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融合的诉求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融合的诉求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课程深入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显得重要与普遍,但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使用的“泛滥”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教学问题。因此,当前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融合多媒体,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话题,本文试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融合所凸显的问题谈起,拷问课堂融合中关于多媒体教学远离学习、忽视生活、替代实验、缺乏自制、目标片面等五大方面的思考,试追求两者之间的无痕融合。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物理课堂教学,学生,融合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蓬勃发展,猛烈地冲击着各学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数字化、信息化的网络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时空界限。当前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也都采取一定的多媒体手段,教师或使用现成的辅助教学软件与多媒体素材,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或者利用PowerPoint等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各种素材,编制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清晰展示讲解的思路,形象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甚至用动画展示动态变化过程。但是多媒体技术随着深入应用,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课件展示物理现象缺乏真实性、师生间的互动关系严重地受到教学课件限制、学生的物理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弱化、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减少„„,我们现在是到了需要反省一下的时候了!
二.多媒体物理课堂融合的诉求
(一)我们的多媒体课堂离学生的学习有多远?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大部分突出的问题就是以“教的设计”为主,多为板书的替代品,在学生面前经常性的一闪而过,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的过多呈现已经直接影响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案例1】(04年江苏16)如图所示,声源S和观察者A都沿x轴正方向运动,相对于地面的速率分别为 vs 和 vA .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率为 vp ,设 vs < vp , vA < vp ,空气相对于地面没有流动.若声源相继发出两个声信号.时间间隔为Δt,请根据发出的这两个声信号从声源传播到观察者的过程.确定观察者接收到这两个声信号的时间间隔Δt ′。
【案例剖析】本题是高考中的一个难题,涉及到物体多,过程复杂,概念性强,在教学过程我先设计问题引领学生思考与分析:观察者接收到两个声信号的时间间隔与声源相继发出两个声信号的时间间隔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关键建立起两时刻与两时间的关系,用追击思想求解,课堂中用PPT显示出解题关键方程与时间关系轴,颇为自我满意。
vSS图1
vAAx【拓展方法】从追击一般处理方法中派生出位移时间图象法,让学生作图求解; 作声源S、观察者A、声信号P(P1为首发声信号,P2为再发声信号)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图线的斜率即为它们的速度vS、vA、vP则有:
txvStvP(tt0),x'vAt'vP(t't0);可得:
tx图2
/xP1P2A/xSvAt'vStvP(t't),解得t't,图象直观而简单,0vPvAvPvSt学生惊叹不已。
『教学反思』本案例从教的角度是成功的,但其硬性塞给学生以物理方法与解题技巧,只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因为,课堂中越是成功的教学媒体越是容易变成剥夺学生学习权利的罪魁祸首,这种充斥多媒体的课堂教学变传统的“人灌”为“电灌”。要知道在课堂的4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学生接受新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如果内容过多,学生往往疲于接受,找不到重点,来不及消化,尤其物理抽象难懂,在使用多媒体时,有时候我们要舍得放弃,还给学生以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自主地学习。
(二)我们的多媒体课堂离学生的生活有多远?
