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德课程评价的实践与探索
品德课程评价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程评价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自我发展。
今天我与大家一起探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评价工具选择”这个问题。下面,一起走近我们的教学生活。首先来观看一个教学案例。
在课堂上,教师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只要学生举手发言,其所在的小组就能得到一个奖励品和粘贴标志。讲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奖励品和粘贴标志,学生每发言一次,教师就匆忙地赶回黑板前给其小组贴一个标志,而学生回答问题又必须在教师完成了贴标志这个过程之后。教师不停地变换所贴标志,有时也忙中出错,不是一会儿忘记贴标志,就是一会儿又贴错小组。整节课,教师异常忙碌,学生也心急如燎,课堂显得一片忙乱。
这样的课堂评价方式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只是在传授知识,学生也在单纯地学知识。若用新课程标准来衡量这节课,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关注点仅限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本身,而忽略了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那么,在课堂评价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学生自我发展评价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这位教师的评价观念比较为落后。他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身心发展关注的不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展示自己优势的同时,也要积极聆听别人的见解。毕竟,学会倾听将直接凸显一个人的人格魅力。
还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地让学生回答同一个问题,目的是得出正确答案,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这种评价不利于学生品德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少课堂里开始掀起一股运用鼓掌、口号声进行评价的热潮。掌声是整齐划一的“啪、啪、啪啪啪”。口号声也是整齐响亮的“嘿、嘿、你真棒!”在低年级课堂中适当运用这样的评价方式,也许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小学高年级课堂中经常采用这样的评价方式,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这样的评价是程式化的,对谁的表扬都一个样,缺乏针对性,缺乏真情。
这位老师的评价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小组获得不干胶标志的多少上了,没有留给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时间。学生很容易对评价活动和结果产生对立、反感、抵触情绪。从刚才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上教师对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评价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第一,教师的评价观念较为落后。
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习惯于对学生拟订一个评价的统一标准,对达不到标准或偏离标准的言行举止常常轻易地提出批评、指责。
第二、评价内容知识化,缺少开放性。基本是以书本知识为中心,脱离社会现实,评价的时空观有极大的局限性。
第三、评价方式程式化,缺乏针对性。造成的后果是做过努力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和表扬,不辩是非的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上进心或迷失发展的方向。
第四、评价主体单一,过分注重他评,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
评价要注重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有效的交流是发展人际关系的关键因素。这种交流不是简单的言语沟通、情绪的发泄,而是更多地基于一定意义上的经验的交流和思想的融合。
针对学生评价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原因。
二、学生自我发展评价问题形成的原因
原因1:教师的德育观和品德评价观模糊。教师往往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没有按照知、情、意、行的的心理学规律进行教学。
原因2:教学中一些教师不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过度倡导小学生自评、互评。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尚且分辩不出什么是最好的,有时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学生之间“拉选票”现象,看似课堂热闹,实际上已造成“生生评价”流于形式,达不到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原因3:教师滥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和物质奖励。有些学生回答问题存在明显的错误,教师也号召同学们鼓掌、喝彩;学生回答问题简单、草率,教师的奖品也一个个地到了学生手上。其实,这种廉价的表扬和奖品并没有对教学起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排队,而是要通过对学生过去和现在状态的了解,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保障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养成。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国内外这方面改革经验中的案例。这些案例中的做法不一定就是最佳的做法,但却是在探索学生自我发展评价方法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希望下面这个案例能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和创造 案例1:年轻的女教师海伦发现自己所在的班里有不少学生学习很吃力,有一些学生因此而有些灰心。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增强信心,她想了一条“妙计”: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然后海伦分别抄下大家写给每个人的优点,再把这份“优点单”发给学生自己。同学们看到“优点单”上写的自己的优点,一个个惊喜万分,那些信心不足的同学很快恢复了信心,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若干年后,海伦与这个班的学生们一起参加本班一个在战争中死去的学生马克的葬礼,死者的父亲从其遗物中拿出一张曾经打开、折合过许多次的两张笔记本纸,海伦一眼就认出了这是马克的“优点单”!这时,其他同学也都从自己的贴身口袋里拿出了自己的“优点单”。大家说:我们都保留着这份“优点单”,随时随地都带着它。它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让我们想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
