础。

三、茶文化的核心价值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关于世界人生本体根据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茶道”以茶为媒,通过沏品茗品人生。

茶、赏茶、饮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学习礼法、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人的生存是现实的,也是超越的。处于现实中的人力求超越现实,克服现实的缺陷,摆脱现实的束缚,让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让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茶道首先追求在虚静玄观之中,通过直觉体悟达到对人生茶语清心: 对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把诸家精华与唐代文化的特色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首创中国茶道精神。饮茶不只是个物质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觉体悟的过程,强调在茶事之中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养成茶人品格。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品茗品人生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個空灵舒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時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虛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茶文化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茶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优秀代表之一,融合了儒、释、道各家思想,是东方哲学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有人曾总结道“茶与儒通,通在中庸;茶与禅通,通在神和;茶与道通,通在自然”。茶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情趣对当今人与社会的进步都是有益的参考,正如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所说“茶文化在建设民族文化的宏伟事业中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在大学校园中,茶文化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良好载体茶文化带给学生最大的影响是可以使他们能开浮躁的心情。静下心来,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去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有的学生。茶心得中写道:“泡茶。首先要平心静气,摒除杂念,泡茶是美与认真的结合,上实验课,使在实践中学会了茶叶冲泡技艺。领略了茶艺魅力,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思想,了心灵,提高了文化素养。”在浮躁的社会潮,有茶艺的清新静谧让我们从尘嚣中摆脱出的确很不错,感谢《茶文化学》带给的一切。”同时,茶文化中倡导的礼仪、礼俗,让当代大能养成文明的举止。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养和礼让,敬爱为人的良好品格。有的同学在习得中写道:“做人,不需要过多的背后议论,而更正面的直接沟通,时时换位。彼此谅解,如同玻璃杯中浮动的根根绿茶,虽有碰撞,但由于水的磨合,使矛盾的对立面轻轻反弹,没有损伤,唯有动态美,慢慢地,随着摩擦越来越小,茶叶也沉淀出一分静态和谐之美。双赢的魅力也在这一片不断的摩擦与自我抗衡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茶文化是一种怡情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美学容,如千姿百态的茶造型之美;茶艺表演的韵律与动作美;茶席设计的意境美;茶具之美;茶馆环境美;茶包装之美;茶香、茶昧之美等,这些,在向大学生展示一种生动而传统之美。《茶文》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有丰富的图片和视频,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茶文化美,是一种“淡美”,茶文

化之美,能启真扬善。淡的中国文化传统之美融会其中,学生徜徉其中,情领会,可以开启心志,怡情悦性,感受生活的好与诗意,启发对美的追求与向往。“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而是心物联姻后的产物”。茶文化在展示美的同时,能深层次地影响人心,让美根植心底。在茶艺表演。学生还要注意仪态美、仪表美、语言美等,培养生美的言行,美的举止。在课堂演讲环节中.将态、仪表、礼仪等项目也纳入评分体系。使学生课上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等.尽量把自己最的状态展示出来。因此,茶文化学课就是一种美享受、美的提升的过程,能达到培养审美情趣且冶性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茶的起源及传播》 中华美食网,2004-03-27

[2] 《论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2004-07-21

[3] 《茶.健康天地, Tea and Health》, 2010年 10期

[4]《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0,(1):40~42

第四篇:茶文化学复习资料

茶文化学复习资料

1、茶文化学:是以科学的态度和历史的眼光研究茶的起源、人类饮茶发展与变迁、茶的品饮艺术及饮茶习俗、茶与自然,社会,政治,宗教的关系以及现代饮茶的社会功能,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2、广义茶文化: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以茶为题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合。

狭义茶文化: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理念、信仰、情感、爱憎等思想观念的各种文化形态之统称。

3、茶文化的性质:广泛的社会性、牢固的群众性、典型的民族性、明显的区域性。茶文化的社会功能:①推动廉政建设;②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③增进人民健康;④建立和谐社会

4、茶的几种起源说:①中国起源说,起源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②印度起源说;③原产于中国和印度;④原产东南亚有野生茶的各产茶国;⑤原产于印度、缅甸和中国交界的无名高地

5、中国四大茶区:

江南茶区(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

江北茶区(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西南茶区(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及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古老茶区)华南茶区(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

北至山东省荣城县;南至海南榆林;西至西藏自治区易贡;东至台湾东部海岸

6、世界三大高香红茶:祁门红茶、锡兰乌沃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

7、茶文化简史:

萌芽——秦以前(生产和利用源于巴蜀),是我国发现和利用茶的初始阶段,即从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发展到开始人工栽培;局限于巴蜀地区,作为贡品已有记载

