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意志的磨练,思想的升华学习锻炼心得体会
意志的磨练 思想的升华——省公司秘书处学习锻炼心得体会
根据局里的安排,我于2010年9月中旬至2011年12月上旬到***省办公厅秘书处学习锻炼。我十分感谢领导给我的这次学习机会,也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经历,本着“增长见识、拓宽视野,积极学习、锻炼思维,把握规律、提升能力”的目标和愿望,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既学习到了做好秘书工作的方法、步骤、技巧,也学习到了省办公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特别是秘书处在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时表现出的精益求精、严谨细致、千锤百炼、务出精品的精神和态度,以及全处员工不计名利、任劳任怨的品质,加班加点,无私奉献的情怀,使我倍受感动,获益匪浅。这是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学习期间的每一天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将铭记在脑海中,成为做好今后工作的动力,催我奋 进,让我不敢懈怠。
明确目标,找准学习和工作的定位
作为一名供电局的员工,能到省厅学习锻炼,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向往。省厅的高视野和集团化运作、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工作的模式及流程,对于我们能力素质的提高和眼界的开阔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能在学习锻炼中真正学到知识,不虚此行,我给自己定下了五条准则:一是心态归零,一切从头开始;二是尽快适应环境,掌握秘书工作规律;三是多问多学,尽快上手工作;四是及时总结,不断提升能力;五是深入思考,取得更大收获。在秘书处领导和同事的悉心指导和热情支持下,我较快地适应了工作环境和角色的转变,认 真地学习、投入地工作,达到了学习交流、锻炼成长的预期目的。
加强学习,了解秘书工作的规律性 在到秘书处学习锻炼之前,我一直从事新闻策划和新闻写作任务,对办公厅工作知之甚少。这次学习中,我有了这样的认识,秘书工作是一个有着自身规律的专业,虽然同样是搞文字,但与消息、通讯等新闻文体有着较大的区别,公文的种类繁多,特别是领导讲话稿中文字的思想性,理论的系统性与新闻稿件是截然不同的,所要求的是不夸张、不修辞、不拔高、追求平实的表达和直指问题的要害与核心。期间,我先后研读了《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汇编》、《国务院有关通知讲话汇编》,认真学习了省厅编印的《公文写作100例》,深入了解了办公厅秘书工作的有关机制、制度、考核管理办法,并熟练掌握了协同办公系统的运用。在学习中,秘书处的同志们给我了很多指导,让我对秘书工作的认识也一步一步的深化。我觉得,秘书工作是一个有着巨大价值和意义的工作,它在为领导决策、为部门服务、上情下达、交流经验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感到,要想搞好秘书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不断学习最新的讲话精神,泛读各种各类文件,及时掌握公司最新的发展动向,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和“信息库”,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把握上级的决策部署,深刻领会到领导的精神意图,进而写出一篇成功的、有份量、有高度、有深度的材料,真正做到让 领导满意。我认为,每一名秘书都应把“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断提升我们自身的工作水平。
全力以赴,做好每日要情的编撰工作
《每日要情》是反映公司领导班子成员每天活动安排、公司重要收发文情况,以及国际国内新近发生的与电力行业相关的热点大事的集萃,每日一期。对我来说,这是有别于以往任何工作的新课题,也是我此次学习锻炼期间承担的最主要的任务之一。从9月22日到次年8月12日,我共独立编辑制作了1012期。虽然《每日要情》看似区区两三页,但其字里行间所体现、反映以及代表的则是整个秘书处的水平。因此,在制作《每日要情》的这段时期,是我感受最深,思考最多,压力最大,积累最厚,收获最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编写工作,使我从一名基层局员工的平台视野一下站到了省公司全局的平台视野,我深刻的感受是,文字功底仅仅是秘书工作一个必备的基本功,要想搞好秘书工作,更大的挑战是对公司本部整体情况的熟悉和把握,是对当前各个专业重点工作以及进展情况的掌控,是对各个机关部门、直属单位等基本状态及在公司所处位置的了解,是对生产、经营、安全、运行、科技、政工等工作的知晓程度,这就必须要有一个长期的信息量积累。我的体会是,要情工作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如何采取一种最为合适的方式,准确而不失真、得体而不媚俗、恰当而不偏激地获取公司领导班子成员每天的重要信息;最大的特点是每天如何从全国乃至全球发生的大量信息中选取、判断和甄别每一条新闻和信息的价值点,为公司领导提供有参考意义的信息;最具有技巧的是如何把公司领导每日在繁忙之际,传达的简单一句话,通过何种方式转化、扩充为正式、准确的书面语言;最大的困难是如何保障《每日要情》从编制、校对、印刷、发放、回收的每一个环节不发生一丝纰漏,不出现一个错别字,不错发一个人,不晚 发一分钟。
综合看来,《每日要情》看似只有几页纸,但每天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编辑完成,劳动强度是很大的,这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由大脑高强度运作逐渐过渡到基本从容,我这期间走过了一段很艰难的心路历程。但我觉得感动的是,秘书处是一个很团结、战斗力很强的集体,领导的关心与厚爱,对我的理解与包容;同事的负责与帮助,对我的指导和言传身教,使我在这个集体一直感到很温暖。我感到,编撰《每日要情》每一期的每一个过程与经历,以及和办公室人员的交流与讨论,使我对工作、对人生、对事业有了更加深刻透彻的认识,使我从更高层面理解了严谨、求实、责任、奉献的内涵与意义,对我来说,《要情》就是我的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是没有从事过这项工作的人不能体会的,小小的办公室里的感悟和收获,必将从心灵上影
响和伴随我今后的工作和成长。
积极参与,精心做好各项具体工作
