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文明形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生活方式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文化关系的总和。
2、旅游物质文化:也能称旅游文化的物质层面,指蕴丰富的文化意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附加的必要的游乐设施,以及为旅游者服务的交通工具、饭店、餐馆和其他设施。
3、旅游精神文化:也称旅游文化的精神层面,指旅游活动以及旅游业经营管理中反映出的特定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观念形态。
4、旅游制度文化:也称旅游文化的制度层面,指旅游文化主体所处国家的管理部门或有影响的大旅游商所制订的各种法规、制度及相关的企业管理规则等。
5、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6、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民族中的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7、政治型旅游文化:是说旅游文化极其重视伦理道德、政治事功并且形成了主观修养和外在客观政治相结合的旅游文化传统。
8、历史名人级差:是指按历史名人的知名度大小,也即对历史所起的作用大小,把历史名人分成若干个级别。而所谓历史名人级差效应,则是指利用历史名人的不同级别,获取不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9、旅游主体文化:旅游主体文化是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共有文化现象的综合。
10、旅游消费文化:是指有关旅游消费的消费价值观念、信仰、判断、知识和思维方式,以及物化在旅游消费活动中的消费时尚、习惯和倾向。
11、旅游审美: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除了物质上的需求外,还有一种精神上追求享受的需求,我们称之为审美欲求,或称旅游审美。
12、艺术审美文化:是指旅游者与作为你旅游审美客体的各种艺术品发生“同 构”关系而产生的文化形态。
13、旅游客体文化:是指旅游文化系统中以旅游客体自身文化价值为基础,融合旅游客体的未经文化及来自旅游主体的文化审美投射等因素而形成的综合体。
14、旅游资源文化:是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原因以及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文化特色、文化魅力、文化功能等。
15、旅游景观文化:应是探讨和研究旅游景观生成、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旅游景观的结构、特点与文化内涵,以及旅游景观观赏者和旅游景观之间的审美与被审美关系。
16、旅游地形象:就是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关于旅游地综合性、概括性的认识和印象,是旅游地内在的历史文化蕴含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
17、旅游介体文化:是指各类旅游介体在长期的旅游发展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共同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行业精神、行业规范、行业氛围等方面的总和。
18、旅游介体管理文化:就是在各类旅游介体管理过程中创造、积累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方式方法、措施策略等成果。
二、简答题
(一)中国旅游文化的研究历程
我国旅游文化研究大致可以从1990年为界限分为两个阶段,即起始阶段和发展阶段。
1、起始阶段(1978~1990年)
国内绝大多数旅游理论著作都将第一次使用“旅游文化”这一概念作为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开端。随着“旅游文化”在1984年作为一专业概念出现,学术界使用这一概念并对这一文化形态进行研究的日渐增多,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1)关于“旅游文化”的界定(2)关于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的研究
(3)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旅游文化的研究 纵观“起始阶段”的中国旅游文化的研究,有以下特点:
2(1)理论研究迈向体系化、规范化。(2)学术交流走向群体化。
(3)过多拘泥于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梳理、定义,且个人自成一家,对许多基本问题存在分歧。
2、发展阶段(1991年至今)
进入90年代,我国旅游文化研究进入了发展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中国旅游文化学会的成立和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胜利召开,我国第一次出现了全国性的旅游文化权威学术机构和交流会议。从此,中国旅游文化研究翻开了新篇章:
(1)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进势头。(2)旅游文化的应用研究取得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3)开始注意对其他旅游文化现象进行探索性研究。
(4)旅游文化逐步尝试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明确自己的学科定位。从总体上判断,我国的旅游文化研究仍处在一个比较艰难的起步阶段。
(二)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旅游是人们求知的课堂:旅游作为一种异地性的活动,旅游者对于文化遗址,园林,庙宇,风土,艺术,制度等等,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2.旅游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自由的文化活动:人们在紧张的劳动和工作之余,迫切需要心理上的平衡和体力上的恢复。
3.旅游是个体审美和个体人格的升华:旅游是最直接,最大体量的综合审美活动。
4.旅游是文化交融的一种需要:科学考察,学术交流,文化往来与旅游活动的结合,是现代化社会水乳交融的现象。
(三)旅游文化的文化基础的表现
1、物质文化:在旅游文化中反映出的人类的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交通状况、接待设施、历史遗迹和文化器物等方面。
2、制度文化:这里说的制度主要是指以法律、法规、命令、契约或组织等形式存在的正式的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等,这一系列制度就形成了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制度文化。
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深层的精神文化的表现,可以把它分为技术和社会规范。作为行为文化的社会规范,主要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以约定俗成方式构成的风俗习惯来体现的。