发展时期——两汉南北朝时(茶业向东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区域扩大,向东转移;成为商品向全国各地传播;饮茶之风遍及南方

兴盛时期——唐宋时期(茶叶日益繁荣,饮茶风气遍及全国),栽培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贸易中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的浙江、福建一带;饮茶风气全国普及;有关茶书著作相继问世.宋元时期:(茶业中心转移福建,斗茶成风),茶兴于唐盛于宋;出现了“以茶为业”的专业户和官营茶园;属福建北苑最为有名,规模最大;当时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已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流域南移到东南福建一带。

鼎盛时期——明清时期(散茶兴起,茶文化走向民间),栽培面积、生产量一度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茶叶的生产技术和传统茶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散茶成为生产和消费的主要茶类;茶叶产品开始出口销往世界各地;茶叶外贸机构亦得到发展

明代饮茶:斗茶之风消失,茶叶研末变为瀹饮法;对黑、花、红、乌龙茶等茶类起了推动作用;

黄茶起源:是茶叶“自然发黄”,早在7世纪时为寿州黄芽;闷黄,明代黑茶起源:宋代川茶;湖南安化黑茶

花茶起源:始于宋代,以花入茶,窨制花茶

乌龙茶起源:属半半发酵茶,在明代中晚期的武夷山茶区已出现红茶的起源:起于明而盛于清(最早的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方兴未艾——中国茶业再现辉煌,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经济飞速发展;种植面积第一位;产量占世界第二位;出口量占第三位;绿茶出口贸易占世界70%左右

[

一、煮茶法]

煮茶法:自汉至今,汉魏六朝以迄初唐(主流)中唐(支流)

直接源于食用和药用。

时间:不晚于西汉末;地点:饮茶有比较明确文字记载在巴蜀地区

特征:茶品:①以散茶、团茶作为贡品

茶器:②唐以前,茶器与食器混用,中唐以后有专门茶器

煮茶法是指要饼茶研碎待用,然后开始煮水,以家水烧开。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杓出,以备用。继续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波涛浪滚,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的沫饽放入水中,视人数多少严格入量。

[

二、煎茶法]

煎茶法:陆羽式煎茶法,是唐代饮茶的主流形式,是中国茶艺最早形式;从煮茶法演化而来,直接从末茶改进而来

时间:西晋,杜育《荈赋》;地点:岷江之水,发明在巴蜀之地

茶品:唐宋时有粗、散、末、饼四类(都应碾成末再煎)

茶器:唐代发明了茶器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创作记载的一种烹煎茶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候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茶,备器,选水,取火,候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品茶等

流变:煎茶法萌于晋,盛于中晚唐,衰于五代,亡于南宋。煎茶法衰亡之日,便是点茶法隆盛之时。

[

三、点茶法]

点茶法:两宋饮茶的主流形式,曾传朝鲜、韩国、日本

缘起:煎茶法;时间:不晚于北宋初年,北宋蔡襄《茶录》

地点:建安民间

茶品:出散、末茶均可。但要经炙、碾、磨、罗成茶粉

茶器:风炉、汤瓶、茶碾、茶磨、茶罗合、茶匙、茶盏、茶筅等。茶筅是点茶法最重要茶具。

点茶法属清饮。程序:备茶,备器(炙、碾、磨、罗),取火,候汤,熁盏

流变:点茶法萌芽于晚唐,始于五代,盛于南宋,衰于元,亡于明朝后期

点茶法有茶百戏

点茶法做法:先将茶饼放在火上烤成金黄色;把茶饼敲碎,碾成极细的茶末,用筛子把茶末筛一遍,去掉粗末;取一定量的茶末放进黑色的茶碗量,加入少量水,搅拌调匀,调

成膏状;往茶碗里注入更多开水,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筅搅拌茶汤。通常要七次注水,每次注水茶筅击打次数不同,轻重缓急不懂,直到理想状态。

[

四、泡茶法]

泡茶法:自明朝中期形成至今,是明清以来的主导饮茶方式。

泡茶法两大来源:①是源于唐代“庵茶”的“壶泡法”;②是源于宋代点茶法“撮泡法”

时间:明朝万历年前(壶泡法)地点:苏吴一带的发明

茶品:各种茶类即可; 茶器:景瓷,宜陶,紫砂壶,盖砂杯

撮泡法:直接置茶入茶盏,注沸水即可

壶泡法:在壶中冲泡,然后分盏入茶杯引用

壶泡法:萌芽于中唐,形成于明朝后期,盛行于清及民国时期,小壶小杯冲泡品饮青茶的功夫茶法,在工夫的基础上发明了闻香杯和茶海(公道杯),以及用盖碗代壶的台湾变式工夫茶。

