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网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创新实践课程的开发
浅谈网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创新实践课程的开发
网管教师面临的挑战
1.网管教师的形成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教育技术逐步走进课堂。当新的技术逐步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时,学校自然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这些教师是最早接触新技术的教师,也是学校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的教师。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电化教育机构的教师等同于中小学教师,这就是电化教师的由来。90年代中后期,当教育网络技术取代视听技术成为教育技术的主流时,电化教育教师自然成为管理学校校园网的管理员,从而形成了网管教师群体。
2.网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网管教师不得不被动地学习新知识。同时,随着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技术社会化服务不可阻挡地进入到教育教学领域,以网络维护为核心工作的网管教师的职业身份受到冲击。现阶段很多学校不再设立专业的网管,随着技术的发展学校也很有可能不再设立中心机房,未来在5G时代网络管理的权限有可能再次上移,这些对网管教师的发展都是巨大的冲击。
中小学创新实践课程的现状
1.创新实践课程的形成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基于这种教育而开发出的课程就称为创新教育课程。
2.创新实践课程的特点
中小学创新实践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模式的跨学科课程。这类课程不同于以往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语文、英语整合形成的课程,它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结合其他学科构建的一类新课程。
3.创新实践课程面临的挑战
创新实践课程属于新兴课程,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挑战。首先,创新理论缺乏,且没有适合的教材。当前,创新实践课程教材的开发基本属于初始阶段,没有形成适合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段系列的教材或教程。其次,大部分的创新实践课程都是学生在用创新的设备上课,而不是用设备去创新。这违背了创新实践课程的初衷,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最后,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不成熟也是非常大的制约条件。
中小学创新实践课程的发展方向
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要从怎么培养人入手。创新教育应该在“创”“新”两个字上下功夫。创新实践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重新构建知识,并且利用构建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次,创新实践课程不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它应以创新实践课程本身为主体,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且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多学科的学习任务。
网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创新实践课程的开发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这也是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长为专业人员的过程。网管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同创新实践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在积极地进行创新实践课程的开发和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价值的提升。
1.网管教师有先天的技术优势,可以成为创新实践课程开发的核心力量
第一,网管教师在技术方面的优势,使他们可以天然地成为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因此,网管教师可以借鉴国外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STEAM课程,将其作为中小学创新教育初始阶段的重要课程。当前,国内中小学创新实践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借用了STEAM课程的理念。当然,STEAM课程是基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学科综合形成的一门课程,虽然具备跨学科和探究式学习的特点,但它竟是“舶来品”,还有待我国的课程与其进行本土化的融合。而网管教师则可以利用自身具备的信息技术优势,搜集适合学生跨学科的课程资源,并结合本校其他学科教学的成果,将“国学”“历史”“地理”等课程内容更多地融合到课程中,体现更多的本土特色,让学生的创新更具现实和未来意义。
第二,创新实践课程的实施是以探究性研究为基础的,其结果是发散的;传统的学科相对比较稳定,但教学结果往往是唯一的。传统学科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向固定的目标前进;而创新实践课程是引导学生向未知的方向探究,其结果是多样性的。这就决定了在探究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网管教师因此成为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网管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在信息素养方面进行课程创新,在课程设计中将信息技术的活动设计到跨学科整合的项目中,培养学生高效寻找信息、运用多种方法收集信息、能够从多种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效处理、记录信息以及分享自己获得的知识和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的能力。
当然,网管教师在工作中也要多多吸取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除了语文、数学等学科外,还要关注国家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方法,并将其充分应用到自己的创新实践课程中。创新实践课程是跨学科的课程,哪个学段跨哪些学科,怎么跨学科,这些问题都是有待教师在实践中解决。
结语
网管教师因不断地接触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而具有强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探究精神,更加容易接受创新事物和新的技术。因此网管教师更加容易形成新的创新素养,从而成为创新实践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核心力量。
总之,网管教师在专业发展道路上遇见了创新实践课程正在走进课堂的时机,因而网管教师应该积极应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飞跃。
第二篇: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_1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_ ——校本课程开发论文
