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学习心得(
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步入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直观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的乏味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融合”,它指的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的融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融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臵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在课程融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数学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撤离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课程融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在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融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会更加好。
第二篇: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学习心得
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学习心得
尹集中学:解安夏
信息技术步入数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直观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的乏味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融合”,它指的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的融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融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臵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在课程融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数学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撤离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课程融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在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融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第三篇: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2013年济南市电化教育参评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济阳县垛石镇中学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文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电教媒体,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运用电教媒体,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利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电教媒体,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关键词:兴趣 创新 能力 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数学教师掌握好现代信息技术,将对今后教学工作有极大的意义。在此,本人浅谈一下电教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而通过多媒体对课本、图形、图像、动态和声音等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让他们兴奋起来,就能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新鲜刺激的事物,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多媒体手段介入课堂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恰当地把握学生特别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采用故事、游戏、直观、演示设疑等激情引趣的方法,创设出一个个引人入胜“最佳心理状态”的情境,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把学习知识的经过精心设计,载入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中去,学生往往就被生动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法、活泼的教学情境所感染和吸引。例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屏幕就出现了:美丽清晰的地平线上,太阳开始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将这一美丽的景物形象地比喻为直线和圆的关系。在舒缓、优美的《日光曲》音乐的伴奏下,一首“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散文诗轻轻诵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诱人的“探索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悟”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公共点个数方面存在的本质特征,教师提示学生去发现: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能否像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样,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探索问题实质,并且这样探索的兴趣也会持续下去。
二、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明晰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靠运用电教媒体来实现的。这为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这样把一些方法渗透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学会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自我探索的习惯。
三、运用电教媒体,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现代化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构成的一种认知活动。在电化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群体合作是重要的一环。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当表现成功时,越激发再表现的欲望。因此,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把学生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其自由组合成小组形式学习,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及组员们的主张和见解融为一体,积极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学生借助已有的数学经验,自由讨论、互相质疑、然后用多种方法解答。这样既可以给学生在讨论中求进步的机会,也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群体合作精神,显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指导原则,从而提高效率。
四、运用电教媒体,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数学的教学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过程,而应用题教学即是学科教学的难点所在之处。因此,认真审题,正确无误地理解题意,是解答每一道应用题的关键所在。计算机动画效果的移动去吸引学生进行审题、推理和想象。通过多媒体的多向启发,使学生思路开阔,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立体思维,从而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出规律、促进学生打破常规的解题模式,另辟蹊径,达到思维的简缩,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以及促进学生审题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提高
五、利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等限制,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用电教媒体就能恰如其分的解决这个问题。如在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上给出的探究情景,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神州行和全球通两种电话卡各有各的优点,但当自己要为父母选择适合的电话卡时,应该如何选择呢?这样用多媒体设置场景,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情趣盎然。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六、运用电教媒体,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数学是人类思维体操”,学生是在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受到思维训练的。因此,现代数学教育观特别强调要重视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过程和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现,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借助各种电教媒体的经验替代功能,将感觉器官、思维触角延伸到浩淼深邃的多维空间,从而达到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虚为实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拓展教育的时空领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示的奇妙绚丽的声、光、形、色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用变维(改变问题的维度)、变序(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等方式(发散式)提出新问题,将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初中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电教媒体,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的过渡,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如《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一课中,先使用计算机演示长方体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同时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通过以上的观察、练习,再用计算机演示本课时的学习难点“正方形的平面展开图”。这样,利用电教媒体演示,能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结构,解决抽象性数学的知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矛盾,建立空间观念。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化抽象为直观、化无形为有形,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现代教育提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气氛。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引用一些优美、轻松的音乐或一个短片都可以作为一堂课的开头,这样就能避免一些“起立、师生问好”这样的“程式化”的内容。学生心情愉快,投入学习的积极性高,也就消除了学习的压力。使学生充分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这么一种有趣的活动中来,使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
总之,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四篇: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更好的融合
孙 健