我们的现在的教学手段可谓现代化了,高中物理教学使用的教材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客观上,我们平时的物理多媒体课堂中传授的仍然大都是抽象的模型,过多地强化思维的重要性,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越走越远,这使高中物理的难学与难教的状况并没有因为有现代化的教学武器而改观,我们的高中物理多媒体课堂传递给学生往往仍然是变了花样的陈旧内容与枯燥知识,我们并未能燃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教学案例2】在弹力的新授课的开始,我先与学生共同观赏一段国外弹簧高跷表演,然后又播放了一段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女子蹦床冠军何雯娜比赛时的直播视频,对这位奥运小美女的表现学生激动地鼓掌,然后再学习《弹力》时学生兴趣高涨。
【教学案例3】在讲授《传感器》一章时,我在讲完传感器概念后,与学生谈起传感器在生活中应用,联想到2007诺贝尔物理奖“巨磁电阻”效应,在课堂中给他们讲了一通,也播放了朝闻天下的新闻视频,学生感慨很多。
『教学反思』结合实际的教学永远是受到学生欢迎的。我们现在的多媒体课堂一定要与时俱进,我们再用现代的多媒体去过多地研究传统的“变化无穷的小球与小木块”时,你有没有静下来想一想,让多媒体也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来,要知道我们的生活离物理有多近,对此我们只要有一颗发现的眼睛。
(三)我们的多媒体课堂中课件能代替物理实验吗?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高中物理教学中许多演示实验也不断地被制成了多媒体课件或光盘,应该由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正逐渐被多媒体课件所替代。我们的学生动手机会大大减少,我们的学
生正在不断地缺失物理实验的体验。
【教学案例4】力的分解新授时,讲到力通常按作用效果来分解,并且可以用很小的力得到很大的分力的的问题的时候,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现成的教学flash课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研究:如找出自己削铅笔的小刀为什么那么锋利,再让学生对自己衣服上的拉链研究下,讲一讲拉链很容易的拉开的物理原理,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恍然大悟,分解的方法水到渠成。
【教学案例5】在讲解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我们是选择理想质点的成品课件,还是让学生“制造”机械波,来研究起振方向、质点振动方向、波传播的方向、波时间与空间的周期性等问题,两种不同的教学选择最终的教学效果当然是截然不同的。在课堂中我摒弃了现成课件,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制造人浪,并选六个男生上讲台表演,让同学们分析机械波形成与传播的规律,课堂中高潮迭起,学生永生难忘。
『教学反思』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亲身经历和体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把大量的演示实验都用多媒体课件来替代,学生仅仅成为实验的观看者,就会使学生只感受到课件的神奇、画面的美丽,而忽略了实验的内涵,忽略了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久而久之,实验就失去了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探究就无从谈起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必然越来越差。而且互动多媒体课件所控制的演示实验是非常严密和紧凑的,绝大多数是完美无缺的实验过程,一些在平时演示实验中的“突发事件”是不可能出现的,学生在观看课件时就很难发现一些问题,这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妨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了解。因此,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的实验与动手的机会让学会去体验、去应用、去思考。
(四)我们的多媒体课堂使用的是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吗?
目前,多媒体教学课件很多,在网上很容易就可下载到相应的教学课件,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师的不同等都决定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不可能采用“拿来主义”,因为许多现成的、网上搜集的课件可谓是“课件垃圾”,我们不能简单地修改与整理就去上课使用。要想让多媒体教学课件得心应手,我们要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课件制作能力,因为即使专业的课件制作人员也很难满足我们教师自己的实际教学需求。
【教学案例6】如图所示,有20匝的正方形线框,边长为10cm,以V=1m/s匀速地通过两个有界磁场,左边磁场的宽度为15cm,右边磁场宽度为5cm,磁感应强度大小都为1T,磁场方向相反,线框总电阻为1Ω,请你画出从ab边刚进磁场到cd边离开磁场的过程中,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图线(顺时针为正),cdav并画出施加的外力随位移的变化图线(以ab边运动为准)
【案例剖析】电磁感应的图象问题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其中对电路的分析是关键,同时因发电而引起的安培阻力又
b图3
图4 涉及到受力分析,学生在力电综合应用时往往容易犯错误。因此,对这一多过程问题,我细心制作与过程相对应的flash动画,展示这一过程中电流与外力的同步变化图线,并且可以随时进行动态与静态分析,尤其是在分析通过两磁场边界过程,学生在难点之处寻找到了突破口,同时也要求学生同步作一系列定格草图,共同理解变化之规律,这样就很方便地使学生学会了处理这一类多过程的电磁感应感应图象问题。
『教学反思』教师不可能都成为课件大师,但是要熟练地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我认为自制课件是必经之路,不仅要会制作PPT课件,更应该掌握简单的flash、Authorware(如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等,为了方便,可以下载与购买现成的课件积件,课件制作软件。如南京金华科软件有限公司的课件制作软件:仿真物理实验室,用其制作课件简单易学,而且所需要的时间不多。如下面几幅课件截图:光经三棱镜色散的动态变化课件、电学实验研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连线课件、直流与交流发电机模型比较课件等。这样通过平时的学习课件理论与教学素材积累,做一些实用的课件对一线物理教师来说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五)我们的多媒体课堂有无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但是,由于三维目标设计与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当我们在课堂中再更多引入多媒体之后,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层面上难免会出现种种异化与困惑:多媒体课堂中的你有无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教学案例7】有两个大小不变的共点力F1和F2,其大小分别为F1 =40N,F2 =30N,它们合力的大小F合随夹角变化规律如何,请你试研究其变化图线的规律?
