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风是一个家的灵魂
1
家风是一个家的灵魂,家风可以不同。但需要有一个恰当的力度,才能保证有教育意义。
家风应与现代的新式教育相结合才可以走得更远。
以往传统文化,形成相对稳定的说教、受教环境。因此,传统家风家教,或循循善诱,或“棒头出孝子”,但终不如,以“清白、礼仪、孝顺、勤劳、节俭”等为内容的好家风,总在代代相传。当历史走向新的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伴而行,时而交汇,既带来精彩的人生出彩机会,也产生了些不合群的东西
时代早已打破已有的生存空间,与更多的东西相结合。太多的孩子对“家风家规”有“叛逆”。父母的说教的说教对他们产生不了太多的影响
方式不对,谁适应谁?父母引导得法,老的家风易于感染、传承。有些孩子喜欢“标新立异”,认为“上代那套不合时宜了”,也不好指责。新生代追求新潮时尚,总有其合理一面,社会进步正需创新的思维与意识。问题
是,有些观念太新,甚至新得离谱。那就是偏离人生方向。有的消极落后,看破红尘;有的极时享乐,玩世不恭;有的悲观厌世、易走极端。前阵子网上爆料:某地昔日高考状元,面对一份份工作不如所愿,干脆过起流浪街头的“生活方式”,甚至向一位老人询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类似这样“望子成龙”与“流浪街头”,产生的“刺音”,不仅刺耳,更刺心。
紧紧琴弦,整整琴弓。琴弦松松垮垮,琴弓再正,好音也不出来,反之亦然。传统家风有约束力。旧时,有子女违背家风,得受家法处理,“打是亲、骂是爱”似乎是公知,也造就了今天的“虎妈”、“狼爸”型家教,这种施教在部份家庭可能奏效。在今天社会开放、容易激进的年代,暴力家教也易产生逆反心理,如同弓太紧绷,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然而,倘若没有约束,对家风束之高阁,对子女的不良行为、所谓“新潮”,不加以严厉约束,不来点规矩、家训,态度暖味。放任自流,更是大错特错。有的父母,对子女很苛刻严厉,却自己不检点。子女读书,家长麻将;教育子女勤俭节约,自己奢侈无度。有老话:治家严,家乃和。弦要紧,弓要整。灌输家风也需要善于引导、劝导,更少不了监护、管制琴音定调,琴弦先调。一个家庭,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家风的传承者,父母的自律,如琴弦保持正态。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振动孩子心弦。许多家庭,并没有立下家风明文规矩,但父母的影响,犹如于无声处的惊雷。
网上曾有热议:清洁工余友珍老人,因拆迁成了千万富婆,依然过着“扫帚生涯”本职。她还教育子女,热爱底层劳动,她用劳动的表率、低调的生活,诠释着传统家风中的“勤劳为本”内涵。网上也有爆料:江西老朱夫妇,以拾荒为生涯,十年捡拾900万个塑料瓶,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培养了二位大学生。小儿子已工作,大儿子已博士毕业,并留学过德国。原来,老朱曾看过一本书《宋氏家族》,被书中“宋氏一门凭读书发达”的家风感染,暗暗下决心,要以自己的行动,教育、影响二个孩子,老朱自己爱读书,鼓励子女勤奋好读,还从精神上引导孩子。老朱夫妇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家传”,与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人生心态融汇起来,捡拾的是垃圾,明净的是心灵。遗传的是中华好家风,创立的人才大事业。
