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解析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雨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2.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 1.了解作者及背景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 1 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2.文体知识
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黑线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这个诗派的鼎盛时期。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其他主要代表诗人有陈江帆、南星、徐迟、番草、玲君、吴奔星、路易士等。3.积累基础字词(结合导学案内容)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寂寥(jì liáo)
惆怅(chóu chàng)
(三)合作探究
1.听范读,学生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雨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诗歌描写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营造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迷离、超然、朦胧的抒情意境。
(2)《雨巷》中主要写了哪两个意象?怎样理解和欣赏这两个意象?
明确: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 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也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2.文本分析
(1)《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能否将句中的两个“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姑娘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而且“飘”字与前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组合。总之,“飘”字生动地描述出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2)《雨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咀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听和自白里,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
(四)疑点探究
《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姑娘”当然有其象征意义。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象。有时候,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来讲,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五)拓展延伸
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试多举几例加以分析?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 3 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积累文学常识。(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2.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独具特色的意象。(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分析并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有一座桥,风景优美;有一首诗,脍炙人口;有一个人,风流倜傥。现在,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这座桥,感受这首诗,解读这个人。
(二)自主收获 1.了解作者及背景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人物。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他是主要成员之一。徐志摩的诗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字句清新、音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富于变化。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徐志摩追求个性解放,生活理想是:爱、自由、美。《再别康桥》的写作有两种说法。一种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此诗。一种是,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 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2.文体知识
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自由散漫,而努力地去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他创立了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新格律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积累基础字词(结合导学案内容)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
笙箫(xiāo)
(三)合作探究
1.听范读,生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再别康桥》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景物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等。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2.文本分析
(1)《再别康桥》的开头一节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尾一节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与“悄悄”可以互换吗?
明确:不可以。“轻轻”放在第一节,为全文定下轻灵、潇洒的调子,为下文抒写自己对母校“彩虹似的梦”作铺垫;而“悄悄”放在最后,与上节中的“沉默”相呼应。开头“轻轻”重在表达来时心情的欢欣愉悦,结尾“悄悄”重在表达去时情感的默然神伤。(2)《再别康桥》中描写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感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诗中描写了诗人再别康桥时所看到的特定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河畔、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笙箫和想象中沉默的夏虫。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图画,这幅图画融入了诗人对母校的深沉的爱,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愁别绪。这种情绪还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整首诗,情与景高度融合,物与我浑然一体,构成了柔婉清新的意境。(3)如何理解《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明确:①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的视觉以无限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 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②音乐美,是对诗歌的节律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押韵,韵脚为:来、彩,娘、荡,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③建筑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一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四)拓展延伸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作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第二篇: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雨巷》21.
《诗两首 雨巷》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2.反复诵读,抓住意象,体会意境。
过程方法:在合作讨论中,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主阅读,合作讨论,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知人论世。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抓住意象
(二)、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 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多媒体展示)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多媒体展示)
补充: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第二年,1936年,与小他12岁的穆丽娟结婚,这场婚姻仅维持四年。1940年俩人离婚。两年后,戴又与小他21岁的杨静结婚。生了两个女儿,到1948年又以离婚结束。建国后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负责法文翻译,但此时他哮喘病非常严重。1950年二月去世。
三、赏析全诗。
(一)听朗诵,正字正音(多媒体)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 chù)颓圮(tuí pǐ)寂寥(jì liáo)
(二)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谈谈自己的初读体验。整体感受诗歌。
(意象美、意境美、音节美,至少要说出音节美:押韵、复沓、重叠)
1、全诗主要内容:(特定的场景,特定的氛围)
渴望在雨巷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逢着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 姑娘走出雨巷,消逝在我的视线中
2、诗人感情的变化分析:
(从渴望逢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到逢着了她,再到姑娘从视线中消逝,诗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满怀期待 惊喜欣慰 怅然若失(惆怅)
3、姑娘形象分析
(品味诗歌,体味诗中姑娘的形象,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
总说:是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像丁香花一样,把“姑娘”比作“丁香”,即具有丁香花的品格特点——美丽、高洁而又充满愁怨(结合诗中的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把握)。
4、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仅仅是指一个人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寓意?
