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论文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人教版新课标
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如果抛开学校去谈教师的发展或成长,那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石和依托。因此教师的发展只能在学校中、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对自身实践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也必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就本质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方面: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的成长、学校特色的形成。这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指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教师知识的分类学。
就知识角度而言,教师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外语等,这些知识教师一般在师范院校中可以获得,而且对教师而言,本体性知识只要达到一定的量就可以了,并不是越多越好。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包括教育与教学的一般原理、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课程评价的知识等)和心理学(教材的呈现顺序、学生的心理、知识的结构等)知识。这类知识一般是动态的,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而掌握,但更多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渐地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性地去把握和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与加深。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更多的是来自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的成份,是教师经验的累积。换言之,实践性知识只能在教师的具体实践中获得。
从知识方面看,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准。因为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来说,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并不是太缺乏,其发展主要是指获得更多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而反思正好是校本课程开发所特别强调的,这样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提供了一个平台。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中的一项新兴的活动,教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整个开发活动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反思就有其特殊的作用。虽然反思并不是解除一切不确定因素的稳定剂,但它可以增强事情的预见程度,它可以在新的开始之前,预想到各种行为可能会带来的后果。教师可以清楚地控制开发的进程,使整个开发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对课程开发的过程具有更多理性认识,在课程目标确定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反思达到这些目标的方法。如果这种反思十分周详的话,教师就可以在明晰了种种“前途”后,选择一种最佳的途径,设计出一个最确切的计划。
2.劳顿的学说。
英国课程学家劳顿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技术的变化、教学思想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1)技术的变化。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技术发明及其潜力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技术的发展意味着教师不再被看作是知识的仓库,教师应该熟练掌握获得知识的先进设备。如电视机、照相机、录音机、电脑等。(2)教学思想的变化。教学思想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要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就必须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不断吸收新的教学思想,采用现代教学模式。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实施方式与国家课程大不相同,其中蕴含的教学思想也与国家课程大有异趣,比较注重学生本位,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而必然引起教学思想的变化。(3)课程内容的变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大多来自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很多知识对教师来说也是陌生的。为了应对这种不断扩大的学习内容,学生们期望教师跟踪学科内容的变化,并且期望教师了解课程规划,参与课程设置,并调整传授方法。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教学思想的变化与教学内容的变化,其自然结果就是引发教师专业发展。
3.课程开发实践。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必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介入课程开发以后,教师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让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从理论上讲,能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可以提高教师的士气,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有研究表明,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发现自己比原来能够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而且教得更好,在课堂教学中更能指导学生使用学习材料和指导小组学习,对学生的期望有所变化。另有研究显示,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与实施其参与发展的课程纲要之间存在正相关;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可令教师对所教内容有更多的准备,也更为自信。可见“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课程开发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变革过程,因为课程帮助教师在课堂上重建他们的知识观及他们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课程开发意味着对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协作阐述知识的方式所进行的不断的重组,同时对他们的教学进行再思考。这样课堂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也就自然地成为这个实验的主要参与者或者说是主持者。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使教师具有一个更开放的思维系统,能够改变教师不合时宜的观念,使教师具有更强的批判性反思能力,更多地去发现和探寻他人的信念和思维方式,并能增加教师的探究性活动等等。
二、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的可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者认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在精神领域、知识领域、技能领域三个方面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
1.精神领域。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精神世界有重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给教师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观念,现择要说明如下。
(1)以学生发展为本。