4、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表现为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风尚等;社会意识形态又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基层意识形态表现为政治理论、法权观念、伦理学说,高层社会形态表现为科学、文学、艺术、美学、宗教、哲学等。
(四)旅游文化的民族基础的表现:
1、民族的差异性:(1)人种的差异:由于环境不同,遗传基因的变化,以及它们的共同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人种。
(2)语言的差异:语言是在一定民族和一定地域成员之间表达意思和交流思想的交通工具。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语言的差别是
不同民族间的重要区别之一。
(3)宗教的差异:这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在文化空间和自然环境上的差异影响着他们信仰的宗教。
2、民俗风情:(1)民俗规范文化行为:这主要是指在社会制度方面表现出来的民俗文化。(2)民俗影响文化人格:表现在民俗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教化作用,民俗同时也是民族心理认同的重要标志。
(3)民俗传习文化成果并调节文化生活:民俗具有一种调节的功能,即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调适人类的生活和心理。
(五)政治型旅游文化传统的表现及功过利弊
1.表现:(1)政治旅游是旅游活动和旅游文化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2)具有政治身份或代表的旅行家是古代乃至近代旅游活动和旅游文化的主体。
(3)政治旅游形成一种制度。
4(4)旅游(求仕)——政治(入仕)——旅游(归隐),成为政治家们理想的人生通途和政治模式。
(5)旅游与政治联姻,成为政治的内容。2.功过利弊:(1)利:旅游与政治联姻并入政治的轨道,客观上使许多重大的旅游活动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在政府的统筹领导和规划下得以开展和进行。政治的规范和导向,伦理道德的制约和劝导,也能在总体上保证着旅游文化健康有序的演进方向。
(2)弊: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旅游活动也是一种有个性的活动,把旅游纳入于政治的轨道,客观上阻碍了旅游文化的自身建设和发展。
政治型旅游文化传统,虽然利弊互见,但从总体、主流而论,毕竟是利大于弊、功大于过,起到了推动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六)旅游文化与民谐乐传统的表现
1.与民谐乐旅游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和发扬:孟子提出的与民谐乐理论,究其实质还主要是一种政治理论和哲学理论,由政治理论和哲学理论向旅游理论的转化并最终定型成为旅游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时间上大致在唐宋时期。与民谐乐的旅游思想由与民同乐演进到让民先乐,可谓发展到了理论高度的极致。
2.节日旅游发达:旅游文化千差万别,旅游活动多种多样,但是就旅游文化的实际而言,节日旅游最为发达,形式最为集中,旅游事象最为丰富。
3.观光旅游盛行,就是指通过观光这种旅游形式,去落实和展示旅游文化与民谐乐的重民传统。
4.旅游以近游为主,旅游资源以人造景观见长: 因与民谐乐这一重民旅游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旅游以近游为主,人们大多不敢肆意远游,探险旅游很少。
(七)旅游文化重文传统的意义
1.充实了文学内容:如果没有浩如烟海的旅游文学作品展示,文学史也许会显得平淡无奇,黯然失色。
2.拓展了旅游文学门类:旅游文化的重文传统,体现在旅游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如诗、词、赋、曲、游记散文、对联等等。
3.造就了大批旅游文学作家:在文学史上,几乎所有的作家都程度不同地参与了旅游文学的创作。旅游文学作家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创文学最高记录。
4.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旅游文学作品:旅游文化的重文传统,其最直接的结果便是创作了大量的旅游文学作品。
5.旅游文学作品状景写物,景因文显,景以文传:滕子京这种“景以文传”、“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文”的认识,可以说是旅游文化重文传统最集中的体现。
(八)旅游主体文化的影响要素
1.内部要素:旅游主体的学习是影响旅游主体文化层次高低、水平深浅的主要内部要素,旅游主体主要学习三个方面的内容:(1)学习合理消费:即学会如何成为旅游市场中一个精明的购买者,还需要尽力避免一些不利于理性消费的心理,包括从众心理、贪图便宜心理、夸富心理等。
(2)学习相关规范:旅游者应多了解旅游行业和旅游企业的操作规范,熟悉旅游相关法规。
(3)学习旅游审美:旅游主体要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美学知识和审美技巧。
2.外部要素:主要包括传统文化、接待地文化和社会行业规范对旅游主体文化的影响。
(1)传统文化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者的影响主要包括:宗法伦理与道德的影响,地理环境文化生态的影响,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2)旅游接待地文化影响:旅游主体文化与接待地文化是互动的,所以,接待地文化也会辐射到旅游主体身上。
(3)社会规范与行业规范影响:社会规范和行业规范对旅游主体来说有一个内在化的过程,当这些规范内在化以后,才可能由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在反映出来,从而转化为旅游主体文化的一部分。
(九)当代旅游主体文化的文化走向
除了传统的游览、观光、团体旅游等消费方式外,旅游者更多地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的需要,在旅游消费行为中出现了更多的文化趋势及走向。
1、旅游方式多样化:主要表现在自驾游和户外运动等的兴起。
2、旅游需求细分化:需求的多样化带来市场的细分,小规模的专门市场更注重旅游的质量和享受度。旅游需求细分化的另一鲜明特征是更加崇尚回归自然。
3、旅游意识积极化:旅游者在其旅游过程中积极参与的愿望正变得越来越强烈。
(十)旅游消费文化的内涵
旅游消费文化作为人们在旅游消费方面内在和外在的行为规则,其内涵主要有: 1.旅游消费文化是一种工业化文化:通过一定的旅游消费文化把大众“培养”成为旅游消费者,成了极为必要的社会工作,也就是说,旅游消费文化就是培养旅游消费者的文化。
2.旅游消费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它是一种重视现世的文化,认为旅游消费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是自由开放的,是顺应时尚的。
3.旅游消费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旅游消费文化是商业制作的文化,再高雅的旅游文化产品也得接受商业文化的过滤和炒作。