——启发学生自己讨论分析,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对学生分析结果的对错作过多的评价。能理解为象征“诗人的理想和追求”的则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5、既然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可能还有其他的深意,那么,作为姑娘出现的背景的“雨巷”有什么特点?是否也有其他的含意?试作讨论分析。
——“雨巷”的背景特点必须要学生从相关的诗句中体会出来,至于“雨巷”更深一层的含意,则视学生的分析能力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必要作硬性讲解。明确:
“雨巷”的特点:阴暗潮湿,雾气迷蒙,也许正好象征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阴暗沉闷
6、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小结:
满怀期待 惊喜欣慰 怅然若失(惆怅)
(三)二读诗歌,体会意象
1、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你能否展开想象勾勒一幅“雨巷”中的图景?
2、自主阅读,找出本诗的意象。(多媒体)明确:丁香、雨巷、油纸伞、篱墙,3、合作讨论:每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明确: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两边是静默的人家,偶尔有人匆 匆走过,意境充满了朦胧美。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希望渺茫,徘徊不前.油纸伞,有一种古典,神秘,怀旧的感觉。颓圮的篱墙,更有一种破败,凄凉。
4、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什么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 不是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 不是一支春带雨梨花?而非要是丁香呢?(学生查阅资料)明确:丁香花,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5、学生总结:丁香姑娘的形象?
明确:美丽,高洁,结着愁怨,彷徨; 冷漠, 凄清,又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静默,消散
(四)三读诗歌,主旨理解
合作探究:这个“姑娘”代表什么?(结合下课后第二题)
明确:(1)根据诗歌内容,姑娘就是姑娘,诗人当时22岁,说他沉醉于爱情,这是首爱情诗。
(2)结合时代背景,姑娘是我心中的理想。
补充背景:《雨巷》这首诗是作者1927年夏天创作的,当时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原来热情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黑暗的深渊。戴望舒此时才22岁,之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到1927年3月还曾因此被捕。四一二政变后,他就一直隐居在江苏。此时他很傍徨、很痛苦,他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他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所以姑娘可以是他心中的理想
(3)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想象的补充。我们看姑娘是忧郁彷徨的,作者当时的处境也是忧郁彷徨,而且诗中多次出现“像我一样”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另一个层面的我。
教师总结:无论怎样理解姑娘的形象,我们看到诗人最终都没有放弃对姑娘的期望,没有放弃对美与理想的孜孜追求。都说《雨巷》这首诗美,音节美、意象美、意境美,在我看来,它的作者戴望舒本身就是一种美,在它身上体现着一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苦苦追梦的执著美。(播放《雨巷》歌曲)
(五)四读全诗,加深感悟
最后在歌曲的旋律下再次齐读本诗。感受它朦胧而无限的美。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意象:雨巷 ——追求之路 油纸伞——古典神秘
丁香——愁绪
姑娘——象征爱情、理想、自己
第三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 再别康桥》教案
《诗两首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难点】
从“三美”入手,赏析《再别康桥》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在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
“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它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整体构思与思路 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
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三)从意象入手鉴赏诗歌。
1、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3、与其他送别诗相比较,本诗情感上有何不同?
