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电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机电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一、实施背景
1.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永康是全国闻名的“五金之都,有门业、车业、电动工具、厨具及小家电、不锈钢制品、汽摩配、衡器、有色金属等八大支柱产业,全市有五金企业一万多家,产品有7000多个品种,从业人员达到20多万。永康市域内有12个五金专业市场,其中中国科技五金城是国内最大的五金专业市场。永康企业纷纷通过机器换人,走企业转型升级之路。机器换人并不是买几台机器这么简单,购买新型机器后,企业还需配备一批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来操作。机械设备的更新,对工人的相关岗位及岗位的技能发生变化,企业需培训一批老员工,引进一批新员工,对于员工素质提升的培训任务,企业希望通过学校来完成。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根据企业需求,学校提出打造“永康技工”品牌,为“永康先进制造业”培养大批技术“蓝领”的办学目标。
2.中职毕业生接轨社会的需求
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依托永康五金资源的优势,为本校中职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施展舞台。中职生自己的就业定位因人而异,主要分为从事产品营销、担任企业技术骨干、自主创业等。然而教学中具体教什么内容,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学生,这就需要中职教师根据职校生的特点,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职业需求为标准”的理念,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依据职业实践活动的逻辑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删除现行使用教材“繁、难、偏、旧”的理论部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把“工厂的需求”与“学校的教学”整合起来。
3.国家示范校专业引领辐射的需求
国家示范校专业建设还应具有示范、引领和辐射的功能。在校内,本专业建设应该引领其他专业建设;在校外,本专业应该引领其他职校专业建设,并且还要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在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本专业需要与企 业建立联合办学的合作关系,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实习,引入企业文化融于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探索与企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型办学新路,推行教学与企业岗位紧密衔接、专业与产业衔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衔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主要目标
1.创新教学内容,校企共编校本教材
针对永康五金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机电专业教师深入永康八大支柱产业的代表企业,进行调研,搜集材料,挂职锻炼学习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编写反映永康八大支柱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产品, 以及典型产品的生产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流程式,编写《走进五金机电》校本教材;针对三十年来长盛不衰的典型机电产品——电动工具,从认识单相串激电机电动工具入手,根据电动工具的生产流程式,介绍电动工具零部件的制造过程,学习电动工具装配过程及装配技术要求,从而编写《单相串激电动工具制度》校本教材。根据企业生产岗位的技能需求,探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工作页为载体”,编写《电工技能与实训》、《普通车床技能与实训》、《钳工技能与实训》等校本教材。
2.创新教学方式,校企共建教学资源
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创新教学方式,需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普通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本专业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发模拟仿真教学软件,通过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共建共享,以及与合作企业通过拍摄视频、制作动画、制作PPT等形式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完成《机械识图》、《机械基础》、《走进五金机电》、《液压与气压》、《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
3.创新教材展现方式,校企共造永康产业缩小板
为让学生对永康八大支柱产业拥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学校准备建设五金之窗——五金教室。该教室建成后具有以下展区并实现相关功能:第一展区为实物展区,该展区主要展示永康八大支柱产业的典型产品、典型产品从原材料经加工形成的各工序半成品、反映永康企业转型升级机器换人过程中采用的新设备、新工艺等相关教材、师生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的创新作品、师生专利作品及相关证书展等实物展品;第二展区为灯箱展区,该展区主要展示深度校企合作的企业介绍 2 以及学校“产中研”研发中心的介绍;第三展区为喷绘展区,该展区主要展示了永康五金经济发展历史图文展、八大支柱产业发展历史图文展;第四展区为触摸屏播放区,该播放区主要介绍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等企业相关知识,校企合作开发的校本教材等。五金之窗的内容,其实就是永康产业的缩小板,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对永康五金发展有全面概括的了解。
三、机电项目课程开发的建设过程
课程开发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而要开发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的五金机电课程更是难度不小。学校专门成立了《中职学校机电校本教材开发的实践研究》项目组,通过申请课题、调研企业、需求确定、拟定课程内容及结构、制定课程标准及编写体例、收集和整合教学资源,最后请企业高校专家论证等众多环节完成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
1. 充分调研,确定机电项目课程开发需求
首先专业组教师通过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与企业主管进行座谈确定学生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第二步请毕业生回校进行座谈,探讨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方面所存在的欠缺,对课程改革的需求;第三步对企业主管、技术工人和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确定企业所需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以及企业和技 3 术工人对课程改革的需求程度;最后请浙江大专家团队、企业技术专家、管理专家、毕业生通过头脑风暴法分析机电技术应用相关的岗位及岗位所需的能力。以下二组数据在问卷调研过程中技术工人和毕业生对开发机电课程的强烈要求。
调研问题1:典型五金产品加工流程作为教学内容,对中职生的就业帮助程度
工作岗位任务分析会
毕业生访谈会
2. 挂职锻炼,收集机电项目课程开发资料
大学里许多专业课以专业理论知识居多,与企业实际生产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相差较远,也就是说知识面还不够宽。教师通过下企业挂职锻炼,向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学习,可以了解当今企业的生产技术或产品的生产流程,结合生产岗位,了解所需的岗位技能,从而能使教学更好的与企业需求相接轨,并且为机电项目课程开发准备相关的资料。