4.旅游消费是一种感性文化,是后现代文化的产物:旅游消费文化所追求的是消费的激情和体验,它有一种无限深度性和无拘束性。
5.旅游消费文化是一种闲暇生活方式的消费文化:旅游消费文化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而且主要是关于闲暇生活方式的文化。
(十一)文化对旅游主体消费行为的影响
文化因素制约旅游者的某些心理欲求,禁止和限制那些本民族和社会不允许或不赞同的旅游消费行为。
1、文化决定人的行为标准,使人们进行旅游时,对符合自己文化要求的则趋之,不符合者则避之,这反映了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文化因素决定旅游主体的旅游消费观念和行为标准。不同地区的旅游者由于受各自文化因素的影响,旅游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
3、文化因素影响旅游者的消费习惯和具体的消费行为。由于人们在文化上的差异,不同阶层在价值观、消费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4、文化因素通过社会风气、参照群体影响旅游消费行为的发展方向。文化因素对一定时代和地域的社会风气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任何一个相关群体的旅游消费趋向和潮流都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十二)未来中国旅游消费文化的趋势是怎样的
在新时期经济全球化消费文化的背景下,我国旅游消费文化的新趋势,将主要表现为: 1.由传统旅游消费文化向现代旅游现代文化演变:一是实现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的转变,休闲、娱乐、享受等精神消费得到更多的关注。二是传统消费观念向现代消费、另类消费观念的转变。三是由温饱消费向小康消费转化。
2.由中国旅游消费文化向中西合璧旅游消费文化演变:一是异域旅游消费文化在我国登陆,并被追求时尚和新潮的一代所追捧。二是中外合璧的旅游消费文化氛围逐步形成。
3.由地域旅游消费文化向区域旅游消费文化融合演变:伴随旅游者的流动,其相关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风俗、审美等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4.由大众文化向个性文化演变:旅游消费文化未来个性化的需求更趋突出,旅游消费日益成为一种享受和情调,成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十三)旅游审美主体的文化内涵
旅游主体审美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者具有一般审美主体的规定性:首先,旅游审美主体是精神活动的主体;其次,旅游审美主体是情感活动的主体;再次,旅游审美主体是自由的生命活动的主体。
2、旅游文化活动能够提高旅游主体的审美素质:它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提高旅游主体的审美素质:第一,审美鉴别和欣赏能力的提高;第二,审美感受能力的培育;第三,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3、文化是旅游主体获得审美愉悦的契机:文化、知识的丰富,能广泛地为旅游主体获得审美愉悦,提供更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契机。
4、文化是旅游主体获得审美情感升华的依托。
(十四)旅游主体审美感受的层次特征
旅游审美心理活动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这三个 8 层次特点。
1、悦耳悦目:是指以耳、目为主的全部审美感官所经验的愉快感受。一般来说,悦耳悦目是广大旅游者最普遍的审美感受状态。
2、悦心悦意:是指通过眼前或耳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在无目的中直观地领悟到对方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获得审美享受和情感升华,进入一种“对心思意向的某种培育”的欢喜状态。
3、悦志悦神:泛指主体在观照秀美或崇高、动态或静态的审美对象时,经由感知、想象、情感,尤其是理解等心理功能交互作用,从而唤起的那种精神意志上的奋昂或愉悦状态和伦理道德上的超越或完善动力。
(十五)旅游客体文化的特点
1.内容丰富性:旅游客体文化涵盖的面、涉及的点都极其广泛,它由不同性质、不同表现形式的文化因素所构成。
2.范围渐增性:旅游客体文化的范围会随着旅游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程度的加深、随着旅游主体旅游审美与消费的价值观及趣味的变化而不断扩大、扩张。
3.美学价值:旅游客体文化最根本的特质在于其具有突出的美学价值,它是旅游主体旅游审美的最重要的对象,是旅游审美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载体。
4.知识含量大:旅游客体文化涉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造化物,更包括人类在长期的生存历程中各种独特的创造物,还关系到当代人的各种新创造。
5.利用手段、方式的多样性:由旅游客体文化的丰富性及旅游主体审美消费趣味的多样性所决定。
(十六)从园林和建筑角度阐明旅游景观的背景文化
1、园林:它的亭台楼阁、山石草木等物质形态,凝聚着园林创造者与欣赏者及其时代留下的观念与情趣、文化与思想,从中国古典园林中,我们可以窥测到中国知识分子独特的心灵,寻找到中国文化血液中禅的因素。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兴起本身就与士大夫以心性为立足点的中隐意识紧密联系。其次,中国的园林追求静境。再次,中国的古典园林,遵循一种寂照的方式审视世界和自然。
2、建筑:中国传统建筑因为古代专制思想的束缚,建筑以追求共同的形式,崇尚共性为主流。如民居建筑直接受制于封建伦理宗法思想,宫殿建筑同样与封建时代的绝对忠君思想不无联系。西方的宗教对西方建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各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与哲学观也对建筑景观产生影响。建筑景观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类文化最典型、最集中的体现。景观背景文化有时还会直接影响景观本身。
(十七)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1.旅游产业直接增加了旅游接待地人们的经济收入,提升了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
2.旅游业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3.发展旅游业在心理和文化方面结束了民族地区的边缘化状态,使当地社区的文化自豪感、地域意识、民族意识空前高涨价值。
4.发展旅游业可极大促进旅游接待地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5.旅游业促使旅游接待地社会发生了很多结构性的变动及必要的制度性创新。
6.旅游业的发展也可能意味着对旅游地文化的剥夺、风情民俗的被同化、文化仪式的贬值和地方特色的消解,导致旅游接待地旅游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出现流失或变异的问题。