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如果抛开学校去谈教师的发展或成长,那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石和依托。因此教师的发展只能在学校中、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对自身实践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也必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就本质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方面: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的成长、学校特色的形成。这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指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1.教师知识的分类:
就知识角度而言,教师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外语等,这些知识教师一般在师范院校中可以获得,而且对教师而言,本体性知识只要达到一定的量就可以了,并不是越多越好。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知识。这类知识一般是动态的,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而掌握,但更多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渐地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性地去把握和领会
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与加深。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更多的是来自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的成份,是教师经验的累积。换言之,实践性知识只能在教师的具体实践中获得。
从知识方面看,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准。因为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来说,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并不是太缺乏,其发展主要是指获得更多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而反思正好是校本课程开发所特别强调的,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提供了一个平台。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中的一项新兴的活动,教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整个开发活动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反思就有其特殊的作用。2.课程开发实践。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必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介入课程开发以后,教师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让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从理论上讲,能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可以提高教师的士气,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使教师具有一个更开放的思维系统,能够改变教师不合时宜的观念,使教师具有更强的批判性反思能力,去发现和探寻他人的信念和思维方式,并能增加教师的探究性活动。
二、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的可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在精神领域、知识领域、技能领域三个方面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1.精神领域。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精神世界有重大的影响。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给教师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观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
校本课程开发表面上看是以校为本,隐藏其后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是为学生存在的,课程是为学生开设的,教师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本身是以学生为本,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专家型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创造潜能的发挥,从而不满足于做一个消极被动的“教书匠”,进而利用自己“讲台之主”的权利,强化反思意识从教育实践入手,便捷地进行研究,逐步拥有教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并提升自己特有的“教学实践性知识”,积极、主动地使自己走向“专家型教师”。2.知识领域。
在知识领域,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使教师改变了对知识本质的看法,而且为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变提供了可能。
(1)知识本质。
在西方的语言中,“知识”有两种用法:一种是information,作为一个名词,指的是信息或消息之类的东西;一种是knowledge,可以作为一个动词,指的是知道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重视不是现存的、静态的知识,而是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强调如何获取有用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思考与探索的东西,能够使人变得更为自由的东西。
(2)知识结构。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首先要具有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因此为了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成效性,教师就不得不认真学习一些课程理论,阅读大量的资料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这就必然引起教师知识结构的重组,以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包括:一般的教育专业知识、与教材有关的专业性知识、教学推理能力。3.技能领域。
