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10 端午粽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萧县龙城镇梅村小学
刘素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 2出示多媒体课件:自己学一学
(1)借助拼音读课文,并把课文读通顺。(2)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词。(3)给课文标出自然段。三 识记生字生词。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齐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3)认识新偏旁:“土字旁”,“米字旁” 2出示词语
端午节 粽子 总会 糯米 中间 分给
红豆 鲜肉 带回去 知道 据说 纪念 指名读,齐读。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四 再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师生交流: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端午节的时候,外婆包粽子,我们吃粽子,分给邻居吃粽子。同时还点明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我们学习了课文,认识了生字词,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篇:(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
《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米、分”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样子、味道等,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3、通过图文结合,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并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教学重点:
1、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米、分”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样子、味道等,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教学难点:
1、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图片请学生欣赏。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些图片会想到什么?(端午节)。是的,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粽子也成为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味。孩子们,喜欢吃粽子吗?既然香香的粽子这么好吃,那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去“尝尝”外婆包的端午粽!
2、在去外婆家之前,请同学们用接力法读好这些词语和句子。出示生字词卡片,用接力法按行认读。(无错就过,有错用放大镜纠正。)
二、读通课文,感知全文。
师:孩子们你们把词语读的这么好,老师相信你们把课文也会读得非常棒,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出示自读学习要求。(读自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三、聚焦重点,突破难点
1、学习第1自然段。
师:请XXX同学来读第一自然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2)请全班女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
(3)读了这段你能体会到什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从“总会”中可以看出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味;“盼着”这个体现了外婆期望在传统节日中与亲人团聚。)
师:是啊,过节了外婆多么希望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请同学们再次齐读第一段,读出“外婆盼望团聚”的心情。)(4)集体朗读。
师:不知道今年外婆又为我们准备了什么样的粽子?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看屏幕,朗读学习要求。
2、出示“ 叽叽喳喳 ”法合作学习要求。(计时:五分钟)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思维导图,教师随机点拨指导。②当堂展示,请学生汇报交流。
师:谢谢XX小组的精彩的汇报,希望其他小组你们也能像他们一样,认真思考、大胆说。把掌声送给他们。③请同学上讲台,贴板书。
3、看实物说粽子的样子。
师:通过这张思维导图的训练,老师觉得你们对课文已经用了很好的理解,下面请一位同学补充这个句子。①指名同学补充完整。
粽子是用()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糯米,中间有一颗()枣。
师:同学们“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语是表示什么的叠词?请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叠词和短语。②请学生仿写这样的词语。
()的草地()的天空()的稻子
③学生对比朗读句子,感知体会。(这些叠词既准确地描述出了箬竹叶、糯米和枣子的颜色,读起来非常有节奏。)
4、实物尝粽子的味道。
师:外婆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你来咬一口尝尝什么味道?
①抓住“又黏又甜”这个词,对粽子美味的准确表达。②让我们齐读第二自然段第二个句字,感受粽子的香味。③男女生赛读第二自然段。
5、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外婆的手艺可不一般,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而且花样也多,那外婆包了那些口味的粽子呢? ①指名说出外婆包了哪些口味的粽子。②请同学们说说自己都吃过那些口味的粽子? 师:是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口味的粽子,爱吃辣椒四川人,还制作出独具特色的辣粽呢!我们在外婆家吃粽子心情怎么样?从哪看出来的? ④指名回答。
师:外婆不仅为我们准备了又黏又甜的粽子,还不忘把这样的美味送给邻居们吃。这是什么样的外婆呢?
⑤指名回答。(热情、懂得分享
······)
师:这样的外婆是不是值得称赞呢?请同学们用夸赞的语气齐读第三自然段。
⑥用夸赞的语气读一读第三自然段。(3)学习第4自然段。
师:同学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可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吗?
