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赛与机电专业教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9-05-12 02:0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技能大赛与机电专业教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技能大赛与机电专业教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篇:技能大赛与机电专业教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技能大赛与机电专业教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世界技能大赛是目前世界上地位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技能竞赛,被誉为“技能界的奥林匹克”,2010年10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在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中首先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并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创造了我国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同时中国上海成功申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大赛成绩越来越好,作为我们技工院校面临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将技能大赛与我们机电专业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从而实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关键词】:技能大赛 机电专业教学

一、技能大赛与机电专业教学融合的意义

我院电气工程系近年来大赛成绩逐年提高,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山东选拔赛中机电一体化和电子技术两个项目包揽前三名,其中机电一体化项目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荣获全国第六名。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中在电气装置、电子技术项目荣获一等奖;机电一体化项目荣获二等奖;在全国选拔赛中任洪鑫同学获得电气装置项目第四名,顺利进入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并在2017年6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比赛中力挫多国顶尖高手,最终夺得银牌,创造了我省职业院校在电气装置项目的最高纪录,实现我院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历史性突破。大赛成绩的获得与参赛选手的刻苦训练和指导教师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当然,平时的专业教学也是至关重要,每个参赛选手来到技师学 院以后都要接受2年以上的机电相关专业教学,全面学习本专业理论、技能知识,后经过层层选拔确定为大赛参赛选手,并在后期培训过程中不断淘汰,大赛前确定最优秀的选手参加比赛,整个过程竞争相当激烈和残酷。但是要想在大赛中获得持续稳定的成绩,必须要有扎实的机电专业基础教学。只有通过扎实的专业基础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入的全面了解本专业的知识。同时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入大赛标准,在平时的技能操作过程中按照参赛标准来进行操作。所以常规教学是基础,技能大赛是关键,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必须将技能大赛与我们平时的专业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技工院校开展技能大赛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个职业院校对技能大赛的越来越关注,尤其是省属职业院校也参与到技能大赛中来,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脱颖而出难度明显增大。相关院校都按照国赛标准甚至是世赛标准采购实训设备,投入更多的师资力量参与到大赛中来,但是在技能大赛与专业基础教学融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从学校层面来说,对大赛目标定位不准确。很多院校参加技能大赛,以获得比赛成绩为重点,投入大量的实训设备供参赛选手进行训练,而基础教学的实训设备明显不足,只重视参赛选手的比赛训练,却忽视了大多数不能参赛的学生的做法明显存在不足。2、从教师层面来说,普通专业教师对技能大赛不够了解,缺乏沟通;大赛指导教师孤军奋战,没有形成团队。

3、从学生层面来说,过早的选拔参赛选手。当学生来到学校之后,因为学习各个方面表现比较突出,被大赛指导教师过早的确定为培养对象,从而离开原来的班级开始实 训中心进行培训,造成的结果是专业面较窄,只精通参赛项目的专业技能,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却相对较薄弱,影响后期技能水平的提高。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大赛培训和基础教学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三、技能大赛与机电专业教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1、以技能大赛引领教学团队的成长

我院电气工程系以电气装置、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工业控制和移动机器人五个大赛项目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每个团队有10名到12名教师,其中有4名教师作为大赛指导教师,既负责大赛培训,也负责系里常规教学工作。其余教师主要承担系里的教学任务,并且每个团队配备一个专职辅导员,负责团队的学生管理工作。团队里的教师年龄搭配合理,专业各有不同,分工协作,在团队学术负责人的领导下,通过教学研讨会,及时探讨在平时教学和大赛培训中遇到的专业难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加强了大赛培训和电气专业教学的沟通,有助于团队建设。另外无论是专业基础教学还是大赛培训,都离不开扎实的专业技能。因此我院每年上半年举行技能活动月中,要求 45 周岁及以下的专业教师都要参加技能 比赛而且将比赛成绩纳入了教师考核体系,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评聘的条件之一。学院每年下半年举办的教学质量月活动中,才用论文、教案、说课等比赛形式,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对成绩突出教师进行奖励并颁发院级教学成果证书。另外我系多次邀请世界技能大赛指导专家来校作报告,通过报告让我系教师及时了解大赛最新动态,最前沿专业知识,并利用假期时间对我系专业教师进行短期培训,由大赛指导专家亲自进行指导,起点高,要求