在学习锻炼期间,我有幸参与了公司二届七次职工代表大会暨2010年工作会,以及各种、各类国网公司、省委省政府领导来公司检查调研汇报会等有关文字材料的编撰工作。从拟写通知,到编印会议材料、主持词、讲话稿、制作PPT,再到如何校对、摆放会议材料,做到了会前各方面准备工作的深度介入,提升了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也学习到了秘书处在办文、办事、办会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尤其是领导讲话材料的写作全过程,更是使我内心深处感到极大的震撼。从起草提纲,到上会讨论、反复修改,再到最终的定稿,使我亲身经历了一份成功的年度工作报告是如何从无到有、从粗到细、从虚到实一步步写出来的,也使我深刻体会到秘书处同志们为报告中的一个标题、一句话、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符号是否准确而反复推敲、反复研究、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作风。每一份讲话材料和工作报告的出炉,办公室领导和秘书们为此付出的那种艰辛是根本无法用言语体现的,大家相互支撑、相互鼓励,在一起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这不能不说是对个人意志的极大磨砺和考验,也唯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期间,在领导的充分信任下,我还有幸牵头组织开展了秘书处资料信息库的建立和归档工作。通过这个“智慧库”的建立和归档,不仅为秘书处人员查资料、写材料提供了方便,也锻炼了自己的统筹协调和逻辑思维能力。
收获与体会
在学习锻炼期间,省公司很多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工作模式给我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我也有很多实实在在的收获和体会:
一是锻炼了自己的文字能力。从事要情编撰让我懂得了语句的简洁之美,提升了自己写短文、说短话、准确表达的能力。
二是初步了解了省公司的组织架构和运作规律,使我能从更高层次和更深角度去思考电网发展和公司发展的任务、意义和价值,思考的层面更高了。
三是学习到了省公司的一些文件,材料,特别是和相关部门人员在交流中向他们请教了相关文件、材料的成文过程,提升了自己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
四是提高了自己的观察鉴别能力。通过要情的制作,日积月累的效果是我在看文件、新闻时现在很快就能找出关键点。我觉得这个能力非常重要。五是省公司的会风印象深刻。我参加了公司2010年“两会”、月度工作例会、检查调研会、党组会、办公会以及每天的早会,有幸亲耳聆听到吕春泉总经理、陈栋才书记的讲话,了解了公司的决策程序、信息反馈、组织协调、督促检查 等机制,以及公司决策的民主、科学、规范,会议的务实、高效率、快节奏。
六是感受到公司本部优良的工作作风和传统。公司总部各部门的工作,大家既是指挥员,又是作战员,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劳动强度高,工作责任大,但本部很多部门的同志都是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他们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工作中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汗水,没有计较个人得失的,大家平时走路很快,说话很轻,对工作的把握和节奏感处理的很好,在办每一件事、接每一个电话、起草每一篇文稿等日常工作中更是注重细节,力 求完美。通过与他们一起工作学习,不仅增长了知识,提高了业务能力,更锻炼了自己的作风和意志,增强了吃苦奉献的意识。
七是学习到了一些良好的工作方法。归纳起来有:
1、工作要有主动性和超前性。先行一步,占得先机,处处主动;落后一步,处处被动,还不被理解。
2、一次做对能力。通过前期的艰苦准备,把事情一次做对,避免重复和做无用功,这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关键。
3、无障碍沟通。遇到疑难或各种问题马上沟通解决,坦诚相待,对事不对人,就能使大家在工作中更加彼此信任,促进工作高效完成。
4、重视对哲学的学习。哲学是智慧学,是聪明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核心辩证法。用哲学的观点来分析工作,来思考人生,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和从容应对各种事情,解决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一些困扰。
5、大处着眼,细处着手的能力。秘书处领导对工作的三年规划研究和方向制定,对工作的点和面的突破思考,对工作目标的细节把握,培养和启发了我从宏观层面思考工作和从微观层面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我已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各项工作已全面展开。我要以此为新起点,发扬连续作战、顽强拼搏的工作精神,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综合素质,以更加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局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篇:关于军训的心得体会:军训的磨练,意志的坚强
关于军训的心得体会:军训的磨练,意志的坚强
从13号报道到现在,终于迎来期待已久的军训生活,军训生活开始之前,我是抱着既好奇又担心的心情,好奇的是以前从没穿军装训练过的我对这种从未尝试过的新鲜事物的一种正常反应,而担心的是,在以前高中同学并且在我们之前军训的同学口中,军训的生活是哪般的辛酸,每天晚上空间里他们的动态无非是好累,好苦,快点下雨以及对下雨的喜悦这类的关键词。平常属于夜猫子的人也都早早就入睡了。因此,我就怀揣着这复杂的心情去参加这次未曾体验过的军训。军训开始的第一天,穿上军装的我们以绝佳的精神面貌去广场集合,刚开始一个个都精神饱满,殊不知过了多久时间,双脚就开始不耐烦了,脚后跟开始酸疼,知道领导讲完话,我们开始用热烈的掌声庆祝我们的苦和累暂告一段落。
当走上训练场上时,开始一个个的站军姿,双手紧贴裤缝,头昂扬,不许动。即使有汗也不可以随便乱动,有虫子飞到脸上也不许情意乱动!于是我们就这样占了一个多小时,那双腿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待回去吃饭的时候,所有人的饭量都变大了。我也第一次把碗里的饭都吃光了,回到宿舍的时候,所有人都第一时间躺下就睡,而这样的日子我们得坚持半个月。
军训虽然苦,虽然累,却能锻炼我们的意志,为了将来生活能保持这份坚持,我们选择继续!