①指名学生回答。②齐读第四自然段。
③教师出示屈原的图片和资料,请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三、拓展延伸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和同学们用内外圈分享交流。(用内外圈的合作学习方法交流分享,并汇报。)
四、指导书写米、分
1、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学生作品展示。
五、布置作业
1、给爸爸妈妈讲讲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请你收集其他传统节日的由来和风俗,并和同学一起交流。
3、制作一份端午节手抄报。
4、跟奶奶、妈妈学包粽子。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端午节的节日氛围和那份浓浓的亲情,也初步了解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最后我们用一首儿歌结束这节课。儿歌:吃粽子,蘸白糖,五月初五是端阳。
五彩线,手腕绑,龙船下河喜洋洋
板书设计 端午粽
样子(贴)(贴)
味道
又黏又甜(贴)青青的箬竹叶(贴)一股清香(贴)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第三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0端午粽 人教部编版
10 端午粽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突破方法 学生借助图片掌握生字的字形。教师指导朗读。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 教师指导分析课文。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图文结合法、分析指导法。
学法 自读自悟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图片。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偏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传统节日大都和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连连看的游戏。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元宵、月饼等食品图片以及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名称)
教师指名回答。
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端午节,“尝一尝”端午节的粽子。
3.教师板书课题:端午粽。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读生字。
3.同桌互相认读圈出的生字,互相纠错,看谁读得好。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小火车”认读。
5.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强调读准字音,要做到不丢字、不错字、不加字。
6.学生讨论交流: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生:一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说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粽子,盼“我们”回去;第二段是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第三段是说外婆包的粽子好吃、花样多,外婆还让“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第4自然段是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7.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读课文的四个段落,注意读好长句子。
8.学生学习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
(1)教师出示“午、节、叶、米、真、分、豆”的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2)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笔画顺序。
(3)学生在本子上自由练习书写,写完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9.教师指导认识偏旁“”和其他需要认识的生字。
三、课堂小结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2.学生把生字抄写一遍。
板
书
设
计
10 端午粽
午 节 叶 米 真 分 豆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出示粽子图,先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记忆里吃过的粽子是什么颜色的?里面的馅是怎样的?味道如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
(2)师:课文里的外婆一到端午节会做什么?
生:煮好一锅粽子等“我们”回去。
(3)师:想象一下外婆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期待)
2.学习第二段。
(1)教师指名读第2自然段。
(2)教师让学生画出描写粽子的词语和句子,包括粽子的形状、颜色、味道。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又黏又甜)
师:箬竹是竹子的一种,箬竹叶是一种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3)教师请学生把画出来的句子再读一读,并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4)学生想象粽子的样子,并拿彩色笔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一画,比一比谁画得更好看。
3.学习第3自然段。
(1)师: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请找一找。(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2)师:你们还吃过什么样的粽子?味道如何?(学生自由回答)
(3)师:“我们”在外婆家吃完粽子后,外婆还做了什么?(外婆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4)师:外婆要“我们”把粽子带回去分给邻居吃,说明了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回答。(善良、热情、大方等)
3.学习第4自然段。
(1)课文中的“我”长大后,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什么?(纪念屈原)
(2)学生分组展示上节课后回家查阅的关于端午节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3)教师简单介绍屈原和粽子的习俗。
三、课堂小结
1.师:同学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
2.学生齐读课文。
板
书
设
计
10 端午粽
青青的 白白的 红红的课
时
作
业
一、我会组词。
午(上午)(中午)米(大米)(小米)
真(真好)(天真)叶(叶子)(树叶)
二、我能摘录文中描写粽子形状、颜色、味道的句子。
资料链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有很多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
教学反思
学习《端午粽》这篇文章,我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因为大部分学生都见过粽子、吃过粽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交流自己对粽子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的记忆,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我设计了一些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通过讲解课文,我让学生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并适当地向学生普及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
第四篇:(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10 端午粽第一课时
端午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午、节”等7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过程中,积累词语、掌握朗读长句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粽子感受端午节传统节日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2教学难点:理解“掀开、裹着和剥开”的意思。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端午节习俗图片,学生看图说话,师总结端午节习俗。
2揭题,读题,相机认识“端、粽”
二、检查预习
课文共几个自然段?
指名朗读。
三、识记生字
小组合作朗读字音。
2交流识记方法。
四、课文朗读
1练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展示朗读,相机正音。
五、生字书写 1 梳理笔顺。2 观察,教师范写
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4 扩词练习
第五篇:(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案
《端午粽》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5)词语填空读课文。
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⑤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