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学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5 06:0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茶文化学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茶文化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茶文化学复习资料

茶文化学复习资料

1、茶文化学:是以科学的态度和历史的眼光研究茶的起源、人类饮茶发展与变迁、茶的品饮艺术及饮茶习俗、茶与自然,社会,政治,宗教的关系以及现代饮茶的社会功能,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2、广义茶文化: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以茶为题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合。

狭义茶文化: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理念、信仰、情感、爱憎等思想观念的各种文化形态之统称。

3、茶文化的性质:广泛的社会性、牢固的群众性、典型的民族性、明显的区域性。茶文化的社会功能:①推动廉政建设;②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③增进人民健康;④建立和谐社会

4、茶的几种起源说:①中国起源说,起源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②印度起源说;③原产于中国和印度;④原产东南亚有野生茶的各产茶国;⑤原产于印度、缅甸和中国交界的无名高地

5、中国四大茶区:

江南茶区(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

江北茶区(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西南茶区(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及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古老茶区)华南茶区(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

北至山东省荣城县;南至海南榆林;西至西藏自治区易贡;东至台湾东部海岸

6、世界三大高香红茶:祁门红茶、锡兰乌沃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

7、茶文化简史:

萌芽——秦以前(生产和利用源于巴蜀),是我国发现和利用茶的初始阶段,即从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发展到开始人工栽培;局限于巴蜀地区,作为贡品已有记载

发展时期——两汉南北朝时(茶业向东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区域扩大,向东转移;成为商品向全国各地传播;饮茶之风遍及南方

兴盛时期——唐宋时期(茶叶日益繁荣,饮茶风气遍及全国),栽培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贸易中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的浙江、福建一带;饮茶风气全国普及;有关茶书著作相继问世.宋元时期:(茶业中心转移福建,斗茶成风),茶兴于唐盛于宋;出现了“以茶为业”的专业户和官营茶园;属福建北苑最为有名,规模最大;当时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已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流域南移到东南福建一带。

鼎盛时期——明清时期(散茶兴起,茶文化走向民间),栽培面积、生产量一度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茶叶的生产技术和传统茶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散茶成为生产和消费的主要茶类;茶叶产品开始出口销往世界各地;茶叶外贸机构亦得到发展

明代饮茶:斗茶之风消失,茶叶研末变为瀹饮法;对黑、花、红、乌龙茶等茶类起了推动作用;

黄茶起源:是茶叶“自然发黄”,早在7世纪时为寿州黄芽;闷黄,明代黑茶起源:宋代川茶;湖南安化黑茶

花茶起源:始于宋代,以花入茶,窨制花茶

乌龙茶起源:属半半发酵茶,在明代中晚期的武夷山茶区已出现红茶的起源:起于明而盛于清(最早的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方兴未艾——中国茶业再现辉煌,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经济飞速发展;种植面积第一位;产量占世界第二位;出口量占第三位;绿茶出口贸易占世界70%左右

[

一、煮茶法]

煮茶法:自汉至今,汉魏六朝以迄初唐(主流)中唐(支流)

直接源于食用和药用。

时间:不晚于西汉末;地点:饮茶有比较明确文字记载在巴蜀地区

特征:茶品:①以散茶、团茶作为贡品

茶器:②唐以前,茶器与食器混用,中唐以后有专门茶器

煮茶法是指要饼茶研碎待用,然后开始煮水,以家水烧开。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杓出,以备用。继续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波涛浪滚,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的沫饽放入水中,视人数多少严格入量。

[

二、煎茶法]

煎茶法:陆羽式煎茶法,是唐代饮茶的主流形式,是中国茶艺最早形式;从煮茶法演化而来,直接从末茶改进而来

时间:西晋,杜育《荈赋》;地点:岷江之水,发明在巴蜀之地

茶品:唐宋时有粗、散、末、饼四类(都应碾成末再煎)

茶器:唐代发明了茶器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创作记载的一种烹煎茶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候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茶,备器,选水,取火,候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品茶等

流变:煎茶法萌于晋,盛于中晚唐,衰于五代,亡于南宋。煎茶法衰亡之日,便是点茶法隆盛之时。

[

三、点茶法]

点茶法:两宋饮茶的主流形式,曾传朝鲜、韩国、日本

缘起:煎茶法;时间:不晚于北宋初年,北宋蔡襄《茶录》

地点:建安民间

茶品:出散、末茶均可。但要经炙、碾、磨、罗成茶粉

茶器:风炉、汤瓶、茶碾、茶磨、茶罗合、茶匙、茶盏、茶筅等。茶筅是点茶法最重要茶具。

点茶法属清饮。程序:备茶,备器(炙、碾、磨、罗),取火,候汤,熁盏

流变:点茶法萌芽于晚唐,始于五代,盛于南宋,衰于元,亡于明朝后期

点茶法有茶百戏

点茶法做法:先将茶饼放在火上烤成金黄色;把茶饼敲碎,碾成极细的茶末,用筛子把茶末筛一遍,去掉粗末;取一定量的茶末放进黑色的茶碗量,加入少量水,搅拌调匀,调

成膏状;往茶碗里注入更多开水,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筅搅拌茶汤。通常要七次注水,每次注水茶筅击打次数不同,轻重缓急不懂,直到理想状态。

[

四、泡茶法]

泡茶法:自明朝中期形成至今,是明清以来的主导饮茶方式。

泡茶法两大来源:①是源于唐代“庵茶”的“壶泡法”;②是源于宋代点茶法“撮泡法”

时间:明朝万历年前(壶泡法)地点:苏吴一带的发明

茶品:各种茶类即可; 茶器:景瓷,宜陶,紫砂壶,盖砂杯

撮泡法:直接置茶入茶盏,注沸水即可

壶泡法:在壶中冲泡,然后分盏入茶杯引用

壶泡法:萌芽于中唐,形成于明朝后期,盛行于清及民国时期,小壶小杯冲泡品饮青茶的功夫茶法,在工夫的基础上发明了闻香杯和茶海(公道杯),以及用盖碗代壶的台湾变式工夫茶。

煮茶法:煎茶法是特殊的煮茶法;泡茶法:是特殊点茶法

至今唯存:煮茶法和泡茶法。

[

六、茶具]

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好茶=妙器+好水

1.茶具:广泛地讲,是泛指完成泡饮全过程所需的设备、器具、用品及茶室用品。狭义地讲,茶具仅指泡茶和饮茶的用具。

2.紫砂茶具创始于宋,明代以后大为流行。三大特点: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

3.唐代六大名窑:刑窑、岳州窑、婺州窑、寿州窑、洪州窑、鼎州窑、越窑

4.景瓷茶具(明代两代产的白瓷):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北宋江西景德镇产的白瓷,质地光滑,百里泛青,雅致悦目,所以有“中国瓷都”之称;青瓷生产的鼎盛时期:宋代浙江龙泉哥窑、弟窑

5.茶宴:宫廷茶宴、文人墨客、禅林茶室

6.明代宜兴罐以供春壶为上

7.有“假玉器”之称的是唐代白瓷

8.茶道组又称茶道六君子,包括茶针、茶匙、茶则、茶夹、茶漏、茶道筒

9.宋代盛于“斗茶”,又称“茗战”,斗茶崇尚“茶色贵白”茶具以青、黑瓷为好

[

七、茶政与茶法]

1.税茶法的主要内容:理清税权;取缔私茶;保护茶园;泸州、寿州、淮南一带税额追加50%

2.茶政与茶法产生的背景:唐代以前,茶叶经营为自由贸易,亦称赋税。但随着茶叶生产、消费的不断普及,茶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茶叶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利益,引起了统治阶级的重视。从而统治阶级为了掠夺茶利,便制定了茶政、茶法,对茶的经营方式进行规范,以便谋取巨大的茶利。