军训,对我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可对于大学的军训,仍怀有憧憬,希望在这里再一次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感受真正的军旅生活。军训时间已经过去两天,而真正的训练似乎还未开始。我们现今所学的只不过是军人所应学习的最基本的技能。尽管头顶炎炎烈日,额头硕大的汗珠顺着脸颊向下流,尽管有人内心排斥训练,但,有谁想过,就在我们结束训练之后,教官们被班长集中在一起,试试他们更多的是接受批评,原因就是我们怕吃苦,太娇气,简单的动作都不能整齐化一。再想想,教官们的年龄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他们不也是吃苦耐劳,经受军队的考验,成为出色的人民子弟兵。他们是我的榜样!同样军训时快乐的!休息时间,我们唱军歌,和其他连队进行拉歌,更有其他同学精彩的表演。军号嘹亮,步伐整齐是我们的追求,团结就是力量是我们的口号,步调一致得胜利是我们的使命。烈日对我们而言再也不是挑战,相反,我们用一阵阵呐喊征服一切,征服世界,向世界展现我们的年轻,上了大学的我们,或许成熟了许多,面对精彩的表演,我也终于鼓起勇气,将自己那并不完美的歌声在大家面前展现出来。虽然歌声并不美丽动听,但我学到了如何表现自己,展现自己。
两天的军训生活,更多的是充实,在这里,我们做到了我内心的呐喊:提高自己,让大学四年不再平庸!
在这个还带着夏天余热的九月,我从自己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茂盛的树林,穿过悲喜与无常迎来了我人生中的第二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军训。我喜欢各种运动,喜欢流汗的感觉,可是因为后天贫血不能够长时间运动。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耐力与运动神经不错,可是在连续站了一个小时的军姿之后,还是有了一种虚脱的感觉,在那漫长的一个小时之间,“身体不舒服打报告!不要硬撑着的话语如同魔咒一般在耳边不停地响起”可是倔强的我绝不会做逃兵!就这样心中的两种心情不停的斗争着,最终正义胜了邪恶。
十七号的晚上睡地格外香甜,没想到认床的毛病也因为这一天的劳果与充实而有所减轻。
十八号的早上5:30便强迫自己起床,没有老妈平常“乒乒乓乓”的声音,只有肆虐的风声在窗外狂妄的叫着,一时间思念如同潮水汹涌酸涩的眼眶,终于开始懂得思念是一种幸福的忧伤,一种甜蜜的惆怅,一种混乱的痛苦,它沉淀了昨天的惆怅,装饰了美好的未来!
曾经有人说过别让别人徘徊的脚步踩坏你明天美好的理想,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也许这人间真的只有朦朦胧胧才是真,可是通过这几天的训练,我却觉得大把大把的时光从我们的指尖溜走,也学能够留下的只有努力地成果与情感,我想若干年之后,我们一定会感到现在拼命努力的自己!
军训磨练了我们的一直,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改变世界,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如陈冬青一般不被这个世界改变!
军训是大学的第一堂课,在这堂课上有严明的纪律、有紧张、有欢笑......教官教诲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一切任务,争取一切荣誉。”军训不仅仅是对我们的身体的考验,更多的是对我们的意志的磨练,同时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和团队精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是在不断的磨练中长大的,就像一棵小树一样经历风雨后才能变成参天大树,军人的气质和钢铁般的意志给我很深刻的印象,正如一首军歌中描写的一样:“还硬比钢还强”。在军训中,我们军人、学生一家人,了解了不少的军中生活,体会到了军人的艰辛,感受到了军人的豪迈气概。他们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苦中作乐,教官说:“当兵后悔二年,不当兵会后悔一辈子”,军人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个人,在这里有酸楚的泪水,有苦咸的汗水,有飘扬的歌声,有欢乐的笑声,这些就像不灭的音符跳动不已,我们是充实的,我们是快乐的,苦与累已化作美与甜,军训——我们不后悔。军训已过去两天,这两天中我的感触很深。我感觉自己比以前坚强多了,也没有了以前的懒散和埋怨,总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叠被子是我在军训三天中遇到的最难的挑战,经过教官不厌其烦的教导,我终于也叠出了“豆腐块”一样的被子。这不仅使我感受到要注意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遇到困难时更要坚持,才能养成好的习惯,成就美好的人生。军训中还有很多的感慨,它们都会影响我的一生。感谢军训,它教会了我很多以前没学到的东西。