校本课程开发表面上看是以校为本,但隐藏其后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是为学生存在的,课程是为学生开设的,教师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本身是以学生为本,所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专家型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创造潜能的发挥,使其体验成功,从而不满足于做一个消极被动的“教书匠”,进而利用自己“讲台之主”的权利,强化反思意识从教育实践入手,便捷地进行研究,逐步拥有教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并提升自己特有的“教学实践性知识”,积极、主动地使自己走向“专家型教师”。
(3)合作精神。教师职业的一个重大特点是“专业个人主义”这种特性使教师长期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校长、家长、学生、社区人员广泛参与的活动,因而必然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校长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社区人员之间、教师与课程专家之间进行广泛的合作,长期以往自然就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的发展。
(4)师生关系。
校本课程开发扩大了信息来源,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真理的化身,所以学生很可能超过教师,并把教师“问倒”,这就可能引发“师生观”的转变和“好学生”理念的重建: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反对自己的意见,并想方设法使学生超过自己。
校本课程开发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成为主流,这就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甚至要鼓励学生“犯规”。如果一个学生只知唯师是从,而没有自己的观点,不敢也没有向教师质疑问难的习惯,那么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知识的拓展、能力的形成、个性的张扬,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2.知识领域。
在知识领域,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使教师改变了对知识本质的看法,而且为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变提供了可能。
(1)知识本质。
在西方的语言中,“知识”有两种用法:一种是information,作为一个名词,指的是信息或消息之类的东西;一种是knowledge,可以作为一个动词,指的是知道的过程。英国课程专家斯藤豪斯认为“知识不是需要学生接受的现成的东西,而是学生思考的对象,它不能作为必须达到的目标来束缚人,教育是要通过促使人思考知识来解放人,使人变得更自由。”校本课程开发重视的不是现存的、静态的知识,而是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强调如何获取有用的知识,强调那些能够帮助学生思考与探索的东西,能够使人变得更为自由的东西。
(2)知识结构。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首先要具有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因此为了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成效性,教师就不得不认真学习一些课程理论,阅读大量的资料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这就必然引起教师知识结构的重组,以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包括:一般的教育专业知识(一般教学知识、教育目的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育脉络的知识)、与教材有关的专业性知识(教材内容的知识、教材教法的知识、课程的知识)、教学推理能力(理解、转化、教导、评价、反思、新理解)。
3.技能领域。
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的技能发展,具体地说能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
(1)课程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自己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负责课程实施、课程评估,而不仅仅是实施课程,因而必然有助于教师课程能力(包括制定课程目标的能力、确定课程内容的能力、实施课程的能力、评估课程的能力四个方面)的全面提高。一般而言,教师通过对学生需求、学校环境、自身能力等3个方面的分析来确定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或者说编制课程是一个创造过程,是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过程。课程实施包括教学、学生自学、作业等形式,但最为重要的是教学。通过教学,教师不断地将课程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将静止的书面材料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最终使它们成为学生的经验。由于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而开发的,因而没有外来现存的经验可供参考,教师必须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方案并实施评价。
(2)研究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承担起“研究者”的任务,这对于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等;不仅要研究问题的解决,还要研究交往、协调的方法等等。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教师的行动研究,即要求教师思考和系统地评定在一个教室或学校中正在发生什么,从而采取行动去改进或改变某种情景或行为,并用一种不断改进的观点去督察和评估这种行为的结果。具体而言,教师要追问3个问题:(1)现在正发生什么?(2)在何种意义上这是一个问题?(3)对此我能做些什么?而后进一步思考4个问题:(1)这个问题对我重要吗?(2)这个问题对我的学生重要吗?(3)探究这个领域有什么机会?(4)我的工作环境有什么限制?就是在这种不断追问和思考中教师的研究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3)教学能力。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一般而言,学科教学都是站在一门学科的基础上,只看到整体课程的一个方面,不可能对课程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而只有站在整个课程结构的高度,才能对所教学科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认识,也只有站在整个课程发展与改革的高度,才能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从而对所教学科有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安排。此外,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生为本,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现实,使教学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角色转换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教师的专业发展井不会自动发生。借助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转换角色。
1.从“消费者”到“生产者”。
在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下,参与课程开发的是教育部门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理论家、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学法专家等校外官员和学者,由他们设计好规范的课程文本,最后由教师去实施。我国建国以来一直运用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所以,教师被当作是一种课程实施的“工具”,是课程的“使用者”或“消费者”。教师考虑的是如何将规定的课程内容有效地教给学生,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则不是教师考虑的事,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忠实地执行。就是说教师只有选择“怎样教”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
校本课程开发赋予教师一部分课程开发的权利,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而形成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因为在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下,所有与学校相关的人都有权参与课程开发,而作为学校之主要构成部分的教师自然地成为了课程开发的主力军。鉴于此,教师应主动承担起课程开发的责任。