旅游业在为接待地社会带来许多方面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潜藏着加速民俗文化商品化进程、消解地方特色文化、损害民族社区认同和民族文化完整性等消极效应。
(十八)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变迁中的文化和谐的含义
1.保持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的“传统”与“当代发展”之间纵向的文化和谐:其核心在于对旅游地民俗、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与利用,不管是采取何种方式和形式,都应该符合特定地区区域文化的特质和地区文化当代发展的方向。
2.保持旅游者的文化消费权与民族地区居民文化发展权之间的和谐:不能在满足旅游者文化消费需求的旗号下,侵犯或剥夺接待地居民的文化主权,必须切实保障当地居民的应得利益。
3.保持旅游地居民的旅游谋利冲动与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当代发展之间的和谐:当地居民自发的旅游谋利冲动若得不到科学引导与调控,往往会跟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当代发展发生冲突。(十九)旅游目的地文化与旅游地形象之间的关系
1、旅游目的地文化是塑造旅游地形象的重要基础和主要依托。
形象敏感因素对旅游地形象的形成及其质量优劣起着决定作用。旅游目的地拥有高品质的文化资源及其所体现出的文化个性与特色,就是最重要的形象敏感因素。
2、旅游目的地文化是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形成关于旅游地的“文化意象”——想象的形象或本底形象的基本材料。旅游地流传久远、声名远播的各类传统文化遗产、当代举办的各种大型文体节事活动是旅游者形成本底形象的主要依凭材料。
3、旅游目的地文化还是旅游者获得实际感知形象的基本材料。旅游者在旅游地首先感觉到的就是当地独特的文化氛围和风土人情,而形成这种氛围与风俗的因素当然来自于旅游地的区域文化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这两者正式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全部展现。
(二十)旅游服务者文化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和途径
1.重要性:(1)旅游服务者文化人格素养直接关系着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影响着旅游消费者的满意度。(2)旅游服务者的文化人格素养直接关系着旅游企业的形象甚至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3)旅游服务者的文化人格素养跟旅游服务者本人的职业发展潜力与前景有密切关系。
2.途径:旅游服务者文化人格的塑造尤其要注重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文化审美素养的教育。二是形象意识及形象提升技能的教育。三是自信、热情、开放的心理素质的培育。四是亲和力的养成教育。不同的旅游企业针对不同的旅游服务者往往会有不同的具体做法。如有的旅游企业针对导游服务人员进行的“三爱教育”——珍爱景区、关爱游客、自重自爱,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四、论述题
(一)论述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表现
1、旅游文化的延续性
(1)旅游文化进程的延续性:从上古关于旅游的神话传说,到春秋战国的商旅文化、秦汉的官旅文化、魏晋的玄游文化及唐宋的山水诗词文化,一直到今天更为丰富的大众旅游文化,中国旅游文化可谓源远流长、绵延不绝、耀眼夺目。(2)旅游活动的延续性;(3)旅游资源的延续性
2、旅游文化的多样性
(1)旅游动机的多样化;(2)旅游需求的多样化;(3)旅游活动的多样化;(4)旅游资源多样化;(5)旅游文化作品多样化:既有旅游哲学,如孔子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也有旅游艺术,如王希孟的山水画,旅游文学作品等。
3、旅游文化的地域性(1)旅游资源分布的地域性
1)自然旅游资源:我国自然旅游资源的布局具有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个特点。2)人文旅游资源:以建筑为例,我国东北、北京、河北、山东一带,因适应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民居多为“四合院”式;3)都市旅游文化与乡村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
(2)旅游业发展的地域性
1)旅游市场分布的地域性;2)旅游客流分布的地域性: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客源就主要集中在日本市场、港澳台市场、韩国市场、东盟五国市场和澳大利亚市场;3)旅游活动的地域性
(3)区域旅游文化现象:以中国的旅游文化二论,就有齐鲁文化、关陇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和岭南文化等区域旅游文化。
4、旅游文化的民族性
(1)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旅游文化资源:中国的旅游资源主要是以山水、宫殿和城楼等为主体的民族文化景观。
(2)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旅游文化特点
1)旅游动机:中华民族一贯的圣贤教导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内倾型民族性格特征对中国人旅游动机的阻抑;2)旅游动机类型:中华民族对于单一性的需求,即寻求平衡、和谐、相同、没有冲突和可预 12 见性的倾向较为明显;3)目的地选择;4)旅游组织形式;5)旅游习俗:中国人对数字很讲究,他们往往选择带3、6、9这些数字的日子出游。
5、旅游文化的实用性(1)旅游者方面
1)刺激旅游动机;2)丰富旅游活动;3)产生教育功能
(2)旅游业方面:旅游文化具有强大的宣传作用,如四川丰都的“鬼文化”;其次,旅游文化对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在旅游文化开发过程中,旅游文化起指导作用;旅游文化也为旅游线路的设计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参考。(3)旅游产品方面:旅游产品中的旅游景点宣传、介绍、地图等在旅游活动中为旅游者童工的各种服务正是旅游文化实用性的又一体现。
6、旅游文化的创造性
(1)没有创造就没有旅游文化:旅游能集中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素质和创造能力,旅游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旅游文学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上重要旅游文学样式与体裁,无一不是旅游文化创造的产物,如汉赋、游记、山水诗、山水文等。
(2)没有创造就没有旅游文化特色
1)没有创造,就没有旅游文化的地方气息:如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大年初一各地的饮食习俗体现了浓郁的地方气息;2)没有创造就没有旅游文化的差异性;3)没有创造就没有旅游文化的民族特点。