结束了三年艰苦的高中生活,怀揣着梦想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大学生活。而进入大学的第一堂课,依旧是难忘而又值得体验的军训。昨天晚上教官通知今天早上6:30要集合跑早操,于是大家都早早起来准备就绪,当时天还没怎么亮,朦朦胧胧的。整理好军装出门后,“嗖”的一声刮来了一阵冷风,不禁打了个冷战。紧接着的几分钟后,外面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是大家仍然冒雨赶去了集合地点,但因下雨地上很滑我们临时接到通知取消跑操,心中带有一些庆幸却又有些失落,大家都回到宿舍等待通知了。
下午来临,外面依然飘着小雨,本以为又不能训练了,但这次教官毅然决然的把我们拉到了军训场地,进行“雨中军训”。我们迎着风雨站军姿,虽然没有大太阳,天气也不热,但是笔挺挺地站半个小时的军姿,还着实是挺累的啊!我相信,通过此次军训一定能磨练我们的意志,为今后的大学四年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军训的序言已被翻开。仔细回顾下今日的军训貌似并不顺利:上午拉歌时被隔壁排碾压,下午正式训练时其他排成为我们的榜样,一半时间在教官的思想教育下度过。
但是,如雨果所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所谓成功就是藏在这漫长而又痛苦的不顺利之路的后方,拉歌的碾压使我们明白其实荣耀并非只是存在于鲜血与钢铁之后,吾辈心中亦有。对方成为我们的榜样意味着其他排的进步空间要远小于我们,我们可以感受到更多的乐趣,进步的喜悦,军训的痛苦中的光明。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军训的乐趣,大学的乐趣生活的乐趣不就是如此么?这样想来今日序言的差点又有何妨?以后的军训我只想对自己说:你能否独立山巅,任随风霜侵蚀,直至沧海变为桑田,高山沉入海底。大地将会被我们的汗水沾湿荣耀正凝望着我们,在我们军训的路上只留下勇敢与刚毅。高考结束后,松松垮垮了三个月,一场如期而至的军训让我再一次紧绷了神经。军训,训纪律,训意志,讯品格。军训,只是一个起点,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快速成长起来,去面对更硬的现实。
从小到大,我一直扮演学生中调皮的角色,对于我这种自我散漫的人,军训时难熬的,但也是最有收获的。虽然军训了短短的2天,但我已经深刻地感受到了军队的严明纪律,教官的负责,教官的每一句话都阳光般地透在心里,点亮每一处晦暗。军队的良好作风,严于律己的态度,在今后的学习中都应该被保持。一个团体,首先要有纪律,有组织,这是我最深刻的体会,对每个动作的严格要求,对每件事情的认真负责。
起初,我并不适应,我一直希望下雨,但后来,身上的疼痛让我明白军训的意义,我开始体会到保持带来的喜悦,服从带来的荣誉,团结带来的力量。我们可能觉得累,但是这些累只是我们教官受累的千万分之一。他们有的也就比我们大几岁,但天天承受着更多艰辛,背负着更多的责任。来带我们军训也许是他们一年辛苦训练中唯一的放松和机会,但他们依然认真负责,尽管嗓子喊哑了却依旧卖力拉歌,从教官身上,我学到了许多,不仅是基本的军队礼仪,还有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态度。对于大学这样自由的环境中,教官这种精神正是在大学踏入成功殿堂的钥匙。对于我,军训,已经成为了一段宝贵的经历,卸载我的记忆中,它已经成为一种力量,一种在困难的时候促进我前进的动力。一种生命的支持力,支撑着人生旅途中各种风雨无法动摇的心灵!从那遥远家乡,慢慢来到这里
本来遥远的梦,竟然渐渐靠近有时想要放弃却又害怕失去 只要我们不断努力
虽然走在校园,看那花开花落 思绪绵绵不停,想要超越自己 大家团结一心,共同鼓励在心里 猛回头大家在一起 如果阳光能够唤回曾经的梦 就让我用一生奋斗 如果害怕失败你已不想坚守 请抬首路在前头
如果阳光能够带走我的哀愁 就像带走每滴汗水 所有受过的伤 所有流过的泪 我的痛 请全部带走 入学好几天了,今天终于开始了期待已久的军训。今年军训天气还算给力,没有多大太阳,尽管赤凉风习习,但常大外院学子们仍热情不减,精神抖擞地参与到了各个项目训练当中。在军训中,枯燥重任给军训工作带来困难,有的学生坚持不住,凭借着顽强的意志,稍有好转便坚持训练;有的学生身体不适仍在坚持训练。在我们亲切的贾教官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严格训练下,在短短的一天里,齐步走、停止间转换、解散、集合及分列式等预定训练科目已初见成效。教官手把手教,我们认真的学,在军训队列比赛中,方队整齐,精神饱满,步伐矫健、口令准确、声音嘹亮。
一天下来虽然脚有点累,但是我们感觉很充实很有成就感,感觉我们什么都不怕了,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的热情和脚步。
军训只是大学生活的一个开始,一段小插曲,但是,军训中学会的东西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用。军训不单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在这期间也不仅仅是学到团体意识及纪律意识。希望大家能留下难忘的回忆,培养坚实的友情。
相信经过了军训的磨练,同学们会有很大的收获,并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对大学生活整装待发。
军训并没有因为天气的变化而停止,它还是那么无情的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一双双熊猫眼都在无声地呐喊着:“我们好累!”
