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研究
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研究
一、研究的缘由
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对思想品德教学而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课程中的知识,社会要求和学生特点等,都产生了冲击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须促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它意味着在已有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信息技术进入思想品德教学课堂,它会使教学过程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集聚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研究的依据
运用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理论体系,这里略谈三种依据:
1、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根据学习“最近发展区”建构意义学习,提倡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等,它是我们如何运用好信息技术的依据。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进行教学设计,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需要运用“支架式”教学和“抛锚式”教学,如果信息技术的介入,它会更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
2、从信息论观点来看
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传递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形象信息和符号信息;有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有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等。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丰富信息的表现形式,可使教学信息的传输技术发生根本变化,改善信息传输方式,拓宽信息传输通道,使信息通道容量增大,传递速度加快,提高信息传输的效果和效率。特别是信息技术有反馈功能、调节功能和强化功能,可使教学效果更趋优化。
3、从哲学思想角度来看
信息技术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媒体的生动,直观,形象兼备的特点,充分发挥感官对于认识的作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顺利进入理性认识的阶段。完成认识过程,体现了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和发展过程;信息技术可为学生更多地从间接经验获得知识,以适应现代信息时代信息猛增对学生的需要;信息技术可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了机会和时间的保证。
三、运用的策略
通过课堂的实践,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的策略,归纳为四项策略。
1、问题切入策略
所谓“问题切入策略”,指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问题为切入口,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其操作要点如下: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问题”的设计。让教师围绕“问题”教,让学生围绕“问题”学,并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敢于提问题,能够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在该策略的指导下,可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等,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例如:在六年级思想品德课“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一课,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出示三幅图片,第一幅是一只被踩瘪的乒乓球,第二幅是一只不倒翁,第三幅是一双筷子插在水中,教师提出:不小心踩瘪的乒乓球为什么可以用热水修复?不倒翁为什么总是“不倒”?为什么筷子插入水中,我们看起来就成了弯曲的了?等问题切入来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知识的探究。教师通过多媒体给予文字的提示,学生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发明,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本课内容学习的兴趣。
2、“技术”融入策略
所谓“技术”融入策略,是指把现代媒体技术融入思想品德教学过程,发挥“技术”的优势,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法。其操作要点如下: 要把媒体融入教学过程,合理利用“技术”优势,必须符合以下几个特性:(1)激励性。媒体技术应起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投入,调动师生广泛参与,多维互动,把形象直观与启发思维结合起来的作用。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课件设计时要适合地选择资源,注意内容既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又要体现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与一定的激励性策略和方法相结合。如七年级《让生命焕发光彩》一课,运用媒体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通过激昂的曲调感受贝多芬同逆境相抗争的一生,引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知识点。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让音乐使学生的感观与思维一起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产生共感,有效地实现了本课情感价值的教学目标。
(2)建构性。利用网络多媒体虚拟现实情景、构建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有意义学习,要有一定的“支架”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因此,要加强画面信息的组合性和关联性;加强对信息加工、处理和信息重新组合的意识和运用。如在八年级《依法维护公共秩序》中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内容时,运用多网络多媒体出示了具体违法案例的视频与相关图片,再请学生结合书本内容自学后判断这些行为属于哪类的违法行为。学生通过对案例与图片所出示的信息,顺利完成任务。
(3)整合性。在处理媒体技术和应用时不能单打一,要从教学系统上分析、考察它的应用和价值,发挥“技术”的最大效用。整合的方法有几种:技术与学科整合,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术与某种知识的整合,技术与某种方法与策略的整合等。如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不完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当信息技术无法达到要求时,适时与各种实践与游戏整合,还如,在七年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设计一次民族传统节日知识擂台赛。课前先请一些同学制作相关的手工品,如剪纸、元宵灯等,也请一些同学带来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如粽子,饺子等。课堂中,学生既可以品尝到美味的食品,也可以观看到元宵灯,剪纸,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提供题目进行知识竞赛。这样通过信息技术与实践整合使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创设情境策略