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的技能发展,具体地说能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1)课程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自己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负责课程实施、课程评估,而不仅仅是实施课程,因而必然有助于教师课程能力的全面提高。一般而言,教师通过对学生需求、学校环境、自身能力等3个方面的分析来确定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或者说编制课程是一个创造过程,是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过程。课程实施包括教学、学生自学、作业等形式,但最为重要的是教学。通过教学,教师不断地将课程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将静止的书面材料
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最终使它们成为学生的经验。由于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而开发的,因而没有外来现存的经验可供参考,教师必须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方案并实施评价。
(2)研究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承担起“研究者”的任务,这对于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等;不仅要研究问题的解决,还要研究交往、协调的方法等等。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角色转换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会自动发生。借助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转换角色。
1.从“消费者”到“生产者”。
在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下,参与课程开发的是教育部门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理论家、课程专家、教学法专家等校外官员和学者,由他们设计好规范的课程文本,最后由教师去实施。我国一直运用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所以,教师被当作是一种课程实施的“工具”,教师考虑的是如何将规定的课程内容有效地教给学生,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忠实地执行。校本课程开发赋予教师一部分课程开发的权利,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而形成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
2.从“教书匠”到“研究员”。
在传统观念上,研究是学者专家的事,教师只有使用研究成果的份而没有参与研究的权利。但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生的需要、社区的需求,这就迫使教师或多或少地要从事实践研究。
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每天都在研究。如,上完一堂课,教师也许会想为什么某些学生学得那么好,而另外一些学生则一无所获呢?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说有哪些问题,从教育制度上有哪些制约因素,学生又该承担什么责任,课程本身有没有问题,怎样让所有的学生都有长进等等。如果自己能在下一次课中控制一些因素,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又能将做法记录下来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这就是研究了。所以,研究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只要教师们有心便可以进行,但研究也论述。这里仅就与教师直接相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纲要性的说明。
首先,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教育事实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对此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做法以求有所改善。其次,教师要研究的问题一般应是实践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教师要研究的是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实践更为有效,然后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再次,研究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因为理论总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最后,在成果的表达上,要追求实践风格,采用“故事研究式”,或者说是叙事式,只有将整个研究过程加以科学的记录,给大家提供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从中发现真理,这才是最为主要的,不能盲目追求理论的升华。
具体而言教师要为学生做好三种设计:(1)学习情境设计。设计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设备,使学生对新旧知识形成一定的联系,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评价、纠正错误等等。(2)信息资源设计。教师要确定某个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以及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起什么作用。(3)协作学习设计。协作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批判、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与评论。
第三篇:浅谈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浅谈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摘 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目的。任何课程改革如果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其中的意义和价值,不能称其为成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会遇到很多问题,应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前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新课改的亮点之一,其对教师的影响已然不是单纯地滞留在教师个人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上,它对教师文化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提出了更深层次和更大的挑战。与此同时,教师素质的高低往往也成为决定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值得挖掘与深思。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作简要的阐释,以期能对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校本课程开发及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固然,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从多个场域、多种方式获得,但是,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策略,学校必然是教师专业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也必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同时也是中坚力量和生力军。但是,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确实困难重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课程开发观念陈旧,缺乏内在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教师和学生只是课程开发的被动执行者和实施者,大部分的一线教师站在课程开发的大门外。教师普遍认为课程开发与自己无关,是专家学者的事情,因此,只关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摒弃陈旧的课程观念,积极热情地投身到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2.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
