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矛盾论》读书体会
《矛盾论》读书体会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基本内容:
文章分为七个部分。前六个部分从六个具体的方面进行详细论述,第七部分进行了全文的总结。
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文章中指出形而上学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寻找发展的原因,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并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第二部分介绍矛盾的普遍性。作者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是一切运动形式的基础,更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部分介绍矛盾的特殊性。作者认为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正是辨别事物的根本依据;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每一个过程中都有特殊性,是不同质的,必须用不同质的方法加以解决;三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方面都有特殊性,分析矛盾各个方面的特殊性,就是了解矛盾的每一方面在矛盾集合体中的特定位置。同时,作者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
第四部分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指出过程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必然存在一个主要矛盾,起着主要的、领导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服从的地位。主、次要矛盾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但在各个阶段,有且仅有一个主要矛盾。同时,矛盾的两个方面也不平等,即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一起变化。
第五部分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作者认为矛盾的统一性有两种意义:一是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相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二是事物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它的对立面。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第六部分讲述了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作者明确指出: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也表明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七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是人类的认识史的一个大革命。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贯串于一切事物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切形式。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
读书体会:
这篇文章使我对唯物辩证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学会了一种系统地分析问题的方法。
当我们碰到一个复杂的问题时,我们不应该被它纷繁复杂的外部表现所迷惑,而应该透过外部现象,看到它的本质,因为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比如有句话说:“好种才能出好苗。”试想,如果种子本身条件就不好,无论给它多么优良的生长环境,都不可能结出好的果实。这就说明了种子本身的内部条件,即它的内因,决定了它今后的发展,至于阳光、水源、肥料等外因,只是起辅助作用。在看待历史问题中,我们更应该灵活地利用这种方法。比如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这仅仅是一个表面原因。从本质上看,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拥有广袤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能忽略的目标。为了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对中国的侵略在所难免,这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提到了一种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研究方法,这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即先从有限的几种事物中归纳其普遍的规律,得到一般性结论,再把这一结论应用到某些特殊的情况中,从而解决某些未知的问题。这一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比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从苹果下落这一特殊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一般性的规律。然后,他把这一规律应用到天体物理学当中,解释了月球环绕地球旋转的原因,并计算出了地球与月亮之间的距离,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我们每一个人同样适用。通过生活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一般性的规律,然后把这些规律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或许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毛主席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这句话无时无刻提醒着我们不能犯教条主义错误。“对症下药”,“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特殊问题应该特殊分析,不能混为一谈,也不可能找到一种一劳永逸的通用方法。比如在土地改革的问题上,共产党的出色表现就印证了这句话。在面对地主、富农、中农和贫农的问题上,通过区别对待,联合贫农和中农,成功孤立了地主阶级和部分富农,为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创造了条件。
关于主要矛盾,毛主席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我们在分析具体问题是,一定要抓住其主要矛盾。列宁在谈到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时,也曾经形象地说道:“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①例如当今中国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使社会主义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因素,从而更方便的研究主要因素的作用。这种方法使研究更具有目的性,比起盲目地、笼统地研究,有着更显著的效果。
在研究矛盾的对立双方时,我们必须明白一点:矛盾双方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比如没有生,也就无所谓死,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没有冷,也就无所谓热,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冷。如果你没有经受过挫折的洗礼,就不可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果你没有经历过曾经的艰苦岁月,就不可能体会到这个时代的美好。矛盾是具有同一性的,它的两个方面相互依赖,而且可以相互转换。在历史上的无数次起义与革命中,最终统治者都转换为了被统治者,而被统治者则成为了统治者。同样,盟友和敌人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既然学习了辩证法,那么对于一个特定的事物,我们不能片面的评定它的好与坏。既然一个事物已经存在,就是发展的结果,就必然有它存在的价值。比如资本主义制度,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它确实是一个有活力的、进步的制度,其贡献不可否认。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它的缺陷日益暴露,表现出了腐朽的一面,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中。所以,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我们必须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其他事物也是一样,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善与恶。我们必须学习这种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方法,这样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事物的本质。
