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第十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草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重点: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难点: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媒体使用
学生准备: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收集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准备:有关草原的歌曲。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 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教学反思:
2*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矗 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媒体使用
教师准备:挂图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5.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教学反思:
白杨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媒体使用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2.配乐朗读录音带。教学过程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2.练习背诵课文。教学反思: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大屏幕展示拉萨,师简介拉萨概况)指名谈拉萨印象。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设计意图:本文无情节、趣味性弱。从拉萨入手破题,一是为了化繁为简,由易到难,二是为了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课内阅读课文就是要检验学生能否运用在精读课文时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阅读提示作为编者写在教材前的话,有提示全文,引领阅读的作用。应重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读,会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2.检查自学: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整体感悟: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第二问)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1.研读“困难1”
(1)了解困难:“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2)体验困难: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3)克服困难: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①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②补充资料,深化认识:课件《生命禁区的早晨》。
(设计意图:文本中呈现的严峻现实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突破难点的关键的体验,图片资料的价值,在于“形象大于思维”。活生生的人物能让学生加深感受,缩短时空距离,震撼心灵,荡涤灵魂,深化认识。)
(4)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战风雪,斗严寒,在 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师: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研读“困难2”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进行想象。(3)克服困难:
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4)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师:天气恶劣,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当我们体会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读第8.9自然段)
师: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设计意图:对形象的感受应该重于对观点的感悟,这是语文的学科特点。本环节抓住两个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六、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
1.拓展资源:青藏铁路工程足以让世界震惊。老师从网上获得了一些资料(大屏幕出示,老师讲述《建设者的“苦”“笑”“酷”》)
师:既然这项工程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小结: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联系生活,激发豪情:这就是壮丽的青春,这是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他们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他谱写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篇章!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在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提前三年全线竣工,将在今年7月1日正式通车,(大屏幕出示中国铁路交通图,红线标出青藏铁路走向。指名介绍)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引导学生关注青藏铁路的现在和未来,让他们比普通公民对铁路建设有更深刻的理解,懂得西部大开发这一国计关乎民生,期待进而激发学生“拳拳童心,胸怀祖国”的豪情。)
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生动笔写)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蓄势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的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大中华》。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出谋划策,建立联系
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你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策划“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5.学生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 报刊杂志 各类书籍 电视栏目„„
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
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你们的策划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 书信往来 情况介绍 联谊活动 网上交流„„
(2)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蕴涵着同学们的想法和思想。但是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就自己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一谈。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
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
3.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第二课时习作
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介绍自己(略)说出想法(略)提出建议(详)
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作出精心的策划,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
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 1.学生自己写信。
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
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教师根据巡视式的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互评互改。评价方向: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叙述清楚且有条理。(2)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3)语句准确,想法合理。(4)学生个体的进步。(5)书信的格式正确。
2.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学生的习作进行对比,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结合评改中的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4.小组交流评改。
5.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
1.同学们不仅精心策划了“手拉手”的活动,还认真写出书信。大家想结识远方小伙伴的真情溢于言表。那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远方的小伙伴。
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3.出示信封格式图,具体了解如何写信封。
4.教师把媒体使用好的信封、信笺和邮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填写信封并贴上邮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誊抄习作和寄信。)
五、总结
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在“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中不断成长,收获美好幸福的明天!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并理性的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4、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某一点体会畅所欲言,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教学重点】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难点】
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教学时间】
两课时。【媒体使用】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
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内容回顾,资料交流:
⑴ 教师用课件展示本组四篇课文内容,并配以旁白:在近两个周的时间里,我们与蒙古族同胞共话夕阳,我们走进了古老苍凉的雪域高原,观赏了风沙漫卷的茫茫戈壁上顽强生存的白杨。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西部的旖旎风光还历历在目,西部建设者可歌可泣的故事还萦绕在我们脑际。
⑵ 相信你们收集到的资料更多,能介绍给我们大家吗?
⑶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图文资料,并谈谈自己对西部的感受:
(可以利用展示台。)
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引导:
西部的过去、现在、未来
西部的建设与发展
西部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西部的旅游与开发
西部的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
西部的教育,西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
2、回眸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点:
⑴ 快速浏览课文《草原》和《白杨》,并思考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⑵ 小组交流:
① 把这两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或者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推荐给大家,并说说原因。
② 你认为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分别说一说:
如:场面描写、人物对话的描写。
借物喻人(借赞扬白杨树来赞扬西部建设者)
景色描写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⑶ 全班交流、点评。
3、畅所欲言,尽情交流:
⑴ 在学习中你一定还有其他的收获,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
⑵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在课内外学习和收集资料中的一些感受,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收获。
⑶ 总结:
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我们、你们、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必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部必将会迎来灿烂辉煌的明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然后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请学生把课前收集的一些古诗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互相激励和启发。
3、建议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4、安排时间让学生把喜欢的古诗或诗句摘抄到好词佳句本上。
三、趣味语文
1、阅读趣味语文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故事的趣在何处?
2、交流:
⑴ 故事讲了什么,它有趣在什么地方?
⑵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趣味语文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最有趣的一个故事推荐给全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班同学。
4、全班交流学生推荐的趣味语文故事。
5、师生共同推荐课前搜集的诗词名篇。喜欢的学生可诵读或者吟唱。
四、总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在精彩的名篇佳作里,品读着精妙的语言文字,感受着它们传递出来的情感,我们不禁流连往返。
西部,这片沃土,我们将会用更美的语言来赞美它,歌颂它!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3.熟读成诵。教学反思: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媒体使用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 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② 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 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 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
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 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 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 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 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② 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③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4)
想象驼铃用处(5—9)
} 对童年生活无限怀念
想替骆驼剪毛(10)追问骆驼去处(11—14)
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 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1 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3 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4 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7 用草帽遮脸睡觉
三 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全班交流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 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 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感受 教学反思: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2.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2.激趣朗读,作者的发现有趣吗?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阅读理解“‘我’发现了什么?”
1.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发散开去,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开放拓展
收集同学间童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学。
二、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三、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五、总结交流
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反思:
9* 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媒体使用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 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2.学写儿童诗
3.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二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目的
1.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通过相互交流,感受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习惯。4.打开学生思路,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媒体使用
1.《童年》歌曲。
2.能勾起对童年生活美好回忆的照片、物品。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引发情感体验。
播放歌曲《童年》。师: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让我们把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说出来,和同学共享。
2.同桌间就近交流。
以同桌同学为一组,就自己的照片内容互相说说照片中相关的人和事,或者由一件物品引起的相关回忆。要求:口齿清楚,条理清晰,让对方听了以后能明白说的是一件什么事。
学生充分参与交流。教师以一个听众的身份加入学生们的学习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转变角色,进入交际情境,在其间教师可以点拔,引导。
3.全班汇报。
(1)在学生充分参与交流的基础上,让一对同桌同学到讲台前汇报。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台上的同学说说得是不是比较有条理。
组织学生评议。评议着重围绕是否有条理展开,同时,对是否恰当运用礼貌用语和体态语也应予以一定的评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2)另请一对同桌同学汇报,除了上述要求外, 还要求讲得生动有趣。
学生练说,先后两次指名汇报,组织评议。评议时,以是否有条理和是否生动有趣两点要求为侧重点,但应兼顾语言的规范性,以及听说态度等。
4.自由组合,深入练说。
让学生三三两两,自由组合,互相说说自己有趣的往事。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汇报。
5.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共同回忆自己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媒体使用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2.师准备范文一篇。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②要符合我们生活的实际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玩赛车,可以是捉迷藏,可以是异想天开做傻事„„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教师念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范文略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五、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1.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六、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学生自改。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2.二次作文。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不少于各2遍),随后学生第二次作文。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并能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积累名言警句,初步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对名言和诗句的理解,能用名人名言导行。【媒体使用】
1、高尔基的《童年》。
2、收集有关少年应该立志、好学、惜时、求索的名人名言等以供交流。【教学设计】
一、交流平台
1、交流感受:
⑴ 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描写童年的课文,这些课文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小林和小东也被哪些事感染了,并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大家自由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看看他们交谈的内容。你对哪些话有同感呢?
⑵ 学生阅读。
⑶ 全班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独特发现与体会。
⑷ 你读本单元课文,还有哪些发现,哪些独特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⑸ 教师小结:
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入情入景,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值得我们有感情的再读一读,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2、交流读书方法:
⑴ 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⑵ 全班交流。
⑶ 归纳读书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二、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读准确,通顺。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
3、指名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
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
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
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
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
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
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6、从这些句子中你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这些话语,为什么?
7、练习背诵。
8、外收集有关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着重指导学生练习多层次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不做过多的要求,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可简要给予解释。)
三、课外书屋
1、引入:
给学生介绍高尔基和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请学生谈谈对《童年》这本书你都了解了些什么?你还知道什么?
(介绍《童年》的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学生讨论如何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5、教师小结。【补充资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4.齐读。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2.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
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读全文。2.背诵全文。
五、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2.默写课文。
3.看《世说新语》。教学反思:宴子使楚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2.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3.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 “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教学重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2)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怒发冲冲地 心平气和地 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①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②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①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②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
①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②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宴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宴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四、作业
1.摘录宴子反驳楚王的话。2.排练课本剧。教学反思:半截蜡烛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媒体使用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1.导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学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2.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2)指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2.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4.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1)预设一:认为伯诺德大人贡献最大。(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
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学生准备──指名演。)
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
再演一次。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评价。
(2)预设二:杰克也有贡献。(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
师: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交流:(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不会怀疑他。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看出他十分镇定。)
师: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读)
(3)预设三:认为杰奎琳的贡献最大。(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说明她很聪明。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
师: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 学生交流看法。(天真、纯洁。)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师小结: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电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导语: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默读思考。同桌同学交流着法。
3.全班交流。(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师: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希望大家回家后找些剧本来读一读。(为学生推荐《日出》《雷雨》等经典之作。)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四、作业
1.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2.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3.阅读其他剧本,感悟人物语言。教学反思:
13* 打电话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
认识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在看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注意到大兵和赵卫国合说的相声〈谁让你是优秀〉了吗?,那这个相声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的确,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就一块来感受我国著名相声演员马季郭启儒合说的相声〈打电话〉的魅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阅读课前提示:想想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1)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2)故事里的那个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4)说说这个相声或听听其他相声,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三、根据目标学习全文
1.自己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交流:(这个相声主要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2.再读课文,想想故事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说话啰里罗嗦、废话连篇。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交流,小结:打电话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文明行为的表现!4.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读读这个相声,来感受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风格。(1)同桌分角色读(2)找伙伴分角色读(3)师生分角色读读
5.找学生上台试着说一说这个相声 6.听两个精彩的相声段子
7.看一个你们自己搜集的相声。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四、交流相声语言特点
学了这个相声,听了相声,看了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怎样?(通俗、贴近生活、幽默、有很浓的讽刺意味)
五、演一演
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相声演一演,评一评谁具有相声演员的风采。
六、总结
我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个相声段子,时时提醒自己文明地与人交流,交流时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
七、作业
1.课余与父母共同看相声、演相声。2.创作一个短小的相声段子。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3.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具体情景、具体需要写发言稿。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景、激发劝说欲望 1.学生表演
爷:坐在椅子上,抽出一支烟点着)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吸了一口,咳嗽。)颖: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爷:什么日子? 颖: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这一天,全世界的人都不能吸烟。爷:谁规定的?谁能管了全世界? 颖:联合国规定的。
爷:联合国能管了咱们中国? 颖:爷爷,抽烟的害处很大,我求您别抽了!爷:没事!我抽了几十年了,身体不照样好好的?咳,咳„„就是有点小咳嗽。颖:反正抽烟没一点好处。
爷:颖颖,天不早了,你该上学了;我呢,到公园溜达溜达。2.提出问题:这个模拟表演为什么颖没有说服爷爷? 3.让学生回忆被别人劝说的事情,思考自己是怎样接受别人意见的。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在劝说别人时,以理压人、说软话求人都不大可能奏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服口服。另外,劝说还要注意对象、场合、方式方法。
二、交流、体会劝说语言特点。
1.小组交流。假如你是颖,你会怎么劝说爷爷?在小组内讨论、表演。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全班交流。把每个小组的方法进行交流,比较,说说哪种说法更容易奏效,体会劝说的艺术。
三、拓展、运用。1.小组交流。
师:刚才大家帮颖解决了难题,可是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如:爸爸烟瘾很大、妈妈多次劝爸爸戒烟,可他就是不听;走在大街上,好朋友把果皮随手乱丢,其实不远处就有果皮箱;剧院里,大家都在静静地看戏,可身旁的两个人就是说个没完没了;邻居的大哥哥一放学就玩电子游戏,顾不上吃饭,既影响学习,又伤身体。。。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应该劝说别人。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先说说你打算针对什么事进行劝说,再商量一下怎样劝说会更有效。
2.模拟表演。请若干小组上讲台进行模拟表演。
3.全班评议。让学生评一评谁的劝说效果好,为什么好?
第二课时(习作)
一、了解发言稿
1.课前让学生收集发言稿,如:班委竞选发言稿、班队会发言稿等,课堂上让学生在全班朗诵自己所收集的发言稿。
2.师在全班朗诵课前搜集到的发言稿。如:开学典礼上校长的发言、值周老师的发言新生入队时新生代表的发言,教师节表彰的先进教师的发言,厂长任职时的任职演说。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发言稿,体会到发言稿的作用。
二、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
1.请写过发言稿的学生讲一讲他们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如:为竞选准备的发言稿,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自己有哪些优势,如果竞选成功怎样为同学服务)
2.师举例讲一讲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
3.请学生根据以上例子归纳总结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发言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需要、具体环境而定。(师予以帮助)
三、尝试习作。
1.让学生根据习作提示自己选择写作情景。
2.明确习作要求:①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②感情真实;③语句通顺。3.学生根据自选情景写作。
四、评改、交流
1.全班学生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不必拘泥于字数多少,以符合当时的发言要求为评价标准,以发言稿内容是否具体、语言是否通顺为评价重点。
2.教师根据巡视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让学生结合评改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3.小组交流评改。
4.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让同学们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同学在班上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媒体使用】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让学生回家整理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各类语言材料;小组合作演一演语言类节目,提高同学的综合素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这几天,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有什么感受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分角色读,学生评价。
2、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师巡视指导,使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
4、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 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例1:有的同学说:“我觉得《晏子使楚》一课中“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把齐国人口众多说得很形象生动,说话有艺术性很高。
例2:有的同学说:“我觉得相声特别有意思,因为里面有很多语言很幽默,它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说话不要罗嗦,而是通过有趣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说话要简洁,抓重点说。”
„„
⑵ 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让同学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① 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有时使用语言艺术,别人听起来心情非常舒服。”
②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语言艺术,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说话,举例说明如: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人走路时总昂着头,而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这个记者的本意是想贬低中国人,给周总理难堪,可是周总理略一思索,说:因为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而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那位西方记者对周总理的敏捷才思和机智从容和语言的艺术十分佩服和尊敬。
⑶ 教师小结:
语言艺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语言艺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
(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
1、请同学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用大屏幕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3、指名读,评价。
4、快速朗读,达到背下来的程度。
二、感悟对联特点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
2、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可以,同学试试看。
数字联: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
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
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
5、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6、课外延伸:
⑴ 教师提供课外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⑵ 同学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
师:你还见过类似这样的对联吗?有积累这样的对联吗?如果没有赶快行动起来。
顶针联:“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开口便笑,笑古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地难容之事。”
数字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回文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
叠字联:“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
⑶ 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为什么?
可以从内容上说,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写景、有说理„„可以从语言形式上说,对联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
⑷ 背诵以上对联。
三、背诵积累
1、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联,试着背诵。
2、同桌互相背诵。
3、用开火车的形式背诵。
4、背诵课外对联。
四、展示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
2、相声表演。
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等等,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
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调动探究感悟语言的兴趣、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眼界。提高能力。
五、成语故事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请同学认真默读成语故事《舍本逐末》。
2、有感情的朗读这个成语故事。
3、同桌互相复述《舍本逐末》故事。
4、分别解释 舍、本、逐、末的意思。“本”在本课中指什么?“末”在课文中指什么?
5、“舍本逐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6、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课内外对联书写一遍。
2、收集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
3.读课题
① 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② 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 ③ 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4.提问:
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板书:志愿军
③ 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书:朝鲜人民
④ 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T:可是„„(出示课题:再见了,亲人)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 „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3.汇报交流。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点击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五、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六、小结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一、赏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二、精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文章感情的升华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投影:英雄图)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齐读)
3.师引读(投影句子)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4.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板书)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教学反思:
15*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通过入情入境阅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间令人震撼的情。2.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收集战争期间令人感动的人或事。教学重点
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资料交流,初融情感
1.两国人民在战火纷飞中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列车开动的一刹那,心中的激情喷涌而出,这惜别的场面真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也收集了相关资料,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人间真情吧。
2.交流资料。
二、入情入境,深悟情感
1.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草地深处,翻开发黄的历史,再现当年那不起眼的小小鱼钩吧。齐读课题。
2.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说说这鱼钩是什么样子? 3.齐读句子: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鱼钩。
4.就是这个小小的鱼钩,挽救了三个濒临死亡的生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默读课文,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5.把你感动的句子勾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6.多么让人感动的故事啊,在老班长、战士之间,这深深的
战友情是他们战胜重重困难的力量,是他们寒冬中看到希望的浓浓暖意,读了这个故事,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7.说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的理解。8.这篇文章有什么写作特点?(1)巧妙地点明主题。(2)典型人物的刻画。(3)精彩的对话描写。(4)动人的真情实感。教学反思:桥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教学重点: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教学难点:突出对比,营造氛围。
第一课时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前聊天
1.说说表示很高兴的成语。2.说说表示很害怕的成语。
二、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
1.出示课件(带声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
2.假如这样的情景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然段。2.纠正读错的字音。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
4.本文的主人翁是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五、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干吗害怕?)
点拔语(可随机改变):(1)第一句:像泼,像倒,大雨滂沱,能读得这么轻吗?(2)第二句:洪水已经追着你的屁股了,还能这样无动于衷吗?
(3)第三句:一会儿工夫,从脚,到膝盖,到大腿,洪水真是肆无忌惮,把你看到的洪水读出来。
(4)第四句:此时此刻,洪水像什么?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4.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5.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第二课时
一、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1.描写老汉的哪些句子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默读5至12自然段,在字里行间做上记号。
(随机要求学生品味与放声朗读)2.随机交流
(1)出示第五自然段:A、轻轻地读,用心体会:你还从中读懂了什么?B、不说话的老汉会在想些什么?
(2)过渡:沉着、镇静、心系群众的老汉在下段的哪处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生读第六自然段描写老汉的部分)
A、“党员也是人,这不是拍电影”这人群里不和谐的声音如果不制止,会是怎样的后果?
B、人们又将被逼入这样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
C、把老汉逼退危险的办法及效果读一读。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D、为什么老汉的话立刻就收到了效果? E、冷冷的是老汉的话,不会冷却的是。
F、让我们看看老汉(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轻轻地读,你该怎样读它?b、随机:像一座山,为什么读得那么重?
(3)第八自然段:
A、读着读着,哪个字一下子映入你的眼帘?为什么?(拖)B、老汉如果不拖,会是什么后果?
C、把人们又将逼入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逼近。)
D、把老汉逼退危险的句子读出来。
E、拖出的是一个小伙子,留下的却是。
让我们再看看老汉。(再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轻轻地读,你又该怎样读他?b、随机:像一座山,为什么读得那么响?
(4)第十二自然段:
A、在死亡的边缘,哪些词让你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B、容不得多想,老汉一瞬间闪过脑海最强烈的念头是。
C、朗读导语: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容不得多想,请你再如点力气去推── 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
3.学习结尾部分:
(1)就这样老汉最终没有留下,谁来读读结尾刻骨铭心的时刻?(指名读)一起记住这永不磨灭的瞬间(齐读)
(2)让我们再看看老汉,(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请你再轻轻地读读老汉。b、当你读到哪里的时候,心会久久难以平静?(木桥前、就要退休的老汉)c、随意指学生回答:①就在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②就在木桥前,没腰深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③就在木桥前,没到胸膛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 ④就要退休的老汉,真的完全可以不必费心费力啊,但是── ⑤就要退休的老汉,真的完全可以毫无争议地先走一步啊,但是──
d、这是怎样的老汉啊?(指名学生回答)读这样的老汉── 4.感受文章真正的结尾: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
(1)师配乐朗诵
(2)出示上述结尾和第八自然段:把两段话联系起来轻声读,你想说什么?
(3)这只是简单的一“拖”吗?为什么不简单?(点拨语:普天之下,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女,既然是儿子,可以选择不拖,为什么还要拖?)
(4)这是怎样的老汉啊?(指名学生回答)
(5)(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读这样的老汉──
5.出示:洪水吞没了木桥,吞没了儿子,吞没了老汉,但吞不没的是什么?(1)自由站起来汇报。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6.最后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
激情导语:①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了这样的老汉── ②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老汉精神!