2.从“教书匠”到“研究员”。在传统观念上,研究是学者专家的事,教师只有使用研究成果的份而没有参与研究的权利。但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生的需要、社区的需求,这就迫使教师或多或少地要从事实践研究。
研究并不神秘,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每天都在研究。譬如,上完一堂课,教师也许会想为什么某些学生学得那么好,而另外一些学生则一无所获呢?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说有哪些问题,从教育制度上有哪些制约因素,学生又该承担什么责任,课程本身有没有问题,怎样让所有的学生都有长进等等。如果自己能在下一次课中控制一些因素,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又能将做法记录下来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这就是研究了。所以,研究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只要教师们有心便可以进行,但研究也论述。这里仅就与教师直接相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纲要性的说明。
首先,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教育事实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对此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做法以求有所改善。其次,教师要研究的问题一般应是实践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教师要研究的是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实践更为有效,然后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再次,研究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因为理论总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最后,在成果的表达上,要追求实践风格,采用“故事研究式”,或者说是叙事式,只有将整个研究过程加以科学的记录,给大家提供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从中发现真理,这才是最为主要的,不能盲目追求理论的升华。
3.从“点菜者”到“菜单提供者”。
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没有空间也就没有发展。在单一国家课程的背景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几乎没有选择受什么教育的权利,教师点什么菜,学生就得吃什么菜,自己没有点菜的权利,因而很难有自己的独立追求。但在校本课程开发环境下,学生可以参照校方提供的校本课程“菜单”,圈点自己喜欢吃的“菜”,教师不再是“点菜者”而成为“菜单提供者”,点菜的权利则交还给了学生。不仅如此,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修改“菜单”的权利,他们既可以明确告诉教师自己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也可以不选某些“菜”而让它在“菜单”上自动消失。此外,学生有权和教师一起对“菜”的配料、制作工艺等进行改造。“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应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它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这样就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一个空间。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爱好与兴趣、需要与追求,因而也就需要有一种差别性的教育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将来发展的需要形成一个独特的个别化课程或者说是“个性化菜单”。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并为其设计或提供“个性化菜单”,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4.从“教师”到“导师”。
“教”,《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其中隐含的意义有:在地位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上下级或上下辈关系,教师在上,学生在下;在教学关系上,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仿效者,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教学方式上,视学生为吸收知识的“容器”,教师则是“传声器”,负责把前人的知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在教学评价上,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学习结果的好坏由教师说了算;在教育哲学上,视学生为一张白纸,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可见,教师一词本身就蕴藏有“施教者”之意。
“教师”与“导师”仅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两种教育理念。在“教师”的理念之下,教师司“教”之职,在“导师”的理念下,教师负“导”之责。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更多的是“导师”而不是“教师”,就是说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存在,重视他们的需要,他们的情感,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并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其次,强调双边的参与。再次,强调师生之间坦诚的碰撞、交流和沟通。作为“导师”其主要工作是做好“五导”:(1)引导: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2)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3)诱导: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辅导: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使他们能够很快地找到相关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5)教导:教师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朋友和榜样,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符合时代需要的各种优秀品质,具备区分良莠的能力。
5.从“独奏者”到“伴奏者”。一般而言,课堂教学的中心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是主角,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观众,是知识的接受者。但校本课程开发追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它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受体”,而是自我导向的积极的知识的追求者。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甚至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方式。这样学生就一跃而成为学习的主角,是“演奏者”而不是观众。教师的职责在于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指导,从角色关系上是一个“伴奏者”,而不是主角,更不是传统教学中的“独奏者”。
第二篇: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_1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_ ——校本课程开发论文
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如果抛开学校去谈教师的发展或成长,那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石和依托。因此教师的发展只能在学校中、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对自身实践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也必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就本质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方面: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的成长、学校特色的形成。这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指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1.教师知识的分类:
