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叶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叶>专题》教学设计
——倾听《绿叶的声音》
期待目标:
通过合作学习《绿叶的声音》,掌握本专题所选诗文鉴赏的一般方法。重点预设:
1、感悟诗歌情感之美;
2、想象诗歌画面之美;
3、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一、导入
师: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画。师:(出示两幅图片——火红的枫叶和热情的白杨树叶)请大家任选两幅图画中的一幅,扣住枫叶和白杨树的特点,为它配上你认为贴切的标题,你可以用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都行。生:活动1分钟。
师:选择两三位同学说答案。
生:交流(老师适当鼓励性点评:很有想像力、情商挺高、抓住了叶子颜色之美、发现了叶子的形状特征等)
师:老师也为两幅画面配了题目,点击(“晓来谁染霜林醉”,“掌声”)。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适当讨论。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外,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像,使这两幅画面的美感增强了。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欣赏到了诗情,下面我们一起随诗人青勃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寻找图画美。
二、过程:
(一)初读“叶”之美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诗。生:齐读。
师:再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探讨,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合作后,推荐代表交流朗读,师生共评。师:范读
(二)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情了吗?选择一两段说说。(请学生写理解片段)。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师:总结。我们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听出了幽远;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解读出清静或寂寞哀愁,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生活的激情„„这些不就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三)想像“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也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现在请大家自己创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教师结合《绿叶的声音》指导想象方法。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 举“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丝”的例子,学生先说,老师示范。..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教师示范“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这一句由知识积累到想象的过程。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将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完成后小组交流,将小组内写得最好的推荐给大家。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再读“叶”之美 生:大声激情自由朗读。师生合作朗读。师总结:读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这首诗借助叶的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
(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
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了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
(五)合作探究:读出美、感悟美、想象美
古诗《红叶题诗》 围绕话题: 1.读出情感。
2.借“红叶”表达什么情感?
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
(六)布置作业
课后多方面收集资料,合作学习本专题其他几篇诗文。三.结束语
罗丹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从这普通的叶子里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专题:叶
——倾听《叶的声音》课堂实录
一、导入,由画入诗。
师:在走进课本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片。
(点击课件,出示两幅图片:一幅秋天火红的枫叶、一幅风中摇曳的白杨树叶)
师:请大家任选两幅图片中的一幅,为它配上贴切的标题,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
生:我为第一幅图配一个标题:霜叶红于二月花。生:我为第二幅图片配的标题是:绿叶·蓝天。生:我为第二幅图片配了一个标题:风中的白杨。
师:老师也为两幅图片配了题目,第一幅借用《西厢记》里的一句唱词“晓来谁染霜林醉”,第二幅图,我为它配的题目是“掌声”。(点击课件,显示这两个题目)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老师的标题更有诗情画意。生:“掌声”这个标题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白杨树叶在风中摇摆、发出的声音像人在鼓掌的情态。生:“晓来谁染霜林醉”,一个“醉”字,不仅表现了枫叶红艳艳的色彩美,还逼真地表现出枫叶的情态,并且透过这个“醉”字,我们仿佛还能体会到赏景人那份为美景所深深陶醉的心情。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标题,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象,这就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二、初读“叶”之美。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领略到了诗情,下面让我们随着诗人青勃走进绿叶的世界,一起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欣赏图画美。师:请大家齐生朗读这首诗。生齐读。
