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学校让孩子自己动手栽种植物种子的心得体会
关于学校让孩子自己动手栽种植物种子的心得体会
如今,城市的孩子亲近自然的机会并不多,他们住在水泥“森林”里,对土地、动植物的感情十分疏远。而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对他们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
学校安排的自己动手栽种植活动对孩子的成长很有益处。让孩子亲自照料它们,孩子从中收获了不少东西:学会有关植物的知识一颗黑黑的种子埋进土里,隔些日子,绿油油的苗儿就钻了出来,她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儿!孩子对这一情景充满了好奇,趁着这样的机会,我向孩子介绍了青菜的各个部位,而孩子所进行的探索活动无疑是一种很好的经历。
在这次种子成长到菜的整个活动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观察能力,每一次给菜苗照照片,从种子到长大成菜的变化过程,使前后一段时间内的菜苗有个明显的对比;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培养了责任心(照料菜苗需要有责任心),如果哪天忘了浇水,菜苗就会变蔫。所以,我叮嘱她一定要按时浇水,每次不能浇水太多,多了会淹死植物;但也不能太少,少了会旱着植物。孩子的兴致变化比较大,有时高兴了,连续呆在盆边看很久,有时玩别的东西起兴了,就忘了菜苗。每当孩子忘了浇水的时候,把菜苗的“惨状”指给孩子看,她就会心疼一番,以后记得更牢。
这样,让孩子知道有一个弱小的生命需要自己去爱护,深切体会到自己的行为将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亲自照顾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明白努力和坚持的道理。它每长出一片叶子,孩子都会兴奋地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菜苗又长了一片叶子”。沉浸在巨大的成功的喜悦之中。这是对孩子几个月来辛勤劳动的肯定,是大自然给孩 子的最佳奖赏。
孩子从中可以得知,完成一件事需要耐心的等待和学习;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特征,按照它的生长规律去培育。当你做到了这些,成功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孩子在照顾青菜苗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爱护一个生命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她也对父母的辛苦有了比以前更深的了解,如果对她说“妈妈现在很累了”,他会表现出体贴,不再继续缠着你。感恩教育在这里得到了深入。
孩子学会爱不在于得到多少物质,而在于他与事物之间建立起怎么样的联系,一颗小小的种子,也可以让孩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第二篇:教养笔记:让孩子自己动手
让孩子自己动手
又是一个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让孩子们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我们开展了三天的亲子活动。经过了三天的亲子活动,孩子们对幼儿园和老师们都慢慢熟悉起来,也慢慢喜欢上了幼儿园。
今天是宝贝们第一天全天上幼儿园,本来担心家长不在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是孩子们的表现却出乎意料的好,甚至比爸爸妈妈在时更加能干和独立。早上来也就只有6个孩子哭,到了下午就没有人哭了。有几个前几天亲子活动时上厕所都要爸爸妈妈帮忙的孩子,今天都能够独立地去如厕,而且还会把小手洗干净;有的孩子父母在的时候要喂饭,而且吃的很慢,今天中午吃饭都是自己吃,而且吃的很干净;大多数孩子上音乐课时还会搬自己的小椅子围成半圆形坐下来,自己的小动物标记记得可牢了,真的很能干啊!