课程开发知识是教师的必备条件,然而由于我国的教师教育长期以“学科专业知识”为本,多数教师缺乏相关的课程开发知识,而仅仅是依赖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很少涉及课程开发相关的课程知识以及课程开发能力的获得,以至于很多教师在课程方面的知识相当欠缺,很难胜任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
3.缺乏合作探究精神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单个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包括整体层面上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获得成功。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广大教师大多都是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解决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与教师之间很少有合作。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这是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反,教师不仅要考虑学校的情况、学生的兴趣、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水平,还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统一起来,这是具有合作性、整体性的工作,单凭教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三、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国家统一课程的被动的实施者,这一角色早已根深蒂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专业发展要取得长足的进步,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大前提,而教师的角色转换并不会自动发生,这就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推动教师的角色转换。
首先,教师要从一名课程的“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和消费者,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其次,教师要从“教书员”转变为“研究员”。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要求不断地开拓与创新,教师要从传统的教书匠的角色转变为研究员的角色,或多或少地从事实践研究,深入开展研究工作,提升自身的价值。
整体而言,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尤为重要:
1.转变传统观念,增强课程意识
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教师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树立科学的课程意识,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广大教师应该摒弃仅仅是执行政府决策的课程的观念,掌握课程开发的自主权,积极地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如此,教师才能真正把握主动权,展示新形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专业素养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同时具备专业技能知识和课程开发知识。在我国传统的师资培养体系中,教师注重的是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及教学技能的获得,而对课程开发这一块知之甚少,更别说与此相关的一些知识能力。因此,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应该增加师资培训的内容,使教师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得以丰富和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得以加强,从而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素养。
3.提倡全员参与,培养合作精神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独立思考、独立开展教学是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课程本身倡导的就是一种共同参与、合作探究的状态,教师、学生和学校应形成民主合作交流的文化氛围。因此,教师之间更是要就课程开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促进资源的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团队互助合作学习和专业探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通过互相吸收经验增强实现目标的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获得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6.[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226.[3]沈毅.高师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文教资料,2009(27):173-175.(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研究中心重庆北碚)
第四篇: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报告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报告
龙胜金坑红瑶寨及三江侗族村寨行
12月29日,06景区专业规划方向选修课的开启,让我有幸去到了慕名已久的龙胜金坑红瑶寨及三江侗族村寨并开始为期三天的实践调查活动。此次活动中的所见所闻皆让我感触良多,回校后整理相关资料结合所学景区知识总结如下:
龙胜金坑红瑶寨概况
位于广西桂林市北约120公里的龙脊梯田吸引了无数中外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但在龙脊的大山深处,还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比龙脊梯田更雄伟壮丽,更气势磅礴的梯田———金坑梯田。
距龙胜县城30公里的金坑红瑶寨位于金坑梯田范围内,因地下金矿多和地形酷似一个大天坑而得名。金坑瑶寨由田头寨、大寨和大界寨等组成,分布在金坑梯田的中心和底部。我们此行居住的则是大寨。