【案例剖析】探究合力的大小随夹角变化规律不仅需要用到数学上的余弦定理(高一学生还未曾学),而且数学函数关系复杂,又需要大量繁琐的运算,这时运用Excel软件这个数据分析工具和直观的图表功能就可以准确而快捷的做出F合-θ之间关系的图象,从而可以确定F合-θ之间的关系。由勾股弦定理来推导余弦定理进而得到合力F合随两个分力夹角θ大小的变化关系。合力F合的大小为
F合(F1F2cos)(F2Sin)22F1F22F1F2cos2225002400cos。
然后再用Excel处理:引入弧度制,掌握插入“公式与图表”的方法; 打开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在A1单元格输入“角度θ(弧度)”,在B1单元格输入“cosθ”,在C1单元格输入合力“F合”,并在C2输入“SQRT(2500+2400*B2)”;单击“插入”菜单中“图表”命令,弹出“图表
向导”对话框→在“图表类型”列表框中选择“X、Y散点图”,在“子图表类型”中选“平滑线散点图”,然后单击“下一步”,在相应位置输入各有关名称,最后单击“完成”,得到的图象如图所示。
『教学反思』“学生活动”设计的起点是学生,知识的意义不能机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个人先前知识经验主动建构(先前已学过用Excel软件探究小车速度与时间的规律),才能由教师传递给学生并被学生所内化的。本案例在探究过程,学生还会遭遇许多问题:如角度表示方法、根式公式编辑方法、图表拟合的方案选择等等,但通过这一探究性问题的开展与深入,学生不仅掌握一种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重视了过程的体验,引起了师生之间的多重交流,也让学生学会思考并发现问题。实践证明: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与体验,因为这种发现与体验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三.结 束 语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融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融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以直观的感知,使高中物理由“难学”变“好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高度交互性,激发探究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协作体尝成功喜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景,让学生“亲历”科学创新过程,感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最后自主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而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明白:现代教育技术最终只能“辅助教学”,我们只是通过“它”引领学生走向多姿多彩的高中物理世界。
作者简介:
刘益民:中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物理教学。
第二篇:“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说课稿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说课稿
大乌江小学:彭成红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小的船》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教师的教法与学法和教学程序设计及板书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小小的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优美的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小诗,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熟读成诵,感悟思想,丰富情感。这首儿童诗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小语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说话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说话能力。那么这首诗歌是这个单元的精读课文,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二、教学目标
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课标要求,我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门”。
2.技能目标:在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生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本课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又因为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诗文内涵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理解诗句展开想象作为教学难点,而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同时呢,他们也具有了一定的经验,能够说一句连贯的话。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诗文的内涵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创设情境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本课的教学就是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把美丽的星空“移到”学生眼前,把月亮“搬进”教室,使他们走入情境学习,让他们坐上“月亮船”,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法与学法
从本课儿童诗的特点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入新课;在教学儿歌的过程中我主要想利用三种方法引着孩子去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一
是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去撞击孩子的心灵,去激发他们潜在的、纯真的感情。二是通过创设多种对话情境,给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将孩子的想象领到一个美的天地中,让画面在他们的头脑中浮想,激发孩子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三是引导孩子们用美读和演读的方法去抒发情感。通过朗读,让画面在他们眼前呈现,让旋律在他们耳畔响起,让意境在他们的心中生成。