就知识角度而言,教师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外语等,这些知识教师一般在师范院校中可以获得,而且对教师而言,本体性知识只要达到一定的量就可以了,并不是越多越好。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知识。这类知识一般是动态的,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而掌握,但更多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渐地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性地去把握和领会
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与加深。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更多的是来自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的成份,是教师经验的累积。换言之,实践性知识只能在教师的具体实践中获得。
从知识方面看,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准。因为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来说,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并不是太缺乏,其发展主要是指获得更多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而反思正好是校本课程开发所特别强调的,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提供了一个平台。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中的一项新兴的活动,教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整个开发活动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反思就有其特殊的作用。2.课程开发实践。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必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介入课程开发以后,教师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让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从理论上讲,能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可以提高教师的士气,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使教师具有一个更开放的思维系统,能够改变教师不合时宜的观念,使教师具有更强的批判性反思能力,去发现和探寻他人的信念和思维方式,并能增加教师的探究性活动。
二、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的可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在精神领域、知识领域、技能领域三个方面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1.精神领域。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精神世界有重大的影响。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给教师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观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
校本课程开发表面上看是以校为本,隐藏其后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是为学生存在的,课程是为学生开设的,教师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本身是以学生为本,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专家型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创造潜能的发挥,从而不满足于做一个消极被动的“教书匠”,进而利用自己“讲台之主”的权利,强化反思意识从教育实践入手,便捷地进行研究,逐步拥有教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并提升自己特有的“教学实践性知识”,积极、主动地使自己走向“专家型教师”。2.知识领域。
在知识领域,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使教师改变了对知识本质的看法,而且为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变提供了可能。
(1)知识本质。
在西方的语言中,“知识”有两种用法:一种是information,作为一个名词,指的是信息或消息之类的东西;一种是knowledge,可以作为一个动词,指的是知道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重视不是现存的、静态的知识,而是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强调如何获取有用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思考与探索的东西,能够使人变得更为自由的东西。
(2)知识结构。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首先要具有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因此为了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成效性,教师就不得不认真学习一些课程理论,阅读大量的资料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这就必然引起教师知识结构的重组,以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包括:一般的教育专业知识、与教材有关的专业性知识、教学推理能力。3.技能领域。
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的技能发展,具体地说能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1)课程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自己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负责课程实施、课程评估,而不仅仅是实施课程,因而必然有助于教师课程能力的全面提高。一般而言,教师通过对学生需求、学校环境、自身能力等3个方面的分析来确定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或者说编制课程是一个创造过程,是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过程。课程实施包括教学、学生自学、作业等形式,但最为重要的是教学。通过教学,教师不断地将课程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将静止的书面材料
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最终使它们成为学生的经验。由于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而开发的,因而没有外来现存的经验可供参考,教师必须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方案并实施评价。
(2)研究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承担起“研究者”的任务,这对于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等;不仅要研究问题的解决,还要研究交往、协调的方法等等。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角色转换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会自动发生。借助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转换角色。
1.从“消费者”到“生产者”。
在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下,参与课程开发的是教育部门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理论家、课程专家、教学法专家等校外官员和学者,由他们设计好规范的课程文本,最后由教师去实施。我国一直运用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所以,教师被当作是一种课程实施的“工具”,教师考虑的是如何将规定的课程内容有效地教给学生,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忠实地执行。校本课程开发赋予教师一部分课程开发的权利,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而形成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
2.从“教书匠”到“研究员”。
在传统观念上,研究是学者专家的事,教师只有使用研究成果的份而没有参与研究的权利。但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生的需要、社区的需求,这就迫使教师或多或少地要从事实践研究。