3.我国茶的征税始于唐德宗建中元年。

4.榷茶制:即插得专营专卖。始于中唐时期,文宗太和九年,宰相王涯奏请榷茶。真正厉行“榷茶制”的是从北宋初期开始的。我国榷茶之制正式施行始于宋太祖乾德二年。

5.茶引制:到了北宋末期“榷茶制”改名为“茶引制”(官府不直接买卖茶叶),一直沿用到清乾隆年间,才改“茶引制”为官商合营的“引岸制”。

6.引岸制:实行产销对口贸易

宋代茶法:三税法、通商法、茶引法、见钱法、贴射法

宋代茶政:茶叶专卖、茶马互市

7.元代茶叶:最大特点是其过渡性;元代茶叶编辑秦淮以南广阔区域;饼茶逐渐衰落,制造以散茶、末茶为主,贡茶也是散、团并重;元代茶政:茶引法

[

八、贡茶]

1.贡茶起源于四周;从李唐王朝开始形成制度

2.唐代贡茶制的形式:朝廷选择茶叶品质优异的州定额纳贡;选择茶树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自然品质优异、产量集中、交通便捷的重点产品,由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即贡焙制),专业制作贡茶。

3.唐代贡茶,以蒸青团饼为主,以早为贵;宋代沿袭唐制,顾渚贡茶院逐渐衰落;明代贡茶,散茶星期;清代贡茶,茶名钦定。

[补:]

《茶经》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选、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艺术、精神、茶道)

茶房四宝:玉书碨、潮汕炉、孟臣罐、若琛瓯

产茶国: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尼西亚、日本(产量从大到小排列~)茶叶传播路线:东传:由中国→日本、韩国;

西传:由福建、广州→南洋诸国→马来半岛、印度半岛→地中海→欧洲各国北传:传入土耳其、阿拉伯、俄罗斯

茶马贸易始于唐肃宗时期;唐德宗贞元年间正式开始了商业性的茶马交易

[

九、茶馆]

一、茶馆亦称茶肆、茶坊、茶社等。是专门供应茶水并提供消费者品名、聚会、休闲、娱乐的产所(以饮茶为中心的综合性活动产所)。茶馆最早形式是茶摊,中国最早出现在晋代。

大唐中期郭嘉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空前繁荣,茶馆不仅在江南普及,也流行到北方,此时茶馆除了予人解渴外,还有休息、进食功能。

宋朝:兴盛时期。特殊功能: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进行各种演艺活动和行业聚会。

明清:休闲、饮食、娱乐、交易(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民丰物富造成了人们对娱乐的需求)

近现代:衰微时期。中国经历了战争、贫困和一个非常时期,茶馆一度衰微。

近二三十年来:复兴时期。中国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精神的追求,茶馆作为文化生活形式也悄然恢复。

茶馆也成为人们业余生活重要选择之一二、四川茶馆以综合效用见长;苏杭茶室以幽雅著称;

广东茶楼主要与“食”相结合;上海茶馆海派风格

北京茶楼集各地之大成,以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为特点

三、历史上茶馆种类: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野茶馆、茶摊、茶棚

近代茶馆种类:音乐茶室、茶轩、茶亭

四、仿古式茶艺馆:室内庭院式、现代式、民俗式、戏曲茶楼、综合性茶艺馆

五、茶馆的功能:交际功能、休闲功能、餐馆功能、展示功能

上海湖心亭、北京老舍、杭州湖畔居、成都顺兴老茶馆

[

十、茶文化旅游]

1.茶文化旅游的内涵:是现代茶业和现代旅游业交叉结合兼具共容的新型旅游模式。它是将茶生态环境、茶事活动、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的产物。茶文化旅游由于涉及面广泛,既属于文化旅游,又属于观光旅游、民俗旅游。以茶园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为背景,在相应的局部把地区范围内进行人工修饰和点缀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其基本形式的秀美幽静的环境为条件,以茶事活动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的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载体,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为内容,进行规划、设计,而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商贸,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

2.茶与旅游相结合的原因:产茶区和风景区的结合;茶俗是民俗的一部分,民俗旅游是旅游的一种方式;茶文化旅游满足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对文化、历史、审美的追求。

3.茶文化旅游类型:自然景观性;人文考古型;茶乡特色型;特色茶俗型;农业生态型;修学求知型;茶馆体验型

特色茶俗:藏族酥油茶;茶乡特色型:新昌大佛龙井茶、余杭径山茶旅;人文考古型:陕西扶风县法门寺、浙江顾渚山、福建建瓯“宋代北苑公差”,摩崖石刻碑文

4.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

5.茶文化旅游的特点:大众性、群众性;区域化、集中性;多样化,丰富性;人性化,传承发展性;休闲化,体验性

6.茶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思路:

①突出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②加强茶文化旅游区建设;③不断开发茶文化旅游新产品;④发掘茶文化宗教民俗风景资源;⑤开发更多的茶文化旅游纪念品;⑥以茶叶博览会、茶文化节为载体,提高旅游知名度

[

十一、外国茶文化]

1.日本茶道基本精神:“和、敬、清、寂”。日本茶道将饮茶视为生活规范,藉以修身养性,学习礼仪,以环境幽雅为主体,以高尚享受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2.韩国茶礼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新罗统一→高丽王朝时期(高丽时期是朝鲜半岛茶文化的最辉煌时期)→朝鲜李朝时期→现当代时期

3.饮茶皇后:凯瑟琳公主;英国饮茶始于17世纪中期;调配茶汤顺序:糖,茶汤,牛奶;英国下午茶:贵族夫人安娜发明

4.美国茶俗:西海岸饮泡沫茶、东部欧洲风格、美国南部保留旧文化甜茶、美国北部茶通指热饮料;

美国人喝茶有:冰茶、速溶茶、袋泡茶、添香茶、工艺花茶、鸡尾茶酒、草药茶、泡沫

茶、热饮茶

美国移民群体的多源性决定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

5.20世纪40年代,英国首先研究出速溶红茶,并获得发明专利。

6.从美国茶文化的特点来分析美国独特的饮茶方式:

美国人的食物味道比较清爽,喜“生、冷、淡”的食物,且不刻意讲究形式和排场,而强调营养搭配,最显著的饮食习惯是快餐,日趋简单和快捷,这些充分体现于美国茶文化和其独特的饮茶方式中。

7.俄罗斯饮茶方式的独特之处:加甜酒。

8.印度饮茶习俗:印度人普遍喜欢引用浓味的加糖红茶;调味茶:羊奶+红茶汤;玛萨拉茶:红茶汤+姜+小豆蔻

舔茶

第二篇:论茶文化学

论中国茶文化学

摘要:中国经历了几千年,中国文化也发展了几千年了。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茶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知识,世界各国都把研究茶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当然也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一项很好的佐证。本文通过对茶叶的发展历史的描述,并写出茶与健康,文学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关键词:茶文化,发展,健康,价值,素质,培养

正文:

一、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二、茶文化与养生

中华医药学是一个丰富宝库。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如《本草》、《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都记载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疾,消炎解毒、益寿延年等20多项功效。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

随着现代茶叶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分离和鉴定茶叶已知化合物共有500多种,并经过多种实验和临床证明,茶叶的药理作用还有减肥、降压、强心、补血、抗动脉硬化、降血糖、抗癌、抗幅射等等。最近,我国医药界又从绿茶中提取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茶色素,临床证明有调节血酯、抗凝促纤溶、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是茶药理研究又一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饮茶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茶,是中国古老的饮料。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茶叶中的营养成分。药效成分不断被发现,并通过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证实其保健功能。近年来。各国的研究结果都证实了这一点,即饮茶确实有益人体健康。有人预言,茶叶将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健康饮料。因此,只要提倡科学饮茶,可以说,茶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正是中华茶文化与养生关系密切的物质基础。

