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摄影记者工作总结
2011年至2012年个人工作总结
2011至2012年度本人主要在摄影部担任图片新闻和日常时政新闻采访工作。两年来,本人自觉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市委、市政府的重要精神和政策方针,刻苦钻研业务知识,遵纪守法,严格执行报社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及时完成报社和部门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学习党的精神,积极学习新时期下的政治理论,用科学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本人始终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它们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爱党、爱国、爱报。在思想上,始终保持与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决策保持一致,根据报社的安排,围绕我市各项工作重点,积极参与采写各行各业的发展亮点和好人好事,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氛围。
两年来,在工作上,本人从一名文字记者到摄影记者过渡,成为了一名“双料”记者。到了新岗位后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勤奋努力,尽职尽责,严格律己,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团结同志,与同事相处融洽,遇问题多请示,多沟通,保持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并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冲锋在前,对工作从不挑拣,遇到重大采访更是充满激情,没有丝毫的懈怠,努力在工作岗位上为报社作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强化新闻理论和业务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本人虽然毕业于新闻院校,经过四年的新闻知识学习,但在实际工作中,新闻理论并不能与工作形成良好的互动。为解决这个问题,在长期一线工作中,本人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从实践中验证新闻理论,在用理论指导新闻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2011年,本人完成了硕士研读,在公共信息、公共政策研究和公共服务部门等理论领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提高。同时,密切关注新闻业务的理论前沿,认真学习中省媒体,提供自身的业务水平,及时与新闻同行交流,不断更新自身的新闻采访和写作技巧。
去年是本人到摄影部的第一年,这一年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作为一个文字记者向多了一个身份摄影记者的转变。通过一年的历练,摄影技术和文字有了一个飞跃,在业务和思想水平都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通过一年的学习和实践,本人不仅对器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强的操作力,对摄影也开始有点进入专业的门道,尤其是新闻摄影、领导活动摄影,在部门主任的指导下,对选取角度、构图等有了一些想法。
三、积极主动工作,较高质量完成了自身岗位工作任务。在这近两年里,本人主要负责时政要闻等一些新闻图片摄影。一是在部门领导的指导下,版面意识有了新的提高。本版生动,可读性强,每期都深入基层,本人也精心谋划许多新闻故事,在社会上引发了较好的反响,报社领导对此版也给了较高的关注和肯定。
二是做好了日常工作。两年来,本人参与了多次重大采访任务,参与了省市领导调研等重大突发事件,始终冲在一线,较好的完成采访任务,并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和认可。上月底和月初,在报社领导的指导下,按照市委宣传部领导的要求,参与亮点系列报道,以深入的采访获得好评,均得到了领导的肯定。