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的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
(四)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节奏感 旋律美弹跳性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阕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五)迁移练习: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6
1、朗诵、背诵该诗;
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第四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之《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了解诗歌借意象抒情的方法。
2、鉴赏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初步了解诗歌怎样运用语言加强抒情效果,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3、学以致用,掌握一点诗歌借意象抒情、用语言传情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1、“读,品,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2、情境诵读,品味诗歌舒缓悠扬的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进步青年在白色恐怖笼罩的社会中苦闷彷徨的心境,理解诗人对美的追求。
2、感受诗歌的忧伤哀婉但充满追求的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理解“雨巷”、“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内蕴的情感。
2、入情诵读,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创设欣赏诗歌的情境。
2、对话交流,在合作探究中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素。※ 课前氛围营造:播放《雨巷》的歌曲。※ 课堂板书 雨巷(戴望舒)
走入美丽的诗歌天地,分享快乐的写诗过程:
1、语言美:句式、用词、押韵
2、意象美:比喻象征,形象传情
3、情感美(查字典)“彳亍”:chì ch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圮”:“pǐ”,毁坏,倒塌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背景音乐——《雨巷》歌曲 板书:走入美丽的诗歌天地。
(一)检查预习:
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你圈画出哪些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帖此感受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主要内容:诗人追寻丁香女子而不得。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独自、彷徨、寂寥、忧愁、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等。感情基调:低沉伤感,忧郁哀怨,惆怅无奈。
(二)情境导入:
这首诗弥漫着一种忧伤的美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不只是令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哀伤、打动人的东西常更具有美的力量,让我们在《诗经·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中看到弃妇忧伤而坚强的背影,让我们《孔雀东南飞》徘徊不忍离去的孔雀、梧桐下双飞的鸳鸯中听取爱情的悲歌,让我们在《离骚》的“江离辟芷”中感受到屈原忧伤而坚定的情怀……
古诗如此,新诗亦然,今天,我们所接触的这位被誉为现代诗派“诗坛首领”的“雨巷诗人”,所学习的这首被叶圣陶称许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的诗作,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忧伤的美丽。
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戴望舒先生作于80年前的名诗——《雨巷》确 板书:课题。
二、读:入情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一)听示范朗读,初步体味诗的情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示范朗读。
1、请听示范朗读,听的过程中小声跟读。
2、结合自己课前标注的朗诵符号和大师的朗诵,思考:在节奏、语速、语调、重读等方面,要怎样处理?
【师生对话,交流总结】
1、全诗节奏:舒缓悠扬。
2、朗诵处理:缓慢、低沉(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于缓读)。
3、延展思考:诗歌运用了怎样的句式、词语、结构等,来突出这种“舒缓悠扬、低沉哀婉”的节奏和情感的?
参考分析:句式:排比重复
(如第二、三节: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用排比手法,“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重复出现,突出了姑娘的特点,同时又在反复吟咏中带着淡淡的忧愁,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还有首尾节内容重复,加强了这种回环往复、舒缓哀伤的效果)。
词语:重叠复沓(如“悠长,悠长”“哀怨,哀怨又彷徨”,词语重叠复沓,突出强调,并形成舒缓悠扬的节奏。
押韵:富音乐美
如第一、二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形成舒缓悠扬的音节,同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
用词:感情色彩(堂上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即可,不用强调双声词等)。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双声叠韵词,如彷徨、芬芳、惆怅等,表达朦胧感伤的诗情,形成优美舒缓涌迷蒙的意境。
(二)指导朗读,入情朗诵,进入诗歌的情感氛围 一生朗读,学生点评
诗的语言很美,这种舒缓悠扬的节奏与诗人情感密切相关板书:语言美:句式、用词、押韵……
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一二节,让同学们继续在朗读中欣赏诗歌语言和情感的美丽;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评他朗诵的处理好不好,情感表现力强不强最后全班齐读。
朗读引导: ① 语速:缓慢。
② 重读:如第一小节的重音词是:油纸伞、独自、雨巷、丁香一样愁怨、姑娘;第二小节:哀怨,哀怨又彷徨。
③ 节奏:把握好停顿、连接。
如:“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独自彷徨”、“ 寂寥的”需要作短暂停顿,这既是一个气息上的停顿,也是强调“ 独自”和“ 寂寥”的意义。
如:“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好像歌曲一样,用二二节拍,读成:一个—— —∣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 娘 ∣
④ 语调:句尾要特别注意升降调,要有变化过程如: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 ↙ 朗读符号:长停顿用∣∣表示,短停顿用∣表示,连接用表示,升调用 ↗表示,降调用 ↙表示,重音加点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 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 愁 ∣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
三、品:分析意象,品味意境(理解诗中意象的特点及意象传达的基本情绪)要真正走进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第一是要读,其次是要品,尤其是品味诗歌的意象,因为: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情感寄托的载体,是品味诗歌情感的钥匙。
(一)为抒发这样一种感伤的情绪,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请快速阅读全诗,圈画出其中的意象
意象: 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一般的眼光、油纸伞、颓圮的篱墙、雨。
在《雨巷》一诗中,这些意象的特点是怎样的?诗人为何选取这些意象来写?想借助“雨巷”,“姑娘’这些意象来表达什么呢?这是我们本节课交流研究的重点。
(二)自由朗读,思考意象:同桌朗读,合作交流 请同桌合作学习:
① 分节互读:怎样朗诵得更入情更好?