海伦老师在学生自我发展评价方面为我们积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优点单”这种评价方法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经验差异,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自我、认识问题,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评价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在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互动中成长和发展的,所以我们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原则,其最终目的是要努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关心他人与社会的共同协作能力。
2、实现评价的真实性、过程性原则;
品德课程追寻的是一种“回归生活”的新理念,要让学生品德的形成和自身的发展,通过亲自观察、交流与思考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也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在各种社会环境和社会互动中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
3、遵循多元化的评价原则;
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合作,让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成为评价者;要关注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进行评价;要注重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善于倾听和善于言谈;
4、实现德育“知情意行”并举的原则。
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决不能忽视学生在道德情感、意识和行为方面的发展,要注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更要注重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综合评价,要防止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相脱节。
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评价的主要方法
品德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有:教师观察记录、即时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等。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评价方法是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法、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教学评价卡和学生自评这四种方法。
1、即时评价的对策 课堂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它主要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
教师评价时的常用语有:启发性用语、赏识性用语、激励性用语、反思性用语等。
教师在借鉴这些常用语时,应针对不同问题、不同情况、不同对象和不同风格,抓住时机启发、赏识、激励和反思。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积极评价功能。启发性用语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天空,例如: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想了解那些问题?请汇报一下你们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吧。请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好吗?等等
赏识性用语应尊重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每一个可以赏识的对象,抓住师生、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变的更有自信。例如:你说的真好,我非常赞同你的想法!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的发现非常重要等等。
激励性用语: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教师应适时运用激励性语言,如:请你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希望你能与粗心告别,与细心交朋友。老师相信你能自己想出来的。
反思性用语:教师要运用反思性语言有效指导学生的活动。如:你觉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课后到周围找一找,有哪些地方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通过小组合作,你有哪些启发?等等。
品德课程的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教师要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适时赞赏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的勇气,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在评价中关注个体差异。
事例一:一位教师在上《要节约水电》一课时,当讲到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时,让学生思考水有哪些作用?大多数学生答到:水可以洗衣服、灌溉庄稼,人没有水就不能生存等。有一位学生却答到:我想让白云把水带到沙漠中,让沙漠到处是清泉、河流、绿洲,让沙漠中的人不再口渴。
这位教师应该带头鼓掌表示赞赏,并即时评价:你不但是一个爱动脑筋、敢于探索的好孩子,而且还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这样的赞赏和评价激发和保护了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有效利用了生成性资源,为教学注入活水。
要让教师的即时评价成为有效评价,还要明确以下两点:
1、评价语应简洁,准确,让学生听得明白.评价语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行文要简洁,不模糊,对于要强调的地方要讲得明白,让学生听得清楚。
2、评价语应生动,幽默,让课堂形成亮点。在准确,生动的基础上,教师的评价语就该追求生动,幽默,灵活,丰富,才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课堂内生机勃勃。
2、成长记录袋的运用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要改变过去的评价方法,品德课程不是考试课程,所以评价的方式方法都应该有所改变。用什么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评价呢?我认为这门课程应该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个成长记录袋,用以记录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
学生成长记录袋主要是用来记录有关能表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持续进步的信息等的作品,表现、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的记录和资料的汇集。通过对资料袋中表现学生进步等方面的资料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发展状况的评价。如,在各主题活动中学生的作品、照片、文字资料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评语等,都可以装入资料袋中,并定期进行整理、归纳,作为学期末、学年末学生成长进步的证明。