很多东西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了解得更加透彻,一如军训,我对它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尽管近日天气异常,但不减一丝我们的军训激情,不减一丝我们如钢铁一般的意志,军训的生活中,让我们都学到了很多很多。
在日益高涨的同学们的激情中,我们尽情挥洒自己的汗水,让此刻在军训中挥洒出来的汗水,浇灌日后成功的果实,军训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与军旅生活的初体验,在我看来这更是对我们意志的一次磨练,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让我们军训的暴风雨中尽情的锻炼自我,好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尽情的展翅飞翔,到达成功的彼岸。相信军训过后,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一个美好充实的大学生活!军训不仅培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能磨练人的坚强意志。苏轼有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句话的意思是成功的大门从来都是向意志坚强的人敞开的甚至可以说是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敞开的。
在军训中,很苦很累,但这是一种人生体验,战胜自我,锻炼意志的最佳良机。心里有说不出的酸甜苦辣。在烈日酷暑下的曝晒,皮肤变成黝黑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一种更好的朝人生目标前进的勇气,更增添了一份完善自我的信心。军训更可以增强我们的集体观念,让我们真正的放下任性和自私,让我们变得宽容和谦虚。
军训第一天,让我们体会到了复杂的情感-痛并快乐着。站不完的军姿,踢不完的正步,挨不完的训斥。痛苦在心里慢慢发芽,但当我坚持下来后受到表扬时,一切又都荡然无存。在人生的路途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时常会有荆棘存在与坎坷同存。经历军训的磨练,会使我们慢慢坚强起来,给了我们勇气。在人生的路途中大步向前,教官虽然严厉,但也很关心我们,也会把自己的水分给我们。军训虽然很痛苦,但也无形中改掉了驼背的毛病,所以当我们觉得很苦很累的时候,当教官要求严格时候,我们应该振作起来,向着一连的目标,带着七排的荣耀,坚定的走下去。
第三篇:军训,意志的磨练
军训,意志的磨练
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
——题记
白驹过隙般的,时光像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一眨眼间,为期七天的军训结束了。它给我们的是心酸,是劳累,是艰苦,更是一场意志的磨练!古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军训则让我们这些温室中的花草见识到了大自然的风吹雨打,让我们体会到了汗水的咸涩。
在这七天里,我们学会了吃苦。火辣辣的阳光毫不留情地烤着裸露的皮肤,汗水顺着额头慢慢地滑过脸颊,沿着脖子滑入衣中,在背上胸前晕开一片片水渍。但是,我们不会叫热。
在这七天里,我们学会了坚持。两脚跟靠拢并齐,两脚尖外打60度,脖颈微贴后衣领,目视斜上方约45,身体前倾,后脚跟微微离开鞋子底部,重心落于前脚掌,这便是军姿。但是,25分钟的军姿,我们不会叫累。
在这七天里,我们学会了忍耐。每天的训练之后,脚掌都是麻的,每一步都如同行走在刀尖上,疼痛一直都伴随左右,腿部韧带因练习正步而酸痛酸痛的,而嗓子由于每天吼着“一,二,三,四”的口号变得沙哑了。但是,我们不会叫苦。
没错,军训是苦的,但它正如一杯清香的龙井,苦中带着甘甜。
这七天里,我们从相遇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同甘共苦,这便是朋友。七这七天里,班主任每天都寸步不离,我们做错了,他严厉批评,我们失败了,他柔声鼓励,这便是老师。他是严肃的,但他也是幽默的。他在训练时会不带任何感情的喊着指令,他也会在休息时与我们同朋友一样聊着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们的动作总是让他感到无奈,但他却总是一遍又一遍得教导着我们。他会让我们站军姿,他也会和我们一起玩耍,这便是教官。天前,我们来自各个学校,因为一张录取通知书来到了这个地方,如同一盘散沙,而在这七天里,我们为了这个崭新的集体的荣誉团结在一起一同奋斗着,这便是班级。朋友,老师,教官,班级,这便是我们快乐的来源,这便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正因如此,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们都不会哭,而是学会勇敢地去面对,做真正的强者。正如古人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一天天的去面对困难,就会一天天的成长,一天天变得更加坚强,在磨练中使意志变得强大!
没有经历地狱的磨练,无法有战胜死亡的力量;没有流过血的脚趾,不能迈向胜利的前方。钢铁是如何炼成的?它是通过无数次的捶打煅烧,在水与火中磨炼而成的!谚语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次军训已经结束,但是它带给我的精神将永生难忘。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这些精神会使我们会走得更加坚定更加成功,让我们成为人上之人!
高一(2)谭季昱
第四篇:意志磨练的记忆
意志磨练的记忆
不同的环境能够磨练出不同的意志,我的意志是在极端艰苦环境里磨练出来的。
我是1960——1969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国营金宝屯机耕农场生活的人,这段时间是我少年和青年时期。所以,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印象之一:农场概况 印象之二:艰苦求学
印象之三:磨练意志(因为年头久远,有的记忆不一定很准确。)
印象之四:难忘艰苦奋斗的那些人
一、农场概况的回忆
我所了解的农场,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初创时期、发展建设时期、折腾时期、改革时期。