3.专家论证,确定课程改革建设方案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机电专业组提出机电项目课程的建设方案,并把方案提交给学校和专家论证。对于校本教材开发的方案,先由机电专业组讨论确定主 编参编人员,先制定课程标准,再编写体例,最后由项目组的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编写体例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对于教学资源库建设,则与多家企业洽谈基础上,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教学资源能力强的企业进行开发。对于五金之窗的建设,则请专业指导委员会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再由校企共商,实施五金之窗的建设方案。
4.搭建平台,保证机电项目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编写机电校本教材和开发教学资源,许多方面会涉及到企业商业机密问题。为了保证机电项目课程开发质量和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本校邀请市科技局、劳动局、金华教研室以及永康著名企业的老板或企业主管加盟职校集团,并召开了金华机电职教集团第二届第一次会议,在会上各名到位的领导和专家纷纷发言,共同商讨人才培养的目标,金尚超处长在会上抛出了诸如“中职生机电专业学生该如何教,教些什么?”等方面的问题。众泰、王力、星月、南龙、群升、浩天、正阳、尤奈特、超人等企业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提出与学校共管共育学生。与此同时,企业主管承诺对建设五金之窗(即五金教室)提供的展示所需的产品及半成品,允许到生产现场拍摄反映企业生产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视频和图片。
金华机电职教集团会议
金华机电职教集团加盟签字仪式
四、实施成效
1.开发了图文并茂的校本课程
结合企业调研和工作岗位任务分析的需求,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重新设置。调借助行业、企业和学校骨干教师之力,机电专业开发了校本课程《走进五金机电》、《单相串激电动工具制造》、《电工技能与实训》、《普通车床技能与实训》、《钳工技能与实训》等校本教材。这些校本教材开发从教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编写体例、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借鉴学习了德国“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项目课程开发。这些创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内容与企业紧密结合,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内容的展现方式使学生通俗易懂,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校企共同开发的校本教材《走进五金机电》,除本校用于内部学生教学外,普通高中永康一中的学生也把《走进五金机电》这门课程作为选修课。此外,《走进五金机电》已成为网络课程,让社会人员也可以通过网上进行学习。
2.建设了形式丰富的教学资源
通过校企共建教学资源,教师提高了课程开发的能力,并完成了了“机电技术应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开发《机械识图》、《机械基础》、《金属加工与实训》、《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应》、《电力拖动》、《走进五金机电》等教学资源;通过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共享计划,充实《液压与气压》、《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等10门课程建设;同时作为国家精品课程子课题组组长单位,引领全国机电专业《典型自动化生产线运行与维护》精品课程建设。利用维修电工仿真软件、液压与气压仿真软件、数控机床电气维修教学仿真软件等开展了数字仿真教学,利用开发的教学资源进行项目教学,学生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方式学习,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和内容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3.打造了永康五金产业缩小板的五金教室
校企共建五金之窗,该五金之窗是永康五金产业的缩小板,它是永康五金之都展示的窗口,该五金之窗除了展示功能以外,还兼具五金教室的功能,成为了学校学生、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室,也成为了社会劳动力培训和企业员工培训的教室。2013年12月20日在本校召开浙江省机械年会,参会人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我校“产学研研发中心”的“五金之窗”展区,这里汇聚了我市八大支柱产业的主要产品,展现了群升、王力等知名企业的相关产品,而学生制作的锡雕作品、模具作业、小发明小创作等更是令参观者手中的相机闪光不断。
浙江省机械年会上五金之窗展现魅力
省机械年会上相机闪光不断
省领导在参观五金之窗
传统五金展区
汽摩配展区
杯业展区
第二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探索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探索
文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
摘要
学校课程改革包括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和校本课程的资源的开发研究。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整体优化,特别是在科学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我校近年来在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进行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列化的研究与试验。
作者信息
姓名:杨魏
单位:江西省乐安县龚坊镇龚坊中心小学
职务:教师
电话:***
正文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因此,我校近年来就从这两方面对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与优化的探索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而设计,并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强调基础性和统一性,但无法兼顾不同地域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学校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更为合理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因此,我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的同时,积极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与优化的探索试验。学校和教师通过调整课程计划和结构、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个性化的再加工、再创造,使课程结构更符合学生个性、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
(二)我校校本课程系列化的探索
我校在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研究与试验的同时,积极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校本课程系列化的研究。
我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传统和优势,挖掘教师的潜力,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开发一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目前,一、二年级的科学与社会综合课,四年级的书法课,五年级的美术创意课,六年级的生活技能课,四到六年级的形体课,这些课程都深受学生的喜欢。
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思索:怎样才能开发出学生喜欢的课程,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对校本课程实施的实践与探索
(一)学校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要条件