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每天都在研究。如,上完一堂课,教师也许会想为什么某些学生学得那么好,而另外一些学生则一无所获呢?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说有哪些问题,从教育制度上有哪些制约因素,学生又该承担什么责任,课程本身有没有问题,怎样让所有的学生都有长进等等。如果自己能在下一次课中控制一些因素,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又能将做法记录下来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这就是研究了。所以,研究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只要教师们有心便可以进行,但研究也论述。这里仅就与教师直接相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纲要性的说明。
首先,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教育事实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对此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做法以求有所改善。其次,教师要研究的问题一般应是实践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教师要研究的是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实践更为有效,然后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再次,研究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因为理论总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最后,在成果的表达上,要追求实践风格,采用“故事研究式”,或者说是叙事式,只有将整个研究过程加以科学的记录,给大家提供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从中发现真理,这才是最为主要的,不能盲目追求理论的升华。
具体而言教师要为学生做好三种设计:(1)学习情境设计。设计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设备,使学生对新旧知识形成一定的联系,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评价、纠正错误等等。(2)信息资源设计。教师要确定某个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以及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起什么作用。(3)协作学习设计。协作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批判、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与评论。
第三篇:浅谈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浅谈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摘 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目的。任何课程改革如果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其中的意义和价值,不能称其为成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会遇到很多问题,应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前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新课改的亮点之一,其对教师的影响已然不是单纯地滞留在教师个人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上,它对教师文化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提出了更深层次和更大的挑战。与此同时,教师素质的高低往往也成为决定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值得挖掘与深思。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作简要的阐释,以期能对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校本课程开发及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固然,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从多个场域、多种方式获得,但是,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策略,学校必然是教师专业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也必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同时也是中坚力量和生力军。但是,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确实困难重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课程开发观念陈旧,缺乏内在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教师和学生只是课程开发的被动执行者和实施者,大部分的一线教师站在课程开发的大门外。教师普遍认为课程开发与自己无关,是专家学者的事情,因此,只关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摒弃陈旧的课程观念,积极热情地投身到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2.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
课程开发知识是教师的必备条件,然而由于我国的教师教育长期以“学科专业知识”为本,多数教师缺乏相关的课程开发知识,而仅仅是依赖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很少涉及课程开发相关的课程知识以及课程开发能力的获得,以至于很多教师在课程方面的知识相当欠缺,很难胜任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
3.缺乏合作探究精神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单个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包括整体层面上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获得成功。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广大教师大多都是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解决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与教师之间很少有合作。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这是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反,教师不仅要考虑学校的情况、学生的兴趣、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水平,还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统一起来,这是具有合作性、整体性的工作,单凭教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三、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国家统一课程的被动的实施者,这一角色早已根深蒂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专业发展要取得长足的进步,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大前提,而教师的角色转换并不会自动发生,这就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推动教师的角色转换。
首先,教师要从一名课程的“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和消费者,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其次,教师要从“教书员”转变为“研究员”。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要求不断地开拓与创新,教师要从传统的教书匠的角色转变为研究员的角色,或多或少地从事实践研究,深入开展研究工作,提升自身的价值。
整体而言,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尤为重要:
1.转变传统观念,增强课程意识