1、初创时期,早在1954年4月份,按照中央给内蒙古的指示,对一些劳动改造的犯人,坚持“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原则,应该就地创办农场。当时内蒙即刻派遣劳改系统的工程技术人员到科左后旗东西辽河之间的东大荒进行勘察测量。于当年10月份就调派了一部分劳改犯人到这块荒无人烟的东大荒开垦农场。同时,也调来了一部分农业机械,主要是老牌进口拖拉机、三铧犁、五铧犁之类的笨重机 器。按设计规划开始开垦种植农作物。
2、至1956年4月,农场进入到第二个时期,即发展建设时期。这个时期把未刑满犯人全部调出,从呼市、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及哲里木盟其他地区,调入了一批刑满释放人员到该场就业。此时,农场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主体人员都是新生就业职工。农场挂牌为金宝屯地方国营机耕农场,是一个全民所有制单位。但依然属于内蒙古劳改局管辖。正因为农场属于内蒙古劳改局管辖,所以,有一些人荒谬地认为该场是劳改农场,肯定地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1959、1960年开始,农场把就业职工的家属子女也接来安排工作。农场开始生机勃勃、盎然兴旺快速发展,在以农业为主的前提下,开始多种经营各业共同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单位相继建立起来。如卫生院、诊疗所、公安派出所、学校、商店供应站、蔬菜种植基地、果园、养猪场、鸡鸭场、牲畜养殖场、酿酒厂等等,俨然就是一个小社会。
在管理上,有一整套的严格制度:“三包一奖四固定”,形成了相互监督、互为制约的机制。定额、定时、定量、定任务,每个人都必须完成。在思想教育方面,天天都有集体学习,不断学习先进,反思自己。人人都争强好胜,你追我赶。正是因为管理科学,制度严密,所以,年年获得大丰收,年年有大量的农蓄产品上缴国库,年年获得上级嘉奖。同时,居民居住条件也有了较大改善,土平房换成了砖瓦房。至 1969年,6万多亩耕地的农场已经初具规模。该场已经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的现代化机械化农场。成为全国16个先进机械化农场典型之一。农场的飞速发展也使得周围乡镇(苏木)刮目相看。这是农场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农场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好景不长,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给农场带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
3、折腾时期。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金宝屯农场管辖权由内蒙古劳改局下放给哲里木盟农管局,后来又下放给了科左后旗。自1966年5月开始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原来的老领导被错误地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如苗邦坦场长(后被折磨死)、李振起场长(后被逼上吊自杀)、周怀义书记(后调任兴安盟科右中旗任粮食局长)等人均被当作走资派打倒,揪走资派的批判大会、批斗大会接连不断。原领导机构被打乱,相继建立军管会、革委会,正常社会秩序、生活秩序被彻底打乱。农场的名称也由金宝屯地方国营农场更改为胜利农场。最惨的是人员调动频繁,不断的出出进进,使得正常秩序很难稳定。1969年4月,将一部分职工及其家属子女遣散到哲里木盟各旗县,原居民户口变为农村户口,甚至把正式转正的农工也被毫无理由地解雇迁到农村;此时农场空了一半,接着调入了哲里木盟5·7干校和通辽市的5·7干校,4个月后,干校成员全部回到原单位;又从天津、浙江、上海等地调入上 山下乡知识青年;从场子周围调入一部分社员(贫下中农);调入一部分转、复员军人;还有我们尊敬的洪学智上将也受林彪、“四人帮”迫害,来到金宝屯农场“蹲牛棚”。知识青年后来又有一部分调出去到洮儿河战校,因为那里条件不如金宝屯农场好,他们就组织起来到吉林省上访(当时哲盟划归吉林省管辖),“知闹”事件,使得当局作了让步,如愿以偿他们又回到金宝屯农场。人员的频繁出进,使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在折腾期,劳动人数虽然多了,但,粮食产量下降了,由一个向国库交粮大户沦落到连续几年都吃返销粮,有些收获季节,粮食不能进场,需要到外边雇工来收获。由上述可见,管辖权下移、人员出进大起大落、领导机构频繁变动、生产滑坡、批斗大会不断等等现象,不能不说这一阶段是处在一个折腾时期。
4、走向改革发展期。该场随着国家形势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拨乱反正政策的落实,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场逐步走入正常秩序,1984年终于甩掉吃返销粮的帽子,开始扭亏为盈。管辖权也由哲盟农管局下放给了科左后旗,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厂逐步走向繁荣,出现了各业兴旺发达的昌盛景象。
在回顾农场基本概况后,小时候的往事也常常萦绕脑间。
二、艰苦求学
1960年4月份,刚刚进入小学五年级的我来到了金宝屯 农场三站。农场没有学校,只好跑到附近的双胜小学就读。因为人们当时错误地认为农场是劳改农场,我们自然就是劳改子弟了,所以,倍受歧视。在那里上学的一年多时间里,是受尽欺负、格外被人瞧不起、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的时段。记得那时班级每星期轮流值日,可是有些大一点的同学自己不想干,就逼迫我们替他们做值日,若是不从,就或打或骂,说你们劳改犯子女还敢不老实,就专你们的政,有时,一连五六天都得值日。还有时候走在半道上就被截住,抢下书包给扔到远远的地方,让自己拣去。即便是在场内,也是被欺负的那一伙。记得在三站砖厂附近的空闲地上,我们种了几颗南瓜,刚要成熟,就有个朱姓的同学,把南瓜割了个三角口子,取出三角块,往瓜里拉屎,之后,再把三角块放回去,瓜是长得又快又大,但是,不能吃了。好的心态是适应环境的关键。其实,那时宽心与大度才能够感觉舒服一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1962年农场自己办起了子弟学校,才转到农场上学。在农场读了半年六年级,小学就毕业了。放暑假了,我们非常发愁,初中到哪儿上啊?!临近开学,终于盼来了好消息:农场自己要办带帽中学,心上压的石头落地了,当时高兴极了。可是,当时农场师资力量不足,初中仅仅办了一年半时间就办不下去了,因为,没有人胜任教学,又没有理化试验室,受条件制约,只好停办。我们40多个学生怎么办呢,场领导出面到周边学校联系安排,人家都说接纳不了那么多人,少来几个还可以。于是往昌图县中学安排了十几个(那十几个人基本上都是干部子弟),往金宝屯中学安排了十多个人(这些都是职工子弟),其余十几个人被迫辍学回家务农了。