学校必须立足自身的人力资源、教育资源、学校环境,确立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体现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或教育哲学,否则,学校是不可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
首先学校要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我校在“三个面向”指导下,确立了“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的办学理念,这是我校新世纪办学的指导方针,也是构建我校校本课程体系的依据之一。
其次学校应有一定的课程改革和实践基础。我校作为一所教改试验学校,自建校以来在学制、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整体改革与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规律性的经验。最后要有课程资源开发的保障。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对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注意挖掘和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使其服务于课程改革。
(二)教师参与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如果学校的课程发展有一线教师的参与,将有利于体现课程研制者的意图,有效地发挥新课程的作用。同时,由于教师的参与,课程可能会更为清晰、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与实施。”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将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只有教师具有有课程改革的正确理念,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三)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专家的指导
通过综合课的研究,我们感到,我校教师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专家携手合作,双方为实现试验目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研讨、优势互补、相互推动,这是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上佳选择,也是一条可取的、愉快的途径。因此,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不是局限于学校自己内部的资源,而是要挖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寻求教育专家的指导,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
结束语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和重要标志。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探索过程,我们能投身这场改革,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坚持采取“学校领导、课程专家、实验教师”三结合的组织形式,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实验为基础,遵循继承、借鉴、改革、融合创新的原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最终会形成具有特色学校的课程教材新体系。
第三篇:GIS项目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方法优化探索
GIS项目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方法优化探索
摘 要:针对GIS专业GIS项目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课程特点、社会需求、学生素质提升等方面出发,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优化探索,为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GIS项目设计与开发;教学方法;专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4-178-02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测绘科学、地理学、遥感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技术为一体的新兴学科[1-2]。随着国家各级部门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及国内从事GIS工程开发的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壮大,整个社会对GIS专业的专门人才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3]。GIS项目设计与开发是GIS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从事GIS应用工程的分析和设计的能力[4],知识内容涉及众多学科领域,是一门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的课程。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日后从事GIS项目开发、设计的能力和水平[5],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水平的评价。由于该门课程实践性强,许多没有丰富GIS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很难深入地剖析课程的核心内容,导致学生无法从课堂获取所需知识,从而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教学内容选取与组织、实验教学环节安排、GIS竞赛组织、科研创新训练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能够提高教学效果。GIS项目设计与开发课程特点
GIS项目的开发模式经历了独立开发、宿主型二次开发、基于GIS组件的二次开发、WebGIS开发等方式,目前WebGIS开发方法正成为GIS开发的主流方法。WebGIS是Internet技术应用于GIS开发过程的产物,它是基于网络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系统,Internet是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信息交换的桥梁,用户和服务器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计算机平台上。目前主流的WebGIS平台包括ARCIMS、MapGIS IMS、SuperMap IS、TopMap World、MapXtreme等国内外成熟产品。WebGIS以其跨平台、灵活、可扩展等优点深得GIS开发人员的青睐,众多高校GIS专业教师也因此开始在GIS项目设计与开发课程中讲授WebGIS的开发方法与流程。
与其它课程相比,GIS项目设计与开发有着自身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综合性强。该课程为多学科交叉课程,课程内容涵盖地理学、地图学、工程学、数据库、测绘科学等众多方面。这就要求课程主讲教师具备相关的学科背景知识,且该课程应有一定数量的先修课程以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内容。(2)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与其它课程不同,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必须环环紧扣、相辅相成,不可独立进行,理论教学内容作为实践环节的理论指导,实践环节则作为理解与巩固理论内容的手段。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环节,会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未经实践环节巩固的理论知识,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3)方法与工具更新速度快。GIS项目设计与开发涉及多种平台、体系结构、开发语言、开发工具等因素,且这些因素种类繁多、日新月异。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变化的步伐,不断地将相关前沿内容融入到课程教案之中,这不仅要求教师能够时刻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也要求课程教案经常更新,时刻与行业最新研究进展接轨。课程教学方法优化探索