所谓“情境创设策略”,是指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种引人入胜,调动学生情意参与,形成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微观教学环境的策略。其主要操作要点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即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的情境。如,八年级《保护环境 当务之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长江遭受严重污染的情景,创设生态破坏后鱼儿哭泣悲凉的情景,引发拯救地球的创意情景等,运用这些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联想情境。联想是形象思维的重要表现,如六年级《培养正当兴趣》,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许多联想的情景,运用这些情景创设沉迷网络游戏影响学业的情景、创设爱好天文而成为天文研究者的情景,引导学生体验不同兴趣的特点,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
(3)创设语言情境。思想品德教学中,口头表达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营造一定的学习交往氛围,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如七年级《培养正当兴趣》一课中,创设“网络游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话题,开展小型辩论赛,同时组织学生观看大学生辩论赛片段等方法,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搭建支架策略
所谓“支架”亦称脚手架,用于解决某些问题过程中的填坡搭桥。搭建支架策略其目的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其策略程序是搭建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其中,策略关键是搭建一个适合学生现有水平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框架,并为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服务,不停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其具体“支架”可分以下几种:
(1)铺垫式支架。一般用于解决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如果让信息技术介入,可以生动地搭建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的铺垫式支架,让学生由难到易的理解知识。
(2)元认知支架。用于帮助学生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效果。如运用多媒体画面,经常出现在学习某知识后,安排一些自评、自测的内容,以资鼓励。如:七年级,讲到《闲暇生活的意义》内容时,穿插安排了“说一说”、“辩一辩”等多媒体画面检验学生对闲暇生活意义的理解,也帮助他们对各自闲暇生活的意义进行正确评价。(3)策略与方法支架。一般用于某单元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系统方法,运用信息技术,可使九年级思想品德会考前的复习课不仅仅是机械化的背诵,而是重新构思复习内容,让学生有新鲜感,这样有利于解决落实复习的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四、研究的说明
1、要树立三种观点,即融入性观点、整合性观点和认知性观点。
2、要找准“技术”的辅助之处。
3、处理好三种关系:处理好人机关系、人际关系和人境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廖玉兰
浅议现代教育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策略
中国电化教育
2002年
第2期
[2]余胜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
人民教育
2002年第2期 [3]王迎等
网络化课堂教学及其教学设计
中国电化教育
2002年第4期 [4]孙月圣
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
山东教育科研
2002年第5期
[5]梁樱花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整合模式的探讨
中小学电教
2002年第7期
[6]黄宇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
电化教育研究
2003年第1期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多媒体技术手段在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随之,它也如春风化雨般,悄悄地潜入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来,并越来越多地彰显出它的优越性来。它的进入,使本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实现了视,听,思,辨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思品课的整合,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信息技术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上的运用,学生在不自觉中,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下,使课本知识得到记忆巩固,同时又活跃了学生思维,这样就将过去那种把知识记忆留待课后的旧模式得到了根本性转变,从而把学生从背诵记忆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其他活动,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品德课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能力,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教学课件中,那如诗如画的教学情景,能激起学生无限的思想情感,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在学习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运用祖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就的课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们更加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总之,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让学生情感得到熏陶,意志品质得到锻炼,道德情操得到陶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觉悟。
三、活现榜样形象,强化正面教育