③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
二、品味练笔
此时此刻,一位优秀的老共产党员感人的一幕幕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精彩的文字表达你此时的感受,讴歌这位舍己为人的英雄。
教学反思:梦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过渡语:“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梦想的实现作出努力。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够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板书,完成课题)
3.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3.接读课文,纠正字音。4.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筹齐:筹集齐全。本课是指瑞恩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募捐:广泛征集捐款或物品。颠簸:上下震荡。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一声不吭:吭,出声,说话。“一声不吭”是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5.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
想一想,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2.文中有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在这些出乎意料之处你想到些什么?从而深刻体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3.引读课文,尝试回答上面的问题。引读课文,深入体会以下句子的含义。
①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这段话与前面写瑞恩在第一次捐钱时听募捐项目的负责人说挖一口井得要2 000块钱时的表现形成了对比:那时的瑞恩还不知道2 000块钱是个多大的数目,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从“兴奋”到“坚定”,一方面表现了瑞恩在短短的两个月内,通过筹齐打井的2 000块钱,已经迅速地长大了,他现在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买钻井机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瑞恩为了实现“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这一梦想的坚定态度是不可动摇的。
②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是指瑞恩“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的实现,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令安格鲁的村民们感激不尽;而安格鲁村民们的表现,也令瑞恩和父母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作者在此点题,满怀深情地阐发议论,以反问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引发读者的思考──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四、联系上下文,体会题目的含义
梦想的力量在课文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小瑞恩的梦想不仅鼓动着他本人前进的风帆,激励着他克服重重困难,坚定执著地为达到梦想的彼岸而奋斗;同时也感动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最终使梦想成为现实;这个梦想的实现也使安格鲁的村民们对瑞恩以加拿大人民感激不尽,从而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这不就是梦想的力量吗?
五、回读全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六、拓展,深化主题
1.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还可以扩展开去,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
2.资料展示
瑞恩?希里杰克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2001年,在加拿大国际发展协会的帮助下,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2002年9月30日,他接受了加拿大总督克拉克森颁发的国家荣誉勋章,10月,他作为唯一的加拿大人,被评选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这一切来自于他6岁时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为非洲儿童挖一口井!起初,挖井的钱是靠他一个人做家务赚来的。然后亲戚、朋友、邻居也加入进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愿鼓舞了全世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界六十多个国家的成年人,帮助瑞恩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人们纷纷解囊相助。到2003年初,“瑞恩的井”基金会有七十多万加元,已经在非洲挖了七十多口水井。
2003年3月15日,瑞恩去日本参加“第三届世界水资源论坛”,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邀请瑞恩和他的妈妈到中国做客。瑞恩和他的妈妈通过《实话实说》节目与中国广大观众见面。在这次节目即将结束时,瑞恩说:“我要为取得干净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个年纪。”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目的
1.通过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
3.懂得人与人之间有许多值得感动或难忘的事,学会感恩,并写出真情实感,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完整清楚的叙述出这件感动或难忘的事。教学难点
善于表达,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感恩的心》。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身边,时时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让我们感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是真善美的情感,让我们终身难忘。当我们被一幕幕事情感动着,我们的心灵正一次次得到洗涤。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感动画面或场景,营造表达氛围。
二、抛砖引玉
1.谈话,拨动“琴弦”
同学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我想你曾开心地笑过,痛苦地哭过;也曾感动过,懊悔过;更沐浴过爱的圣洁,遭遇过烦恼与无奈„„这些情感是什么造成的呢?你若能把这令你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说出来,定能感动听众。老师我也有种种的情感体验,特别是我亲爱的学生最让我感动。
观看一则公益广告: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稚嫩的双手颤巍巍的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他妈妈洗脚。
看一部电影简介:一个穷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着病患的父亲去上学。
2.阅读87页口语交际内容提示,说说你通过阅读明白了什么?想一想你喜欢选择什么内容来和同学交流?
3.学生整理自己的材料。4.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感动的事。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畅,感情要真实。5.全班交流
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要求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让学生”说自己最难忘、最动情的事”,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提取“存货”,发言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教师多作鼓励性点评)
(三)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学会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突出感动的地方,并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
2.会在生活中寻找感人的材料,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3.学会在叙事中恰到好处地抒情、议论。教学重点:
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分几步写具体。教学难点:
如何选择生活中感动的素材写一件事,如何把事情中感受最深的部分一步一步地写具体。
媒体使用:
1.把例文《天使就在我的左右》的内容在录音机中录制成磁带。2.每位学生准备一件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事。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学习例文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同学,她准备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让人感动的事讲给大家听,你们爱听吗?
2.听例文《天使就在我的左右》录音:
这位同学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的感受是什么?
3.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体会到了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在叙事中抒情的方法,让读者深受感动,这就是我们这次习作中他们需要尝试的地方。
(1)板书:在叙事中抒情
(2)阳光使鲜花开放,雨露使禾苗茁壮,真情使人心灵激荡。写事时,恰到好处地表达真情实感,能够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
(3)过渡:在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会有喜怒哀乐,在写事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会吸引读者。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老师知道,你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一定经历过一些事情,让自己深受感动,大家愿意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和同学吗?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作文《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2.板书课题 3.读课题
三、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告诉同学什么?(① 从题目看,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② 题目中的“感动”,应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详细、写生动)
2.习作要求告诉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生活中所发生的令人感动的事,包括难忘的的事。
3.引导小结,明确范围:生活中有些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往往都是作文的材料,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感受到。
四、指导选材、拓展思路 1.提示问题,打开思路
① 谁做过哪些好事?怎样做的?为什么做?为什么让你感动? ② 你经历过什么难忘的事,让你倍受感动?
③ 家里发生什么事使你高兴?其中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④ 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受到老师教育并从错事中记住教训? ⑤ 有什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使你感动? „„
2.指名学生回答
指名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值得回忆,印象深刻的事,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举例子,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五、提出要求、独立试写
1.一般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把文章写具体是最基础的,只有写具体了,才能生动,只有生动才会吸引人。那么怎样才能把事情的过程写得具体一些?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由几段话组成的,一段话又是由好多句子组成的,把每句话的意思写具体了,文章不就具体了吗?(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把句子写具体。)
板书:写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2.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3.按这次习作的重点讲评。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词语。
2、小组中交流哪些词语自己会认识,让学生较快地从熟悉的成语中产生亲近感。
3、再读课文,按自己的方法把词语进行归类:
⑴ 比较适用于形容和平时代的精神。
⑵ 比较适用于形容战争时代得精神。
⑶ 比较适用于形容坚强意志的成语。
⑷ 比较适用于形容思想境界方面的成语。
4、再次诵读。
5、开展“小组故事会”活动:
⑴ 自由选择文中的三个成语,讲述自己熟悉的历史名人或生活中的劳动者的故事。
⑵ 小组要评出“故事大王”,推荐参加全班“故事大王”比赛。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成语接龙游戏好吗?
2、看来同学们积累的成语还不少。大家一定知道不少成语,都来源于生动的历史故事。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程门立雪。
3、齐读课题。注意“程”是后鼻音,“门”是前鼻音。
三、初读故事,概括
1、自由读。思考: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用一两句话把“程门立雪”的故事说明白: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提示:用上“谁和谁”、“为了„„”、“结果”、“后来,杨时成为„„”
3、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杨时和游酢为了解决疑难问题,冒着大雪赶到程颐门前,当时老师正在午睡便站在门外等候,等老师醒来,他俩已成了雪人,后来,杨时成为一个著名的理学家。)
4、想象程颐醒来后看见门外的两位“雪人”会说什么?
四、总结廷伸,课外拓展
1、齐读第二段。
2、“程门立雪”现在多用来称赞什么精神?
3、速读全文,找出从哪些地方看出杨时尊敬老师?
4、全班畅谈班级中尊敬老师的典型事例。
5、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好朋友听。
2、继续收集成语故事,与同学互相交流。教学反思:将相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教学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4.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①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
②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③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④故事的结果怎样。
四、讨论(搞清联系)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第三课时
一、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
二、通读全文,准确归纳中心思想及人物特点。
1.中心思想: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
2.人物特点:
三、字词练习
1.讲讲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理解,练习造句。2.听写词语。
四、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复习人物特点和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类似文章的方法。2.预习下文,要会读,并考虑课后问题。教学反思: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草船借箭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媒体使用: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段。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1)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A、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B、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1)(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2)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第二篇:人教版小学第十册全册语文教案汇总
1.《草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 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 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1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 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1读了文章题目, 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 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
三、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 组织教学。
四、激励评价,赏读涵咏。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1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说说老舍眼中草原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 原喜爱的思想感情。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4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出示课件(二研读老舍先生在访问中被热情招待的部分。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部分,放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理解课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如果自己是一位访问团的成员,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又受到内蒙古人 民的热情款待,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结合自己家乡的情况,能不能对主 人发出访问我们家乡的邀请?(教师板书:人热情
2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今天的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 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 人更美。在斜阳下, 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 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六、课内外结合: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见所闻,课下收集今天 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草原资料或者 图片,准备在班上交流展评。
七.板书 : 八.教学反思 : 2《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 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 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 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 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 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 ─丝绸之路。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 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 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 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 的? 有价值的地方。5.集体交流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 内进行分角色朗读, 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 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 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 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 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4.齐读课文 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 13自然段。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 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 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 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教学反思 : 3《白杨》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 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3.自学生字词, 理解并体会含义深 刻的句子。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 有关句子。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教具准备: 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3.检查预习情况。4.检查课文的朗读。
5.检查课后第四题词语的读音和意思。6.教师范读课文。
7.学生继续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8.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9.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2题。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爸爸要表白的心愿,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 思想。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出学习目标: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学习新课。理解爸爸的话。
3、激情导入:现在,我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新疆去,好不好?(看录 像
4、在课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用直线划出来。出示问题,理解爸爸的话。
5.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 会白杨的特点。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思。8.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 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 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三 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 段,体会含着的意思。1.边听课文朗读边看录像, 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 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附全文板书: 内容 ――――――――――― 中心思想 枝干挺直 服从需要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 ――建设者 扎根边疆
坚强 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 :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 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 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 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引用导语,揭示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三个方面(1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3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 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1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2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 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 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 理解全文最为重要 ?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 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 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 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 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
4.面对困难,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的? 5.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交流。
6.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 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 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四、拓展延伸 板书 : 教学反思 :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的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 感。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 的快乐。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二、出谋划策,建立联系 1.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 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 么?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 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 怎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联系,认识 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 划策。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5.学生集体交流。
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
1.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 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 和交流。2.学生分小组商量。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 况。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 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 实践呢? 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 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 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 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 第二课时习作
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作出精心的 策划,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
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
1.学生自己写信。
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
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 教学反思 ” 回顾·拓展一 教学目的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 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 并理性的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 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 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 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 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 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 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重点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 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 进学习方法。教学难点 :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 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 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一、交流平台
(一内容回顾,资料交流。
(二回眸课文内容,揣摩写作 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草原》和《白 杨》 , 并思考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 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1 把这两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 部分或者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 推荐给大家,并说说原因。(2 你认为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 有什么特点?请分别说一说。3.全班交流、点评。
(三畅所欲言,尽情交流。1.在学习中你一定还有其他 的收获, 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
在课内外学习和收集资料中的一些感受,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收获。
二、日积月累
三、趣味语文
1.阅读趣味语文故事,想想讲了 什么,故事的趣在何处? 2.交流:(1故事讲了什么,它有趣在什 么地方?(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 受?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趣味 语文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最有趣 的一个故事推荐给全班同学。4.全班交流学生推荐的趣味语文 故事。
5.师生共同推荐课前搜集的诗词 名篇。喜欢的学生可诵读或者吟 唱。
四、总结 教学反思 :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7个生字,正确、流 利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 词的意思。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 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 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 感情。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 读通顺, 读流利。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 音。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
4、学生反馈并质疑。(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
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 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 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 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 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 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 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 分学生的画, 并让学生加以解说。(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 背诵课文。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一 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二初读,正音(三再读,解意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四精读、悟情 教学反思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自学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地书写。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 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样表达的好处。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 课文题目有何不同? 交流信息, 简介作者与背景。
二、初读课文,理清叙述顺序 1 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认识 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 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哪几个 片断。
三、细读课文,感悟 童真童趣
四、精读课文,感悟对童年的怀 念 齐读最后一段, 说说读懂了什 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2 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 还”和“童年便重临我的心头”
五、拓展延伸——说童年
光阴是宝贵的,童年是美好的。这正是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此时, 你想起了自己哪些有趣的经历呢?(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六、总结全文 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骆驼吃食 谈驼铃作用
想替骆驼剪毛
询问骆驼去处 一去不还 教学反思 : 7《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 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 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 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默读课文, 体会 “我” 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2 全班交流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五.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留心观 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 达感受 8《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读读这些词语。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 1.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2.判断: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一件事。(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三件事。3.小组讨论哪五件事?
二、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2.从第一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3.从第二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4.自由读第三件事,你体会出什 么? 5.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份天真 来。
6.指名读这一部分,强调有感情地读。三.作业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驱逐迫害
教学反思 : 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 ,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 儿童诗的特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 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 学生闭目想象。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 听。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 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 小组同学交流。(五感情朗读,背诵诗 板书 : 教学反思 :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目的
1.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2.通过相互交流,感受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习惯。4.打开学生思路,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教学准备 1.《童年》歌曲。
2.能勾起对童年生活美好回忆的照片、物品。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引发情感体验。2.同桌间就近交流。3.全班汇报。
(1在学生充分参与交流的基础上,让一对同桌同学到讲台前汇报。要 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台上的同学说说得是不是比较有条理。(2另请一对同桌同学汇报,除了上述要求外 , 还要求讲得生动有趣。4.自由组合,深入练说。5.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 ,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教学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 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2.师准备范文一篇。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 ,思考这 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 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 “趣” 字。(要有稚趣, 要有意思, 要有发现, 要有反思„„ ②要符合我们生活的实际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 玩赛车,可以是捉迷藏,可以是异想天开做傻事„„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教师念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五、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教学反思 :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的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2.积累名言警句。
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二、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句子,读通顺、流畅。2.指名朗读、齐读。3.比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背的句子多。交流评比。
4.谈理解:学生自由读背后,对句子会有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谈对句子
得太多,学生有疑则答。在各小 组交流基础上,全班交流,弄懂 大致意思即可。
5.生交流:我在哪里见过这些词 句?我曾经用过这些词句吗?师 生集体评议。6.诵读练习:这些句子能背了, 能诵吗?引导学生诵读。7.课外要求:课外看看这些名句 出自哪篇文章,找来读一读。如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出自《满江红》 ,课外读一读《满 江红》全文。
三、课外书屋 教学反思 :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语文教案
副标题:
作者:教师资源网 文章来源: 点击数:
9507 更新时间:2006-1-25
1燕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长句子,并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基本方法。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俊俏、吹拂、舒展、光彩夺目、百花争艳、波光粼粼”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4、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能运用单元提示语中读懂长句子的方法,能正确地理解长句子的意思。指导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课前预习: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词语:俊俏、吹拂、舒展、伶俐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3、学习单元提示,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教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大家先来看“单元学习提示”
4、读懂长句子的步骤怎样?先……再……,用线划出。
5、下面我们就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再读这一段。
6、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7、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8、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9、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自己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4、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5、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指导用用“增添、”“偶尔”造句。
1、理解词义——说说“增添、”“偶尔”的近义词。
2、指名造句。评议。
3、书面练习造句。
六、布臵作业。
《基础训练》一——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2、3、4自然段,运用“单元提示”中的方法读懂长句;背诵第4自然段。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黄绿眉眼”指的就是柳芽)
(3)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3、学习第三句句子。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8、师:“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自然段,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6、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7、从课文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自然段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自然段,再自己细细体会。
10、看图试背。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基础训练》五——八题
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3、词两首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忆江南》,熟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词两首
2、今天,我们学习第一首《忆江南》
3、简介作者(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今陕西渭南县人,幼年时因战乱避难江南,比较接近劳动人民,了解他们的痛苦生活。他的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语言平易通俗。
4、讨论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结合本课的学习查阅资料解决。
二、正音正字,朗读诗歌
1、小组学习,正音正字,注意总结自学方法。谙an
1、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个人自由朗读。同桌同学互读互帮。自由结合齐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三、理解词句的意思。
1、小组讨论以下词语的意思:《忆江南》旧曾谙:过去曾经熟悉。谙:熟悉。江花:江边的花。绿如蓝:碧绿如蓝草。蓝:一种可以从叶子里提取青蓝色染料的草。
2、小组讨论词句的意思。诗句大意:江南好!我所熟悉的风景是多么美好。朝阳和江边的鲜花火一样相互映照。春天的江水清澈明净碧如蓝草。怎不令人心醉?又怎能使人忘怀?
四、品味感悟,有感情地朗读。思考:
1、《忆江南》这首词哪些地方是根据江南的特点来写?写出了一幅什么景象?最后一句改成陈述句。好不好?为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交流,总结朗读方法。用江上的朝日和江边的鲜花作衬托,形象鲜明,写江花用红胜火不仅有色彩,而且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五、作业。
1、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渔歌子》,熟读古诗,了解大意。
2、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词两首
2、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渔歌子》
3、简介作者(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张志和(730——846)唐代诗人,今浙江金华人。曾在朝廷做过官,后来出家当了和尚,常在太湖附近流浪。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的闲居生活。
二、正音正字,朗读诗歌
1、小组学习,正音正字,注意总结自学方法。西塞sai 鳜鱼gui 箬笠ruoli 蓑衣suo
2、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个人自由朗读。同桌同学互读互帮。自由结合齐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三、理解词句的意思。
1、小组讨论以下词语的意思:鳜鱼:又叫桂鱼,肉味鲜美。不须归:不必回去
2、小组讨论词句的意思。诗句大意: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桃花红,流水碧绿,鳜鱼正肥美。头顶青箬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迎面吹来,钓鱼的人不想回家。
四、品味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思考:
1、《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讨论总结:词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无限的诗情画意之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风细雨不须归”。
2、有感情地朗读,交流,总结朗读方法。
3、词中描写的是作者过着隐居闲散的生活,所看到的美妙无比的春光。
五、作业。
1、背诵古诗。
2、练习。
青海
青青海
陆空青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粗犷、自然而质朴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3、激发学生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法朗读感悟法自主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地域辽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东北部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青海湖。齐读课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找出文中与题目照应的句子。理解“梦幻”。(因为青海湖美,作者欣赏过后,有如在梦境中的感受。
2、默读交流,文中分几个方面表现青海湖的美。
3、师生交流板书:湖水清,环境美,鸟多。
4、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段落,写出段意。
三、熟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读全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2、师生互相交流解答问题。
四、小结。师:我们了解到作者从三个方面来介绍青海湖的美。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青海湖是祖国大地上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一个咸水湖。它四面环山,景色奇特。这节课我们去领略青海湖的风光。
二、学习全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组织小组学习,要求找到有关句子。读读想想,从那些描写中读到了美?为什么?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3、朗读体味,想象描画。(1)学生再次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青海湖美的句子,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A 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看谁读得最美。B 学生自主选择,自由读给全班听,师生评议。(2)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描绘一张青海湖的风景画,要求画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色。A 学生自己作画。B 展示作品,并配以解说词。(3)欣赏青海湖风光录象。
三、总结升华,迁移增效。
1、假如你正面对青海湖,你会对它说什么?
2、作者写青海湖美,表达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湖 水 蓝
环 境 美
青海湖
鸟(世界)
如梦境
鱼(天堂)
〗
积 积累运用一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背一背
1、读对: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问题
哪些是写景物的词,哪些是写心理感受的词。
描写景物的词,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什么景物。联系实际,如在哪篇课外读物或收看天气预报,看电视节目,看风景区介绍等理解词义和用法。
3、学生讨论后读熟,读懂意思。
4、背一背:个人背,小组互背(次序可变动,背对背全即可。)
二、阅读:中华龙
1、思考、:为什么称这块雨花石为“中华龙”?
你是怎么读懂的?
2、自由读,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点拨、指导归纳。
因为这块奇石上有龙的形象,而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称这块雨花石为“中
华龙”。
阅读方法:围绕文章题目,分析出内容要点,概括总结。
三、巩固练习
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龙的词语、故事、诗歌。
四、作业
默写读读背背中的词语。
第二、三课时
一、口语交际
1、读读写例话“口语交际”,读懂要求交流的内容和注意的问题。
⑴自由读,用序号标出各项。
⑵指名回答。
内容:观察到春天的景物;对春天的感受。
注意:说出春天景物的特点;说出自己的发现——自己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总之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从别的文章中搬来的;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
实感。
⑶小组交流,人人发言,共同评议。
⑷全班交流评议。
⑸引导启发学生参考。(联系学过的课文《燕子》)
5、白杨
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2、设臵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
二、学习“学习提示”。(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3)从字面上看。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2、交流自学情况,及时给予评价。3、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习题2。4、朗读指导。
四、学习第三段。1、作者连用了几个“只晓得”?把它们划出来。并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2、现在孩子们认识到了白杨的哪些优秀品质?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字面上看是讲什么的?联系上下文想它所含着的意思是什么?