引导:一是按刚才的朗诵指导完成好后面几节的朗读,二是设身处地,假设自己就是那位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彳亍的诗人;
② 交流学习: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意象:
撑着油纸伞的 的“我”,希望在 的雨巷中,遇见一个 的姑娘,最后这姑娘隐没在颓圮的篱墙,“我”希望能再遇见这位姑娘。
引导:品味意象,一要落实诗中的语言分析思考,二是结合意象本身的特点展开联想。
(三)分析意象,描述品味:
交流时,先请学生回答、描述,重点分析“我”、“雨巷”、“丁香姑娘”,再让学生质疑交流(对其它意象如有疑问则提出,补充交流)。
要求:描述意象,品味意象 描述意象时,要注意立足文本,适当展开联想想象,准确把握意象的特点。
1、“我”:词语: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我和丁香姑娘相同的描述)。
特点:孤身一人,彷徨彳亍,心事重重。
油纸伞:(如果学生有疑问就讲,没有提到就不一定讲)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是当时时代的真实呈现作者并没做过多具体的描写,但和雨巷一起,合成了极美的意境。
油纸伞:是当时雨季的常见之物浅黄油纸伞在雨中浸润,让细润的心多了一份浅黄的伤痛——这是寻常之物,但戴望舒,将其放置雨巷的诗人头顶,让油纸伞撑出浓浓的诗意。不知不觉中,油纸伞拥有了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
2、雨巷:词语:悠长、寂寥、颓圮的篱墙、雨的哀曲
特点:雨:潮湿、阴冷,迷茫、伤感 ; 巷:青砖灰瓦,残破阴暗,悠长狭窄,人少寂寞。
(引导结合雨和巷本身的事物特点考虑)作用:为忧伤的“我”,创造了一个感伤的环境、黯淡的背景,更易触发“我”的忧伤之情。
3、丁香姑娘:词语: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哀怨、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静默、太息一般的眼光。
像梦一般的飘过、凄婉、迷茫、消散
分析:为何用丁香来形象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引导:丁香情结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资料: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虽美,但容易凋谢形状象结,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颜色都不轻佻。
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象征人们的愁心,这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手法。
四、悟:知人论世,深入探究,体会意象的象征义:
重点:由对“丁香姑娘”的进一步分析品味,知人论世,联想想象,感受意象的象征义、诗歌的内在思想感情。
引导思考:
“我”心情忧伤,希望见到一个美丽高洁如丁香般的女子,这种心境我们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希望见到和“我”一样忧愁的女子呢?还有,请再注意,诗中描写丁香姑娘动作的词语——飘过、走尽、消散,还用了一个比喻来形容这位女子——像梦一样再注意,这位姑娘是否真的出现了?(不是)
为什么要在雨巷中,想像出这样一位“忧愁、如梦”的姑娘呢?请结合老师提供的作家背景资料,四人小组展开研讨分析:
(一)介绍:展示背景资料
1、作者:戴望舒:(1905—1950年)现代诗人
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1941年,日本侵略者入侵香港,被捕入狱,遭受严刑拷打,表现了不屈的民族气节。
2、背景: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发表于1928年。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大革命失败后,“四一二”反革命血腥屠杀的阴影仍然笼罩着全国原来热烈响应了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找不到前途,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诗人也是其中之一,他当时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不得不避居于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戴望舒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雨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共鸣。
(二)探究分析,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从背景材料,我们可以看到:诗中的“我”,就是这种彷徨、迷惘情绪的化身。
结合背景资料,思考:为什么要设“雨巷”这个背景?为什么要想像出这样一位“忧愁、如梦”的丁香姑娘?