在过去两年,我认真要求自己,在工作上始终坚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原则,得到了报社领导肯定和信任,这些也离不开报社领导的关心指导,离不开部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理解,但也暴露出许多缺点,如做事欠稳重、写稿马虎且不深入生动、质量不高、精品不多等问题,我想在以后工作中,一定扬长避短,改正缺点。一要在政治上,坚定立场,牢记使命,以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严格要求自身。二要在业务有更大的提高,在时政新闻写作中,有更广阔的视野和理论水平,努力使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都能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多出精品。三要团结同事,善于沟通,为人要正直,处事成熟稳重,对待事情和问题要公平公正,明辨事理,不议论不搬弄是非,在外在内都要维护报社的形象和声誉。四要戒骄戒躁,在工作上要能静下心,采访中能沉下去,更要有年轻人的朝气和冲劲,敢打善打硬战,在报社改革创新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报社摄影记者工作标准
报社摄影记者工作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XXXXXXX》报社摄影记者的职责与权限、工作内容与要求及对编辑记者的检查与考核办法。
本标准适用于摄影记者。
2引用标准
QB/LM·Z03.02—06 管理人员通用工作标准。
3职责与权限
3.1职责
3.1.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编委会指令、决定,保证不出政治性、技术性差错。
3.1.2根据企业党委、行政的中心工作和编委会布置,确定每个时期报道重点,并按各部门要求,组织、指导新闻摄影报道和报纸版面的美术装饰等项工作。
3.2权限
3.2.1有权处理摄影来稿。
3.2.2有权提议新闻图片的发表问题。
3.2.3有权参加编审会等涉及编辑工作的会议。
3.2.4有资格在集团公司各单位进行采访。
4工作内容与要求
4.1通用部分
执行QB/LM·Z03.02标准
4.2专用部分
4.2.1正确鉴别新闻照片质量和价值。
4.2.2撰写一定水平的摄影方面的文章,力争多在省、市级报刊发表图片。
4.2.3发现、采摄一定倾向性和指导性图片。
4.2.4办好摄影通讯员学习班,每月至少3次。
4.2.5为改进报道工作,积极向编委会提出建设性意见。
4.2.6外来摄影稿件要认真审查,每处理30份以上。
4.2.7对新闻图片出现的问题负责,并尽力妥处理。
5检查与考核
5.1摄影记者的工作由编辑部主任负责检查。
5.2与经济责任制,进行考核与奖惩。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XXXXXXX》报社负责起草。
第三篇:摄影记者岗位应聘个人简历
毛XX
男,应聘摄影记者类工作
(+86)138 0013 8000
service@ujianli.com
深圳市罗湖区XXXX街道XXX
教育经历
摄影 主修课程
(本科)XXXX大学 毕业时间:06/2013
美术基础、美术欣赏、照明技术、摄影技术摄像机与技巧、摄影构图、特技摄 影、非线性编辑、摄影造型、广告摄影等等 学积分和奖学金 GPA: 3.9/4.0
国家奖学金(专业排名第一)RMB 5,000 2012-2013 2010-2012 2011-2012
连续2年获得三等奖学金(班级排名前10)RMB 1,000
院优秀团干部(素拓成绩前10)技能证书
大学英语六级(CET6)日本语能力(JLPT)N2
MS Office办公套件、Photoshop, Dreamweaver
通过 通过 熟练使用
社会实践
实习图片编辑
《广州日报》 09/201206/2012
出席明星艺人的电影、唱片等发布会,采写活动并撰写宣传稿件
撰写徐佳莹专题方案,曾对杨宗纬、陈珊妮、徐佳莹等名人进行人物专访,上报20多新闻稿件
摄影作品
《夏日》见网址:http:// 《心的情》见网址:http:// 《徐佳莹:怎样在娱乐圈保持自我》
《XXX报》2012年第85期
校内活动经历
活动策划&内刊编辑
XXX大学樱妖屋社
07/2011-09/2009
联络校外日语教学机构定期组织“日本文化体验”及日语角活动 策划两次“学园祭”及“女仆咖啡屋‘活动 担任乔布大学“日本文化周闭幕式"主持人
社刊“妖屋志”的创刊责编,统筹专题策划,排版和美工
在线写简历,挑选简历模板,免费简历评测 请上优简历网http:///
第四篇:论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
论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
一、新闻摄影的定义
新闻摄影作品由新闻照片和文字说明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新闻内容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新闻摄影之所以区别于文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就在于它要用无声、静态的新闻照片“说话”。新闻照片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具有形象性。而新闻照片的形象性就是新闻摄影这种新闻体裁的个性所在。