严,深入讲解专业技术难题,提高操作速度技巧,各专业教师在实训场地现场操作,指导专家巡视点评,切实提高我系教师专业技能水平。通过这样的方式积极探索大赛培训与机电专业教学师资力量方面的有机融合。

2、将大赛标准融入一体化教学改革

无论在课程体系建设还是课程标准制定等方面技能大赛都具有引领作用,通过对技能大赛指导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建设,确保我系机电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电气工程系在全院率先推行全面一体化教学改革,目前我院已被评为山东省机电类示范专业群建设单位,人社部技工院校第三批一体化课程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试点单位、山东省技工教育特色名校。一系列成绩的获得,与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分不开的。通过一体化教学改革,改变传统学科体系,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学习融为一体,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并将电气装置、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工业控制和移动机器人五个大赛项目的大赛标准纳入到平时的教学内容中来,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比如:《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安装与检修》、《常用机床电气故障检修》、《电气装置的设计与安装》、《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电机与变压器的安装与调试》、《直流调速系统安装与调试》、《电工基本技能训练》、《AutoCAD绘图实训 》、《单片机应用实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训教程》、《PLC综合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综合应用实训》、《工业机器人运用实训》等。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及时引入大赛标准,更新教学内容。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又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我系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使得大赛培训与机电专业教学内容方面有机融合到一起。

3、改革评价机制,做到考核“公平、公正”

职业教育注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我们机电专业的学生,毕业时要具有两个证书,一个是毕业证书,另一个是维修电工高级工证书或预备技师证书。我院电气工程系通过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建立以职业技能为基础的评价体系,而且将技能大赛平台引入教学之中,既有利于比赛与考核相结合,也有利于考察技工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是通过参加市赛、省赛和国赛,让参赛选手增加了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交流,同时指导教师也可以利用好这个平台,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开发适合于校情的考核评价系统;二是技能大赛的项目是按照企业需求在仿真的环境中设置的,它的评价标准和岗位评价标准基本相符,同时可以借鉴技能大赛的评价标准来考核中职院校机电专业学生,因为技能大赛承办方多为国家或者行业,所以维修电工专业的技能证书可以在技能大赛中融入进来,实现赛证融合。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大赛培训与教学评价有机融合到一起。

4、兼顾大赛与日常专业教学,合理配置实训设备

技能大赛培训需要设备,机电专业教学也需要设备,由于实训设备不足,两者之间常存在矛盾。我院电气工程系通过合理配置教学实训设备,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从而满足技能大赛与日常教学实训设备的需求。目前我院已被评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职业技能竞赛省级集训基地,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国家集训基地。我院原实训中心主要包括电气装置、电子设备安装、机电一体化、数控维修装调和维修电工实训场地,既用于平时的实习教学,也用于大赛培训,通过资源共享提高实训 设备的利用率。现在5万平米的新实训大楼已经建设完毕即将交付使用,包括广东三向电子技术国赛场地、栋梁省赛机电一体化场地、模块式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实训系统场地、电气装置国赛集训场地、维修电工实训场地、传感器实训室、电工基本技能实训场地、电机与变压器装调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实训室、PLC实训室、液压与气动实训室等,实训设备不足的情况明显缓解,解决了一体化教学改革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实训设备的合理分配,使得大赛培训与教学资源有机融合到一起。结束语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系在全面实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师资力量的培养、教学内容的更新、考核机制的改革、实训设备的合理配置,使得技能大赛与机电专业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更好的提高机电专业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以后参加技能大赛和将来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张显国 《职业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 [2]余 萍 《技能大赛引领和促进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改革》 [3]葛新旗 《职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合路径探索与实践》 [4]徐海枝 《高职技能大赛与课程教学衔接融合的调查与思考》

第二篇: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 > 转到页尾

随着我国制造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不仅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参加生产运行及全方位的基层管理。这就要求在生产一线造就一批懂技术、熟悉一般生产及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机电一体化人才。技工院校的教育应当适应这些变化的需求。如何才能搞好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以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呢?笔者结合自己在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经验,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基础课程与实践技能课脱节

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无法融会贯通,达不到一体化效果。现行的课程体系是以公共课学习为起点,致使学生头脑中构建起来的知识以理论知识为核心,而不是以实践技能为核心,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意识。当前,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断地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虽然现行的机电一体化加工专业教学计划中,一般在每个学年都安排了理论课与一定的实践课,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采用的是叠加式整合模式,理论课与实践课被机械拼合、平行叠加,并未进行科学整合,甚至实践课所占的教学时间只有很少比例。