小学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观察想象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操作法、朗读感悟法进行本课的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5分钟)
1、请大家猜个谜语(课件出示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月亮)
2、小朋友们看见过怎样的月亮呢?(弯弯的、圆圆的、镰刀形的„„)(课件出示弯月、圆月的图片),引导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月亮。
3、揭题导入。美好的月亮,引起了人们奇妙的想象,有一个小姑娘,在美丽的夜空下看着星空,不禁产生了美妙的幻想,你看——(出示课件,感受夜空的美丽)。师:蓝蓝的天空,闪闪的星星,弯弯的月亮,多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呀!有位叫叶圣陶的老爷爷把它 写成了一首儿歌。板书:(小 小 的 船)(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解感悟、体验美(18分钟)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不添字,不少字,知道有几句话。在相互的交流反馈中让学生明白诗讲的是月儿不是船。此后设计一个“一问一答”的小游戏,(师问——生答)怎样的月儿怎样的船?小小的船儿怎么样?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怎么样的星星,怎么样的天?谁也来像老师那样问,请小朋友回答?同时板书:月儿、船、星星、天。(通过这样一问一答的形式,变化了前面的朗读形式,使学生继续保持愉快的情绪。)
2、实践探究,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弯弯的月儿,通过学生的动手和稍后的展示当中让学生明白弯弯是很弯的意思,再动脑想一想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学生呢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小船、小路、河流石、拱桥、镰刀、香蕉等等,老师抓住小船,把小船和月儿进行比较,从而理清“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对比朗读,(播放课件)体会叠词的形式,感受叠词的美。(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3、入情理解,放飞想象。综合运用图画、语言、音乐营造美的氛围,展开想象,让孩子们融入诗的意境中。(教师描述):晴朗的夜空,星星眨着小眼睛,还有一只弯弯的月亮船,你们想不想坐上去呀?(学生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闭上你们 2 的小眼睛,感觉身上长出了翅膀,身子轻轻地动起来,让我们飞吧,飞吧!飞出了教室,飞上了蓝天,坐上了月亮船。
当学生睁开眼睛,(播放课件)哈,小朋友,我们现在已经坐在月亮船里了,让我们在月亮船里愉快的唱起《小小的船》(播放儿童歌曲《小小的船》),伴随歌声的想起,学生就会进入美妙的境界。在教师富于情感的启发下,激活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谈起自己坐在小小的船里看到的景色。教师随即出示句子:我看见
。这时引导学生用“我看见„„。”这个句式说话。通过想象,使诗的形象显得更加鲜活,诗的意境更加开阔,而感情也随之升华。起到了分析讲解所不能起到的作用,顺利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动情朗读、品位美(10分钟)
(1)引读。一年级学生的朗读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有效的朗读方法是引读,我采用逻辑引读法,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领读过程中,保留了节奏美,仍保留着学生如坐在摇晃的月儿小船在星空中穿行的景象,使孩子意飞神驰,受到强烈的美的熏陶。
(2)美读。把美读放在引读之后,是因为一年级小学生朗读水平的需要,在范读、引读的基础上进行美读降低了难度,同时教师要加以引导,避免个别学生出现唱读现象。
(3)演读——唱游。本文是诗歌,韵律优美,学唱《小小的船》这首歌,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伴着音乐边舞边读、边舞边唱。这样学生就不只囿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也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拓展延伸、欣赏美(5分钟)
此时,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中,我让学生看图练习说话,例如:连线、填空、补充句子,听音乐,坐上小小的船,飞向蓝天,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样培养了学生听、说、看及想象的能力。
(五)总结(2分钟)
蓝蓝的天空、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这么美得夜空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
(六)、板书设计
小 小 的 船
弯弯的月儿
小小的船
闪闪的星星
蓝蓝的天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令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从精彩的讲座中,使我深入解了什么是微课堂以及微视频的制作,进一步更新了我的教育教学观念。下面我就谈一下感受颇深的几点:
自从学校号召大家学习微课堂教学法后,自己开始默默地关注并研究它,但总感觉对它一知半解的。这次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把微课堂的溯源、发展和概念给大家讲解的漓淋尽致,不光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微课堂,还说明了什么不是微课堂,纠正了我们平时对微课堂的一些误解:微课堂不是辅助老师讲课的多媒体课件,也不是课堂教学实录的教学切片。它是针对某个知识点以辅助学生学习为目的而制作的短小精的视频。接下来,教授又告诉大家怎么设计微课堂:选题要选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设计要有创意,他不仅给大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制作微视频的方法,还让他的两位研究生教给大家常用的几种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当然这个教学过程也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把原来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计算机学习变得简单易懂了。在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必要性。