三、茶文化的核心价值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关于世界人生本体根据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茶道”以茶为媒,通过沏品茗品人生。

茶、赏茶、饮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学习礼法、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人的生存是现实的,也是超越的。处于现实中的人力求超越现实,克服现实的缺陷,摆脱现实的束缚,让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让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茶道首先追求在虚静玄观之中,通过直觉体悟达到对人生茶语清心: 对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把诸家精华与唐代文化的特色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首创中国茶道精神。饮茶不只是个物质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觉体悟的过程,强调在茶事之中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养成茶人品格。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品茗品人生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個空灵舒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時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虛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茶文化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茶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优秀代表之一,融合了儒、释、道各家思想,是东方哲学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有人曾总结道“茶与儒通,通在中庸;茶与禅通,通在神和;茶与道通,通在自然”。茶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情趣对当今人与社会的进步都是有益的参考,正如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所说“茶文化在建设民族文化的宏伟事业中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在大学校园中,茶文化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良好载体茶文化带给学生最大的影响是可以使他们能开浮躁的心情。静下心来,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去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有的学生。茶心得中写道:“泡茶。首先要平心静气,摒除杂念,泡茶是美与认真的结合,上实验课,使在实践中学会了茶叶冲泡技艺。领略了茶艺魅力,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思想,了心灵,提高了文化素养。”在浮躁的社会潮,有茶艺的清新静谧让我们从尘嚣中摆脱出的确很不错,感谢《茶文化学》带给的一切。”同时,茶文化中倡导的礼仪、礼俗,让当代大能养成文明的举止。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养和礼让,敬爱为人的良好品格。有的同学在习得中写道:“做人,不需要过多的背后议论,而更正面的直接沟通,时时换位。彼此谅解,如同玻璃杯中浮动的根根绿茶,虽有碰撞,但由于水的磨合,使矛盾的对立面轻轻反弹,没有损伤,唯有动态美,慢慢地,随着摩擦越来越小,茶叶也沉淀出一分静态和谐之美。双赢的魅力也在这一片不断的摩擦与自我抗衡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茶文化是一种怡情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美学容,如千姿百态的茶造型之美;茶艺表演的韵律与动作美;茶席设计的意境美;茶具之美;茶馆环境美;茶包装之美;茶香、茶昧之美等,这些,在向大学生展示一种生动而传统之美。《茶文》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有丰富的图片和视频,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茶文化美,是一种“淡美”,茶文

化之美,能启真扬善。淡的中国文化传统之美融会其中,学生徜徉其中,情领会,可以开启心志,怡情悦性,感受生活的好与诗意,启发对美的追求与向往。“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而是心物联姻后的产物”。茶文化在展示美的同时,能深层次地影响人心,让美根植心底。在茶艺表演。学生还要注意仪态美、仪表美、语言美等,培养生美的言行,美的举止。在课堂演讲环节中.将态、仪表、礼仪等项目也纳入评分体系。使学生课上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等.尽量把自己最的状态展示出来。因此,茶文化学课就是一种美享受、美的提升的过程,能达到培养审美情趣且冶性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茶的起源及传播》 中华美食网,2004-03-27

[2] 《论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2004-07-21

[3] 《茶.健康天地, Tea and Health》, 2010年 10期

[4]《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0,(1):40~42

第三篇: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文明形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生活方式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文化关系的总和。

2、旅游物质文化:也能称旅游文化的物质层面,指蕴丰富的文化意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附加的必要的游乐设施,以及为旅游者服务的交通工具、饭店、餐馆和其他设施。

3、旅游精神文化:也称旅游文化的精神层面,指旅游活动以及旅游业经营管理中反映出的特定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观念形态。

4、旅游制度文化:也称旅游文化的制度层面,指旅游文化主体所处国家的管理部门或有影响的大旅游商所制订的各种法规、制度及相关的企业管理规则等。

5、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6、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民族中的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7、政治型旅游文化:是说旅游文化极其重视伦理道德、政治事功并且形成了主观修养和外在客观政治相结合的旅游文化传统。

8、历史名人级差:是指按历史名人的知名度大小,也即对历史所起的作用大小,把历史名人分成若干个级别。而所谓历史名人级差效应,则是指利用历史名人的不同级别,获取不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9、旅游主体文化:旅游主体文化是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共有文化现象的综合。

10、旅游消费文化:是指有关旅游消费的消费价值观念、信仰、判断、知识和思维方式,以及物化在旅游消费活动中的消费时尚、习惯和倾向。

11、旅游审美: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除了物质上的需求外,还有一种精神上追求享受的需求,我们称之为审美欲求,或称旅游审美。

12、艺术审美文化:是指旅游者与作为你旅游审美客体的各种艺术品发生“同 构”关系而产生的文化形态。

13、旅游客体文化:是指旅游文化系统中以旅游客体自身文化价值为基础,融合旅游客体的未经文化及来自旅游主体的文化审美投射等因素而形成的综合体。

14、旅游资源文化:是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原因以及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文化特色、文化魅力、文化功能等。

15、旅游景观文化:应是探讨和研究旅游景观生成、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旅游景观的结构、特点与文化内涵,以及旅游景观观赏者和旅游景观之间的审美与被审美关系。

16、旅游地形象:就是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关于旅游地综合性、概括性的认识和印象,是旅游地内在的历史文化蕴含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

17、旅游介体文化:是指各类旅游介体在长期的旅游发展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共同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行业精神、行业规范、行业氛围等方面的总和。

18、旅游介体管理文化:就是在各类旅游介体管理过程中创造、积累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方式方法、措施策略等成果。

二、简答题

(一)中国旅游文化的研究历程

我国旅游文化研究大致可以从1990年为界限分为两个阶段,即起始阶段和发展阶段。

1、起始阶段(1978~1990年)

国内绝大多数旅游理论著作都将第一次使用“旅游文化”这一概念作为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开端。随着“旅游文化”在1984年作为一专业概念出现,学术界使用这一概念并对这一文化形态进行研究的日渐增多,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1)关于“旅游文化”的界定(2)关于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的研究

(3)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旅游文化的研究 纵观“起始阶段”的中国旅游文化的研究,有以下特点:

2(1)理论研究迈向体系化、规范化。(2)学术交流走向群体化。

(3)过多拘泥于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梳理、定义,且个人自成一家,对许多基本问题存在分歧。

2、发展阶段(1991年至今)

进入90年代,我国旅游文化研究进入了发展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中国旅游文化学会的成立和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胜利召开,我国第一次出现了全国性的旅游文化权威学术机构和交流会议。从此,中国旅游文化研究翻开了新篇章:

(1)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进势头。(2)旅游文化的应用研究取得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3)开始注意对其他旅游文化现象进行探索性研究。

(4)旅游文化逐步尝试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明确自己的学科定位。从总体上判断,我国的旅游文化研究仍处在一个比较艰难的起步阶段。

(二)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旅游是人们求知的课堂:旅游作为一种异地性的活动,旅游者对于文化遗址,园林,庙宇,风土,艺术,制度等等,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2.旅游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自由的文化活动:人们在紧张的劳动和工作之余,迫切需要心理上的平衡和体力上的恢复。