煮茶法:煎茶法是特殊的煮茶法;泡茶法:是特殊点茶法

至今唯存:煮茶法和泡茶法。

[

六、茶具]

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好茶=妙器+好水

1.茶具:广泛地讲,是泛指完成泡饮全过程所需的设备、器具、用品及茶室用品。狭义地讲,茶具仅指泡茶和饮茶的用具。

2.紫砂茶具创始于宋,明代以后大为流行。三大特点: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

3.唐代六大名窑:刑窑、岳州窑、婺州窑、寿州窑、洪州窑、鼎州窑、越窑

4.景瓷茶具(明代两代产的白瓷):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北宋江西景德镇产的白瓷,质地光滑,百里泛青,雅致悦目,所以有“中国瓷都”之称;青瓷生产的鼎盛时期:宋代浙江龙泉哥窑、弟窑

5.茶宴:宫廷茶宴、文人墨客、禅林茶室

6.明代宜兴罐以供春壶为上

7.有“假玉器”之称的是唐代白瓷

8.茶道组又称茶道六君子,包括茶针、茶匙、茶则、茶夹、茶漏、茶道筒

9.宋代盛于“斗茶”,又称“茗战”,斗茶崇尚“茶色贵白”茶具以青、黑瓷为好

[

七、茶政与茶法]

1.税茶法的主要内容:理清税权;取缔私茶;保护茶园;泸州、寿州、淮南一带税额追加50%

2.茶政与茶法产生的背景:唐代以前,茶叶经营为自由贸易,亦称赋税。但随着茶叶生产、消费的不断普及,茶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茶叶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利益,引起了统治阶级的重视。从而统治阶级为了掠夺茶利,便制定了茶政、茶法,对茶的经营方式进行规范,以便谋取巨大的茶利。

3.我国茶的征税始于唐德宗建中元年。

4.榷茶制:即插得专营专卖。始于中唐时期,文宗太和九年,宰相王涯奏请榷茶。真正厉行“榷茶制”的是从北宋初期开始的。我国榷茶之制正式施行始于宋太祖乾德二年。

5.茶引制:到了北宋末期“榷茶制”改名为“茶引制”(官府不直接买卖茶叶),一直沿用到清乾隆年间,才改“茶引制”为官商合营的“引岸制”。

6.引岸制:实行产销对口贸易

宋代茶法:三税法、通商法、茶引法、见钱法、贴射法

宋代茶政:茶叶专卖、茶马互市

7.元代茶叶:最大特点是其过渡性;元代茶叶编辑秦淮以南广阔区域;饼茶逐渐衰落,制造以散茶、末茶为主,贡茶也是散、团并重;元代茶政:茶引法

[

八、贡茶]

1.贡茶起源于四周;从李唐王朝开始形成制度

2.唐代贡茶制的形式:朝廷选择茶叶品质优异的州定额纳贡;选择茶树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自然品质优异、产量集中、交通便捷的重点产品,由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即贡焙制),专业制作贡茶。

3.唐代贡茶,以蒸青团饼为主,以早为贵;宋代沿袭唐制,顾渚贡茶院逐渐衰落;明代贡茶,散茶星期;清代贡茶,茶名钦定。

[补:]

《茶经》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选、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艺术、精神、茶道)

茶房四宝:玉书碨、潮汕炉、孟臣罐、若琛瓯

产茶国: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尼西亚、日本(产量从大到小排列~)茶叶传播路线:东传:由中国→日本、韩国;

西传:由福建、广州→南洋诸国→马来半岛、印度半岛→地中海→欧洲各国北传:传入土耳其、阿拉伯、俄罗斯

茶马贸易始于唐肃宗时期;唐德宗贞元年间正式开始了商业性的茶马交易

[

九、茶馆]

一、茶馆亦称茶肆、茶坊、茶社等。是专门供应茶水并提供消费者品名、聚会、休闲、娱乐的产所(以饮茶为中心的综合性活动产所)。茶馆最早形式是茶摊,中国最早出现在晋代。

大唐中期郭嘉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空前繁荣,茶馆不仅在江南普及,也流行到北方,此时茶馆除了予人解渴外,还有休息、进食功能。

宋朝:兴盛时期。特殊功能: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进行各种演艺活动和行业聚会。

明清:休闲、饮食、娱乐、交易(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民丰物富造成了人们对娱乐的需求)

近现代:衰微时期。中国经历了战争、贫困和一个非常时期,茶馆一度衰微。

近二三十年来:复兴时期。中国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精神的追求,茶馆作为文化生活形式也悄然恢复。