小组讨论后,可派代表起来发言。
1、雨巷:喻示着现实的阴冷和灰暗。
这条寂寞而悠长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和现实一样;
怀着渺茫希望的作者在雨巷里踟蹰不前,似乎在问:“我在期待什么?我还能期待什么?”
2、“丁香姑娘”:是惆怅情绪的呈现,是美好理想的化身,是理想幻灭的过程。引导分析:
①美好:丁香一样美丽的姑娘可能就是作者期待和追求的理想的象征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美丽的理想。
②愁怨:是因孤独忧愁而产生的想象,是自己心灵的知音,更能让读者体会到诗人的寂寞忧愁孤独心情。
③虚幻:若虚若实,似是现实中人,又似是诗人梦中的幻影,格外朦胧美丽,又可望而不可及的,不可把握的。
④消散:姑娘出现了,但是,“像梦中飘过”一样,只在面前一闪,转瞬便消失了,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独自彷徨。也许是诗人自己知道,这个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在黑暗的现实中孤寂、彷徨及希望的不可企及所带来的更大的失望和空虚。
小结:当令人窒息的大环境让人难以活命的时候,诗人忽然之间在意念里萌生出一个“丁香”般的姑娘,让他从黑暗中“活”过来,读者也从窒息般的境况下见到一点亮色,一点希望从此,“丁香情结”也便是戴望舒雨巷中的一个“亮点”!从这倾诉和希望里,我们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3、“我”:孤独ㄔ亍的彷徨者,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是否“我”就彻底绝望,放弃了对美好的向往和寻求呢?不是的,他依然在企盼,在希冀,在憧憬。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就如同处在黑暗现实中的青年,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于是,他苦闷、彷徨,但是,他依然在苦苦希望、等候……
(三)小结:板书:意象美:比喻象征,形象传情。
诗中所选的意象:“我”寂寥悲伤、雨巷灰暗沉重、油纸伞浅黄古朴,丁香姑娘美丽忧伤,如在眼前,又仿入梦境,都具有“感伤、凄美”的特点,构成了一幅朦胧凄美的画面,传神表现出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忧郁、惆怅、茫然、彷徨”的心曲。
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戴望舒对这些意象是偏爱的,因为它们恰能映照诗人的内心,抒其性情,渲其郁闷。
五、总结延展,了解诗歌的情感美
1、总结诗歌的主旨:板书:情感美
在理解了诗歌的主要意象之后,我们对于诗歌的主旨也就不难领会了。
《雨巷》诗中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但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而是低沉的倾述,感伤的情绪,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彷徨苦闷青年心中投射的心情但是诗人仍然在苦苦寻求,寻求那美丽的理想全诗盈满忧伤,却又相当美丽的情感。