3.旅游是个体审美和个体人格的升华:旅游是最直接,最大体量的综合审美活动。

4.旅游是文化交融的一种需要:科学考察,学术交流,文化往来与旅游活动的结合,是现代化社会水乳交融的现象。

(三)旅游文化的文化基础的表现

1、物质文化:在旅游文化中反映出的人类的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交通状况、接待设施、历史遗迹和文化器物等方面。

2、制度文化:这里说的制度主要是指以法律、法规、命令、契约或组织等形式存在的正式的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等,这一系列制度就形成了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制度文化。

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深层的精神文化的表现,可以把它分为技术和社会规范。作为行为文化的社会规范,主要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以约定俗成方式构成的风俗习惯来体现的。

4、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表现为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风尚等;社会意识形态又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基层意识形态表现为政治理论、法权观念、伦理学说,高层社会形态表现为科学、文学、艺术、美学、宗教、哲学等。

(四)旅游文化的民族基础的表现:

1、民族的差异性:(1)人种的差异:由于环境不同,遗传基因的变化,以及它们的共同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人种。

(2)语言的差异:语言是在一定民族和一定地域成员之间表达意思和交流思想的交通工具。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语言的差别是

不同民族间的重要区别之一。

(3)宗教的差异:这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在文化空间和自然环境上的差异影响着他们信仰的宗教。

2、民俗风情:(1)民俗规范文化行为:这主要是指在社会制度方面表现出来的民俗文化。(2)民俗影响文化人格:表现在民俗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教化作用,民俗同时也是民族心理认同的重要标志。

(3)民俗传习文化成果并调节文化生活:民俗具有一种调节的功能,即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调适人类的生活和心理。

(五)政治型旅游文化传统的表现及功过利弊

1.表现:(1)政治旅游是旅游活动和旅游文化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2)具有政治身份或代表的旅行家是古代乃至近代旅游活动和旅游文化的主体。

(3)政治旅游形成一种制度。

4(4)旅游(求仕)——政治(入仕)——旅游(归隐),成为政治家们理想的人生通途和政治模式。

(5)旅游与政治联姻,成为政治的内容。2.功过利弊:(1)利:旅游与政治联姻并入政治的轨道,客观上使许多重大的旅游活动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在政府的统筹领导和规划下得以开展和进行。政治的规范和导向,伦理道德的制约和劝导,也能在总体上保证着旅游文化健康有序的演进方向。

(2)弊: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旅游活动也是一种有个性的活动,把旅游纳入于政治的轨道,客观上阻碍了旅游文化的自身建设和发展。

政治型旅游文化传统,虽然利弊互见,但从总体、主流而论,毕竟是利大于弊、功大于过,起到了推动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六)旅游文化与民谐乐传统的表现

1.与民谐乐旅游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和发扬:孟子提出的与民谐乐理论,究其实质还主要是一种政治理论和哲学理论,由政治理论和哲学理论向旅游理论的转化并最终定型成为旅游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时间上大致在唐宋时期。与民谐乐的旅游思想由与民同乐演进到让民先乐,可谓发展到了理论高度的极致。

2.节日旅游发达:旅游文化千差万别,旅游活动多种多样,但是就旅游文化的实际而言,节日旅游最为发达,形式最为集中,旅游事象最为丰富。

3.观光旅游盛行,就是指通过观光这种旅游形式,去落实和展示旅游文化与民谐乐的重民传统。

4.旅游以近游为主,旅游资源以人造景观见长: 因与民谐乐这一重民旅游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旅游以近游为主,人们大多不敢肆意远游,探险旅游很少。

(七)旅游文化重文传统的意义

1.充实了文学内容:如果没有浩如烟海的旅游文学作品展示,文学史也许会显得平淡无奇,黯然失色。

2.拓展了旅游文学门类:旅游文化的重文传统,体现在旅游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如诗、词、赋、曲、游记散文、对联等等。

3.造就了大批旅游文学作家:在文学史上,几乎所有的作家都程度不同地参与了旅游文学的创作。旅游文学作家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创文学最高记录。

4.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旅游文学作品:旅游文化的重文传统,其最直接的结果便是创作了大量的旅游文学作品。

5.旅游文学作品状景写物,景因文显,景以文传:滕子京这种“景以文传”、“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文”的认识,可以说是旅游文化重文传统最集中的体现。

(八)旅游主体文化的影响要素

1.内部要素:旅游主体的学习是影响旅游主体文化层次高低、水平深浅的主要内部要素,旅游主体主要学习三个方面的内容:(1)学习合理消费:即学会如何成为旅游市场中一个精明的购买者,还需要尽力避免一些不利于理性消费的心理,包括从众心理、贪图便宜心理、夸富心理等。

(2)学习相关规范:旅游者应多了解旅游行业和旅游企业的操作规范,熟悉旅游相关法规。

(3)学习旅游审美:旅游主体要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美学知识和审美技巧。

2.外部要素:主要包括传统文化、接待地文化和社会行业规范对旅游主体文化的影响。

(1)传统文化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者的影响主要包括:宗法伦理与道德的影响,地理环境文化生态的影响,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2)旅游接待地文化影响:旅游主体文化与接待地文化是互动的,所以,接待地文化也会辐射到旅游主体身上。

(3)社会规范与行业规范影响:社会规范和行业规范对旅游主体来说有一个内在化的过程,当这些规范内在化以后,才可能由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在反映出来,从而转化为旅游主体文化的一部分。

(九)当代旅游主体文化的文化走向

除了传统的游览、观光、团体旅游等消费方式外,旅游者更多地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的需要,在旅游消费行为中出现了更多的文化趋势及走向。

1、旅游方式多样化:主要表现在自驾游和户外运动等的兴起。

2、旅游需求细分化:需求的多样化带来市场的细分,小规模的专门市场更注重旅游的质量和享受度。旅游需求细分化的另一鲜明特征是更加崇尚回归自然。

3、旅游意识积极化:旅游者在其旅游过程中积极参与的愿望正变得越来越强烈。

(十)旅游消费文化的内涵

旅游消费文化作为人们在旅游消费方面内在和外在的行为规则,其内涵主要有: 1.旅游消费文化是一种工业化文化:通过一定的旅游消费文化把大众“培养”成为旅游消费者,成了极为必要的社会工作,也就是说,旅游消费文化就是培养旅游消费者的文化。

2.旅游消费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它是一种重视现世的文化,认为旅游消费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是自由开放的,是顺应时尚的。

3.旅游消费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旅游消费文化是商业制作的文化,再高雅的旅游文化产品也得接受商业文化的过滤和炒作。

4.旅游消费是一种感性文化,是后现代文化的产物:旅游消费文化所追求的是消费的激情和体验,它有一种无限深度性和无拘束性。

5.旅游消费文化是一种闲暇生活方式的消费文化:旅游消费文化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而且主要是关于闲暇生活方式的文化。

(十一)文化对旅游主体消费行为的影响

文化因素制约旅游者的某些心理欲求,禁止和限制那些本民族和社会不允许或不赞同的旅游消费行为。

1、文化决定人的行为标准,使人们进行旅游时,对符合自己文化要求的则趋之,不符合者则避之,这反映了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文化因素决定旅游主体的旅游消费观念和行为标准。不同地区的旅游者由于受各自文化因素的影响,旅游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

3、文化因素影响旅游者的消费习惯和具体的消费行为。由于人们在文化上的差异,不同阶层在价值观、消费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4、文化因素通过社会风气、参照群体影响旅游消费行为的发展方向。文化因素对一定时代和地域的社会风气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任何一个相关群体的旅游消费趋向和潮流都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十二)未来中国旅游消费文化的趋势是怎样的