琴弦琴弓,尝试交融。优秀家风传承,更需和谐的环境。恪守孝顺、勤劳、善良、节约、礼仪、好读等家风,总是有益的,但还需跟进时代的节拍,找到与子女共振频点。笔者身边有位村官志愿者叫钱志芳,平时她喜爱阅读,爱写家教心得,边积累家教经验,边以自己女1 2 2 儿做“实验”,她把母爱的情感,融化在全家和谐阅读氛围中,把丈夫培养成好读书的技术人才,把女儿培养成中国农大研究生。如今,她依然在总结现代家教得失,把传统家风与现代家教结合起来,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家长,找到了家风家教共振点:当好阳光父母,培养阳光后代。
好音好曲,心中有谱。有了好琴好弦,总想奏出余音绕梁之曲,要不依然是浪费。家风最大的内涵,莫过于“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如今,许多家庭物质财富丰厚了,也激励孩子多读书、上名校,却少了人格教育这一环,培养的往往是精神“空二代”。身边志愿者钱志芳,在传播先进家教理念中,总是投入大量精力,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以道德经典、读书故事、身边好人等为素材,投身志愿者家教活动,潜移默化教育感染家长与下一代,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打造了东渡亲子讲坛“新型家风家教”传播平台,一批家长得益于先进家教理念,同建东渡志愿者服务群体,成为奉献社会些、助人为乐的新一代家长。上行下效、示范影响,自然形成和谐育人的氛围,奏出一个“众乐乐”的盛景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自己最想传给下一代有两点:第一是勤学上进,第二个与人为善,营造一个和谐的、向上的家庭环境。父母的言行、家庭的氛围、阳光的育人,方能消弭传统家风与现代教育环境的不协调。
牵动新时代琴弓,让古老的琴弦,伴着阳光育人、道德育人“乐谱“,展示时代新琴音。
我爱你
芳华刹那
第二篇:这,是一个家(本站推荐)
这,是一个家
在09年参加新教师培训时,我们看过一个影片叫《班级》,这部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聚焦了校园暴力。看完电影,我体会到不仅是伤痛,更是忧心和震惊。我的心里一直在反复思索一些问题:我在教学管理中有没有忽视了谁?有没有学生遭遇和joosep相似的境遇?在这个班级中学习生活,到底有多少学生获得了幸福感?……这些问题让我越想越担忧!
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作为一个团体的大家长,我有限的眼界中关注到了多少学生的生存状态?有没有给学生创造安全的,安心的学习生活环境?
如何培养民工子女的班级归属感,让这些孩子释放安全需求,培养“家”的意识,我建议:给这些民工的孩子一个安心的“家”!
一、诱你入家门――布置环境,创造氛围
1.教室“基本”设施必须布置到位。学生走入教室,就会给教室的整体环境打分,无疑的,整洁、美观最能获得学生的青睐。教室基本的硬件,如图书角、公告栏等,是很重要的。我对我的学生这样说,“教室就是你的另一个家,图书角让我们获得知识……”。
2.教室的“创造性”设施也适时添置。一个“家庭”的管理政策必须实在、实用,符合这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同时的,一个教室的环境布置也要响应班级的管理方式。如我在本学期实践“家”的理念时,我在教室的后墙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家”字,最后在家的旁边画上60个小爱心,并且爱心都朝着“家”的方向飞。我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的孩子们,60个人就是一个家庭,在这里,无关成绩、家庭,你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