正面教育是《课程标准》的原则。用榜样人物来正面教育学生,是坚持正面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让学生在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范例中,理解某种道德规范,并以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在思想品德教材中容纳了许多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他们便是学习的榜样。可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们并不完全相信,他们总爱追着我问:老师,真有这个人吗?(是不是为了教育我们编出来的人物)他还活着吗?他长什么样?”可见,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榜样,而教材的介绍远达不到他们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则能直观展示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以达到教育要求。例如,我在教《直面挫折》一课时,发现大家对挫折及如何面对挫折这一材料并不很熟悉。我就号召同学们去收集资料,增加对材料的了解。自己则找到展现一些人物在挫折面前的事例的视频,让同学们观看。孩子们被一些人物所深深震撼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孩子们亲眼看到活生生的例子,他们信服了,也乐于向榜样学习。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活现了榜样形象,强化了正面教育的效能。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信息技术课件最大优点就是能化抽象为形象具体,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将抽象理论化为具体的事实,将老师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原理、观点条理化、形象化,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在学习正确认识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画面一: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一群人在开荒,随着拓荒者越聚越多,草原面积越来越小,一阵狂风刮来,顿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大风过后,只留下一片沙丘,人们被沙丘埋住,只有头露在外面。画面二引用了山东电视台曾播过的一则公益广告,森林被滥伐后,小鸟只好将窝筑在电线杆上。画面三:人的住房周围烟囱林立,臭水横流,人在家中无法出门,不敢开窗,只留下阵阵唉叹声。这一组动态画面,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环境污染与我们很近,环保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同时引导学生献计献策,为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提出整改措施和合理化建议,培养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紧跟时代,情景交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内容新,时代性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局限于教材,那么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多媒体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如教学七年级《认识我们的学校》一课时,老师将近若干年来学校的各种活动图片、视频、以及历年来的优秀学生、教师、及反映学校变化的照片制作成微电影形式放映,使学生耳目一新,充分调动起了他们了解自己的母校的兴趣,及时地将学校的美好形象根植于新生的思想之中,培养了他们热爱这一集体的美好情感。再如在讲九年级《思想品德》“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时,我从电视、电影和录象中剪辑了“三峡截流”、“98抗洪抢险”、“祖国卫士王伟”的画面,再附上声情并茂的讲解,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逐步实现,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是人们社会责任感最集中、最重要的体现
六、扩充知识要素,拓宽学生视野
思想品德课中有很多的事例,在传统教学中都要靠教师口头叙述,或者运用录象和幻灯来叙述。口述虽清楚、生动,但耗费时间较多。录象和幻灯只能对部分事例有用,而且选用事例时,只能选用其中的某些片段,同时,录象不具备剪辑功能,操作不方便;幻灯只能播放一些静止的,不带声音的文字或图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多媒体力劳动课件既可储存和播放文字、图片、声音、影片等信息。还具备动画和自动播放的功能。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时,从电影、电视、录象中,剪下有关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生物物种加剧灭绝等音像片断,把它们连在一起播放,所需时间不到传统时间的二分之一,使学生在同样的45分钟内,能形象生动、轻松愉快地接受更多的知识。
七、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是两个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在一定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学习,理解,内化更多的知识是很困难的,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节省课堂时间,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其强大的图文处理功能,要使花很多时间才能写出来的文字,图片等在一眨眼的时间就会展现出来,而且还能将相关内容分层显示,再加之动画点缀,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分层掌握、系统接收。
八、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生主体学习作用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即光听讲没有实感。由于学生处世甚浅,其思想品德的可塑性、模仿性较强,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把无声的文字情境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具体情境,化虚为实,为学生学习提供极好的机会。
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知识,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得多,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造成挫折的因素时,选择录像《印尼的海啸》、图片岳飞和《满江红》、舞蹈《千手观音》片段,这3个实例分别暗示造成挫折的3种主要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如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并用,在生动的欣赏中学习、思考。学生在此时借助计算机可以自己探究问题,其主体地位体现得更加充分。
九、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人文科学,其特点是逻辑性和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讲解枯涩,学生理解吃力,效果差,学生不感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它的声、形、色来创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再加上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意境,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心理和迫切求知的动机。据调查,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注意率高达95.7%,而传统教学,学生注意率仅为35.6%。例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中,我利用计算机剪辑了三峡工程、神州六号及青藏铁路等的有关片段,引起学生的共鸣。又利用CAI课件扫描了教材中第37页的插图,播放《走进新时代》歌曲,用时不到5分钟,深化了这节课的主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收到了良好效果。