在新时期经济全球化消费文化的背景下,我国旅游消费文化的新趋势,将主要表现为: 1.由传统旅游消费文化向现代旅游现代文化演变:一是实现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的转变,休闲、娱乐、享受等精神消费得到更多的关注。二是传统消费观念向现代消费、另类消费观念的转变。三是由温饱消费向小康消费转化。

2.由中国旅游消费文化向中西合璧旅游消费文化演变:一是异域旅游消费文化在我国登陆,并被追求时尚和新潮的一代所追捧。二是中外合璧的旅游消费文化氛围逐步形成。

3.由地域旅游消费文化向区域旅游消费文化融合演变:伴随旅游者的流动,其相关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风俗、审美等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4.由大众文化向个性文化演变:旅游消费文化未来个性化的需求更趋突出,旅游消费日益成为一种享受和情调,成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十三)旅游审美主体的文化内涵

旅游主体审美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者具有一般审美主体的规定性:首先,旅游审美主体是精神活动的主体;其次,旅游审美主体是情感活动的主体;再次,旅游审美主体是自由的生命活动的主体。

2、旅游文化活动能够提高旅游主体的审美素质:它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提高旅游主体的审美素质:第一,审美鉴别和欣赏能力的提高;第二,审美感受能力的培育;第三,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3、文化是旅游主体获得审美愉悦的契机:文化、知识的丰富,能广泛地为旅游主体获得审美愉悦,提供更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契机。

4、文化是旅游主体获得审美情感升华的依托。

(十四)旅游主体审美感受的层次特征

旅游审美心理活动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这三个 8 层次特点。

1、悦耳悦目:是指以耳、目为主的全部审美感官所经验的愉快感受。一般来说,悦耳悦目是广大旅游者最普遍的审美感受状态。

2、悦心悦意:是指通过眼前或耳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在无目的中直观地领悟到对方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获得审美享受和情感升华,进入一种“对心思意向的某种培育”的欢喜状态。

3、悦志悦神:泛指主体在观照秀美或崇高、动态或静态的审美对象时,经由感知、想象、情感,尤其是理解等心理功能交互作用,从而唤起的那种精神意志上的奋昂或愉悦状态和伦理道德上的超越或完善动力。

(十五)旅游客体文化的特点

1.内容丰富性:旅游客体文化涵盖的面、涉及的点都极其广泛,它由不同性质、不同表现形式的文化因素所构成。

2.范围渐增性:旅游客体文化的范围会随着旅游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程度的加深、随着旅游主体旅游审美与消费的价值观及趣味的变化而不断扩大、扩张。

3.美学价值:旅游客体文化最根本的特质在于其具有突出的美学价值,它是旅游主体旅游审美的最重要的对象,是旅游审美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载体。

4.知识含量大:旅游客体文化涉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造化物,更包括人类在长期的生存历程中各种独特的创造物,还关系到当代人的各种新创造。

5.利用手段、方式的多样性:由旅游客体文化的丰富性及旅游主体审美消费趣味的多样性所决定。

(十六)从园林和建筑角度阐明旅游景观的背景文化

1、园林:它的亭台楼阁、山石草木等物质形态,凝聚着园林创造者与欣赏者及其时代留下的观念与情趣、文化与思想,从中国古典园林中,我们可以窥测到中国知识分子独特的心灵,寻找到中国文化血液中禅的因素。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兴起本身就与士大夫以心性为立足点的中隐意识紧密联系。其次,中国的园林追求静境。再次,中国的古典园林,遵循一种寂照的方式审视世界和自然。

2、建筑:中国传统建筑因为古代专制思想的束缚,建筑以追求共同的形式,崇尚共性为主流。如民居建筑直接受制于封建伦理宗法思想,宫殿建筑同样与封建时代的绝对忠君思想不无联系。西方的宗教对西方建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各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与哲学观也对建筑景观产生影响。建筑景观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类文化最典型、最集中的体现。景观背景文化有时还会直接影响景观本身。

(十七)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1.旅游产业直接增加了旅游接待地人们的经济收入,提升了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

2.旅游业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3.发展旅游业在心理和文化方面结束了民族地区的边缘化状态,使当地社区的文化自豪感、地域意识、民族意识空前高涨价值。

4.发展旅游业可极大促进旅游接待地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5.旅游业促使旅游接待地社会发生了很多结构性的变动及必要的制度性创新。

6.旅游业的发展也可能意味着对旅游地文化的剥夺、风情民俗的被同化、文化仪式的贬值和地方特色的消解,导致旅游接待地旅游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出现流失或变异的问题。

旅游业在为接待地社会带来许多方面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潜藏着加速民俗文化商品化进程、消解地方特色文化、损害民族社区认同和民族文化完整性等消极效应。

(十八)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变迁中的文化和谐的含义

1.保持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的“传统”与“当代发展”之间纵向的文化和谐:其核心在于对旅游地民俗、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与利用,不管是采取何种方式和形式,都应该符合特定地区区域文化的特质和地区文化当代发展的方向。

2.保持旅游者的文化消费权与民族地区居民文化发展权之间的和谐:不能在满足旅游者文化消费需求的旗号下,侵犯或剥夺接待地居民的文化主权,必须切实保障当地居民的应得利益。

3.保持旅游地居民的旅游谋利冲动与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当代发展之间的和谐:当地居民自发的旅游谋利冲动若得不到科学引导与调控,往往会跟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当代发展发生冲突。(十九)旅游目的地文化与旅游地形象之间的关系

1、旅游目的地文化是塑造旅游地形象的重要基础和主要依托。

形象敏感因素对旅游地形象的形成及其质量优劣起着决定作用。旅游目的地拥有高品质的文化资源及其所体现出的文化个性与特色,就是最重要的形象敏感因素。

2、旅游目的地文化是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形成关于旅游地的“文化意象”——想象的形象或本底形象的基本材料。旅游地流传久远、声名远播的各类传统文化遗产、当代举办的各种大型文体节事活动是旅游者形成本底形象的主要依凭材料。

3、旅游目的地文化还是旅游者获得实际感知形象的基本材料。旅游者在旅游地首先感觉到的就是当地独特的文化氛围和风土人情,而形成这种氛围与风俗的因素当然来自于旅游地的区域文化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这两者正式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全部展现。

(二十)旅游服务者文化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和途径

1.重要性:(1)旅游服务者文化人格素养直接关系着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影响着旅游消费者的满意度。(2)旅游服务者的文化人格素养直接关系着旅游企业的形象甚至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3)旅游服务者的文化人格素养跟旅游服务者本人的职业发展潜力与前景有密切关系。

2.途径:旅游服务者文化人格的塑造尤其要注重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文化审美素养的教育。二是形象意识及形象提升技能的教育。三是自信、热情、开放的心理素质的培育。四是亲和力的养成教育。不同的旅游企业针对不同的旅游服务者往往会有不同的具体做法。如有的旅游企业针对导游服务人员进行的“三爱教育”——珍爱景区、关爱游客、自重自爱,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四、论述题

(一)论述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表现

1、旅游文化的延续性

(1)旅游文化进程的延续性:从上古关于旅游的神话传说,到春秋战国的商旅文化、秦汉的官旅文化、魏晋的玄游文化及唐宋的山水诗词文化,一直到今天更为丰富的大众旅游文化,中国旅游文化可谓源远流长、绵延不绝、耀眼夺目。(2)旅游活动的延续性;(3)旅游资源的延续性

2、旅游文化的多样性

(1)旅游动机的多样化;(2)旅游需求的多样化;(3)旅游活动的多样化;(4)旅游资源多样化;(5)旅游文化作品多样化:既有旅游哲学,如孔子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也有旅游艺术,如王希孟的山水画,旅游文学作品等。