3.教室的布置要让“家人”参与和维护。对这些务工孩子来说,他们渴望受到重视和肯定,把教室环境维护的任务交给他们,不仅仅是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更是培养了他们保护教室环境的意识,让他们获得了为了集体付出而赢得同伴尊重的满足和成就感。
二、引你见家人――参与活动,培养情感
1.握手言和,不打自家人。如何利用他们的好胜心,转化为对他们成长有帮助的竞争呢?我想团体活动就是让他们增进感情的好机会,在活动中,创造合作、拉手的机会,在互帮互助中培养同伴间的良性友谊。班级经常组织集体活动,集体活动的设计形式多样,而且尽量活泼有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轻松参与。面对活动中的一些小摩擦,也尽量“大事化小”处理,让学生在良好的活动氛围中握手言和,来个“不打不相识”。
2.荣辱与共,我们是一家。一个班级面对外部的活动就是一个集体,一个“家庭”,如参与各类文体活动。班主任要善于发动大家与外班甚至外校进行比赛。无论哪个级别哪个类别的比赛,都要动员学生积极报名参赛。“大家长”必须深谋远虑,讲究策略,务必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感受到自己所负责任与所做贡献的重要性,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作好吃苦受累的准备。赛后,大力表彰为集体争光的个人或小团体。就算是没有取得良好的成绩,也要注重对努力付出者的表彰,集体并不因荣誉而存在,而因为集体付出的人而闪耀。
三、关门自家人――严慈并济,一视同仁
1.“不要让我担心。”面对这些格外调皮的孩子,安全问题无疑是挂在嘴上,惦记在心里的。记得前个星期,我们班的卢志祥周五下午一节课没有到,在没有任何消息的情况下,我真的慌了神了。后来课后,杨震告诉我在校门口看到了卢志祥,我当时心里松了口气,心里的火也冒出来了。
“同学们,谁来告诉老师第一节上了什么内容?”我一个问题引起了孩子们的你抢我答。
“老师第一节没有上课”“老师第一节课在找卢志祥!”……
不等大家说完,我所有的委屈都爆发出来了,“你知不知道,老师找了你整整一节课?”“你知不知道,我多么害怕你出事?”“你知不知道,你妈妈被你吓得都快哭了?”……急急地追问,宣泄了我所有的情绪。
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我选择了释放自己的情绪,因为我认为我就是要让学生感受老师最真实的担心,让他们去体会“你是我的孩子,我为你担心!”。
在碰到安全问题时,我认为应该严格要求。让孩子们感受到班级其实就是一个真实的“家”,这里有严父的约束,有慈母的关怀。
2.“看到你的进步,我无比开心。”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就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优点。
我赞成“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的做法。如我们班的张旺,虽然成绩只有个位数,但是记忆力绝佳,态度认真;我们班的彭晓松,虽然内向,但是写得一手端正的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特色,看到他们一点点的进步,我选择表扬他们,让弱势群体在“家”里不孤单,而融入大集体氛围。
四、关爱一家人――关注细节,传递温暖
1.我的“小储备”,家里物资齐备。作为他们的“大家长”,我该怎样关心他们,嘴皮子上的关心肯定是不够的,需要的是有物资储备。在自己的抽屉里放上午时茶、板蓝根、滋养霜、等等用品,干什么呢?当孩子们肚子闹小毛病了,就给他泡一杯热热的午时茶,哄哄他:这是老师见过最管用的药了,喝了马上就好的!当孩子的指甲又长又黑时,把他抓到跟前,给他的手打扫卫生。当孩子的脸因为风而干裂的发红时,给她的小脸来点滋养霜,夸她一句:这样就更漂亮了!