十、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下主动进行学习。在教学中,应积极地把图片、音乐、动画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有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这一内容时,教师播放了野生动物在野外自由自在生活的画面,唤醒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当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后,播放动物给大自然带来的无限生机和增添的无限乐趣的影像,以及动物给人类带来的益处的片段,使学生从心里认同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从而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引导建立于人类的朋友的感情。如在学习《哲学生活》一课矛盾对立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的哲学原理时,首先,我给学生引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幅漫画:一个人在一只卧着的母鸡旁睡觉,母鸡身上写有失败二字,画面上的人面带微笑,他正在做着美梦—这只母鸡下了很多蛋,鸡蛋上都写有成功二字。然后,提出问题:我们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幅画能说明这一道理吗?学生就你争我辩地讨论起来。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重要原因是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奋努力,从而取得成功。像图片这样坐等失败向成功转化的行为是可笑的、还是有害的。这样不仅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激发,这功劳,仅仅缘于直观形象的一幅画电脑动画。
还有,在学习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几组画面,第一组画面:随着悠扬的钟声和婴儿的啼哭声,宣告我国13亿人口的到来,大街上人头攒动,以地球为背景的图片上到处都是拥挤攒动的人头。第二组画面运用中国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国土面积和人口的对比,并在边上配有一段文字说明:中国人口是其他三国人口总数的三倍,而土地仅是其他三国土地之和的四分之一。第三组画面运用了一组国民生产总值及主要产品总量与人均产值在世界上所占名次对比表,说明我国许多产品总量在世界上居前几位,而人均占有量却在后几位;第四组画面运用了中国人口分布图,配以生动的解说,很容易使同学们得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的特点。在其它几组画面中,用图画和图表的形式说明人口与生态、能源、人口素质、环境的关系,在一个个画面的推进中配以适当音乐和解说,这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我国人口形势、特点、和人口问题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人口忧患意识,懂得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原因。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技术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将随着它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而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三篇: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和语文进行整合的实践研究过程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也许是一种演示工具,也许是一种交互工具,但最终信息技术将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发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早在多年以前就有了电视大学,通过电视这种传播媒体讲课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感受到了网络资源带来的方便、快捷、高效的工作成效。在学校,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和体验性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完全符合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学理念,它的引入,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具有其它媒体无法比拟的直观性、综合性、广泛性、及时性、趣味性。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以它在语文教学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行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细致描写。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工具。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信息素养绝不仅仅是对信息传媒的认识,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等低级认知技能,而是综合运用信息操作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的解决能力。” 即在信息素养的诸要素中,与信息知识、信息意识相比,信息实践能力始终是处于核心的地位。而纵观我们当前的信息教育,由于对知识、技术的过分强调,而导致学习者不能充分享受信息文化的成果,也远未发挥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生活、改造学习、提高学习生活质量的潜力。从这个角度讲,加强学生信息实践活动,使其能具备驾御信息文化自由于信息社会的基本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也是当前信息教育的重要目标。学生的信息素养既包括技术层面(人们搜索、鉴别、选择、利用信息,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包括人文层面(人们对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自我发现习作中的错误和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运用多媒体进行作文讲评,指导学生如何去修改作文,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上作文评改课之前,教师选出反映共性的好、中、差的作文数篇,上课时在实物投影机上投影出来,由教师示范修改或师生共同对文章内容、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的运用进行评改。评改过程中,展示修改的每一个步骤,把原文和修改稿进行对照,使学生对正误了然于胸。这样不仅能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作文评讲的质量,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作文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超空功能,形式多样,有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确立中心。有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明确主题,有设置悬念,引发思考,确定观点,有创设情境,置身其中,确立论点。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能够直接作用与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拓展了生活视野,积累了写作资源,引伸发挥,扩大目光审视的范围,透过表面现象,深入开掘本质,其深意便会自然的显露出来。利用信息技术,指导观察,抓住特点,写得具体。根据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的原则,课程应体现信息的获取,加工,运用,侧重于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处理信息的工具使用。学