方法应用:
学习知识的最好途径就是运用它,所以下面我将运用《矛盾论》教给我们的唯物辩证法来分析一个具体的实例——农民起义。
说到农民起义,必须提到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关系,根据唯物辩证法,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体。就是说作为同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它们相互排斥,相互斗争,但同时又相互联系,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即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封建社会就是地主阶级与农民这两个基本阶级的统一体。在这个社会里面不能没有农民,也不能没有地主,两者相互依存;如果缺少一个,就不能称其为封建社会了。有人说,地主阶级是剥削阶级,是不劳而获的,所以没有存在的价值,应该被消灭。但事实上,在封建社会中,不能没有地主,就如同奴隶制社会中不能没有奴隶主,资本主义社会中不能没有资产阶级一样。这些都是由事物的内在性质决定的,封建社会如果没有地主就不能称之为封建社会了。
① 《俄共(布)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在一个朝代的鼎盛时期,农民和地主间的关系是相对融洽的,但这并不说明两者间的矛盾完全消除。从《矛盾论》的观点来看,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在某些情况下,矛盾暂时缓和,但条件一旦恶化,矛盾就会重新表露出来。当那个朝代进入晚期,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促使了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激化,而这种被激化了的矛盾最终通过对抗这一形势表现出来。农民起义就是农民与地主对抗的形式。
从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来看,在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中,地主是长期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而在农民起义爆发后,农民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时也出现平衡状态,即对立的双方谁也不占优势。不过这种平衡状态是暂时的、相对的,很快便会被打破,而转入新的不平衡。到了斗争的后期,矛盾的主要方面又重新回到了地主一方,因为所有的农民起义,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大多数农民起义,仅仅是为了反抗统治者的剥削,是对地主阶级的仇视,并没有远大的政治眼光。他们看到的是表面现象,只是矛盾的外在表现,并没有看到自己受到剥削的根本原因,即封建制度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只能依附于地主,就必然会受到地主的剥削。而内因,才是决定事物外在表现的关键。只有推翻了封建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被剥削的命运。正因为此,农民起义的失败在所难免。
农民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我们不能否认它产生的影响。对于它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我们必须客观的、辩证的看待。对于农民起义,我们固然不能忽略其破坏性的一面。长时间的战乱造成了国家的动荡,经济的萧条,人民的流离失所。但是,与此同时,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促使了新旧王朝的更替。有些人把这一点简单地理解为历史的循环或原地踏步。这种循环、反复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应该看到,每次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所反对的总是对当时生产力的性质最不适合的那一部分。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是生产力的主要体现者,对农民最有害的制度,也就是对生产力的发展最不利的制度。农民反对这种制度,破坏这种制度,往往会使统治阶级做出某些让步和调整。比如农民战争引起新旧王朝更替后,新的统治者必然会回忆旧的王朝倾覆的教训,从而实施一些开明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政策,就使生产力有继续向前发展的可能,这就是农民起义的作用,农民起义的进步性。我们应该看到,农民起义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恢复期,必然会出现一次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情况表明,正是农民起义迫使统治阶级对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促使了封建社会螺旋式的缓慢发展。也许这并不是农民阶级的本意,但恩格斯曾说过:“一个人所愿望的事物是要遭到任何一个人阻碍的,而最后结果就会出现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②这样的历史结果,既不是农民阶级的初衷,也不是地主阶级的愿望,但却在两者的矛盾关系中产生了,因为它有效的缓和了两者的矛盾。它也就是农民起义积极作用的体现。
通过运用唯物辩证法对农民起义这一具体实例进行客观分析,我们发现即使一个看似简单的现象,都是一系列复杂矛盾的集合体,只有正确运用《矛盾论》中所讲述对立统一规律,才能真正客观的分析这个现象,给予它公允的评价。所以我们在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科学的、一分为二的看待,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5卷,第489页。《矛盾论》这篇文章,确实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但正如文章里所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中。一个好的理论,只能说明它较为适合当时的社会状况,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提出的多么正确的理论,都会体现出它的历史局限性,所以我们必须批判地接受,并在它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从而创造出一套适合当今社会的新理论,让《矛盾论》在当今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第二篇:矛盾论读书报告
《矛盾论》读书报告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的代表著作。这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历史背景:《矛盾论》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三章第一节,是毛泽东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主要内容: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书中第一部分提出了两种宇宙观,批判了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肯定了唯物辩证法的正确性。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形而上学会告诉我们是这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等外部条件导致了这个国家现有的发展局面。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则是:这个国家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才是主要原因,地理、气候等外部条件只是次要因素,而且必须联系到国家的内部矛盾才能起作用。
显然,前者形而上学的观点是片面的,后者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更全面合理,更能够解释一国的发展。
我认为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个人的发展是有极大益处的。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我们遇到困难与挫折时,首先应该抓住内部矛盾,就是想想自身存在的因素,或好或坏,再以此作为克服困难与挫折的主要依据,外部因素只是占次要地位。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我们不该怨天尤人,毕竟外部环境的因素并不能轻易靠我们个人的力量就能改变的。我们每个人有能力改变的就只有我们自己本身。
在书中的第五部分谈到了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矛盾的各方面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但同时矛盾的各方面又是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的。有了丑作为对比,我们才看到了美。没有生,也就不存在死了。“没有 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谓祸……”
