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寻根”学习有感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5:4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70周年“寻根”学习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70周年“寻根”学习有感》。

第一篇:70周年“寻根”学习有感

70周年“寻根”学习有感

——滨江四支部杨清

重庆这样一个和成都密不可分的城市对我来说一直仿佛蒙着一层面纱。我的印象中,那里有最好吃的火锅,有最坚韧的“棒棒”,有十万大山,有闷热的气候,还有抗日时期作为“陪都”的血泪历史。

民建市委会今年的“70周年寻根”学习实践活动赴重庆学习考察团,很荣幸我被选为其中一员,与四十多名社员一道,在郑冰主委、寿遐秘书长的率领下,在组织处精心筹备组织下,我们赴重庆接受红色教育。两个多小时的航程带着我们从杭州的初秋穿越到了重庆的夏天。在4天的学习时间里,主要围绕“重温历史,继承传统”的教学主题,听取了重庆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万光碧教授的《重庆与民主党派》辅导课和中国红岩文化的研究专家厉华教授为我们的主讲《红岩魂——信仰的力量》。在短短两个多小时的讲课中,厉华教授集思想性、理论性、历史性、故事性于一体,从国共两党的历史比较、忠诚与背叛、红岩启示录等三方面展开分析,史料翔实、满怀激情、铿锵有力,突出了“信仰的力量”这一主题。并先后来到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红岩、梅园、白公馆和渣滓洞,还有磁器口古镇等地缅怀先贤,开展现场教学。

矗立在重庆上清寺的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灰色的陈列馆静静的立在山坡上,四周的树木为她敞开了一围空地,她安详、沉谧,好像一位抿着嘴的女性,树木是她触角的延伸,枝蔓交错。她有许多的故事,我要去聆听,所以她在那儿,不声不响的吸引着我。我爱这样古朴的建筑,庄重,厚实,没有现代派建筑那炫耀般的外表,每一个有故事和有经历的人都是这样的,穿着中山装,老派得和我的父母亲一样,干净、整洁、睿智。也许是成熟以后的改变,我对中国民主党派陈列馆这座灰色的、中山装一样的建筑一见钟情,因为我听见了故事的声音,闻到了历史的味道。

特园,也就是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里面,展示了中国各个民主党派的起源、发展历程与现状。这是将抗日战争时期,爱国民主人士鲜英的公馆改建而成,孕育了中国民主党派格局的种子,俯瞰嘉陵江滚滚东逝去,仿佛可以看见历史的长河呼啸奔腾而来,又不顾一切的离去。

陈列馆中,分别陈列了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盟八个民主党派的发展历史。在这些详实的资料里,我看见在炮火纷飞的年代,在冰枪霜剑的环境中,各阶层的精英们顽强的如同石隙的小草一般茁壮的成长,中国的教育、科技、医药、医疗卫生、工商、金融和归侨、侨眷中的高级知识分子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各阶层爱国人士,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浴血奋战。也基于此,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共合作的历史时期,八个民主党派飞速的发展,成为中国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充分认识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开创性的建立了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并将其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这也激发了民主党派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力量,就像是共产党这只猛虎的翅膀,让他腾飞。在大量的历史照片中,我看到许多闻名但未见过的民主斗士,不仅仅是鲜英,还有张澜、黄炎培、梁漱溟、罗隆基,仿佛当年赤壁的群英会,群星荟萃,风云即起,民建的前辈们在其中是那么炫目耀眼。

我们来到了歌乐山,巍巍歌乐,嘉陵之上,重庆龙脉,苍翠之地,它记录了这座城市最残酷的历史片段,留下了太多血与泪的故事,承载了新一代中国人宝贵的爱国情怀。这里曾经发生过震惊中外的11•27大屠杀,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一片鲜绿的大地,时至今日仍在人们的心中流淌,成为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这里有关押烈士的白公馆和渣滓洞监狱,有烈士陵园和陈列馆,这里有青山绿水,这里也有庄重与严肃。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无比沉重和崇敬的心情,一起去感受一下那一段艰苦斗争的岁月吧,当你来到这里以后,你才更能够了解到烈士们当初是饱受了怎样的折磨,才会明白是何等的残酷,你也才可以体会到那种坚强却又悲壮的斗争精神。