生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而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没有细致,认真的观察,学生不可能掌握事物的特征,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因此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成了作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传统教学中,由于时空的限制,影响了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特征。利用信息技术,启迪思维,放飞想象,写出真情。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用性原则,课程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如想象能力,交往能力等的培养。同时,信息技术借助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通过多媒体信息表现作文教材内容,因而形象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在探索信息技术整合于作文教学指导实践中,通过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解决了教学难点,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益,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提高了学习作文的兴趣,形成了善于积累,善于思考,勤于练笔的习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四篇:音乐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音乐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课程在新形势下应当注重倡导关注学生的发展,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让小学生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和飞扬起来。”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内容的形象,情感价值的直观体现是音乐课堂教学的要求,这也是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从音乐中体验美,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愉悦,使学生充分领悟音乐的魅力。另外,现在学生的知识来源丰富,不仅仅局限于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所以做为一名音乐教师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光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使许多抽象的音符变得简单明了,便于理解,同时还会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与意义。
当然,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应该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能因为用而用。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一节课仅仅依靠课件、视频、录音机来授课,而传统的示范唱、领唱、指挥、节奏,甚至于板书消失得无影无踪,使人感到这堂音乐课是不是谁都能来上,教师的个性,教师吸引学生的基本功,教师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学习的通通都不重要了吗?这就是,突然没电了,这课也别上了。所以,信息技术的运用应当有个度,应当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首先,新授课的运用,要有分寸感,要合理。
众所周知,音乐中歌曲的教学是学习的音乐的基础,从简单的音符开始,再到旋律的节奏感,最后到歌曲情感的体验,歌曲的拓展,这些内容使课堂内容极其丰富,所以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对于学生理解处理情感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教学一年级《小青蛙找家》,如果单一教学这首歌,相信学生也可以很快学会,但是学习的效果不会多好,所以,导课中,课件中传来各种小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一猜,之后动画视频出现一片美丽的荷塘中,一片又大又圆的荷叶上一只小青蛙在歌唱。这样通过课件的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提了起来,课堂的教学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之后的教学水到渠成。
接下来,就要谈度这个问题,如果教师按照这样的发展展开《小青蛙找家》这节课,不弹琴,不范唱,不打节奏,不用小乐器练习拍子,完全依靠课件、录音机,而教师只是一个将这些电子设备联接起来的人,有什么意义,学生是否可以真正从内心情感中体会到这首儿歌的可爱呢?所以,教师个人魅力的体现恰恰不需要用信息技术手段。反复的范唱试唱,教师的丰富情感表现直接感染着学生;学生最喜欢的小乐器打击节奏,还有学生最喜欢的音乐游戏和角色扮演,边唱边跳边表演,这时的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很快就体会到小青蛙欢快的心情了。
所以说,新授课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掩盖住了学生的表现,更不能掩盖住教师的教,学生是和人来学习,不是和机器,所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情感价值在课堂上直接影响着学生,使学生真正受益的是教师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后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将学习方法渗透给学生,将音乐的美感影响给学生。其次,欣赏课的运用,要内容丰富,要恰当。
当然,音乐课并非都是新授课,欣赏课也占了很大比重,这时信息技术手段可以适当的多用一些,尤其是中高年级的欣赏课时,教师的讲解只能起到引导与提示的作用,而当学生达到一定认知能力的时候,体验音乐的美感就有了千差万别,如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读《红楼梦》都有不同的感悟一般。
比如四年级《彼得与狼》这一课中,各种乐器的运用是教师拿嘴讲不清楚的,而且教师也不一定有这样的本事,能将每一件乐器都熟练掌握。所以,当比较抽象的欣赏交响乐,配以合适的画面,信息技术就是最好的帮手。反复欣赏过乐曲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听里面都会出现哪些乐器,之后,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听和看各个乐器在单独演奏的特色与特点,让学生学着分辨,通过听和看还体验乐器的不同点与与众不同的特色。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体验乐曲的故事背景、创作情况以及所表现的情感,最后,再听,再看,从而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最后,可以通过引深,来体验作家其它作品。
所以,欣赏课大可多用来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未知的知识,从而体验来自于世界知名乐曲带来的美感和愉悦心情。