(二)我国旅游消费文化的现状解读(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1.现状:(1)我国旅游业和旅游消费迅速发展,使得旅游消费文化随之快速升温。(2)旅游消费文化层次不断提高。(3)旅游消费文化的个性化色彩逐渐浓厚。(4)假日型旅游消费文化特征鲜明。(5)跨代型旅游消费文化成为旅游消费文化主流。
2.存在问题:(1)炫耀性旅游消费文化倾向:指的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追求奢侈、豪华,把旅游消费当作一种标志与象征,炫耀自己的富有、身份与地位。(2)迷信性旅游消费文化倾向,又称为愚昧型旅游消费:迷信是一种传统的病态文化,往往会完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3)恶习性旅游消费文化倾向:指的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将钱财用于那些完全无益于身心健康的、直接产生社会公 13 害的活动中去。
3.对策:(1)大力开展旅游消费者教育,树立正确的旅游消费文化观。(2)加强传播媒介管理,正确引导旅游消费文化。(3)完善旅游立法,强化旅游管理,改善旅游消费环境。(4)选择健康的旅游消费方式。(5)推进旅游消费主体的社会化。
(三)旅游目的地文化形象策划的重要性、内容及基本程序
1、重要性
(1)就旅游地形象建设工作的角度而言,旅游地形象策划的质量和品位,直接决定着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工作的最终结果。
(2)从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角度而言,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形象策划为其进行旅游选择、做出旅游决策提供了有效地帮助。
(3)从旅游地旅游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对旅游产品文化特色、文化内涵、文化风格、文化品位的打造恰恰是旅游目的地文化形象策划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4)从旅游目的地整体区域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旅游文化形象的策划起到先锋军与突破点的作用。
2、内容及基本程序
旅游地文化形象策划的内容与基本程序一般包括前期的形象测量与识别和后期的形象塑造与设计。形象的测量与识别又包括明确地格因素、形象测定、形象代替性分析等。旅游地形象塑造主要包括形象定位、形象设计(口号、标示物)、形象传播策略等。
(四)论述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及其发展趋势
1.传承与弘扬: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要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把传统文化与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建设有新活力、新内容、新格局的世界旅游文化新体系,主要方式有:(1)建立商品经济基础上的旅游文化:中国传统旅游文化不可能脱离中国农业社会“农本商末”的经济结构,建设现代旅游文化,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2)发展大众的、全民的旅游文化:传统旅游文化是一种贵族旅游文化、少数人旅游文化,而当前的旅游也文化建设,要求我们着眼于国内市场,着重于大众旅游,将全民旅游建设在旅游发展任务的首位。
14(3)树立旅游文化的新观念:传统旅游文化是被动消极的,而现代旅游文化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创新的。现代旅游文化建设,必须打破封闭的旅游观,树立新型的、开放的旅游观。
(4)变封闭的旅游文化为开放性的旅游文化:传统的旅游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旅游文化,我们今天要建设的,是一种开放的、面向世界的旅游文化,因此必须加强同世界旅游文化的交流,加强中国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
(5)变因循守旧的旅游文化为突破创新的旅游文化:要实现旅游文化的现代化,就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总体上作好旅游规划,在旅游文化建设中创立“百花齐放”的局面。
(6)义利并重的旅游文化方向:传统的旅游文化重义轻利,当代的旅游文化应该义利并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发展旅游业所能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地进行旅游文化建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旅游文化大环境。
2、发展趋势:
(1)未来的旅游文化将是“世界的”与“民族的”二者的统一:未来的旅游文化既不可能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型推进,也不可能是外来文化的整体移植,而只能是两者的融合,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再创造。
(2)未来的旅游文化将是“现代的”与“传统的”二者的统一:继承和发展旅游文化,必须借鉴传统,改善、净化现代旅游文化,还必须以现代意识扬弃传统,发展传统中富有生命活力的那部分,创造传统所缺乏而又为现代生活所必需的新成分。
(3)未来的旅游文化将在迎接生态环境挑战中前进:在规划旅游文化发展的蓝图时,必需正视环境所造成的巨大制约,制定相关法律并依法保护和治理环境;合理制定旅游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控制旅游规模,控制发展速度。
(4)未来的旅游文化将由冷变热,充满生机和活力:随着旅游事业的进一步深入,旅游文化的春天一定光辉灿烂,旅游文化研究也一定由冷变热。
第二篇:旅游文化学
多彩世界:我了解的美国人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如同中国人含蓄、法国人浪漫等,美国人也拥有其鲜明的性格特征。概括说来,大多数美国人开朗大方、易于接近、喜欢交谈、不喜欢沉默、不善隐瞒观点、奔放、随和、坦率和独立进取、自立、自动、抗拒命运等。
在帕洛格心理类型分布图中,大多数美国人属于近多中心型和中心型两类:他们求新奇,善主动,好冒险,不愿随大流,喜欢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他们在外出旅游时,往往选择那些地处遥远,文化差异大,甚至不为人知的目的地。他们在外出旅游的过程中虽然也需要旅游业为他们提供某些基本旅游服务,如交通和住宿,但是更倾向于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有些人甚至不使用或少使用旅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美国人更喜欢冲浪、攀岩、探险等新兴的、刺激性的旅游形式和活动。美国人喜欢阳光沙滩,注意观察大自然和社会,尤对异域风情饶有兴趣。也有带着自己的研究项目和某种考查任务而去的。但多数还是带着好奇心,以放松心身、游山玩水为主,其它都是附带的。
08级02班200841100037马爱荣
第三篇:旅游文化学
1、旅游文化的概念:是指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文化的本质
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而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1、旅游是文化展示的平台