当我们班的孩子因为一包午时茶、一个杯子而露出腼腆的笑容时,我知道他们正在感受,感受温暖的关心。
2.我的“告状箱”,大家长无处不在。只有细心观察,才能不良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只有留心注意,才能捕捉孩子心中的渴望。在日常的管理中,与孩子保持良好的联系,多听听孩子的话,从中感受班级的整体氛围;在班级里设置“告状箱”,以不留名的形式“诉民间疾苦”,而我也采取明察暗访的方法处理“案件”,争取“原则不放松,小事化了”,让孩子感受到“大家长”侦查的公正、民主。
与家长保持联系,关注孩子在家的情况,从背景材料去了解孩子、分析孩子,重视孩子的内心需求。
“家”,如这个字,一个屋檐下,待着各有特色的孩子,每个得到爱的庇护。对务工子女来说,他们需要家的温暖,需要一个归属,那个令他们感觉安全、温暖的地方。
第三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必须而且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代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阶段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一般而言,每个健康的青少年都存在着创造思维的潜力。实践证明:后天及时、有效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所谓“创新”就是对旧事物的变革与否定;就是于习以为常之处,发现奇异之点;就是冲破传统的旧观念、旧习俗,提创新的认识、新的方法、新的技艺等,其实质是在于“新”。所谓“创造”也属“创新”,所以“创造能力”也可以叫“创新能力”,“发明创造”则是“创新”的继续和深入。“创新”并不神秘,学生身上蕴藏有不少潜在的创新能力,问题是我们当老师的如何去发现、引导和培养。
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经。如何结合劳技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与“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结合起来。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教给知识重结论、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传统教学还具有封闭性,只给学生“鱼”而未授予学生“渔”,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学创新所要体现的就是要变传授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强教师点拨下学生主体性的实践过程性,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
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必须结合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热爱创新活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也就是积极开展各种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如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激发学生创新愿望、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也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其创新行为。其次,在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要防止那种教师统得过多,学生自由
消除心理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
所谓心理定势,就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心理定势会影响人们对一件事、一个人的态度、评价,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首先在课堂上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尽量减少教学中太多的规定,(包括过多,过于整齐的限制,如一定须举手才能发言等),多鼓励他们提问,辩论,多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的“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在课上敢想、敢问、敢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其次要让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对生活的体验,扩大视眼,从而使学生不受教材范围,教师思维的约束,积极地动脑,勇敢地探索。
如:在劳技课的教学中,一般课堂气氛都是很活跃的。根据教学内容,我每次都让他们自由组合,5—6人一个小组,每次我先把操作要点作简要介绍,然后请学生讨论操作,其间随时可以争论,可以提出疑问,还可以介绍自己认为比老师更简单,更方便的操作,我则不以老师自居,似乎也是他们中的一个,和他们一起活动,仅在适当时给点暗示或点拨、引导,使学生的争论“柳暗花明”……
第四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当前世界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自然资源和资本成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要素。而知识创新又是知识经济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于是越来越多的国人取得了这样的共识: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是决胜21世纪经济的关键。科技创新是时代的大趋势。当前以美国为策源地和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活动仍然方兴未艾。世界各国均在致力于科技兴国,以科技强势来占领国际市场,以科技进步来维护民族经济。面对上述形势,加快科技创新不仅是我国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提升我国企业竞争优势,强国富民的根本。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曾提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关键在创新。创新首先强调了理论创新,然后指出了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摆在首位,而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就包括了“科技更加进步”这一要求。而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一部分中就特别强调:“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由此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一、科技创新的涵义
科技创新是科学原创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学原创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发明带有规律性的新知识及其所用的器具;技术创新就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而进行制造和操作过程中,总结发明或发现的新知识和发明的新技艺。科技创新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创新;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创新;以及人力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创新。
科技创新,关键在一个“创”字,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以达到另辟溪径、缩小差距、后来居上的目的。这就是科技创新应遵循的原则。中国的资源有限,事事都创新,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弄清楚为何创新,怎样创新,创什么新,就显得非常必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需要有明确的政策规范。
科技创新也要有风险意识。有没有风险意识取决人们对事物有多少了解。知道风险有多大,风险在何处,才能决定自己敢不敢冒风险。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家少一点书生气,企业家能多一点书香气,情况就会有一个根本的转变。科技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在发掘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我们在进行任何一项科技创新时,首先需要了解前人做了哪些工作。科技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对比、不断修正的过程。