本地居民以瑶族为主,大寨住着60户人家,人口大概310人,本地有一所小学与初中合并的学校,但当地的有的大学生的数量非常少,几年出一个,在当地旅游业没有发展的时候大多出去外地打工挣钱,现在随着金坑旅游业的发展,外出打工的人数大大减少,都参与到当地的旅游建设中来了。居民基本牲口只养猪和马,猪一年也只能养个2到3头,每天大概4000多块收入,而马则是作为金坑红瑶寨的主要交通工具。
此地区自1992年开始开发,当时地方经济差,居住人民生活水平极低,加上当地的交通条件恶劣,进出入都非常的耗时耗力,而当时也只是有以色列、比利时有极少的游客到达这里进行探险式的旅游,人们思想淳朴,对于外来宾客都礼遇非常,地区的参观也收取任何费用。1993年开始,受其他地区的影响,地区考试征收国内宾客5元外宾10元的低价门票,到1995年开始人们意识的增强,开始有意识的发展旅游这一块,而进行粗放式的管理。1999年,景区管理进入正规化,但工作人员也仅三名,而到现在,年接待游客达30万,景区工作人员70多人,地方景点的国内外名声正逐渐扩大,景区所得利益也逐步增加,作为一个原生态的地方景点,相信在近几年合理的开发与管理之下还会有陆续的游客和利益的增加。龙胜金坑红瑶寨作为一个以民族特色和自然风景相结合的景点,本地的消费自然以民族风俗风情的表演门票、景区门票、当地旅馆的住宿及餐饮、工艺品的出售为主,食宿餐饮必不可少,并且我们专业学生在此次考察任务中对于工艺品的购买尤其突出,原因大致是物品充满地方特色,而且纯当地居民的手工制作,具有一定的收藏及赠送亲友的好处。而且在工艺品购买的同时,对于当地出产的龙胜干辣椒及其他农家种植的特产大家都表现出了很强的意愿,毕竟是在当地生产,属于原生态的东西,现在都市能尝到的毕竟不多。
金坑瑶族为红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因为爱穿红衣服而得名,红瑶没有文字,重要事件都是以山歌形式口头流传。一律穿黑色土布短裙,上身着桃红色的花衣服,粗重的耳环将耳垂拉出两个大洞,让我不忍细看。我们在黄洛瑶寨时所听的瑶寨阿妹的歌声,十分悦耳,还有就是阿嫂的长发,这里是被称为长发第一村的地方,留长发在这里是一种民俗,瑶族女性的洗发用的是淘米水,这样来滋润他们的秀发,又黑又顺。
在我们的考察中通过和当地人的交流了解到,对于旅游者的到来他们都是热情欢迎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旅游者的到来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和带来的了消费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同样是因为他们一种热情好客的性格和生性淳朴。金坑红瑶寨现在有数十家民族风情的住宿民楼,大多是外界的资金介入合建的,而且现在的金坑红瑶寨的景区建设费用也是股份制的投入,门票的收入将与资金投入者及寨内居民分摊。而对于利益的分配这一块一直有
矛盾,既有寨与寨之间的,也有寨与投资者间的,但是总体的来说,旅游投资企业给当地的居民带来的更多的收益,居民对次表示欢迎,但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利益的分配。金坑红瑶寨景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我们在金坑红瑶寨考察的一天多,感叹这里美丽的风景和民俗,但也发现了许多景区在发展中存在和潜伏的问题。
1: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推卸,管理不到位。现有的县旅游局和景区管理局是处于同一等级,彼此之间没有个约束,而在一些具体事项的实施上两者没有合理的处理,在出现的问题面前,两局又互相推卸,导致景区的发展和管理的不到位。如:现有景点内的无序建筑。政府应该明确部门职责,加大管理。
2:旅游活动和政策发展的不连续性。在龙胜各寨的发展中,政府都为其发展有各类节日,如6月6晒衣节、火把节、红衣节,可是在每次政府领导的转换时,部分节日都会由于众多领导理由更换,而没有形成一个具有传统延续性的节日,没有办法打开知名度,浪费了众多资源。
3:旅游产品单一。现在所开发的只有民族歌舞展示和观赏梯田和建筑,没有办法吸引更多类型的旅游者来旅游参观和游玩,并且现在只能是白天游览,晚上基本没有什么活动,导致游客旅游生活的空乏,应增加更多参与性的活动。
4:政府对民俗民风的保留没有关注和采取相关政策。长发村的长发女性现在是越来越少了,随着大家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界现代话的思想和潮流冲击,长发的保留并不会让居民坚持,而单单的是只利益驱动他们去保留这样的习俗恐怕是止不住习俗的流失的,针对金坑红瑶寨的长发习俗的保留,政府应该采取鼓励和奖励措施。
在考察中发现还有许多的问题的相关部门正在着力解决,但希望所制定的计划能跟上时代的变化。景区预计在4年内整修公路,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在这点上我寄望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金坑红瑶寨,而不是让大多数人只是看看照片而已。并且希望景区在管理这个方面一定要注意景区内和居民的友好协调,处理好各方矛盾,持续的有序的发展金坑红瑶寨的旅游事业。
三江侗族村寨概况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湘、黔、桂交接处,辖3个镇11个乡,总面积2454平方公里,人口34.18万。
我们来到的村寨,民风纯朴,风情浓郁,这里的色彩都是那么素雅、清淡。屋瓦是黑色的,门窗是木质的本色,人们穿着青黑色的衣服,年轻的姑娘也不过是身着天蓝色衣服,唯一鲜艳的,便是姑娘们头上插的那朵红绒花。
侗族的鼓楼为木质结构,以榫头穿合,不用铁钉。有三、五层以至十五层,呈4面或6面8面倒水,高4~5丈,飞阁重檐,形如宝塔,巍峨壮观,是族姓或村寨标志,也是公众集会的议事场所。导游所说,这里侗族式的吊脚楼村寨很多,但一定要是有侗族鼓楼存在的寨子才是真正的侗族居住的地方。
三江侗寨中的风雨桥,要数程阳风雨桥最为著名,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它建在程阳侗寨前,石墩木桥,造型优美、气势恢宏,由两座桥头亭,三座桥中亭组成。各个桥亭的造型都不相同,高低起伏,别有韵味。走进桥廊,又是一番景象。几位侗族老阿妈在悠闲地依栏刺绣,见到我们的到来,赶紧拿出当地的工艺品叫卖,她们的身后是一座小小的庙宇,里面供奉着桥神,守护着寨子的安全。
走在村寨里,十分安静,石板路一直向前延伸,村寨中还有几座小型的风雨桥,虽然小,但是看起来还是那样的美丽。几位村民正在修整长木,大概是哪家又准备砌房子了吧,看那木头上打出的洞,十分工整,可见制作者的手艺。
在村寨里逛了后观看当地侗族的大歌和舞蹈,洒脱粗犷的小伙子们吹起芦笙芒筒,在芦笙坪上,漂亮的苗侗姑娘翩翩起舞,优美奔放的舞姿,委婉动听的歌声,叫你看得眼花缭乱,听得如醉如痴。侗族大歌了,这种无乐器伴秦、无人指挥的多声部合唱,高中低音浑为一体,和声完美协调,格调柔和婉转,旋律典雅优美。才发现原来音乐可以如此的优美,原生态的东西感觉额外的就是好。喝上一杯当地酿出的米酒后,和当地村民一起围圈跳舞,过竹竿,互性的娱乐方式让时间都非常开心。
三江侗族村寨景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景区管理差。景区内无管理人员,只有人员收门票而无人在内部对物品建筑设施的监管,并且没有规范化管理措施方案。
2: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备。在夜间的时候,整个景区内无灯,漆黑一片,游客晚间走动时非常不方便,安全措施差,晚间也无相关人员看守。旅店条件差,程阳山庄最初为政府扶持建设,后私人承包,却连最基本的热水供应都无法达到,而使用简单的山上木柴烧水供应。
3:服务意识差。旅店工作人员没有服务意识,待客服务差,金钱意识过重。
龙胜金坑红瑶寨及三江侗族村寨两者对比之认识
两者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红瑶及侗族的建筑、风情和民俗,在当今城市化迅速的今天,更多的城市人愿意到这样的地方来开眼界,来感受别样的民族气氛。两者具有同样的吸引游客的资本。但是在龙胜我们能感觉到更纯正的少数民族气氛,在那里,大部分的居民都身着本民族的服饰,他们有这样的意识来促进本地旅游业的发展,最大限量的开发本地的民族特色的产品,而在三江,几乎大部分都已被汉化,游客的求异心理得不到很好的满足。而在景区开发方面,龙胜金坑相对也更加完善,道路及厕所和卫生设施,并且有者良好的服务意识,旅游发展的意识非常清晰。
并且两者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都不够好,缺乏能让游客充实旅游时间的节目和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应该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来迎合旅游者的需求。