2.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动性

教学过程中,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

现行的教学方式,基本上还是“教师为演员,学生为观众”的传统教学法,以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统一要求,不重视个性培养。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辅,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有太多的限制和束缚,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打消其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3.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结合不紧密

目前的课程设置,在很多情况下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安排出现不和谐的现象。例如,有时理论课讲了很长时间,才开始上实习课,学生本就对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掌握不深,时间长了更是难以掌握,导致实习教学难于进行。有时,先安排实习,后讲解理论,致使实习课程难以讲解到位。另外,在专业理论课程中,有一些知识更适合于在实习课程中讲解。如果这类知识仍旧采用学科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起来就难以掌握,教学效果也不会好。

4.“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明显欠缺

“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学人员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有高超操作技能;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习。这无疑是对职业教育教师的挑战。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很多情况下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操作课由两个老师在两个环境中授课。有的时候,两个教师在同一个问题上的观点不一样,也会使学生对这一问题不知所措。或者说,先实践操作、后讲授理论的方式,会让学生在理论课上觉得这些问题已经会操作,不需要学习理论,容易使学生产生自满情绪而厌学。

二、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的探讨

1.优化课程结构,使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达到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计划的特点,是将传统教学计划中分科学习分科结业的模式,改为把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行有机结合,贯穿始终,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在理论中实践,在实践中理论,两者相互促进。这样,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计划首先根据国家机电一体化职业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指导原则,以适应企业组织生产和技术发展为需求,结合学校具体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然后,将机电一体化专业所涉及的制图、电工、金工理论、专业机电一体化理论、操作方法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分析、有机结合,分成若干个单元。

每个单元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课题或模块,根据不同课题采用不同的教学和评价方法,并制定每个课题或模块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技能要求。

2.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

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而非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育。对于一个问题,并不是将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把这个解决方法的来龙去脉安排妥当,指导学生,促使他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找出其他方法,解决其他问题。对于任何学生,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好的条件,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充分感受到“学有所用”。

所以,这也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充实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时时做到“保鲜”,才可能永葆“活力”。

3.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性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有机结合,时间安排合理。

教学要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三个统一,即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学安排的统一、教学治理的统一。实习中,有关技能培训的理论知识一定要讲到,重要技能实习涉及的理论也是理论课中的重点。教学安排和教学管理不能各自为政,分头管理,否则将造成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也就达不到教学一体化的目标。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学习效果良好,也能缩短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的周期,节省课时,解决了教学中长久存在的课时紧张问题。

4.积极培养造就一批“双师型”专业化教师

“双师型”教师,就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和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双师型”教师既能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传授理论知识,又能传授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一方面,教师自身应积极面对这一挑战,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成为真正的名符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学校应采取措施,提供支持,培养造就一批即懂理论又能操作的“双师型专业化”教师,并给予奖励,促进“双师型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这样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逐渐形成。对于原来的专业课程理论教师,要求其进入企业生产实习,多深入生产第一线,加强实践,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对于原来的实训指导教师,则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钻研教材和教学理论,进一步掌握这种教学方法,最终成为优秀的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师。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工业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市场对技工院校学生的技能要求也日益提高。另外,由于目前学生生源较之以前日趋紧张,这就要求各技工院校不仅要努力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而且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成才率。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其根本途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方式的观念,把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

第三篇:机电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机电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一、实施背景

1.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永康是全国闻名的“五金之都,有门业、车业、电动工具、厨具及小家电、不锈钢制品、汽摩配、衡器、有色金属等八大支柱产业,全市有五金企业一万多家,产品有7000多个品种,从业人员达到20多万。永康市域内有12个五金专业市场,其中中国科技五金城是国内最大的五金专业市场。永康企业纷纷通过机器换人,走企业转型升级之路。机器换人并不是买几台机器这么简单,购买新型机器后,企业还需配备一批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来操作。机械设备的更新,对工人的相关岗位及岗位的技能发生变化,企业需培训一批老员工,引进一批新员工,对于员工素质提升的培训任务,企业希望通过学校来完成。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根据企业需求,学校提出打造“永康技工”品牌,为“永康先进制造业”培养大批技术“蓝领”的办学目标。