本文所指的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是新闻照片传递新闻信息的能力。理解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须把握三个要点:
1、新闻摄影的新闻照片和文字说明都能够传递信息,而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专指新闻照片传递信息的能力。考核新闻摄影形象表现力的大小,只考核新闻照片传递的信息量,而不把文字说明传递的信息量考虑在内。
2、新闻照片不仅能够传递新闻信息,也能传递其他非新闻信息,而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专指新闻照片传递新闻信息的能力。新闻摄影带给读者三类信息。首先传递给读者的是特定的新闻信息,包括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这类信息所起的作用是消除读者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求知困惑。其次传递给读者的是一般的事实信息,包括环境、气候、设施等,揭示客观事物的真相,这类信息所起的作用是帮助读者温习、验证已有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第三类信息是新闻摄影的形象信息,摄影记者运用各种不同的技巧,将特定的瞬间形象凝固在照片上,那些点、线、色块、明暗对比等,作为新闻信息和一般事实信息的外在形式,满足了读者“观看”的需求。考核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只考核新闻照片传递的新闻信息量,而不把其他信息量考虑在内。例如在报刊上登载的大量美女帅男照片,如果它们没有新闻信息量,不管它们在美化版面、吸引注意力、满足读者赏美需求方面发挥了多大作用,本文认为这类照片不具有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
3、考核新闻照片传递新闻信息的能力,应从传递新闻信息的数量和传递的质量两个方面着手。传递新闻信息的数量决定了读者从中能够得到多少新闻信息,如果数量为零,也就谈不上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了;传递的质量决定了所传递新闻信息的真实与否、易读与否、准确与否等,离开传递的质量,也谈不上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传递新闻信息的数量和传递的质量是互相影响的。传递的质量越高,读者越容易接受新闻摄影传播者要传递的新闻信息;另一方面,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新闻信息量,提高传递的质量才有意义。新闻照片传递新闻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辩证统一于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之中。
二、新闻摄影形象表现力的评价标准
为了进一步探讨,本文试图归纳新闻摄影形象表现力的评价标准。新闻摄影是新闻与摄影的交叉.因此评价标准也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
1、作品传播了什么样的新闻,即新闻价值的大小;
2、作品是什么样的摄影作品,即摄影水平的高低。另外,新闻摄影是新闻与摄影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堆砌拼揍。评价的第三条标准应是:
3、新闻照片传递的新闻信息量与新闻摄影图文两部分传递的全部新闻信息量的比率,这个比率越高,说明摄影手段在传递新闻信息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大。
由于人们的新闻观和摄影欣赏口味随时空条件和社会条件变化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别,因此上述三条标准必然会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涵。例如某些发达国家的新闻观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明显与我国“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有别。面对这种差别,我们不能崇洋媚外妄自菲薄,因为在文化上只存在差异,不存在优劣。用多样化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我们才能既坦然自信地走自己的路,又积极吸收其他文明中有利于我们的成份。