因此,基于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出一位音乐教师,应该用个人高超的音乐素养来折服学生,让学生欣然地接受你音乐上的造诣,喜欢你的课,才能上好你的课,而信息技术手段只是一个助手,仅仅是应教学需要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仅仅是一样比较好用的教具而已,所以,音乐教学要处理好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真正做到既使学生得到的美的感受,愉悦身心,获得知识,又让教师开开心心上好课,不断展示个性,激发教学的热情与积极性,这难道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吗?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手段在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随之,它也如春风化雨般,悄悄地潜入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来,并越来越多地彰显出它的优越性来。它的进入,使本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实现了视,听,思,辨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定西市安定区团结学区
张海鹏
摘要:信息技术手段在思想品德课中,以其独特的技术手段和优越性,使本来乏味难解的思想品德课实现了视、听、思、辨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教学运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多媒体技术手段在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随之,它也如春风化雨般,悄悄地潜入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来,并越来越多地彰显出它的优越性来。它的进入,使本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实现了视,听,思,辨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下主动进行学习。在教学中,应积极地把图片、音乐、动画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有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
世界”这一内容时,教师播放了野生动物在野外自由自在生活的画面,唤醒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当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后,播放动物给大自然带来的无限生机和增添的无限乐趣的影像,以及动物给人类带来的益处的片段,使学生从心里认同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从而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引导建立于人类的朋友的感情。如在学习《哲学生活》一课矛盾对立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的哲学原理时,首先,我给学生引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幅漫画:一个人在一只卧着的母鸡旁睡觉,母鸡身上写有失败二字,画面上的人面带微笑,他正在做着美梦—这只母鸡下了很多蛋,鸡蛋上都写有成功二字。然后,提出问题:我们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幅画能说明这一道理吗?学生就你争我辩地讨论起来。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重要原因是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奋努力,从而取得成功。像图片这样坐等失败向成功转化的行为是可笑的、还是有害的。这样不仅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激发,这功劳,仅仅缘于直观形象的一幅画电脑动画。
还有,在学习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几组画面,第一组画面:随着悠扬的钟声和婴儿的啼哭声,宣告我国13亿人口的到来,大街上人头攒动,以地球为背景的图片上到处都是拥挤攒动的人头。第二组画面运用中国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国土面积和人口的对比,并在边上配有一段文字说明:中国人口是其他三国人口总数的三倍,而土地仅是其他三国土地之和的四分之一。第三组画面运用了一组国民生产总值及主要产品总量与人均产值在世界上所占名次对比表,说明我国许多产品总量在世界上居前几位,而人均占有量却在后几位;第四组画面运用了中国人口分布图,配以生动的解说,很容易使同学们得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的特点。在其
它几组画面中,用图画和图表的形式说明人口与生态、能源、人口素质、环境的关系,在一个个画面的推进中配以适当音乐和解说,这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我国人口形势、特点、和人口问题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人口忧患意识,懂得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原因。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人文科学,其特点是逻辑性和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讲解枯涩,学生理解吃力,效果差,学生不感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它的声、形、色来创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再加上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意境,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心理和迫切求知的动机。据调查,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注意率高达95.7%,而传统教学,学生注意率仅为35.6%。例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中,我利用计算机剪辑了三峡工程、神州六号及青藏铁路等的有关片段,引起学生的共鸣。又利用CAI课件扫描了教材中第37页的插图,播放《走进新时代》歌曲,用时不到5分钟,深化了这节课的主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生主体学习作用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即光听讲没有实感。由于学生处世甚浅,其思想品德的可塑性、模仿性较强,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把无声的文字情境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具体情境,化虚为实,为学生学习提供极好的机会。
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知识,比单一地听
教师讲课强得多,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造成挫折的因素时,选择录像《印尼的海啸》、图片岳飞和《满江红》、舞蹈《千手观音》片段,这3个实例分别暗示造成挫折的3种主要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如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并用,在生动的欣赏中学习、思考。学生在此时借助计算机可以自己探究问题,其主体地位体现得更加充分。
四、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是两个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在一定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学习,理解,内化更多的知识是很困难的,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节省课堂时间,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其强大的图文处理功能,要使花很多时间才能写出来的文字,图片等在一眨眼的时间就会展现出来,而且还能将相关内容分层显示,再加之动画点缀,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分层掌握、系统接收。
