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学习心得-3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学习心得
2011年5月24日至25日,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审议并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XXX党支部就此份重要文件专门组织了一次集中学习讨论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全庭成员热烈讨论,纷纷发表意见表达自己在学习《意见》后得出的感想和心得,结合学习活动中全庭干警的热烈讨论、我自己对《意见》的认真学习,再结合我个人平日中对于在司法领域上进行创新社会管理的学习和思考,得出了如下的一些心得。
一、作为法院和法院的审判工作人员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法院和法官积极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对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重要意义。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社会管理领域的重大改革,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司法权作为至关重要的执政权,是党领导人民通过法律控制和管理社会事务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通过依法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切实维护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良好社会秩序,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因此,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时代赋予法院的重要社会责任,在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方面,人民法院责无旁贷。必须适应时代 发展的要求,从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在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找准审判工作与社会管理的结合点、着力点,切实增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在积极发挥司法职能的同时,不断拓宽服务渠道,强化司法工作的主动性,通过切实参与社会管理,注重工作创新,努力延伸司法服务职能,从而更好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
二、法院和法官要明确自身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如何正确把握人民法院与社会管理的关系?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人民法院的“份外事”还是“份内事”?对这些问题的把握和理解,直接影响和困扰着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要把握好人民法院与创新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明确自身在其中的角色定位。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等重大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拓展了人民法院的职能空间,实现了司法职能的真正回归。人民法院要克服狭隘的司法职能观,立足本职工作,在坚持法定的职责权限、遵循司法规律的前提下,更新理念,突出重点,强化措施,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服务。正确把握人民法院在社会管理 创新中的角色定位是发挥法院职能作用的前提。司法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方式,法院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机构,其职能主要体现为救济民生权利、化解社会矛盾,制约公共权力,工作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和管理。因此,法院首先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参与者”。同时,法院还担负着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为社会确立行动规则和行为导向、推动社会公共政策实施等作用,充当着社会管理创新“保障者”、“引领者”、“推动者”等多种角色。
法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参与者”。社会管理的首要目的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秩序。化解矛盾纠纷的途径有多种:行政、司法、仲裁、民间调解等,只有法院是专司解决社会纠纷的国家机关。同时,保持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法院也为民众表达利益诉求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作为具有我国特色的上访制度,一方面是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击堂鼓”、“拦御驾”情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民意表达机制的欠缺或有效性的不足。人民法院作为人们合法性抗争的渠道和开放的表达诉求的机构,强化了民众利用它的意愿。这也是我国诉讼案件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社会管理创新又是为了实现社会各个系统协调发展。法院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 3 部分,其自身功能和运行体制、机制的自我完善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法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者”。社会管理最重要的主体是政府。法院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是通过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来实现的。
法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引领者”。法院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对个案裁判定分止争,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秩序。然而其职能绝不仅限于此,其主要功能还包括通过对具体的个案进行法律评判,阐释法律内涵和精神,使法律成为人们应该如何作为和不应该如何作为的指示和路标。也就是说,法官在对一个案件作出裁判时,既是对案件本身的评判,同时也包含着对当下行为和未来可能行为的评判。因此,法院的判决对社会起着确立行动规则,引领诚信、公正等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作用。
