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热容1教学设计书
沙溪初级中学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
第十六章 第3课时 比热容1 教学设计
——何婷婷
一、学情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中本节教材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总结归纳得出结论,最后用探究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通过查阅解读比热表,懂得比热容的影响因素。(3)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3)通过对比热容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沙溪初级中学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
(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比热容的概念。
(2)联系社会生活应用其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二)教学难点(1)比热容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
1、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通过这三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2、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法:这种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使他们对比热容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了让学生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在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后,让学生利用比热容的知识去解答生活中的事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烈日当空海边的图片 提出问题:当你在烈日当空在海边游玩时,你会发现:岸上的沙子
热得烫脚
,而海里的水
凉凉的。这是为什么?
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这之前都没有追究过为什么,在这里老师提出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二)实验探究,培养能力,新课讲授
1、从生活走向物理
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
1、烧开一壶水和半壶水哪个需要时间长?
2、一壶水加热到50℃,另一壶水加热到80℃,哪个需要时间更长?
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得出:物体所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递进提问: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否还跟其他因素有关?
提示: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当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 作出猜想: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实验探究
沙溪初级中学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
(1)实验目的:探究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2)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两种实验方案并派代表说出实验方案:
A、水和煤油的质量相等,让水和煤油的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比较加热时间。
B、水和煤油的质量相等,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水和煤油的温度升高的度数。
(3)方案确定后,小组讨论:1)实验过程中要测量哪些物理量?2)小组怎样分工合作?(4)进行实验(两人为一小组)(5)记录实验数据
(6)分析实验数据(7)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A、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温度时水比食用油吸收的热量多。B、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热量时,食用油比水升高的温度大。
教师引导总结: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
探究目的: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先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同学间交流评估,互助提高,最终找到最佳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3、比热容
根据实验的结论,教师提问学生“为了表示物质吸热本领这种热学特性”物理学中引入了什么概念,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得出比热容的概念。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比热容的符号:c(3)比热容的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4)单位的符号:J/(kg·℃)
沙溪初级中学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
在讲解比热容的定义过程中,提示学生要记住水的比热容,并以水的比热容作为例子,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定义。
(5)让学生观察表格,学会分析表格,获取有用的信息。
4、生活、物理、社会
“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汽车发动机为何用水来冷却?
(2)冬天的散热器(俗称暖气片)为何用热水供暖?
(3)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回到开课前所提到的问题
当你在烈日当空在海边游玩时,你会发现:岸上的沙子热得烫脚,而海里的水凉凉的。这是为什么?(4)为什么内陆地区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的大?
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使所学的知识为生活服务,符合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三)课堂总结
1、物质的比热容跟密度相似,也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2、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的符号:c(3)比热容的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
单位的符号:J/(kg·℃)
六、教学资源:课件(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件)
七、课时录像、文字实录(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时实录)
沙溪初级中学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
八、练习与作业(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练习)
九、反思与建议
《比热容》第1课时是第十六章的第三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的心得体会:
比热容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建构起比热容的概念,了解比热容较深的内涵、较广的外延,弄清比热容与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个概念间的关系,能结合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以烈日当空海边的图片为开端,根据生活经验学都知道沙子惹得烫脚而海水是凉凉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这之前都没有追究过为什么,在这里老师提出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因利势导继续提出两个问题:
1、烧开一壶水和半壶水哪个需要时间长?
2、一壶水加热到50℃,另一壶水加热到80℃,哪个需要时间更长? 根据生活学生谈论得出物体所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教师再进一步引导,让学生猜想出物体吸收热量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从而顺其自认的把学生引导到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上。
(二)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要充分展示控制变量法,①为什么用两个相同的金属盒?②铁板的作用是什么?③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不用铁板可以吗?④书中选用铁板的目的只是为了均匀加热吗?⑤要比较温度还需要哪些器材?要比较质量呢?⑥怎样设计记录表格?⑦在什么条件下比较吸热能力的强弱?⑧比热值大只说明吸热能力强吗?让学习小组带着这些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书中的实验原型,融会贯通理解比热容的含义。有待改善之处
上完整节课后感觉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比热容的含义,纠其原因主要是实验用的时间太多,没有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利用比热容的概念对生活的实际问题解答,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但中,感觉时间有点仓促。
第二篇:比热容教学设计
比热容教学学案
夏超
2011-3-2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量概念,知道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热量的单位。(2)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知道比热容的单位,会查比热容表,会用公式进行计算热量。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教学方案,(2)通过运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理解一些简单现象,认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教学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激发探究热情。
(2)通过比热容的运用,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比热容概念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导入新课:复习热量的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比热容
五、教学过程: 1.什么是热传递?
2、什么是热量?
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
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多少。
二、热量的符号:Q
三、热量的单位:焦(J)
1例举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比热容的现象 1…… 2…… 设置悬念……
师(总结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本领的大小。反之,让这三种沸腾的物质温度降低零摄氏度,那种物质温度降得最快? 2.师:怎样表示各种物质在这种性质的差异呢?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的本领呢?