3、旅游文化的地域性(1)旅游资源分布的地域性

1)自然旅游资源:我国自然旅游资源的布局具有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个特点。2)人文旅游资源:以建筑为例,我国东北、北京、河北、山东一带,因适应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民居多为“四合院”式;3)都市旅游文化与乡村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

(2)旅游业发展的地域性

1)旅游市场分布的地域性;2)旅游客流分布的地域性: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客源就主要集中在日本市场、港澳台市场、韩国市场、东盟五国市场和澳大利亚市场;3)旅游活动的地域性

(3)区域旅游文化现象:以中国的旅游文化二论,就有齐鲁文化、关陇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和岭南文化等区域旅游文化。

4、旅游文化的民族性

(1)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旅游文化资源:中国的旅游资源主要是以山水、宫殿和城楼等为主体的民族文化景观。

(2)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旅游文化特点

1)旅游动机:中华民族一贯的圣贤教导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内倾型民族性格特征对中国人旅游动机的阻抑;2)旅游动机类型:中华民族对于单一性的需求,即寻求平衡、和谐、相同、没有冲突和可预 12 见性的倾向较为明显;3)目的地选择;4)旅游组织形式;5)旅游习俗:中国人对数字很讲究,他们往往选择带3、6、9这些数字的日子出游。

5、旅游文化的实用性(1)旅游者方面

1)刺激旅游动机;2)丰富旅游活动;3)产生教育功能

(2)旅游业方面:旅游文化具有强大的宣传作用,如四川丰都的“鬼文化”;其次,旅游文化对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在旅游文化开发过程中,旅游文化起指导作用;旅游文化也为旅游线路的设计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参考。(3)旅游产品方面:旅游产品中的旅游景点宣传、介绍、地图等在旅游活动中为旅游者童工的各种服务正是旅游文化实用性的又一体现。

6、旅游文化的创造性

(1)没有创造就没有旅游文化:旅游能集中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素质和创造能力,旅游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旅游文学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上重要旅游文学样式与体裁,无一不是旅游文化创造的产物,如汉赋、游记、山水诗、山水文等。

(2)没有创造就没有旅游文化特色

1)没有创造,就没有旅游文化的地方气息:如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大年初一各地的饮食习俗体现了浓郁的地方气息;2)没有创造就没有旅游文化的差异性;3)没有创造就没有旅游文化的民族特点。

(二)我国旅游消费文化的现状解读(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1.现状:(1)我国旅游业和旅游消费迅速发展,使得旅游消费文化随之快速升温。(2)旅游消费文化层次不断提高。(3)旅游消费文化的个性化色彩逐渐浓厚。(4)假日型旅游消费文化特征鲜明。(5)跨代型旅游消费文化成为旅游消费文化主流。

2.存在问题:(1)炫耀性旅游消费文化倾向:指的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追求奢侈、豪华,把旅游消费当作一种标志与象征,炫耀自己的富有、身份与地位。(2)迷信性旅游消费文化倾向,又称为愚昧型旅游消费:迷信是一种传统的病态文化,往往会完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3)恶习性旅游消费文化倾向:指的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将钱财用于那些完全无益于身心健康的、直接产生社会公 13 害的活动中去。

3.对策:(1)大力开展旅游消费者教育,树立正确的旅游消费文化观。(2)加强传播媒介管理,正确引导旅游消费文化。(3)完善旅游立法,强化旅游管理,改善旅游消费环境。(4)选择健康的旅游消费方式。(5)推进旅游消费主体的社会化。

(三)旅游目的地文化形象策划的重要性、内容及基本程序

1、重要性

(1)就旅游地形象建设工作的角度而言,旅游地形象策划的质量和品位,直接决定着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工作的最终结果。

(2)从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角度而言,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形象策划为其进行旅游选择、做出旅游决策提供了有效地帮助。

(3)从旅游地旅游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对旅游产品文化特色、文化内涵、文化风格、文化品位的打造恰恰是旅游目的地文化形象策划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4)从旅游目的地整体区域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旅游文化形象的策划起到先锋军与突破点的作用。

2、内容及基本程序

旅游地文化形象策划的内容与基本程序一般包括前期的形象测量与识别和后期的形象塑造与设计。形象的测量与识别又包括明确地格因素、形象测定、形象代替性分析等。旅游地形象塑造主要包括形象定位、形象设计(口号、标示物)、形象传播策略等。

(四)论述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及其发展趋势

1.传承与弘扬: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要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把传统文化与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建设有新活力、新内容、新格局的世界旅游文化新体系,主要方式有:(1)建立商品经济基础上的旅游文化:中国传统旅游文化不可能脱离中国农业社会“农本商末”的经济结构,建设现代旅游文化,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2)发展大众的、全民的旅游文化:传统旅游文化是一种贵族旅游文化、少数人旅游文化,而当前的旅游也文化建设,要求我们着眼于国内市场,着重于大众旅游,将全民旅游建设在旅游发展任务的首位。

14(3)树立旅游文化的新观念:传统旅游文化是被动消极的,而现代旅游文化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创新的。现代旅游文化建设,必须打破封闭的旅游观,树立新型的、开放的旅游观。

(4)变封闭的旅游文化为开放性的旅游文化:传统的旅游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旅游文化,我们今天要建设的,是一种开放的、面向世界的旅游文化,因此必须加强同世界旅游文化的交流,加强中国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

(5)变因循守旧的旅游文化为突破创新的旅游文化:要实现旅游文化的现代化,就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总体上作好旅游规划,在旅游文化建设中创立“百花齐放”的局面。

(6)义利并重的旅游文化方向:传统的旅游文化重义轻利,当代的旅游文化应该义利并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发展旅游业所能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地进行旅游文化建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旅游文化大环境。

2、发展趋势:

(1)未来的旅游文化将是“世界的”与“民族的”二者的统一:未来的旅游文化既不可能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型推进,也不可能是外来文化的整体移植,而只能是两者的融合,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再创造。

(2)未来的旅游文化将是“现代的”与“传统的”二者的统一:继承和发展旅游文化,必须借鉴传统,改善、净化现代旅游文化,还必须以现代意识扬弃传统,发展传统中富有生命活力的那部分,创造传统所缺乏而又为现代生活所必需的新成分。

(3)未来的旅游文化将在迎接生态环境挑战中前进:在规划旅游文化发展的蓝图时,必需正视环境所造成的巨大制约,制定相关法律并依法保护和治理环境;合理制定旅游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控制旅游规模,控制发展速度。

(4)未来的旅游文化将由冷变热,充满生机和活力:随着旅游事业的进一步深入,旅游文化的春天一定光辉灿烂,旅游文化研究也一定由冷变热。

第四篇:茶文化学后感

中国人总是对茶有着独特的感情,悠久而弥长,从古到今,文人墨客无一不爱品茶,对茶的赞美也一直没有消停过,且看那些有着中国古老文化韵味的诗词就很是能了解了。

我对茶,不算很热衷,但因我的父亲总爱喝茶、品茶,虽不是很懂茶,但也有着如遇故人般的亲切之感。印象中,父亲总爱和三五友人一起喝茶下棋,谈笑风生,那画面很质朴,却真真是生活最原始而又幸福的点滴。

茶,从古至今,历经千余年而仍兴盛不衰,我想,主要原因是,茶不仅仅是饮水,更是一种艺术,一门关于人生的独特哲学。

一开始,茶叶只是小小的干枯状,当热腾腾的水注入茶杯之中,茶叶升腾起来,慢慢散开自己的叶子,再缓缓沉淀下去,散发出醇香浓郁的芬芳。这就好比人,起初,我们都还很单纯、懵懂,渐渐的我们走出了校门,踏上了社会,经过职场的磨练,我们告别了昨日的青涩,日渐成熟起来。同时,年轻的我们又对明天充满了无尽的期许,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努力奋斗。一番拼搏之后,终于事业有所成就,而我们也逐渐老去,但我们交给我们的下一代很多,为这个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我们倾尽所有的力量,做了最好的自己,我们发挥了我们的光和热。