师:诗歌的美需要我们细细地品味,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探讨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生合作探讨后,推荐代表朗读。生读:“你听见过绿叶的声音吗?/——白杨树的掌声/„„/莲叶上的雨滴”两段。生读:“你听见过绿叶的声音吗?——寒风起时她的愤怒,——熏风来时她的欣喜。” 师:哪位同学能够点评一下刚才两位同学的朗读。
生:他们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处理得都比较好,读得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生:他们在朗读时能随诗句的内容改变语调,如“白杨树的掌声”读得比较热烈,而“梧桐叶上的诗句”这一句就读得低沉、舒缓一些。
师:看来大家对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还是比较清楚的,真是训练有素啊!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也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完后也请你们对老师的朗读点评一二。师配乐朗读全诗。读完后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师:同学们的掌声似乎已经对老师的朗读作出了肯定的评价,但是老师还是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生:老师的朗读全身心投入,很有感染力,真是太精彩了!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令我们身临其境。
师:老师之所以朗读得好是因为老师理解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了诗人心中怎样的情感?选择一两句说说。小组内合作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发言。生:从“童年的柳哨”这一句,我能感觉到诗人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无限留恋。生:“寒风起时它的愤怒,熏风来时它的欣喜”分别表达了愤怒和欣喜之情。生:“青春是它的音符,欢乐是它的旋律”这两句表达的是积极向上、充满激情和快乐的生活态度。
师:你们对诗歌感情的把握很准确,说得都很好。
四、想象“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也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只要我们发挥想象,就能从诗歌中寻找到画面。
师:我们怎样做才能激发想象呢?老师可以向大家介绍两种激发想象的方法(点击课件,显示
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
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师:还是结合《绿叶的声音》这首诗来具体探讨吧。诗中有这么一句“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丝”,你觉得这句中哪个词最富表现力? 生齐:捻拨
师:我们来认真咀嚼这个词,由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我想到了绿叶用一种欢快的心情在迎接闪烁的阳光。师:老师是这样咀嚼“捻拨”这个词的。(点击课件,显示:“捻拨”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丝丝阳光透过绿叶的缝隙,清风拂过,枝叶婆娑,光影摇曳的动人景象。)师:再来看诗中的另一句“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要对这句诗展开想象首先要清楚有关“青冢”的知识。生:文旁有注释,“青冢”是坟墓的意思。师:不错,“青冢”是坟墓,但不是一般的坟墓,它专指汉代王昭君之墓。昭君为了消弭战乱,平息民族间的纷争,颠簸万里,远嫁塞北。后人为了纪念她,在莽莽草原上为她筑了一座高大的坟墓,坟上植满苍翠的松柏。
师:有了“青冢”这个知识的积累,我们再由这句诗展开想象就轻松多了。
生:我想象到在塞北草原有一座高大的青冢,一阵风过,冢上苍松翠柏沙沙作响,是昭君在喃喃低语吗?她一定在诉说着对身后万里之外的家乡的思念吧。
生:我想到的是青冢上松涛阵阵,这松、这柏在向后人诉说对昭君绝世容颜的怀念,更是对昭君民族大义的深切缅怀。
师:你们对诗句中“思念”的理解和想象都很好。想不想看看老师由这句诗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点击课件,显示:莽莽草原上,王昭君的青冢已经矗立千年。高原的风又在追问冢上的松,松涛阵阵,向人们诉说着昭君回望故土时迷离泪眼中的眷恋,诉说着她毅然转身远去的背影,诉说着她在后人心中永恒的美丽。)
师:请大家自己创作,任选一两句诗,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并将你脑海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各人先独立思考、独立创作,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各组将最佳作品推荐给大家,请作者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想象的画面。生活动后交流。
生:我由“童年的柳哨”这一句生发了想象。放学路上,顽皮的小伙伴们唱着歌儿,蹦蹦跳跳地走着,有人随手从路旁的柳树上摘下一片叶子含在口中,于是悠扬的笛声响起来了,柳哨吹出了小伙伴们无忧无虑的快乐心情。啊!多么令人留恋的童年时光!
生:读到“月夜的叶笛”我首先联想到很多写月的古诗词。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想象到这样的画面:漂泊异乡的游子,仰望皎洁的明月,思想之情油然而生,窗外,不知是谁在用叶笛吹奏一首思乡的曲子,月色中,这段婉转缠绵的曲子把游子的乡愁传送得很远很远„„ 生:„„ 生:„„
师:大家想象得真好。我从童年的柳哨里听出了快乐和纯真;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和悠远;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激情和活力;也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读出了寂寞和哀愁„„ 这些不正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诗歌中的“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五、再读“叶”之美
师:有了对诗歌如此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充满激情地朗读。生自由朗读。
师:老师想请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到前面来跟老师合作朗读这首诗。你们最喜欢听哪两位同学跟老师一起读啊?