2.1 引入实际案例教学 GIS工程涉及许多的方法理论,如软件过程模型包括瀑布模型、演化模型、增量模型等8种模型,教师授课时若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则学生很难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容易混淆,且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教师在讲授该类型的知识时,应创造条件引入实际案例,结合案例讲解相关内容,通过将复杂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实例,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最终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进行案例选取时应优先考虑自己熟悉并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案例类型,一方面可以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另一方面可以将该案例贯穿课程的始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亲身参与的某煤矿3D GIS分析与管理系统项目为例,在问题定义、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阶段均以该案例为参照进行讲解,使学生对GIS项目设计与开发的全过程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如在讲解GIS系统功能模块设计时,以煤矿3D GIS分析与管理系统为例讲述功能模块的划分原则及常用方式,使采用不同的划分方法所产生不同结果之间的区别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案例选择时,教师还应考虑所选案例的时效性,即所选的案例应为当前实际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类型。通过对案例的分解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课程大纲划定的知识,还可以提前熟悉该类型项目的设计流程与开发方法,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并指导他们以程序员、UI工程师、软件设计师的角色来分析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软件工程师的工作打下基础。
2.2 实践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许多从事GIS软件开发的人员都有个共同的观点:学校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在参加工作以后派不上用场。笔者通过与部分GIS软件工程师交流得知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甚至有很多软件工程师们当初并不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而是通过参加各类计算机培训机构之后才在如今的单位谋得一席之位。由此可见,高校的GIS教学方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各类培训机构之所以能培训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究其原因,是它们能够实时掌握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哪些专业内容是符合当今行业需求。因此,高校GIS专业在进行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时,应实现实践内容的与时俱进。例如,10a前ComGIS开发是个热门的技术,高校在课程实践环节指导学生学习ComGIS的开发方式是值得推崇的,很多学生毕业后也继续从事着ComGIS的研发工作;然而,10a后的今天,ComGIS已经是一个过时的技术,取而代之的是WebGIS、3D GIS、VR GIS等新技术。如果今天的高校GIS专业教师仍然只讲授ComGIS开发,由于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没有ComGIS开发的岗位,学生毕业后就会面临择业难的问题,则难免发出“学无所用”的感叹。笔者如今在指导学生进行GIS项目设计与开发课程实践时,把ComGIS作为一个基本内容进行介绍之后,将更多地时间用来教会他们使用FLEX Builder+ArcGIS Server、JavaScript+ArcGIS Server、Visual C#+ARCIMS、3ds Max+Unity3d+Visual C#等主流GIS项目开发方法,以及对SQL Server 2008、Oracle等主流数据库的操作方法。此外,还向学生介绍了以Android、IOS等平台为代表的移动GIS产品的研发思路。
2.3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GIS竞赛 目前,随着GIS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类面向高校学生的GIS大赛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且受到了各相关院校、广大教师的重视以及学生的欢迎[6]。目前,影响力较大的GIS大赛包括“SuperMap杯全国高校GIS大赛”、“ESRI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中地数码杯全国高校学生MAPGIS二次开发大赛”等,参赛人数逐年递增,作品形式逐渐丰富。与一般的课程作业不同,GIS开发大赛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创新、团队协作等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学生今后进入职场所必备的技能。结语
现今IT产业链中,地理信息技术(GIS)产业已成为强劲的生产力,正日益受到业界的深度关注和热切追捧,美国更将GIS、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列为当今社会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技术领域。目前,我国GI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土、城建、交通、能源、环保、航天航空、农业、林业、教育卫生、公共事务处理、国防、外交和政府决策的诸多行业和领域,并且应用深度上不断进行了研究探索,未来凡是与地理信息空间有关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存、生活的 98%领域都将会应用到GIS技术。
参考文献
[1]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2]邬伦,刘瑜,毛善君.GIS专业本科教学探讨――北京大学教学实例[J].地理信息世界,2004:2(2):27-30.[3]边馥苓.我国高等GIS教育:问题、创新与发展[J].地理信息世界,2007,5(2):4-8.[4]宋玮,杨晓明.GIS设计与开发教学方法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33(1):1-2,7.[5]赵冠伟.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质量优化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14(4):14-16.[6]杨敏,汪云甲.大学生GIS开发大赛对GIS专业实践教学的启示[J].测绘工程,2009,18(5):77-80.(责编:张宏民)
第四篇:开发跆拳道操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开发跆拳道操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学 鲍文贤
邮编:31208 手机:*** 邮箱:baowenxian666@126.com 摘要: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迎面走来,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应运而生。新课程要求学校在执行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当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情况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者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因此,我校在开发校本跆拳道课程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 校本课程
跆拳道操
实践与探索