2.中职毕业生接轨社会的需求

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依托永康五金资源的优势,为本校中职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施展舞台。中职生自己的就业定位因人而异,主要分为从事产品营销、担任企业技术骨干、自主创业等。然而教学中具体教什么内容,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学生,这就需要中职教师根据职校生的特点,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职业需求为标准”的理念,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依据职业实践活动的逻辑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删除现行使用教材“繁、难、偏、旧”的理论部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把“工厂的需求”与“学校的教学”整合起来。

3.国家示范校专业引领辐射的需求

国家示范校专业建设还应具有示范、引领和辐射的功能。在校内,本专业建设应该引领其他专业建设;在校外,本专业应该引领其他职校专业建设,并且还要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在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本专业需要与企 业建立联合办学的合作关系,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实习,引入企业文化融于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探索与企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型办学新路,推行教学与企业岗位紧密衔接、专业与产业衔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衔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主要目标

1.创新教学内容,校企共编校本教材

针对永康五金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机电专业教师深入永康八大支柱产业的代表企业,进行调研,搜集材料,挂职锻炼学习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编写反映永康八大支柱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产品, 以及典型产品的生产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流程式,编写《走进五金机电》校本教材;针对三十年来长盛不衰的典型机电产品——电动工具,从认识单相串激电机电动工具入手,根据电动工具的生产流程式,介绍电动工具零部件的制造过程,学习电动工具装配过程及装配技术要求,从而编写《单相串激电动工具制度》校本教材。根据企业生产岗位的技能需求,探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工作页为载体”,编写《电工技能与实训》、《普通车床技能与实训》、《钳工技能与实训》等校本教材。

2.创新教学方式,校企共建教学资源

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创新教学方式,需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普通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本专业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发模拟仿真教学软件,通过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共建共享,以及与合作企业通过拍摄视频、制作动画、制作PPT等形式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完成《机械识图》、《机械基础》、《走进五金机电》、《液压与气压》、《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

3.创新教材展现方式,校企共造永康产业缩小板

为让学生对永康八大支柱产业拥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学校准备建设五金之窗——五金教室。该教室建成后具有以下展区并实现相关功能:第一展区为实物展区,该展区主要展示永康八大支柱产业的典型产品、典型产品从原材料经加工形成的各工序半成品、反映永康企业转型升级机器换人过程中采用的新设备、新工艺等相关教材、师生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的创新作品、师生专利作品及相关证书展等实物展品;第二展区为灯箱展区,该展区主要展示深度校企合作的企业介绍 2 以及学校“产中研”研发中心的介绍;第三展区为喷绘展区,该展区主要展示了永康五金经济发展历史图文展、八大支柱产业发展历史图文展;第四展区为触摸屏播放区,该播放区主要介绍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等企业相关知识,校企合作开发的校本教材等。五金之窗的内容,其实就是永康产业的缩小板,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对永康五金发展有全面概括的了解。

三、机电项目课程开发的建设过程

课程开发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而要开发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的五金机电课程更是难度不小。学校专门成立了《中职学校机电校本教材开发的实践研究》项目组,通过申请课题、调研企业、需求确定、拟定课程内容及结构、制定课程标准及编写体例、收集和整合教学资源,最后请企业高校专家论证等众多环节完成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

1. 充分调研,确定机电项目课程开发需求

首先专业组教师通过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与企业主管进行座谈确定学生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第二步请毕业生回校进行座谈,探讨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方面所存在的欠缺,对课程改革的需求;第三步对企业主管、技术工人和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确定企业所需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以及企业和技 3 术工人对课程改革的需求程度;最后请浙江大专家团队、企业技术专家、管理专家、毕业生通过头脑风暴法分析机电技术应用相关的岗位及岗位所需的能力。以下二组数据在问卷调研过程中技术工人和毕业生对开发机电课程的强烈要求。

调研问题1:典型五金产品加工流程作为教学内容,对中职生的就业帮助程度

工作岗位任务分析会

毕业生访谈会

2. 挂职锻炼,收集机电项目课程开发资料

大学里许多专业课以专业理论知识居多,与企业实际生产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相差较远,也就是说知识面还不够宽。教师通过下企业挂职锻炼,向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学习,可以了解当今企业的生产技术或产品的生产流程,结合生产岗位,了解所需的岗位技能,从而能使教学更好的与企业需求相接轨,并且为机电项目课程开发准备相关的资料。