渣滓洞原为一小煤窑,距白公馆2.5公里,渣滓洞原是身处歌乐山脚下的一个小煤窑, 因渣多煤少而得名。后被国民党的军统特务霸占改建为监狱,专门关押共产党人士及教育、民主人士。渣滓洞三面临山,前临深沟,地势险峻而隐秘。在牢房的不远处,就是骇人听闻的渣滓洞审讯室,里面陈设的各种刑具让人看了以后都不禁生出几分恐惧。老虎凳、烙铁、竹签、辣椒水„„各种刑具应有尽有。关押在此的有“挺进报”案等被捕的革命者,如江竹筠、许建业等,最多时达三百余人,有文艺作品《烈火中永生》以此为原型。白公馆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1939年,戴笠在歌乐山下选址时看中了它,便用重金将它买下,改造为关押革命者的监狱,多时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被关押于此,它和渣滓洞一并被人们称作:“两口活棺材”。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也就是大家最熟悉的小萝卜头)也是关押在这里,并相继被害,还曾关押《红岩》小说的作者罗广斌等人,当他们得知新中国成立之后,按捺不住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并坚信重庆即将解放,凭借想象亲手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准备等到重庆解放的时候就高举着它,冲出牢房,去迎接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但是,在重庆“11.27”大屠杀那天,只有罗广斌一人从虎口脱险。

渣滓洞、白公馆的先烈们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什么是精英?什么是民族的脊梁?先烈们就是最好的代表,他们就是精英,民族的脊梁。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在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实践中,用热血与生命锤炼、培育、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这就是“红岩精神”,“红岩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战争年代虽已过去,但英烈们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会一次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感受“红岩魂”,我们面对的不应仅仅是展板上的内容,也不是心中的一时的情绪涌起,也不单单是对罪行的仇恨。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以红岩精神不断鞭策工作和生活,对幸福生活的珍惜;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之间的争端加剧。因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不仅要增强国家实力,增强忧患意识,增强保家卫国意识,更要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从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特园依旧是那样的静谧安详,但她的不语却能给我最深的震撼,历史在她的体内流淌,蜿蜒如嘉陵江,让我对历史中的民建愈发敬畏。我是民建千万会员中的小小一员,初入会时只是民建这棵大树下的一株小草。怎么样成长对我来说依旧充满了未知,幸好有会内前辈们谆谆教诲,有同龄人互相扶持,我对民建的认识也在慢慢的清晰明白,彼时,我也才慢慢成长,成熟,未来在我心中逐渐明晰。

第二篇:读家谱与寻根有感

读家谱与寻根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家谱与寻根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家谱与寻根有感1

幸运之至,有机会读到柳育龙先生所著《家谱与寻根》一书,同样作为一名寻祖人,震撼于柳先生的家族情结以及对于家族资料整理编辑的执着精神!感概甚多。

千百年以来我们的先祖在广袤而古老的神州大地上繁衍生息,面对生存环境中的各种灾难,先祖们的安身之法、齐家之宝、立命之本、家族之根到底是什么?今天很多姓氏的寻祖人,各自探寻着祖先生命历程、追寻着祖先的足迹。在人类繁衍更替的生命长河中,几百年时间只是短暂的一瞬,如有资料可查,能很快明确每一个家族的先祖。如今要完成这一过程到底有多难?寻祖必备条件的郡望、堂号一无所知,很多时候仅有一份家族辈字表,但仅凭辈字表,就无法确定我们到底来自家族的哪一支。和大多数寻祖的宗亲一样,我们都遭遇到同样的问题:由于家谱无存,致使家族与上源失去联系,接通上源成为目前寻根连谱的最大困惑。先祖生活的年代,对于家谱清修和记录并无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如谱序不能成章则可能出现家族各支派、世系辈分中的主要人物、生辰卒年、主要事迹失考并有争议,而可查的信息又非常有限,这对我们后人确定先祖也带来非常大的困难。我深知作为一名寻祖人决定整理家族资料时,那一定是有一种深爱家族的心结与情怀。谱牒资料整理是一项认真、严肃的工作,既要真实可靠,又要有激励后人的作用,所以每一位真正的寻祖人都不敢疏忽,希望做到的就是敬待先祖,不愧后人。实际寻根问祖、整理家族资料是一项浩瀚的工程,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困惑和艰辛,很多寻祖人都是在中途退出的。