法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推动者”。司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公共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种途径是通过个案裁判影响公共政策。由于立法意图的不确定性、语言的模糊性,法官在适用法律、解释规则时一般会参入公共政策或社会效果的考量,而且个案判决普遍影响着其他同类案件的处理,特别是上级法院的案例对下级法院同类案件判决的影响有时几乎是决定性的;另一种途径是通过司 法解释或者司法政策的方式来进行。一般而言,司法解释主要是解决法律适用中的难题,同时也有一些司法解释是对特定历史时期公共政策的落实,司法政策更是对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回应。
三、法院和法官在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坚持严格司法,弘扬法治精神。社会管理最终要依靠法治。
二是妥善化解矛盾,依法调控社会秩序。要坚持把化解矛盾贯穿于审判执行工作的全过程,努力从根本上化解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切实发挥司法这一纠纷终结机制的作用,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目标。
三是保障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正。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参与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以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公正,巩固社会管理的制度基础。
四是依托司法资源优势,创新参与社会管理的方法。人民法院参与社会建设,必须依托审判执行工作,发挥司法的能动作用,在法律框架内延伸“手臂”,积极推进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
四、法院和法官积极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具体建议坚持司法为民,增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效
(一)坚持便民利民原则,最大限度地方便当事人立案 对涉民生案件,尤其是当事人地处偏远的案件,要不辞辛劳,尽量巡回办案,就地执行。在未设臵人民法庭的乡镇,要采取设立投诉箱,委托有关部门代收诉状等方式方便当事人起诉,对不能书写的当事人,要依法许可口头申请。要积极推行节假日立案、电话立案、电话预约办案、电话调解等便民措施。
(二)强化调解工作,充分发挥其化解纠纷的作用 要坚持依法、自愿的原则,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疏导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基础上,尽可能通过和解方式解决纠纷,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对由当事人自愿达成的执行和解协议,要依法督促被执行人自觉履行,努力提高执行和解结案率。同时,调解必须依法进行,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防止以调解压诉讼,防止少数当事人借执行和解拖延执行时间。力求做到既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又依法化解纠纷,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三)强化司法救助工作,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
对当事人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的,应当依法准许缓交、减交或免交,并适当从宽掌握有关法定条件,严禁超标准收取诉讼费,增加当事人负担,损害当事人利益。切实保障经济确有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有理有据但正义难以伸张的群众打得赢官司。要下大力气解决上访老户、群体上访等问题,切实认识到当事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法律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的,不管压力多大,都要不折不扣地公平公正高效执行;法律和政策无规定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协调有关方面和部门多做说服疏导工作,以稳定群众的情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拓宽监督渠道,健全监督机制
一是特邀各界人士担任司法监督员;二是在重大敏感案件中,邀请代表委员、监督员及新闻媒体全程参与执行,充分发挥其在沟通民意方面的优势经验,增强审判工作的公开透明度;三是通过与媒体的协作互动,宣传审判工作的亮点特色,了解民众司法需求。
(五)加强司法建议,强化司法审判联动功能
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把司法建议工作作为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在强化能动司法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建立动态化的司法建议工作机制,针对案件中有关单位反映出的问题及时发出司法建议书,帮助其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以司法建议措施延伸法院职能。
(六)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提高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推进文化建设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相对不平衡,一些当事人的文化水平还相对较低,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人民法院要充分利用法律资源丰富、直接适用法律进行司法活动的优势,以积极参与“依法治理”和“普法”活动,培育文明守法的现代公民。通过加强新闻媒体的沟通和协作,共同举办法制宣传栏目,将执行活动中的有关情况向人民群众公开,以扩大法制宣传的范围,拓宽法制宣传渠道;定期或不定组织法官“送法进社区、村社”,向人民群众宣传法律、帮助人民群众增进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杜绝不良习俗;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组织给群众购买或捐赠法律图书,在社区、村社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律文化,在社区、村社逐步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社会环境,使人民群众既遵纪守法,又能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社会离不开秩序,法律又是人们用来防止无序的主要手段,通过立法和司法维持社会秩序显得十分重要。应该认识到,一项司法行为之所以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是因为它通过对法律的保障保证了社会秩序,声张了公平正义,维护了法治威信。法院作为专事审判的司法机构,正是由于它同社会秩序的内在联系,使其成为法治社会的基础结构力量,从而在社会秩序构成序列中居于特殊地位。我们作为审判工作人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法院和法官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能动司法,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充分发挥和延伸法院职能,真正做到司法为民。