可见我们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也有自我服务的愿望和能力,而且大部分的孩子还是非常喜欢集体生活,也愿意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有时候可能是家长们过于担忧和焦虑了,总觉得自己的孩子还太小,什么都替他们做好了,怕着怕那,其实这样反而剥夺了孩子自己探索和学习的机会,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培养他们的自我服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心灵手巧”,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往往都特别聪明。因为手和大脑是不可分开的,虽然大脑指挥手,但大脑是在手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开发的。自理能力也是在生活中不断的尝试和练习中培养起来的,虽然在幼儿园里我们都会鼓励孩子自己尝试,但是也非常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在家里也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
首先,要学会正确引导孩子。小孩子是一张白纸,要画上美丽的图画需要家长去引导。从不会走到会走路,那时走路的样子可能很可爱,但这也是人生跨出了一大步。我们不要怕孩子会不会摔跌,会不会摔疼,因为那是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可能我们家长怕这怕那,把许多事情给包办了,那恰恰失去了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机会。早上起来,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先不要计较他穿得舒服不舒服,等他穿好后再帮他整理整理;吃饭让他自己吃,哪怕饭粒掉了一地,汤倒翻了,也不要责怪他,那也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
其次,要从兴趣入手,不要强求。比如孩子看大人刷牙很有趣,也吵着要拿牙刷来刷牙,大人就让他尝试并且告诉他方法,不要怕他弄得到处都是,慢慢就会养成每天刷牙的习惯。如果家长一味地强求孩子做这做那,可能孩子就会不愿意做。
少指责,多肯定,多帮助。比如孩子穿裤子会正反、前后乱穿,家长不要去责怪他,而要教导他怎样穿是正确的;饭吃完了,孩子会自己擦嘴巴,虽然脸上还很脏,家长也要鼓励他,告诉他可以一边照镜子一边擦。孩子是聪明的,他会自己琢磨如何一次比一次好。只要我们多指导,少插手,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尽自己的努力去干,相信他会越干越好。
第三篇:读《让孩子成为自己》心得体会
学习《让孩子成为自己》心得体会
学习了《人民教育》13年1月刊发的冀晓萍的《让孩子成为自己》一文,我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每个人的珍贵在于我就是我,而不是别人的复制品。中国教育要想实现新的突破,要想培养出创新人才,必须珍重这种独特性,让孩子成为自己。可是我们的教育,却总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发展,分数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已决定了老师的一切。《让孩子成为自己》一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让我们认识自己,让孩子做回自己
要让学生成为自己,做回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具有其个性的独立个体,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首先要从思想深处、观念源头明白孩子是一个无型的个体,不能让教师自身成为一名雕刻师,变孩子的无型为有型。教师只能让孩子知道塑造的“方向”,给予孩子无限自由的空间任其捏塑。也许孩子的发展不尽如我们所想。但是,只要我们为其掌好舵、为其扬起帆,他们终究会有到达彼岸的那一刻,或许这才能让孩子在远航的途中收获意外的惊喜。让教师自己成为一名欣赏者,而不是用“过来人”的眼光去看待眼前发生的一切。结果对每一个人固然重要,但是,创造的过程才是孩子成长真正过程。让他们走自己的路,让他们有一条属于自己而别人从未走过的成功之路,这才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
二、留住孩子易逝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每个人求知欲和创造力的发动机。儿童的好奇心是生命成长的内在冲动,但这种好奇是珍贵而不稳定的。泯灭孩子的好奇心,好比是让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失去灵气和灵性,这样的教育就如同一个隐形的杀手、如同给孩子喂食慢性毒药。教师要善于留住孩子的好奇心,挖掘孩子的创造力。现状中是很难的,教师要有教学成绩,首先必须培养适应应试教育的学生。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好的教学成绩,他就会身败名裂,就会被斥责为“误人子弟”。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其重要性,只有抱着一切为孩子,为了一切孩子的未来,宠辱不惊,将个人名利置之度外,才会产生实现过程的行动,才会有留住孩子易逝的好奇心的教学行为。
三、让每个孩子找到属他的学校