2、旅游是文化交流的渠道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1、文化需求是旅游的根本动因
2、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
3、文化环境是旅游的基础条件
4、文化交流是旅游的重要功能
3、旅游文化学的概念 旅游文化学是研究旅游文化的组成、本质、使用价值和影响其价值实现的相关因素,通过分析、了解各种旅游文化现象并研究其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4、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意义 ①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旅游文化学则是旅游文化实践的科学总结,但它又高于实践、能够指导实践。②通过对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探究各类旅游资源文化,研究旅游企业文化品位和管理,能有效促进旅游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学术繁荣,加深人们对旅游文化的认识,为旅游开发提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和持续健康发展。
5、旅游主体与旅游主体文化 旅游主体,就是指旅游者,即对旅游客体进行游览、观光,开展审美活动的主体者。既是是旅游活动中新生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所属客源地区域、民族文化的携带者。 旅游主体文化是指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表现的内在的观念文化和外在的审美行为文化、消费行为文化以及相关文化事象的一种旅游文化形态。 研究旅游主体文化的意义: ①旅游主体是旅游文化主要的承载者、享受者、传播者②旅游主体文化是旅游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③旅游主体文化是旅游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④有利于更好的服务于旅游主体的文化需求 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 ①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受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 ②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受社会文化环境(居住地和目的地)的熏陶; ③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受民族习俗的影响; ④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受其自身文化品位(旅游观念、自身个性文化修养)的影响。
6、旅游主体文化的具体表现
(一)旅游需求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按照一定的价格购买某一商品或服务的欲望。 旅游需求的特征:近距离流动多;从北向南流动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流动多。 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等);旅游价格、通货膨胀与货币汇率;旅游供给情况;政治和文化因素。
(二)旅游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因素;旅游动机就是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决定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即促使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做何种旅游的心理动因。
(三)旅游审美行为 审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通过审美中介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旅游审美的影响因素:主观(审美者的个性特征、文化修养、生活经历、社会背景)、客观(审美角度、时机和距离)。
(四)旅游消费行为 旅游消费行为是个体在收集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进行决策和在购买、评估、处理旅游产品时的行为表现;旅游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还是一种感性消费。
7、旅游客体的概念
旅游客体是指那些可以被利用的自然或社会人文旅游资源被开发、加工、塑造后,成为吸引旅游主体前往旅游的目的物,或是前往游览、观赏的最终指向,即形成为自然旅游景观客体或社会人文旅游景观客体;
旅游客体不等同于旅游资源,一切可供旅游主体游览的对象才是旅游客体,或者说旅游资源未与旅游主体发生联系之前,就不能划入旅游客体的范围。
8、旅游客体文化
旅游客体文化是指自然旅游客体文化和社会人文旅游客体文化成为人们游览、观赏的对象,并在人们游览、观赏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文化事象一起,所展现的一种旅游文化形态。
9、旅游客体文化开发与设计
一、意义:①关系着旅游资源文化品位的提升。②有利于旅游景区文化形象推陈出新。③能更好的满足游客审美需要。
二、原则
①因地制宜,尽量保持旅游客体原貌;②特色鲜明,凸显旅游客体个性内涵; ③可持续性,保护旅游客体生态环境。
10、旅游介体又称为旅游中介体、旅游媒体,是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的连接体。它以旅游主体为服务对象,为了使旅游主体的需求得以满足、目的得以实现而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同时又是使旅游客体的价值得以实现,成为旅游主体及旅游对象的中介体。
11、旅游介体文化
旅游介体文化是旅游介体在其为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服务的活动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服务规范的一种旅游文化形态。
12、旅游服务文化
旅游服务文化主要是指因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包括服务观念、服务精神、服务目标、服务风气、服务道德等。
13、旅游景观开发
旅游景观开发就是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或旅游吸引物的过程,或者说,将潜在的旅游景观转变成现实的旅游景观的过程; 开发原则:
①经济原则(符合经济规律,满足市场需要)②文化原则(突出文化意蕴,展现文化主题)③美学原则(符合形式美,彰显内涵美) 景观开发文化的类型
依托型:强调景观外部形态和文化展示手段必须依托地方文脉、民族文化及自然和历史资源,不能凭空建造。
脱离型:没有现实资源依托,可以突破历史、地理与环境的限制,凭借丰富的客源市场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重新建造。 景观开发文化的特点
①多样性;②审美性;③功利性;④差异性。
14、旅游宣传