成长记录袋能促进学生发现自己,发展自己:
成长记录袋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它是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的有机结合,是发展性、开放性评价,注重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它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看到发展的希望。
成长记录袋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习惯:
例如,主题活动创设了“我爱我家、我有好习惯、假日生活真难忘、课外阅读真有趣、我的作业多棒啊、收获园、我最得意的……”等24项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学生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课外活动等方方面面。
成长记录袋有助于教师进行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建立并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改变了以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尺度”的办法,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人的完美和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的科学评价学生的做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多角度、多层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
3、教学评价卡
除了以上这两种评价方法,当前,最具有创新性评价方法就是教学评价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教学片段,看看这位教师是怎样运用教学评价卡的。
小组交互式评价是以小组为主体的评价方法,对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学习活动状况作出总体评价。每个小组在共同的学习、评价中,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以团队的力量去竞争。避免了个别学生学习的失败,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杨振宁博士指出,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未来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小组评价法倡导的合作精神是与学生的未来生活相适应的。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必然会带来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相应变革。我们经常采用的常规性教学评价记录卡是让学生做到四个“学会”: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和学会评价。
4、学生自评
1、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参照过去对现在的自我进行反思和评价。比如说一个孩子知道自己过去是怎样的,昨天是怎样的,今天是怎样的,他会有一个对比。在这个对比中,他会发现:自己今天进步了,自己昨天比今天做得要好等此类简单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就是自我评价的机制之一。
2、学生通过和同伴的比较来对自己进行评价。有的孩子会和同伴比较:“他怎样,我怎么样?”或者有的孩子喜欢低拉平,就是愿意和差的比,说:“×××比我差得还远呢……”有的孩子喜欢高拉平,愿意和最好的孩子来比较。这两种参照对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3、学生根据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比如说,老师说这个孩子是作文小能手,那么这个学生马上就会觉得自己的作文学得不错。或者同学说这个孩子乐于助人,那么他就会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确实有成就,等等诸如此类的评价。也就是说,他人的评价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二篇:体验活动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体验活动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国的历史老师到美国去讲学,他只带了一个盾牌和一把水枪。课堂上,美国学生问了他许多有关中国的问题。他根据学生的提问,分别给他们打了分数。然后告诉大家:如果前排学生交上10美元,就可以把低分改成高分。这下激起了同学们的愤怒,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同学,纷纷用粉笔头砸他。他就用盾牌抵挡,并以水枪还击。一阵喧闹之后,这位老师才切入正题,原来他要介绍的是一位为争取权利而斗争的著名黑人领袖。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课堂设计”有些“过火”,但教学效果却极好。因为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真正感受到了争取权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上面的故事让我们感触颇深:体验是置身其中的心灵感受,体验能震撼心灵。我们的品德教育不正需要这样的“体验”吗?它能彻底改变“黑板上讲道德”、“书本上学道德”的传统的“知性教育”模式,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的感受,而这种伴随着丰富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又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的基础。可以说,“体验”犹如一座桥梁,能让道德直抵儿童内心,从而实现主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实现道德知识向情感能力的转化。
一、转变理念:让体验充盈课堂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的确,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生活的体验、情感的体验,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大量事实也证明,学生只有获得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永久,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中,我们要让体验充盈学生的课堂生活。
(一)打造生活课堂:由“说教道德”走向“体验生活”
生活是道德的田园。离开了生活,道德只是干瘪、抽象的条文,不可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而传统的思品教学忽视对教育主体的关注,往往把品德从儿童的生活中剥离出来,以教材为中心,重说教、重灌输,常常是“一根粉笔一张嘴,唠唠叨叨讲到尾”,这是造成德育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其实,学生真实的生活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因为学生只有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就像《新课标》中所指出的:“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新课程中,我们品德教师应是“派往儿童世界的大使”。因为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智发展并未进入到抽象或相对宏观的层面,儿童的体验活动大都围绕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提取和开发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推进体验活动的进程,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进学生在这种生活中体验、感悟。