一、开发中学校本跆拳道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开发校本课程是新《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和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课程资源包括体育教材以及有利与发展学生中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提出的水平目标明确了选用教材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采用方面,给予了教师广泛而充实的自主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程的质量。体育课程标准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革新,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框架结构,它将更有利于实现体育的社会功能,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2、开发校本跆拳道课程是对现行体育教材的有效补充
按照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五个水平目标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而实现这些要求,单靠现行的体育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除体育教材之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为了寻找新的课程资源,开拓教和学的渠道,更新教和学的方式,增强体育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因此,开发校本跆拳道课程已经势在必行。
3、开发校本跆拳道课程是学校践行科学发展的需要 杨汛桥镇是浙江省首批教育强镇、绍兴县首批教育基本现代化示范镇,我校为浙江省示范初中、浙江省标准化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绍兴市文明学校。学校按照“ 践行科学发展创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贯彻县教育局“以先进理念办学,靠内涵发展提质”的指导方针,倡导“有声有色的工作、有情有谊的交流、有滋有味的生活”的教育理念,在学校管理、素质教育、特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行风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3. 现有师资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有力保障
我校的体育教研组是一支全部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队伍,90%以上的教师是在2005年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由于年轻教师占主体,这对校本跆拳道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保障。他们大多精力充沛,有较好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熟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包括熟悉网络资源的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等。他们是开发校本跆拳道课程的主力军。体育组现有的5位专职体育教师中有2位是专业跆拳道教练,3位跆拳道国家一级裁判员,其中《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在农村初中推广和普及的实践》和《跆拳道校本课程在农村初中的开发实践和研究》分别在市、县教育学科研究课题立项。强大的师资力量为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证。
二、开发校本跆拳道课程的实践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陶行知先生多年前就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我们的社会,其人文精神、生存环境、物质进步、群体交际等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我校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教师引领为主导、以学生参与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手段、以激励评价为动力开展。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创造活动中,我们的学校和教师经历了意识层面、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层层洗礼与锻塑,通过这些活动来“提升意识”、“把握特点”和“探寻路径”。我们要求教师,有砸锅卖铁的勇气,要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要有求异创新的胆略,要有“我行我素”的个性。
跆拳道(TAEKWONDO)是一项起源于朝鲜半岛的古老而又新颖的竞技体育运动,它是以东方文化的伦理道德为内涵底蕴,运用现代最新科学的原理,使人发挥最大力量的一种东方搏击术,所以深受世界各国的重视和人们的喜爱。学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我校始终坚持把办好跆拳道队作为学校体育事业的“突破口”,围绕“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办出特色”的思路,把体育放在同德育、智育一样的重要地位。以校跆拳道队训练动作创制了跆拳道操。
我们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研究与开发。第一、课程内容——合作互动。包括定期调查,广泛收集信息;利用资源,积累教学资料;博采众长,编写教学文本;精益求精,完善课程内容。第二、课程实施——自主实践。包括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开展真实交流、自主实践的语言活动和成果汇报。第三、课程评价——自主、多元、互动。包括确立自主评价的目标、自主评价的特点、自主评价形式,注重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他人评价。第四、课程保障——强化培训。包括教师培训、体育委员培训和学生培训。
在开发跆拳道操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特别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学校分年级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重点是学生跆拳道训练,同时抓好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内体育比赛,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学校以“必修课+特色课+活动课”的课程结构模式,并在确保必修课教学质量,做好“特色与活动”两大板块文章的同时,突出体艺教育的课程。对跆拳道操采用简化规则、简化动作、降低难度要求等措施,使它成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根据课程的性质确定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一是帮助学生了解跆拳道的基本知识并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二是通过参与跆拳道运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三是通过学习跆拳道礼仪,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四是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困难,在参与中能够积极展示自己,并能追求个性的发展。
校本课程跆拳道操是我校将体育教学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的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它给学生提供了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场所,使其畅游其中,通过各种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唤起学生的自信心、自觉性,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让学生得到自主发展。我校校园跆拳道操动作编排分为六节,第一节紫薇花开(5×8),第二节雏鹰展翅
