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创新的实践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创新的实践探索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普及,使知识存在、创造、传播、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给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带来了发展机遇。该文从整合的视野出发,构建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者中心环境,以人的主动积极学习活动为主线,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提出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课程有效融合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校体育;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135-02
现代信息技术己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其中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与发展既缓解了高校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的不足,弥补了体育基础文化知识的缺失,又培养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增强了体育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从现实来看,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体育人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一)缓解高校场地、器材的不足的问题
据统计,2014年在校大学生人数2468万,高校在连续扩招的形式下已出现体育教学训练场地、器材等资源的不足的现象。提高学校现有体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挖掘新的体育课程资源,将是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开发的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有助于缓解体育教学硬件的不足。
(二)弥补体育理论、体育文化素养的缺失
体育的生活性与实践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目前的体育教学,有两种现象:一是过分注重技能的传授,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一是脱离育人核心价值,忽略学生真实的体验,实则虚化了体育文化育人。在这样两种情况下,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都将难以养成。
体育文化育人是当今高校体育的发展方向,这是根据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其自身特点,以及高校体育的特定功能与地位而决定的。调查显示,有87.31%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课注重于专项技能学习及素质练习,而忽视文化学科教育、生活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53.71%的大学生认为体育理论内容实际学习学时数少于国家标准,缺乏社会适应类、运动处方、运动营养等对“终身”体育理念养成有促进作用的内容。实际上,高校体育既是中小学体育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延续、拓展,又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阶段,因而,高校体育的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来提升人文素养。
(三)使体育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更加多样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体现有: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电子板书基本代替手写板书;现代体育教育管理系统(包括:教学管理系统、课程学习系统、考试管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计费管理系统、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体质监测系统、运动技术评价系统等);高校体育网络教学课程;等等。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的途径
(一)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变得生动、新颖、多元化,将图像、文字、声音、影像进行融合,可以对“最佳运动”的全工程进行形象、直观、准确地展现。例如,教学的视频以及一些PPT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前,信息技术都是通过教师进行传授的。现在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可以更为方便地创造一种让学生在做中学,能够及时得到反馈和不断提炼个人理解的学习环境。现在大学里基本上是无线网络覆盖全校,每位学生都有一个移动终端,支持随时学习、实时沟通、方便互动。在这里,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打开通向学习的更大信息源的通道,包括数字图书馆、各类教学、比赛的影像资料,以及连接其他能够提供信息、反馈和建议的老师和专家们。
(二)形成关注体育教学核心价值提升的整合方式
整合、统合、融合是当今教育中的基本教育形式,它们都追求整合的教育思想。整合教学是基于整合教育思想提出的,在学生主动积极的练习活动中创造适合其健康发展的学习共同体,以此改变体育课程中练习内容单一性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过程中整齐划一的组织形式。
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习体育,在交往合作中学习体育。这样的整合是以人为中心的整合,使大家学习体育的过程成为真实的生活、真实生命体验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得到整体提升,精神的提高也很明显。
(三)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方式,以适应社会时代信息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课程融合引起教学方式的变革,此外可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复杂的技术动作,可通过让学生观看网络视频资料等加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有益于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有效融合,从而改变体育的教学方式。第一,对教学的时空观念进行转变。学习的空间,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也可利用课外场所进行教学,例如图书馆、校园等。学习的时间,要转变一次性教育的观念,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第二,将现代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第三,将现代信息技术从教学的辅助手段转变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另外,体育教师还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对课外作业进行布置,使学生积极主动利用网络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建立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
三、实践将现代信息技术和高校体育课程融合的对策
(一)加强高校体育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这就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才是实现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有力保障。提升教师的素养有以下三个渠道:一是邀请本校的信息技术专家对体育教师进行技术培训,降低成本,提高培训效率;二是派送体育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等组织的校外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更多的前沿专业信息技术;三是利用网络促使教师自主学习,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另外,还要对在信息技术方面有所专长的教师进行培养,提高其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以提高整个体育教师队伍对信息技术进行运用的水平。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洪山区楚才小学
一、学习,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认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从两个规划中让我们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这是规划中首次提出的全新观念,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的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与传统的“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深度融合”要求实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整合”不要求,也不关注这种变革。
1、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只有紧紧抓住这三个基本属性,才能正确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内涵与实质。