三、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的影响因素 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新闻摄影传播活动都希望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决定这种愿望能否实现的一个因素就是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提高形象表现力,才能使新闻摄影传播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新闻摄影的传播过程可以概括为新闻摄影记者借助新闻摄影的拍摄和编辑技巧将一定量的新闻信息传递给读者,在这个过程中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得到凝聚和释放。如果把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当作一个变量,那么可以发现这个变量受到摄影记者的主观因素、新闻信息、拍摄编辑技巧以及读者的影响。用公式表示:
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f(摄影记者的主观因素*新闻信息*拍摄技巧*读者)下文将依次探讨摄影记者的主观因素、新闻信息、拍摄编辑技巧和读者对新闻摄影形象表现力的影响。
四、摄影记者的主观因素与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
所谓摄影记者的主观因素对新闻摄影形象表现力的影响,这里指摄影记者价值观念、诚实程度、个体声誉等主观个性因素对新闻摄影形象表现力的影响。首先,摄影记者价值观念能够影响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由镜头框定并固化的客观物象,也立即起到判定观看者的态度、立场等主体意识的作用。”②而新闻摄影作品中透露出的摄影记者的主体意识对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起着加强或削弱的作用。
“情感是主体评价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人们的喜怒哀乐。一个摄影记者的个人情感,必须与新闻事件的本质统一起来,与新闻事件内在的历史趋势统一起来。只有达到了这种与新闻事实本质真实的统一,主体情感才有助于新闻事件的再现。”③中国抗日战争中,王小亭拍摄了《日机轰炸下上海南站的儿童》。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摄影史上的经典作品,直到今天仍然能对每一个爱好和平的人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张照片中充满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残暴行径的谴责和对祖国深重灾难的悲愤。世界新闻摄影史上,这种充满人道主义情怀的经典作品还有罗伯特.卡帕的《共和国战士之死》、尤金.史密斯的《水俣》、迈克.威尔斯的《乌干达旱灾的恶果》等等。
有些急功近利的摄影记者模仿这些摄影大师,也热衷于拍摄悲剧题材,但他们没有借鉴或者根本没有注意到大师们的人道情怀,拍出的照片充满了恐怖气氛,虽然强烈地刺激着人类视觉,但并没有多少思想内涵。他们的作品同那些充满人道情怀的作品不可同日而语。其次,摄影记者是否诚实也影响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纪实”,具有逼真写实性,因而读者对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抱有较高的心理期待,一旦读者发现摆在他们面前的新闻摄影作品是弄虚作假的,他们的失望和反感也相当强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除了包含一般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即事件真实、本质真实、整体真实)外,还具有独特的要求,即要求被摄者的神情举止忠实于自己的主观意识,而被摄者意识的这种支配地位不被摄影记者的意愿所篡夺。简言之,新闻摄影的被摄者不能成为摄影记者的“木偶”。
然而,这种“木偶剧照”在当前的中国新闻摄影界却大量存在。例如来自部队的新闻摄影作品常常采用这样的模式:某某会议过后,一群官兵围成半月型,位于前排中间的干部手持一份刊登有此次会议通稿的党报,大家全部把目光投向报纸,摄影记者就以这份报纸为前景、以这群官兵为主体拍一张照片。在文字说明中类似这样写道:“某某会议过后,某某部队官兵群情激昂。图为官兵们正在边看报道,边热烈讨论。”有读报经验的读者都知道,读报不像看电视一样大家围坐在一起,按照画面上的情况,后排士兵根本不可能完全看清前面的报纸。这种不合常理的场面怎能让读者相信新闻照片中被摄者的神情是忠实于被摄者的主观意识的呢?读者对新闻照片的质疑会降低新闻摄影作品的可信性。
新闻摄影的被摄者不能成为摄影记者的“木偶”,并不表示被摄者绝对不受摄影记者的影响。事实上,一旦被摄者发现摄影记者在拍摄自己,肯定会有所反应,要么有意抵制镜头的影响尽力按自己的意愿行为,要么有意在镜头前扮演自己希望被拍摄的样子,要么在镜头前感到羞涩甚至乱了方寸,更有甚者干脆抵制摄影记者的拍摄。上述被摄者的种种反应表明,除非在完全的“偷拍”状态下,摄影记者都会对被摄者的行为施加影响。