在当今社会,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不断的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呢?下面我就在教学中如何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效的融合所做的一些实践,总结如下: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
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如:
1、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知道“形”的概念和“数”的概念一样,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我采用彩色显示的方式,先让学生看到具体的实物图形,随后隐去实物图形中的色彩、图案、只剩下几何图形,并向学生说明:学习几何图形我们不研究它们的质地、颜色、图案、只研究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既点、线、面、体,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突出图形的本质属性。
2、在教学“直线的认识”时,我采用动画、着亮的方法来演示直线的特征。先显示一段画的较短的直线,然后从两头慢慢地向两方延长,显示屏上展示出一条直线向两方延伸的动画,把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不可度量的特征,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同学眼前;在教学“三线的区别”时,我采用将端点着亮,无端点的一端向外延伸同步进行的方式,以动画形式表现直线无端点,能向两端无限延长,不能度量;射线有一个端点,能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不能度量;线段有两个端点,不能延长,可以度量的图形正展示在学生面前。计算机软件生动形象直观,演示方法灵活多变,易于显示几何图形的特征。因此,它在帮助学生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中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表象,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一开始就显示学生熟悉的国旗和手帕图案,图形色彩鲜明,花纹美丽。当问及它们形状时,学生说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随即隐去这两个图形的色瓷和花纹,从而引入对图形的研究。同样在认识长方体时,先显示火柴盒的模拟图形,并与实物相对照。认识立体图上每一个面的形状,各条棱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不同色彩显示两条虚线,形成了一组完整的直观图,再用分别着色的方法来显示长方体的左右面、上下面、前后面。这样通过分层显示,为观念的形成架起了一座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桥梁。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形式的整合
在数学的教学中,我有意识让学生利用网络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知识,而且可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的话,教师无非是把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枯燥的传授给学生,即使是教师语言再生动、描述的再逼真、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仍然不够深刻,很难达到使学生全部理解的效果。但现在,我可以要求同学们在课前分组收集有关资料,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电子阅览室以及其他媒体获得大量有关信息,而且有很多音像、图片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再配以生动的解说词,学生们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年、月、日的知识的有效理解中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全方位知识的享受,使教育进行的自然而深刻。
再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以网页的形式设计了如下的学习计划: ① 播放一十字路口的交通场景,启思:你用什么方法能概括出这个路口各种汽车经过的状况呢? ② 页面显示:划“正”字统计或列表统计(学生自由选择并完成统计任务)。
③ 集体交流,说说你从这项统计任务中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在网上收集各城市人均收入、各国森林面积等信息,整理数据,自己进行相应的统计,并阐明统计意图。学生在这一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尽情地汲取知识,而且深深地领悟了其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分析和正确对待身边的各种信
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宽知识面,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整合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我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学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例如:
1、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就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做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的一些功能,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给学生进行比较和抽象创造了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对计算公式进行验证,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2、在教学《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我们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在教学“比多少”时,创设“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故事情境: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他们有的搬砖,有的扛木头,河里的小鱼也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上准备了一些水果招待客人。看了这一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先举一例,这里共有3头小猪,后让学生一一列举。这样,学生在谈笑中感悟到数学真有趣,从而自主地参与学习,喜爱数学。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综上所述,只有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数学课程教学形式,数学课程教学方法等几方面更好地融合起来,才能使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的相互关系都发生明显的变化,才能使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篇:浅析现代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融合
例说现代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通用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高中教学学科,也必然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本文 以《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应用》课堂教学为例,浅析如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充分融合信息技术来实现通用技术教学的高效、高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融合一、导入
通用技术课程中新授课经常采用“情景导入”的教学方法,本课以“你来比划我来猜”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利用电子白板在白板上随机显示出不同物品,让台下的一位同学描述,台上的同学猜。
二、知识串联部分
作为新授课,要给学生展示很多的新知识,怎样将这些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载体。本课以“汽车雪弗兰大黄蜂”的设计、生产、使用过程中用到哪些技术语言来串联分析技术语言的种类与应用。这样使所有知识用一根主线串联起来,有章有序。而信息的载体也选择不同的形式,使学生感觉不枯燥。其中,图样、图表(包括表格、草图、效果图)都使用实物,利用实物展台向学生展示。模型使用“大黄蜂”的真实模型,让学生传接观察,比较立体的感受模型这种技术语言。而符号标志呢,我采用了利用照相机实地采集信息的手段,拍摄了近百张德州市内常见的公共符号标志,并选取了较典型的10几张照片制作成幻灯片给同学们展示,在讲授形式上,我采用了让学生竞答的形式,激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后面汽车的宣传,我给学生播放计算机3D动画制作的“大黄蜂”宣传片,还利用Internet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来观看“大黄蜂”的3D展示。这里将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充分的融合进课堂教学中。
后面的声音、灯光、旗语等技术语言我利用“SOS”的表达形式引出串联起来。并且由老师亲自给学生示范,灯光用手电筒演示,旗语用我自己制作的海军手旗给大家演示,声音用敲击的方式给学生演示,老师亲自示范,使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并能很快的学会。在演示完手旗旗语后,还提示学生想了解旗语,可以上网查询或登录我的QQ空间查看,充分利用了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最后的手势,因为学生较熟悉,就让学生给大家比划,这样使学生将生活中的信息直接带到课堂中来使用,更深刻的体会到技术语言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实践活动部分
通用技术课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所以实践活动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设计环节,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变废为宝绿色设计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技术语言的应用。在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每个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分工。策划组的学生要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制作PPT宣传海报,并使用照相机现场采集其他同学的设计过程及设计作品图片,经过加工后设计到PPT海报中。他们在设计过程中使用到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图表、图样、计算机语言等。在制作海报的过程中学生亲自体验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融合。设计组负责收集家里的废旧材料经过设计变成有用的技术作品。他们在设计过程中要用到口头语言、图表、模型等技术语言。评价组在对设计组的设计过程及设计成果进行评价时要使用到“评价量规”,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应用。他们在评价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要使用到口头语言、图表等技术语言。最后设计展结束后,利用挂图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示一个总结表,总结六个组使用技术语言的情况。并要求个别组将他们用到的技术语言通过实物展台展出。实物展台是现代信息技术较常用也比较有效的手段,在通用技术教学中使用较普遍。
四、总结提升部分
引导学生谈一谈本节课都获得了哪些信息,都有哪些收获,从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来分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实现。
五、课后作业部分
把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延伸至课下的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课下做更多更好的变废为宝设计作品,并拍成照片发到自己的微博上或发到我们班级的QQ群里大家共享。这个环节再次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相融合,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及共享。
综上所述,本节课将微博、空间、QQ群、照相机、计算机演示文稿、计算机3D动画、网络、实物展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的融合进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高质。
参考文献:
[1]《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参考书》 江苏教育出版社
[2]《新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评价》北京师范大学李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