在那个时期求学是真的不容易啊!国家处在十分困难时期,上小学时,每天粮食定量只有四五两,全靠瓜菜代替粮食充饥。没有瓜菜的季节,用玉米叶子加工成淀粉做成黑窝窝头吃。小孩子们好动,整天饥肠戮戮。后来,上中学了,定量提高到35斤,才勉强能吃饱。到金宝屯读中学时,每天不换样的高粱米,用盐水煮白菜或土豆当菜就饭。只有到节假日,才能见到荤油星。进入深秋,学生们还要自己动手,筹备冬季烧炕用的柴火,到十几里以外的荒坨子上割草,学校派马车拉回来。住的是大通铺炕,轮流值日烧炕。每个炕都挤得满满的,翻身都得大伙一齐翻才能够翻过来,半夜谁出去解手,回来就挤不进被窝了。只要有一个人长了虱子,害的全宿舍的人全有了虱子。这些,在当时,我并不觉得太难受。除了有自卑因素外,实实在在感觉到别人异样的眼睛,充满了歧视的目光,时时处处都被人瞧不起。做的好时,得不到表扬奖励,稍有不足,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在那种不公正的氛围中成长起来,所受到的精神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挨到1964年初中毕业,临近升学考试,由保康一中校长玛 尼(时任科左中旗委书记阿拉坦敖其尔夫人)亲自到金宝屯中学招生。她当时强调今年招生贯彻阶级路线,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无论成绩如何,一律不予录取。当时,如雷轰顶,毕业就是失业,心里十分沮丧,正是求学的阶段,就被迫停学,心里甭提有多难受啦。然而,又无可奈何。艰难的求学阶段就这样结束了。
三、磨练意志阶段
1964年初中毕业以后,身材瘦小,干不了繁重的农活,三站的赵管理员就安排打柴火,地点自找。我约了张笔乾和另外一个候姓的小伙伴,到29号地头大堤以里的树林边割蒿子、杂草、树条子等,还要捆成捆,码成小码子。开始,我并不会割柴火,一天才割60——70捆,还累得腰酸背痛,我们三个小伙伴合伙,两天才能够割一马车。两天以后,就学会了干这种活计。一车柴火才卖三块钱,一个人一天能挣五毛钱。那时的青壮年劳动力平均工资一天大约一块多钱,我们相当于半拉子。
后来,领导给安排到兔场。养兔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活。当时的老魏师傅就一样一样的教,从兔子的习性到饲草的选择、饲料的搭配、公母的鉴定等,很快就基本掌握其全部技术。我始终坚信没有自己学不会的东西、遇到困难,就没有克服不了的、没有干不好的事情。世上无难事,只要有毅力。我坚信自己是有坚强意志的人。可是没有干多久,有两个小姑娘就顶替了我。叫我到猪场放猪、打猪草。其实,猪场的那些杂活,我干起来也是又苦又累的。那时候仗着自己年轻,干什么活,都不怕,苦一点,累一点也在所不辞。放了一年多猪后,就调到青年队干活了,开始了整劳动力的活计了。在三站的每一块土地上都留下足迹、汗水、血泪,从播种到铲镗、从秋收到场院脱粒,样样农活都干了个遍。对于一个先天营养不良、后天营养不足、在极其艰苦环境下成长起来身单力薄的我来说,每天都是那么苦、那么的累,真觉得吃不消,每天都得硬着头皮死撑着,不知道什么时间是个头。白天累死累活的劳动,晚上还有两个多小时的学习。每天听到的是“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加强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是纲,纲举目张”、“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总结、检查、反思、学先进、找差距、······经常学习以上理论,思想认识的确有很大提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得到升华。正是在这样环境的熏陶下,为后来步入社会奠定了良好坚实的思想基础。
记得最苦最累的活计是挖养鱼池。那是1968年的冬季,天气特别地冷,每天顶着零下二十多度严寒和凛冽的西北风,挥舞着十四五斤重大洋镐,刨啊刨啊,大大的冻土块一层一层被掀起来,一会儿就是一大堆,就用木制的扒犁向外拉。向外拉出的冻土块堆满了四周的坨岗,坨岗向上不断上 涨······,直到下面绿莹莹的土层暴露出来,稍微动一下,水就向上喷出来。中午,食堂送来饭菜,大家就在野外胡吃滥喝,填饱肚子接着又干。每天,手闷子都得磨破两三双,晚上补了第二天再戴······一直到无法再补时才再买新的。我们的手,虽然是在三九天,也被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整天都会觉得腰酸背痛,疲惫不堪。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恐怕谁也抗不住。
无论是劳动还是学习,在农场的日日夜夜,我深深体会到,没有顽强的心理素质,没有坚强的意志支撑,是不会硬撑下来的。
还有一个让我意志得到磨练的地方,就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背后的待遇——同工不同酬。大家都在青年队干活,完成同样的工作量,工资报酬差别极大。转正农工一、二、三级,工资分别是29元、33元、37·5元,其余都是临时工,临时工工资也不一样,有25元的、21元的、18元的、16元和14元。大家都在一起劳动,完成同样的定额,工资差别就这么大。这种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一直维持到我们离开农场的那一天。记得当时我到青年队干活一直是每月14元,还没有3·8队的女青年挣得多。这时候对人的心态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破罐子破摔肯定是没有出路的,那时候的大环境大气候就决定了必须忍耐。没有忍耐的意志,是活不下来的。事实上也是无可奈何的办法。正是这样的环境磨练出了无与 伦比的忍让与意志、包容与大度,积蓄了无比的适应能力,所以,在走向社会以后,表现得各方面都很优秀。就本人而言,在后来各项劳动、工作、学习中取得好成绩,获得过各种奖励,相继把过去失掉了的学历,从中专、大专、本科都补了回来,专业技术职称也从教员、助讲、讲师、高级讲师都拿到了。在政治方面,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这些结果,不能不说与在农场的意志磨练有密切关系。
四、难忘的那些艰苦奋斗的人们