摄影记者有时为了更好地完成拍摄任务,会有意对被摄者施加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声东击西式的,例如有的摄影记者在众人聚集的采访现场,为了使被摄者面向自己的镜头,常常大喊一声他的名字,被摄者寻声望来,摄影记者就适时拍摄。还有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就是摄影记者和被摄者就如何拍摄进行直接的交流,例如在欧美摄影记者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类似“...is posing for the cameraman...”(...摆出姿势,让记者拍摄...)的文字说明,这表明在拍摄过程中,摄影记者和被摄者之间存在直接的交流。但是这种交流不同于上文提到的“木偶剧照”,因为在“木偶剧照”中,被摄者已经丧失了神情举止的自由,而在这种场合,被摄者虽受到摄影记者的影响,却仍然是按照自己的意识来行动的。摄影记者有意对被摄者施加影响,可以使新闻照片更生动优美,但这样做要在不违背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前提下,即所报道的新闻是真实的,并且被摄者没有成为摄影记者的“木偶”。
另外,摄影记者的声誉能够影响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传播学领域中有关于信源的可靠性效果的研究,这项研究显示:对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出自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不一样。④相应地,对于那些出自知名摄影记者之手的作品,即使水平一般,人们也爱屋及乌地倾向于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
总之,摄影记者的价值观念、诚实程度以及个体声誉在摄影采访中会产生一定的附加信息,附着在新闻摄影要传递的新闻信息上到达读者,引起读者心理好恶,从而对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产生积极的加强或消极的削弱作用。
五、新闻信息与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
(一)、新闻信息是新闻摄影的内容
新闻信息是新闻摄影的内容,离开了新闻信息也就不存在新闻摄影,也就谈不上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
“所谓新闻信息,指新近发生的为公众所关注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信息。”⑤可见,新闻信息本质上是社会信息,凡是具有重大显著性、真实性、接近性(包括时间接近、空间接近、心理接近等)、相关性(包括利益相关、兴趣相关等)的社会信息即新闻信息。对新闻信息可做如下分类:
(二)、选择适合新闻摄影的报道题材
并非所有的新闻事实都适合新闻摄影报道。不能否认新闻摄影具有视觉直观、现场可证、瞬间永久三大优势,但也当看到它的劣势。新闻摄影依赖于视觉,难以报道超视觉的信息,例如很难再现新任国家主席演讲时的语音语调;新闻摄影依赖于形象,难以传递抽象意义,例如无法用照片精确表现“物质”的哲学含义;新闻摄影依赖于瞬间,难以再现被摄对象的连续动作,它只能依靠记录关键的瞬间形象,然后让读者依据这些瞬间形象,运用联想在头脑中再现动作全貌。
因此,要提高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就应在题材选择上“扬长避短”,尽量选择适宜于照片表现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题材。
“适宜于照片表现”被有些新闻工作者概括为“具有镜头感”。所谓新闻摄影报道的题材具有镜头感,即能以视觉形象表达新闻题材的内涵与外延。镜头感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新闻主体能够被画面展现,即是否有东西可拍,特别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二是新闻背景及其环境能够被画面表现,即是否可以清楚交待新闻现场周围的状态;三是新闻场面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即是否可以通过画面构图和瞬间新闻形象共同形成使人共鸣的高潮。⑥ 新闻价值是对一个事件能否成为新闻所作的判断,这种判断受判断者的新闻价值观、知识修养、实践经验、个人兴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什么是“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报道题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南方日报》总编辑杨兴锋在《谈谈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一文中,谈到新闻摄影报道应选择具备可扩展、可延伸、可发展因素的报道题材。首先,新闻摄影报道的题材本身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主题,由此可扩展或延伸出一系列子题。