五、总结全文。1、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2、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3、交流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六、课堂作业。
1、填空。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几棵小树”指是();“风沙”指的是()。
2、完成课后练习。
6、桃花心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到作者接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三、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含的深刻道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启读,激趣质疑引入文
1.教师动情地讲述《一个大学生的故事》。同学们,当你有那么一天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刻,你会是什么心情?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高兴、激动、兴奋……)是啊!的确是一个令人无比激动的时刻,然而有这样一位大哥哥,在接到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却忧心重重,不知所措。(学生露出疑惑不解的神情)他是个从小失去父母的孤儿,姐姐为了照顾他,辍学工作,赚钱供他上学,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呵护得无可挑剔,从小到大十几年不让他干任何家务活,只要求他努力学习。读到高三毕业,他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洗,方便面都不会煮,更不愿与人交流,正常必要的人际交往都很少很少,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无奈,又喜又忧的姐姐只好陪他一起去大学报到,但学校不允许这种情况的陪读,姐姐千叮咛万嘱咐后担心地离开了。他坚持不到3天便哭着打电话要姐姐来接他。因为他根本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除了埋头学习,他一切都不会做。结局是遗憾而又令人无奈的,他退学了,与已经实现的大学梦想做了最后的告别。
2.请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你有些什么想法?
3.小结:同学们,我们这位可悲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结局?是他的错?是爱他的姐姐的错?还是谁的错?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桃花心木》那里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整体感知观其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字字入目,做到三不: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3.教师请举手最快的前十名同学串读课文。
(师生共同正音,并对他们积极读书的态度予以表扬。)
第二课时
一、精读,潜心会文领其意
1.教师:同学们,读书只做到正确流利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书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达到这样的要求,那么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2.再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3.反馈学生画出的句子及不懂的地方。4.抓住重点句段,感悟育人真谛。
学习12、13自然段。①指名读。想一想:这两段主要讲什么?②逐句品读。引导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并相机指导朗读。(学生之间互动竞争,进行朗读比赛。)③全班交流自己从读中体会到了什么?④教师小结。
学习14自然段。①投影出示此段课文,全班齐读。②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③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理解:”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④学生自悟,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15、16自然段①愿意读的同学一起读。②小组讨论: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 ③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议。
二、展读,联系实际话育人
1.分角色表演,种树人与“我”之间的交流。①同桌组合练习。②推荐上台表演。要求:注意人物的身份、语气、可以自由发挥。
2.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
3.教师小结:
同学们,成长为一棵抵御风雪,顽强生存的参天大树的确要付诸于不懈的努力。在挫折与逆境中锻炼、成长,才是我们应该走的成才之路。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7、乌塔
学生视角:
一个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这对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基于这种想法,学生必会以独特的思维,以赞扬或批评的态度来阅读这篇课文。
教师思考:
任何事情都要辩论地看,尤其是这篇课文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它会引起不同类型的人的思想碰撞,所以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肯定好的一面,并非刻意地去模仿学习乌塔的做法。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文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走上自学之舟,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提出问题,自行商讨解决,并组织学生起来搞一些辩论活动。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中国以及世界历史上独立自主、有个性的名人的故事。
2、查阅有关欧洲各国的风土人情。
教学要求:
1、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故事的了解,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2、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
3、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用简短的内容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
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乌塔的?乌塔身上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直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上,这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锻炼。)
生活经验丰富 热情、活泼 有爱心 胆大心细 有主见……
3、同学们介绍异国风土人情。
(学生在课后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搜集到了大量资料,还自己动手制作了课件,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给同学们看,可以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藉此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激情辩论
1、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我们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吗?现在,同学们自愿结组,赞同我们教育教学方法的在一组,不赞同的在一组,大家进行辩论。
(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相信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会非常爱学,更会积极地讨论。鼓励同学们读书要有独特的见解,同时,教师要特别说明“每一种认识都是金子”的道理,不脱离书中的语言,不脱离生活实际,对学生认真地读书,认真地思考有一个界定。)
2、展开辩论
(在这里,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更要参与到同学们的辩论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师也要有独特的见解,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支持。)
3、一分钟演讲,谈谈我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广泛地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流利地表达,这样,不仅涉入了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布臵实践作业
题目:《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中小学生在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也可列成表格,和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乌 塔
我看乌塔:热情、活泼、有主见、独立、胆大心细
自立自强
正确认识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1.知道什么是自己的阅读见解,认识这样阅读的好处。2.学习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
二、能力训练点。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树立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培养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精神,克服惰性。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一)近来,在语文课的学习中,越来越多的同学在“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方面进步不小,但离学好语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篇读写例话: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进一步搞好阅读,学会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
二、指导自学
(一)初读: 1.思考:阅读这篇读写例话你知道了什么?
2.过程:(1)个人默读思考;(2)小组讨论交流;(3)全班归纳小结。知道例话一共谈了四个问题。A 什么是自己的阅读见解——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B 阅读有自己的假案界才是必然的、正常的——“不同的人理解和感受不会完全一样。”C 能够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D 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有什么意义——说明自己有了一定收获;互相交流,收获更大。
(二)讨论
1.题目
(1)结合“例话”,联系个人实际,举例说明自己是怎样做到阅读要有自己见解的,这样做自己有什么提高?(2)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自己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帮助解决。3)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打算怎样做?为了搞好阅读,对老师的教学,对小组学习的改进意见。(4)阅读本篇例话,自己的见解。(包括不同意见,补充意见)
2.过程:(1)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全班发言。(2)全班交流(推荐代表、自由争取、教师指定相结合)。
4.引导、点拨、归纳参考要点。
三、表扬鼓励
(一)教师宣布“在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方面的优秀个人和进步生名单。
(二)将表扬名单贴入“教改园地”
说明下一阶段继续评选,同时表扬这方面做得好的优秀学习小组。
四、巩固练习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判定新的提高措施,进一步做到“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积累运用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格言,大体了解格言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背下来。
2、阅读分析《鹏程万里》,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鲜明的对比的表达特点;阅读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大鹏宏大的志向。
一、读一读,背一背
(一)要求:1.读对。提示:如查“假人之长以补其短”的“假”,字义字音。2.读懂。说说读这些名句,懂得了什么?3.赏读。说说你喜欢这些句子什么?
(二)过程:1.个人读句、解句。2.小组交流解句、赏句。3.全班交流,展示成果。点拨、引导、归纳参考:A 读懂——劝告人从小就要勤奋学习,否则老了后悔已晚;要坚持进步,不能停留;学习只有不断提出疑问,才能有收获;要谦虚,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才能进步。总之都是讲怎样做人、怎样学习的道理。B赏句——含义深刻,对人有益;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4.个人背。5.小组互背互评6.全班齐背。
二、阅读——鹏程万里
(一)思考:
1.鹏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它为什么要飞向九万里以外的地方,你是怎么读懂的?
2.说说“鹏程万里”的意思(先不查工具书,结合课文理解以后再查工具书验证)。
(二)过程 1.个人阅读思考。2.小组交流探讨。3.指名发言,全班交流。点拨、指导、归纳参考:(1)A鹏是由一条名叫鲲的特别大的鱼变成的;它身体庞大,飞得特别高,特别远。B它志在千里,有远大志向,要飞遍天下,了解世界。C围绕问题,掌握文章内容要点,联系上下文——概括归纳。(2)结合短问理解“鹏程万里”意思为:有远大志向和前程远大。(查工具书验证)4.有感情地朗读。
三、实践活动
(一)读“创办班级图书角“,回答”怎样创办班级图书角?已经建立了图书角的班级还有哪些工作要做?(1)创办:班委会号召;自愿书;爱护书,包上皮;轮流担任管理员;制定借阅制度;推荐新书,举办读书心得交流活动。(2)提高:总结班级图书角工作,肯定成绩,找到问题;制定措施改进工作,完善、提高。
(二)班委会落实这项工作。
四、巩固练习
(一)将“读一读”,“背一背”抄在个人的“名言佳句本”上。
(二)交流自己抄录的其他名言佳句。
8、跳水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3.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跳水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2.那么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呢?
二、教师范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四、检查自学效果。
五、再读课文
1.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件事情是怎样引起的?
2.根据问题给课文分段:课文讲了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这只猴子放肆起来,它摘走了孩子的帽子、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第二段(3、4自然段)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孩子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
第三段(5、6自然段)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沉着镇静,果断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3.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作业:1.抄写生字、生词。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
复习课文分段情况和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①这段写了什么内容?②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
2.读句子。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3.指导朗读。注意认真体会描写孩子和猴子神态、动作的词语。
练习读→指导读→指名读→同桌对读
4.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二段
默读思考: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指导学生按顺序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再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3.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当时事态的严重。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结果怎样?
3.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4.指导朗读、概括段意。
二、再读课文。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帽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都是由于“取乐”而联系在一起的。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拿孩子取乐,故事围绕着帽子展开。孩子丢开桅杆,放开绳子,走到桅杆上最高的横木,致使船长命令跳水。
三、指导造句
四、练习朗读课文
9、“诺曼底”号遇难记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描述和插图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
二、学法引导(-)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相机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与讨论交流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
(二)疑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
(三)解决办法
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读、感悟,小组讨论并联系《跳水》一课中船长的做法去考虑,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地引导、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调控学生学习活动,相机点拨,随机评价,提供媒体展示,布臵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读书、感悟;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邮船在夜晚航行时被撞开一个大窟窿,情况万分危急。欲知详细情况,请看第9课。板书:9*“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印象交流(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问题:①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②“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有什么含义?……)
第二课时
(三)深入深究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关于“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一问题的交流,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四)总结拓展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2、把学文后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五)布臵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10、月光曲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会14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幽静、清幽、纯熟、霎时”等词语能够运用。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学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落大意。学习生字新词和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吗?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 7课《月光曲》。
板书课题:17 月光曲德贝多芬
2.学习后就知道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简介贝多芬的生平。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受。
三、初学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按思考题思考。2.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3.指名接读课文,读后评议。4.课文主要写什么?5.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分两大段。每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钢琴曲一一《月光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第二段(第2一第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第二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6.提出自学中不懂的问题。
四、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想想这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2.“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代学习目标。
(学习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还要继续学习用回答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初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带着课后第1题3个问题默读第二段,找出回答各题的自然段,并自己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检查自学情况,初步归纳主要内容。
三、细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学习第2一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2—5自然段。
思考:a.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写什么?b.划出贝多芬为盲姑娘弹钢琴曲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思考题,边读边理解句子意思。(3)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4)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2.学习第6一第8自然段。
(1)默读6—8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划出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的句子。(2)边交流,边理解句子意思,a.他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纯熟”是什么意思?盲姑娘能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熟,感情深,说明什么? “您,您……表达了盲姑娘怎样的感情?”
b.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
(3)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一曲(4)感情朗读5—7自然段。(5)第8自然段写出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的?(6)有感情地朗读6—8自然段。
3.学习第9、10自然段。
(1)课文的哪一部分描写了(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2)轻声朗读第9、10自然段,划出兄妹俩被美妙琴声“陶醉”的词句,兄妹俩好像看到什么景象的句子。(3)讨论交流,理解“陶醉”、“恬静”意思。(4)有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个别读同桌互读,集体:读等形式,读后评议(5)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下来的?
三、运用方法,总结课文。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以及《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还再一次运用回答课后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至于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我们下节课学习。
四、课堂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4、5题。
一、复习检查。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指名接读全文,读后评议。
2.指导朗读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第2—5自然段应怎样读?
(2)第6—8自然段,重点读好盲姑娘,贝多芬的话,体会应怎样读?
(3)第9自然段,重点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应怎样读呢?(结合插图体会感情)
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评议。
三、指导背诵第9自然段
1.谈谈怎样才能背得快?(谈谈背诵方法)
2.运用理清写作思路背诵。
3.练习背诵,自我试背,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四、总结全文。
1.轻声有感情朗读。
2.学习课文后,你觉得贝多芬是—位怎样的音乐家?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五、课堂作业。
复述谱写《月光曲》传说的故事。
11、金色的脚印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三)美育渗透点
感受文中人与动物间的和谐及“我”的善良,受到人性美的陶冶。
三、重点、难点(-)重点
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我”做了哪些事。
(二)难点、疑点
狐狸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看来狐狸在大家心中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平反了。
板书:11*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感受故事大意。
2、汇报初读情况。
(1)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说说对狐狸的初步印象,对“我”的认识。
(3)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读懂的内容可能有:老狐狸救了“我”;小狐狸在“我”的帮助下获得了自由。……)
(可能提的问题:①“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②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第二课时
(三)深入探究
1、围绕问题,再读感悟。
2、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看法。
3、汇报探究结果。
针对“我”为什么要帮助救小狐狸这一问题,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1)开始,“我”见两只老狐狸救小狐狸没成功,觉得小狐狸可怜,出于同情,“我”想为小狐狸解开铁链。
(2)当“我”发现两只老狐狸在自己家里做了窝并开始咬那根拴铁链的木桩时,“我”打消了放小狐狸的念头。
(3)“我”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让老狐狸施展自己的本事,又决定给老狐狸投送食物。渐渐地,老狐狸体会到“我”的善良,和“我”熟了,常有一些亲昵的举动。我越发感受到狐狸是有情有义的动物。
(4)当“我”为寻回小狐狸而失足受伤时,是老狐狸给了“我”温暖,使“我”得以苏醒,“我”更加感动,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我”最终把小狐狸要了回来,让他们一家团聚。
关于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
(1)这篇课文中描写的狐狸,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狡猾,他们不仅有骨肉亲情,而且知恩图报;不仅有头脑,而且有毅力,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人类学习。
(2)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命名,意在呼唤亲情、友情,要互助互爱,把狐狸身上的这种闪光的东西继承并发扬。
(四)总结扩展
1、朗读全文并交流收获。
2、阅读其他关于狐狸的故事。
(五)布臵作业
以《相亲相爱的狐狸一家》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积累运用三
教学目标:学习选自〈三字经〉中的八句话,朗读成诵。阅读分析〈给予的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从中理解人物的品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朗读背诵〈三字经〉中的八句话,要特别注意重音和语速。阅读分析短文,通过讨论,理解人物的品格,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过程:
一、学习选自〈三字经〉中的八句话。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弄懂意思:前四句讲了学习和教育对人的巨大作用;后四句讲了父亲和老师教育子女和学生的责任以及对儿童的劝学。
4、学生读顺读熟,并背诵。
二、阅读分析〈给予的故事〉。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读自学疏通生字词,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3、细读全文,思考短文后的思考题:(1)、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的选择是艰难的?(2)、说说你对“只有把生死臵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这句话的理解。
三、布臵作业:
1、默写“读背”部分的句子。
2、短文后的两道题。
12、古诗三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板书:12 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1.读通全诗。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应:大概,表示推测。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背诵《游园不值》。2.本节课学习目标: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3)相宜:合适,适宜。(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2.学生练习。3.组内交流读。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本节课任务: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3.谈谈自己的收获。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臵作业
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13、养花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会用“臵之不理”造句。
3、完成课后练笔。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完成练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条理。
2、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家中有花吗?谈谈你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说说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养花?他从中体会到什么乐趣?
三、通过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几段?每一段讲了什么意思?
2、讨论:课文可以分三段。(1)(2—6)(7)
四、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奇花异草”是什么意思?作者养的花草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臵之不理”什么意思?“自生自灭”什么意思?作者“摸着了一些门道”,这些“门道”指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说他“可得感谢它们”?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因为作者因为养花而受益: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4、全家动员抢救花草时,十分紧张,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的劳累吗?为什么?
5、什么是“秉烛夜游”?
6、为什么作者“也有伤心的时候”?
7、作者认为养花究竟有哪些乐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2、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学习生字。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齐背最后一段。
二、再读课文,概括中心。
1、提出要求: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部分写了“喜”“笑”?哪些地方写了养花的“忧”“泪”?哪些地方写了养花的“须劳动”“长见识”?
2、自由读课文,讨论。
3、讨论交流。
4、概括中心思想。
三、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怎样安排材料的?
2、讨论交流。(1)文章题目:养花(2)文章中心:作者通过自己的养花实践切身体会到了养花的种种乐趣。(3)材料安排:a、把养花当作一种乐趣。b、具体讲养花的乐趣。c、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指导“臵之不理”造句。
五、指导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练笔,写一种你喜爱的花草。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二、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检查背诵。
四、明确“练笔”要求。
1、学生自己阅读练笔的题目。
2、讨论。
这次练笔的内容是什么?(写一种自己喜欢的花草。)
练笔有什么要求?
(写一个片断;写出花草的特点;要写出自己喜欢这种花草的原因。)
五、学生写作。
1、分组练说。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交流,修改。
14、理想的风筝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了刘老师什么?(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积累运用四
教学目标:学生感受对联巧妙对偶的形式特点,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陶冶。阅读分析《风筝》,把握短文的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
情。能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
第一课时
1、读一读,背一背
1)、读对。佞ning
2)、读懂。
A、读名句,谈理解。
B、你在哪篇课文或课外读物中,在哪部影视剧或其他途径中见到、听到过这些名句,是怎样运用的?
2、赏句。
你喜欢这些句子吗?为什么?
3、过程。
A、个人读、理解。
B、小组互读互评,交流理解。
C、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4、背句。
A、同桌互背互评。
B、全班齐背。
二、阅读——风筝
1、读文思考:
说说你对“风筝是理想的翅膀”这句话的理解,说说你昨发读懂的。
你读这篇短文,学到了哪些表达方法?
2、过程:
个人阅读思考。
小组交流理解。
指名答、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介绍一种家用电器或农机、家具。
1、阅读理解:怎样选择介绍物?怎样介绍?
2、指名回答:
选了解得比较多,感兴趣的哪一种介绍;介绍它的外形、功能、使用方法等;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评议谁说得清楚、具体。
3、组内交流、评议,推荐优秀。
4、各组优秀说,全班评议。
四、巩固练习
把名句抄在“名言佳句本”上。
15、田忌赛马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4、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从中领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2、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从孙膑献计中,领会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第一课时安排:
1、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两次赛马的经过。
2、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部分学生有更多启发)
3、有感情朗读课文3—12自然段。能积累一些词语。
第二课时安排:
第四篇:人美版第十册美术教案全册
第1课: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 课时:2课时 课业类型: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
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学习,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成就、艺术生涯、艺术特色等,能运用艺术语言(如写意、工笔、阴刻、阳刻、虚实等等)描述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隐性目标:体会“勤奋”与“毅力”带给人的影响;明白要认真观察生活,才能感受到美;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重点:齐白石的艺术成就、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
难点:运用艺术语言描述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并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收集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作业本和彩笔等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
检查工具的摆放,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二学生交流资料:
请2~3位同学向大家介绍齐白石。(要求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介绍)三引导欣赏:
1.小故事——从木匠到人民艺术家
2.群虾》(课件出示)〈对比真的河虾与对虾〉最初,齐白石画的虾,长臂和躯干变化不多,长须也大多画成平摆的6条长线。他自己很不满意。于是,他在家中案头摆了一只大海碗,碗里养着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齐白石每天都在碗旁仔细观察小虾的活动。从此,他画的虾就更加神态多变,活灵活现了。河虾与对虾的结合,创造了艺术中的“虾”。
3.齐白石笔下的花鸟鱼虫 他为什么会留下大量的作品?(勤奋刻苦)一天,齐白石跟师傅出去做活,在顾主家见到了一本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与顾主好说歹说借了回去。回家后,他跟母亲商量好,从每月工钱里拿出一点钱来买纸和颜料,一笔一画地临摹起来。白天干活晚上画画,常常画得两眼酸痛,连鼻孔也被照明用的松明子熏黑了。半年后,一部《芥子园画谱》全部被他临摹了下来。从此,这本画册成了他的美术教科书。在齐白石八十九岁高龄时,还坚持每日作画数幅。(故事)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以后画工笔画会很吃力,于是就趁年轻时画了很多张工笔的小虫,但是并不添加其他内容。年纪大了以后,只在每一幅画中添加写意的花草即可完成每日自己规定的绘画量。欣赏几幅齐白石的代表作品:(教师引导分析)中国画:《蛙声十里出清泉》《荷花蜻蜓》 篆刻:鲁班门下 书法:发扬民族文化
4.齐白石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他所画花鸟虫鱼虾蟹,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炼质朴,色彩鲜明热烈;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结合,神态活现。论画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篆刻布局奇特有力。
5.分组研究(欣赏、学生模仿分析)书中其他作品的特点(意境、表现方法、画面效果等)选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谈谈它给你的感受。
四、小结:
第2课: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2课时)课时:2课时 课业类型: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通过欣赏,感受马蒂斯的艺术他色,通过收集资料,了解马蒂斯的艺术成就与艺术生涯,尝试使用马蒂斯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剪纸作品。
隐性目标:感受与我国传统剪纸不同的外国剪纸,体会马蒂斯的艺术风格,乐于了解人类多元文化艺术的成就。
重点:了解马蒂斯的艺术特色(如艺术表现手法、色彩特点、艺术成就等),区分马蒂斯的剪纸与中国传统剪纸。
难点:用马蒂斯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剪纸。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收集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作业本和彩笔等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检查工具的摆放,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欣赏与比较:猜猜看:哪一幅剪纸是我国的传统民间剪纸?哪一幅是马蒂斯的作品?为什么这样区分?说说你的理由。三介绍马蒂斯:马蒂斯擅长什么?他无论在绘画还是在剪纸还是装潢设计中都很有成就。观察与比较1.马蒂斯的画在造型上有何特点?(简练)比较马蒂斯《金鱼》毕加索《多拉玛尔肖像》高更《静物》。2.马蒂斯色彩上注重什么?比较马蒂斯的《蓝衣女人》、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拉菲尔的《椅中圣母》。你认为马蒂斯最爱使用的颜色是什么?3.马蒂斯的剪纸与中国剪纸有什么区别?欣赏马蒂斯的剪纸与中国民间剪纸.四、通过本课的欣赏,你对马蒂斯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五、试一试,用马蒂斯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一幅自己喜爱的作品。第二节
一、学生创作
二、作品点品
亨利·马蒂斯(1869-1954)法国画家,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青年时代曾在巴黎装饰美术学校学习,1895年进巴黎美术学院,从象征派画家莫罗学习,后受后期印象派的影响,并吸取东方艺术及非洲艺术的表现方法,形式“综合的单纯化”画风,提出“纯粹绘画”的主张,1906年后的作品,造型夸张,多用单纯的线描和色块的组合,形成装饰感的画风,追求装饰和形式感,是马蒂斯艺术的本质。他也是一位出色的雕塑家,他是现代派雕塑的先驱者之一,其雕塑作品追求简洁、结实的风格。第3课 精细的描写
课时:1课时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显性目标:通过观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细节,能用线条精细的表现物象。隐性目标:通过欣赏与表现,感受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体会线描画的精美、细致,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组织线条精细的表现物象的方法。难点:组织线条的方法,观察与表现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自己身边的物体、作业本、彩色笔或勾线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工具的摆放,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二欣赏分析:
1.出示门采尔的素描《两个中国香炉》简单解释素描的含义,区分结构素描与光影素描。解释素描、速写、线描画的关系。
2.对比:出示图片:葵花》及修改图。那一幅更精美?为什么?回忆:在用线条作画时,应该注意什么?