由于对家族文化抛弃得太久,今天各姓氏的后裔对于本家族的文化和家族传统已经太陌生了,60岁左右的家族后人没有几个人能知道完整的家族辈字,40多岁的家族宗亲基本上就是“族盲”了。当一种文化后继乏人的时候,就是一种文化面临灭亡的预兆。自“文革”时期以来,没有人意识到一个家族的历史随着家谱的毁灭已经淡出宗亲们的记忆。特别是近40年以来,各村庄之中大部份的年轻人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家族文化被视为旧时代产物与市场经济相比尤显格格不入。这种舍本求末的观念让我们每一个家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都错过了整理家族资料的最佳时间,最能知道家族历史的老人基本上不在了。直到今天,家族文化的抢救和传承仍然没有人关心,非常不易的是80后青年作家柳育龙先生多年致力于家族资料整理和姓氏文化的研究,伴随专业家族文化资料的巨作问世,填补了谱根文化资料的残缺与空白,整卷谱书的框架和格局从特别的视角,将一部家族的生命历程展现在每一位宗亲的面前,激励和招唤着每一位宗亲由此有感的家国情怀。此书对于其他姓氏的寻根朔源,也是难得的参考资料,柳先生此举对先人来说是最好的告慰、对后人来说是无量功德。

我们知道几十年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乱象。生存确实是一把利剑,但不应该成为宗亲们漠视家族文化的借口,由于抛弃家族文化太久,有的宗亲之间已经非常冷漠,各宗亲背井离乡无非只是为了找到更多的金钱而已,即使找到足够多的金钱,仍然不能意识到家族精神和灵魂的缺失,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蒙蔽一定只能在背离家族文化的路上越走越远、因为心里充满私欲必然出现伤害亲情的现象、价值观念的错误颠倒会导致家族宗亲在苦难的泥泞里愈陷愈深,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即是一种灾难。

人们常说“狐死首丘”、“落叶归根”.说到落叶归根大家都能理解,“狐死首丘”出自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一定是朝向出生的山丘,常用来比喻人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所以说“狐死首丘”、“落叶归根”是一种近似动物本能的习惯性表现。这种本能是人性深处对于生命最终归属的一种愿望。所以,我们尊重生命就是应该随顺人的性德,而不是背离人性的伤害,不是摧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正是因为中华儿女有这样一种文化的根基,炎黄子孙才会注重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怀,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寻根问祖的文化存在。所以人们一谈到同门姓氏、就会拉近彼此许多距离。

寻根问祖是家族文化,家族文化也叫宗族文化,它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和整理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而且传承于族人之间,记载于族谱之中,或者是祖祖辈辈口耳相传铭刻在人们心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各个历史时期的民众共同演绎的宗族文化及其内涵的祠堂文化,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重心与核心,应该说说家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历史上次数众多、规模不等的移民活动,为后人留下了程度不同的文化遗产。

说到寻根问祖,不能不从孝道说起,我想我们今天热衷于寻祖的每一位宗亲,正是因为善根福德的深厚、正是有了孝亲敬天的至诚之心,所以我们能在寻根问祖的路上相遇并能携手前进。要更好的传承家族文化,寻祖的各位宗亲首先应该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基础的认知,否则,我们的寻祖就做不到端庄大气,发展一定会受到局限。

过去的祠堂,也叫做家庙,主要是教人孝道,春天和秋天祭祀先祖。这是人本能从内心发出的情感,道理在哪里?人对祖宗没有忘记,就不会不孝敬父母。如果祖宗不要了,可能父母也就不要了,中国人要谈家族的亲情,首先离不开孝道,而孝道的教育在每一个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养育子女的义务,父母还有教育子女的责任。父母爱孩子就应该把孩子的根扎好,扎好根不是当今社会各种花样技能的培训,这个根就是孝道。一个人能孝亲,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他就能尊师,他能尊师就能够尊长,所有的德行都从这里流淌而出。从佛教的理论上说,这是自性圆满的教育,是让孩子播种福田,孝养父母是培植个人福报,犹如播种田亩,则有秋收之利。天地有正气,孝顺父母生出的气蕴,是天地间至贵至珍生气最强的气蕴,养得住一切福德,镇得住生活中各种不顺,感得来“福”、“禄”、“寿”三星护体。这里蕰含着极深的真理,所以教育子女一定是从孝道教起,因为圣贤的经典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20xx年在香港建立有“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20xx年在福建莆田建有“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这是后人感恩祖宗的恩德,对于先祖追思和怀念。儒家讲“慎终追远,民德旧厚”.就是教育天下人,要好好对待父母的晚年,尽心尽力,使父母善终。去世之后不要忘了父母对我们这一生一世的恩德,要常常追思和怀念。这正是中华民族千年万世以来家家户户,历朝历代都要举行盛大仪式祭祀先祖的原因所在。这不但是孝道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对人性本善的维护。所以我们今天寻祖,一定要知道祠堂在一个家族中所发挥的作用。祠堂代表什么?它代表孝亲。