教育,不是要培养一群“读死书”的孩子,一样的思维,一样的行为的孩子。而是要让每个孩子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要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要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是一朵奇葩,我们教师要将学校变为适应其开花结果的土壤。不要单纯地使其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好学生”(成绩好)。正如《让孩子成为自己》一文中所说:“快或慢没有优劣之别,只是节奏不同。”。作为教师,要力求“为了一切孩子”。是一切,不管起点如何,只要我们为其提供足够的养分、充足的阳光,“一切”都能蓬勃生长。要把每一个学生当作可以塑造的天才。不要让我们的思想完全洗涤孩子的大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必须重生为小孩,不失其赤子之心,才能为儿童谋福利。”。教育本身没有功利性,它是为了孩子而存在,而不是为了满足一种被社会承认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淡泊名利,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爱。如此就能从中获得职业幸福,做到心无旁骛。
总之,教师是孩子学习与成长的引导者,而不是思想的灌输者;是孩子跌倒时的搀扶者,而不是使其永不跌倒者。是孩子学习的引导者;是孩子遇到困难时的帮助者;是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鼓励者。老师们,让我们遵循自然的规律;遵循教育的规律;让孩子有自信心的成长,让孩子自觉、自主的学习。让我们的孩子自觉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3013年5月
第四篇:学习《让孩子成为自己》心得体会
让孩子自觉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学习《让孩子成为自己》心得体会
石小
蒋华
学习了《人民教育》2013年1月刊发的冀晓萍的《让孩子成为自己》一文,使我深深认识到每个人的珍贵在于你就是你,而不是别人的复制品。教育发展到今天,要想实现新的突破,要想培养出创新人才,必须珍重这种独特性,让孩子成为自己。《让孩子成为自己》一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认识你自己
要成为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具有其个性的独立个体,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首先要从思想深处、观念源头明白孩子是一个个无型的个体,不能让自身成为一名雕刻师,变孩子的无型为有型。只能让孩子知道塑造的“方向”,给予无限自由的空间任其捏塑。也许发展不尽如所想,只要为其掌好舵、为其扬起帆,终究会有到达彼岸的那一刻,或许这才能在远航的途中收获意外的惊喜,尽管历经了月黑风高、惊涛骇浪,如此“道途”都能“战胜”,又何愁无法到达彼岸。让自己成为一名欣赏者,别用“过来人”的眼光去看待眼前发生的一切,结果固然重要,创造的过程也许才是需要的真正所在。走自己的路,一条属于自己而别人从未走过的成功之路,这才是教育的出发点。
二、留住易逝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求知欲和创造力的发动机。儿童的好奇心是生命成长的内在冲动,但这种好奇是珍贵而不稳定的。泯灭孩子的好奇心,好比是让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失去灵气和灵性,这样的教育就如同一个隐形的杀手、如同给孩子喂食慢性毒药。当下,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亟待解决的。别再让我们逝去的在孩子身上重演,要善于留住孩子的好奇心,挖掘孩子的创造力。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也许“留住易逝的好奇心”在教育现状中很难,但犹如李政涛教授所言:“心在哪,智慧就在哪。”。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其重要性,才会产生实现的动力。
三、让每个孩子找到他的学校
教育,不是要培养一群适应学校的孩子,而是要办一所适应每个孩子的学校。每个孩子都是奇葩,我们要将学校变为适应其开花结果的土壤。不要单纯地使其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好学生”(成绩好)。正如文中所说:“快或慢没有优劣之别,只是节奏不同。”。作为学校,要力求“为了一切孩子”。是一切,不管起点如何,只要我们为其提供足够的养分、充足的阳光,“一切”都能蓬勃生长。要把每一个学生当作可以塑造的天使。不要让我们的思想完全洗涤孩子的大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必须重生为小孩,不失其赤子之心,才能为儿童谋福利。”。教育本身没有功利性,它是为了孩子而存在,而不是为了满足一种被社会承认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淡泊名利,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爱。如此就能从中获得职业幸福,做到心无旁骛。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职业幸福。”。
总之,教师是孩子学习与成长的引导者,而不是思想的灌输者;是孩子跌倒时的搀扶者,而不是致其永不跌倒者。教师是孩子遇到困难时的帮助者,是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鼓励者。当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从思想深处、认识高度去弄清这一点,何愁孩子不能成为自己。我必须学习、学习、不断学习;进步、进步、不断进步!书本是我们保持自身长久站在教育前沿的基石,把书本当作我们的精神食粮,不断学习新知,提高技能,让自己的那碗水不断向最高水平线攀升。我要遵循教育规律,让孩子有信心的成长,让孩子自觉、自主的学习,让我们的孩子自觉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2013年5月
第五篇: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心得体会
读《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心得体会
·范成乾·
这是一篇会触痛人灵魂的文章——它叫人心底发紧,有一种叫酸楚的东西在涌动!