3.通过欣赏这些精细地描写,你注意到那些细节?这些细节用什么样的线条来表现?为什么用这样的线条呢?你能给它换另一种形式的线条吗?
4.你认为,用什么样的线条,如何组织,才能更精细的表现物象?教师示范两种线条的组织形式,请学生再画出几种。能否对物体的细节使用想象中的线条? 三安排静物写生
教师指导作画。学生完成写生。
四、展评与小结重点评价线条的组织与细节的表现。
第四课、《色彩的对比》 显性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能初步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完成一幅作业。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分析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对比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造型能力。隐性目标:通过欣赏我国古建筑及民间工艺品中对色彩的运用,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色彩的对比关系,感受对比的形式美感。教学难点:艺术实践中对比色的选择与搭配。
导入新课:生活中有很多对比现象,在色彩世界也是一样。出示课题:色彩的对比 讲授新课: 结合图片分析:
1.哪些色彩是对比色?(出示色相环)2.引导学生分析色相环中的色彩,找出对比色。
3.总结:色相环中互为150。一180。的色彩为强烈对比。4.山示色卡,请学生挑出几组对比色。
5.生活中的对比色。提问:我们周围哪儿有对比色? 6.观察教材上的图片,找出有哪些对比色?给你什么感觉? 7.分析课本上画家作品。提问:画面上用了哪些对比色?有什么作用? 8.继续分析课件——艺术作品中对比色的作用。运用色彩的对比进行民间工艺品色彩设计。1.为学生提供民间工艺品设计图。2.分析如何用对比色设计颜色。出示部分运用对比色的剪贴画作品,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练习。
作业展评:辅导学生完成作业,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评价。课后小结:
第5课让色彩动起来(2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对比的形式美感,运用色彩的对比完成一幅有动感作业。
2、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中色彩的对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造型能力。
3、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教学重点 如何用色彩的对比关系表现动感 教学难点 对比色的运用及画面动感的表现 教学准备 图画纸或彩色复印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几幅利用对比色制作的有动感的纸贴画作品。提问:这些作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讲授新课
示课题:让色彩动起来
1、欣赏课本上法国安德烈德兰的作品《查灵克罗大桥》。(1)介绍画家 野兽派画家艺术共性是色彩明朗笔触粗犷。这是画家时断时续的追随野兽派时期代表作。
(2)组织小组探究以下问题: 作品中运用了哪些颜色对比?给你什么感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分析课本第11页左上角第三、四、五幅作品。
3、提问:这几幅画是如何利用色纸产生色彩对比的?我们用对比色作贴画可以怎样利用彩纸?学生讨论:如表现风景,可以选择红色的底纸,用绿色的纸剪贴一些树,再用其他对比色剪贴一些形象„„
4、这些作品能给我们动感,除色彩还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师引导学生感受如何对比色纸剪出有动感形象。
三、布置作业 利用对比色制作有动感的纸贴画作品。学生作画。
四、展示组织学生作品展并评价
五、小结 出示部分用对比色画的水粉画。引导学生回家进一步实践。
第6课台历、挂历的设计(1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台历和挂历设计知识,学习制作方法。
2、尝试运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设计制作台历或挂历。
3、通过收集、欣赏、讨论、设计等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关注生活与设计的意识,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台历和挂历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彩纸、各种工具和材料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将设计的美观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一款挂历,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小组探究学习演示课件或对比观看各种新旧挂历。
2、通过新旧台历、挂历的对比,你从它们的造型设计、色彩、功能和选用的材料方面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观看,以组为单位探究学习,并回答问题。总之,随着生活的不断进步,台历和挂历的外观设计装饰性越来越强,在功能上也越来越讲究多用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深入研究 以组为单位,把本组学生带来的最有特色的挂历或台历介绍给大家。
4、小结:从以上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挂历和台历不仅是记录时间的工具,而且还能美化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
5、提问(1)台历和挂历最基本的结构包括哪些?(2)仔细观察你们带来的日历,看看在日期的设定上有什么不一样?(3)如果让你们在日历上来注明时间,你们会有哪些创新?(4)如果我们为2008年奥运会的运动员设计一款台历,那么你认为哪些时间应当强调出来
三、布置作业
1、根据奥运会运动员的需要,以组为单位,设计一件台历或日历。
2、利用现有的纸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大胆进行创新设计。
3、解决问题:(1)创作构思(2)互相启发拓展思路,避免作品千篇一律。(3)确定制作方案
四、展示作品
五、小结
第7课衣架的联想(1课时)教学目标
1、根据生活中衣架的形状特点,经过想象、设计、加工可以制成新的作品。
2、利用生活中最普通的衣架,通过联想、想象、制作成新奇有趣的作品。
3、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制作过程中,学会综合使用材料,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教学重点
根据衣架的形状特征进行设计,通过联想、想象,利用多种方法制作成新奇有趣的作品。教学难点
巧妙利用衣架形状设计制作。
教学准备 制作材料、衣架、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映教学课件。
提问:
1、观察作品是如何巧妙利用衣架的?
2、选用了哪些辅助材料?
3、作品有哪些创新表现?(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书中毕加索《牛头》,分析“奇思秒想”。
2、启发学生根据一个衣架进行联想。提问:根据这个衣架你联想到什么?说一说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3、组织学生看书分析书中作品。提问:你喜欢哪件作品?说说理由。作品是利用哪些辅助材料制作的?
4、组织学生交流活动,把你的设计想法与同学交流。
三、布置作业
请你根据准备的衣架进行联想,利用多种辅助材料制作新奇有趣的作品。1 如何巧妙利用衣架的形状。
2、选用恰当的辅助材料。
3、鼓励“奇思秒想”。
五、展示作品
六、小结 设计能体现奇思秒想,制作精细巧妙,使用辅助材料,作品有创新表现,美观。
第8课拼贴添画(2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思考比较、想象与讨论,学生感知绘画与拼贴不同效果,了解拼贴画艺术形式美,提高审美趣味。
2、学会拼贴画的基本技法,尝试剪纸,撕纸方法和粘贴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制作中感受创造活动的乐趣。教学重点 利用收集的废旧挂历、广告纸、彩纸等进行拼贴添画制作。教学难点
纸材的巧妙利用,创新的表现内容。
教学准备 废旧挂历、广告纸、彩纸等、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教学课件)
1、示各种纸材。
2、据纸材设计拼贴内容
3、拼贴方法。
二、讲授新课 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纸材的肌理和花纹图案。
2、组织欣赏交流。
(1)书中第16页毕加索的作品拼贴画《吉他》。(2)学生优秀作品。
(3)分析拼贴方法和添画方法。每组重点分析一幅作品。
3、师演示剪纸添画和撕纸添画。(1)提示作业步骤:构思(确定主题)—选纸材——构图——剪纸或撕纸——贴——添画。(2)添画部分要注意与画面的内容和色彩协调一致
(3)观察学习制作方法,了解剪纸拼贴和撕纸拼贴的基本方法。
三、布置作业
1、巧妙利用纸材拼贴一幅作品进行适当的添画。
2、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3、巧妙利用纸材,创新设计表现主题,添画与画面所表现的主题协调一致。
四、展示作品
五、小结
欣赏用废旧印刷品制成的艺术作品。用巧手变废为宝,让它们成为美化环境的艺术品。
第9课我的牙刷(2课时)教学目标: 显性:
1、了解牙刷的种类、结构及特点,认识功能与牙刷样式的关系。
2、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功能 独特而实用的牙刷。隐性:
1、感受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2、养成良好的护齿习惯。
教学方案:讲授法、谈话法、启发法、观察欣赏法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探究不同的牙刷,大胆想象,设计不同功能的牙刷。教学难点:为自己设计出有个性的牙刷,其样式为功能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教学过程:
一、导入:牙刷是我们的好伙伴,你现在用的牙刷是什么样的呢?给大家说一说。(学生发言)教师小结:保护牙齿,就要常刷牙,用牙刷也很有讲究的。不同的牙刷有不同的功能。
二、新授:
1、有很多同学不满足于市场上出售的牙刷,想要自己设计一把特别的牙刷。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想法吧!
2、(课件出示,欣赏分析)小小牙刷在细节上作了那些精巧的设计?比一比,它们的头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这样设计?这里的设计起什么作用?它的把为什么是弯弯曲曲的?它的颈部为什么是弯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A、三个大小尺寸不同的牙刷,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使用。B、多个刷头,更全面的清理牙齿。C、刷柄,与人的手形相吻合,防滑。D、刷颈,弯曲而有弹性„„
三、学生活动:我的牙刷我做主 设计要求:以人为本,突出创意,美观大方,材料环保。
四、展示: 学生自评互评,可以根据设计要求来评价。
第10课便笺盒的设计(1课时)教学目标
1、纸盒、塑料瓶、纸筒本身有多种造型,经过加工、变形便可以千姿百态、巧妙的组合、装饰为生活所用,具备新的使用价值。
2、学习书中的便笺作品,了解纸盒加工变形的方法,掌握组合装饰的方法,完成便笺盒的设计与制作。
3、通过便笺盒的设计,提高立体思维、组合加工及工艺制作的能力。教学重点 纸盒的加工、组合,与便笺盒的实用价值相关的设计与制作。教学难点作品的实用、美观、新颖、牢固。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盒子、彩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纸盒材料,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包装盒的区别(外观、形状、色彩)。
二、讲授新课
1、布置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便笺盒作品.小组分析研究书中10余件便笺盒作品,并分别介绍喜欢的理由。
2、提问:便笺盒有哪些用途?放在何处?应有哪些设置?
3、布置小组确定制作的材料,结合用途进行设计。
三、布置作业
1、用废旧纸盒、纸筒、塑料盒及身边材料,制作一个造型新颖、实用美观的便笺盒。
2、要求:实用、新颖、美观、耐用。
3、按照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便笺盒的制作。
4、教师巡视辅导。
四、展示作品
同学之间互相欣赏,分别介绍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不足及修改建议。
五、小结 废旧材料还可以做什么?
与其他的材料相比有哪些好处?
第11课在快乐的节日里(2课时)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感受节日热烈、欢快、富有激情的气氛,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进行构思表现
2、了解刮蜡画纸的制作方法,运用刮蜡手法创作出生动有趣的节日场面。
3、引导学生体会生活的美,培养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教学重点
选择色彩和有特色的场面表现节日的气氛。教学难点
能比较丰富的运用刮刻版的艺术语言。教学准备 油画棒、牙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接龙游戏:迅速的报出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
二、讲授新课
1、你知道这些节日都有哪些活动方式吗?
(1)看到这些节日名称,你脑海中立即会浮现出哪些形象?(2)这个节日中最典型的装扮和活动是什么?(3)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发生?
(4)你们小组能为同学们表演一下吗?
(5)你认为用什么颜色(一种或几种)最能表现当时的气氛?
2、涂好彩色底色与黑色底色色刮画纸是怎么制作的?
3、绘画时应注意什么?
4、根据学生的创意介绍构图、疏密关系、明暗关系等。
三、布置作业
利用油画棒涂底的方法,与人合作独立完成制作一幅表现节日题材的刮刻版画。
四、展示作品
五、小结
新挑战:由此你又想到了哪些新的美术创作方法? 第12课卡通——动起来的漫画(2课时)教学目标
1、欣赏多种形式的漫画卡通作品,认识漫画卡通的一般表现规律和表现特点。锻炼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及对多种美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2、学习绘制有特点的卡通造型。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体会卡通创作的乐趣。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对“卡通”、“漫画|、”“动漫”、“动画”等概念有比较明确的界定,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通过欣赏和评述活动对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进行梳理和归纳,从而对“卡通”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教学难点
运用卡通造型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 铅笔、水彩笔、彩色铅笔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课了,教师请一位同学帮忙关一门。假想一:同学不太明白老师的意图,但还是把门关上了。假想二:同学很高兴的站起来,跑过去关上了门。
二、讲授新课
1、快速示范两幅小品卡通。作品一:学生高兴的站起来。作品二:跑过去关门。
2、引导学生分析:
(1)卡通为什么叫动起来的漫画?(2)都在哪些方面可表现“动”?
3、引导学生分析“表情之动”,教师及时归纳学生分析整理的造型信息。
4、查找资料,小组归纳:
(1)你找到多少种卡通的表情?
(2)这些表情都代表了人物的什么神态?(3)表情为什么这样夸张?不画得这么夸张可以吗(4)我们在画夸张的表情时应注意什么?试着画一下
5、引导学生分析“动态之动”,教师结合实例分析并示范几个卡通作品,例如:孙悟空奋力挥棒、机器猫垂手无奈、《花木兰》中的小蟋蟀奔跑逃命等。
6、卡通与漫画有什么区别?教材中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卡通漫画作品,它们都有哪些艺术特色?
三、布置作业
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卡通形象,创作出它下一场景的动作表情变化。
四、展示作品
组织“电视台优秀卡通动漫节日展播”活动。
五、小结
欣赏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卡通作品。
第13课电脑美术——巧用卡通形象
教学目标:
1、学习素材的多种处理方法和合理应用,学习图形处理软件的导入、设计和合成功能,认识利用电脑进行设计创作的特点。
2、注重对设计内容的梳理和选择、归纳,按设计的需要进行重新组合变化,形成最终的设计成果。
3、锻炼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如何更好的运用电脑图形处理的功能与自己设计所需要的内容有机的结合。教学难点:
对图形处理软件中“矢量”概念的认识及对矢量图形素材合理的使用。教学过程:
1、引入: 展示各种类型的电子贺卡,请同学说出喜欢的类型,说出其中最吸引你的部分。
2、讲授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电子贺卡这么受欢迎吗?”学生回答原因。“那么,这些漂亮的贺卡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借助电脑美术手段将喜欢的卡通形象巧妙运用在电子贺卡上。教师讲授如何制作电子贺卡。(1)明确设计主题
(2)选择合适的制作电子贺卡的动画软件(3)灵活运用卡通形象和艺术字
(4)根据主题为电子贺卡配上好听的背景音乐(5)将电子贺卡放到局域网或互联网上。
3、课堂讨论与实践。请学生们以组为电位,利用卡通形象,根据所选的创作主题设计制作一张个性突出、美观实用的电子贺卡。
4、作业展示与评价。在局域网上展示创作成果。
5小结: 指出优点及不足,将作品整理成电子贺卡的主题资源网站,以备后用。
第14课山水画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初步学习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画出一副表现近、中景和远景中国山水画。
3、通过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学习简单的笔墨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近景、中景和远景。教学难点:
墨色的浓淡、虚实的变化,笔墨水分的控制,空间的表现。
教学准备: 中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
教学过程
1、引入:展示画。说说两古作品有什么不同?
2、讲授新课:对画家沈周和齐白石做简单介绍后,布置学生欣赏《吴中山水图》和《柳桥独步》分组讨论问题:(1)这两古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这两副作品中哪些地方是中锋表现的?哪些地方用的是侧锋?(3)这两副作品你喜欢哪一副?说说喜欢的理由。(4)作品中描绘的景色在你生活中是否见到过?说说自己旅游时见到过的美景。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总结发言。
3、实践:
(1)强调在浓墨中加水。
(2)强调水分多少与画面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关系。(3)强调笔上水分要少,才会控制自如。
(4)布置学生选择与近景不同的内容和墨色画中景。
(5)把重墨再加一倍至两倍的清水调成淡墨,画远山或其他的景色。学生创作
展示作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小结
第15课花鸟画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研究画家绘制的花鸟画作品,加深对中国花鸟画的认识。
2、学习和分析画家用笔、用墨和用色的技法,在临摹的基础上添加和创作一副花鸟画。
3、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和艺术的情感,教学重点:
学习中国花鸟画的绘画技巧,在探究中积累和创新。教学难点:
用笔和用墨的表现方法。
教学准备: 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资料 教学过程:
1、引入:
(1)花鸟画是我国民族绘画的一个组成部分。
(2)在众多花鸟画的题材中,梅兰竹菊被认为代表高雅品质的“四君子”。(3)出示课题——花鸟画。
2、讲授新课: 欣赏吴昌硕的作品《菊花》面对自然界中的花鸟草虫惊醒创作时,中国的花鸟画家的表现物象的同时更重视缘物寄情。
3、组研究:
(1)对比自然界中的花鸟,欣赏和研究一副花鸟画,想一想画家是怎么用笔和用墨的?(2)游戏:请你对照黑板上的菊花图片(中锋勾花,侧锋勾叶),分别尝试以下几种笔法: 侧锋画麻雀头——点、抹 中锋画翅、尾——短线
4、分析: 麻雀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飞鸟,它头大、体小,头、背、尾呈褐色,背有黑斑点,胸腹灰白,活泼可爱。在画麻雀之前,先要理解麻雀的头部和身子由两个蛋形组成,或者是一个枣形加蛋形组成,这样画麻雀就方便多了。
5、临摹一副花鸟画作品,可以大胆的对原作进行添加和创造。
6、展示:选出你最喜欢的作品,说说哪里好。
7、小结
第16课雕塑之美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雕塑艺术的语言、特点、分类和材料等,了解雕塑的审美特点
2、初步学习分析和鉴赏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能用历史的、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各具美感的雕塑艺术。
3、通过对中外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的欣赏,提高美术鉴赏力,加深对雕塑艺术的理解。教学重点: 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时期中外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图片、雕塑作品、课件
教学过程:
1、引入:出示课题——雕塑之美
2、讲授新课:
(1)看书,提出问题:书中向我们展示了几副雕塑作品,你认为它们可以分成几大类?为什么?分成中国古代雕塑与现代雕塑、外国古代雕塑与现代雕塑四大类。你怎样区别古代雕塑和现代雕塑呢?
(3)整理收集的资料。请学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按要求分类。
(4)提出问题:怎样欣赏一件雕塑作品? 雕塑作品和绘画作品在欣赏方法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雕塑作品可以分成几大类?你能在展板上或书上区别出这几类吗?
(5)欣赏: 采用讨论的方式,请学生依据自己带来的雕塑作品资料,畅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6)欣赏书中作品:引导学生赏析中国古代和外国古代雕塑作品。
引导学生赏析中国现代和外国现代雕塑作品。
3、作业:学生整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4、小结。
第17课给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 教学目标: 通过考察活动,学生了解人类的发明与创造是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体现。2学习制作图文并茂的简单的考察报告。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体会探索乐趣,认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美,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伟大之处。
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以科学考察的方法找到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事例。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习兴趣。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资料、夹子、报告表、水彩笔等。教学过程:
1、引入:出示《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并与普通画法的作品进行对比。介绍点彩派及修拉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作品中蕴涵着科学。
2、讲授新课:用刚大镜观察细胞切片,体会微观世界的美。提问:怎样表现出有秩序的美?在其他的自然界中或生活中,你能发现蕴涵的科学美与艺术美吗? 能找到表现方法吗?