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教师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树立科学的课程意识,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广大教师应该摒弃仅仅是执行政府决策的课程的观念,掌握课程开发的自主权,积极地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如此,教师才能真正把握主动权,展示新形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专业素养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同时具备专业技能知识和课程开发知识。在我国传统的师资培养体系中,教师注重的是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及教学技能的获得,而对课程开发这一块知之甚少,更别说与此相关的一些知识能力。因此,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应该增加师资培训的内容,使教师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得以丰富和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得以加强,从而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素养。
3.提倡全员参与,培养合作精神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独立思考、独立开展教学是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课程本身倡导的就是一种共同参与、合作探究的状态,教师、学生和学校应形成民主合作交流的文化氛围。因此,教师之间更是要就课程开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促进资源的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团队互助合作学习和专业探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通过互相吸收经验增强实现目标的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获得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6.[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226.[3]沈毅.高师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文教资料,2009(27):173-175.(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研究中心重庆北碚)
第四篇: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教(二)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教案
(二)文明礼仪 孝敬父母的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养成良好的礼仪风范,懂的孝顺父母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2、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让学生在情中回味,在情中感悟。
3、学会如何感激父母,回报父母,在生活中自觉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准备:
1、音乐〈〈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
2、搜集古今中外的名人孝敬父母的事。
三、教学过程
1、用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导入感受母爱的伟大。
2、自己名字的故事。
让学生通过介绍自己的名字使他们的降临,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家族未来的曙光,每个人的名字,都融入了父母的很多期望。
3、我成长的足迹课件出示一组家庭的照片学生讲述他们的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为之付出的血汗。
4、教师 小结父母赋予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无私而伟大的爱,我们应该懂的体谅、关心父母,生活中与父母相处时注意礼仪。
5、看书中插图
(1)当父母在地里干活时,当父母去上班时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学生充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他们的回答让他们知道应该主动分担劳动,懂的体贴父母,要有责任心。
(2)第三幅图表现的是什么意思?你看了有什么感受?(知道父母劳动的辛苦,要知道应该节约)(3)结合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平时都是怎么做的。
(4)最后一幅图是和父母交流,现在的孩子很难和父母沟通让他们说说自己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和父母交流的?交流时应注意什么?并让他们知道和父母沟通会使你们的关系更密切,感情更深。
6、当你遇到书中所出现的情况时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7、教师小结。
四、课堂延伸,实施汇报父母的方案(1)给父母一份惊喜。(2)帮父母做家务。(3)陪父母聊聊天。
五、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重新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谢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并懂得回报别人的帮助,学会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感恩故事唤醒学生的心灵,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感恩的价值所在。
三、课前准备 课件(八个孝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感悟亲情——父母对我的爱”
人生在世,谁无父母,谁没有沐浴过父母的养育之恩,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谁能离开父母的呵护与教诲。有的时候父母甚至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失去生命。下面请我们一起来听下面的故 生:„„„„„„ 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就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父母的这种爱,下面请同学们用真心细细回味一下在哪些方面你都感受到了父母对你的爱。(可请1-3名学生讲述父母对自己的无限深情)
生:(细细回味思考父母的爱为老师访问做准备)„„„„
师:从同学们的交谈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将毕生的精力都无私地花在我的身上,可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算过父母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承担多少的经济付出?(请学生计算,目的在于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父母养育的不易,体谅父母的辛劳)师:为了支撑起这个家,为了能给我们吃好穿暖,安心学习父母早出晚归,为此妈妈的头上可能多了一根白发,脸上可能多了一道皱纹。2500年前,当人们进入课堂的第一节课,学到的是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也就是说要先学会孝道再学习文化。百善孝为先啊。教育的教是怎么写,我们一起来写一下,左边一个孝右边一个文,孝道文化的传承胃之教。但是我们现在都做反了,只学习文化不学习孝道。一些基本的道理我不相信你们不懂,同学们请你大声地告诉我是谁给了我们生命? 生:„„
师:是谁养育了我们? 生:„„
师:是谁给予我们富足的生活,让我们得以自由自在的学习? 生:„„
师:父母除了辛苦赚钱供我们读书外,还要花时间和精力关注你的健康,关注你的学习,希望你能成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可是又有多少同学能把父母的这种无私的爱深记在心中,总认为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二)、反思自我、亲吐心声——对比自己对父母的爱
师:同学们在每年你们过生日的前几天总有一个人跟你说:“孩子啊!再过几天你要过生日了„„”那是谁啊? 生:„„
师:那是你爸爸妈妈,可你记不记得你爸爸妈妈的生日啊? 生:„„
同学们,我们要反思啊!为什么我们的一举一动都牵挂着爸爸妈妈的心,可是我们对爸爸妈妈却了解甚少,为什么当我们身体不舒服的时候,父母总是提心吊胆,总是会带着我们去看医生,总是会守侯在我们身边一直到我们打完点滴,可是当妈妈生病的时候我们可曾陪在她身边陪他打完点滴。为什么每当天气变冷时总是能听到父母对我们的谆谆嘱咐要我们多穿衣,当冬天来临我时常在校门口看到一个个父母手里提着衣服来给我们送温暖,可是我们拍着自己的胸膛问问我可曾为我的爸爸妈妈送过衣服。当我们的靴子磨破,总是父母给我们买来靴子,可我们拍着自己的胸膛问问自己是否有曾想过拿自己的压岁钱给爸爸妈妈买过一双新靴子。每当回到家,妈妈总是做好一桌饭菜等着我们,甚至把饭打好端过来个我,把自己喜欢吃的菜夹到碗里,还轻声的要我们多吃点,可是我们呢?心情好的时候吃几口,心情不好的时候把碗一摔,还嫌弃他们罗嗦。孩子们,我们可曾有用心的看一眼自己的爸爸妈妈,有没有看到青春年华在他们脸上渐渐逝去。有没有看到爸爸妈妈的头发已经一天一天地在斑白了?有没有看到自己爸爸妈妈的身体已经越来越不好了。你用心地去看过他们么?我们在学校里读书做到全力以付了么?