自从现在慢慢接触茶,学习茶艺,开始明白茶的韵味,它很静谧,但又充满活力;它很平淡,但又有着无穷的智慧。很难想象,只是简单的一杯茶而已,举手投足之间,有着对生活的领悟。手握一盏杯,嘴角浅抿,茶香四溢,闭目凝神,心清神爽,俗尘杂事一概抛诸脑后,那一刻,世界清宁祥和。我想,不是每一个人都懂喝茶,也不是每一个人能体会茶的这种清宁的风韵。

是的,不是每个人都懂。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什么都追求快捷、方便,像茶这样需要时间、心境,细细体味的艺术,已渐渐被淡忘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很多企业开始生产简易包装的一次性茶饮料,它无需冲泡,只要拧开瓶盖就可以直接饮用;它也没有浓郁的茶香,只是混合着各色人工添加剂的味道。幸焉?不幸焉?我无从评论此中是非,只是,越来越多民族的精髓,开始褪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这自然不能不算一大损失和遗憾。其实,我觉得,作为生活在新时代新环境下的我们,学习、工作各种压力背负在身,压的我们喘不过气,和友人相聚片刻,一起品茗一杯清茶,道几句琐碎的话语,那已是凡尘之中一大乐事,这是种平淡的快乐,真实而温馨。难怪乎古人也常感叹:“ 终日错错碎梦间,偷得浮生半日闲。”

第五篇:浅谈中国茶具的演变(茶文化学)

武夷学院

《茶文化学》课程论文

摘 要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古人告诉我们,好茶需要好水来诠释,泡好茶则需要好茶具陪衬。在中国的茶文化中,茶具自成一体,成为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具用器考究,说它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点也不为过。习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熟悉和了解茶具。合适的器具可以让你的茶各归其位。比如:泡绿茶用玻璃杯,泡花茶用盖碗,而乌龙茶要用全套的功夫茶具。因为茶具不仅可以衬托出茶汤的色泽,更对茶汤滋味和香气有影响。古往今来,但凡讲究品茗情趣的人,注重品茶韵味时都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认为好茶用好好的茶具,犹如红花绿叶,相映成辉。

知堂老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中国茶具由粗到精,由繁到简,由单一功能到多重功能演变,它融会了汉魏晋南北朝的朴拙、唐宋的精美、元青花的异彩、明清的繁复。茶具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体现了我国不同时期的文化、经济、技术水平和人们审美观点,浸润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茶具;演变;发展;茶文化

Abstract Water is the mother of tea, tea machine as the father.The ancients tell us, good tea need good water to interpretation, the tea is in need of good tea set background.In China's tea culture, tea set, tea culture become an organic whole oneself become an inalienable important component.Tea set with device fastidious, say it for tea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little too much.Acquisition of tea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s familiar with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ea set.Appropriate instruments can let your tea every man to his position.Such as: bubble tea in a glass, bubble scented tea, and oolong tea with tureen with full set of kung fu tea set.Because tea set can not only serves as a foil to the colour and lustre of tea, the tea flavor and aroma has influence.Through the ages,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est in tea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 flavor is emphasize “pot add tea, tea pot art interest increase value”, think good tea with good tea set, like safflower greenery, exterior design.Know don the old man said: “tea when in WaWu paper window, spring green tea, with simple but elegant ceramic tea set, with two or three drink half, the idle, is worth ten years of dust dream”.Chinese tea set from coarse to fine, by numerous to Jane, by a single function to the multiple functions, it represent han,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plain elegant, yuan blue and white the reason for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heavy and complicated.Thousands of years of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a in China reflects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culture, economy, technology level and people's aesthetic view, infiltrates the broad and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heritage.Key words:Tea service;Evolution;Development;Tea culture

浅谈中国茶具的演变 引 言

品茶是一门艺术,除品尝的美味以外,通过欣赏茶具设计和茶室装饰,从中可以获得艺术的享受,增加知识。中国茶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精湛的技艺和文化。在茶艺活动中讲究精茶、真水、活火、妙器,茶具在茶艺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正所谓美食配美器,作为茶的祖国,自热茶类繁多,不同的茶类使用不同的茶具,因此,茶具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茶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茶具又是茶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发展带动了茶具的发展,不同时期的茶具烙上了不同时代的印记。使得茶具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茶具的材质、品种、造型和式样的演变,与时代特征、民族风俗以及审美情趣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粗糙、精致,在某种程度上,茶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茶具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走过了一条极其曲折漫长的道路。[1]

一、唐代以前茶具的萌芽及其文化溯源

唐代以前,我国茶具艺术的发展无疑还是缓慢的,一直沿着由土陶-硬陶-釉陶这么一条曲线前进。饮茶起源于巴蜀,始于西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茶由巴蜀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叶生产地区不断扩大,饮茶从上层社会逐渐向民间发展。农耕文明培育了我国古人对自然的依赖,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所具有的特殊亲和感,而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正是切合这一需求的。[2]从晋代开始,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广受宗教徒的青睐。佛教、道教徒与茶结缘。以茶养生,以茶助修行。从饮茶起始,就有了客来敬茶的礼节,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成了普遍的礼仪。两晋南北朝,茶文学初步兴起,产生了《荈赋》等名篇。这一切充分说明,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茶具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在这一时期是其重要的孕育阶段,而佛教、道教徒及儒教的文化根源和民族大融合的社会背景给茶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营养,使茶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了器物文明和中华文化传承相统一的特点。

二、茶具器物文明的进一步确立和唐文化的全面繁荣

“言茶必曰唐”,大唐中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茶饮之风也随之呈风起云涌之势,在这一社会大氛围的影响之下,中国茶具首次从食、酒器中分离出来而自成一个体系,为品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文化博大精深,社会各阶层的文化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茶具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能体现出这一点。唐代除了对茶具器物文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所使用的也就是茶圣陆羽推崇的茶具外,宫廷茶具及民间茶具对中华茶文明发展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宫廷饮茶,虽说不一定有僧侣、文人对茶的清趣、雅意等精神实质的领略,却一定要做到毕其仪,美其器,从这个角度讲,它直接促进了茶具的发展。宫廷茶具奢侈豪华,选材极为考究,制作相当精良,每一件茶具都是当世难得一见的艺术品,可以认为其作为身份地位的标志要大于作为茶具的意义。[3]民间茶具与宫廷茶具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质朴而实用,蕴涵着淳朴的民风。唐代的民间茶具大多是由遍布大江南北的窑场烧造的,其工艺水平当然不可能达到宫廷茶具的水准,整体水平尚嫌粗糙,茶具配套规模较小,但就其品种和功用而言,却也不多让。器物的具体形式体现着特定时代的精神、制度文化— — 即人的总的生活方式。茶具从食、酒器中分离而自成体系,正反映了唐代繁荣的社会文化及当时人们较为开放的生活方式。[4] 三、五代宋元时期以精巧的宋茶具为代表的茶文化的继续繁荣