1、链接儿童的以往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土地。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的确,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是我们开展品德教学的基础。我们教师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寻求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提升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理解。例如:在《有人生病时》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奶奶生病了,你怎么照顾奶奶?让学生进行表演。然后交流、讨论:你认为他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你平时的生活中碰到过这样的事吗?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做的。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以往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在积极的自我教育中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2、关注儿童的现时生活
很多老师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学生能够对答如流,懂得的道理也很深刻,但一回到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出现“我行我素”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品德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得课堂教学成为“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如今,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特别应该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种关注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我们的课程更重视关注怎样去改善、促进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课堂与生活接轨,让儿童学会营造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积极、快乐、负责任、有爱心、有创意、肯动脑的生活。如:在上《美丽的校园》一课时,我考虑到一年级新生刚入学,对自己的学校还很陌生。于是在上课时,我就带着学生到学校的各层大12全文查看
第三篇:体验活动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国的历史老师到美国去讲学,他只带了一个盾牌和一把水枪。课堂上,美国学生问了他许多有关中国的问题。他根据学生的提问,分别给他们打了分数。然后告诉大家:如果前排学生交上10美元,就可以把低分改成高分。这下激起了同学们的愤怒,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同学,纷纷用粉笔头砸他。他就用盾牌抵挡,并以水枪还击。一阵喧闹之后,这位老师才切入正题,原来他要介绍的是一位为争取权利而斗争的著名黑人领袖。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课堂设计”有些“过火”,但教学效果却极好。因为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真正感受到了争取权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上面的故事让我们感触颇深:体验是置身其中的心灵感受,体验能震撼心灵。我们的品德教育不正需要这样的“体验”吗?它能彻底改变“黑板上讲道德”、“书本上学道德”的传统的“知性教育”模式,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的感受,而这种伴随着丰富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又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的基础。可以说,“体验”犹如一座桥梁,能让道德直抵儿童内心,从而实现主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实现道德知识向情感能力的转化。
一、转变理念:让体验充盈课堂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的确,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生活的体验、情感的体验,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大量事实也证明,学生只有获得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永久,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中,我们要让体验充盈学生的课堂生活。[本文转载自
(一)打造生活课堂:由“说教道德”走向“体验生活”
生活是道德的田园。离开了生活,道德只是干瘪、抽象的条文,不可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我们要对儿童的未来负责,要关注儿童的未来生活,对儿童的未来生活进行必要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围绕发展性目标设计教学体验活动,更多地选择一些“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教育内容,提炼出一些与时俱进的教育元素,展开一些有期待效应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二)唤醒参与意识: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体验”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因此,品德教育并不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简单灌输过程,也不是光靠一般的讲课所能解决的。只有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才能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发展道德。
1、激发参与体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来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对于感兴趣的事物,谁不乐此不疲?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活动的兴趣,绝不是用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吸引学生,更不是搞花架子取悦学生,而是应该用我们的“真诚”去打动、唤起学生参与体验的激情。首先,教师的态度要真诚,要用百分真心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这样,才能让学生愿意接近教师,愿意积极参与各项体验活动。其次,教师要学会真诚地欣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欣赏的眼光看待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善于捕捉学生在体验活动过程中闪现的智慧火花、情感火花、德性火花,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其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教师欣赏的眼光、欣赏的手势、欣赏的语言,将进一步激发孩子参与体验活动的热情。