二、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差距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是把握市场的脉搏,依靠不断的科技创新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无论是提高产品质量,或是实行产业升级,或是培育优势产业,除了要依靠制度创新外,还需要狠抓科技创新。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弱,主要在于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新产品开发慢,上不了档次和水平。而这又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虽然通过技术引进等方式,促进了产业的技术改造,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对外技术依赖的程度较高等问题和矛盾在近年来开始凸现。这种现象如果不能扭转,将使得中国众多企业未来不仅面临发展权问题,还将面临生存权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只有坚定地切实地实施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这是我们解决所有问题、克服所有困难的关键。切实实施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是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实现我们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保证。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自然资源相对不够丰富,这种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中以科技立国,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这种战略的实施已经是我们自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是决定我们经济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决定我们能否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的根本。
三、现代企业应担当科技创新的主角
企业最强的生命力,就在于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增强竞争能力,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家思想创新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产品,实现企业发展由单纯的技术引进、加工组装向自主创新、自主制造转变。例如,海信的生存与发展就得益于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人才是本,技术是根,创新是魂”是海信的技术观,以技术孵化产业是海信创新科技的特色。
第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根本所在,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灵魂,是企业创新的第一推动力。企业要开拓和创新新的市场机会。我国在改革中形成的企业家,尤其是创业型的企业家,尽管经历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特点,这就是大胆创新、善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由此他们可以先于别人发现市场的机会,并能够及时把握市场机会,取得成功。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提高竞争力的有利环境。
第二,企业的科技创新是搞好企业,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要素,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经济增长转型的基础。国内外成功的企业的实践证明,通过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可以优化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结构优化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同时,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越来越朝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缓解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的供给制约。
第三,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快企业的科技创新步伐,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源动力。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企业战略管理时,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加快技术型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使企业有一支优秀的技术人员队伍;要增强技术人员的综合创新能力,给他们提供有利的工作环境;要注意总结国内外与本企业有关的先进技术,定期向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更新”,以开拓思路,提高技术创新水平等等。
四、科技创新的战略与策略
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环境里,围绕全局性的主题,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创新机构要根据条件和需要可以讲对策,但更要讲战略。从科技层面上看,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极为重要。战略的落后或失败,会导致可怕的、难以设想的后果。企业的情况也是类似,受成本和资源约束,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对策。由于资源有限,对策的实施常常排挤战略资源,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企业的创新战略多是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而以“引进”、“跟踪”、“模仿”为主的对策型发展方式,不可能使企业在此创新时代获得必要的竞争优势。
加强科技创新,必须大力推进体制上的创新。创新更需要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虚妄,科技体制的创新和良好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我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而决不能以创新的名义,行主观意志办事之实,切忌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如果说,“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那么,“科技创新”则是生产力发展,进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命力所在。
科技创新离不开继承、科技创新离不开坚持、科技创新离不开积累,科技创新离不开借鉴,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还离不开落实。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继承的最终目的。勇于坚持才能有所创新,不能坚持就难以创新。科技创新,谋求的不是表面的华丽,而是一种实质性社会进步与企业发展。企业只在创新中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创新,将成为新世纪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
第五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1.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2.创新是精神文化的特征。3.创新是科技选择的必然。4.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灵魂,就是指它不断地改变着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改变着我们人类与自身的矛盾与问题,调整着我们关于未来世界和谐必然选择。5.这是民族灵魂象征,是国家更加自信的面对未来信念所决定。
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998年11月他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的演讲又全面阐述了科技创新论,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所以,只有坚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不竭的新动力,支持着民族的发展及未来,支撑灵魂的支柱。同时创新主旋律也在多方面的谱写着时代的主题曲:
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就中国来说在过去几千年文明进程中,中国古老文化突出的贡献,就是原创精神和智慧给整个世界带来文明成果,而当今现代社会,整个星球都完全按照西方人的模式重塑时,中国古老智慧和创造力明显缺失了。这是一个面对现代转型发生的危机,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创造性发生根本改变契机,但它的核心力量依然是中国五千年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精神文化传统,这一脉络仍然是中国创新之路基础。然而如何将这一民族文化创新基础凸现出来。面对现代科技力量变革,中国社会需求的是,在我们千年文化积累基础上,将原创精神融入到当今世界创新洪流之中。因此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仍需要不断创新。
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精神文化的特征。
一个创新民族精神和文化力量,能够不断为整个世界带来新思想和进步,能够带来新精神文化品质和表达,能够带来新技术改变和未来无限发展可能性;让整个世界文化为之一新力量,就是让人们更多的体验到创造性带来社会文明的分享,带来更加自由和完美追求,这些创新精神文化特征就是一个时代象征。它刷新了我们日常生活沉沦和麻木,让我们意识到,创新精神文化会给我们带来持续的美好和幸福体验。
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科技选择的必然。
环顾当今世界,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技术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居主导地位。经济强国必然是科技强国。今天在一些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达60%——80%。亚洲金融危机,从根本上讲,是亚洲一些国家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拿不出在全球市场具有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正像有人所说,从大的历史尺度来看,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东西方在科技领域的一次大交锋,结果是亚洲的败退。这是一个支撑,支撑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是民族的发展,灵魂。
四、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灵魂,就是指它不断地改变着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改变着我们人类与自身的矛盾与问题,调整着我们关于未来世界和谐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善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必然要成为落伍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伟大民族。这决定了创新灵魂,用一个民族精神创造性去解决未来选择问题。这标志着我们对于世界责任精神和创造启示力量,也同时标志着
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为世界贡献传统文化力量。这是一个民族灵魂象征,是一个大国更加自信的面对未来信念所决定。
五、这是民族灵魂象征,是国家更加自信的面对未来信念所决定。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在不断创新中进步,在创新中发展。灵魂是生存的基本,他支配着民族的行为发展,展现着民族的风貌,在创新中创造辉煌,在辉煌中体现;他是一个民族的内在,在不断体现中发展进步着,终不完结。
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失去了创新,社会将停止不前,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无不把创新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对待。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我认为,要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要注意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任何一项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如何利用前人的知识和智慧在创新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也只有如此,创新工作才可以少走弯路,才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创新工作的基础,通过借鉴前人的工作,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是注意发现和总结前人失败的创新经验。失败是成功之母,这谁都不能否认,但是如果一味的失败而不去考虑失败的原因则对我们的工作没有任何的帮助。通过前人失败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还可以通过改变方法和途径,成功的解决一些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
三是要学会借鉴和组合。借用别人的“经验”和“成果”而自己却不努力是不行的。借鉴可以是思路,也可以是方法,更可以是产品。我们不要认为“拿了”别人的东西而觉得对不起别人,我们只是知识借用而已。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不是要我们用“拿来主义” 精神去借鉴别人好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嘛,这叫做“取长补短”。国家的政策也是如此,要借用其他国家的好策略,结合中国自身的情况再制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方针路线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向世界强国迈进。而其他比较落后的国家也“借用”我国的经验,使自己的国家不断进步…… 借用别人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创新,那才是我们发展自己的上上之策。所以,要想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借用别人的经验和成果很重要!关健要看你怎么利用!
四是遇到问题要注意从多方面考虑,而且要持之以恒,更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创新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单纯的为创新而创新,出现的可能性也不会很大。只有从多方面考虑和解决问题,才能出现解决问题的灵感,才能创新。千万不要把灵感放走,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灵感的,一旦产生就要记录下来,时间一长,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自然就出现了。
此外,针对每个人来说,要提高创新能力,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度使命感的人,才会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战胜自我,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不可想象,一个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毫无责任心的人,会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机器,创造性地解决遇到的问题;
其次,必须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任何创造都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创新活动,必然要以知识的占有作为前提条件。没有丰富的知识作基础,思维就不可能产生联想,不可能利用知识的相似点、交叉点、结合点引发思维转向,不可能由一条思维路线转移到另一条思维路线,实现思维创新;
第三,必须坚持思维的相对独立性。思维的相对独立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必备前提。爱因斯坦说过,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在思维实践中不迷信前人,不盲从已有的经验,不依赖已有的成果,独立地发现问题,独立地思考问题,在独辟蹊径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青少年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