三、
第二篇: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李强黄旭宏: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011年04月07日来源:《前线》
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
社会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经济管理而言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渐趋成熟。如果与经济管理体系相比,我国的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则仅仅处在起步的阶段,仍在探索之中。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值得深入思考。
何谓社会管理创新
要回答社会管理创新的问题,首先要明白“社会”的涵义。广义的社会概念是将一切社会现象都包括在内,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其中。不过,社会管理中的“社会”不是这种“大社会”的概念。在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中,“社会发展”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此后的五年计划都叫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规划)”。于此,我们清楚看到,“经济”是与“社会”并列的两个概念。换句话说,这里的“社会”不仅不包括经济,而且是与经济相对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将全部社会活动区分为四个方面: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应该说,这个社会生活概念与我们现在所讲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中的“社会”比较契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新时期的“四大建设”理论,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与马克思的经典论述相一致。对于“社会”的外延,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六个方面: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指出了六个方面,即就业与劳动关系、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人口、社会管理。可见,“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内容多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
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二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三是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四是社会组织、社团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五是社会治安体系或社会安全体系的建设;六是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七是人口工作与管理。虽然,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所涵盖的内容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两者是有差异的。社会建设更多是从推进、发展的角度看,而社会管理更多是从现状、组织、实施的角度看。
由此,“社会管理创新”要在上述方面发现新的事物、新的理念、新的规范、新的体制、新的方法,进而做出新的实践。所以,我们可以将“社会管理创新”总结为四个创新:第一,理念创新,用新的思路、新的观念去对待社会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第二,实践创新,有了好思想以后要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改革、创新;第三,方法创新,社会管理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新的管理方法;第四,规范、制度创新,在社会活动、社会生活、社会行为的体制机制方面创新。
为何要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社会管理体系创新,是指在上述所有方面全方位地创新。之所以要进行社会管理体系创新,根本的原因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与之密不可分的社会管理体系自然要顺应这种变化,进行制度创新。那么,我国社会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呢?
第一,社会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构成社会的群体有了重大变迁。过去的农民绝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今天的很多农民已经转化为农民工了;过去的工人基本属于体制内的“职工”,今天的工人构成则多元化了。同时,今天的社会结构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群体,比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雇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第二,人们生活工作的社区变了。传统的城市社区基本上是单位大院和街道居委会两种类型,但今天的城乡社区均有重大变化,比如新生的商品房小区、物业管理型小区、各种开发区、各
类科技园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工业化成为主体的农村社区、“新农村”等都是过去难以想象的。
第三,就业体制发生重大变化。过去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今天,在传统体制里就业的已经是少数。新生的就业体制包括私营企业,外商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联营企业,合资企业,香港、澳门、台湾商人投资企业等。实际运作中,就业情况比单纯分类更复杂,比如有承包、转包、出租,也有包工队、挂靠、交管理费、网上开店等。
第四,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全国的、地区的社团、专业组织、学术组织、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组织、志愿者组织、基金会等多达数十万,其成员数以千万计。