素材:宏观世界:城市中建筑的变化,如体育场、桥梁、房屋、亭、塔等。微观世界:病毒与人类抗衡的演变图,不同的细胞切片,有意菌、植物的生长资料、蚕宝宝生长过程等。
3、创作交流:引导学生针对观察对象进行讨论、分析和表现
4、展示交流:组织学生在校园或社区中考察,并举行小型科学与艺术报告会。
5、小结。
第18课昨天、今天和明天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学习,初步了解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中外美术作品。
2、了解艺术与科学是如何完美结合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了解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代表着一个时期的先进水平,二者是相铺相成、密不可分的。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实例,充分体会到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教学难点:
充分发挥想象,创作一副能体现艺术与科学想结合的作品。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文字材料及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1、引入: 艺术是一个很广泛的范畴,它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试着来分析一下,课件中的图片都属于哪些范畴?
2、讲授新课: 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给大家看这些图片呢?
分小组讨论、汇报: 一般的建筑材料都选用木头或石材,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外形与材料既新颖又独具匠心。编钟的造型受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影响。唐三彩的烧制需要1100度的高温。比利时原子球博物馆的外形是参考了物理中的原子结构。
3、你还能为同学们介绍哪些艺术与科学的实例?
4、请同学们按老师的方法分析《三彩骆驼载舞俑》、《古根海姆博物馆》等,建议以自己的掌握的知识,利用美术语言分析自己喜欢的作品。
5、创作:展开想象,完成一副“22世纪的„„”为命题的创作设计图。
6、展示作品:将学生作业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
7、小结
第19课科学创造新生活
教学目标:
1、认识科学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自己或小组合作用绘画或工艺制作等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科学对我们人类生活的贡献。
3、并用绘画、工艺制作等多种形式表现科学创造这一学习过程,培养其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
探索科学对生活发展的作用,并以绘画、工艺制作等形式加以展示。教学难点:
思考与体会科学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教学准备: 绘画材料或制作材料、资料 教学过程:
1引入:学生讨论并回答。(1)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古代,去看一看那时候人们的生活状态,如建筑、交通、通讯等。(2)想一想现在人们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3)是什么力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3、讲授新课:
(1)学生分组,从建筑、交通、通讯、医学、日常用品等方面,将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进行交流,探究科学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变化。
(2)学生可对现在的科学发明或生活进行幻想。
4、启发创作:(1)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学生作品,了解体现学科功能的表现方法。(2)欣赏一些运用科学技术设计的生活用品。
5、作业要求:用绘画或制作的方法,表现一副体现科学性并具有一定功能的主题作品。
第五篇: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教案
目
录
第一课:故乡的“水墨画”..............................................................................................................................4 第二课:海滨仲夏夜..........................................................................................................................................6 第三课:草原即景..............................................................................................................................................9 第四课:吐鲁番的葡萄沟................................................................................................................................11 积累与运用
(一)............................................................................................................................................13 第五课:生命的药方........................................................................................................................................16 第六课: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19 第七课:儿子的创意...........................................................................................................................................22 第八课:和太阳比赛早起...................................................................................................................................26 积累与运用
(二)............................................................................................................................................29 第九课:献给守林人的女儿...............................................................................................................................33 第十课:我和乌丽娜........................................................................................................................................37 第十一课:天上的星星....................................................................................................................................39 第十二课:家乡的桥........................................................................................................................................41 积累与运用(三).................................................................................................................................................43 第十三课:毕升的梦想....................................................................................................................................45 第十四课:最佳的路径....................................................................................................................................47 第十五课:迟到的奖赏....................................................................................................................................49 第十六课:与时间赛跑....................................................................................................................................51 积累与运用(四).................................................................................................................................................53 第十七课:有趣的生命时钟............................................................................................................................55 第十八课:送你一片绿荫................................................................................................................................58 第十九课:燃料的家庭....................................................................................................................................61 第二十课:采访周博士手记............................................................................................................................62 积累与运用(五).................................................................................................................................................64 第二十一课:珍珠鸟........................................................................................................................................66 第二十二课:卖火柴的小女孩........................................................................................................................69 第二十三课:胡杨赞........................................................................................................................................71 第二十四课:到山下去看树............................................................................................................................73 第二十五课:贺龙钓鱼....................................................................................................................................77 第二十六课:小兵张嘎....................................................................................................................................79 第二十七课:江姐............................................................................................................................................80 第二十八课:骄傲吧,祖国............................................................................................................................82 积累与运用(七).................................................................................................................................................85 第二十九课:诗词两首....................................................................................................................................87 第三十课:围魏救赵........................................................................................................................................89 第三十一课:我爱你,中国汉字....................................................................................................................92 第三十二课:闻名中外的“三孔”................................................................................................................94 积累与运用(八).................................................................................................................................................95 第一课:故乡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准备配乐朗诵。
教材简析
也许你吃过菱角吧?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他的故乡,去看看长满菱角的池塘,去听听采菱人欢乐的笑声,当然,也“品尝品尝”美味的菱角。
全文共有5段,第1段写故乡长满菱角的池塘远看似大大小小的水墨画。第2段写初春池塘渐渐有了生机,一过“黄梅”,菱叶就挤满池塘,菱盘上缀满小花。第3段写临近中秋,采菱女采“头朝菱”的情景。第4段写采菱时节,家家户户飘出的菱香。第
5段写“我”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句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建议本课用1~2课时。解读与提示
“散漫”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很准确,也很有意思,它体现出一种随意、自在的美。
“黄梅”在这里不是水果,是指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
从“黄梅”前的“细小”“疏疏朗朗”到“黄梅”后的“涨满”“密密匝匝”,可见菱角的盛期是在“黄梅”之后。
多美的池塘呀!它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充满了快乐和希望。
“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难怪孩子们也那样迫不及待!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他们内心的喜悦与急切吧!
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呀!教学中要引导孩子们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简单的文字描绘出的和谐、欢乐的场面。
“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我”又想起故乡的“水墨画”了„„这是多么惬意的场景呀!要引导学生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
识字与写字教学:“嚼”是多音字,嚼舌根,倒嚼,咀嚼,本文念。书写的重点在“菱”“馨”“掐”“嚼”这几个字上,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和不要多笔少点。
课后1题:有感情地品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此题有助于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定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后2题:
⑴“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
⑵“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
课后3题:叠词的运用是本课的特点之一,它们把池塘的美和采菱人的快乐表现得恰到好处,读起来有节奏美。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叠词,积累语言。
没课后4题:背诵是积累好词佳句的有效途径,此题的完成要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设计参考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体现江南水乡特点的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一段乐曲。师:待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你听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2.今天,我们将随着作者走进江南水乡,去欣赏清新淡雅如水墨画一样的江南美景。
二、初读课文,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梳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不理解的问题,并批注在旁边。
2.读课文,同桌交流独立预习情况。3.老师针对读音、字形较复杂的字,指导认读和书写,特别注意“菱”“馨”“掐”“嚼”字的字形和笔顺笔画。
三、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段写些什么。2.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3.再读课文,思考每段之间的联系。
四、品读课文,感受美丽
1.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概括介绍它们的?(理解第1段的比喻句)
2.仔细读读第2~4段,看看从初春到中秋,池塘发生的变化和呈现的不同的美。
初春:池塘渐渐有了生机,菱叶细小,疏疏朗朗。
黄梅后: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严严,菱盘上缀满了小花,小蜻蜓、小青蛇等尽情地嬉戏。
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小巷”里。
3.将写池塘美景变化的词语用不同符号勾画出来。
4.家家户户煮菱角、品菱角,乐在其中。品菱角是有趣的,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
五、巩固拓展,升华情感
1.读完全文,你体会到些什么?(作者难忘故乡的美和童年的快乐)
2.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妙处。
3.抄写文中叠词。
4.课前,我们搜集了不少关于菱角和江南水乡的资料,下面就来交流交流。
☆ 关于菱
菱是江南的特产,太湖的红菱是菱中的佳品,壳软薄而水分多,肉质细嫩,甜爽清香,味道甘美。菱可代粮,可作菜蔬,还是抗癌的药用食物。
☆ 关于水墨画
水墨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
板书设计:
第二课:海滨仲夏夜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4.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准备配乐朗诵。
学生:搜集有关作者、海滨、仲夏夜的资料。
教材简析
去过海边吗?见过海滨夜景吗?读完这篇《海滨仲夏夜》,你一定会赞叹不已,羡慕不已。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去欣赏这绚丽多彩的夜景呢?
课文共有10段。第1段写在晚霞映照下,大海壮观的景色。第2段写霞光消失后,天空显得高而远,启明星在空中闪烁。第3段写夜色加浓,星星与城市的灯光互相辉映,煞是好看。第4~7段写在优美的夜色中,我漫步沙滩,愉快而兴奋。劳动了一天的人们在沙滩上尽情欢笑、玩耍,谈论着今年的好收成。第8、9段写月亮上来了,海滩上乘凉的人多极了,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整个海滩。第10段写月亮升得很高了。
从上面的内容不难发现,前三段主要介绍海滨从黄昏到晚上的景色,后几段主要介绍人们在海滨享受美景的欢乐场面。
全文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海滨仲夏夜的特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大量的比喻句,体会作者对这神奇的大自然景色由衷的赞叹与热爱。
建议本课用1~2课时。解读与提示
仲夏:农历一季的第二个月称“仲”。夏季的第二个月就叫“仲夏”。
“壮观”一词是全段的重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其景象的具体描写理解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明灯”“高而远”“令人瞩目”等描写,想象夜空的美。把海面上闪烁的灯光比作流动的珍珠,多有意思,多美呀!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灯光与星星互相辉映的华美景象。
眼前是美丽的夜色,脚下是细软的沙滩,耳边是温柔的海水声和清新的海风,认真品读这些文字,我们也会和作者一样内心充满兴奋和愉快。空气中飘荡着的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沙滩上残留着的太阳炙晒的余温,还有尽情玩耍的人们使海滨充满生活气息。
从“尽情地说笑”“尽情地玩耍”可以看出辛劳之后的人们在海滩上的放松、开心。
满月映照下的海滩显得明亮而富有生气。要引导学生朗诵体会。识字与写字教学:本文的生字应注意“瞩”“煞”“炙”是翘舌音,“仲”是翘舌后鼻音,写时重点指导“穆”“煞”“炙”的书写。
课后1题:可以结合教学过程完成。其特点为:晚霞映照下的浪涌,肃静夜空的启明星,海面上灯光与星星的辉映,海滩上人们的休闲与嬉闹。
课后2题:这是两个比喻句,第一句把浪峰上的霞光比作燃烧的火焰,体现出一种壮观。第二句把倒映在水面的灯光比作流动的珍珠,形象地写出了灯光的动态美。
课后3题: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找到它们,对我们了解课文顺序有帮助。
课后4题:引导学生积累,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描写背诵下来。
教学设计参考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海滨仲夏夜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随著名作家峻青一起去欣赏海滨仲夏夜的迷人景色。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请大家通读课文,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出示全文的生字新词,开火车诵读,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3.分小组读课文。注意在评价中正音。4.读完全文,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海滨仲夏夜给你的感受吗?
三、细读课文,感受美景 1.课文每段写了些什么?
2.默读课文第1~3段,你能从中了解到什么?(学生交流,适时点拨学生抓住要点简洁地说)
3.再次诵读这三段,评价后再有感情地读。(细细地读,体会夏夜迷人景色)
4.面对迷人景色,人们有什么表现?(自由读后面七段)
5.交流感受,总结出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特点。
6.请同学读相关的语句,注意把自己的体会融入朗读中。在互评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人们享受迷人景色时的愉悦和满足。
7.再读课文,齐读、赛读。
四、再读课文,巩固理解 1.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吗?
2.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而有条理地述说自己的想法。
3.课文中有通过描写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体会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好处。
4.自由练读,再次感受夜色的迷人。
五、积累背诵,拓展升华
1.这么美好的景色大家想记在脑海中吗?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一读,背一背。
2.还见过类似的景色吗?请选择一处说一说。
☆作者简介
峻青:原名孙俊卿,山东省海阳县人。幼时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十三岁就到了邻村一家工厂当童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家乡胶东半岛参加革命工作,并从事创作。1941年写出了第一篇作品《风雪之夜》。以后又陆续写了《黎明之战》《马石山上》《小侦察员》等短篇小说。1944年后曾任《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敌后武工队小队长。1948年随军南下,任中原新华社记者、中南人民广播电台宣传科长及编委。1952年从事专业创作,后调到上海作家协会工作。
(梁文利 江舟)板书设计:
出的要求自主学习,边读边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作者对草原的喜爱,赞叹之情。
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边读边批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第三课:草原即景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批边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
3.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爱之情。1.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
2.准备磁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3.了解作家萧乾。提到草原,许多人就会想到“一望无际”,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想到蒙古包,想到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今天,我们将走进塔木钦草原,感受它的美丽与辽阔。
全文共分7段,第1段写塔木钦草原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像大海。第2段写草原人在马背上的雄姿让“我”心生敬意。第3段介绍塔木钦草原过去为什么被称作“旱海”。第4~7段写草原上云彩变幻无穷,骤雨后会出现奇丽的彩虹,雨停之后,云彩又在空气中飘荡,而蓝天下的通天大道,将人们引向又一片草原。
这是一篇批读文,要让学生根据课后提
为什么说塔木钦草原像海呢?引导学生从天地相接“没有缝隙”“寂静”“广袤”这些词语来理解。
把呼啸的风比作奔腾而至的千军万马,可见风声之大。
想象在广袤草原上牧民的雄姿,体会作者的情感。“旱海”是塔木钦草原过去的名称。
从这一段的描写中,可以体会到塔木钦草原的大,了解到草原上的石堆、牛群、马群常常会引起人们的错觉。
这一段,作者抓住云彩的变化写出了塔木钦草原的无常气候。
彩云顷刻之间会变成乌云,骤雨之中又透出太阳的亮光。可见作者观察和描写的细致。
通过“完整”和“虹的两端跟地面衔接”想象草原上彩虹形成的巨门。
云彩像肋骨、像岛屿、像苍松古柏、像银鱼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了塔木钦草原上空云的各种形态。
顺着公路爬到顶端,就是又一片草原,可见草原之大,草原的确如海。
识字与写字教学:本课生字要注意“梗”是后鼻音,“驯”念。写字时要引导学生找规律记忆生字。“梗”“桅”都是“木”部,“驯”是“马”部,“袤”字可以这样记:“矛”字藏在衣服中。重点指导“袤”和“黝”的书写。
课后1题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课后2题是对学生的批读要求,但不限于比喻句。
课后3题可以用以下方式帮助记背。第1段主要讲草原像海的原因,而原因是用两个“只有„„才„„”组成的。第6段是讲云彩美丽的变幻,像什么,像什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动人的旋律,优美的舞姿,勾起多少人美好的回忆,激起多少人对那神奇土地的向往。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草原,感受她独特的魅力。(揭示课题)
二、自主朗读,自主体会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再读课文,按课文第2题的要求边读边批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交流阅读感受,相互质疑、解答。
三、品味课文,领悟美景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根据自己的批语说清楚为什么喜欢。
2.请学生分析后,让其他同学补充、完善,再集体朗读,共同领悟美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到这儿,我也禁不住激动起来,可惜,我没有去过草原,有没有哪位同学去过?给我们介绍介绍。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1.作者笔下的草原如此动人,摄像师眼中的草原又是怎样的呢?一起去欣赏欣赏吧!(播放配乐风光片)
2.你眼中或心中的草原又是怎样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3.学完这一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关于作者
萧乾: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自称为“未带地图的旅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步入文坛,与沈从文等一起被称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939年至1946年,萧乾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讲师,并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萧乾以战地记者的身份驰骋欧洲战场,成为二战时期中国派驻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二战结束后,萧乾还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和纽伦堡战犯审判等大事,写下《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著名通讯报告而名重一时。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萧乾取道香港回到北京,开始了他起伏跌宕的后半生。
萧乾一生著作甚丰,有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包括长篇小说《梦之谷》、自传体作品《未带地图的旅人》、报告文学《人生采访》、翻译作品《好兵帅克》和《培尔•金特》。晚年,他与夫人文洁若耗费5年时间合译的现代派意识流作品《尤利西斯》(Ulysses),更为世人所注目。
1999年2月11日,萧乾在北京医院因心肌梗塞及肾衰竭逝世,享年90岁。
板书设计:
搜集有关新疆、吐鲁番盆地、葡萄沟的资料。
教材简析
全文共分6段,第1段介绍吐鲁番盆地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的原因。第2段写进入吐鲁番,在庄园沿途看见了许多石砌的房子,估计与葡萄有联系。第3段写一路颠簸,我终于见到了壮观的、望不到边的绿色长廊。第4段具体介绍葡萄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第5段写我们参观了农舍,揭开了“葡萄晾房”的秘密。第6段讲我种的葡萄与葡萄沟的葡萄有着天壤之别。
建议本课用1课时。解读与提示
第1段:吐鲁番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呵护:爱护;保护。
玛瑙:一种玉石。