茶馆也成为人们业余生活重要选择之一二、四川茶馆以综合效用见长;苏杭茶室以幽雅著称;

广东茶楼主要与“食”相结合;上海茶馆海派风格

北京茶楼集各地之大成,以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为特点

三、历史上茶馆种类: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野茶馆、茶摊、茶棚

近代茶馆种类:音乐茶室、茶轩、茶亭

四、仿古式茶艺馆:室内庭院式、现代式、民俗式、戏曲茶楼、综合性茶艺馆

五、茶馆的功能:交际功能、休闲功能、餐馆功能、展示功能

上海湖心亭、北京老舍、杭州湖畔居、成都顺兴老茶馆

[

十、茶文化旅游]

1.茶文化旅游的内涵:是现代茶业和现代旅游业交叉结合兼具共容的新型旅游模式。它是将茶生态环境、茶事活动、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的产物。茶文化旅游由于涉及面广泛,既属于文化旅游,又属于观光旅游、民俗旅游。以茶园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为背景,在相应的局部把地区范围内进行人工修饰和点缀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其基本形式的秀美幽静的环境为条件,以茶事活动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的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载体,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为内容,进行规划、设计,而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商贸,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

2.茶与旅游相结合的原因:产茶区和风景区的结合;茶俗是民俗的一部分,民俗旅游是旅游的一种方式;茶文化旅游满足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对文化、历史、审美的追求。

3.茶文化旅游类型:自然景观性;人文考古型;茶乡特色型;特色茶俗型;农业生态型;修学求知型;茶馆体验型

特色茶俗:藏族酥油茶;茶乡特色型:新昌大佛龙井茶、余杭径山茶旅;人文考古型:陕西扶风县法门寺、浙江顾渚山、福建建瓯“宋代北苑公差”,摩崖石刻碑文

4.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

5.茶文化旅游的特点:大众性、群众性;区域化、集中性;多样化,丰富性;人性化,传承发展性;休闲化,体验性

6.茶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思路:

①突出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②加强茶文化旅游区建设;③不断开发茶文化旅游新产品;④发掘茶文化宗教民俗风景资源;⑤开发更多的茶文化旅游纪念品;⑥以茶叶博览会、茶文化节为载体,提高旅游知名度

[

十一、外国茶文化]

1.日本茶道基本精神:“和、敬、清、寂”。日本茶道将饮茶视为生活规范,藉以修身养性,学习礼仪,以环境幽雅为主体,以高尚享受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2.韩国茶礼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新罗统一→高丽王朝时期(高丽时期是朝鲜半岛茶文化的最辉煌时期)→朝鲜李朝时期→现当代时期

3.饮茶皇后:凯瑟琳公主;英国饮茶始于17世纪中期;调配茶汤顺序:糖,茶汤,牛奶;英国下午茶:贵族夫人安娜发明

4.美国茶俗:西海岸饮泡沫茶、东部欧洲风格、美国南部保留旧文化甜茶、美国北部茶通指热饮料;

美国人喝茶有:冰茶、速溶茶、袋泡茶、添香茶、工艺花茶、鸡尾茶酒、草药茶、泡沫

茶、热饮茶

美国移民群体的多源性决定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

5.20世纪40年代,英国首先研究出速溶红茶,并获得发明专利。

6.从美国茶文化的特点来分析美国独特的饮茶方式:

美国人的食物味道比较清爽,喜“生、冷、淡”的食物,且不刻意讲究形式和排场,而强调营养搭配,最显著的饮食习惯是快餐,日趋简单和快捷,这些充分体现于美国茶文化和其独特的饮茶方式中。

7.俄罗斯饮茶方式的独特之处:加甜酒。

8.印度饮茶习俗:印度人普遍喜欢引用浓味的加糖红茶;调味茶:羊奶+红茶汤;玛萨拉茶:红茶汤+姜+小豆蔻

舔茶

第五篇:企业文化学后感

1,z理论

Z理论(Theory Z)是由威廉·大内在1981年提出代表日本式管理的理论。

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这些企业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都设有子公司或工厂)进行研究,发现日本企业的生产率普遍高于美国企业,而美国在日本设置的企业,如果按照美国方式管理,其效率便差。根据这一现象,大内提出了美国的企业应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一种管理方式。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

Z理论内容基本可以简述如下:

1.畅通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应保证下情充分上达;应让职工参与决策,及时反馈信息。特别是在制定重大决策时,应鼓励第一线的职工提出建议,然后再由上级集中判断。