3.专家论证,确定课程改革建设方案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机电专业组提出机电项目课程的建设方案,并把方案提交给学校和专家论证。对于校本教材开发的方案,先由机电专业组讨论确定主 编参编人员,先制定课程标准,再编写体例,最后由项目组的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编写体例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对于教学资源库建设,则与多家企业洽谈基础上,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教学资源能力强的企业进行开发。对于五金之窗的建设,则请专业指导委员会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再由校企共商,实施五金之窗的建设方案。

4.搭建平台,保证机电项目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编写机电校本教材和开发教学资源,许多方面会涉及到企业商业机密问题。为了保证机电项目课程开发质量和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本校邀请市科技局、劳动局、金华教研室以及永康著名企业的老板或企业主管加盟职校集团,并召开了金华机电职教集团第二届第一次会议,在会上各名到位的领导和专家纷纷发言,共同商讨人才培养的目标,金尚超处长在会上抛出了诸如“中职生机电专业学生该如何教,教些什么?”等方面的问题。众泰、王力、星月、南龙、群升、浩天、正阳、尤奈特、超人等企业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提出与学校共管共育学生。与此同时,企业主管承诺对建设五金之窗(即五金教室)提供的展示所需的产品及半成品,允许到生产现场拍摄反映企业生产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视频和图片。

金华机电职教集团会议

金华机电职教集团加盟签字仪式

四、实施成效

1.开发了图文并茂的校本课程

结合企业调研和工作岗位任务分析的需求,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重新设置。调借助行业、企业和学校骨干教师之力,机电专业开发了校本课程《走进五金机电》、《单相串激电动工具制造》、《电工技能与实训》、《普通车床技能与实训》、《钳工技能与实训》等校本教材。这些校本教材开发从教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编写体例、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借鉴学习了德国“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项目课程开发。这些创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内容与企业紧密结合,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内容的展现方式使学生通俗易懂,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校企共同开发的校本教材《走进五金机电》,除本校用于内部学生教学外,普通高中永康一中的学生也把《走进五金机电》这门课程作为选修课。此外,《走进五金机电》已成为网络课程,让社会人员也可以通过网上进行学习。

2.建设了形式丰富的教学资源

通过校企共建教学资源,教师提高了课程开发的能力,并完成了了“机电技术应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开发《机械识图》、《机械基础》、《金属加工与实训》、《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应》、《电力拖动》、《走进五金机电》等教学资源;通过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共享计划,充实《液压与气压》、《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等10门课程建设;同时作为国家精品课程子课题组组长单位,引领全国机电专业《典型自动化生产线运行与维护》精品课程建设。利用维修电工仿真软件、液压与气压仿真软件、数控机床电气维修教学仿真软件等开展了数字仿真教学,利用开发的教学资源进行项目教学,学生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方式学习,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和内容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3.打造了永康五金产业缩小板的五金教室

校企共建五金之窗,该五金之窗是永康五金产业的缩小板,它是永康五金之都展示的窗口,该五金之窗除了展示功能以外,还兼具五金教室的功能,成为了学校学生、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室,也成为了社会劳动力培训和企业员工培训的教室。2013年12月20日在本校召开浙江省机械年会,参会人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我校“产学研研发中心”的“五金之窗”展区,这里汇聚了我市八大支柱产业的主要产品,展现了群升、王力等知名企业的相关产品,而学生制作的锡雕作品、模具作业、小发明小创作等更是令参观者手中的相机闪光不断。

浙江省机械年会上五金之窗展现魅力

省机械年会上相机闪光不断

省领导在参观五金之窗

传统五金展区

汽摩配展区

杯业展区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洪山区楚才小学

一、学习,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认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从两个规划中让我们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这是规划中首次提出的全新观念,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的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与传统的“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深度融合”要求实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整合”不要求,也不关注这种变革。

1、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只有紧紧抓住这三个基本属性,才能正确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内涵与实质。

2、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具体内涵:教育系统包含多个组成部分,但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学校教育,那么“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关键及主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应当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自然就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实现“课堂教学结构性变革”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的具体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而“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的实质和落脚点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深度融合)。