面对旅游的发展,游客的增多,景区本身必须有意识的去保护本地的现有资源,延续本地特色的前提下去开发,增加本景区的发展周期,要有超前的意识和超钱的意识。
报告人:06景区2班刘挺
学号:200602090225
2008年1月4日
第五篇: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与实践实施情况小结文档
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与实践实施情况小结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区域课堂教学改革之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与实践研究实施方案》,从学校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课程专家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始实施校本课程计划,目前已经取得一些经验与成绩,下面把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和开发情况作一汇报。
一、提高认识,领导重视,积极参与
1、提高认识。校本课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组织并开发实施的课程。由于校本课程是新生的事物,教师对此还不熟悉,为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的认识,学校组织教师学习课改文件,开办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校本课的理论,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初步领会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2、领导重视。学校的开放、民主、着重参与的管理特征,在进行校本课程发展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校长非常鼓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发展。由于关心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校长鼓励教师自行设计教材,这既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并且校长经常参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在校长的带领与直接参与下,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了良好的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校本课程实施和开发部,制定了开发与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在理论和实施两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
3、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同事合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之间合作与研究的需要,必须使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我校不仅将国家必修课纳入到校本课开发的范畴,如趣味数学,而且开设安全自护、心理健康、少先队队课、民乐欣赏、手工、书法等科目,涉及的知识面宽广,内容丰富多彩,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保学生学有所得,在学期初,许多教师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和学校课程改革方案要求,在承载着基础性课程艰巨的教学任务和压力的同时,认真查资料、做实验、联系社会实践、设计教案„„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为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现在,能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师有20人,在每个年级段开设了五门校本课程,构成了学校课程文化的风景线。
二、校本教材开发情况
我校校本教材的编写在大家的努力下也有了一些成果。预计开发出校本教材6门。教材编写的方式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学科拓展,即趣味性与数学学科的拓展整合、实践性与科学学科的拓展整合;二是教材新编。通过新编的方式,我校课程部联合编写出校本教材4本,民乐欣赏、剪纸、书法、国学各1本。这些教材的特点是:
1、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校本教材是根据本校学生的需要编写出来的,从内容到教材结构都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体现了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探究性的特征。
2、鲜明的校本特色。我校的校本教材在保证多样性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与国家教材不同的是,校本教材体现学校教学一线的要求,从本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充分发掘教师的聪明才智,开发出具有本校特点的教材。如“趣味数学”是根据我校低年级、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开发出来的,适用于普通学生使用,普适性很强。“剪纸”、“国学”、“书法”、“民乐欣赏”教材是我校教师根据艺术教材部分章节教学中的教学难点和重点、以及学生的兴趣开发出来的文本教材,拓展了学生兴趣爱好的问题。
三、后期工作
1、编写校本课程教材
依照课题实施计划,学校以教育科研为载体,以各课程小组为单位,在教导处与德育处的指导下开发校本课程。整个编写过程要严格的管理,加强实践,争取按时间节点,高质量地完成校本教材的开发。
2、探索校本课程实施办法
学校固定校本课程教师,根据课程安排均提供教学实施保障,并按课程类型、学习内容实施课程计划,以保证各类课程的顺利实施。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个人意愿,在广泛征集家长意愿的基础上,学校教导处统一安排部署,初步拟定校本课程实施时间和分科分班教学班级。艺术教育课程每天下午第三节的课外活动教学,一天一项教学内容。关于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教师在本学科进行学科拓展教学。
3、制定校本课程教学管理相应制度
校本课的常规管理由教导处负责,主要负则排课、教师教案的检查、教师上课情况的检查、均衡学生选择科目和班级的选择,监督学生上课的情况。对学生上课的管理,教导处制定比较科学常规管理方法,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正常运作。
每学期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组织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给予适当奖励。加强校本课程档案建设,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好,每学期期末上交校本课程研究领导小组,以利总结、改进和推广。
4、形成校本教材修定提升相关机制
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将把一线使用教材的教师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意见搜集起来,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邀请一些教育专家对教材的结构、目标、设计等方面进行较系统的指导,提升我校的校本教材实施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