旅游宣传是旅游东道国(含旅游地区)或旅游企业为了树立形象,开拓客源,吸引旅游者,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进行的各种信息传递和情报沟通的活动;
旅游宣传文化是伴随旅游宣传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包括旅游宣传的理念、内容、形式和原则等。
15、旅游文化品位,是指旅游商品,主要是指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为旅游者提供的有形实体的观赏和无形服务的感受所含的文化含量程度和水平。 地位和作用:
1、旅游文化品位是旅游者的核心追求
2、旅游文化品位是旅游吸引力之所在
3、旅游文化品位是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文化形象的展现
4、旅游文化品位影响旅游主体审美的文化感受 旅游文化品位建设是旅游业繁荣发展的根本。
1、确定主题:①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②市场定位的原则 ③差异性的原则
2、形象策划
旅游景区文化建设的方式:①外延开发 ②内涵提升:用新手段提升文化品位及功能 旅游景区文化品位的经营管理:
①保护发展景区的本土文化 ②不断提升文化品位 ③建设景区高品位的文化形象 ④放眼未来,品牌定位 旅游介体文化品位建设:
无形的文化品位设计:服务理念的科学性、独特性、可行性、稳定性、思想性
16、景区景点的文化品位设计 ①提炼主题(景区的景点一般比较杂乱,必须全面考察、品评、选择、提炼,适度裁剪,突出特色。)
②烘托主题(周围环境要与景区特色配合协调)
③点景策划(是在景点的最佳位置,设计单一人工景物,以简练文字点出景观特征或意境。)
④借景策划(就是将景点以外的景色,组织到景点内,以扩大空间,形成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更多景观画面的造景手法。)
⑤对景策划(在主要景观处与游览线的前进方向,开发或建造建筑物,起到点缀风景和观赏功能的作用。)
⑥维持原貌(对于某些自然生成,无需雕琢的景观要尽可能保持其原生态状况,避免建设性破坏。)
17、文化震惊与文化冲突
文化震惊:指的是生活中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的状态。 文化震惊的作用
文化震惊对旅游者可以产生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
正向作用是:适度的文化震惊可以给旅游者带来心理上的期待,刺激他们的好奇心理,让他们对旅游过程产生兴趣。
负向作用是文化震惊也能带来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旅游者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障碍,破坏了旅游者旅游行为的本来目的。 如何避免旅游中的文化冲突
①加强旅游业的宏观管理,政府在规划时要全面考虑旅游发展的全面性,做到合理调控 ②尊重接待地居民的主人翁地位,吸引他们参与旅游决策 ③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引导人们克服认识上的局限性,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强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
18、旅游文化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更新和复兴(提高认识)
2、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增强自豪感)
3、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异域良性文化的示范作用)
4、有助于推动旅游目的地现代化进程(突破封闭)
二、消极影响
1、文化的“不良示范效应”
2、干扰旅游目的地居民生活
3、传统文化的丧失和变异 正确对待旅游文化影响:
①旅游对文化的影响是自然而有限的 ②旅游对文化的消极影响不是必然的 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是减少旅游对文化消极影响的有效措施
19、旅游文化调适
①旅游者要不断调适自己,以适应目的地文化,否则文化交流无法进行下去,导致旅游文化传播过程停止。
②作为旅游中介的导游要善于引导和协助旅游者对文化震惊负向作用的调适。
③目的地在接待旅游者时要做好本地旅游文化的建设工作,让旅游者充分了解目的地的文化,从而使不同的文化能够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相互交流沟通。旅游地文化建设要注重传统性和现代化的均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均衡;本真性和商品化的均衡;开放性和限制性的均衡
④政府方面要加强旅游业的宏观管理;尊重接待地居民的主人地位,吸收他们参与旅游决策;强化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旅游地居民的文化素质。 20、旅游文化匀衡
1、传统性和现代化的均衡
一方面,在推崇设施设备现代化、思想观念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同时,不忘以传统文化作为底蕴;另一方面,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现代化中的合理性内涵,作为传统的发展和创新。
2、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均衡
接待地可以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等诸环节合理利用外来文化的某些形式和内容嫁接和改造民族文化,或者赋予外来文化以民族性特色,这既能促进旅游者对接待地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又为文化再创造提供了新的动力。
3、本真性和商品化的均衡 在旅游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接待地既有必要设计和推出专门为游客展示的“表演文化”,如各种各样的“文化节”、“民俗村”等,同时也要防止“伪文化”的传播。
4、开放性和限制性的均衡
为了使主客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能够在互不伤害的前提下稳步进行,有必要对以旅游者为媒介的外来文化的进入和扩散给予适当限制。
通常所采用的办法是:错开旅游区和居民区,使主客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第四篇: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
选择题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1.从旅游的全过程来看,旅游文化包括旅游主题、旅游中介体、旅游客体和旅游社会环境四个环节。
2.旅游文化是指奠基于人类追求人性自由完美人格而要求拓展和转换生活空间的内在冲动,其实质说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方式。它说世界各区域民族文化创造基础上的后现代全球化趋势中大众的、民间的休闲消费文化。3.旅游跨文化交流说旅游文化的第一特质。
4.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休闲研究或休闲学传入我国。