好可爱的葡萄藤呀!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四课:吐鲁番的葡萄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葡萄沟的美好,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
2.感受课文比喻的新奇,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准备
赋予它人的特点,作者的喜爱之情流露无遗。
这里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呢?联系上下文,我们会很自然地感受到作者当时内心的惊喜。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赫赫有名”写出了葡萄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葡萄的世界,绿色的海洋”可见葡萄园之大,其间流露出作者无比的惊喜与赞美。带着这样的感情,好好读一读这段,感受葡萄王国的快乐。
这里解开了前面所写的各家各户的小屋之谜,具体地介绍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作者在这里谈到的对“特产”的看法,耐人寻味。
课后1题:引导学生了解葡萄沟的独特之处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仔细阅读后找到答案。
课后2题旨在引导学生自主积累好词佳句,丰富语言。
教学设计参考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出示一袋葡萄干)孩子们,这是什么?关于它,你能说些什么呢?(颜色、形状、味道、产地等)
2.孩子们介绍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进一步了解吐鲁番葡萄沟的葡萄。(揭示课题)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整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和不理解的问题。
2.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
3.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
三、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段写了些什么。2.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真读一
读,看看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3.再读课文,思考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四、品读课文,感受独特
1.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葡萄沟的葡萄,它的独特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认真读读课文,寻找答案。(提示: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按这样的顺序仔细找一找)
2.交流自学情况。(提示葡萄沟的独特性)
⑴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地理位置是吐鲁番盆地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的原因。
⑵进入吐鲁番,在庄园沿途看见了许多独特的石砌的房子,估计与葡萄有联系。
⑶葡萄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长廊里的葡萄都是清一色的优质绿葡萄。
⑷“葡萄晾房”是用来制作新疆特产葡萄干的特殊房子。
3.是啊,葡萄沟的葡萄可爱、独特,让我们像作者一样大声地赞美它吧!(齐读课文)
五、活学活用,模拟描写
1.回忆葡萄沟的葡萄的独特之处。2.品读文中的优美词句。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思考它有哪些特点(颜色、形状、味道等),完成小练笔。吐鲁番盆地最低点海拔-155米,是中国陆地上最低的地方。这里盛产瓜果,矿产丰富。它的地貌独特,北面是天山支脉博格达山,南面的绿洲和蓝色的盐湖、黄色的沙漠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吐鲁番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属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日照长、气温高、温差大、降水少、风力强、夏季漫长、酷暑干燥。吐鲁番总是和葡萄连在一起。在吐鲁番盆地中的火焰山下,有一个绿荫浓郁、流水潺潺的绝妙去处,那就是以盛产优质葡萄而驰名中外的葡萄沟。八九月份是葡萄的丰收季节,山坡上、谷底里,成簇成串的葡萄,有圆的,也有马奶状的;有红的、白的,也有绿中泛红、红中着粉的。晶晶莹莹,像玛瑙、似翡翠,琳琅满目,五光十色,十分让人陶醉。在这绿色的世界里摘葡萄的维吾尔族姑娘,衣着显得分外艳丽,身影更加婀娜多姿。其中,名贵的无核白葡萄不仅供人食用,而且有医药功能。它小而甘,无核,一棵秧能活上百年,耐旱、耐盐碱,果实穗大、粒小、多汁、含糖量高,适于鲜吃,晾制葡萄干等。在这里还可看到山岩上一座座类似蝈蝈笼的大晾房。人们把鲜葡萄挂在晾房中,约40天,就成了嫩绿透明、甘甜柔腻、远销国内外的无核白葡萄干。
体会其在表达中的作用。
2.积累有关写景的四字词语。感受“用词准确、生动”在书面表达中的妙处。
3.学做读书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淀阅读所得,并与同学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
4.能将自己在童年生活中感到新奇、有趣的真实见闻和点滴感受文从字顺地写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提供读书卡的范例;提供洋溢现代儿童情趣的习作。
【教材简析】
本次“积累与运用”安排了六个方面的内容。
“温故知新”旨在通过品读本单元课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借代这种修辞方法在表达上的作用。“船”指代水盆,“明灯”指代星星,“绿玛瑙”指代葡萄。
“语海拾贝”选编了十二个四字词语,它们分别与山峰、水、雪有关。应该让学生读读背背,感受祖国文字的精妙,同一类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现。
“互动平台”通过三个学生的对话,告诉我们写作时用词准确、生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整段话或者整篇文章也会因此而生动起来。此题还引导师生都积极参与交流,把自己用得好的词语与大家分享,真正地互动起来。积累与运用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借代”的修辞手法,并 “综合性学习”以做读书卡的形式,鼓励学生主动搜集资料,欣赏更多优美的自然风光,这样的读书活动,学生应该会喜欢。同时,“读书交流会”是一种资源共享,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佳作,也有助于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习作百花园”引导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把自己经历过的或看到的、听到的趣事写下来。要引导学生在选材新颖、语言生动、内容有趣、情感真实等方面下工夫。
“自主阅读园地”选编的是《中山陵》。这篇文章以参观游览顺序(空间变化顺序)为写作顺序,让我们了解中山陵全貌,也感受到作者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以及作者记叙的生动有序。
本次“积累与运用”紧扣单元主题,既注意了词句的复习巩固、积累运用,又注意了单元知识的扩展,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各方面因素,真正做到“以情导学,以情动人”。
建议本课用3~4课时。
【解读与提示】
品读这三个句子,结合学习伙伴的话进行思考,学生就能感受到引号中的词语分别指代的是“水盆”“星星”和“葡萄”。
这些词语表现的是几种不同的景象:第一列与“山峰”有关,第二列与“波涛”
有关,第三列与“雪景”有关,第四列与“水”有关,让学生自读感受积累。
通读“互动平台”后,请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交流的内容可以不限于本单元课文,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习作或阅读心得谈体会。
重点了解准确用词的作用与好处。
引导学生先仔细读题,了解练习的具体要求,再小组讨论怎样才能把读书卡做好写好,最后,在“读书交流会”上展示、交流。
本次综合性学习可以提前布置,延后交流。
“内容摘要”要注意概括。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明确“趣”的含义:快乐旅游、可笑经历、“惊险”游戏„„只要用心体会,都能发现童年特有的“趣”。随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用心感受,选出印象深的、特别的写下来。注意把经过写清楚,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让别人也觉得有趣。写好以后要多读几遍,进行修改。
重点在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并加以修改。向上看只见石阶,不见平台;朝下看则只见平台,不见石阶。由此可见设计的精妙
蜿蜒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教学设计参考】
一、温故知新
1.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2.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语海拾贝
1.自由读词语,初步了解它们的意思。2.交流词语意思,知道它们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3.读一读,记一记,看谁能记得又快又好。
4.选择两三个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一段话。
三、互动平台
1.自由读读,了解对话内容。2.交流自己的理解。(用词准确、生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整段话或者整篇文章也会因此而生动起来)
3.你有用得好的词语吗?说出来大家欣赏吧。
4.再读对话,巩固理解。
四、综合性学习:制作读书卡 1.读题目,知道本次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2.回忆本单元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3.了解怎样做读书卡,学着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
4.教师对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了解,指导修改补充。
5.按计划开展活动。6.评选最佳读书卡。
五、习作百花园
1.学生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2.教师提示:童年生活丰富多彩,“趣”体现在很多方面,本次练习要求选择自己经历过的或看到、听到的有趣事情写下来,与大家分享。下面,我们先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的习作内容(口头习作,相互补充)。
3.独立思考如何完成习作练习。4.完成习作草稿,自我修改或交换修改。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借助拼音读段落、短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
2.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3.自由朗读,体会文章情感。4.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并介绍给小伙伴。
5.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积累语句。
(梁文利 刘虹)
这组课文选文精美,文笔清新细腻,情感蕴涵丰富,思想美好崇高,如一道道潺潺小溪,洗涤读者心中的尘垢;又如一声声牧童短笛,让人在亲近美好文字的时候获得心灵的感动。《生命的药方》阐述了友谊的话题,引领读者热爱生命、珍惜友情;《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刻画了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儿子的创意》以生动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不平凡的创新精神,它震动了母亲,也震撼了我们——是的,不应该忘记:创造是梦想起飞的港湾;《和太阳比赛早起》让我们近距离地触摸到诗人笔下的儿童生活,诗中的激情也在引发读者对生活的热爱„„
“感动生活,感动生命。”这一篇篇文质皆美、构思巧妙的文章,记录着人们美好的情感历程,它们像一束束阳光撒进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在他们心灵上播种,总会收获到希望。”是的,本单元的学习,在让学生充分读文、细心体会、揣摩文章表情达意的精妙之时,对他们心灵的播种也就水到渠成。
板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艾滋病人生活状况的相关材料。准备一首可作本文朗读配音的乐曲。
学生:搜集有关艾滋病的简短材料。教材简析
生命有时候是脆弱的,它需要力量,需要支撑。什么是真正的“生命的药方”?是医学意义上的药方还是人的精神力量?五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开始思考关于人生的话题了。这篇课文以朴素的语言,描写了两个孩子在人人畏惧的艾滋病面前,用他们友情的力量扬起了生命之帆。虽然德诺最后没有活下来,但是友情给了他无尽的安慰。这个故事不仅呼吁人们应该对艾滋病人抱有正确的态度,而且揭示了一个道理:生命有时是脆弱的,但友谊可以让它坚强;疾病有时没有药方,但是对于生命本身而言友谊是一个特别的“药方”。
全文共有10段,可以分作3部分。第1部分是1~5段,写德诺患艾滋病后,伙第五课:生命的药方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艾迪和德诺的故事中感受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与深厚的友谊。
伴们都躲着他,只有艾迪依然和他一起,并决心为他找到治疗艾滋病的药方。他教德诺用野菊花熬汤喝,又和他一起历尽艰难去找医生治病。这一部分,从小伙伴们的疏远与艾迪妈妈的反对,衬托出艾迪此时不离开德诺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熬汤、一起出外寻找药方、给球鞋等事情,无不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情。第2部分是6~7段,写他们求医失败,德诺死去。最后的日子里,艾迪依然和德诺玩耍,让他生命的最后时光充满了欢乐。第3部分是8~10段,写德诺妈妈告诉艾迪,德诺因为有他这个朋友而满足。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两人之间发生的一件件小事中去感受他们友情的深厚以及艾迪对德诺的关爱,了解“生命的药方”的意义。
建议本课用1~2课时。解读与提示
第1部分(第1~5段)。
故事开始就介绍:因为德诺染上了艾滋病,小伙伴们害怕传染都躲着他。面对难以治愈的疾病,又面对没人理睬的孤独,德诺的心中会是怎样的无助和孤独?这里,结合课文链接让学生交流他们搜集的关于艾滋病的资料,给他们介绍关于艾滋病人受到歧视的事例。再读第1段,让他们产生对德诺遭遇的理解、同情、惋惜,这为理解后面德诺妈妈的话打下基础。再让学生自读并总结:艾迪为延续德诺的生命做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对德诺的意义是什么?从“依旧”“决心”“兴奋不已”等词语中体会艾迪对德诺的友爱。
从艾迪为德诺寻找药方、伴他艰难地求医等事件,明白艾迪不仅真正关心他、帮助他,而且给予了他希望和战胜病魔的勇气。
抓住第5段中德诺“冷得直发颤”“微
弱的声音”等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德诺恐惧死亡、孤独无依的内心世界;了解此时艾迪把球鞋塞给他,对他有着多么大的安慰。“以后睡觉,就抱着我的鞋„„”让学生反复品读这个句子,从这个句子去感受友情的力量。
第2部分(第6、7段):从“不得不放弃”“杳无音讯”中,你感受到什么?命运如此残酷,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在此之前,艾迪一直给德诺希望,和他一起寻找治疗艾滋病的药方,但是现在,治愈的希望破灭了。艾迪又能给德诺什么呢?让学生反复读这两段,感受在德诺临死前,艾迪给他的快乐。想象两个朋友在一起愉快游戏的场景。朗读这一部分,让学生走进课文,引发他们欣慰、快乐又感伤的情感。
第3部分(8~10段):这是全文思想的交汇点,是对“药方”含义的总结。配上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想象德诺抱着艾迪的球鞋死去的情景,想象如果没有艾迪的友谊,德诺会带着什么样的心情离开?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焕发对生命的爱,对友情的向往。最后点拨,这一段与前面“塞球鞋”一段前后照应,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让读者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加深刻。
识字与写字教学:注意“诺”的声母是鼻音。“杳”容易和“查”读混,要让学生注意区别,多读几遍。书写指导的重点在“熬”字,引导学生注意上下两部分所占的比例,四点底要写漂亮,点不要太长。“咳”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课后1题是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答案参考:艾迪叫德诺用野菊花熬汤喝,尝试为他治病—给他治疗的帮助;在艾迪的努力下,大家一起去找费医生为德诺治病—给他希望;德诺害怕的时候,艾迪把自己的球鞋送给他—给他安慰;放弃求医以后,艾迪陪德诺游戏,陪他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给他欢乐。
课后2题两个句子的含义是:(1)德诺生病后,最怕的是孤独。艾迪的球鞋,就犹如艾迪在他身边,德诺永远不会孤单。这句话表达了艾迪对德诺的时时关怀。(2)这句话说明了对艾滋病患者而言,理解和友情比什么都重要。
课后3题要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教学设计参考
一、题目入手,引发思索 1.读题。
2.质疑:什么是“药方”?课文围绕寻找药方的线索来展开,那么,“生命的药方”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遇到难读的字、词勾画下来,多读几遍。
2.默读课文,想想艾迪为德诺做了哪些事情?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互相交流,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细读课文,逐层理解
1.学习第1段:德诺患上艾滋病以后,他的境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交流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和艾滋病人的遭遇,联系课文内容,设想一下德诺从身体上和心理上遭受的打击。读书,体会德诺悲伤、孤独、绝望的心境。
2.联系下文,想一想德诺患病后这种难过的心境还在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来?让学生勾画出相关句子,交流讨论。
⑴德诺冷得发颤,他梦见自己找不到回来的路。证明心中非常绝望。
⑵德诺妈妈告诉艾迪:“德诺患病后,最怕的其实是孤独„„”母亲最了解德诺。
3.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德诺,你会有什么感受?最渴望的是什么?
4.引导学生读文感受艾迪帮助德诺的几件事情,并分析理解:这些事情对德诺有什么意义?
带领学生从课后2题的第2个句子入手,辐射到全文理解这一难点。理解艾迪给了德诺哪些“快乐”、哪些“友情”,为什么使德诺感到“满足”。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交流读书后的感受。
四、品味课文,沉淀情感
1.小结全文,有感情地诵读最后一段。2.讨论:德诺为什么抱着艾迪给他的球鞋离去?(可让学生谈谈如何对待艾滋病人的话题)
3.配乐朗读这一段。
4.谈谈你对友情的看法。试着写几句。☆关于艾滋病
艾滋病是AIDS的音译,艾滋病的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是1981年发现的,它是一种世界性、致死性、传染性疾病。
目前艾滋病几乎已经传播到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1980年,全世界艾滋病的感染人数只有10万人,到了2002年底全球感染者已达6900万人,死亡2300万人,每年新增病例600万人,艾滋病疫情已从高危人群转向一般人群,已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
艾滋病毒不但能在性生活过程中找到机会进入血液,使人感染,而且能通过污染的注射器、输血和血液制品直接钻进人的血液。艾滋病毒能通过胎盘、分娩过程中的污染和母乳喂养等多种途径使无辜的婴儿感染上艾滋病。
直到现在,尚无防治艾滋病的有效药物和疗法。因此,艾滋病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尽管艾滋病毒见缝就钻,这些病毒也有弱点,它们只能在血液和体液中活的细胞中生存,不能在空气、水和食物中存活,离开
了这些血液和体液,这些病毒会很快死亡。所以,日常生活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板书设计:
第六课: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初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9.11”事件的相关材料。搜集写亲情的名言或名篇。
教材简析
全文共有7段,可以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是第1、2段,在“9.11”事件中,银行家爱德华意识到自己没有生还的可能,在生命即将结束时,什么是最重要的呢?财产、名声,还是其他?爱德华拿起手机,开始拨打电话。第三个电话,是他最后的遗言,也是最重要的电话。电话内容是什么?课文偏偏用上“„„”留给读者猜想的空间。“文似看山不喜平”,因为这样的悬念,增加了“第三个电话”的神秘色彩,使得文章可读性更强。
第2部分是第3、4段,课文透露了前两个电话的通话对象,但是,他们都“没有听到爱德华的声音”。显然,爱德华在生命最后的短暂时刻,已经没有与他们讲话的时间了。他想起的是“第三个电话”,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3部分是第5~7段。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作者在最后关头依然卖了一个关子:“只对我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作者再次用“„„”将它掩藏起来。不仅使悬念进一步深化,也将这句话推到更为显要的位置。“第三个电话”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全文就是围绕它来展开。谜底终于揭晓,悬念终于解开。当那句话被放到报纸的“醒目”位置时,每一个读到的人都被它深深震撼。“妈妈,我爱您!”这一句留言是用生命来书写的!
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记录了一个真实的事件,但在平凡中那不平凡的母子之爱却那样打动人心。掩卷沉思,足以令人回味,使人久久难忘。本文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从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引导学生去感受亲情,感受生命,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他们成长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首先,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搜集到的关于“9.11”事件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这一部分讲的是爱德华在危急关头的反应。抓住“第五十六层”“熊熊大火”“爆裂声”等词语,让学生朗读体会,感受当时危急的气氛。“生死关头”一词内涵丰富。让学生讨论,生死关头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在生死关头会想到什么?然后,抓住第2段最后那个省略号,让学生补充:省略的是什么内容?这个电话有什么意义?以此为引入点,过渡到下一个部分。
“第三个电话是打给谁的?他在电话里说过什么?”这两句话是本部分的文眼。围绕这两句话,展开联想,为什么助手们推断这个电话和爱德华的遗产有关?这里写助手们的判断和后面的结果形成了反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悲恸欲绝:极度悲哀。
故事到这里进入高潮,在公布了电话的内容后,文章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的感受空间。这一段是全文的点睛之处。请学生自由朗读,勾画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并鉴赏、批注,相互交流:为什么选择这个句子?它什么地方让人感动?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悲恸欲绝”“醒目的位置”“生命留言”等词语体会爱德华对母亲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识字与写字教学:“贸”字,注意第三笔是点,不能写掉了;“恸”和“痛”程度上有区别,要注意区分。“墟”字较难,要指导书写。
课后1题:归纳主要内容是本文的一项训练点。本文情节清楚,条理分明,是做这种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简单复述课文内容,再对复述内容加以精简,尽量做到语言简练,重点突出。
课后2题是引导学生去感悟课文,感悟亲情。要鼓励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
课后3题是拓展题,通过练习,把学生感受亲情的触角引向生活,把学生感悟文本的触角引向想象空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设计参考
一、质疑引入,激发兴趣 1.读题质疑,引入课文。
2.教师满怀深情地述说母爱的博大深沉,讲一个母子亲情的故事,拨动学生的心弦,作好情绪铺垫,引发他们学习文本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分小组分部分读课
文,再让学生交流识字学词情况,重点指导“废墟”“婚姻”“悲恸”等词语,让学生分辨“悲痛”与“悲恸”的相同与不同。
三、细读课文,感悟深情
1.让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最受感动的地方,恰当批注,并交流:讲一讲自己为什么感动,再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2.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深情。
⑴第1部分:什么是“生死关头”?哪些词句让你明白爱德华处于生死关头?让学生想象,如果是自己处于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感受?会想些什么?通过朗读感受生死关头的危急,为下文的理解打下基础。再让学生讨论:第2段最后的“„„”省略的是什么?发挥想象补充内容。
⑵第2部分:略读这一部分,思考这一部分是围绕什么事件展开的?带领学生抓住“他俩推断,第三个电话很可能与爱德华的遗产归属有关”这个句子,理解“推断”的意思,推敲“很可能”这个词语,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这样推断。
⑶第3部分:先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再集体交流在这一部分中最让人感动的句子。提问讨论:为什么迈克“含着激动的泪水”?他心里会怎么想?为什么报纸“在醒目的位置”刊登这句话?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人的“生命的留言”?你从第三个电话想到些什么?再讨论,再读,再讨论,把感悟到的情感溶入朗读中,让朗读将学生的情绪引向感动的高潮。
四、书写感受,拓展升华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母亲对儿子的爱诚然伟大,孩子对母亲的爱同样深沉。读了这篇文章,你对亲情有什么新的认识?写一段话。有时间可以交流一下。
☆关于“9•11”事件
2001年9月11日,从波士顿洛根机场起飞的美利坚航空公司航班被劫持了。两架飞机先后撞上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并引发爆炸。接近9∶00,一架飞机撞在世界贸易中心一座大楼上部,大楼外墙被撞出大洞。18分钟后,即当地时间9∶08左右(北京时间21∶08左右),又有一架飞机撞上世界贸易中心另一座大楼的中上部,并引发强烈爆炸。不久,整个世贸大楼轰然倒塌,灰尘和残骸四处飞溅。
美国总统布什发表演说,此次飞机撞击世贸大楼事件是“一个明显的恐怖分子攻击美国的事件”,有数千人在恐怖分子的袭击中丧生。
板书设计:
第七课:儿子的创意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工整地书写、正确地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感受“儿子”创意的精彩和它给母亲带来的震撼,体会作者对创造力的赞赏之情。
3.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
了解有关“创意”的例子。教材简析
文章共有20段,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3部分。第1部分是1~6段,这一部分是事情的开头。儿子看见一份杂志上写着,建筑创意比赛金奖的获得者可以到国外免费旅游,于是告诉母亲“我准备到国外旅游”。他的想法当然被母亲视为“异想天开”。儿子是“勇敢”的,因为他不仅敢于实践大人不敢想象的事情,而且对此充满信心。
第2部分是7~19段。这一部分具体阐释了儿子的创意。这里,儿子的自信和母亲的怀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能从两个人的对话中看出他们截然不同的观点与思维方式。第一次,母亲的疑问是:一个小学生,关于科技、关于建筑,你懂得多少?这句话说明母亲认为,只有大人才可能参加这样的比赛。儿子毫不气馁,认为自己知识不多,但有创意。第二次,母亲打断儿子说,建筑创意需要独特的风格,但是你小时候连积木都搭不好。显然,母亲根本不相信儿子有能力完成这样的设计。这一次,儿子是自言自语地说,把博物馆盖在地下。他用自己独特的创意回答了母亲关于“独特风格”的疑问。母亲依然疑惑,而儿子则开始进一步设计他的地下博物馆。第三次,母亲毫不客气地打断儿子,说这样的设计不可能实现。儿子则回答说,那是工程师的问题,与他的创意无关。最后母亲只能“叹了一口气”。这一部分,不仅写出了母子两人对这件事情的不同态度,而且在他们的“交锋”中,我们感受到了儿子敢于创造、勇于挑战的性格。
第3部分是第20段。在大家几乎淡忘这件事情的时候,儿子成功的消息传来了。这个结果令人震惊,它是儿子勇敢和创意的回报,它证明了孩子的创造力不可低估和轻视。应该鼓励孩子创造,鼓励孩子攀登高峰,鼓励孩子完成看起来困难的事情!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了解儿子的创意,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建议本课用1~2课时。解读与提示
第1部分(1~6段):通读这一部分,了解事情的起因,让学生讲一讲发生了什么
事。引导他们抓住“勇敢”来读懂这一部分。儿子的勇敢体现在什么地方?
4、6段是儿子的话,从他的语言中体会“勇敢”。这个勇敢是勇于创造、勇于尝试。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郑重:严肃认真。
这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对儿子的举动不予理睬?
毫不气馁:一点儿也没失去勇气。奢谈:不切实际地谈论。
第2部分(7~19段):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它有两个要点:一是儿子创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二是母亲几次反驳儿子的想法,儿子毫不气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母子二人的性格与情感在冲突中跃然纸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谈谈你从母子对话中读懂了什么。在评议中点拨,让学生明白儿子的创意的确是具体而优秀的,他能在母亲的怀疑面前坚持自己的想法尤其可贵。通过朗读品味,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评议中可联系课后2题,谈谈“瞎想”和“遐想”的区别。
母亲对儿子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担忧。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瞎想:没有根据地乱想。
第3部分(第20段):这一部分讲的是事情的结果。事实证明,儿子成功了!面对这样的成功,儿子会是什么心情?母亲又会怎么想?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这一部分。再想象一下,儿子成功以后,母亲会对他说什么?作者一定有话要给读者说,但是她没有写下来。根据你的理解想象母亲的话,并写一写。这里,让学生去揣摩作者没有说出的话,深化他们学习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识字与写字教学:“糙”是平舌音,注意不能读成“”或“”。“拆”的最后一笔是“丶”,不要写掉了。
课后1题:这篇课文大部分篇幅由母子对话构成。因此,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是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儿子勇于创造、大胆尝试的个性和母亲对儿子能力的不信任。两种观点壁垒分明,学生的是非评判也会油然而生。母子对话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正是打开学生思维闸门的钥匙。
课后2题:这道题可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中完成,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语境体会词语的意思。
课后3题:应在学文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这12个词语,再让他们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选做题:引导学生对“我”和“儿子”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设计参考
一、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 1.读课题,介绍作者。
2.思考:“创意”是什么意思?儿子的创意是什么?