2、简单提及诗歌的多重内涵: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每个人对诗的理解不尽相同“雨巷”让我们走入了那个时代那些青年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情感的投影。生活中的你、我、他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每当这个时候,拿起《雨巷》,看着那个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嗅着她的芬芳,感受她那凄迷的目光,定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
迷茫追求的知识分子,会被这种苦闷、彷徨的情绪感染;失意于爱情的青年,会为这美好而不可把握的伤感影响。
也许,在学业道路上暂时失意的你,也能得到愁绪的释放、美的享受可以说,每个人,都可以在这充满愁美的诗中,构画我们自己的“雨巷”。
3、齐读“丁香姑娘”内容,总结概括 齐读第三四五节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以意象作为情感的载体,以语言触动心灵的深处,以真情打动读者的心弦。
1、真情——诗歌作品的生命
2、意象——情感寄托的载体
3、想象——诗意飞翔的翅膀
4、语言——诗情流淌的河床
六、学写诗歌,点评学习习作:板书:分享快乐的写诗过程。
下面欣赏我们同学自己的诗歌创作,也从“情感、意象、语言”展开点评。注意:先让创作者自己朗读,再请同学点评精彩之处,或提出改进意见。
必要时,也可以让创作者谈谈创作感受 视时间安排点评数量。
1、折翼(马莉安)
从前 / 我有一对翅膀 / 柔软,乳白,宽大而舒张 / 莹蓝的海,连绵的林 / 曾投下我那自由的影
如今 / 我有一对翅膀 / 枯干,乌黑,曲折而僵硬 / 密密的笼,沉重的锁 / 只留下我那斑驳血迹
2、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林晓晴)
一瞬间的震动 / 一声声的巨响 / 一阵袭来的寒冷黑暗 / 一片片的狼藉雀然 / 大地战栗
一声声的号召 / 一次次的募捐 / 一趟趟的来回奔波 / 一张张辛勤劳苦的脸 / 人间温暖
老鹰说 / 请摘下的的翅膀 / 即使 / 要忍受巨痛 / 我也要 / 送给你飞翔
大树说 / 请投入我的怀抱 / 即使 / 要粉身碎骨 / 我也要 / 为你承担生命的重量
凤凰 / 要经历浴火 / 才得以重生 / 民族 / 要经历磨难 / 才会更坚强
风霜冷 / 不会永远不息 / 雾雨浓 / 不会经久不散 / 风息雾散 / 仍是阳光灿烂
3、千纸鹤(李昊洋)
像被无形的冰冻住 / 窗边的你们 / 盯着天空颈上的黑珍珠 / 那一只只可爱的千纸鹤 / 为何眼角闪烁着淡淡的光?
那是对天空的向往,对天空的依恋 / 化作泪融入深沉的海中
一旦无形的冰被你们的赤诚融化 / 那双无力的翅膀再次鸣起生命的旋律 看似胜利者的笑容 / 却把自己一步步推向深沉的海
月光向你们洒下充满诱惑的银光 / 像是被感召的信徒 / 投入了漆黑的怀抱 / 在月光眼中,那便是消亡
然而在你们眼中 / 那是让深沉的海冒出热情火焰的必然结果
结束语:老师寄语(老师念出自己写的诗,激励同学们爱诗、赏诗、写诗)当情感喷薄欲出时,/ 试着,借用诗歌抒发; / 当情感表达艰难时,/ 试着,化成意象呈现;/ 当情感渴求共鸣时,/ 试着,锤炼语言沟通……
复活诗心,诗意栖居 /
让情感拥有倾泄的出口;/ 让悲喜牵动心灵的深处;/ 让抒情成为升华的途径;/ 让日子流淌诗意的幸福……
我们不一定会成为著名的诗人,/ 但,我们都拥有淬火的情感、不老的诗心,/ 让我们,在诗意中,栖居……
愿大家的人生因为有了诗歌的相伴而更加精彩!