(6×8),第三节风雨同舟(4×8),第四节同第二节内容,第五节同第三节内容,第六节锦绣前程(6×8),最后结束动作。(见附一)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体育课教学、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校园比赛等进行,学校规定每周一节体育课进行跆拳道校本课程内容的教学,体育组教师负责编制校本教材,备好跆拳道教案,主要讲解有关跆拳道的基本知识,学习品势中的太极一章和太极二章,引导学生参与品势的考级和表演,并能参与创编跆拳道舞蹈,在表现优异的学生中选拔队员参加竞技跆拳道的训练和比赛。在学校已有的大课间活动内容的基础上增添品势操和跆拳道校园集体舞。由班主任负责管理,体育骨干指导班级课外活动,突出跆拳道特色,体育教师引导学生组织跆拳道比赛、表演活动,并能加以拓展。体育组制定校园跆拳道比赛的竞赛规程,每月举行一次跆拳道的小型比赛,推出十位“跆拳道校园之星”。在每年的秋季运动会中还举行跆拳道集体舞比赛,在开幕式上进行跆拳道表演。各种比赛结果和学生、班级的评优挂钩,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内容也加强了班级管理。
同时建立课程档案。学校任命专人负责整理分析跆拳道校本课程档案,管理内容包括:(1)开发项目名称、相关人员、时间。(2)相关人员的背景资料及任务分工。(3)课题申请表、研究方案设计、课题报告、活动情况记录表。(4)校本开发出来的课程产品。自编校本教材(品势教材、跆拳道表演教材、校园集体舞等)、教案精选集、反思文章、发表论文。(5)成果展示。学生获奖情况记录、教师荣誉(获奖证书、优秀裁判员等)、学校荣誉(县级先进、市级表彰、省体育特色学校)。(6)校际交流。记录好为省市专业队输送运动员的时间、队员姓名、过程及效果,积极推荐学生参加县内高中特长生招考。(7)各种记录校本课程的图片、影音资料。学校教务处专人负责课程活动的摄像、录像、宣传等工作。在县教育局领导的关怀下,在教师发展中心大力支持下,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0年学校跆拳道操校本课程获县一等奖,在校园集体舞比赛我校的跆拳道操获县二等奖,有3篇有关跆拳道的论文获市、县一等奖。
三、开发《跆拳道操》校本课程的思考 在校本跆拳道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中,我们充分发挥了体育肢体语言的优势,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跆拳道动作编制的校园集体舞,“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整体上提高了学生体育素养和身体素质,也使教师初步尝到了开发校本课程的甜头。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潜能的开发和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和管理的不断改进,提升了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和科研意识。2009年学校成为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2009年5月,以我校学生为主的绍兴县跆拳道队在绍兴市青少年跆拳道比赛中勇夺金牌数和团体总分第一名。由绍兴市教育局、绍兴市体育局主办,新昌县体育局承办的绍兴市2011年青少年跆拳道锦标赛获市第二名。
当然,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始终保持创造性,使其具有我校特色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还待今后继续探索和实践。我们要加强与课程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进行相关内容的有关渗透,即以某一主题为基点,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把书法课地方课程、《我是绍兴人》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都有机地结合到校本课程《跆拳道操》活动中,做到教师、学生和学校合作、互利、双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校开辟的生命园地,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已深刻领会了新的课程思想,把握了新的课程特点,相信在探寻新的开发路径上,我们一定会为课程改革书写辉煌的历史篇章。参考文献: 1.《体育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 郭华 在新课程中生发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人民教育.2000(5).2
3、朱宁波,陈旭远.新课程核心概念诠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4、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
5、杜七一.现代跆拳道教程[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
跆拳道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研究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并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跆拳道校本课程是笔者学校在成功实施文体类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创编开发的学科类校本课程。主要通过对课程的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实践和研究,利用特色校本课程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助推学校“轻负优质”的办学理念的实现。
关键词:
跆拳道
校本课程开发
实践和研究 1 前言
随着跆拳道项目在我国的迅速开展,全国各地的跆拳道馆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跆拳道运动独特的礼仪文化魅力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尤其是许多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踊跃报名参加跆拳道培训,许多家长希望通过跆拳道练习让孩子在行为规范、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格诸多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而且跆拳道技术简单、实用、易学,寓搏击、规范、教育于一身。笔者学校校长果断选择跆拳道作为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的“突破口”,不断围绕“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办出特色”的思路,在全校师生中推广和普及跆拳道运动,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赞扬。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既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科学、持续发展。学校跆拳道队多次代表县参加省市级各种比赛,硕果累累。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我国许多中小学学校正在大胆尝试并积极探索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笔者学校在贯彻执行上级颁布的课程计划的同时,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目标,选择跆拳道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学校体育组教师在成功实施文体类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创编开发跆拳道校本课程。2 跆拳道校本课程环境分析 2.1外部环境分析
笔者学校位于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乡镇经济实力雄厚,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综合实力第一镇。该镇已正式成为浙江省首批教育强镇、绍兴县首批教育基本现代化示范镇,笔者学校为浙江省示范初中、浙江省标准化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该镇强大的实力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2内部环境分析
笔者学校虽然师资规模小,场地器材有限,但是体育组师资力量较强,现有的5位专职体育教师中有2位是专业跆拳道教练,3位跆拳道国家一级裁判员,有3位拥有中学一级职称,体育组教师还具有很强的教科研能力,有多篇论文、案例在县级以上评比中获奖或报刊上发表,其中《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在农村初中推广和普及的实践》和《跆拳道校本课程在农村初中的开发实践和研究》分别在市、县教育学科研究课题立项。强大的师资力量为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证。3跆拳道校本课程目标设置