3.这篇文章讲的事情并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它却受到大家的喜爱。因为它能给人启迪,令人深思。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它的魅力何在吧!
二、通读课文,理解文意 1.抽查生字词语的自学情况。2.开火车读词语,简单说说“异想天开”“毫不气馁”“奢谈”“粗糙”“遐想”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说说。
三、细读课文,感受人物思想 1.事情是怎么开始的?读相关的段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⑴讨论:儿子宣称要去国外旅游的时候,母亲怎么看?儿子是怎么说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母亲的怀疑和儿子的坚持?
⑵体会人物思想,再读第1部分。2.针对儿子参加创意比赛的事情,母子有几次争论,边默读边勾画,想一想,从每次争论中能看出什么?
⑴第1次争论,母亲否定儿子想法的依据是什么?儿子是怎么回答的?从母亲“看也不看”和儿子“毫不气馁”中,分析一下他们各自的心态。
⑵第2次争论的内容是什么?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勾画写儿子创意的段落,品读第12段,想想儿子的创意好在什么地方?你有没有其他的创意?朗读这一段,在互评中点拨,感受儿子创意的精妙。
⑶默读写第3次争论的部分(13~15段),讨论:这次争论的内容是什么?再次分角色读这几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注意读出人物的感情。再说说你对母子二人的看法。比较一下“遐想”与“瞎想”的区别。
3.事实证明,儿子的创意获得了成功。在收到那封邀请信后,母亲会想什么呢?试着写一写。
四、联系实际,评价人物 ☆关于作者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十六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十七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三十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代表作品有小说集《昆仑殇》
《女人之约》《生生不已》《预约死亡》,散文随笔《素面朝天》《走出白衣》《性别按钮》,长篇小说《白色和谐》。此外,还出版了四卷本的《毕淑敏文集》。
毕淑敏出生在白杨之城——新疆伊宁,在襁褓之中随着在部队工作的父母调往北京。毕淑敏的童年时代充满爱意和阳光。父母健在,家庭和谐,身体健康,弟妹尊崇,成绩优良,老师夸奖,而且一直当班主席、少先队的大队长,“尝过了出人头地的滋味”。她门门功课都是5分,作文尤佳,常常被老师选作范文。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但校内图书馆却是开馆闹革命——允许借阅“毒草”,条件是每看一本,必须写出一篇大批判文章。毕淑敏在光线灰暗的书架里辗转反侧,连借带偷,每次都夹带着众多的书本蹒跚走出,沉重得像个孕妇。偷的好处是可以白看书,不必交批判稿。毕淑敏只好向写出美轮美奂作品的大师们祷告:“对不起啊,为了能更多地读你们的书,我只好胡说一通了。请原谅一个中国女孩的胡说八道。”以后,毕淑敏经常给她周围的同学们偷偷地讲自己看过的世界名著。雨果、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是她最早的文学启蒙。
毕淑敏是一位文品、人品都好的作家。她说:“认真地生活和写作,以回答生命。当我写作第一篇作品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现在仍然。” 板书设计:
用笔端倾泻而出的文字,带领读者走进诗中。这首诗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让语文课堂书写幸福的音符。
诗歌篇幅比较长,但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歌激情澎湃、富有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
第1、2节,写的是日出以前。“森林和大地还在沉睡”“小鸟和白兔还在梦里”表明时间还早,表现出诗人迫切激动的心情。这一句与后面的“密密的森林”“清清的溪第八课:和太阳比赛早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词句的优美。
2.体会诗歌表现的美好情怀,理解描写“我们和太阳比赛早起”的诗句,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和其他作品。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选择的是一首现代诗,诗歌着意描绘日出时美丽、充满生命活力的景色,抒发出作者磅礴的激情,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诗中流泻出对生命成长饱含激情的赞美,记录着作者感受生命的心灵呼唤。这一首诗,文字简洁而富有亲和力,韵味悠长而不失节奏感,用丰富的情感拨动读者的心弦,用深情的文字激发读者的共鸣。作者
水”“弯弯曲曲的小路”相呼应,给我们勾画出日出之前大地安详的情景。“别怕,我们不会打扰你,我们是和太阳比赛早起!”点明题目,又富有童趣。
第3节,诗人用富有童心的眼睛看日出,用富有童趣的笔墨写日出。在诗人的笔下,日出是那样有趣、那样亲切。这里,诗人的热情更是喷涌而出,紧紧抓住读者。诗歌的节奏一节比一节更紧凑,诗人的情感一次比一次更热烈:从花草、小鸟的欢乐写日出时的美好景象,活泼可爱的诗句让人不忍释卷。
第4节是直抒胸臆,表达“我们”对美好一天的向往。诗人在这里赞美太阳、欢呼祖国的黎明、迎接美好的一天。诗歌中的句子像一阵微风吹拂着读者的心灵,像明媚的阳光激越着学生的心灵世界,像一声号角唤起读者灵魂中昂扬向上的力量。诗人在童话般美好的世界中徜徉,用笔宣泄着他对自然、对祖国深沉的爱。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充满激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中的美好情怀。
建议本课用1课时。解读与提示
第1节就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和太阳比赛早起”。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满含感情地朗读这一句,为全诗的学习打下情感基础。然后,让学生通读这一部分,知道这部分是围绕“日出前”在写。让学生思考:日出前都写了哪些事物?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第2节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密密的森林”“清清的溪水”“弯弯曲曲的小路”等词句,美美地读,想象日出前大地的静谧安详,从云彩“悄悄地红了脸”感受作者期盼日出的迫切心情——有了渴望,生活才更美丽。朗读的语调在这里显得舒缓。此处的安详、柔和为后面的激越昂扬作了铺垫;此处的迫切为后面的激动铺设了桥梁。
第3节:写出了“我们”把太阳迎到人间的情景。
这里写日出以后的景象和人们的感受。日出后有什么样的景象?人们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想象大地的美丽景色。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轻松。
矫健:强壮有力。
最后一节要读出诗句中满含的希望、赞美和昂扬向上的力量,体会作者对祖国、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设计参考
一、感受诗情
1.这一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过哪些现代诗?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几首现代诗,简单说说它们的意思。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情感丰厚、韵味深长的现代诗,让我们走进课文,去领略诗歌中的美好情怀吧!
二、学习《和太阳比赛早起》 1.简单介绍诗歌作者。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正确地拼读诗歌中注音的字。想想诗歌描写的是什么?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3.再次轻声读诗,边读边旁批:全诗有几节?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读完交流。
4.读第1、2节,提问:日出前都写了哪些事物?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可以让学生自己勾画、品读,并想象日出前大地是什么样子?带领学生抓重点词“穿过”“跨过”“沿着”“奔上”等体会作者心情的迫切。
5.日出时是什么情景呢?找出有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6.学习第3~4节,让学生自由读读,再勾画写日出后大地景色的句子,体会其中动词的作用,说说作者为什么期待日出。比赛读这几段,读出欢乐、激动、自豪的情感。
三、诵读诗歌,深化情感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日出的赞美和热爱,对美好生活热忱的希望。让我们骄傲地、快乐地、幸福地朗读这首诗,并把它记在我们心中吧!
四、课后作业
把诗歌中值得积累的词句抄写下来。☆关于作者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出版的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远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搏。在艺术方面,他的散文有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时光老人的礼物 时光老人的礼物 你把东风带给树枝,你把春天带给我们,这份礼物比什么都珍贵。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你比黄金要贵上千万倍!世界上再没有谁,比你更慷慨更公正; 你把一年的大好时光,同样地给我们每人一份。三百六十五天,谁也不多,谁也不少; 就看我们呀——
能不能把你安排得最好。懒惰的人整天东荡西游,你就从他身边悄悄溜走; 把一大堆没做完的事情,一股脑儿丢在他的面前。
糊涂的人整天没头没脑,你去远了他一点不知道;
人家都在使劲要赶上你,他总是摇头说还早还早。
我们可不糊涂也不懒惰,少先队员谁也不肯落后;
因为我们全都知道: 去,就不再回头。
工地上成堆的器材和砖瓦,就变成工厂和高楼;
跨过河流,穿过隧道,新的铁路每天在往前走。
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谁都抓住让小鸟快乐地飞上蓝天;
你把青草带给原野,你的马车一让千万朵鲜花张开笑脸; 你把阳光带给山谷,转眼让积雪化成淙淙的泉水; 你把细雨带给土地,让种子闻到泥土的香味„„
你不肯放松;
只有虚度时光的人,次脸红。
相信我吧,时光老人,我们跟去年一样地热爱今年,当每天晚上撕下一张日历,能向祖国交上白卷?
今年要叫身体更结实,因为我是一个未来的工人;
将来下矿井,钻煤层,难道还能常常闹病?
今年我要学会更多知识,建设祖国全得靠学问;
即使饲养一头奶牛,领也不行。
时光老人呀,请你瞧瞧,你给我们的礼物是多么美好!
灿烂的春光一望无边,祖国的山河到处都在等着我们!
板书设计:
构词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认识汉语丰富
才会一次又一的表达形式。
2.在阅读中注意了解文章的线索。3.能将自己的创意清楚地告诉大家,与大家交流、分享。
难道
4.学会从小处入手,写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充满童趣的一天。
教学准备
提供洋溢现代儿童情趣的习作。教材简析
本次“积累与运用”安排了六个方面的内容。
“温故知新”安排了十个“AABB”式
没有专门的本的四字词语,它们的特点是左右两边词语的意思相反。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词汇的丰富表现力。
“词语拾趣”是一道有趣的词语转换,规则是:第一个词中的字在第二个词里必须出现,以此类推。这道题旨在让学生通过有趣的词语游戏,熟练运用并巩固学过的词语。
“互动平台”以对话的形式提醒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了解不同课文各自的线索。这道题旨在潜移默化地培养
学生总结单元中课文的特点、探究课文表达积累与运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AABB叠词的反义词,感受汉语
方法的习惯。
“口语交际”取材于本单元《儿子的创意》一课,该课中的“创意”能激发学生创造性设计的欲望。这次的口语交际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畅谈自己的创意设计。
“习作百花园”让学生把自己的一天写下来跟大家分享,目的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写作文,并且养成“我手写我心”的习惯。
“自主阅读园地”选取的是冰心的散文《绿的歌》。这篇文章语言清新典雅,内容丰富深厚,特别是语言诗化,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别样风格的文章。
建议本课用3~4课时。解读与提示
先让学生通读这一道题中所有的词语,然后带领他们去找找这些词语构造上的相同点,并能发现左右两边的词意思相反。
此题采取“提示”逐减的形式出现,体现了由易到难的练习。教学这道题在“趣”字上下功夫。先让学生自己读题,明确词语转换的规则,再让学生完成。教师还可以增加其他类似的题。
分角色读读“互动平台”,再让学生讨论,几个人是围绕什么在讨论,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于蓝的话是让学生参与进去,通过认真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儿子的创意》是围绕儿子的勇敢创意与母亲的不信任这条线展开的。要引导学生明白,阅读时要注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先让学生仔细读题,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的具体要求。然后,从《儿子的创意》一文入手,引发学生表达自己创意的欲望。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把自己设计的是什么、设
计的内容、设计特点等表述清楚。重要地方可以说得更详细一些。听的学生也可以不时提出问题。先让学生认真读题,以引导学生思考、打开他们话匣子。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想想生活丰富多彩在哪里,自己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想写下来与大家交流和分享。重点是写具体,写通顺。写完后仔细读读,把不具体的地方补写具体,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
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冰心。然后在阅读提示的指导下,让他们细心地品读这一篇文章。边读边思边批。
以下表述,可供阅读时参考: 文章中,颜色各有其寓意。从童年的蓝色到振奋精神的红色,最后到作者激情赞美的绿色,对颜色的取舍也代表着作者不同阶段的追求。特别是写绿色的一段展现出的图画,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苍绿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多是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芳草„„我从惊喜而入恬静,静默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这铺天盖地的绿色,活泼动人的绿色,营造了对生命力的赞美,给人以喜悦和希望。这就深化了“绿”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的含义。
结尾把青春与社会、国家、民族紧密相连,作品的含义更深一层。
教学设计参考
一、温故知新
1.通读所有的词语,读准字音。2.汉语词汇的构成方法很多,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词语的构成特点。再看这道题中的词语,它们在构成上有什么特点?
3.交流感受。
4.再说几个相似的词语。
二、词语拾趣
1.默读这道题,想一想它的规则是什么?
2.试着完成词语转换。
风格→风光→观光→(壮观)→壮丽 遗憾→遗言→(语言)→(语文)→(文学)
清凉→(凉快)→(快乐)→(乐观)→(观光)→霞光
3.出示相似的题目,多做几次“词语转换”的游戏。
三、互动平台
1.分角色读这道题中几个人的对话。2.从于蓝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评价一下,本单元的课文感人之处各在哪里,哪篇课文给你的印象最深?
3.理解秦学、郝思的对话,清楚两篇课文的线索。
4.补充“„„”里应该有的话。
四、口语交际
1.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⑴我们学了《儿子的创意》这篇课文,31
回忆一下,“儿子”为什么能得到国际大奖?
⑵人们常说:21世纪是创造型人才的世纪。老师相信,课文中“儿子”能做的事,你们也一样能做到。今天这节课就是一个创造的舞台,请你们大胆地来展示你创造的风采。
2.理解题意,开展交流。⑴读题。
⑵引导:①确立自己的“设计项目”。②初步确定自己的设计方向: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美观,还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⑶开始设计,可以画图样,可以写说明。⑷自由结合,模拟训练: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
⑸上台展示自己的设计,边演边评。师生从语言清楚、条理性强、内容具体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3.学习总结,自我评价。
针对这一堂课的学习情况,学生在“注意倾听别人发言”“清楚明白地把自己新颖的设计介绍出来”“能大胆交流”“受到同学好评”等几方面给自己打分。
五、习作百花园 1.读题明意。
⑴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⑵题目给我们准备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写学校生活、写家庭生活、写名胜古迹、写田园美景。这些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还想写什么?
2.回忆生活,交流感受。
⑴引导学生回忆他生活中最特别的一天,抽一个学生,让他把那天发生的事情讲清楚。
⑵学生相互交流。
⑶教师出示几份范文,交流评价,点拨写法。
3.指导习作,欣赏评价。⑴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⑵选择其中几篇,同学评议修改。
六、自主阅读园地
1.介绍冰心和她的作品:冰心的散文语言优美,构思精巧,富含哲理,引人深思。
2.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体结构,作者所爱的颜色的变化。
3.再读阅读提示,根据阅读提示边读边批。
4.交流批读情况。教师点评。☆冰心
冰心(1900—1999),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其父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
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
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举世为之瞩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
1926年回国后,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的笔名写了《关于女人》。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
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杨红宇 何敏)
本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和一个“积累与运用”。其中《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我和乌丽娜》是讲读课文,《天上的星星》是批读课文,《家乡的桥》是略读课文。几篇课文从精读、批读到略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美好心灵、美好情感”是这四篇课文共同流淌的旋律。《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中18岁的少女达格妮从音乐的旋律中听到了音乐家对她的祝福:“你是黎明的曙光,愿幸福陪伴着你”;《我和乌丽娜》讲述了我和德国朋友乌丽娜逛古城、数小桥的故事,描写了真诚的友情,飘散着丽江古城月光的味道;《天上的星星》描绘了作者心里最闹热、最快活、最令人梦萦魂牵的童年的星星;《家乡的桥》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故乡千姿百态的小桥,怀念和赞美了故乡。
由于本组课文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走进人物美好的心灵;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也就是要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积累与应用
(三)》中“温故知新”“语海拾贝”“互动平台”安排了一些积累语文知识和注意读写结合的学习内容。“口语交际”以蒂莉运用知识,拯救了上百人的生命为话题,展开议论。“习作百花园”安排了写下自己感受到的快乐,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第九课:献给守林人的女儿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内容,发现课文在叙述上的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几段音乐,最好是爱德华·葛利格的作品。
学生:听爱德华·葛利格的作品,搜集有关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资料。
教材简析
本文作者善于在生活中去捕捉美和发现美。《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一文使我们的心灵轻轻颤动,使我们在愉悦的心情中认识生活的美,感受心灵的美,激发了对生活的爱。
课文先写了达格妮18岁的时候,得到了意外的生日礼物——挪威音乐大师爱德华·葛利格献给她的乐曲。达格妮不敢相信这份珍贵而伟大的作品属于她,尽管心潮澎湃,可美妙的音乐仍使她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乐曲唤起了她的记忆,往事历历在目。
课文接着插叙了达格妮对往事的回忆,清楚地交代了乐曲创作的缘由。
然后讲达格妮知道了10年前的允诺实现了,音乐家爱德华·葛利格信守了10年前的诺言,用奇特的方式,将最美好的礼物送给了长大成人的达格妮。为了使年轻人热爱生活,音乐家心里具有对生活的爱,他敏锐地听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音响。他爱着勤劳的人们——包括这个提着一篮子沉甸甸枞果的小姑娘,爱那些平凡的人——即使她只是一个8岁的守林人的女儿,爱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的音乐送给无数个像达格妮这样对未来有美好憧憬的年轻人。
课文最后写达格妮接受了礼物,她更从音乐的旋律中听到了最深情、最美好的祝福:“你是黎明的曙光,愿幸福陪伴着你。”
本课教学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感悟心灵的美,激发对生活的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采用的插叙方式,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建议本课用1~2课时。解读与提示
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借助工具书特别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要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课文,你有怎样的感受?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
容,感受美。这两段中有两个“美”字组的词语,学生可以透过“美丽”“美妙”想象出达格妮的美丽形象和音乐会上美妙的交响乐。
交响乐: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乐曲,通常由四个乐章组成,能够表现出多样的、变化复杂的思想感情。
在读通、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达格妮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和体会,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旋律的美以及它带给达格妮的美好想象。
喧哗:声音大而杂乱。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
此处插入了10年前达格妮与音乐大师相遇的事,揭示了作品《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当她年满18岁的时候》的来历。
枞:冷杉。
这里音乐家分享了达格妮生日的快乐,还允诺了今后要送她生日礼物。
插叙到此为止。
这部分和第4段的疑问相照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释疑:这首乐曲是音乐家送给达格妮18岁的生日礼物。18岁生日是达格妮成人的标志。音乐家送礼物的时间是这样有意义,18岁的达格妮不再是孩子了,她的生活除了洋娃娃,有了更多的精彩;音乐家的礼物是这样特别,它伴随着达格妮以后的岁月;音乐家传送礼物的方式这样奇妙,它送给无数像达格妮这般年龄的青年。让学生细读这个部分,感受音乐家信守诺言和对达格妮的良好祝愿。正是音乐家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才能流淌出美妙的音乐,谱写出深情的祝福,传播着人间的幸福。《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也是作者美好心灵的写照,是人和人之间美好情感的写照。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音乐家的祝福。从中再次感悟音乐家美好的心愿,这是一位老人对朝气蓬勃的青年的寄语,激励青年以激情和勇敢创造自己的未来。同时包含着青年人对未来的憧憬。
识字与写字教学: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几乎”的“几”读,“得意”的“得”读,“枞果”的“枞”读。“抑”可以用“迎”字换偏旁,但要和“柳”字区别;“曙”字的右边是署名的“署”,上面是“”而不是“”。
课后1题: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不仅能体会到课文的语言美,同时能感受主人公的情操美。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更好地体会。
课后2题: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句子的含义。
⑴这份非同一般的礼物,其珍贵在于对诺言的信守。
⑵眼泪里包含着达格妮对往事的幸福回忆和音乐带给她的震撼。
课后3题: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插叙的特点。
选做题:目的主要在于积累。体会本课语言美的主要途径是朗读、背诵和抄写,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要指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一些段落,抄写一些优美的词句。
教学设计参考
一、入情入境,感受美
1.齐读课题,围绕课题,你想到哪些问题?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发生的事情。4.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针对课堂上生成,进行引导。
二、自读自悟,感悟美
1.文中蕴含哪些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勾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交流感受。
3.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到“美丽的光芒”“交响乐的美妙旋律”“旋律是那样美”“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等词,进而引出最珍贵的礼物:《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当她年满18岁的时候》。
三、细读分享,深悟美 1.欣赏乐曲,感悟美妙。陌生的大城市不同于家乡的大森林,是什么使达格妮仿佛回到了她熟悉的生活呢?