2、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具体内涵:教育系统包含多个组成部分,但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学校教育,那么“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关键及主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应当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自然就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实现“课堂教学结构性变革”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的具体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而“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的实质和落脚点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深度融合)。
3、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就是将教师主导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4、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具体途径:一要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二是实施能有效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教学模式。要想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真正落到实处,只有通过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相关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为此,应在不同学科中采用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三是根本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要从根本上改变,除了要有一整套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外,还要开发出相关的教学资源,并在信息化创新理论指导下将教学模式、方法与教学资源,通过系统的教师培训,切实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
二、行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共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指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堂内容有机融合,达成学科课堂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1、拟定楚才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坚持“四项”原则(理论先导、师生协同、整体发展、科学实效)、“六项路径”(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获取教育资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辅导与评价、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加工与学习成果交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式学习)、“五项措施”(资源开发共享、鼓励师生应用、支持方法创新、发挥校本优势、强化研究指导),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积极融合、有效融合、优化融合,深化高效课堂建设,在提升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加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校本培训力度。学校通过内引外联,专家引领式培训与校内教师自助培训相结合,围绕“互联网+”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学校教育方式尤其是课堂教学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为主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化系列培训,引领教师树立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在理念和思想上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向和潮流相契合,同时尽可能多的掌握各类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实现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
3、深化校本教研,构建校本教研与网络教研优势互补的全新教研模式,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校本教研文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常规教研基础上,尝试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校本教研中,将学习与研究活动转移到网络上。同时,许多学校管理者也意识到,通过网络开展学校教研活动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的教研活动称为网络教研,又称为虚拟教研。当前,传统校本教研仍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新常态下需要探究网络教研(优势:教研活动多主体性、教研活动移动性与异步性、教研资源开放性)和校本教研(优势:目的性强、情感交流密切、组织性强)优势,使网络教研作为传统校本教研的有力补充,常规教研网络化,网络教研常规化,推动高效课堂建设和教师专业化成长。
(1)微课(微课程)教研,微中见道。微课教研,主要是为了深入有效解决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研究过程中的围绕某个细微为题、具体问题或某个主题/专题问题,借助区域网络教研平台,教师充分利用“微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师生点主评等多种教学资源和多种技术手段而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多主体的相互研讨、交流互动、成果共享,从而深化教师对某个主题的认识和理解,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学校为加大教育信息化进程,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益,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新途径,持续开展了“强化微课教学研究,打造和美高效课堂”系列化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许多教师尝试把“微课”资源用在教师备课、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听评课、课后反思等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学习方式,具有较好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来说,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模式来利用,可以突破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有了微课资源的支持,教师电子备课、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教研、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教师在资源应用中得到更好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对学生来说,足够丰富的微课资源,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学习,实现按需选择学习,既能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
(2)课例研究。学校根据省、市、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精神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开展“砺炼教学新技能,促进师生共成长”为主题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例研修活动,采取团队研修形式,做到课例研修与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相结合,与高效课堂、微课的探索相结合,采取“预案上传—团队磨课—观课议课—教学反思—视频上传”研修形式,充分挖掘教师的教学潜能,聚合教师的教学智慧,促进信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与变革,确保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和教 学质量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研修效果。
(3)创建校园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探索微信公众平台在教育中的作用。在日益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微信的应用快速发展,近年来,微信也逐步地应用于教育领域,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把课堂教学创新引向深入。本学期,学校班子结合学习,1微信改变了现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认识微信一些目前在教育应用情况(○2微信可以促进教育公平;3微信创建了泛在学习环境;4微信为学生提供丰富○○○5微信促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应的学习资源、自主的学习环境;○1学习形式的移动性、○2学习过程的情境性、○3学习交互的多媒体用上的特性(○4学习行为的个体性)性、○,创建了洪山区楚才小学“智慧校园信息化服务平台”,实践探索微信这种新型网络交流平台与常规教育教学的有益结合,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推进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目前已在实践探索中。10月15日,我校教师段敏充分利用我校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上了一节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课,受到与会专家、老师的好评。