这次讲座中,教授通过他幽默的语言,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再加实用性的教学操作,使这么专业的学术报告不再枯燥无味。这也给我一种震撼:把这些先进的教学理论应用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中,我们的课堂会做到真正的丰富多彩,这样的课堂还会有学生不喜欢吗?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觉到自己现在一些观念的落后,比如在对待信息的获取与应用上。在培训学习中,很多老师都带着先进的手机,录象机、平板电脑等工具,随时扫描专家团队的微信二维码,加入微信,学习过程中实现在线互动讨论。而我对手机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打电话发短信上,还没把它当作一个可用于随时随地学习的工具上。这些观念的滞后,必然会导致学习工作的落后,在一个信息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闭门造车必然不会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当然我开始也暗自为自己辩解,觉得自己的落后与周围环境的避塞是有原因的。但在听了张渝江老师的报告后,却再也无法为自己找到任何借口了。张渝江老师是来自大山里的一位高中教师,但人家却是在国内最早认识翻转课堂的,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那么他们就用盗版的平板电脑;支付不起高昂的软件费用,那么就找免费的;买不起高档的摄象设备,就去淘宝淘便宜的录象工具;无法说服老师们习惯复杂的软件,那么就把支持系统简化。在他面前,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应刃而解,他把翻转课堂成功的引入一所农村高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除了翻转课堂,他对国内外发生的一切前沿的教育研究都如数家珍。如果这些出自一个大学教授的口中,我们会觉得很正常,但他却是一个一线的高中老师,让我不由的暗自惊叹。同时,也给了我们一次心灵的震撼:在一个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无论你处于什么地方,只要你肯用心,没有学不到的知识,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那么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深刻感觉到在这个信息的时代,“给我一个终端,我将拥有整个世界。”在这样的社会潮流下,微课堂的推广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了。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姓 名: 韩 思 月
工作单位:临 江 中 心 校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课程的改革,我们国家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过去只是单一的重视学生成绩,到现在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健康,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里健康,为孩子们留下一片干净的净土。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更一步的掌握知识和对信息处理的方法,因为打破了学生的传统理念,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上的需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对学生学习上的认知,对学习兴趣的体现来制定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弥补学生的不足,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的爱好,树立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文化水平,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不仅仅要作为学生“白莲花”也要做学生的护花使者,让花朵有分辨善恶的能力,有明辨是非的意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 融合 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
正文
在音乐课中。回忆起童年每次音乐课老师都是放磁带,或者播放音箱。那时候的音乐课虽然喜爱,但是少了一些新鲜的事物,那时候教师做备课,也是简单的手写,简单的音符也要写在备课笔记上,现在的音乐课截然不同,教师通过网络可以借鉴别的同事的成果,也可以在网上观看大师级别的公开课,可以说现在的网络传播也是非常快捷便利的。
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我们也要因材施教,教师就要做到坚决不能拔苗助长,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我的课堂之中,每个学生的歌唱水平也都是不一样的,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为教师就要竖起耳朵听声音。帮助其学生解决课堂问题。
一、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我校自从实行分层教学以来,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身心成长,比成绩更为重要的就是我们学生的身心健康,现在的学生普遍自尊心强,在教师提问时我校教师从不以点名的形式来提问学生,都是编好序号,进行提问。一是不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二也帮助学生培养文化素养。为缓解普及型教育与个体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按照教学目标分层次,课堂教学辅导有层次,综合练习分层次的方式进行,从而有效地使全体学生受到系统培训。在信息时代中,知识的更新效率快。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主动涉及知识的态度并能付诸于课堂实践中,要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并能控制学习过程,对学习能够自我评估。
二、在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中如何做到分层教学