3、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就是将教师主导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4、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具体途径:一要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二是实施能有效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教学模式。要想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真正落到实处,只有通过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相关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为此,应在不同学科中采用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三是根本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要从根本上改变,除了要有一整套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外,还要开发出相关的教学资源,并在信息化创新理论指导下将教学模式、方法与教学资源,通过系统的教师培训,切实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

二、行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共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指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堂内容有机融合,达成学科课堂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1、拟定楚才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坚持“四项”原则(理论先导、师生协同、整体发展、科学实效)、“六项路径”(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获取教育资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辅导与评价、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加工与学习成果交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式学习)、“五项措施”(资源开发共享、鼓励师生应用、支持方法创新、发挥校本优势、强化研究指导),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积极融合、有效融合、优化融合,深化高效课堂建设,在提升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加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校本培训力度。学校通过内引外联,专家引领式培训与校内教师自助培训相结合,围绕“互联网+”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学校教育方式尤其是课堂教学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为主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化系列培训,引领教师树立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在理念和思想上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向和潮流相契合,同时尽可能多的掌握各类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实现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

3、深化校本教研,构建校本教研与网络教研优势互补的全新教研模式,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校本教研文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常规教研基础上,尝试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校本教研中,将学习与研究活动转移到网络上。同时,许多学校管理者也意识到,通过网络开展学校教研活动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的教研活动称为网络教研,又称为虚拟教研。当前,传统校本教研仍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新常态下需要探究网络教研(优势:教研活动多主体性、教研活动移动性与异步性、教研资源开放性)和校本教研(优势:目的性强、情感交流密切、组织性强)优势,使网络教研作为传统校本教研的有力补充,常规教研网络化,网络教研常规化,推动高效课堂建设和教师专业化成长。

(1)微课(微课程)教研,微中见道。微课教研,主要是为了深入有效解决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研究过程中的围绕某个细微为题、具体问题或某个主题/专题问题,借助区域网络教研平台,教师充分利用“微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师生点主评等多种教学资源和多种技术手段而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多主体的相互研讨、交流互动、成果共享,从而深化教师对某个主题的认识和理解,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学校为加大教育信息化进程,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益,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新途径,持续开展了“强化微课教学研究,打造和美高效课堂”系列化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许多教师尝试把“微课”资源用在教师备课、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听评课、课后反思等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学习方式,具有较好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来说,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模式来利用,可以突破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有了微课资源的支持,教师电子备课、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教研、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教师在资源应用中得到更好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对学生来说,足够丰富的微课资源,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学习,实现按需选择学习,既能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

(2)课例研究。学校根据省、市、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精神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开展“砺炼教学新技能,促进师生共成长”为主题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例研修活动,采取团队研修形式,做到课例研修与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相结合,与高效课堂、微课的探索相结合,采取“预案上传—团队磨课—观课议课—教学反思—视频上传”研修形式,充分挖掘教师的教学潜能,聚合教师的教学智慧,促进信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与变革,确保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和教 学质量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研修效果。

(3)创建校园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探索微信公众平台在教育中的作用。在日益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微信的应用快速发展,近年来,微信也逐步地应用于教育领域,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把课堂教学创新引向深入。本学期,学校班子结合学习,1微信改变了现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认识微信一些目前在教育应用情况(○2微信可以促进教育公平;3微信创建了泛在学习环境;4微信为学生提供丰富○○○5微信促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应的学习资源、自主的学习环境;○1学习形式的移动性、○2学习过程的情境性、○3学习交互的多媒体用上的特性(○4学习行为的个体性)性、○,创建了洪山区楚才小学“智慧校园信息化服务平台”,实践探索微信这种新型网络交流平台与常规教育教学的有益结合,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推进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目前已在实践探索中。10月15日,我校教师段敏充分利用我校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上了一节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课,受到与会专家、老师的好评。