五、扩充知识要素,拓宽学生视野
思想品德课中有很多的事例,在传统教学中都要靠教师口头叙述,或者运用录象和幻灯来叙述。口述虽清楚、生动,但耗费时间较多。录象和幻灯只能对部分事例有用,而且选用事例时,只能选用其中的某些片段,同时,录象不具备剪辑功能,操作不方便;幻灯只能播放一些静止的,不带声音的文字或图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多媒体力劳动课件既可储存和播放文字、图片、声音、影片等信息。还具备动画和自动播放的功能。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时,从电影、电视、录象中,剪下有关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生物物种加剧灭绝等音像片断,把它们连在一起播放,所需时间不到传统时间的二分之一,使学生在同样的45分钟内,能形象生动、轻松愉快地接受更多的知识。
六、紧跟时代,情景交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内容新,时代性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局限于教材,那么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多媒体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如教学七年级《认识我们的学校》一课时,老师将近若干年来学校的各种活动图片、视频、以及历年来的优秀学生、教师、及反映学校变化的照片制作成微电影形式放映,使学生耳目一新,充分调动起了他们了解自己的母校的兴趣,及时地将学校的美好形象根植于新生的思想之中,培养了他们热爱这一集体的美好情感。再如在讲九年级《思想品德》“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时,我从电视、电影和录象中剪辑了“三峡截流”、“98抗洪抢险”、“祖国卫士王伟”的画面,再附上声情并茂的讲解,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逐步实现,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是人们社会责任感最集中、最重要的体现
七、信息技术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信息技术课件最大优点就是能化抽象为形象具体,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将抽象理论化为具体的事实,将老师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原理、观点条理化、形象化,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在学习正确认识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画面一: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一群人在开荒,随着拓荒者越聚越多,草原面积越来越小,一阵狂风刮来,顿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大风过后,只留下一片沙丘,人们被沙丘埋住,只有头露在外面。画面二引用了山东电视台曾播过的一则公益广告,森林被滥伐后,小鸟只好将窝筑在电线杆上。画面三:人的住房周围烟囱林立,臭水横流,人在家中无法出门,不敢开窗,只留下阵阵唉叹声。这一组动态画面,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环境污染与我们很近,环保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同时引导学生献计献策,为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提出整改措施和合理化建议,培养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八、活现榜样形象,强化正面教育
正面教育是《课程标准》的原则。用榜样人物来正面教育学生,是坚持正面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让学生在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范例中,理解某种道德规范,并以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在思想品德教材中容纳了许多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他们便是学习的榜样。可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们并不完全相信,他们总爱追着我问:老师,真有这个人吗?(是不是为了教育我们编出来的人物)他还活着吗?他长什么样?”可见,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榜样,而教材的介绍远达不到他们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则能直观展示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以达到教育要求。例如,我在教《直面挫折》一课时,发现大家对挫折及如何面对挫折这一材料并不很熟悉。我就号召同学们去收集资料,增加对材料的了解。自己则找到展现一些人物在挫折面前的事例的视频,让同学们观看。孩子们被一些人物所深深震撼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孩子们亲眼看到活生生的例子,他们信服了,也乐于向榜样学习。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活现了榜样形象,强化了正面教育的效能。
九、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品德课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能力,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
化素质,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教学课件中,那如诗如画的教学情景,能激起学生无限的思想情感,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在学习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运用祖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就的课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们更加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总之,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让学生情感得到熏陶,意志品质得到锻炼,道德情操得到陶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觉悟。
十、信息技术与思品课的整合,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信息技术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上的运用,学生在不自觉中,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下,使课本知识得到记忆巩固,同时又活跃了学生思维,这样就将过去那种把知识记忆留待课后的旧模式得到了根本性转变,从而把学生从背诵记忆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其他活动,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技术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将随着它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而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