矛盾的双方是可以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一个人可以是健康的,也可以是生病的,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本身存在着健康与疾病这矛盾的双方。而这矛盾的双方总在不断的斗争中,双方的消长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当健康因素随着量的增加压倒疾病因素时,人就表现为健康的状态,但同时是有疾病的因素潜伏的。反之,当疾病因素的量不断增加至压倒健康因素时,人就生病了,但同样此时的人内部也是有健康因素潜在的,只要稍加调理,健康在数量上就压倒疾病,这样人又会再一次质变,恢复成健康的了。
书中还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就不能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
“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结语:
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必须通过唯物辩证法。我们应该全面地认识事物,认清事物之间的联系。只有通过唯物辩证法,我们才能够正确地认识矛盾。
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而不同的事物又有不同的矛盾。在复杂的事物中存在着多种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对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此为主要矛盾。每一种矛盾存在着多个方面,而必有一个方面起主导作用,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必定是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的,但是矛盾的双方又可以存在与同一事物中,在斗争中此消彼长的时候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此为矛盾的同一性。
学习《矛盾论》,有助于我们建立正确的宇宙观,以正确的方法分析事物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有效地把握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但同时我们应该明白到解决不同的矛盾需要不同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切教条主义。
第三篇:《矛盾论》读书报告
《矛盾论》读书报告
摘要:《矛盾论》写于1937年8月,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重要的哲学著作。主要是为了揭露教条主义者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方法,要人们学会掌握矛盾分析方法。这部书的出现给当时的中国的革命提供了指导,同时书中阐述了一系列的哲学原理,将马克思、列宁的观点同中国的实际国情结合起来,在给予革命指导的同时宣扬了马克思主义。关键词: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宇宙观 对立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一 全书结构
《矛盾论》是作者继《实践论》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引言部分:说明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指明了写作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扫除党内存在着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
第一章:以矛盾问题为核心,说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作为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对立,指明矛盾规律对坚持唯物辩证法宇宙观的意义;
第二章和第三章: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内容;
第四章: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抽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问题作了专门的分析;
第五章:对矛盾自身的关系,即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问题作了深入分析;
第六章:论述了对抗的斗争形式及认识这种形式的意义,指明了矛盾斗争形式和矛盾性质的关系;
第七章:结论部分,概括了全书的主要内容。
二 《矛盾论》的概括
(一)两种世界观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周易·系辞》 形而上学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而互不联系、互不依存的东西。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静止不变的。而事物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来自事物的外部,即外力的推动。
与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的宇宙观的基本特征是要求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看问题。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的其它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
(二)两种世界观的分歧与联系
两种宇宙观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只有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和矛盾各方面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说明事物联系的多样性,达到对事物辩证地了解。只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斗争,才能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才能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只有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和矛盾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够全面的看事物。
因此,关于辩证法这个世界观向我们强调的就是要运用矛盾分析法正确的看待和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这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以及不同的方法论为我们展开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而我们在掌握了这么多的理论之后要做的就是合理的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共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
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把握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意义在于:矛盾观点是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观点,因此,坚持矛盾的普遍存在是坚持辩证法的前提。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即不同事物中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第二,同一事物发展长途中的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特殊性。第三,无论是不同运动形式、过程还是阶段中的矛盾,其矛盾各方也各具特殊性。
矛盾除了具有普遍性之外还具有特殊性和相对性,每棵树不一样,每个人不一样,每件事情当然就更不一样。针对这种现象,毛主席提出总的解决办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文中提到的矛盾的普遍性是隐含则矛盾的特殊性中的。就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从实际中积累经验,形成理论。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从而不断完善丰富理论。3.毛泽东对二者的分析
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著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
(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何为矛盾的同一性?何为斗争性?