儒家《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就是应该从教孝开始的。从汉字“教”的本义上来讲,所谓“教者,孝之文也。”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弘扬孝道的文化。而家族文化的根本正是弘扬孝道的文化。孝,是一个人内心与灵魂一致的真诚,没有一点虑妄和杂质,所谓纯净纯善,那正是人性的本质。换句话说“孝道”就是让我们恢复人性,所以孔子说“教人亲爱,莫善于孝。”

在儒家的教育中把孝分成四个层次,即孝养、孝敬、孝爱和孝顺;而在佛家的教育中则更进一个层次,将孝道分为小孝、中孝、大孝和至孝。可见孝道就是生命中大圆满的大根大本,人世间的圆满、出世间的圆满都是从孝道开始的。孝道的教育,是人性本善的教育,是伦理道德、天地因果中最根本的教育。

孝道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它也是大乘佛法的基础、根源。佛教中有一句话叫“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为百善之首;还有一层意思,孝这扇开了,百善之门就都开了。可见“孝”是一棵从人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的根。根正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根劳才能开花结果,万里飘香。一切圣贤经典的教育都是从孝道开始的,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儒”、“释”、“道”三教同尊是孝道。所以,我们今天的寻祖不能不从孝道说起,作为寻祖人不能不了解孝道的重要性。

通过家族文化的学习,我们不仅要了解家族的文化是孝道的文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身体力行落实孝道,真正做到“孝亲尊师”.我们作为世间人,人人都在为名闻利养劳碌奔波,后天污染的习性障碍了我们的先天的良善,盖覆了我们本真的自性。浮躁的社会竞争让我们接触不到传统文化的圣贤教育,失去了人生的智慧。今天,无论地位显赫之人或是普通百姓,没有不追求“五福临门”的,但是如果不知道“人以善感,天以福应”的真相,总是徒劳辛苦。而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圣贤将福报分为“三福”,就是根据福报的高低分为三个层次,“五福临门”只属于第一层福,称为“人天福”,这是最低的层次。即使求得这最低的福报,也是必须具足条件的。而最低福报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求“孝养父母”、第二个条件是“奉事师长”…我们的身命得自于父母,法身慧命得自于老师,所以“孝亲尊师”常常是相提并论。“孝亲”非常重要,人首先能够“孝亲”,这才能够“尊师”.作为寻祖人,如果不懂得孝养父母、不懂得奉事师长,这就是违背性德,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什么成就都谈不上。离开了孝道,决定是不得其门而入,即使是最伟大的事业也会变得毫无意义。通过以上对于家族文化的讲述,对于孝道的诠释、我们就能够知道今天的寻祖,不能简单、肤浅只停留在对于姓氏来源、堂号、郡望的关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扎根于孝道的学习,从孝道做起,我们有更多对于生命、以及性德回归的思考,当我们希望在传统文化的经典中找到宇宙人生真相之时,当我们对于圣贤经典的学习表现出精进勇猛之时,这就是我们开始了生命的觉悟。

我们今天寻祖的目的实际是在探寻祖先的生命历程、追寻祖先的足迹。就是希望能更多的了解前人经历的生活和遭受的苦难、就是希望能够更多的了解、学习和传承家族的优秀传统。通过了解前人经历的生活和学习家族的优秀传统,让我们家族宗亲不断的成长和成熟,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如何把一个家族发展成为外人所推崇的意识整体,是一个家族最根本的使命。不管是在物质缺乏的古代还是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家族文化都是一种令人自豪的资本。炎黄子孙注重的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怀,这是人类真情最朴素的流露。一个人如果不了解家族文化、不知道尊重生命和亲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成家族的根本使命,更不可能将家族文化升华成一种名族文化或一种名族气节,因为其人性已经扭曲,基础已经没有了。

我们探寻祖先的生命历程和研究家族传统文化,是要让我们学会敦伦尽分、孝养父母、奉侍师长、尊重生命,恢复自身纯净、纯善的本性和良知。通过家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懂得慈心于物、积德累功、学习前人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使我们具备接纳尘世的胸怀,人性本善能自然流露。把家族中家训、家规这些永远都不会过时的立身、做人之道教给我们的年轻人,对于他们形成积极而又共同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有益的。使我们的年轻人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立志成为优秀的人,从而走向成功和卓越。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在一定层面映射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中国是以家族为社会基础组织的国家,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完成家族使命的过程,即人生拼搏的过程,“少年强,则国强”.这即是民族进步的动力。家族文化的核心即伦常道德的教育,千年万世以来,伦常道德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也是无法抛弃的,这才是家庭和睦、天下大治的根本。