跆拳道校本课程是为了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满足学生体育运动的需要,针对笔者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发的一门课程。其性质是体育学科类校本课程,突出了活动性、实用性和教育性的基本特征。
根据课程的性质确定本课程的课程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跆拳道的基本知识并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2)通过参与跆拳道运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3)通过学习跆拳道礼仪,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困难,在参与中能够积极展示自己,并能追求个性的发展。4跆拳道校本课程组织
根据课程的目标设置,跆拳道校本课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了解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内容;介绍跆拳道项目的最新发展情况;学习国内外跆拳道运动员的优秀品质。第二阶段:学习跆拳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品势:太极一章、太极二章)。第三阶段:品势的考级;跆拳道表演;自编跆拳道舞蹈。第四阶段:提高技术水平,参与竞技跆拳道。课程组织教学结合以下几方面:(1)教师讲解和学生了解结合(2)班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结合(3)校内与校外活动结合。5跆拳道校本课程实施 5.1体育课教学
学校规定在每周必须选择一节体育课进行跆拳道校本课程内容的教学,体育组教师负责编制校本教材,备好跆拳道教案,主要讲解有关跆拳道的基本知识,学习品势中的太极一章和太极二章,引导学生参与品势的考级和表演,并能参与创编跆拳道舞蹈,在表现优异的学生中选拔队员参加竞技跆拳道的训练和比赛。5.2大课间活动
在学校已有的大课间活动内容的基础上增添品势操和跆拳道校园集体舞。5.3课外体育活动
由班主任负责管理,体育骨干指导班级课外活动,突出跆拳道特色,体育教师引导学生组织跆拳道比赛、表演活动,并能加以拓展。5.4组织校园比赛
体育组制定校园跆拳道比赛的竞赛规程,每月举行一次跆拳道的小型比赛,推出十位“跆拳道校园之星”。在每年的秋季运动会中还举行跆拳道集体舞比赛,在开幕式上进行跆拳道表演。各种比赛结果和学生、班级的评优挂钩,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内容也加强了班级管理。5.5建立课程档案
学校任命专人负责整理分析跆拳道校本课程档案,管理内容包括:(1)开发项目名称、相关人员、时间。(2)相关人员的背景资料及任务分工。(3)课题申请表、研究方案设计、课题报告、活动情况记录表。(4)校本开发出来的课程产品。自编校本教材(品势教材、跆拳道表演教材、校园集体舞等)、教案精选集、反思文章、发表论文。(5)成果展示。学生获奖情况记录、教师荣誉(获奖证书、优秀裁判员等)、学校荣誉(县级先进、市级表彰、省体育特色学校)。(6)校际交流。记录好为省市专业队输送运动员的时间、队员姓名、过程及效果,积极推荐学生参加县内高中特长生招考。(7)各种记录校本课程的图片、影音资料。学校教务处专人负责课程活动的摄像、录像、宣传等工作。6跆拳道校本课程评价 6.1对校本课程的整体评价
6.1.1学校实施跆拳道校本课程是在利用学校已有的特色项目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课程的内容做了必要的筛选和改编。
6.1.2影响校本课程的外界因素。学校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内容,制定应急预案尽量避免可能存在的意外和风险。例如学校每次都为参加各种比赛的学生购买意外保险,和正规的旅游公司签定租车合同,拟定安全预案明确相关人员职责,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6.1.3邀请省内的课程专家或社会人士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校本课程的理论高度。例如笔者学校曾邀请过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邵伟德教授担任指导嘉宾。6.2对校本课程的局部评价 6.2.1对校本课程目标的评价。在制定课程目标时,体育组教师在理解教育目标的同时使课程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相一致,充分考虑到目标能够实现,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6.2.2对校本课程组织的评价。首先保证课程内容的选择符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顺序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并结合笔者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跆拳道器材、道服、师资),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需要,在教学中运用编制好的校本教材、教案。
6.2.3对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尽可能和学校的日常体育教学时间相一致,在实施课程前通过宣传向全校老师、学生及家长介绍跆拳道校本课程、实施要求和步骤,得到广大师生的理解和支持。通过相关知识和技术的逐步学习,培养学生由接受学习逐渐过渡到自我学习,还很好的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6.2.4对校本课程评价的评价。学校专门成立了跆拳道校本课程评价小组,由校长亲自主管评价工作,教务主任负责收集相关信息做评价结果报告并提出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建议和措施,为本次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证。在对学生、教师、课程的多方评价中坚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淡化结果性评价,注重课程在实施中的过程,重点强调教师、学生在课程的成长及学校在课程中的收益。7结束语
7.1开发校本课程忌跟风。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和教师,能够有效操作的课程资源,同时还要考虑学校领导的素质、教师专业能力、学校的经济条件、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等,不能盲目开发不适合教育目标或难以开展的校本课程,否则会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效果。
7.2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评价中,教师是主力,教师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能否成功实施校本课程,同时教师角色的转变会带动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7.3逐步突出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组织。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邀请部分学生参与知识的选择和课程评价。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7.4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的过程应考虑学生的需求,课程的内容设置和实施方式要随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的不同及时作调整。
7.5通过对课程评价的反馈来指导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宁波,陈旭远.新课程核心概念诠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2]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 [3]杜七一.现代跆拳道教程[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 [4]靳玉乐.活动课程与学生素质发展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第五篇: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报告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报告
龙胜金坑红瑶寨及三江侗族村寨行
12月29日,06景区专业规划方向选修课的开启,让我有幸去到了慕名已久的龙胜金坑红瑶寨及三江侗族村寨并开始为期三天的实践调查活动。此次活动中的所见所闻皆让我感触良多,回校后整理相关资料结合所学景区知识总结如下:
龙胜金坑红瑶寨概况