第五,人口巨大流动。改革开放前的“铁饭碗”导致终身就业制,即绝大多数人终身在一个单位就业,而且由于户籍制度的锁定,人们很难在不同单位、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流动。今天,人口流动成为巨大的洪流,仅农民工的流动就非常巨大。调查显示,“80后”、“90后”群体变换工作单位的比率大大高于他们的前辈。
第六,社会生活变化。改革30多年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衣食住行、交往方式均发生重大变化,比如住房体制变化了,过去城市居民基本上都是住在单位的房子里,今天多数城市居民成为住房的所有者。同样,医疗、教育、养老以及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此重大的社会变迁,必然会形成很多新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导致很多不平衡、不和谐的现象。虽然这并不奇怪,但是如果我们不创新管理方式,而延续传统的社会管理体系,肯定是不行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所指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
创新社会管理体系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从宏观的角度看,社会管理体系创新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顺应社会发展的方向。在治理或管理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即“堵”的思路和“导”的思路。历史经验证明,“堵”的思路往往积蓄矛盾,不是好的办法;“导”的思路,因势利导,是一种高明的治理策略。
二是合乎人民群众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创新社会管理体系首先要了解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来建立规则和制度。为此,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了解老百姓的真实需要。反之,如果根本不了解老百姓的需要,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办法,自以为创新,往往要失败,这样想出来的办法非但不能“利民”反而常常“扰民”。
三是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管理的主体,而不是简单的被管理者,全体民众的积极参与是社会管理成功的关键。
四是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在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确实容易产生矛盾,出现不和谐因素。科学的社会管理体系并不排斥这些矛盾,而要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规范社会行为、引导事务向好的方面发展。
五是提高科学化社会管理水平。科学化管理主要是指采用客观合理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方式方法。当然,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科学化的社会管理一定要与时俱进。比如互联网、博客是新事物,科学化的管理就必须适应这些新事物,在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而不能“一刀切”。六是互动、沟通的原则。要想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就必须随时了解第一线的情况。只有及时与群众互动、沟通,才能得到最新的信息;只有互动、沟通,广大群众的意见才能反映上来。所以,及时的互动、沟通可以防患于未然,可以防止矛盾积蓄、积累和激化。七是实践的原则。社会管理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民生密不可分。所以,真正的社会管理创新往往来自基层、一线以及与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管理者。我们要不断总结一线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实践案例,从中发现典型。同时,社会管理只有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扎根,才能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第三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3
天桥街道一格四员社会管理夯实和谐社区建设之基
作者:佚名
来源:漯河平安网
更新时间:2011-6-16
点击:32 【字体:大 中
小】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层出不穷,社会治安难点、热点不断出现,因各种利益诉求引起的社会矛盾叠加碰头、相互交织,城区街道面临的不和谐因素明显增多,对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召陵区天桥街道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推行“一格四员”社会管理模式,以“网格”为依托,整合社区资源,配备骨干工作人员,了解网格内的人、地、物、事、组织信息,对群众的诉求、社区中的不和谐因素进行“格内”处理,形成“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良好局面,实现了社会管理服务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一、主要做法
(一)建网格,细化社会管理责任
1、划分网格。根据现有社区居委会管辖范围中的居住人口状况、出租屋(间)套数、社会管理工作的难易程度情况,按照权责明确、任务均衡、全面覆盖的原则,将辖区划分成32个网格。
2、配备四员。每个网格配备至少4名责任人,即:管理员、协管员、警务员和监督员,分别由社区工作人员、街道机关干部、社区警务人员和辖区政治素质好、威信高、身体健康、热心社区工作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人员担任。132名网格人员按照分工承担其网格内了解社情民意、环境管理、维护治安秩序、排查化解矛盾以及服务群众等职责。
3、明确责任。实行“网格包干”,不留死角。街道分包领导和社居委主任对社区网格管理负总责。街道分包领导负责督促、指导、协调所分包社区的网格管理工作,确保“一格四员”社会管理落实到位;社区居委会主任负责组织实施“一格四员”日常管理工作,全面完成“一格四员”社会管理工作任务。划入网格管理的社居委工作人员和街道机关干部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履行网格管理职责,实行“一岗双责”。网格管理员对该网格管理实行专职负责,为网格管理第一责任人。
(二)建平台,实现社会管理全面规范
1、完善基础台帐。一是建好基础信息台帐。科学确定人口排查登记内容,坚决做到不漏房、不漏户、不漏人。二是建立驻辖区单位台帐。摸清每一个驻辖区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规模、党组织设置、党员数等,按网格建好台帐。三是建立特殊群体台帐。把社区党员、低保户、困难户、残疾人、优抚对象、育龄妇女等进行详细认真统计,建立特殊群体台帐。网格干部在具体工作中准确掌握情况,做到四个“一口清”,即:家庭情况一口清、人员类别一口清、区域情况一口清、隐患矛盾一口清。