2、丰富参与体验的形式
有效的体验活动形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强化其活动体验。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时能重视学生自身的兴趣、经验、生活习惯和道德水平,确保活动能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关注点而非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多采用游戏、制作、实验、故事、表演等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关注参与体验的快乐
让学生体验到参与活动的快乐,不仅仅要求活动形式活泼有趣,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一方面,我们可以创设条件,把学生的体验成果如:自己收集的资料、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创意、自己的作品等等,用各种形式加以展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愉悦感。而这种成就感、愉悦感又将成为一种动力,推动学生自主地投入到新的体验活动中去。另一方面,我们教师要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难题,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生活经验,自然就会为他们带来巨大的参与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又能大大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二、立足课堂:搜寻情境体验途径
人的精神世界之所以丰富,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感情冷漠的人,是不会也不可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因此,品德教育只有努力引发儿童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才能提高实效。
道德情感是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情感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道德情感有助于道德认识的提高,有助于道德意志、行为的培养,并能促使行为习惯的养成。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情境,通过亲历情境,回顾交流生活经验,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情境体验的途径很多,在实践中,我觉得效果最好的是以下几种:
【游戏活动】
我们传统的品德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师唯教材马首是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强求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记忆。我们要求孩子坐得端端正正的,不插嘴,专心听。于是,一个个孩子成了盛装道德知识的“存储器”、“美德袋”,他们的个性被磨平,创新的火花被掐灭„„没有融入鲜活而丰富的学生生活的教学设计,没有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活动,自然无乐趣可言,更激发不起学生的情感,因而显得苍白无力。
新课程中,我们要努力设计孩子们喜欢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欢快的活动中去,成为活动的细胞,活动的主人。而游戏始终是儿童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也是小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相配合的活动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体验和感悟。
例如:在《我愿和你交朋友》一课的教学中,我组织小朋友一边唱儿歌一边做“找朋友”的游戏,让小朋友懂得:班内的每个小朋友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在“网小鱼”的游戏中,由八个小朋友搭成鱼网,其他的小朋友装作小鱼穿过网,边做游戏边唱歌“游啊游,游啊游,游到网边快快跑,跑不掉,被逮着,开开心心作介绍”。被网住的小鱼就要进行自我介绍:叫什么名字,从哪个幼儿园来,家住哪里,喜欢干什么事„„在这个游戏中,小朋友通过自我介绍,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让其他小朋友更多地了解了自己。同时,在游戏中,教师适时表扬守纪律的小朋友,提醒违纪的小朋友,从而让小朋友养成懂规则、守纪律的良好习惯。整个游戏过程中,活动气氛热烈融洽,让儿童充分感受到了学校生活的愉悦。
【角色扮演】
所谓“角色扮演”,就是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他人的角色。意大利教育家孟台梭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住了;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是的,对于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把学生带进相应的生活情景之中。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了解角色的期望和需要。更主要的是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在现实和想象中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角色位置,从而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知觉社会情境,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当然,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使他们身在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至于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这种活动形式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下课了,可小朋友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效果很好。
如:《我帮你你帮我》一课中,我让学生蒙上眼睛,扮演盲人,绕教室走一圈,然后请扮演盲人的小朋友谈谈感受。通过这一角色扮演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对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有了切身的体会,从而懂得要同情他人,关心他人,热情帮助有困难的人。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所得到的这种体会才是真实的、有效的,有利于激发他们自觉付诸行动的动机。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关注儿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第四篇:小学生评价激励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生评价激励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温岭市实验小学孙力宏
【摘要】 本文介绍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生评价激励机制三次不同的实践与
探索。红、黄、绿卡评价激励机制体现学校家庭教育互动;游戏评价激励机制突出游戏特点;奖分评价激励机制大众化、简明化。研究探索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与对学生真诚的精神关怀。