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著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著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转化。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即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这里我们又说,矛盾的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著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五)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只有在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双方才会采取对抗的形式。炸弹在未爆炸的时候,是矛盾物因一定条件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时候。待至新的条件(发火)出现,才发生了爆炸。原来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阶段,国共合作,虽然存在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并没有激发,蒋介石上台之后,残酷镇压共产党,因此矛盾激发,必须通过革命的方式来解决矛盾,这就是对抗。
三 矛盾论的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影响
(一)矛盾问题的精髓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毛泽东认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其次,毛泽东还指出,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还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矛盾问题的处理要学会抓什么,对于同一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抓,主要抓什么,重点抓什么,也就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运用。
(二)矛盾论的作用及影响 1.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矛盾论》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概括,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武器。它在中国革命处于中日名族矛盾与国家内部矛盾交叉时给我党指挥和领导工作带了新的理论,正确的指挥党和人民与日本法西斯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同时也为我党在民主建设运动中提供了指导,典型的例子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以及减租减息的政策,有力的保障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2.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
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原理。第二,他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第三,进一步明确的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对一些问题的论述。把唯物辩证法的一般原理运用于实际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是世界无产阶级斗争的瑰宝。
3.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推出了改革开放政策,并相应提出一系列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政策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步入二十世纪以来,经济、科技等又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大大的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但是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由于经济发展较快,政治改革相对滞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日益尖锐,改革势在必行,而我们的党和政府该如何改革,怎样避免1991年苏联解体以及东欧剧变的再次发生。而毛泽东的《矛盾论》则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方法论依据。为解决这一问题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对处理当代的国际关系、与日韩及东南亚诸国的领土纠纷问题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4.我们个人的影响
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我们学习哲学研究哲学就是为了了解它,理解它,从而为我们的学习、工作、规划人生提供正确的指导,从毛主席这本矛盾专著中我们应该可以理解和领悟到一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中可以借鉴运用,实现自我的价值。
《矛盾论》继列宁之后,再次强调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矛盾论》就是对这一法则的深刻而系统的阐述,它完成了列宁关于要具体阐发和说明对立统一规律的遗愿,在辩证法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意义。《矛盾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时间,深刻、系统地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因而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关于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毛主席的矛盾论是对唯物辩证法最好的诠释,所谓哲学就是研究科学的科学,因此这里面的规律对于事物的发展,人的思想都是试用的。光研究哲学是没有实际价值的,只有用哲学的思想去知道其他学科的研究才能发挥哲学的价值。参考文献:
[1] 张卫平.《矛盾论》的认识论意义[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87 [2]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宋文新.毛泽东与《矛盾论》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第四篇:读书报告:矛盾论
《矛盾论》读书报告
毛泽东在其《矛盾论》作者即前言开宗明义:“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该书论述了作者对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及其核心的研究与思考,同时为了扫除当时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而作的。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了辩证法的实质: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 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并且结合中国的历史情况总结了革命斗争的经验。
①宇宙观:从宇宙观的高度分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不同的宇宙观,即毛主席所言的“一分为二”。对于唯心主义的以孤立片面的观点认识世界的观点进行否定和抨击,我们的思想曾经被这种理论所束缚,是因为对世界的认识的局限性。辩证法的宇宙观则是以联系的、发展的、运动的、动态且全面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同时阐释了内因及外因的辩证关系。
②矛盾的普遍性及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所有的学科中都存在矛盾,甚至是一种学科的基础和本质所在。党内的思想斗争也是党的生命力所在。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五个方面,矛盾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所以具体问题要具体的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生活中,要探究它们的潜力需要更多地探索。
③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导致了矛盾也具有复杂性,因而在现实的情况下,矛盾往往不是单一的。为了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抓住主要的矛盾,随着主要矛盾的发展,我们需要用客观的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以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求得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④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体现在维度的同一性,矛盾的诸方面都是在同一维度的不同方面展开的,其斗争性则表现在对立上。相对的在现实的生活中,同一环境下的两个人由于共同的需求产生了对立,极有可能发生矛盾,从而产生斗争。