(4)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的一种情境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教学化学习资源包。翻转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把传统的教学过程完全颠倒,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学视频来完成课程学习,课堂中进行作业、测试及其他教学活动来进行的知识内化。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以微课资源为基础,形成课前自学和课上强化为主要形式的混合学习模式,实现以“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顺应了我国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学校顺应信息技术引发的教学改革的浪潮,结合区、校高效课堂建设要求,积极投身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索,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深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促进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和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反思,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本土化实践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现实和可行。”翻转课堂与微课、慕课的相结合,正在形成一场自班级授课制创建以来基础教育领域的最大变革。所谓翻转,主要是对学习流程的重构,注重先学后教,因学施教,是新时期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方式。通过分析国外的典型案例,我们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对于何时进行翻转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学科内容适应性和学生特点等问题,对于学习资源,任课教师应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有创造性制作适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视频。通过分析国内典型经验,可以看出在我国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尝试最新的教学方法,在接受“翻转课堂”的同时要肯定传统课堂的优势,不能全盘否定,我们应该吸取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本土化实践,这样才能实现翻转式教学的目的即真正实现个性化、人性化教学,正如叶澜教授提醒:“在一个充斥技术资源和诱惑的时代,我们十分需要在技术工具面前的清醒。”
第三篇: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2013年济南市电化教育参评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济阳县垛石镇中学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文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电教媒体,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运用电教媒体,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利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电教媒体,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关键词:兴趣 创新 能力 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数学教师掌握好现代信息技术,将对今后教学工作有极大的意义。在此,本人浅谈一下电教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而通过多媒体对课本、图形、图像、动态和声音等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让他们兴奋起来,就能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新鲜刺激的事物,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多媒体手段介入课堂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恰当地把握学生特别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采用故事、游戏、直观、演示设疑等激情引趣的方法,创设出一个个引人入胜“最佳心理状态”的情境,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把学习知识的经过精心设计,载入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中去,学生往往就被生动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法、活泼的教学情境所感染和吸引。例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屏幕就出现了:美丽清晰的地平线上,太阳开始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将这一美丽的景物形象地比喻为直线和圆的关系。在舒缓、优美的《日光曲》音乐的伴奏下,一首“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散文诗轻轻诵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诱人的“探索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悟”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公共点个数方面存在的本质特征,教师提示学生去发现: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能否像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样,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探索问题实质,并且这样探索的兴趣也会持续下去。
二、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明晰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靠运用电教媒体来实现的。这为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这样把一些方法渗透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学会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自我探索的习惯。
三、运用电教媒体,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现代化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构成的一种认知活动。在电化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群体合作是重要的一环。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当表现成功时,越激发再表现的欲望。因此,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把学生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其自由组合成小组形式学习,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及组员们的主张和见解融为一体,积极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学生借助已有的数学经验,自由讨论、互相质疑、然后用多种方法解答。这样既可以给学生在讨论中求进步的机会,也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群体合作精神,显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指导原则,从而提高效率。
四、运用电教媒体,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数学的教学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过程,而应用题教学即是学科教学的难点所在之处。因此,认真审题,正确无误地理解题意,是解答每一道应用题的关键所在。计算机动画效果的移动去吸引学生进行审题、推理和想象。通过多媒体的多向启发,使学生思路开阔,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立体思维,从而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出规律、促进学生打破常规的解题模式,另辟蹊径,达到思维的简缩,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以及促进学生审题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提高