读家谱与寻根有感2

按:柳栋馨宗亲老家是栖霞市南部的西荆夼村,20xx年9月笔者曾跟随长裕堂访亲团去过该地,并且写了《山东寻根行之栖霞大庄头<柳氏修祠堂志记>及该地柳氏迁徙问题初商榷》。柳栋馨宗亲正为西荆夼村编修家谱和村志,读后该书深有感触,收到书后不到三日便写了读后感。

近日幸得陕西蓝田柳氏宗亲柳育龙编写的《家谱与寻根——以柳姓为例》(征询稿)一书。阅读过后,深有感触!

看到书,将近1寸厚。拿到手,1斤有余。打开书,文章编纂有序。阅读书,真是难得的黄金屋!

今年秋,我在山东柳姓联谊会的QQ群了解到,有一柳姓寻亲团到胶东地区寻亲,并且赠书《家谱与寻根》,经过了解作者柳育龙是一位年长我一岁的铁路职工,因为跟我经历实在相近,顿感亲切!偶然机会得到了此书,如获至宝般的阅读,读后感慨万千!

书中在绪论讲述了家谱及家谱的重要性,以及全国柳姓的基本情况。上篇分六编详细阐述了新旧家谱应该包含的内容,以及家谱编写流程及存在问题,并对每一方面进行详实的经验介绍和意见建议。下篇分四编寻根的情感和寻根指南。附录更是对修编家谱中常用到的词汇、年号以及可能用到的资料,汇集一起以便查阅使用。真的是现代修编家谱的必备书啊!

我比柳育龙小一岁,也是一位类似铁路的职工,也是常年在外不再回村的年轻人。从20xx年开始,我也开始发起并收集我们栖霞西荆夼村的柳氏家谱。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只为让我们村一些像我这样的漂泊在外的人,有一本家谱在手,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我看到柳育龙在书中对故乡的情感,在修编家谱时遇到的困难,让我思绪万千,心里更是五味杂陈。我在村里倡议修编家谱,邻村人都认为我是某个退休老头,得知我是不足30岁后,都连连称赞。可是,我现在对比柳育龙宗亲,差的实在是太大,实在是太远。但是,我有一种自豪感,作为年青一代,应该多回报社会,回报我们的柳姓家族,不枉我们始祖柳下惠“和圣”的称号!

通过此书,我更是得到了修编家谱,编写村志的思路和提纲。恰恰我现在正用微信公众平台在做我们的村志资料收集工作,也在发起对我们村村民对修家谱,编村志的兴趣和热情。希望我能在柳育龙宗亲《家谱与寻根》一书的指导下,将我们《西荆夼村柳氏宗谱》《西荆夼村村志》早日付梓。

愿我们年轻人共同努力,为华夏大地的所有柳姓,乃至其他姓氏,贡献出自己的宝贵经验,让我们的文化更加繁荣!

第三篇:寻根致辞

在中华黎氏宗亲寻根黎城第二次研讨会上的 致

大家好!

秋风送爽,五谷飘香。在这充满收获的金秋时节,在这合家团圆的美好时刻,我们迎来了中华黎氏宗亲寻根黎城第二次研讨会的召开。值此中秋佳节之际,我代表16万黎民百姓,向千里迢迢“回家”团聚的黎氏乡亲,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节日的问候!

黎城古称黎侯国,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靳家街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黎城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文明史长达2700多年。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城隍古庙飞檐凌空,广志盛景古朴苍幽,板山风光绝壁雄峰,红山景区流光溢彩,黎侯古城大气磅礴。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众多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许由洗耳、女娲补天、西伯戡黎等等,广为流传,更加彰显了这片土地的厚重。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万里长流,必有其源。据考证,黎姓早期发源地位于黎城,其后几经迁徙,黎族后人遍布南方各省区。人有思祖之情,物有报本之心。千百年来,沧桑岁月风蚀了多少石刻牌坊,模糊了多少历史记忆,却从未扯断黎氏宗亲对故土魂牵梦绕的眷恋。

2010年7月20日,68位黎氏后裔首次回到黎城,千百年的寻根梦终于成真。今天,血脉相连、同族相亲的深情,让我们再次相聚在美丽的黎城。举办这次活动,根本的目的就是为黎氏后裔搭建一座文化交流、信息交流的平台,为黎氏后裔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搭建一座畅通的桥梁,进一步增强黎氏宗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弘扬根祖文化的同时,推动黎城经济转型、社会发展。