如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大新闻事件,本身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其次,新闻摄影报道的题材处于发生阶段,还有更重要的、更动人心魄的后续发展。比如98抗洪报道,在洪灾与救灾共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肯定有大量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事迹涌现,有充分的策划资源。最后,新闻报道题材本身虽然止于一定程度,但能引起诸多相关事物的发展变化,例如梁文祥卧底吸毒群的报道,引起关于戒毒、禁毒、社会治安的报道与思考,最后成为广州市彻底整治广州火车站及其周边地区的导火线。
(三)、以“对人的关照”作为新闻摄影报道的切入角度
选定了新闻摄影的报道题材,还须确定较好的切入角度。良好的切入角度,便于读者接收信息,也便于报道题材释放更大的能量。
提高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应当以“对人的关照”作为切入新闻的角度,具体来讲,就是在新闻摄影中着重关注新闻事件对人的影响、人对新闻事件的反应、以及在这些过程中表现出的人的内在情感、价值观念和性格特征。
以“对人的关照”作为新闻摄影的切入角度有以下依据:第一,判断新闻价值重要的一条就是判断事件是否与人类社会或与特定的人群有关,与人无关的事件就失去了报道的价值。这就决定了以“对人的关照”作为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具有现实可能性。第二,新闻报道要把握接近性原则。读者与新闻事件的当事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比时间接近、空间接近、兴趣接近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第三,新闻摄影具有关照人表现人的独特优势。新闻摄影能够精确记录新闻事件当事人的神情举止和新闻事件的现场气氛,通过这种记录,可以在读者的内心产生共鸣。
总之,对于新闻摄影报道的选材,既要做到尊重摄影规律、适合运用照片表现,又要注重题材蕴含的新闻价值,还要确定适当的切入角度。
六、拍摄技巧与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
有经验的摄影记者和初学者在同样的新闻现场采访,初学者拍出的作品往往比不上有经验的摄影记者,这证明新闻摄影存在技巧。尤其是在当前电视繁荣、影像信息丰富甚至泛滥的传播环境下,读者已经对重复的、没有新意的新闻照片不屑一顾。摄影记者在拍摄前,应该首先扪心自问:“以前有人这样拍吗?如果有,我为什么还要不厌其烦地重复?”⑦ 为了使新闻摄影照片与众不同,有些摄影记者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窍门,如:
1,改变视点平常的角度都是从视平线的角度拍摄,那么就试一试站在高角度或者蹲下来,也许可以得到不同的效果。
2,尝试用不同的镜头 广角我们已经用得太多了,不必多说,某些情况下,后退一下用中长焦,可能会获得干净、层次分明的画面。也可以尝试特写镜头。
3,创造空间感 许多画面都是两维平面的效果,比如,一个牌子前紧贴着几个人等等,都是
在一个平面上展开画面,这样的图片当然呆板。所以尝试让自己的照片分出层次来,在前景或者背景中加入信息量,会好很多。
4,创造动感 使用慢门、闪光灯慢门、移动相机、追随,都能产生动感。
5,利用影子,人物的投影,物体的投影会创造出很好的光影效果,仔细观察现场,看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影子。
6,利用玻璃、镜子、水面等反射物 这也是增加空间感的方法,镜子中的投影可以使画面有三维立体的效果。
7,抓住人物情感的高潮 人物的表情实际是一幅照片最出彩的地方,如果人物情绪饱满,将给这张照片增色不少。
8,制造剪影效果 在背景很亮,且信息非常重要的情况下,可以按照背景曝光,使前景变成剪影效果,画面随即会有趣许多。
9,拍摄连续照片 把一连串的动作记录下来,比如人物表情手势的变化,用几张照片体现动作的发展 ⑧
这样做的结果,促使摄影记者从原有的拍摄“框框”中解放出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大家涌入一种新的模式,其结果可能是新的“千篇一律”。例如,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的所有摄影师都在为照片的动感和空间感发狂。”⑨
本文认为必须尊重每一次摄影采访的独特性,具体拍摄条件具体对待,才能形成千变万化的新闻照片。
一张新闻照片的形成,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但主要因素如下图所示:
下文将对上表中所列影响因素逐个加以论述。
(一)、光线
摄影在本质上是对光线的记录,无光线不摄影。
概括地讲,光线在新闻摄影中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
1、提供照明。新闻摄影对光线的依赖是天然的,正如广播对声音的依赖。任何新闻摄影作品都建立在对光线的正确评价并确定适当的曝光组合的基础之上。