(三)感恩于心,回报于行
当我们回到家里,还能喊一声爸爸妈妈,说明我们还很幸运啊,小时候我们就愿意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可是当你懂事的时候你还记得这句话,你有多久没有说出来了,如果你觉得你应该好好珍惜父母的爱,如果你觉得自己对父母要好好表示,那么请你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对我们的父母大声地说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五、巩固和拓展
听了数个“孝”的故事,让学生讲一个自己或身边人的感恩故事。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重新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谢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并懂得回报别人的帮助,学会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理解故事,能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故事中主人公的伟大。
三、课前准备 课件(八个感恩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 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二)拓展
1、谈一谈自己对上面故事的理解和看法。
2、搜集当代或身边的人孝敬父母的事例与大家分享。
(三)延伸
我们在学校里除了学习到那一点点的课本知道我们还学到了什么?我们学会了抱怨,我们学会了指责,抱怨自己的爸爸妈妈不是大款,指责自己的爸爸妈妈不是领导,抱怨为什么别的同学有名牌,而我却没有。指责为什么别的同学有那么多的零花钱而我却没的花,我们学会了和别人攀比,我们学会了和爸爸吵架和妈妈怄气,你和你妈妈吵架一摔门就走了,你有没有回过头去看一眼妈妈躲在角落里伤心哭泣了多少回。一个小姑娘跟自己的母亲吵架,母亲说孩子为什么考试只有这么一点分,孩子说我一时马虎了嘛,可是孩子妈妈给别人打工一个月只有一千多块钱,如果妈妈马虎了人家一分钱都不给啊。那可恨的女儿把门一摔就离家出走了,多么小的一件事情,十几年的养育之恩啊就这样轻轻一摔都可以放弃,妈妈发动家里所有的人出去找,找不到这孩子。晚上八九点,小姑娘一个人走在江边,他又冷有饿,流着眼泪恨着自己的妈妈,走到一家拍档,眼泪汪汪地站在那里,好心的拍档老板端了一碗面条:孩子,你是不是跟家里人吵架了,把面吃了快点回家吧。女孩狼吞虎咽地吃完面,给老板鞠了一躬说老板你是我的恩人啊你比我妈妈对我还好。老板听过以后说:孩子啊,就凭你这句话我这碗面都不应该给你吃啊,我们两个数不相识,你连我姓什么叫什么都不知道,我就给了你一晚面你就这样感谢我,你妈妈从小把你养到大你,你怎么不感谢你妈妈啊。如果从今天开始你想自己长大,如果你觉得你自己已经长大了,那么请你们把最觉得对不起爸爸妈妈的事情主动说出来。
五、走进生活
请同学们以“对不起,妈妈/爸爸”为题用文字或图片形式表达对父母的歉意。
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重新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谢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并懂得回报别人的帮助,学会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感恩故事唤醒学生的心灵,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感恩的价值所在。
三、课前准备 课件(八个感恩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
十七、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十八、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十九、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二十、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二
十一、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二
十二、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二
十三、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二
十四、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二)拓展
1、讲故事比赛。在班里举办一起关于孝敬父母的讲故事比赛。
2、和同学交流,小学生应该如何孝敬父母。
3、制作有关孝敬父母的手抄报。
(四)走进生活
师:好样的孩子们,八荣八耻当中有这么一条叫以诚实守信荣,一个人不讲假话叫诚实,一个人不撒谎叫诚实,一个人犯了错误用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叫诚实,你要不要做一个诚实的学生啊。生:„„
师:好!现在请你们带着你们的诚实来完成以下作业(留1-2分钟时间给学生)作业:
1、你父母亲的生日是_________。
2、你父母的身体状况是_____________。
3、你父母亲的身高是________。
4、你父母亲穿_______码鞋。
5、你妈妈经常用来教育你的口头禅是_________。
6、你父母亲最喜欢的食物是________。
7、你父母亲的体重是_________。
8、你父母最近正在为什么事情而烦恼?