2.基层管理者享有充分的权利基层管理者对基层问题要有 充分的处理权,还要有能力协调职工们的思想和见解,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开动脑筋制定出集体的建议方案。

3.中层管理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层管理者要起到统一思想的作用,统一向上报告有关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

4.长期雇佣职工,及时整理和改进来自基层的意见企业要长期雇佣职工,使工人增加安全感和责任心,与企业共荣辱、同命运。

5.关心员工的福利管理者要处处关心职工的福利,设法让职工们心情舒畅,造成上下级关系融洽、亲密无间的局面。

6.创造生动的工作环境管理者不能仅仅关心生产任务,还必须设法让工人们感到工作不枯燥、不单调。

大内认为,任何企业组织都应该对它们内部的社会结构进行变革,使之既能满足新的竞争性需要,又能满足各个雇员自我利益的需要。z型组织也许就接近于这种新的组织形式。

威廉·大内的《Z理论》给我的启示,是意识到在实施组织变革之前,应该对企业的背景和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行应有的调查和掌握。面对一个长期雇员制(其实是终身雇员制)的国有垄断大型企业,任何看似先进的西方管理理论,如月似星的西方管理大师,在完全折服于他们之前,应该做好更多的思想准备,有可能他们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组织。我们不是在追逐潮流,而是在追寻真理。

2,需要层次论

①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②安全上的需要。

③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经常被现代企业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

(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 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4)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5)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发展中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3,企业制度文化与建设

企业文化[1]的制度层又叫企业的制度文化。在企业中,企业制度文化是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结合部分,它既是人的意识与观念形态的反映,又是由一定物的形式所构成。同时,企业制度文化的中介性,还表现在它是精神和物质的中介。制度文化既是适应物质文化的固定形式,又是塑造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正是由于制度文化的这种中介的固定、传递功能,它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它具有共性和强有力的行为规范的要求。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文化是一定精神文化的产物,它必须适应精神文化的要求。人们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知道下去完善和改革企业各项制度的,企业的组织机构如果不与企业目标的要求相适应,企业目标就无法实现。

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的存在前提,一定的物质文化之能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文化。企业的组织机构是提高管理有效性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如果企业组织结构不先进,那么无论怎

样试图调整,这个管理机构的活动也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3.管理组织结构直接依赖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生产经营的复杂程度和管理职能的特点,使管理组织结构尽可能有助于实现由相应的单位和在各项制度规定中固定下来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完全能够构造一个所有管理功能相互联系的正式模型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文化,并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

企业制度的制定要从企业的经营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企业内外多方面的因素。既要考虑行业特征的影响,又要涉及到区域文化、人文特征等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制度是任何一个社会及组织团体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是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强有力的保证。合理的管理制度会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职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科学、完善、实用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相辅相成的。

管理制度制定所应遵循的原则:①合法性原则 ②平等性原则 ③可行性原则 ④严肃性原则 ⑤稳定性原则 ⑥制度建设的过程要民主、公正和规范

下载《茶文化》学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茶文化》学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文化学后感5篇范文

    企业文化学后感 记不得也数不清参加了多少次企业文化的学习和计论,但每次学习和讨论都有不着不同的感受和感触。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企业也在不断的壮大,我们的企业文......

    浅谈中国茶具的演变(茶文化学)

    武夷学院 《茶文化学》课程论文 摘 要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古人告诉我们,好茶需要好水来诠释,泡好茶则需要好茶具陪衬。在中国的茶文化中,茶具自成一体,成为茶文化不可分割......

    茶感人生[精选合集]

    茶感人生 星期日的一个下午,我随妈妈去了一个吴山的茶楼。窗外正下着濛濛细雨。 茶道阁内布置得颇有江南水乡的风味:竹片做的百叶窗、地上铺着草席、只有膝高的檀香木做的茶几......

    读“一杯智慧茶” 后感

    读《一杯智慧茶》有感新哨镇中心小学黄丽新喝茶,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幼儿教育,是一项平凡的职业,也是一项很不平凡的事业。怎么喝一杯茶,体现的是生活智慧......

    广告文化学

    广告文化学结课论文 姓名:王帅 班级:09广告学01 学号:0907080126 指导老师:万信琼 一点反思:广告与图腾 简介:本文从几个反面案例入手,通过对于图腾文化的分析,图腾文化运用的现状,......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 选择题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1. 从旅游的全过程来看,旅游文化包括旅游主题、旅游中介体、旅游客体和旅游社会环境四个环节。 2. 旅游文化是指奠基于人类追求人性自......

    文化学概论

    文化学概论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论述 一、文化的界定: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

    旅游文化学

    1、旅游文化的概念:是指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 2、旅游文化的本质  旅游文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