2、信息载体。光线运用同线条运用、色块运用等一样是造型的重要内容,光线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视觉符号,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光线传递的信息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信息,例如灯火通明代表了夜晚,明日高悬代表了晴朗的天气;另一类则是摄影师的观点、态度、情感等主观信息,例如强烈的明暗对比常常表达摄影师的批判性态度。
那么,光线是什么?对于光线的本质,不同学科会有不同的界定,例如光学认为光线是波粒二象性的统一。就摄影,或者就新闻摄影来讲,光线是摄影记者表达信息的一种媒介,这种媒介有三种特性:亮度、色彩、饱和度。当这三特性或称三维度确定时,就可唯一地确定一粒光线。事实上,摄影记者采用不同感光度的感光材料、选用不同的曝光组合,使用闪光灯等手段都是在控制光线亮度;摄影记者巧妙运用色温、选取自然光线奇特的色彩效果等手段是在控制光线色彩;至于饱和度,目前新闻摄影注重的还较少,随着报刊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摄影设备品质的改进、读者赏图品味的提升,摄影记者对照片色彩饱和度的追求也将受到重视。
新闻照片不是一束光线或无数束相同光线的记录,而是无数束富于变化的光线的记录。为了防止这些光束杂乱无章,需要对这些光线有一个整体效果的设想,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光线结成一个画面,有秩序地表达信息。人们常常说的画面“视觉中心点”效应就是这个道理。突出重点光束或突出被摄体的方法有对比突出、布局突出、会聚线条突出、选择焦点突出、重复突出、运用动感突出、框定突出等。⑩ 运用光线的实质就是通过控制亮度、色彩和饱和度形成一个视觉中心,来达到传递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的作用。简言之,即“三种控制、两种作用、一个主体”。
(二)、被摄体与环境
新闻摄影区别于一般摄影的独特之处在于新闻性,而新闻摄影区别于其他新闻形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必须借助视觉符号来表现新闻信息。新闻摄影的视觉符号不外乎能够表明新闻信息的被摄体和该被摄体所处的环境。
1、被摄体的选择
上文阐述光线运用时曾提到 “一个主体”,在视觉符号选择上,这个光线主体对应的就是被摄主体。因为被摄体统率整个画面、承担读者注意力的主要部分,同时是新闻信息的集中体现,因此被摄体的选择意义重大。选择被摄体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才能使选择的被摄体经得起推敲。最常见的被摄体就是新闻事件的主角或当事人,在当事人不止一位的情况下,应当从中选出典型性人物来充当被摄者。
2、环境的选择
被摄体前后左右都可以作为环境进入画面,但由于摄影只能记录某个瞬间的特定空间的一个侧面,注定摄影记者要对被摄体的环境进行取舍,选取应当进入画面的环境进入画面。哪些是应当进入画面的环境?有信息量的。
比如图片编辑要你去给《京华时报》的主编拍张照片,假设条件允许,你可以在他家里拍,可在他办公室里拍,可以在《京华时报》发稿中心拍,还可在《京华时报》的logo前面拍。由于环境不同(象征符不同),读者的第一反应也会不同。在家里拍的,读者可能问“这人谁?干什么的?”;在办公室里拍的,读者可能会想“这人谁?看样子是个坐办公室的”;在发稿中心拍的,读者可能会推测“这人可能是哪家报社的头头儿”;如果在《京华时报》logo前面拍,读者可能就很大胆地推测“这人莫非是《京华时报》的头头儿?”不同的环境信息,使照片表达意义也不尽相同。
环境的选择涉及到现场气氛的表达。“新闻摄影的现场气氛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现场,二是指气氛。新闻摄影的现场指的是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与新闻人物有直接关联的环境。气氛指的是透过这特定的环境所表现的情调与气息。”11两者的结合,对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充分发挥现场可证性优势,提高形象表现力有较大意义。
3、被摄体与环境的视觉组合
新闻照片中,被摄体处于一定的环境内,被摄体与环境之间存在一种确定的透视关系。恰当处理这种视觉组合关系,可以便新闻照片更直观生动。
摄体与环境的透视关系,由视点和拍摄时所选用的镜头焦距决定。因此,进行被摄体与环境的视觉组合实际上是选择视点和确定要使用的镜头的焦距。成功地选择视点,必须考虑到两点:一是该视点能够将被摄体和应当进入画面的环境纳入到取景范围内;二是视点的选择应有创造性,与众不同。选择视点的一贯作法往往是摄影记者的拍摄风格的重要内容,许多摄影记者习惯于高角度俯拍,也有许多摄影记者倾向于低角度仰拍。视点的高低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武断地认为一种角度优于其他角度是不科学的。成功地运用不同镜头的透视关系,需要了解不同焦距镜头的透视效果,然后根据预期的被摄体与环境的透视效果,来选择合适的镜头。根据不同焦距,镜头大致可分为广角、标准和长焦三种类型。广角镜头景深大、视角宽,具有夸大近大远小的透视对比关系的特性;标准镜头视角与人的目光相近,所拍摄的影像比例协调,给人以正常平稳的视觉感受;长焦镜头景深小、视角窄,压缩近大远小的透视对比,可以使局部形象放大突出。