2、构建信息化平台。一是信息整合。投资20多万元聘请有资质的软件开发公司制作“一格四员”社会管理服务信息系统,该平台具有数据查询及统计分析、网上办事、短信互动、工作交流、网上考核等功能,设置人口、党建、治安、民政等10多个基础信息数据库和40多个办事服务项目,街道设立社会管理指挥中心,社区设立信息站,明确专人负责信息平台管理维护及信息输入、反馈工作,多形式、全方位地构建起了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的信息化平台。二是信息联动。街道、社区居委会、网格三级系统互联互通,在基层管理服务上实现一口受理、一网协同,群众诉求输入信息系统,系统立即自动受理,并按内容分类和流转程序传递给各部门,限时办结,全面反映受理问题办理情况,使网格管理服务全过程得到有效监督,着力打造集民情管理、服务办事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平台,并投资40多万元安装了治安监控系统,在辖区重要路口、社会治安重点地带,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起到了震慑作用。三是信息联动。利用工作交流平台撰写电子民情日记,记录工作情况和体会,并作为考核干部转变作风、联系服务群众、发挥职能作用等方面表现的重要依据。
(三)建机制,推动社会管理高效快捷
1、强化组织领导机制。街道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一格四员”社会管理工作,切实把该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强化领导责任,重点解决社会管理工作中影响面大、群众关注度高的突出问题,并成立了社会管理创新领导小组,设立指挥部,组建专项推进组,将社会管理创新任务落实到各个部门,形成党政通力协作督导、社会各界合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格局。
2、实施协调处理机制。组织网格人员到社区开展巡回排查,通过发放管理手册和便民服务卡、公布联系电话、网上短息号码等手段,畅通居民信息反馈渠道。并将需解决的各类事件分类进行统一登记、统一管理。网格对排查出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不能解决的矛盾、纠纷,及时传输到街道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接到社区上传的任务单后,按照对口办理的原则及时进行处置、分流和上报。已解决的问题,要求按规定时限反馈给反映人,核实后,在办理程序上登记“销号”;对因客观条件制约未能及时解决和办理,或虽作处理但群众不满意的,由社区对反映人作出未能及时办理的解释,同时提出延时办理申请,并协调有关单位继续处理。止目前,已为群众办理各类事项152件,结对帮扶困难群众63人。
3、建立考核督导机制。出台“一格四员”社会治安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权责分明、导向清晰、标准科学的考核体系,采取检查台账、随机暗访、满意度测评、重点项目督查、开展民情大比武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优,评出“双十佳”(十佳网络、十佳网络人员)进行奖励,以考核机制强化各网格和网格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使命感,提高群众对管理服务的认可度、满意度。
二、初步成效
(一)职责更明,基础更实
实行“一格四员”社会管理模式,由原来的“以线为主”变为“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上下贯通、分工协作”,通过制订网格工作职责,使社区工作重心下移,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角角落落,基础信息来源更多、更实,情况掌握更全面、更准确、更及时,有效解决了因社区管辖范围大,导致管不到边、管不到位等问题,缩小了与居民之间的距离,密切了与居民的关系。漓江路社区实施“一格四员”社会管理后,在网格内建立了相应的党组织,每名党员都编入相应的网格党组织,彻底解决了过去社区党组织“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使那些游离于组织之外的“隐型”党员、“口袋”党员重新回归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之中。
(二)信息更畅,效率更高
通过搭建“一格四员” 社会管理服务平台,设立了民情档案,运用电子化运行,所有事件网上登记、督办、“销号”和反馈,居民的需求信息能够直接快速得以答复和解决,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苗头,化解在初期。如双汇路网格人东住宅小区一楼住户卫生间往外溢粪水,社区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马上协调有关人员进行了维修,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小区居民十分满意。
(三)作风更好,服务更优
“一格四员”社会管理实行以后,社区工作者和包片干部都有了自己的一份“责任田”,网格人员人手一册民情日记本,深入群众,排查不和谐因素,随时记录群众冷暖,解决一些矛盾和问题,实现了“信息在一线采集,问题在一线发现,难题在一线解决,干部在一线锻炼”,维护了社会稳定,推动了和谐社区建设进程。滨河路网格党员张静在自家理发店门口挂了张小黑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街道的重点工作,全程代理群众办事事项。她每月还定期到万庄村敬老院,为老人洗头理发,洗衣做饭。张静被树立为广大党员的学习典型,《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张静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第四篇: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之我见[定稿]
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之我见
一、社会管理的概念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它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管理。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社会管理,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维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则是多元主体以多样化形式进行的上述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原因
1.“单位人”减少,“社会人”增加,社会管理出现新动向。自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很多国有企业转制,导致很多“单位人”变为“社会人”,这些人要吃饭要生存,随之带来就业等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都给社会管理带来了难度。
2.城市流动人口增加,社会管理增加新难度。随着农民工大量进城,城市流动人口剧增。由于农民工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不强,缺乏谋生手段,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也为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3.突发事件和群体事件增多,社会管理面对空前挑战。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拉大趋势,这让那些“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国人心理严重失衡,加上农村土地的征用、城镇房屋征迁、环境污染、劳资关系、医患纠纷等行为,也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剧,这些都让社会管理受到严重挑战。