第五篇:高中语文《第1专题 第3课 雨巷》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雨巷》
教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教学重难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岁的诗人食指面对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的社会现实痛苦、矛盾、纠结,成就了他的成名作《相信未来》。
时光倒退42年,22岁的戴望舒面对国共内战公开化,白热化的**时局忧伤、惆怅、彷徨、痛苦,其中不乏朦胧的希望,他把自己的这种感受借助于笔端写成了《雨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人戴望舒的《雨巷》。
板书。
《雨巷》也是作者的成名作,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赏识,作者也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诗坛上,有一位现代诗人,他曾用笔,或者确切的说是用心感动过无数个孤独寂寞的灵魂。他就是我们今天即将接触的诗人--戴望舒。提起戴望舒,人们往往会想起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1927年,22岁的戴望舒创作了《雨巷》,从此在诗坛一举成名,并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 1 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三、诗歌赏析--徜徉雨巷,精读品味
初读《雨巷》,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雨巷: 悠长、寂寥、颓圮、哀曲、丁香姑娘: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
希望“,写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是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
”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诗人的伤感、迷惘。
(一)诵读指导。
1.听读--听完这首诗,你感受和体验到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找出直接写情的词语)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明确: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等。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用缓读。
2.全班诵读诗歌。
(二)品味意象。
1.那么,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出这种忧伤的呢?(找意象)
创造了几个重要的意象。诗歌就是依靠意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诗打动了我们,正是这首诗的意象打动了我们。
归纳重要意象:雨巷、丁香、篱墙、油纸伞、姑娘。
2、为什么这些意象能够表现忧伤的心情呢?(析特点)
明确:
(指导学生回归诗歌,在诗中找出具体描绘意象的形容词,并结合诗意,描绘意境)
明确:
①雨巷--寂寥
雨巷是寂寥的,因为雨巷地处偏僻,本来就少有人来,再加上下雨,人就更少了,更显寂寥、忧伤。
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
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
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
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②篱墙--颓圮、荒凉、冷落
③丁香--忧愁、哀怨、彷徨:
3、同学们,雨巷、丁香、篱墙这几个意象中你觉得最美的是哪一个?
重点赏析丁香这一意象:
展示丁香花图片--解读丁香的传统象征意义:丁香被称为诗中的愁品,象征愁怨。
相关资料: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形状象结,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花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李璟《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李商隐
4、丁香虽美,但诗中我们感觉到她只是一个陪衬,她是谁的陪衬呢?
(设计意图:由物及人--探究丁香姑娘之美)
明确:丁香姑娘
(三)探究丁香姑娘之美及其象征意义
1、* 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美在丁香姑娘。
*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因为丁香一样的!
* 我们刚才分析了,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
* 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
* 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
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 总结:丁香姑娘--自然美、清纯美、忧伤美
2、同学们,诗人把丁香姑娘描绘得如此美丽,你们觉得这丁香姑娘是真实存在的吗?
3、《雨巷》中的姑娘除了像丁香,还像什么?
明确:梦--在文学作品中,梦通常指向美好的事物和理想,梦是美好理想的象征,而丁香姑娘像梦,因此,丁香姑娘实际上也是美好理想的象征。
指导:象征手法在现代诗中的运用。
4.那么作者的理想是什么?
知人论世:简单介绍写作背景
①戴望舒出生于一个银行职员家庭,虽然不太富有,生活也是无忧无虑。然而一场天花给他脸上留下了片片瘢痕,这生理上的缺陷,常常被当作取笑的把柄,诗人的性格从此变得非常沉郁。--性格的忧郁
②《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1927年的闻一多在诗集《死水》中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1927年的朱自清在清华园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1927年的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虽然有些事可能是偶然的,但应该有必然因素在内。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隐居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时代的忧郁
③匿居松江期间,诗人对施蛰存的妹妹绛年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生理的缺陷使诗人心中满溢着自卑感,给本来甜蜜的初恋罩上了一层无形的阴影。没有真诚的理解,爱情之花注定要枯萎,他终于与恋人分手了。--爱情的忧郁
(四)诗歌主题探讨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差异,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诗言志,歌咏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明确:
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尝不可(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姑娘=理想)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
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这首诗应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知人论诗“应成为诗歌欣赏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五)把握特色
①朦胧、含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②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共鸣。现在,请同学们酝酿感情,把握节奏,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也去体验一下在小巷中彳亍独行的意境。……让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将本诗齐读一遍。
四、收束全诗,再读诗歌
同学们,丁香姑娘远了,美好的理想像梦一样碎了,但诗人并不绝望,在诗歌的结尾,诗人仍然希望身边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种对现实的不屈,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在今天,在将来都必将带给我们启示,在我们处于困境之时能够为我们指明方向!
课堂最后,师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获得情感的升华!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