位于广西桂林市北约120公里的龙脊梯田吸引了无数中外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但在龙脊的大山深处,还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比龙脊梯田更雄伟壮丽,更气势磅礴的梯田———金坑梯田。
距龙胜县城30公里的金坑红瑶寨位于金坑梯田范围内,因地下金矿多和地形酷似一个大天坑而得名。金坑瑶寨由田头寨、大寨和大界寨等组成,分布在金坑梯田的中心和底部。我们此行居住的则是大寨。
本地居民以瑶族为主,大寨住着60户人家,人口大概310人,本地有一所小学与初中合并的学校,但当地的有的大学生的数量非常少,几年出一个,在当地旅游业没有发展的时候大多出去外地打工挣钱,现在随着金坑旅游业的发展,外出打工的人数大大减少,都参与到当地的旅游建设中来了。居民基本牲口只养猪和马,猪一年也只能养个2到3头,每天大概4000多块收入,而马则是作为金坑红瑶寨的主要交通工具。
此地区自1992年开始开发,当时地方经济差,居住人民生活水平极低,加上当地的交通条件恶劣,进出入都非常的耗时耗力,而当时也只是有以色列、比利时有极少的游客到达这里进行探险式的旅游,人们思想淳朴,对于外来宾客都礼遇非常,地区的参观也收取任何费用。1993年开始,受其他地区的影响,地区考试征收国内宾客5元外宾10元的低价门票,到1995年开始人们意识的增强,开始有意识的发展旅游这一块,而进行粗放式的管理。1999年,景区管理进入正规化,但工作人员也仅三名,而到现在,年接待游客达30万,景区工作人员70多人,地方景点的国内外名声正逐渐扩大,景区所得利益也逐步增加,作为一个原生态的地方景点,相信在近几年合理的开发与管理之下还会有陆续的游客和利益的增加。龙胜金坑红瑶寨作为一个以民族特色和自然风景相结合的景点,本地的消费自然以民族风俗风情的表演门票、景区门票、当地旅馆的住宿及餐饮、工艺品的出售为主,食宿餐饮必不可少,并且我们专业学生在此次考察任务中对于工艺品的购买尤其突出,原因大致是物品充满地方特色,而且纯当地居民的手工制作,具有一定的收藏及赠送亲友的好处。而且在工艺品购买的同时,对于当地出产的龙胜干辣椒及其他农家种植的特产大家都表现出了很强的意愿,毕竟是在当地生产,属于原生态的东西,现在都市能尝到的毕竟不多。
金坑瑶族为红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因为爱穿红衣服而得名,红瑶没有文字,重要事件都是以山歌形式口头流传。一律穿黑色土布短裙,上身着桃红色的花衣服,粗重的耳环将耳垂拉出两个大洞,让我不忍细看。我们在黄洛瑶寨时所听的瑶寨阿妹的歌声,十分悦耳,还有就是阿嫂的长发,这里是被称为长发第一村的地方,留长发在这里是一种民俗,瑶族女性的洗发用的是淘米水,这样来滋润他们的秀发,又黑又顺。
在我们的考察中通过和当地人的交流了解到,对于旅游者的到来他们都是热情欢迎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旅游者的到来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和带来的了消费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同样是因为他们一种热情好客的性格和生性淳朴。金坑红瑶寨现在有数十家民族风情的住宿民楼,大多是外界的资金介入合建的,而且现在的金坑红瑶寨的景区建设费用也是股份制的投入,门票的收入将与资金投入者及寨内居民分摊。而对于利益的分配这一块一直有
矛盾,既有寨与寨之间的,也有寨与投资者间的,但是总体的来说,旅游投资企业给当地的居民带来的更多的收益,居民对次表示欢迎,但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利益的分配。金坑红瑶寨景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我们在金坑红瑶寨考察的一天多,感叹这里美丽的风景和民俗,但也发现了许多景区在发展中存在和潜伏的问题。
1: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推卸,管理不到位。现有的县旅游局和景区管理局是处于同一等级,彼此之间没有个约束,而在一些具体事项的实施上两者没有合理的处理,在出现的问题面前,两局又互相推卸,导致景区的发展和管理的不到位。如:现有景点内的无序建筑。政府应该明确部门职责,加大管理。
2:旅游活动和政策发展的不连续性。在龙胜各寨的发展中,政府都为其发展有各类节日,如6月6晒衣节、火把节、红衣节,可是在每次政府领导的转换时,部分节日都会由于众多领导理由更换,而没有形成一个具有传统延续性的节日,没有办法打开知名度,浪费了众多资源。
3:旅游产品单一。现在所开发的只有民族歌舞展示和观赏梯田和建筑,没有办法吸引更多类型的旅游者来旅游参观和游玩,并且现在只能是白天游览,晚上基本没有什么活动,导致游客旅游生活的空乏,应增加更多参与性的活动。
4:政府对民俗民风的保留没有关注和采取相关政策。长发村的长发女性现在是越来越少了,随着大家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界现代话的思想和潮流冲击,长发的保留并不会让居民坚持,而单单的是只利益驱动他们去保留这样的习俗恐怕是止不住习俗的流失的,针对金坑红瑶寨的长发习俗的保留,政府应该采取鼓励和奖励措施。
在考察中发现还有许多的问题的相关部门正在着力解决,但希望所制定的计划能跟上时代的变化。景区预计在4年内整修公路,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在这点上我寄望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金坑红瑶寨,而不是让大多数人只是看看照片而已。并且希望景区在管理这个方面一定要注意景区内和居民的友好协调,处理好各方矛盾,持续的有序的发展金坑红瑶寨的旅游事业。
三江侗族村寨概况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湘、黔、桂交接处,辖3个镇11个乡,总面积2454平方公里,人口34.18万。
我们来到的村寨,民风纯朴,风情浓郁,这里的色彩都是那么素雅、清淡。屋瓦是黑色的,门窗是木质的本色,人们穿着青黑色的衣服,年轻的姑娘也不过是身着天蓝色衣服,唯一鲜艳的,便是姑娘们头上插的那朵红绒花。
侗族的鼓楼为木质结构,以榫头穿合,不用铁钉。有三、五层以至十五层,呈4面或6面8面倒水,高4~5丈,飞阁重檐,形如宝塔,巍峨壮观,是族姓或村寨标志,也是公众集会的议事场所。导游所说,这里侗族式的吊脚楼村寨很多,但一定要是有侗族鼓楼存在的寨子才是真正的侗族居住的地方。
三江侗寨中的风雨桥,要数程阳风雨桥最为著名,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它建在程阳侗寨前,石墩木桥,造型优美、气势恢宏,由两座桥头亭,三座桥中亭组成。各个桥亭的造型都不相同,高低起伏,别有韵味。走进桥廊,又是一番景象。几位侗族老阿妈在悠闲地依栏刺绣,见到我们的到来,赶紧拿出当地的工艺品叫卖,她们的身后是一座小小的庙宇,里面供奉着桥神,守护着寨子的安全。
走在村寨里,十分安静,石板路一直向前延伸,村寨中还有几座小型的风雨桥,虽然小,但是看起来还是那样的美丽。几位村民正在修整长木,大概是哪家又准备砌房子了吧,看那木头上打出的洞,十分工整,可见制作者的手艺。
在村寨里逛了后观看当地侗族的大歌和舞蹈,洒脱粗犷的小伙子们吹起芦笙芒筒,在芦笙坪上,漂亮的苗侗姑娘翩翩起舞,优美奔放的舞姿,委婉动听的歌声,叫你看得眼花缭乱,听得如醉如痴。侗族大歌了,这种无乐器伴秦、无人指挥的多声部合唱,高中低音浑为一体,和声完美协调,格调柔和婉转,旋律典雅优美。才发现原来音乐可以如此的优美,原生态的东西感觉额外的就是好。喝上一杯当地酿出的米酒后,和当地村民一起围圈跳舞,过竹竿,互性的娱乐方式让时间都非常开心。
三江侗族村寨景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景区管理差。景区内无管理人员,只有人员收门票而无人在内部对物品建筑设施的监管,并且没有规范化管理措施方案。
2: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备。在夜间的时候,整个景区内无灯,漆黑一片,游客晚间走动时非常不方便,安全措施差,晚间也无相关人员看守。旅店条件差,程阳山庄最初为政府扶持建设,后私人承包,却连最基本的热水供应都无法达到,而使用简单的山上木柴烧水供应。
3:服务意识差。旅店工作人员没有服务意识,待客服务差,金钱意识过重。
龙胜金坑红瑶寨及三江侗族村寨两者对比之认识
两者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红瑶及侗族的建筑、风情和民俗,在当今城市化迅速的今天,更多的城市人愿意到这样的地方来开眼界,来感受别样的民族气氛。两者具有同样的吸引游客的资本。但是在龙胜我们能感觉到更纯正的少数民族气氛,在那里,大部分的居民都身着本民族的服饰,他们有这样的意识来促进本地旅游业的发展,最大限量的开发本地的民族特色的产品,而在三江,几乎大部分都已被汉化,游客的求异心理得不到很好的满足。而在景区开发方面,龙胜金坑相对也更加完善,道路及厕所和卫生设施,并且有者良好的服务意识,旅游发展的意识非常清晰。
并且两者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都不够好,缺乏能让游客充实旅游时间的节目和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应该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来迎合旅游者的需求。
面对旅游的发展,游客的增多,景区本身必须有意识的去保护本地的现有资源,延续本地特色的前提下去开发,增加本景区的发展周期,要有超前的意识和超钱的意识。
报告人:06景区2班刘挺
学号:200602090225
2008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