师读每一段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女生读第三句。
师:这首诗借助叶地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
六、读出美、感悟美、想像美
师:下面请大家通过合作探究来欣赏古诗《红叶题诗》中的美。
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揣摩这首诗表达的情感。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
生:合作探讨后交流。生:(有感情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和渴望。生:我读一下我想象的场景。年轻的宫娥,粉面桃腮,却失神地望着飘零的红叶,她在想什么呢?一定在向匆匆的流水诉说深宫的寂寞和幽怨吧。就让随波而去的红叶带走她与世隔绝的苦闷、带走她对自由、对幸福的憧憬吧!生:„„ 生:„„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我不由得想起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能从这普通的叶子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学会“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师:课后请大家用我们课堂上探讨的方法,去阅读本专题的其他几篇文章,感受、想象“叶”之美。下课。
教后记:
《叶》是苏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专题,这个专题选编了8篇古今中外写叶的诗文,都是用文学的笔法写叶,通过“叶”抒发情感、传达哲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生活中“美”的理解和感悟。
我希望通过教读其中一首现代诗《绿叶的声音》和一首古体诗《红叶题诗》让学生了解本专题的选文特点,进而掌握学习这一专题的方法。本节课我的预期目标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歌的情感之美;与自我心灵对话,调动生活积累,想象诗歌画面之美;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在整体构思和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彰显。在“感悟”和“美读”这两个主题环节中,我都给出示范,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时有章可循,而不是泛泛而谈导致课堂的无序和低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我参与到其中去,倾听学生、激励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二)合作探究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教者引导组织得当,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激励,摩擦并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课前预习时,我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学习小组,课堂上,围绕各小组组长展开讨论,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真正走进诗歌。
诗歌很美,但是理解相对较难。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这节课,主体构思是由画入诗、再由诗到画,紧扣“美”,引导学生去感受、想象、表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联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吟咏美读
对诗歌之“美”的感悟,离不开美读。由初读,到范读,到品读,到再读,到合作朗读,我希望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在读中想象,构成课堂的亮点。从实施看,学生从初读到再读,进步明显,但因为对现场设备和氛围估计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果。
作为一堂观摩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落实预期目标,展示教学效果,对教学中的生成效应没有作过多期待,说明我对自己课堂驾驭能力还没有充分的信心,这将是我以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努力改变的。
第二篇:苏教牌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教学设计
苏教牌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从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4.学习并领悟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记叙顺序。重点、难点:
试从写法角度指导阅读,走近人物精神世界。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钱学森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颁奖词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1.读这段文字,猜“他”是谁? 2.“钱学森”(板书)。3.生谈谈对他了解,师小结。4.齐读课题。
二、检查生字新词。1.听写含生字的词语。额头赴美留学富裕诚恳贡献 重点指导“裕”(巧记字形、字意)2.对照屏幕同桌互相批改听写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出你最想读的一段或最有把握的一节。2.简要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探究语言,体会情感。
1.回顾写人文章的共同点(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写人的经历等)。
2.画出文中钱学森的语言,在最打动你的地方写下批注。3.交流。
预想:(出示):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①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补充)想想现在钱学森他在哪?生活怎么样?他想回到那儿?
②齐读这一节,最让你心头一颤的字眼是什么?(出示:第4节)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创造。”
①比较两段话,扣住“我”“我们”细小差别言外深意。②假如你也是一名留学生,听了钱学森诚恳的话,你会怎么想? ③男女生分别读这两节。4.小结读书法。
5.找出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有何用意?(对比呈现,衬托写法)。
五、记叙顺序──例叙又妙用。
1.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再读第1节,想想时间的顺序,课文的第1自然段应放在哪里?为什么要放在文章的开头?
(倒叙又可以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再读第1节,(出示第1节)“想到前方……而是火箭的舱壁!”
六、回读颁奖词。
七、学后谈谈你对钱学森这个人怎么看?