(4)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的一种情境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教学化学习资源包。翻转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把传统的教学过程完全颠倒,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学视频来完成课程学习,课堂中进行作业、测试及其他教学活动来进行的知识内化。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以微课资源为基础,形成课前自学和课上强化为主要形式的混合学习模式,实现以“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顺应了我国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学校顺应信息技术引发的教学改革的浪潮,结合区、校高效课堂建设要求,积极投身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索,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深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促进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和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反思,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本土化实践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现实和可行。”翻转课堂与微课、慕课的相结合,正在形成一场自班级授课制创建以来基础教育领域的最大变革。所谓翻转,主要是对学习流程的重构,注重先学后教,因学施教,是新时期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方式。通过分析国外的典型案例,我们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对于何时进行翻转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学科内容适应性和学生特点等问题,对于学习资源,任课教师应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有创造性制作适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视频。通过分析国内典型经验,可以看出在我国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尝试最新的教学方法,在接受“翻转课堂”的同时要肯定传统课堂的优势,不能全盘否定,我们应该吸取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本土化实践,这样才能实现翻转式教学的目的即真正实现个性化、人性化教学,正如叶澜教授提醒:“在一个充斥技术资源和诱惑的时代,我们十分需要在技术工具面前的清醒。”

第五篇:职高烹饪专业勺工技能训练教学实践与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职高烹饪专业勺工技能训练教学实践与探索 作者:童晓飞

来源:《职业·下旬》2012年第07期

技能训练课在职高教学中尤为重要。学生对专业操作课兴趣浓厚,良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能使学生精神饱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满激情,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笔者从烹饪教学背景、教学理念、勺工训练知识应用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几个方面着手,阐述职高烹饪专业勺工训练教学的方法和合理运用。

一、教学背景

职高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对理论课不感兴趣,但往往偏好专业课学习。专业课、操作课成为最受职高学生欢迎的课程,作为将来在社会上更好地谋生立命打基础的课程,不但他们自己对专业实践课程充满了较高的期待,就连学生家长也十分关注。因此,学生一开始便对专业操作课颇有兴趣、信心十足,这为专业教师开展操作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前提。而烹饪勺工训练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教学内容。学生初步掌握勺工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后为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就要转入训练阶段。所以训练是操作教学的关键环节。

二、建立专业操作训练教学理念的依据

职高烹饪专业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甚少体会成功,因此他们对学习缺乏信心,往往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加上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不但在人际交往上能力较弱,而且在动手能力上更为欠缺。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教学中以“我做事了、我成功了、我快乐了”为导向,带学生走出教室,为学生构建开放型学习环境,促使学生从“接受型”向“探索型”、“合作型”转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

于是,笔者通过“421教学法”(看着做、跟着做、比着做、合作做)和两次技能小结,来强化勺工技能操作每一环节的练习和操作关键,最后用一次小组合作比赛的方法,在小组合作练习中以强带弱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争取人人动手,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促使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提高。

三、勺工训练知识及运用

1.勺工训练知识

勺工就是厨师临灶运用炒勺(或炒锅)的方法与技巧的综合技术。即在烹制菜肴过程中,运用相应的力量及不同方向的推、拉、送、扬、托、翻、晃、转等动作,使炒勺中的烹饪原料能够不同程度地前后左右翻动,使菜肴在加热、调味、勾芡和装盘等方面达到应有的质量要求。

在烹制菜肴过程中,始终都离不开炒勺或炒锅的使用,勺工技艺对烹调成菜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菜肴的品质,它是衡量中式烹调师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学习烹调技术必须掌握好勺工技艺,练习好勺工技术必须掌握基本操作姿势和基本知识技能,并能学习综合运用。

2.教师在操作训练教学中应巧妙地运用指导

学生新入学的第一节操作课,好奇心、新鲜感特别强,总想很快就能和老师一样学会技能,得到教师的表扬。笔者充分利用学生这些心理特性,认真做好第一堂操作技能训练的课前准备工作,尽量把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调动起来,在枯燥无味的勺工训练课上加入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喜欢操作课,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学会技能、运用技能。

(1)站姿练习。让学生在操场的跳远跑道两边排成两列,教师站在两队之间,先示范临灶操作的基本姿势:两脚分开站立,两脚尖与肩同宽,基本为40~50cm。要求上半身保持自然正直、自然含胸、略向前倾,不向右弯腰曲背,目光注视勺中原料变化。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站立,教师巡回纠正、指导。

(2)握勺练习。正确的站立姿势是学习勺工技能的前提,而道具的加入则能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迅速活跃起来。掌握怎样握炒勺能使在勺中充分运用腕力和臂力的变化,使翻勺灵活自如,达到准确无误的程度。“左手握住勺柄,手心朝右上方,大拇指在勺柄上面,其他四指弓起,指尖朝上,手掌与水面约成140°夹角,合力握住勺柄……”教师示范学生观察操作,教师巡回纠正。