毛泽东1937年撰写《矛盾论》的历史背景非常复杂,当时党内的思想矛盾以及严重的教条主义是毛泽东撰写《矛盾论》的主要原因,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如今的新时代的社会现状大不相同,但是《矛盾论》所阐释的关于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启发性。
①“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论》中关于矛盾的普遍性有这样的论述:“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诚然,即使是如社会主义这样具有创造性的伟大事业,其本身也是具有矛盾的。
矛盾的存在并不是我们应该忌惮甚至讳莫如深的,恰如毛泽东同志转变苏联城市包围农村的方针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成功的实现社会主义在中国这块富饶悠久的土地上的胜利一般,我们要直面这种矛盾。所谓摸着石头过河,社会主义是一种具有伟大意义的实践,即使拥有相同的本质,但是不同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及历史发展下,社会主义国家在特定的条件下需要不同的应对,这些条件使得面对同样的问题会有截然相反的结论,这是矛盾的,但却有矛盾的同一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一矛盾存在的必然结果。
②“对于具体的事物做具体的分析。” 前人的方案和经验是珍贵的,值得学习借鉴,但决不能使这成为故步自封的借口。永远不可忘记从前人的经验中感悟前人的创造性。中国要走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便要坚持创造性的思路,不能害怕错误,也绝不逃避错误,勇于试错,寻着前人的脚步,摸索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对于眼前的问题,不是空谈更不是始终借用前人的方案,而是根据当前的具体形式,得出符合社会环境的最优方案。
③“矛盾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
社会主义的中国化道路是一条充满矛盾的发展之路。思想要保持坚定的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
《矛盾论》所阐释的对立统一的辩证主义法则无论对于个人的人生甚至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化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第五篇:读书报告(矛盾论)
读毛泽东《矛盾论》有感
14304120 莫恺
读书,使我们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初学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在《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
《矛盾论》是继1937年7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的演讲。《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次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是一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差异就是矛盾。“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也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要用发展、全面的观点,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既要分析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和同一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和与之相联系的矛盾。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但后人却可以从其各不同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环境来。试想,如果作者们离开对山河风光和各种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够创作出这些千秋传诵,光耀后世的文学瑰宝吗?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区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须区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为我们指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的GDP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我们扎扎实实的加以解决,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注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问题和困难。就像2003年的非典一样。矛盾论系统阐明了关于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转化,使事物发生性质的变化;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转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别。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造性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更加完善,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同学不应求全责备。只要一个同学的优点是主要的,就要肯定他,向他学习。一个同学即使有比较严重的缺点,也要团结他,帮助他。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好我们的同学,才能建设好我们的班集体。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他特别强调,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但不是矛盾斗争的唯一形式。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和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是斗争的形式,则应该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决方法。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万事万物,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用科学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毛泽东说:“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
读《矛盾论》让我认识到:哲学是帮助你怎样去认识客观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帮助你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去发展事业——改造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学问。每个人都有他的哲学。号召哲学走出课堂,让每个人都受益无穷。在以前,我的正义感使我对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能够分辨。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我从没有想到怎样去改变这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我只知道依靠个人奋斗、掌握实在的技能、本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作一个清白的、有用的、争气的人。我感到,要改造现实,不能光靠个人的努力,还要团结周围的人,所有的中国人一起来努力。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生,我必须掌握矛盾普遍性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在实践中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矛盾,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自身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矛盾论》通篇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全面系统深刻论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意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