八、作业。
借鉴本文写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教学设想
金秋九月,我有幸来到淠河之滨,大别山下,目睹新秀风采,聆听名家点评。小语专家高林生老师回望当前阅读教育误区,细说阅读教学目标体系。南湖一小潘校长执教精品课例《钱学森》则是对我在震惊之余,重新认识阅读教学,并在实践操作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夯实基础,扎实阅读。
小语专家崔峦说过:小学语文姓小,干什么事?读好书,写好字,听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通顺,这叫“基础”。我组织学生当堂听写,反馈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设计不同形式朗读,能根据语境写一段话。听、说、读、写,每一环节落在实处,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这是语文的必修课,也是形成语文素养重要途径。这在秀“新”出“奇”年代里永不过时的旧招,虽老套但实在有效。
其次要明确阅读的年段目标,从写法角度读文章。
《钱学森》一文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抓结构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注意不同文体的写法,更要有篇章意识。”我在设计《钱学森》一文时,这篇写人的文章有它的独特性。它在叙述中采用倒叙手法,让人印象深刻,文中主要采用语言描写人物形象,使用衬托表现手法,我没有从零点开始,试以习作角度,根据以往写作经验进行阅读,让习作指导阅读,而在阅读后巩固习作方法,让阅读与习作进行长线结合。
以上两点是我在参加华东三省六市小语协作交流活动中最大的感触。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在实际操作中漏洞百出,但我希望传递给大家的是对阅读课一个新认识,一个新的阅读视角,让阅读手段化更清晰,每个阶段的语文学习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有的放矢。
第三篇:叶专题教学设计
《专题: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叶的相关知识,观察感受叶的形状和色彩美,聆听叶的声音美,感悟叶的生命内涵,探究叶的文化内涵。
2、进一步培养学生诵读和表达能力。
3、建立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观念,增强小组合作能力,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
观察感受叶的形状和色彩美,聆听叶的声音美,感悟叶的生命内涵,探究叶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欣赏微课——《色彩各异的“叶”》。
1、请学生搜集并大声朗读带叶的诗句。
如 叶公好龙、叶落归根、叶落知秋、叶瘦花残、一叶障目、绿叶成荫、根深叶茂、秋风扫落叶等。
以“叶”为话题导入。
红花绿叶相映成趣,让人心中顿生美感:读到“叶落归根”一词,顿时勾起了人们对家的无限思念之情;而“秋风扫落叶”一词,让人心里倍感秋的凉意。一片小小的叶子不仅有着极为重要的实用价值,而且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令人心醉神迷的美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叶的色彩美,去描绘叶的形状美,去聆听叶的声音美,去感悟叶的生命内涵!活动一:赏叶
(1)大声朗读关于叶的四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把诗中描写叶子的诗句勾画出来。(2)小组合作,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描绘古诗中叶的画面。
作者借色彩各异的树叶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作者通过怎样的写法传达这些感情?结合关键字词作具体分析。明确
一、元好问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1)画面:海棠枝叶一重重一簇簇,密密簇拥着那明丽醒目、娇艳动人的海棠花蕾,海棠花的周围,桃花、李花争妍斗艳,煞是热闹。
(2)情感:借海棠藏蕾未轻开放而教育子女举止端庄稳重,不要哗众取宠,浮躁轻狂。(3)写法:对比 “藏”和“闹”。
二、宣宗宫人 《题红叶》
(1)画面:一个长期被幽禁在深宫之中的少女,正在暗叹流年似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渐老,她度日如年,闲愁似海,此时,一片红叶悠悠从树上掉落下来,女子捡起红叶,将所有的幽思皆书于红叶之上,希望它能载着她的渴望顺水流到人间。
(2)感情:写宫女借对随波而去的红叶的祷祝,表现对深宫幽闭的愤懑,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冲破樊笼的强烈愿望。
(3)托物寄情 对比 “急”和“闲”
三、王勃 《山中》
(1)画面: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我在江边不停地嗟叹着。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里,山中吹来了阵阵凉风,满山的黄叶如同蝴蝶一般吹得遍地都是,吹起了我的万斛闲愁。
(2)感情:以深秋景色更着黄叶点染渲染悲怆色彩,抒发久客思归之情。(3)写法:情景交融
“滞”
四、杨巨源 《城东早春》
(1)画面:早春景色清新,环境清幽。柳树上刚刚露出嫩黄的柳芽,颜色还不是很均匀。(2)感情:借诗人慧眼赏早春景色,暗含要有敏锐的感觉,发现新东西,写出新境界的寓意。
(3)对比,用芳春秾丽的景色反衬早春的“清景”,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3、活动二:听叶
植物的叶子千姿百态,各有风貌,植物的叶子色彩斑斓,美不胜收,可是,你听过叶子讲话吗?树叶本身是无声音的,但诗人青勃笔下的绿叶却能与你娓娓道来,如果你用心聆听,一定能听懂它所诉说的一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绿叶的声音吧!