在金宝屯农场的那些日子,有许多难忘的人和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例如,我的父亲职工方振家是当时三站鸡鸭场负责人,这个鸡鸭场是他一手创建的。他自己刻苦努力,钻研养殖技术,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认真研读了《养禽学》、《家禽疾病防治》等书籍。土法上马,自建孵化室,育出了一批批鸡雏、鸭雏,饲养规模不断扩大。所产蛋、禽不但满足了本场需要,还有大量禽肉出口创汇。三站鸡鸭场的北京填鸭直接出口日本,享得了极高的荣誉,为金宝屯农场争了光,为国家建设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他的家训是“老实做人,勤恳做事”,良好的家风影响了几代人。有一件事给我印象很深,在读小学六年级时,一次放学回家,顺着拦腰坝东小河抓鱼,抓着抓着就快到七十二田地了,就往家的方向走。路过鸡鸭 场最南边小树林时,无意间在杂草丛中发现了一窝鸡蛋,就高高兴兴地拣回了家。不料,父亲见了很生气,命我立即交公,逼着送到中队部,中队领导朱振卿队长说,“很好,从小就不占公家便宜,那就送到小食堂吧。”送到小食堂交给了付国棋师傅。父亲就是这样严格教育子女的。父亲本人在民国时期当过小学教员、镇长、教育局长、高等法院书记官等职。解放前,由地下党指引,没有随国民党南迁,而是到华东大学(当时许世友将军任名誉校长)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半年后,分配到徐州商业厅做统计工作。在“三反”、“五反”、“肃反”运动中成了“历史反革命”,被判刑5年,于1956年新生,派到金宝屯农场就业。在金宝屯农场建设过程中是做出突出贡献的。利用家训,严管教育子女也颇有成效。其女儿方云霞是三站3·8队响当当的先进模范人物,几乎年年获奖,成为农场第一批转正工人。其大儿子方正也是爱场如家,在农场第一批转正农工时获准。二儿子方伟表现很好,受到领导重视,曾被选派到北京参观学习。
给我记忆最深的是蒋氏家族。职工蒋国权是三站最突出的文艺工作领军人物,弹、拉、说、唱样样精通,自编自演的一些文艺节目感人至深,有极强的感染力。他自编自演的快板书《磨洋工》,幽默风趣,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该节目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甚至现在还能够背诵几句:“我的思想搞不通,人送外号磨洋工。一天要解三大便,一次就得半 点钟。······”他的几个孩子均有文艺天赋,特别是蒋闵平更是才华横溢,能识乐谱,吹拉弹唱都是内行。带领青年队抽调的青年排练节目,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其弟蒋皖平、蒋浙平、蒋涌平都是文艺队的骨干力量。每年过年假日,他们都能够给大家带来愉悦和轻松。他们精彩的文艺节目,给大家带来了快乐,让大家尝饱了眼福。在他们的带领下,三站的青年文艺队发展了许多业余文艺爱好者,如沈文学、郭大华、雷耀山、魏厚芳······
职工杨卓夫是蔬菜基地负责人。他在园田期间,各式各类的瓜果蔬菜应有尽有,大食堂、小食堂、供应站处处都有新鲜的、自然、环保的蔬菜满足供应。他的亲亲故故家族比较多,他的妹妹、妹夫叫张斗也来到农场,是铁匠中的一把好手,儿女杨新民、杨玉枝,侄女杨玉珍、王锡银等人,在青年队、三八队里都是很有名气的骨干力量,杨玉枝、方云霞、毛秀荣号称三·八队的铁姑娘。为农场的繁荣发展建设都作出过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他们都曾经受到农场多次表彰奖励。这些人在农场时,不怕苦、不怕累,样样工作都能出色完成。当时的农场之所以办得那么好,与这些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些人是农场真正“种桃子”的人。
还有很多人,印象也很深刻。如铁匠庐的胡师傅即胡耀香的父亲、张斗师傅即张真宇的父亲、木匠铺的王师傅、陈师傅、理发室的费师傅蒋皖平师傅、诊疗所的洪志春大夫(现 任三分场负责人洪伟的父亲)、三·八队长郭光荣、青年队长马福元、供应站的潘士芳(作青年工作的石黎的媳妇)、冷素云(洪伟的母亲)等人为金宝屯农场的繁荣发展都做出过巨大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人为农场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是农场建设的功臣。如果没有这些人的打拼,就不可能有那样一个繁荣发展的农场。
三站的领导继朱振卿之后,还有刘岐(刘指导员)负责全面工作,此人领导艺术水平较高,后来,调到哲盟师范学校做专职党委书记工作。郭世平(负责畜牧),高明智(部队转业团级,但理论水平一般),李干事(负责生产),管理员赵武,保管员许菊秋(包长明的继父),石黎干事是专做青年工作的······这些人还是把三站管理得井井有条的。
愿那些为农场建设艰苦奋斗的人们能够不被人们遗忘,使后来人继承和传扬那种精神,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兴旺。有了这种精神,农场才能够真正胜利,胜利农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五篇:思想升华
思想升华
想了很久,脑子里乱哄哄的,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写。“思想升华”这个词有些抽象。天马行空般想了许多零碎的东西。我就把我所想的一些东西写出来吧。
现在无论是报纸媒体,还是寻常百姓,抑或是某些专家名人,只要讲到中国古代,都会自豪的提到五千年华夏文明,标榜自己的祖先如何的辉煌。是的,中国在过去的五千年出现了许多了不起的成就,积淀了浓厚的文化,诞生了智慧结晶,但那是先人的成就,不是我们的。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回望过去,更要向前看。
中国五千年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战争史。期间出现了许多惊才艳羡之辈,他们或成功或失败,但都坚强不屈。有压力才有动力,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如今充满现代气息都市化生活,多数年轻人都会面临诸多压力,如住房、工作……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也许会遭遇困难。没关系,坚持下去,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打赢一场战斗的将军不一定是合格的将军,一个真正的将军是熟悉自己的部下作战特点,能根据战争形势作出合理安排,发挥出部下100%甚至120%战斗力。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独领风骚。
百善孝为先,孝为基础,家是根本。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漂泊久了,总会怀念家的味道。正如一首歌词中写的“孤身一人在这陌生城市漂泊,难免磕磕盼盼,爬起跌倒,心里时常涌起家的味道,日日夜夜魂牵梦绕……
大学时光已流逝一半,有欢乐,也有伤心。在剩下的大学时间里,我要做的事沉淀自己。考研是我的第一选择。每个人都他的个性,借鉴他们的长处,才能跟好的在社会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