5.休闲有一下三个特点:1,休闲是一种精神状态,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和平平静的状态。2,休闲说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3,休闲是人类的基本要求和对生活的享受。
6.简述休闲游憩与旅游的区别与联系:1,旅游是人们在异地进行短暂访问等活动形式的总称,异地性、短暂性说其基本特征。2,游憩说人们以放松、愉悦、健身等恢复身心健康为本质特征的户外活动方式。3,休闲是指人类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自由选择的活动方式。
7.旅游跨文化交流的实质是奠定在后现代休闲消费背景下大众的、民间的直面跨文化交往之中。
8.简述跨文化交流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什么?:1,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2,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3,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技能。9.自然环境是影响文化创造的第一变量。
10.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成为村落发展的核心动力。
11.论述从自然环境的物质因素来考察影响人们选择定居地的因素有:1,具备易于农耕的土地。2,除土地以外的其他自然环境条件,如水、能源、气候等。3,环境产生的人类精神作用。
12.论述文化区域是一个文化空间的再一概念:1,文化区是文化特质的区域分类。2,文化区还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区域文化具有稳定的特征。3,文化区作为一种历史形成的文化环境,其居民的心理、性格、行为都带有区域文化的特征。13.明清江南流动人口具有两大特点即量多、类杂。14.素有九省通渠之称的是武昌。
15.临清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粮食流通中心之一。
16.简述江南民居的分类:根据民居的规模可分为大宅、中宅、小宅。大宅大都是富商、官宦的宅地,纵向称进,横向称落,多则九进,少则四进,多到七落,少则一落不等,如周庄的沈厅为七进。大宅在平面布局上通常都有严格的轴线,正门朝南或朝东,宅院规矩方正,进落有序。
17.简答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提出保护建筑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艺术品。2,奇特的非一般的建筑。3,在建筑发展史上作为一个环节出现的建筑作品。4,某些不完美的单体建筑随着时间和某种机缘而结合为杰出的整体。5,代表技术发展进程的建筑实例。6,反应已经消失了的某种生活方式的建筑。7,与伟大人物或重大历
史事件相关联的建筑。
18.简答掌握和了解旅游跨文化交流的知识能力的目的:1,通过旅游接触。观赏及参与当地人民俗活动中去,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2,在旅游中学会旅游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3,从旅游间接的长远的社会效应看,旅游的跨文化交流有积累对异质文化交流的感性认识。
19.文化扩散指文化现象的空间移动过程和时间发展过程的特征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异地的居民为中介在空间上从A地传播到B地又从B地传播到C的连续过程。20.互补性是指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在历史文化背景下旅游资源以及旅游服务设施及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能建立起旅游供需关系。
21.旅游流是指数量较大的流客群体为了旅游,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活动活动现象。
22.所谓文化整合是指文化涵化的结果,指不同文化相交往中文化系统内各种文化因素、文化丛之间的谐调平衡关系。
23.简述:文化震惊产生后的障碍:
1、希望并努力适应陌生文化环境时产生的紧张感。
2、失去原本熟悉的环境和所拥有的社会地位而产生出的失落感。
3、面对新环境里的繁荣与安详会产生出一种自卑感。
4、个人长期以来建立的信念、价值观会发生混乱。
5、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力不从心,从而产生出无能感。
24.种族中心主义是指一种从本民族的角度看待其他民族的,就爱那个自己的习俗和规范作为评判标准的,一种无意识的意向。25.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26.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8年。
27.旅游是一种非地域性、跨文化性、是间文化性的生活与文化创造。
28.论述:如何评价城市形象:1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城市构建的核心。
2、流畅通达的交通环境是大城市的重点形象形象建设。
3、城市景观与空间序列的美。29.在我国传统的住宅中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
30.在当今土楼中最壮丽堂皇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洪坑村振成楼。31.东北的大院是四合院的形式,云南的是“一颗印”。
32.论述:四合院从哪些角度体现中国的家法制度:
1、四合院是封闭的。
2、四合院强调中轴线,采用对称的布局。
33.简答: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决定涵化的快慢因素有:
1、跨文化人际交流的能力,2、介入目的地交流网络的密切程序。
3、目的地东道主的文化社会的态度。34.据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统计我国城镇居民的出游率高达90%.35.简述文化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关系:他们二者隶属于人类学,从学理来看,他们的相同之处远远超出他们都相异直处。在两门学科关系密切,在相当多的基本理论建构中相互参差和包容,如文化的起源、积累、产生、传播、变迁等,在阐明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文化生态系统内容所涉及的陆地、河流、海洋、村落、城镇,在阐述文化的时间、空间系统的文化层、文化丛、文化圈、文化区、文化类型、文化模式等内容以及文化的社会系统所涉及的村落、民族、世界文化内容等等。
第五篇:旅游文化学
一、简答题
1、简述旅游文化
2、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简述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及其特征
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四川阆中、安徽
4、简述中国的茶艺、茶道
二、论述题
1、试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协调旅游经济和旅游文化的关系
2、试论中原经济区背景下中原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河南某地为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