1、教师配乐朗读。读出绿叶的欢乐与活力来。
2、学生齐读。
3、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4、仿写。
你听过
的声音吗? ——
——
用智慧教室资源,点评学生仿写句子。再最后齐读这些句子。小结1:从以上的四首古诗和现代诗中可见文人赋予叶的寓意(精神价值):借叶赋予一定的教育、警示之意、借叶引发幽怨之情、借叶启发思念之情、借叶激发赞美颂扬之情,借.................叶呼唤青春与活力之情。....小结
2、作者抓住叶的特征,借叶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曲折达意——意象(渗..透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小小叶片承载着人们的万千情感,此刻,它们已经变得有灵魂、有思想。那么,叶对我们人而言又有怎样的启示呢?
4、活动三:悟叶
节选东山魁夷《一片树叶》第8、9小节,体会树的生命内涵以及由此给人的启示。总结:教师寄语:我们关注叶子,就是关注美丽的自然,就是关注可爱的家园,更是关注我们的生命,留意生活中的每一片叶子,装点人生中的每一个日子!
5、作业布置
活动四:写叶
以“叶”为话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话,表达你对叶的情感。
我是一片风中舞动的绿叶,走过了漫长的冬季。虽然步履蹒跚,却留下了执着的脚印。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老王》教学设计范文
一、课型:
教读课。
二、教学目标:
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本文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理解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风趣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人,他们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金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的《老王》这篇文章,探究这个问题。
(1)学生齐读课文后,找出生字词,师生一起解决。
(2)引导学生整体感悟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2、在这篇课文中,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学生思考回答)
3、教师小结归纳: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作品写到“大革命”,那是荒唐的**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卜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4、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5、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讨论研究问题。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2、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引导学生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
指导与明确: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他送伪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解析:
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解析:
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解析: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三)布置作业:(选作一题)
1、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2、在你的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吗?他有什么样的特点?在周记本里记下来。
第五篇:叶苏萍读后感(范文)
聪明的狐狸爸爸
——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有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书里的主角狐狸爸爸令我十分有感,它十分聪明总是从猎人手中逃脱。
记得有一次,它被猎人逼到了一个小山坡的洞里,那里什么食物都没有,她和宝宝们一直躲在洞里,因为猎人已经在小山坡上开着挖土机,等它们出洞。狐狸爸爸已经饿了三天了,它的爪子也挖不动了,它的家人也已经饥肠辘辘了。那里唯一的优点就是有丰富的水源。它机灵一动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它叫家人们一起把水扑到土2上,土马上变松了,挖起来一点也不费力气,它们拼着最后一点力气一直挖呀挖呀终于挖到了一个鸡场,它们终于可以饱餐一顿了。
还有一次狐狸爸爸发现了一个苹果酒厂那里住着一个恶贼老鼠不同意狐狸爸爸喝苹果酒,可是这里明明是猎人的地盘,狐狸爸爸真的很需要苹果酒。它两眼一转,一个好办法就被狐狸爸爸想出来了。它拿了一个苹果酒向外跑去,老鼠见了也跟着跑了出去。狐狸爸爸马上把苹果酒洒向了老鼠身上老鼠一下就醉了。
狐狸爸爸的聪明才智令我实在佩服,在生活中也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智慧来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我的爸爸也和狐狸爸爸一样爱动脑筋。那次妈妈去舅舅家,居然把钥匙也带走了,我和爸爸也进不了家门。本来我俩打算去宾馆住一晚,可是爸爸 突然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拿来一块硬铁片代替钥匙头,来回的在钥匙孔里旋转,门居然打开了。爸爸实在
太聪明了,我俩不用去宾馆暂住,省下不少钱。
书籍就像是人的精神食粮,只有多看书才能让我们的眼界越来越开阔,我们也能汲取更多的成长养料,让我们一起携起手多看一些有益的书籍吧!
四(2)班
叶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