五、利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等限制,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用电教媒体就能恰如其分的解决这个问题。如在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上给出的探究情景,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神州行和全球通两种电话卡各有各的优点,但当自己要为父母选择适合的电话卡时,应该如何选择呢?这样用多媒体设置场景,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情趣盎然。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六、运用电教媒体,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数学是人类思维体操”,学生是在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受到思维训练的。因此,现代数学教育观特别强调要重视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过程和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现,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借助各种电教媒体的经验替代功能,将感觉器官、思维触角延伸到浩淼深邃的多维空间,从而达到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虚为实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拓展教育的时空领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示的奇妙绚丽的声、光、形、色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用变维(改变问题的维度)、变序(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等方式(发散式)提出新问题,将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初中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电教媒体,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的过渡,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如《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一课中,先使用计算机演示长方体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同时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通过以上的观察、练习,再用计算机演示本课时的学习难点“正方形的平面展开图”。这样,利用电教媒体演示,能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结构,解决抽象性数学的知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矛盾,建立空间观念。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化抽象为直观、化无形为有形,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现代教育提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气氛。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引用一些优美、轻松的音乐或一个短片都可以作为一堂课的开头,这样就能避免一些“起立、师生问好”这样的“程式化”的内容。学生心情愉快,投入学习的积极性高,也就消除了学习的压力。使学生充分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这么一种有趣的活动中来,使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
总之,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四篇:浅析现代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融合
例说现代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通用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高中教学学科,也必然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本文 以《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应用》课堂教学为例,浅析如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充分融合信息技术来实现通用技术教学的高效、高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融合一、导入
通用技术课程中新授课经常采用“情景导入”的教学方法,本课以“你来比划我来猜”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利用电子白板在白板上随机显示出不同物品,让台下的一位同学描述,台上的同学猜。
二、知识串联部分
作为新授课,要给学生展示很多的新知识,怎样将这些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载体。本课以“汽车雪弗兰大黄蜂”的设计、生产、使用过程中用到哪些技术语言来串联分析技术语言的种类与应用。这样使所有知识用一根主线串联起来,有章有序。而信息的载体也选择不同的形式,使学生感觉不枯燥。其中,图样、图表(包括表格、草图、效果图)都使用实物,利用实物展台向学生展示。模型使用“大黄蜂”的真实模型,让学生传接观察,比较立体的感受模型这种技术语言。而符号标志呢,我采用了利用照相机实地采集信息的手段,拍摄了近百张德州市内常见的公共符号标志,并选取了较典型的10几张照片制作成幻灯片给同学们展示,在讲授形式上,我采用了让学生竞答的形式,激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后面汽车的宣传,我给学生播放计算机3D动画制作的“大黄蜂”宣传片,还利用Internet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来观看“大黄蜂”的3D展示。这里将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充分的融合进课堂教学中。
后面的声音、灯光、旗语等技术语言我利用“SOS”的表达形式引出串联起来。并且由老师亲自给学生示范,灯光用手电筒演示,旗语用我自己制作的海军手旗给大家演示,声音用敲击的方式给学生演示,老师亲自示范,使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并能很快的学会。在演示完手旗旗语后,还提示学生想了解旗语,可以上网查询或登录我的QQ空间查看,充分利用了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最后的手势,因为学生较熟悉,就让学生给大家比划,这样使学生将生活中的信息直接带到课堂中来使用,更深刻的体会到技术语言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实践活动部分
通用技术课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所以实践活动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设计环节,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变废为宝绿色设计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技术语言的应用。在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每个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分工。策划组的学生要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制作PPT宣传海报,并使用照相机现场采集其他同学的设计过程及设计作品图片,经过加工后设计到PPT海报中。他们在设计过程中使用到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图表、图样、计算机语言等。在制作海报的过程中学生亲自体验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融合。设计组负责收集家里的废旧材料经过设计变成有用的技术作品。他们在设计过程中要用到口头语言、图表、模型等技术语言。评价组在对设计组的设计过程及设计成果进行评价时要使用到“评价量规”,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应用。他们在评价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要使用到口头语言、图表等技术语言。最后设计展结束后,利用挂图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示一个总结表,总结六个组使用技术语言的情况。并要求个别组将他们用到的技术语言通过实物展台展出。实物展台是现代信息技术较常用也比较有效的手段,在通用技术教学中使用较普遍。
四、总结提升部分
引导学生谈一谈本节课都获得了哪些信息,都有哪些收获,从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来分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实现。
五、课后作业部分
把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延伸至课下的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课下做更多更好的变废为宝设计作品,并拍成照片发到自己的微博上或发到我们班级的QQ群里大家共享。这个环节再次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相融合,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及共享。
综上所述,本节课将微博、空间、QQ群、照相机、计算机演示文稿、计算机3D动画、网络、实物展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的融合进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高质。
参考文献:
[1]《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参考书》 江苏教育出版社
[2]《新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评价》北京师范大学李秀兰
第五篇:浅析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范文)