4.是智能犯罪的出现,社会管理面临新的考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一些现代技术的出现,导致网络犯罪、智能犯罪等一些新型犯罪频发,为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原则
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总结我国社会管理的实践经验,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应当把握以下原则和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城乡社区和社会面管理为着力点,以一体化管理为基本模式,以解决突出问题为推动力,以促进社会和谐有序、提高社会运行质量为目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模式。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管理的任务与内容纷繁复杂,管理的主体、客体涉及许多方面。要形成一体化的社会管理模式,就需要凭藉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法律法规、主流文化等的全面支撑。做到这一切,必须充分发挥党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抓好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在正确分析社会形势的基础上,及时制定有关社会管理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构建服务型政府。
坚持构建服务型政府,以加强城乡社区和社会面管理为重点。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当今社会管理的难点在于,随着大量“单位人”成为“社会人”,人们的社会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城乡社区和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面;尽管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对所属人员的管理仍在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流动性和活跃程度的增强,社会管理的难点已转移到“八小时之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上,做到职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进一步提升政府的社会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标志、总要求,也是推进社会和谐的路线、保障。
(四)坚持社会协同。
坚持社会协同,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既是对全社会的管理,也是全社会共同进行的管理,政府负责绝不意味着包揽一切、包打天下,许多情况单靠政府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因此,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政府在发挥好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发挥好社会组织的作用,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的责任,积极引导公民理性有序的自治,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努力形成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的社会管理模式,努力形成党政统一领导、各方面一体化协同的社会管理格局。
(五)坚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坚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积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日益突出,社会的开放性、多元性、流动性、复杂性不断增强,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分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加强创新社会管理,要在继承传统优秀社会管理经验的同时,摒弃与新形势、新情况不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探索在社会日益开放、活跃、多元条件下进行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新办法、新途径、新模式,以保证社会的安定有序、规范运行、调控有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坚持依靠群众。
坚持依靠群众,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我们党历来就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良好传统,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是有效进行社会管理的基础,也是取得良好管理效果的前提。应充分尊重公民社会管理主体的地位,建立健全民主参与制度,不断探索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拓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积极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造条件,真心实意地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开展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大力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提升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愿和能力,引导公民依法理性地参与社会管理,不断拓展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
四、意义
社会管理创新一定要立足于幸福百姓。对社会管理创新一定要有深刻认识和紧迫感;社会管理创新一定要立足幸福百姓、化解社会矛盾;社会管理创新一定要从宏观入手并坚持将管群众向群众管进行转变。社会管理创新不只是公安、城管的事情,它涉及政府的各个部门,政府怎样转型?转型怎样进行?这都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只有搞好社会管理创新,才能搞好政府转型,只有政府转型牢牢地与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参考文献
[1] 张玉伦 :《社会管理创新之我见》,载《西部大开发》2012年第3期。
[2] 赵广民 :《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与创新之我见》,载《农场经济管理》2012