第五篇: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李微
沧州市新华区东队学校
内容提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树立课程资源优势,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有助于课堂教学丰富而立体起来,成为一种互教互学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途径更多样,教学与生活、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我们能够洞察、识别、发现蕴藏在身边的课程资源,将其引入课堂。使语文课堂成为有源之水,有树之根。”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校本课程
开发
一、以阅读教学为基点,拓展延伸课本内容。
入选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文章,有许多与我们学生的平时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在进行这样的课文教学时,我们可以以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来选择确定某个语文校本课程的主题。然后由此确定符合学生学校实际的课程内容,进行系列化的语文学习和实践,从而拓宽学生信息渠道,扩大学生知识面。这种延伸包括向课外知识延伸和向生活实践延伸。
(一)向课外知识延伸。由课文的内容向相关语文课外知识延伸,扩大学生知识面。
1、中点辐射型。以课文内容为中点,向四面八方辐射。如学习了《冰心》这一单元我们可以以“走进冰心”为主题,让学生做一期以冰心为主题的手抄报;讲一讲冰心的故事;读一读冰心的作品;写一写想对冰心说的话。
2、起点延续型。以课文的内容为起点,确定主题纵向延伸。如学习了《草船借箭》后,可以以“我对课文人物的了解”为主题,指导学生读《三国演义》相关的章节,组织学生对人物进行讨论,认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
(二)向生活实践延伸。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拓展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
1、联系学生生活。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似内容,激发学生回忆生活、记录生活、描绘生活。如:学习了《京剧》,可以以“家乡的戏曲”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戏曲种类;开展以介绍家乡戏曲为中心的主题队会。
2、开展实践活动。根据课文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学习了《走进大自然》后,可以以“我眼中的春天”为主题,带学生去野外找春天;在大自然中认识各种野菜;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春天;写写对春天的赞美等。
二、以地方特点为素材,全面开发乡土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开发校本课程的优势,让学生走进家乡,充分地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一切。选择的内容要富有乡土气息,根植于学生生活,存在于学生周围,是学生平时能够接触和感受到的。通过梳理将这些内容确立为一个个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课程编排和实施。下面就是部分主题的课程内容确定。
主题一:家乡的古迹。读一读描写家乡名胜古迹的美文;游一游家乡的名山秀水;当个小导游,介绍介绍家乡的景点;用笔描绘家乡的美景;憧憬家乡未来的蓝图等等。
主题二:家乡的名人。读一读家乡名人小传;调查家乡名人的工作情况;给家乡的名人写一封信;采访家乡的名人或者名人的亲人;追寻名人童年的足迹;为家乡的名人写传记。
主题三:家乡的各种农具。查一查从远古走来的农具;设计标签,给家乡的农具贴上标签;给家乡的农具配上使用说明书;展示家乡的农具;用一用家乡的有关农具;谈一谈农具的变化;说一说你想要发明的农具;家乡农具上的文字的考证。
主题四:家乡的传说故事。读一读家乡传说、故事;听长辈讲家乡的传说、故事;记录家乡的传说、故事;把听来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考证故事的原发生地。
还有“家乡的工厂”、“家乡的交通”、“家乡的特产”等等主题,这些主题乡土气息很浓,当通过学生自身积极主动有效作实践,浸润其中时,不但提高了实践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成了他们情感陶冶、品行养成、知识获得、个性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中介。
三、以校园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每个角落。校园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地方了,在校园里只要我们留意,时时处处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花坛里写着如诗的公益广告语;文化墙上刊有内容丰富的墙报;广播室传来朗朗的播音;公开栏里贴着种类繁多的应用文;学习园地里盛着同学们一份份语言文字的自主餐。这些都可以成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低年级可以带学生认字,学拼音;组织学生按时收听校园广播,学习普通话。高年级可以带学生给校园里的花木贴上生物学标签;为学校的花坛、阅览室设计广告语;参与应用文的写作等。
四、以时事信息为焦点,动态补充语文课程。
校本课程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变化,不断充实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我们的周围天天都发生着一些学生认为新奇的、重大的、有意义的事情,这些事情的发生给我们的校本语文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同时智力得到训练,感情得到了陶冶,人格得到了塑造。这样的事小到一场拔河比赛、一次运动会;大到 “我的梦中国梦”、“神州十号成功上天”„„都可以成为校本语文课程的内容。抓住报纸、电视等有效的载体,进行读、查、做、想、练的活动,从而使校本语文课程丰满而富有活力。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天地是广阔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只要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那么无论从哪个角度去选择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都将会创出一方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