首先要确定学生的学习状态,主要通过学生的考试的形式来确定的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考试的成绩来划分。我分为ABCD四组。A组的是学生成绩优异的,B组是学生此处较低的,C组是犯错误次数稍多的,D组为基础较差的。教师也要根据每一位不同学生的程度来划分来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法,A组的同学成绩一直都是拔尖的,作为教师可以适当的鼓励,但是怕小学生的沉浮不够深,表扬和鼓励也要适当的选择对象和场合。B组同学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错误进行帮助,根据每个学生的错误进行辅导。也可以让A组的同学来扮演老师的角色,教师可以一旁关注,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我的理解是,同龄孩子的共同语言会更多,更加会敞开心扉。在B组同学上要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发现孩子更多的闪光点。C组同学是基础稍差的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教师要有一颗耐心,找到学生基础差的原因,是否上课精神注意力集中。及时的和家长做家访,让家长和教师一起来找原因,并且帮助孩子解决问题。D组同学是基础较差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个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教学中找到针对这些学生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D组的同学要重点培养的培养,虽然他们基础较差,但是激发学习兴趣成功后。他们将是最有潜力的同学。教师在分层教学中也可以根据玩游戏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基础上基础上增加教学知识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1.教师能力上的融合在实践教学上,现在通过新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过去的差生,现在进化到后进生,对学生也是一种肯定和帮助,作为一名教师要深抓学生的长处,扬长避短,抓住学生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启蒙老师,教师不仅要有一片大海的知识储备力量,也要有给孩子们稳稳端着一碗水的能力。扎实的教学能力是帮助孩子学习的基本。作为一名教师也要有一个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面对家长,要作为及时家访,面对后进生,教师也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也要有一个处理危机事情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上甄选的好课片段针对学习者进行分享。
2.在备课上应用融合为了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一节生动的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积极的参与学生每一个成长的过程,做好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事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
3教学设计上的分层
做好教学设计。具体来说,教学设计是指教师运用现代理论为基础,一句每个教师的特点、观点、风格运用自己的手法分析在教学中会出现的问题和步骤,并且合理的安排重难点的顺序,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生动,激发
学生的学习情趣,做好教学设计的预设、教学设计中的内容要鲜明。教学设计中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来划分重难点,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针对后进生也要做好分析问题的准备。选择一个好的教学手段,教学设计的完成就会事半功倍。教学内容的手法和设计上是相互依存的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通过一个好的教学手法来体现就会发挥一个优化作用。
4课堂练习和课后布置的分层
做好课后练习和布置,艾宾浩斯研究发现,人脑对新事物遗忘遵循的是“遗忘曲线”规律,并且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如果学生对当天所学的知识不做好及时的复习,非常容易遗忘。作业的布置和课后的练习可以有效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学习可以做一个很好的铺垫,并且有意识的去寻找新的方法和思维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总结
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中国教育已经有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随着分层教学的完善,我国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一味重视学生的文化学习。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德育发展。通过分层教学我过不在有差生这个名次,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学生和老师都是平等的。信息技术于分层教学的融合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教师为中心改变为课堂为中心,教师既能发挥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注释:因材施教:是根据不同的程度的学生施展不同的教学手法。
参考文献;《教育学》《教育概论》
申报时间:2020年11月15日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1、你是怎样认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的?
2、在实际教学中,你是怎样做的?
3、据你了解,你校在这项工作中做了哪些工作?
1、充分利用交互式白板,请专家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较熟练的使用电子白板上课让现代教育技术将逐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
2、征集教师原创教学课件,并在备课组内交流使用。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始建设第十中学教学课件数据库。
3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作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重要标准。
4、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你有什么困难和建议?
一是现有的课件资源少,即使有也存在不符合自已教学实际的问题; 二是自已开发课件素材少,同时还缺少时间。不好保证质量。三是在硬件上应该给每位任课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这样能更方便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及收集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