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
由于没有试验器材,教师只能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并设计表格…… 归纳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引出:比热容---表示物质吸热本领的大小)板书
一、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二、比热容的符号:(c)
三、比热容的定义式:c=Q/mΔt
四、比热容的单位:焦/(千克.℃)[J /(kg.℃)]
五、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师: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板书比热容的概念)
引导学生分析书上的数据,得出规律:
1、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2、液体的比热容一般大于固体的比热容
3、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比热容不同
4、水的比热容比较大
六、热量的计算公式, Q=cmΔt 2.问题: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学生答…
3、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学生答…
4.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5.师(继续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醋、菜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书上的例题:第1题 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比热容比较大这一属性?
2、为什么夜间稻田里要灌水?
第三篇:比热容教学设计
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知道比热容的单位,会查比热容表,会用公式进行计算热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2)通过运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理解一些简单现象,认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激发探究热情。
(2)通过比热容的运用,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比热容概念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问题: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学生答…
2、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学生答…
3.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学生答…
(说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师:物理方法:控制变量法
师:在水的质量一定时,水的温度变化不同,如何判断水吸收的热量多少呢? 生:……
师:通过加热时间来判断吸收的热量多少的。学生讨论:并尝试总结结论
结论: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Q)与水的质量(m)有关,与水升高的温度(Δt)有关
在水的质量一定时,水的温度变化越大,水吸收的热量越多且
在水的温度变化一定时,如果水的质量越多,水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 1.师(继续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师(总结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本领的大小。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请同学们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桌面上事先摆好了水、煤油、天平、量筒,酒精灯、固定架等器材)
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并设计方案。
(说明:教师要加入学生的探究设计环节,倾听学生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说明:通过交流,使学生从别人的方案中得到有益的启发,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实验完成后,老师请几位同学将数据填到黑板上的表格中。学生进行实验,填表:
表1 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 表2 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说明:取得学生大量的数据,便于总结结论。)
师:请同学们从这些数据中,总结出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
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说明:此环节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3.师:怎样表示各种物质在这种性质的差异呢?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
(引出:比热容---表示物质吸热本领的大小)
多媒体:让学生了解物质温度降低时放热本领也与物质的种类有关。比热容也表示物质的放热本领
一、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二、比热容的符号:(c)
三、比热容的定义式:c=Q/mΔt
四、比热容的单位:焦/(千克.℃)[J /(kg.℃)]
五、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师: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板书比热容的概念)
引导学生分析书上的数据,得出规律:
1、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2、液体的比热容一般大于固体的比热容
3、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比热容不同
4、水的比热容比较大
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比热容比较大这一属性?
2、为什么夜间稻田里要灌水?
已有 0 人推荐
第四篇:比热容教学设计
《比热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知道这一特点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4、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5、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制定实验探究方案;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等效替代法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时候有一个梦想:去大海边玩。同学们想去吗?听去过海边的人讲,海水很凉,砂石很热,你想知道原因吗?
(创设物理情景,在自然导入新课的同时,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
二、新知探究
(一)、提出问题:生活经验检查
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与水温升高的多少有什么关系?请你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来说明。
1、用同样的炉火分别烧一大锅水和一小杯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谁吸热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
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种情况需要吸更多的热?(这种设置问题的方法,比教材中直接提问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么关系,更具开放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出结论: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学生得出:对于同一种物质,物体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_越多_____ 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一种是水,另一种是砂子,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同,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猜想物质吸热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使探究目标更为显性化。)
(二)、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让相同质量的水和砂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研究它们吸热能力的差异。
2、实验器材:两支酒精灯、两个金属盘、两个铁架台(带铁夹)、两块石棉网、质量相同的____和____、两支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引导学生既然物质吸收热量可能与质量、温度变化、物质种类有关,那么该实验用什么探究方法。)
3、怎样确定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学生经讨论认为: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间接反映物质吸热多少。(教师强调:必须保证热源相同且较稳定。体现转换思想)
4、动画播放实验过程 数据记录表
展示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5、分析论证
结论一: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结论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小 结
物体吸收的热量不仅与物体的质量、物体温度的变化有关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6、交流与合作: 提出问题:
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呢? 观察表格 类比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
表一采用“相同体积比较质量”,即用相同体积比质量,从而引入密度这一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
表二应采用怎样的方法从热学角度比较物质的这种特性呢? 结合表格中的数据谈谈你对比热的理解:
质量为m千克 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t℃,吸收了Q的热量?质量为1千克的这种物质,温度升高△t℃,吸收了_____热量;
质量为1千克的这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了热量________。
6、练习巩固:主要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的应用事例,使物理走向社会,及时反馈矫正。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详案
聂家满族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2018—2019学上学期教学设计
《比热容》
聂家满族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学部)
霍 键
第五篇:比热容教学设计
三、比热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重难点
1.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食用油),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 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食用油;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食用油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另外,装水和食用油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食用油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观察水和食用油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①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 g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③记录水和食用油开始时的温度;④同时对水和食用油加热,记录在加热1 min、2 min、3 min……时水和食用油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食用油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唯一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J。展示问题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J=8.4×103 J。展示问题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3.Q吸=cm(t-t0)。4.Q放=cm(t0-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