浅析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总感到课越来越难上,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的功能,整合、共享体育教学资源,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加体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构建起了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对体育教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信息技术的配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体育教学;融合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界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步伐,使信息技术融入体育教学,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1.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体育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体育课程,应用于教学,它有利于突破体育传统教育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它丰富了体育教师课堂教育手段,有利于突破体育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它引导学生学习向“探究性”转变,教师教学向“研究性”转变,激发教与学主体的创造性,它促使师生信息化水平提高,有利于信息技术下的新课程实验和推广,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有利于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性不再局限于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得体育教师能够全面积极的发展、锻炼学生。
2.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
2.1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体育教学模式;影视、录象、VCD等视听媒体载有活动的带感情色彩的教学信息,能够直接以鲜明、直观生动的画面和明快简练的语言传送给学生。
战术教学中,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组织学生看录象,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战术配合上,分析足球局部进攻战术、队员跑动路线、传球时机等,使得学生对足球局部进攻战术有个大致印象。进行理论讲解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做”足球局部进攻战术”课件来展示其实际意义;我们还可以采用“欧洲足球冠军联赛“中文版足球游戏软件,在竞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随意设置比赛环境,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基本战术配合一一表现出来。伴随着有声有色的动画场面和软件强大的“3D”比赛录象功能,学生能表现出极高的兴致。
2.2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观念,统一规范技术动作,突出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
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之上,灵活的运用和创造新的运动技能。教师要上好体育课,必须做好正确标准的示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运用现代网络视听媒体,把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先进规范技术,介绍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和动画的移动、旋转、定格、慢速播放、闪烁、色彩变化、配以同步解说等手段来表达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来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更快、更全的建立动作表象,突出了对重点和难点动作的掌握,提高了教学效果,缩短了教学过程。例如在技术动作讲解示范过程中利用图形的移动、旋转、定格来演示运动的轨迹,动作过程及身体各部位的空间位置。例如,“倒挂金钩”的空中动作,教师如果动作示范,一般在瞬间就完成,而且动作异常复杂,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图象,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中,就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
2.3有助于教师采用正误对比的方法,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使用信息技术分析和研究动作技术,将运动员和优秀运动员标准化动作进行对照分析,发掘运动员动作技术不足之处,帮助教练员、运动员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运动技术录象或图片和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录象或图片通过多媒体技术处理和加工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分析,找出学生动作的差异与不足,帮助学生改进动作。这一技术以往运动队应用较多,应用于体育教学对身体本体感觉较差、不能很好感觉自身动作的学生尤为有效。例如,在操场教学中,我们先用摄象机,摄下云动员或学生体操动作,再把这些动作录象输入计算机里就能够知道运动员或学生运动轨迹,与同样条件下优秀运动技术进行比较,为运动员训练中改进动作提供依据。
2.4便于自学、因材施教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处理,体育教材变得形象、直观、易懂,加上多媒体自身操作简单易行和广泛普及,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可以按照学习者的要求,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程序、重现次数等各方面都可提供自由选择、自主控制的条件,它大大的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重现力和自主性,有利于学生或者教师自学,无师自通,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比如,受伤运动员就可以安排多媒体进行表象教学最好。
2.5动作创新
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研究运动员的基本动作,设计出该运动员高、难、新的创新动作。例如,在体操教学中,我们先把运动员基本动作用摄象机摄下来输入计算机相应的软件中进行研究,得出该运动员动作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绝对速度等数据,再根据这些数据科学地、合理地设计出运动员高、难、新的创新动作。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提供大量文字和图象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既快又准,在健美操、武术、艺术体操等体育项目的动作创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大量有关的图文资料以不同文件形式输入计算机内存储起来,在备课中可随时查询和筛选,以利于套路不断更新以及动作分解、组合、修改等。3.结论与建议
3.1体育教师素质
融合的关键是教师,离开教师的积极参入,整个融合将无从谈起。首先是信息技术下“教师角色重新定位”的挑战,在教学设计准备中,体育教师是策划者、引领者、协作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实践的支持者、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者,要成为学习伙伴的协调者、参入者。
其次是教学观念的挑战,人们对任何一种新知识和技术的认识都有一个适应过程,要接受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必须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彻底更新传统教育观念,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和教学观念的转换。
第三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体育教师要胜任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教学能力,必须加强自身信息意识,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法和课程融合能力,促使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3.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
互联网的最大优点就是资源共享,在网上教师通过留言板、论坛等进行论文交流、体育课件交流、教学经验交流等,通过交流,共同提高,并且可以对互联网上的优秀资源进行整理,充分利用,为教学服务。目前国内有许多网络平台,在这些平台中可以大大发挥网络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种以工具的形式与体育课程融合,使学生能够以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自主的学习,而且只有当学生能够利用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从外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应用这些信息的时候,才能适应当前提出的终身教育,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才可以说信息技术融合于体育课程是有效的。参考文献:
1.《多媒体教学优化设计》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2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
2002年5月
3.《谈CAI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峤洪中主编
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