(3)前翻勺练习。有了正确的监灶站立姿势和握炒勺的方法之后,怎样前翻勺便是教学的重点。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生每人一勺沙子,根据书本上的知识自行练习。学生往往开始练习时还颇有新鲜感,可若一段时间后还是不能把沙子从锅中翻过来,往往就失了兴趣。所以笔者打破教学常规,采用示范教学法。先请一个表现较优秀的学生上前操作,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教师在一旁纠正错误,指出刚开始练习勺工的通病,最后再由教师示范标准动作,左手握住勺柄,炒勺略向前倾斜,先向后轻拉,再迅速向前送出,沙子送至炒勺前端时,将炒勺的前端略翘,快速向后拉回,使沙子做一次翻转。学生根据老师操作进行模仿练习。

(4)手勺的使用练习。在烹调菜肴的过程中,原料在锅中的翻转还离不开右手手勺的使用。手勺在勺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不单纯是料和盛菜装盘,还要配合左手翻勺,通过手勺为炒勺密切配合,可使原料达到受热均匀,成熟一致,挂芡均匀,着色均匀的目的。所以手勺和炒勺的熟练配合难度较大,就好比是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左右两方配合不协调,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都会提醒学生要善用手腕力量,手腕力量大小能取决于翻勺和手勺使用是否协调。

(5)手腕力量训练。学生个子有高低,体重有轻重,手腕的力量也有大小,怎样训练学生的手腕力量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因为使用单杠和做俯卧撑能提高手腕力量,所以笔者常借助操场草坪和单杠让学生进行单杠或俯卧撑练习,以提高自己的手腕力量。

四、激发学生参加操作训练的积极性

翻勺练习动作要领掌握后,训练阶段枯燥无味,而且需要一定的毅力,特别是手腕力量的练习后,同学们个个感觉到手臂酸痛,连锅子都不想提。面对这种现象,笔者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个人之间进行比赛

选择两个身高、体重都差不多的学生,面对面站立。教师统一比赛规则,甲开始先操作前翻勺,乙给甲当裁判记数,要求算一次沙子必须从锅中翻过来,一直到本人自己体力吃不消为止,然后角色互换,翻动次数多者为胜。在让学生巩固知识点的同时,也提高了操作训练的质量。

2.甲组和乙组进行比赛

依循上述方法进行分组练习,怎样使操作训练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决定在甲乙两组之间进行竞赛。首先第一项是临灶站姿的练习。每位同学手握炒锅一只,正确的站立姿势和握炒勺姿势确定后,看哪一组有同学第一个放弃,如果有同学吃不消放下锅子就被视为该组淘汰。通过这样的团队作战,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要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五、趣味游戏把操作训练教学推向高潮

为了锻炼学生的毅力,养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让他们在枯燥乏味的训练中找到乐趣,笔者自制了一套操作课道具——手腕练习器。它是由一根10cm长的棍子和一根30cm长的绳子和二块砖头组合而成的。要求学生手臂伸直抓住棍子的两端,慢慢地把砖头卷起来,等砖头碰到棍子后,用手腕力量慢慢将砖头放下,如此反复来锻炼手腕力量。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还采用竞赛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昂扬斗志,使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

勺工训练教学所施教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对专业理论课有一定的基础,但对勺工操作认识较浅。为了在下一阶段学习中式烹调菜肴的制作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帮助学生综合专业理论知识。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

下载技能大赛与机电专业教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技能大赛与机电专业教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教学目标: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

    专业实习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专业实习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 要】装备操作专业课实践教学是学校和部队联系最紧密的教学过程,是学员在校期间最后一次军事专业学习,对于学员下部队后满足第一任职需要,能......

    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说明

    实践与探索(2)教学设计说明 海口市第一中学 陈佳琪 “实践与探索(2)——探索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它是华东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教科书下册第十......

    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

    “分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课标》强调:教育的宗旨是充分调动学生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

    析谈中学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析谈中学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认识到,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生物学科发现......

    析谈中学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析谈中学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认识到,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生物学科发现有更......

    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提出了以课程实验教学为基础,以设计为核心,以毕业实习、专业实习、科研训练为依托,以社会实践......

    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17世纪末教师教育机构开始萌芽。(判断)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巧。(判断) 第一章教学技能概述 1教学技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