引导学生根据动作、神态,体会达格妮的心理活动。
喜悦——联系上文,就能读懂“陶醉”。“陶醉”表明了达格妮的心情,她忘我地沉浸于音乐会,沉浸在美妙旋律中。读句体会达格妮的陶醉以及她对美的向往。
激动——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问了自己一连串的问题。她激动得无法静听音乐。
惊喜——感受音乐的美妙,引读:忽然,她„„因为„„她不由问自己„„由于激动„„可„„她听到了„„
达格妮无法静听音乐,可她仍听到了,不只是听到,是„„她怎样沉浸在乐曲中?她为什么能这样沉浸?因为献给她的乐曲旋律是那样美丽,那样动人。
我们再轻声读课文第1~4段,把描写音乐带给达格妮美好想象的有关语句用自己熟悉的符号勾画下来,多读几遍,边读边体会。
抓住课后2题中的句子读书,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独特的体会。
2.回忆往事,体会美好。
深究为什么说“我一定要送的,但不是现在”。通过对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
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二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三是要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悟。
学习第9段,回顾第4段:联系上文,抓住“信守”“奇妙”展开对话。再联系下文,抓住“珍贵”展开对话。
此时,学生再读这个部分,体会音乐家的这份心意。
3.接受祝福,感受美意。
⑴调换顺序导读,让学生感受写作顺序。
我们再按照时间顺序来读读这个故事。先读第5~8段。那时,她还是个8岁的小姑娘,秋天„„十年过去了,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梳着金黄色的长辫„„现在,她知道了„„体会插叙用在这儿的好处。
⑵要联系下文,抓住“珍贵”展开对话。通过深读深悟,感悟音乐家的美好祝福。
引导学生听音乐,读第11段。在读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教师适当点拨,引出乐曲主题——你是黎明的曙光,愿幸福陪伴着你。
感悟年老的音乐家对青年人的祝福。
四、整体感悟,受启迪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你感受到的文中蕴含的美。
此时,达格妮想对音乐家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五、抄写背诵,积累美
总结写法。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抄一抄,并把它背下来。
☆爱德华·葛利格
爱德华·葛利格(1843—1907),挪威最杰出的作曲家。生于卑尔根,15岁时去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后去哥本哈根从加德为师。1864年结识了作曲家里夏德·诺德拉克后,共同从事研究挪威民间音乐的工作。1867年创办了挪威音乐学校,根据挪威诗词创作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抒情歌曲,整理改编民间歌曲。
葛利格能巧妙地将主题用古典结构形式和现实的传统音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它与真正的民间音乐难以分辨。在创作中,他经常突破一些清规戒律。1868年创作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使他成为当时作曲家中的佼佼者。后期作品,一般都采用短小抒情形式,十分成功。代表作为交响组曲《培尔·金特》。
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德彪西等都曾受到他的影响。他在挪威威望很高,逝世后受到国葬。
☆关于作者
巴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是中国读者十分熟悉的苏联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巴乌斯托夫斯基以抒情散文独树一帜,影响至今不衰。
板书设计:
第十课:我和乌丽娜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这一理念,从课题切入,在品读文本中讨论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什么这两个统领全文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多元对话中获得超越自我、超越文本的情感体验。教材的人文素养承载于语言文字中,教学中力图从两性整合、三维统一的角度去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从“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中,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以及“我”和乌丽娜的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这一段。教学重点
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丽江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
教学难点
透过文字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同学们,金色的读书年华,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珍藏,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学,还有同桌。在这些同学中,你和谁的友情最深,能简要地谈谈吗?(引领学生以难忘的友情为主题,进行口语交际)2.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我”和乌丽娜怎么样?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从这件事中能体会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学生字、词)3.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和学习生
字的情况。
(1)初读课文,注意长句子的自然停顿,如: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2)学习生字,从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①音: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如“酥”“诧”“捶”“宅”。
注意多音字“娜”。
②形:注意区分“宅——诧”的字形。③义: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如果与课文理解紧密相关就留到后面随文学习。
4.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初步解决下面的问题: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古城丽江给“我”和乌丽娜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三、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一)回顾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
(二)从课文对“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的叙述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1.体会丽江的美。勾画出描写丽江的句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老师点拨以下几点:(1)整体描写。
①扣住“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体会古城富有情趣的布局美。
②扣住“一千多年的历史”和“四方街的建筑特点”体会丽江城的古味。
(2)局部描写。
“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①“水”:水的特点是什么? 清亮:扣住“倒映着白墙灰瓦,还有那在水边浣洗„„特别好看”理解。
活跃:扣住“流下来”“冒出来”“哗哗哗”“汩汩汩”“穿行”等词语理解。
②“桥”:桥的特点是什么?(林林总总)“林林总总”什么意思?(形容繁多)桥林林总总体现在哪些方面? 数量多:354座。
样式多:石板桥、木板桥;石拱桥、木拱桥;单孔桥、双孔桥、多孔桥。
材料多:石头、木头。
雕刻丰富:有东巴象形文的吉祥语,有东巴神舞,还有各种鸟兽花木。
(3)总结过渡。
这“水”和“桥”给丽江带来了什么?又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什么?
2.从具体词句中朗读体会“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的快乐。
如“我们流连在水边,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3.小结:丽江的“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从这快乐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乌丽娜对美丽的丽江古城深深的热爱,这种热爱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
能看出,找出具体词句朗读体会。
4.学到这里,你觉得乌丽娜是个怎样的孩子?
小结:这样的孩子谁都喜欢,“我”更是与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分别一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丽江古城》的邮票,决定给乌丽娜写封信,把邮票寄给她时,想一想,在信中“我”会对乌丽娜说些什么?
四、感悟表达,积累背诵
1.课文在叙事中写景,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的?
2.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特别好看”。
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天上的星星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批读课文,西师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出现了批读文的教学,到现在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学习批读课文的经验。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采用了“抓重点词句体会”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充分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想像、赏析、理解,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利用批注,去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领悟作品的内容,并逐步学会自主探究阅读、习作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理解、学会欣赏。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本课带有生字的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积累优美词句。
3.能读懂课文,想象“月明星稀”的景象。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星星的喜爱之情。
4.能仿照旁批,写出自己读课文的体会。
教学准备
朗读磁带,有关夏夜星空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教学过程
一、由词语引入课文学习课件出示以下词语: 无聊榆树陡然蓦地调皮鬼精灵 灿灿的灼灼的弱弱的漠漠的
面面相觑不得其解目不暇接大吃一惊 精光灵气没精打采天涯海角 1.抽生读词语,齐读词语。
2.如果能够体会一下词语的意思,你能
读得更好。读这些词时要把词语的含义连同你的想象都留存在心间。再读一读,好吗?相信在后面课文的学习中你会理解得更好。
3.在你们心中,星星是什么样子的?在夏天的夜晚,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请你说一说。
过渡:夏天的夜晚,天上有无数的星星闪闪发光,星星们就像孩子们那样调皮、可爱,让夏夜的天空显得那么的热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天上的星星。(齐读课题)
二、快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们”对星星的喜爱?
三、精读课文,品味星星的“热闹”和“月明星稀”的景象
1.生自读文,把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勾画出来,并在课文旁边批写自己的体会。
2.学生汇报交流。(课件出示以下句子,随学生的汇报呈现。)
预设1:
啊,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愈数愈多。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理解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
预设2:
一时间,夜空一片闪亮,像陡然打开了的百宝箱,灿灿的,灼灼的,目不暇接。这些星星又像是无数沉睡的孩子,蓦地睁开了光彩的眼睛。“目不暇接”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两个句子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吗?(陡然——蓦地)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预设3:
它们真是一群孩子呢,一出现就要玩一个调皮的谜儿!这些鬼精灵,从哪儿来的?是一个家族的兄妹?还是从天涯海角集合起来,要开什么盛会呢?
从这句话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喜爱之情,星星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
预设4:
夜空再也不荒凉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学狗的,有操勺的,有挑担的,也有高兴极了,提了灯笼一阵风似的跑的„„
从“热闹”一词体会到什么?星星们是怎样“热闹”的呢?这些都是对星空中一些星座的描写。你能根据平时对星空的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有„„有„„有„„”来说说星星们热闹的样子吗?
3.星星是这样的美,天空是这样的热闹。可当月亮出来了时,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为什么“大吃一惊”?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月明星稀”的内容,用“”勾画出来。
(1)学生自读课文。(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①我们为什么会“大吃一惊”? ②“面面相觑”是什么意思? ③我们似乎明白了什么?
你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我们对星星的喜爱?理解“可怜”“不忍心”“不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等句,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怜惜之情。
四、总结,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本文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优美。
2.学了本文,体会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可从文章感情、表达方法、字词积累、写作等方面来谈。)
附: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家乡的桥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形成知识体系,还要构建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通过听说读写,积累、吸收语言,形成语感,从而形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家乡的桥》是一篇文字优美、意境悠远的文章,课文的特点就是美,从这一点出发,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字里行间去感受江南水乡那份意境,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那份情怀,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积累去了解美,感受美,进而学会欣赏美。提高语言感悟、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家乡小桥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
3.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爱乡、怀乡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小桥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怀。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领略作者对家乡的桥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推荐诵读王维的《归崇山作》一诗,了解诗意。
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启发,引出课题
读《忆江南》。小桥流水人家,青山绿水环绕,这就是美丽的江南。今天就让我们
跟随课文走进江南,去领略迷人的江南景致,尤其是那令作者无比留念的家乡的桥。(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生字、词;想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品读课文,了解特点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家乡的桥。
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小桥多、桥形独特、桥名美。
3.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地方,读出美感。重点指导:
(1)桥连接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那不经过八座十座小桥才怪哩!
(2)夜里,你撑条小船穿过去,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夜里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会听到什么?要求读出夜的宁静、和谐,体会情境美。
(3)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
课件演示草、篆、隶、楷字体,体会“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词的意思,并通过给各种桥配不同字体的桥名体会“相衬相映”。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四、探究体验,感悟桥趣
家乡的小桥不仅造型千姿百态,而且桥的名字也非常美,让人领略到江南水乡的特色,真令人向往!在这么美的地方一定留下了我们愉快的童年生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5段,思考:(1)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2)说说桥乡孩子可以参加哪些活动?想象一下他们在各项活动中的乐趣。
2.指名反馈。
引导学生读好重点句,说说体会。“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悠悠的风,轻轻荡漾的波,转眼就把我们送入了梦乡„„”
3.小结:家乡的桥真是我们的乐园!有感情地朗读第5段。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作者忘不了家乡的桥是因为(),(),()„„是啊,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回忆,令人向往。难怪作者爱乡的情怀如此浓烈,难怪他一直最恋的还是家乡的桥。
2.读了课文,也说说我们的家乡。家乡的什么地方是你的乐园?说给大家听听。
附:板书设计
积累与运用(三)
设计理念
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着力体现个性化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教师素养着力体现: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和多元的解读,善于运用评价语言,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教学目标
1.复习学过的关联词,体会因果关系的不同表达方式。
2.丰富词汇,寻找规律积累语言。3.了解习作结尾的多种方式方法。4.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的习惯,积极参与讨论。在活动中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
5.留心自己在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快乐时光,并能有条理地记录下来。6.自主阅读短文,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
1.因果句式的正确运用。2.学会词汇归类积累。
3.学习在习作里用上恰当精彩的结尾。教学准备
1.搜集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2.搜集文章的精彩结尾。3.搜集有关海啸的知识。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自读下面的句子,留心加点的词语,想一想句式有什么特点?
2.和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用上加点的词语说出更多因果关系的句子。
4.讨论还可以用哪些词语说出因果关系的句子。
二、语海拾贝
1.自由读一读下面的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每一竖排的词语的特点。3.你还能说出哪些类似的词语。4.根据词语的意思积累巩固。同桌相互交流积累经验。
三、互动平台
1.自读下面的对话,说说他们讨论的是什么话题?
2.这几种文章的结尾,你在习作中用
到过吗?跟同桌介绍介绍。
3.你看到过或者用过哪些结尾?全班交流。
4.老师举荐学生习作中好的结尾,让学生知道写好结尾并不难。
四、口语交际
1.谈话导入,激发谈话兴趣。同学们都爱听故事,读读看,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可讲解一下有关海啸的知识)
2.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了什么? 3.根据“有人说„„”的提示,你赞成什么看法?或者你还有什么看法?在四人小组中进行讨论。
4.请每种观点的代表发言,鼓励有相同看法的同学补充。
5.老师小结。
五、习作百花园
1.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一定得到过不少礼物,它们或是一个精美的物品,或是一句动人的话语,或是一次难忘的体验„„到底是什么样的礼物?又是怎样得到的呢?你感受到快乐了吗?现在就请孩子们闭上眼睛,回忆这些快乐的情景。(和同桌说说。指名和全班同学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要说出重点环节和真实感受。)
2.明确习作要求。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自己亲历的感受。同学们说说看本次习作还有哪些要求呢?学生先读读本单元习作要求,再谈自己的意见。老师总结。
(1)写明是怎样的礼物?
(2)礼物的由来。(写清楚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3)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4)注意开头、结尾的写法。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自评习作,修改。5.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6.学生根据评价意见、建议,再次修改习作。
7.请学生上讲台念自己的习作或结尾。教师总结学生本次习作的优、缺点。鼓励学生留心生活,在日记、习作中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六、自主阅读园地
激趣导入:平时同学们常感到写作文、写日记困难,不知写什么,那是你们没有发现生活中的美和有趣味的事,但读了下面这篇文章,你们就会有一双会发现的明亮的眼睛了。
1.快速默读短文《送你一双亮眼睛》,想一想“亮眼睛”指什么?
2.继续读短文,把打动你的地方勾画出来,并试着在旁边写下你的感想。
3.全班交流。板书设计:
第十三课:毕升的梦想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在读中体会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在读中感悟毕升在发明活字印刷术过程中的投入。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个性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毕升在发明活字印刷术过程中的努力和投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4.学习抓住关键词概括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过程的方法。
教学重点
从直接描写毕升的语言、行为的语句中,感受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为实现梦想的努力和投入。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关键词概括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过程的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毕升的资料,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课
1.同学们,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中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为我国古代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它的发明者就是——(板书:毕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3课。学生齐读课题《毕升的梦想》。
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教师相机梳理问题:毕升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梦想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毕升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梦想的?结果怎样?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学生回答问题。师小结:我们围绕课题提问,再把这些问题用一段通顺的话联系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归纳主要内容的一个方法。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勾画四字词语。
4.检查学生生字和词语掌握的情况。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请你朗读课文,课文的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活字印刷术的重要作用?请你读课文7、8段,一边读一边勾画。
2.说说为什么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让学生们体会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引导学生读出赞扬的语气。
3.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真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时忘我的投入。请你们细细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最能表现毕升为实现梦想废寝忘食的词语或句子勾画出来。
4.抽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相机点拨。“一个叫毕升的人在雨中慢慢地若有所思地走着,好像丝毫没有感觉到早春的小雨已打湿了他的衣衫。”引导学生体会“若有所思”的意思,体会“丝毫没有”的表达效果,再引导学生读好这个句子。
“一句话让毕升茅塞顿开,他猛地一拍脑袋:‘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说完,他立即跑出家门。他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一点儿也没有听到妻子在后面的呼唤。”引导学生体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意思,体会“一点儿也没有”的表达效果,再引导学生读好这个句子。
引导学生抓住“自言自语”“念念不忘”“冥思苦想”体会毕升为实现梦想的执著。(适时板书:若有所思、冥思苦想、念念不忘、自言自语、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同学们,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细节的描写,才让我们体会到了毕升在实现梦想过程中的艰辛与投入,我们习作时也应该注意人物的细节描写,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才鲜明、生动。
四、根据提示,复述课文
同学们,黑板上的词语概括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过程,请根据这些词语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过程。
自由说,再抽学生复述。引导学生对同学的复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与编者、作者、教者深层次对话的过程。本课的教学设计充分挖掘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围绕“最佳路径”这一焦点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与学生、与老师、与文本进行对话。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对话中让学生的语言学习与精神成长和谐前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以人为本的思想。学习格罗培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精益求精的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困扰了他很久的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这句话,感悟以人为本、尊重主体的思想。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教学时间
第十四课:最佳的路径
2课时。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解题:什么是“最佳”?什么是“路径”?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你认为最好的路径是什么样子的?大胆设想一下。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生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标上段的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词,对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抽生读文。检查并纠正字音。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可查字、词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4.师抽生汇报:微不足道、旖旎、迎刃而解、绵延百里、优雅几个词的意思。提出还未弄懂的问题。
5.学习课后生字、词。读准音,记清形。重点词:旖旎。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依次出示“设计”“最佳设计”“世界最佳设计”三个词,你感受到什么?文中讲哪一条路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引出课文最后一句话,该怎样读这句话?
2.迪斯尼乐园的路径具有什么特点?读课文最后一段,用笔勾画出来。(板书:自然天成、新颖别致)出示课件或图片,展
示迪斯尼乐园的人行道,相机理解这两个词语。
3.看了这条路,你还想用什么词来形容?
4.这条路的设计者——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格罗培斯是如何设计出这样自然天成、新颖别致的路径的?生小组合作学习3~5段,用笔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并从中寻找答案。
5.抽生汇报。
课件出示“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困扰了他很久的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这句话。
讨论: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受到了什么启发?为什么困扰了格罗培斯很久的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引导学生思考人们为什么喜欢到老太太的葡萄园里摘葡萄?如果你到这个葡萄园里摘葡萄,会有什么感受?体会“给人自由、任其选择”是自主、尊重、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启发学生感受格罗培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相机板书:以人为本)指导学生朗读。
从卖葡萄的老太太那里得到了启示后,格罗培斯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思考:在生活中,你认为还有哪些东西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这些东西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6.格罗培斯的成功还在于什么? 课件出示课后第2题,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启发学生思考: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你从格罗培斯那里得到了什么启示?指导生读好这些句子。(相机板书:精益求精)(三)回眸课题,提炼升华。
1.题目《最佳的路径》仅仅是指的这条路吗?还蕴涵着什么?引导学生领悟以人为本、精益求精也是成功的最佳路径。(板书)2.如果让你来做迪斯尼乐园的导游,你会怎样有创意地给游客介绍这条曾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的路径。
板书设计:
解读,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蒂姆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培养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联系课文理解本课重点词语,体会蒂姆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也许,在别人看来,蒂姆的一切举动都超凡脱俗,而在蒂姆眼里,让人类共享知识和互相协作是理所应当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体会蒂姆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第十五课:迟到的奖赏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多边深层的对话,从而达到积累语言,激荡心灵,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本课的教学力求通过对文中蒂姆的所作所为、所言所思进行深入的学习、思考,以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思想境界和编者意途。提倡多元
课件制作,搜集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2004年,在芬兰埃斯波市举行的一个仪式上,芬兰技术奖基金会授予49岁的蒂姆全球最大的技术类奖——千年技术奖。这是一个迟到15年的奖赏,你想知道为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句子读通顺,将字音读正确。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用笔勾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这些生字。同时将你不懂的词作上记号。
2.抽读课文,学生评,师生共同正音。3.小组交流,采用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解决不懂的词语,老师相机指导。
4.教师出示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词语,读词,检查学生理解情况。同时让学生看着这些词语,大致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5.教师指导记住字形,书写课后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许多人都觉得蒂姆获得“千年技术奖”是当之无愧的,你是怎么看的?学生边读边作勾画,作批注。
2.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答,结合课后2题的词语相机理解以下几个句子:
(1)在他之前,没有浏览器,网络世界一片空白。万维网的诞生给全球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一举打开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便之门。
学生汇报,互联网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方便?什么叫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教师小结,蒂姆发明的万维网为信息的交流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在他将自己的发明公布于众之后,互联网立即风靡全球。不久,网络公司便风起云涌。一夜之间,一批富翁宣告诞生。而“万维网之父”蒂姆却分文未取,依然进行着自己清贫的科研工作。
3.理解加点的重点词语,把蒂姆的行为与其他人作对比,体会他的高尚。
4.教师补充资料:天下真有免费的午餐。蒂姆将自己的发明无私地奉献给了全世界,分文未取。他给无数人创造了暴富的平台,自己却一直苦于无钱修厨房。当十五年后蒂姆拿到100万欧元时,他这样说:“这的确是个惊喜,但金钱还不至于让我疯狂。100万欧元的奖金我得妥善分配。我家住郊区,子女上学不方便,另外,妻子总在抱怨,说我们该修修厨房了。”
有谁知道,当蒂姆给了无数人财富的时候,他自己的生活却有这么多的困难?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蒂姆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反复读,认真体会。
5.有的人说蒂姆太傻,有的人说蒂姆是超凡脱俗,你是怎样想的呢?找出蒂姆说的话,用笔勾画出来,写出你的体会。汇报交流。通过理解蒂姆说过的话,来理解“在蒂姆眼里,让人类共享知识和互相协作是理所应当的”,从而体会蒂姆身上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6.教师小结本文。
7.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认真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