年第3期。
[3] 刘增润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之我见》,载《大连干部学刊》2012年卷
28第8期。
[4] 郭秀峰 :《检察建议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之我见》,载《法制与社会》2012
年第36期。
第五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
2012年10月至12月,我参加了三明市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平台公共课的网络培训。我认真学习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背景及意义、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基本内容、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务实基层基础和完善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自治服务功能、提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科学水平、改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进一步健全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等内容。通过认真学习《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我对以下几点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一、所谓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极有秩序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
二、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这些任务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呈现交织互动、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在全面认识、统筹兼顾中抓住重点环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解决好现实中的突出问题,有效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作为新一届大学生煤矿技术管理人员的我,这些课程使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
一、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煤矿是基层单位,也是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煤矿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杂,对于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们在处理煤矿工作时要面临很多问题。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学习,总结经验,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处事风格。首先,我们要向书本学习。学习煤矿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学习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方针和法律知识。结合煤矿实际情况,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实真正切实的而用到煤矿的工作当中去。其次,要向煤矿老前辈、师兄们学习。每个老前辈、师兄对本矿井及矿区的情况都有比较全面地了解,通过请教与咨询的方式向老前辈、师兄了解本矿井及矿区的情况,了解本矿井的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情况、生产开
拓布局情况、及邻近矿井相互位置和开采情况,并向他们请教采掘工作面遇构造带及危险区如何处理、采掘工作面如何安排布置、如何调节生产作业人员与管理员矛盾的方法。总结在处理问题过程中的经验并记于册。最后,要向生产作业人员学习。学习他们的勤劳、朴实、踏实做事。同时树立良好的技术管理人员形象,以身作则,在自身的岗位上取得新的成绩。
二、加强煤矿基层工程队建设,创新煤矿采掘生产技术方法
当今煤矿管理急需要的是创新社会管理。通过加强和创新煤矿管理是改变煤矿落后面貌的重要途径。要开展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做到:
1、进一步建立健全煤矿基层工程队建设,推动好由企业对工程队总负责,技术管理员引导,工程队自治的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坚持开展晨会、每周安全例会、及全员学习,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开展晨会,对昨日工作的总结及今日工作的安排和存在问题的处理;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及工程队长开展每周安全例会,让工程队长参与管理发表对近一周工作的看法,参与讨论对下周工作的安排及存在问题的处理;组织全员学习煤矿安全生产理论知识、方针和路线,给全员灌输安全生产意识,促使安全生产的弦在全员心中扎根并保持时刻绷紧。
2、目前煤矿从业人员大多是老年和中年人,普遍学历层次不高、工作方法单一,因此需要煤矿引进新型技术人才给煤矿行业带来新技术;引进生产新设备新工艺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要调动煤矿从业人员队伍的积极性,鼓励从业人员在生产工作中创新采掘生产技术方法,发挥全员智慧在生产工作中提出新点子新方法。
三、管理和谐,创建和谐煤矿
作为新一届大学生煤矿技术管理人员的我们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运用生产作业人员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管理,要有迅速拉近和群众距离的能力,要有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有独立协调处理问题和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在煤矿工作生活上,我积极的融入煤矿的工作生活,尽快熟悉矿井井下工作面、矿井内业材料及地面情况;坚持每周下到工程队了解队组工作生活情况,对工程队工作及生活上反映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尽快掌握了一手资料;增强自身服务意识,达到煤矿管理和谐的局面。
通过这次的学习培训,我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即我们应该立足基层、干事创新、为发展采矿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但同时我还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基层工作经验还是欠缺,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沟通,多向领导及同事请教;加强与群众沟通、深入到群众中去;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