是啊,“每个人的珍贵在于你就是你,而不足别人的复制品。这种独特性,是一个人成长与幸福的立足点。教育发展到今天,要想实现新的突破,要想培养出创新人才,必须珍重这种独特性,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才是理想的教育!
曾几何时,有一首歌曲叫做《长达后我就成了你》风靡一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欣赏其优美的旋律时,总免不了有些飘飘然沾沾自喜了起来!
我没有诋毁这首经典歌曲的意思,但读了这篇《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我真的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观了。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我们干嘛要渴求学生成为“你”而不是他自己呢?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古以来长久地被视为天经地义,教师教出的学生的分数成了判定其能力和品德操守的依据。殊不知,从家长到老师,我们真的都负上了沉重的功利色彩。
因为这种功利色彩的驱使,我们都自觉不自觉地为孩子们套上了各种各样的桎酷的枷锁,完全忘了孩子是他自己,而不是“你”自己。家长如此、社会如此、我们也如此,只有孩子找不到了他自己。
最终的结果,正如文中所说的一样:“在教育中,孩子的理想里,孩子的时间里,孩子的兴趣爱好里,充斥着“过来人”的影子,唯独看不到孩子自己。”“不少人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头顶成功带来的荣耀却蓦然发现这个变为现实的梦想不是自己内心渴求的那一个。”
我们也是如此,在“慢慢地,课堂安静了,孩子们发现只要好好消化课堂老师讲的内容,就能拿到好分数。老师每堂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都能在下课铃响的一秒钟画上完美的句号。因此,这位老师成为模范教师。”成了“模范教师”的我们,等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的时候,会不会在无人的角落捶胸扼腕呢?因为这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教育——它剥夺了多少孩子的快乐和童真,扼杀了多少孩子个性和天赋,藏匿了多少孩子自己啊!
不是吗?请看:
“但在现实的教育中,快与慢成了优劣之分。“快”变成了教育的成功,“慢”变成了教育的失败。一套标准成为衡量所有孩子的尺子,达到标准就晋级,达不到就淘汰。
于是,教育演变成了一场淘汰赛。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教育乱象: 上幼儿园的时候,第一次参加家长会,老师对家长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上小学了,刚开始跟不上教学进度,老师动员家长去做智力低下鉴定,这样孩子的分数就不用算入班级总成绩。
初二了,孩子没有答对老师的提问,老师拍着桌子说:“你英语这么差,普通高中也考不上,更别说重点高中了。”
一些成长的烦恼被贴上标签,原本自然的生长过程被打乱。最终,这样的教育收获了什么?
还没等上完幼儿园,孩子就失去了自由和欢笑。没等到读完小学,就失去了自信心。
没读完中学,就失去了求知欲、阅读的乐趣。
有些人甚至还没等到孩子读大学,就永远地失去了挚爱的孩子。还有,还有一群被淘汰的人无学可上。”
谁能否认这就是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的现状,谁敢说我们没有或多或少成为这种悲剧的始作俑者亦或“帮凶”呢?我们经常都在抱怨着工作的枯燥和学生的难教,是不是我们没有发现其中的精彩,还是“管”得太宽太死,没有“留白”的艺术细胞呢?
当然,“慢”下来,行吗?行,让教育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浮躁和功利的色彩吧!
可是,“驱使教育行为的那双无形的手是什么?”体制、社会、家长、我们,都是!
··· ···
该醒醒了,不是所有的花都在春天开放!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冠军!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发展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变为“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