选择视点、选择不同焦距的镜头并非仅仅靠直觉,是可以通过理性分析来确定的。一种帮助寻找最佳视点、确定最佳焦距的工具就是图层理论。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中,画面像沉积岩一样被分解成若干图层,各个图层经过不同的叠加遮掩组合方法,可以形成不同的画面效果。在处理被摄体与环境的组合关系时,可以借用这种方法,将被摄体和环境分别视为独立的图层,然后根据所要达到的图层间叠加摭掩效果来确定视点,选择不同焦距的镜头。
第五篇:摄影记者谈在采访中使用索尼相机的体会
摄影记者谈在采访中使用索尼相机的体会
仅仅5年时间,索尼微单?就从市场的挑战者和革新者,一跃成为市场的主流品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为别人推荐,或自己打算购买一台新相机时,我们已经习惯自然而然地选择微单?,甚至优先于单反相机。
不过,单反相机现在仍然牢牢把持着市场上最后一片“阵地”――专业摄影领域。这并不是说索尼产品在专业领域没有竞争力,而是有更多除了产品之外的因素在影响购买决定,比如系统兼容性、摄影师对器材的熟悉度、使用习惯等。目前,这一情况有所改变,过去总是拿着单反相机、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记者们,也开始使用索尼微单?相机和佩戴式摄像机。
新闻摄影记者的工作环境情况复杂且多变,说是现场如“战场”毫不夸张。记者们都知道“抢镜头”,很多时候能拍到就非常不容易,更不用说拍好了。所以,摄影记者对自己手中的相机,除了画质外,对稳定性、操作性、耐用性等有着更高的要求。
让我们来听听在新闻采访中试用了索尼微单?相机的几位摄影记者怎么说吧。
我这次试用的索尼设备主要有两台,分别是X1000V运动相机和A7SII,均让人印象深刻。
先来说X1000V运动相机。这款相机相当小巧,直接搁在口袋里,搭配腕表监视器使用非常方便。它能提供170度视角的大广角静态照片,在拍摄大场面时相当有用。搭配独脚架或者自拍杆,它能以高角度拍摄大场面全景,角度新颖。所有重要的场合,总少不了疯狂围堵的记者,在这种情况下,自拍杆加X1000V简直就是神器。
在拍摄一些大场景时,X1000V也表现出色。搭配独脚架使用,它可以通过软件直接连接手机取景拍摄、调节参数,非常便于记者传稿。
值得一提的是,X1000V在拍摄视频方面也非常强大:可以拍摄4K视频;电子光学防抖功能可以获得更加稳定、顺畅的视频作品,能克服拍摄者走路、运动时产生的抖动;腕表监视屏或者手机都可以连接相机,实时观看拍摄效果;广角镜头也带来非常震撼的视觉冲击感。
而另一台A7SII是一款主打视频拍摄的相机,其静态照片拍摄能力相当强悍。整机不大,搭配FE 24-70mm F4镜头的重量也比普通单反相机轻得多。
A7SII功能繁多,我花了不少时间熟悉操作,设置快捷键方便拍摄。我把C1键设置成白平衡调节快捷键,C2对焦点选择,C3对焦模式选择、C4取景器切换。会议采访需要拍摄的场景很多,这样的设置让拍摄模式切换变得非常方便。相机的高感光度画质很不错,ISO 3200时可用,提升了弱光拍摄能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机身的防抖功能,可以在拍摄静态画面时使用1/10秒的快门速度,极大拓展了可拍摄性。
相机的静音拍摄功能也让人印象深刻,有别于单反相机的轻声快门,索尼的是完全静音,在小会场内非常有用。
在总理记者会上,我用到了全景照片拼接的功能,通过手机及时将照片发出。由于视角独特、画质精细,照片登上了《新华每日电讯》的二版。
我这次试用的是A7SII。它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外形小巧,便于携带,机身和单只镜头的负重并不大。在移动拍摄的过程中,我背负两台大相机,一台光场相机,外加一台A7SII,并没有觉得比往常重很多,反倒节省了不少体力。
在拍摄过程中,我会选择A7SII内置的全景拍摄模式,只需要拨动拨盘,就能快速启动这个模式,并清晰地完成一张全景照片的拍摄。我用全景模式拍摄了“两会”代表入场、媒体排队等待的大场面全景画面,两张照片均成功签发。
这款相机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内置的无线连接模式。我能够直接通过App将相机里的照片导入手机,迅速使用手机进行必要后期处理,并直接上传。
我这次试用的是索尼微单?A7RII,搭配FE 16-35mm F4镜头。主要体会:一是相机轻巧,便于携带,这是A7RII的最大优势;二是功能设置中的“照片效果”、“微缩景观”选项可以实现一定的横向和纵向移轴效果,让拍摄变得比较有新意,照片效果中的其他选项,也有一定的吸引力;第三,手机无线发稿功能和遥控拍摄功能非常有用,可以实现远距离遥控拍摄和快速发稿;最后,拍摄小段视频可以实现自动追焦,非常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