真诚地欢迎各位乡亲常回“家”看看,更多地了解黎城、关爱黎城、支持黎城。最后,衷心祝愿中华黎氏宗亲寻根黎城第二次研讨会圆满成功!衷心祝愿黎氏宗族人丁兴旺,事业发达!衷心祝愿各位黎氏宗亲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第四篇:红色寻根

红色寻根

——一幢建筑一个故事

北桥中学六(2)班

孙瑜雯

红色,向来是党的标记;而党的标记,就是毛主席。这次的红色寻根,我就要探访毛主席在延安杨家岭的旧居。

延安杨家岭毛泽东旧居位于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办公厅楼右边的山坡上。院内有三孔坐西向东的石窑,中间一孔是办公室,左边一孔是寝室,另外一孔是工作人员的住室。1938年11月至1943年10月间,毛主席在此居住和工作。在此期间,毛主席写下了《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共产党人>发刊词》、《纪念白求恩》、《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等光辉著作,还发表了他著名的《讲话》。在杨家岭的窑洞里,他开始思考建立中国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问题。他提出要“废止洋八股”,“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解决当时文艺界存在的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毛泽东就是从这里走向在中央办公厅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会场。

延安杨家岭是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期间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事件。其中世人知晓的有1946年8月,毛主席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毛泽东在大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大会通过了新党章。党章明确规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选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这次代表大会为争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通过这次红色寻根,我看到了当时的中央领导同志在面对艰苦的居住条件时,没有喊苦,没有退缩,坚持不懈地在石窑中撰写著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转播,在革命历史上留下了关键的一笔。

第五篇:寻根情结(xiexiebang推荐)

最近同学们在微信上聊得很高兴。清晨刚开网几百条消息就倒了出来。惊诧的以为怎么了,原来是高中同学在聚会。好多的聚会照片发了上来。21年了。变化看来不大,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难得一聚。远方的同学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喝着家乡酒,吃着家乡饭,最亲的是说说家乡的话。再叙青春时的友谊,难得的相聚,难得的机会,只有在家乡的桌子上才能让漂泊已久的心暂时的歇憩。没有工作的烦扰,没有人情的应对。那些烦心的事统统远去,让心绪飞扬。

下载70周年“寻根”学习有感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70周年“寻根”学习有感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寻根乡村文化[范文大全]

    寻根乡村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民离开乡村去城市寻求新的生活,有的甚至“扎根”城市,从乡民变成了市民,将他乡变成了故乡,有了新的“根基”。而更多的乡民还没......

    饮水思源:寻根民俗文化

    饮水思源——谈如何将民俗文化引进课堂 瑞金二中:刘燕玲 我们的先民是中原移民,也称客家人,近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积淀下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其中民俗文化是其中最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

    《寻根小说》教案

    《寻根小说》教案 一、所需课时:2课时(90分钟) 二、主要教材和参考资料: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学军:《中国当代小说流派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

    跟着你走---献给建党0周年的诗歌

    跟着你走---献给建党0周年的诗歌 你用镰刀和斧头 砸碎了镣铐 开辟了天地 竖起了旗帜 跟着你走 把所有的磨难变为陈旧的历史 你用草根和树皮 填满了坚强 嚼出了信念 滋育了精......

    井冈山红色寻根之旅[精选]

    重温红色历史,弘扬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之行有感 2011年11月26日,怀着一颗无比激动,澎湃的心情,我随南昌大学软件学院东软实验班党支部的其他8为党员同志一起前往革命摇篮——......

    寻根筑梦倡议书[范文大全]

    倡 议 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为我们留下了忠孝,仁爱,礼让,友善、诚信、勤劳、勇敢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 这,就是滋养我们的中华民族的......

    寻根谒祖5篇范文

    寻根谒祖 炎帝陵是千百年来,海内外华夏儿女慎终追远、寻根溯源之地,随着中华民族新的复兴融合和祖国和平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正以其穿越时空的文化张力成为全体炎黄子孙庄严而......

    寻根问祖《下》

    宋氏族谱字辈辑录(江西省) ★江西省 江西省:应-恭-家-国-泰-文-名-兆-元-方-贤-才-宜-有-志。 江西省:一-三-五-七-九-学-齐-祥-龙-瑞-荣-华-永-锡-虞-显-达-开-佳-秀。 南昌市 东湖区 西湖区 青云谱 湾里区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