五代十国时期,尽管战乱较为频繁,但茶具器物文明在唐代的基础上还是有了一定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五代十国时期的茶具与唐代相比深厚了其人文性。中国人十分讲究与大自然的关系。任何自然形态的东西,一进入生活领域,将必定是人工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而如何才能和谐,最关键的是顺其自然。尽管宋代过分追求形式的斗茶及华丽的点茶法的流行给茶具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使宋代茶具对茶文化精神实质的把握在一段时期有些偏离,但总的说来,茶具器物文明的高度还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唐宋陶瓷工艺的兴起是唐宋茶具改进与发展的根本原因。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流逝,人们的日常品茶跨越了仅仅是生理需要的阶段,而升华为一种文化,一种为全民族所共有的文化,而茶和茶具也就成为珠联壁合的文化载体。饮茶进入艺术品饮的唐宋时代,人们不仅开始讲究茶叶本身的形式美和色、香、味、形四佳,也开始讲究起茶具之完备、精巧,乃至茶具本身的艺术美,以增加人们的感官享受,达到心地的进一步调适和谐。[5] 元代茶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法,抑或是使用的茶具,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由于元代的多民族融合趋势,以汉文化主导的茶具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的融合。

四、返朴归真的明茶具及其文化境界的回归与演变

进入明代,茶具艺术的发展总体呈现出一种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趋势。明代对茶具去粗存精、删繁就简的历史性突破,从根本上推动了茶具器物文明对传统文化境界的回归。中国的茶道糅合了中国人的传统特性,诸如中庸、俭德、明伦、谦和等内涵,而这一内涵的本质与明茶具返朴归真的境界是一致的,返朴归真正是对茶文化本质的回归。这一切都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儒释道合一的功能。

明代,白色的茶盏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由于明人饮用的是与现代炒青绿茶相似的芽茶,又因“茶以青翠为胜”,故而绿色的茶汤,用洁白如玉的茶盏来衬托,更显得清新雅致,悦目自然,陆羽鼓吹的怡情悦目的茶具基本精神,终于在明代得到了回归。尚白的直接结果就是促成了白瓷的飞速发展。江西景德镇适时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生产的白瓷茶具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胎白细致,釉色光润,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特点,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明代景德镇的瓷业生产是相当繁荣的,在原有的青白瓷的基础上,广大瓷工艺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先后创造了各种彩瓷、色釉,用来制作出造型小巧、胎质细腻、色彩艳丽的茶具,包括茶壶、茶盅、茶盏、茶杯等,花色品种越来越多,极大的丰富了茶具艺术。另外,数量庞大,涉及面极广的外销瓷,不仅传播了中华文明,而且还成了联系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这说明茶具的发展不仅带有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特点,而且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世界文化的传承同样起到了作用。[6] 明代茶具艺术成就突出,除表现在璀璨的陶瓷茶具外,最值得赞美的便是宜兴紫砂茶具的异军突起,陶壶与陶盏的创制与普及,最为后人称道, 使得茶饮活动升华到了修身养性、淡雅处世的最高境界, 欣赏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造就了一代紫砂精品的风光无限及日后的成就非凡。紫砂茶具的材质具有一种自然本性美,造型千姿百态,富于变化,是茶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五、淡雅清绝的清茶具及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清朝开国,并不像前朝那样,朝代的更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文化积淀。因为满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很深,所以,清代的茶饮习惯仍然是在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淡雅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主流风格。茶饮如此,与之合拍的茶具艺术当然更是这样。清代茶具品种增多,形状多变,色彩多样,再配以诗、书、画、雕等艺术,从而把茶具制作推向新的高度。而众多新茶类的出现,又使人们对茶具的种类与色泽,质地与式样,以及茶具的轻重、厚薄、大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清代的茶具以康乾时期最为繁荣,并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清代瓷器茶具的造型,各朝均有不同。顺治、康熙以古朴、丰满、浑厚为特点;雍正则秀巧隽永;乾隆产品规整精细;嘉庆、道光以后却显得稚拙笨重。其形制较多,大致可分为碗盏杯盅类、盘碟洗盅类、瓶罐壶尊类和杂器类等。瓷器的装饰风格,在清代走的是一条曲折的发展之路。同期发展的紫砂茶具,曾经在一段时期内受瓷器影响甚深,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瓷质茶具的装饰,成就较大,特别是宫廷用品,尤为突出。承接明代的良好势头,紫砂茶具的发展在清代达到了顶峰状态,具体而言,是在清初至中期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紫砂茶具的兴起,得益于文人们的极大推广,而文人在社会上的内在影响力是很大的。因此,清代紫砂茶具市场较前朝无疑扩大了许多,各种阶层的审美情趣和要求各异,造成这一时期紫砂茶具的风格也有所不同,这对其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一种自然是传统的文人审美情趣风格。讲究砂壶的内在气质、单纯朴素的风貌。清代茶具各种质地日益丰富,除景德镇的瓷茶具和宜兴的紫砂茶具,还有广州的织金彩瓷茶具及福州脱胎漆器茶具等。此时的茶具形状及色彩多样,且诗词、书画在茶具中的融合更进了一步。[7]清代封建制度的没落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文化的继续发展与繁荣,而对外经贸及文化的交流给传统的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清代淡雅清绝的茶具风格的形成及其对传统风格的继承与革新正是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在茶具器物文明进程中的充分表现。

近代中国是动荡的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茶具器物文明在曲折中继续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已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封建社会的封闭性,在这种形式下传统文化更进一步展现了其包容性。

六、结论

茶文化最大限度的包容了儒释道的思想精华,也就是因为它能够同时融汇儒释道三家的基本原则,而体现出自己特有的精神。作为一种实体性的包含物质形态同时又体现了高雅趣味的文化,这是至为不易的,而茶具正是这一人文与自然结合至高艺术的物质载体。茶具的发展演变与文化的传承统一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中。参 考 文 献

[1]杨晓华.浅谈中国茶具的演变与茶文化的发展[D].浙江: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2.[2]张剑,茶器、茶具与茶饮[J].江苏陶瓷,2009,42(3).[3]廖宝秀.从考古出土饮器论唐代的饮茶文化[ M].台北:台湾茶学文学出版社,2001.[4]梁子,慈觉大师所亲历的晚唐茶事[J].农业考古,2004,(4).[5]汪松能,黄永发.略论我国茶具的发展[J].蚕桑茶叶通讯,2009(4).[6]冯绍华,邓俊英,冯绍文.茶文化与陶瓷茶具设计[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23(1).[7]罗晓眉,欧阳建树,王湘平.从清赏文化到功利文化的演变——中国茶文化探讨[J].茶叶科学技术,2006(1).

下载茶文化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茶文化学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茶加工与机械复习资料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学专业 茶叶加工与机械复习资料 1.茶叶分类依据是:制茶工艺、品质系统性、主要系生化成分变化程度不同来划分不同 2.六大茶类是指:绿茶类、黄茶类、黑......

    文化学概论

    文化学概论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论述 一、文化的界定: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

    广告文化学

    广告文化学结课论文 姓名:王帅 班级:09广告学01 学号:0907080126 指导老师:万信琼 一点反思:广告与图腾 简介:本文从几个反面案例入手,通过对于图腾文化的分析,图腾文化运用的现状,......

    旅游文化学

    多彩世界:我了解的美国人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如同中国人含蓄、法国人浪漫等,美国人也拥有其鲜明的性格特征。概括说来,大多数美国人开朗大方、易于接近、喜欢交谈、......

    旅游文化学

    1、旅游文化的概念:是指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 2、旅游文化的本质  旅游文化是......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 选择题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1. 从旅游的全过程来看,旅游文化包括旅游主题、旅游中介体、旅游客体和旅游社会环境四个环节。 2. 旅游文化是指奠基于人类追求人性自......

    旅游文化学

    一、简答题 1、简述旅游文化 2、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简述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及其特征 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

    电视文化学

    《电视文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0230090中文名称:电视文化学 英文名称: Television Culture 适用专业:新闻学、广告学、中文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选修课 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