【关键词】 激励机制;家校互动;游戏激励;奖分激励
我们的时代正处在一个不断变革的时代,改革开放方兴未艾。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改
革的浪潮席卷全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现在的小学生也已不是过去的小学生,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但对于学业的“敬业”精神也明显逊色于过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不断运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不断开展,使得教师成功驾驭学生越来越变得富有挑战性。建立起一套有效、长效、高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是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需要。笔者从二OO四年开始了对小学生评价激励机制的研究与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斗胆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指导。
一、首次探索——红、黄、绿卡评价激励机制
一朵小红花,一颗五角星,一个大苹果„„曾经成了多少儿童津津乐道的话题,梦以
求的目标。但小学生到了四年级以后,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这种低段式的激励虽然在学生身上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吸引力、新鲜感、有效性却大大降低。中高年级小学生迫切需要一套全新的激励机制,以适应学生年龄、心理、知识的变化。而对教师,尤其是非班主任老师(学生一般是比较听班主任的话)更加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励手段。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电视新闻中看到某校在德育教育中采用红、黄、绿卡奖励制度,深受其启发,于是把这项奖励制度移植到学生的学习奖励上。红、黄、绿卡奖励办法基本体现在下面“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上。
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教育孩子是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望子成龙是每个家庭的共同心愿。孩子能不能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关键在平时的每一天学习,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每位家长要切实关心孩子的学习过程,给孩子的学习以更多的关心、鼓励。必要的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都是不可少的。下面是一位家长的家庭教育奖励协定,也许对各位家长有一定的启发各和参考作用。
家庭教育奖励协定
为了搞好孩子的学习,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特制订本奖励协定,希全家共同遵守。
一、孩子在校要认真听从老师的教导,上课认真听,积极举手发言,按时完成作业,回家后要先做作业再去玩。
二、根据班级数学老师制订的红卡、黄卡、绿卡奖励制度(详见下面),鼓励孩子多得奖励。
取得以下成绩之一,奖励红卡:
1.单元测验成绩100分或全班第一名;2.每周作业全部正确100分;
3.连续3周保持作业字迹认真、工整;4.连续2周上课纪律全优。
取得以下成绩之一,奖励黄卡:
1.单元测验成绩95分以上;2.每周作竞赛获得升级资格的;
3.连续2周保持作业字迹认真、工整;4.一周上课纪律全优;
5.一周作业全部按时完成;6.在某一方面表现显著的。
取得以下成绩之一,奖励绿卡:
1.单元测验成绩90分以上;2.每周作业竞赛班级前10名;
3.一周保持作业字迹认真、工整;4.连续3天上课纪律全优;
5.两天作业全部按时完成;6.在某一方面进步显著的。
三、根据孩子在校取得的成绩,家庭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办法如下:
1.每周一小奖。
根据孩子每周的获奖数,及时给予总结,好的鼓励,不足的指出改正。并根据红3黄2绿1的比例给孩子添置些学习用品或发给零化钱由孩子储存起来。
2.每月一中奖。
总结孩子一个月的学习,根据孩子一个月的获奖数,及时给予总结,好的表扬鼓励,不足的批评教育。并根据红3黄2绿1的比例以一个月的累计数量,奖励孩子图书若干本,或有益的玩具几件,或带孩子去公园玩一次,或上一次肯德基店。
3.期末一大奖。
总结孩子一个学期的学习,根据孩子一个学期的获奖数,给予认真的总结,好的继续表扬鼓励,不足的批评教育。并根据红5黄4绿3的比例以一个学期红、黄、绿卡的累计数量,奖励孩子外出旅游一次,或大型学习用具一件,春节增加押岁钱等。
四、对于孩子获得的奖励,家庭应及时发放、兑现,不得随意拖欠。
协定人:甲方
乙方
中证人:
年月日
各位家长可根据本家庭的实际情况,为孩子的学习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奖励办法。祝愿每一个家庭的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新的进步、新的成绩。
红、黄、绿卡评价激励机制所取得的成效:
1.它代替了低段常用的小红花、五角星、大苹果,在学生心目中耳目一新,具有超强的新鲜感与吸引力,进而较好地达到了激励学生上进之目的。
2.红、黄、绿卡评价激励机制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激励使学生在平时的每一天都能认真学习、积极上进,优秀的过程为优秀的结果获得奠定了基础。
3.学校、家庭互动配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红、黄、绿卡评价激励机制的不足之处:
1.学生学习状况的统计比较费时、费力。它需要教师对作业批改等有关情况作详细的记录,每周都要进行一次认真的统计。
2.部分家长没有进行大力的配合,使该激励办法效果大打折扣。在农村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父母外出经商务工,根本没法进行配合。
3.红、黄、绿卡的获得门槛较高,内容相对局限,对优生比较有利,而大部分中下学生获奖较难,获奖数量不多,直接影响了这批学生的积极性。
二、二次探索——“太空旅行”游戏评价激励机制
根据红、黄、绿卡激励机制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笔者对红、黄、绿卡激励机制进行了改正,并名命为“太空旅行”游戏激励机制。主要改正有:
(一)调整了红、黄、绿卡的奖励内容,新的红、黄、绿卡设计如下:
绿卡(分值100分)
取得以下成绩之一,奖励绿卡:
1.数学小测试100分;2.数学测验成绩85以上;3.一周作业按时完成;4.一周作业字迹工整;5.一周纪律表现全优;6.在某一方面进步显著。
黄卡(分值300分)
取得以下成绩之一,奖励黄卡:
1.数学测验成绩90分以上;2.一周作业按时完成+一周作业字迹工整;3.一周作业按时完成+一周纪律表现全优;4.一周作业字迹工整+一周纪律表现全优;5.在某一方面表现显著。
红卡(分值500分)
取得以下成绩之一,奖励红卡:
1.数学测验成绩95分以上;2.一周作业按时完成+作业字迹工整+纪律表现全优;3.一
3周作业按时完成+一周作业全部100分;4.一周作业字迹工整+一周作业全部100分;5.一周纪律表现全优+一周作业全部100分。
(二)设计了全新的游戏规则:
1.以太空旅行为贯穿全学期的中心情节。
太空旅行线路图
2.参考飞行棋,每个学生起点分值1000分。满2000分,离开大本营,开始旅行。各站的分数依次为:温岭汽车站3000分,杭州火车站4000分,上海飞机场7000分,北京西安卫星发射中心10000分,太空宇航站15000分,月球飞碟起飞场20000分。
3.参考电脑游戏,达到一定的分数可升级。满升级分数时,颁发奖状、汽车票或火车票或飞机票等。
奖状
同学在2006年上半年四(1)班数学学习中,数学积分达到分,目前总积分分,名列班级第位。特发此状,以资鼓励。希再接再厉,向更高目标前进!
签发(盖章):
颁奖日期:200年月日
浙江省汽车客票
浙江畅达运输股份有限公司
台温A245910
1全价80.00元新空调硬座座特快
限乘当日当次车
在4日内到有效
中
航程:上海→北京出发地:上海目的地:北京 出发时间:2006年月日08:20到达时间:10:30
航机机号机型CA178 全价1130.00元座位:排
登机检票口:3号
乘机人资料:
姓名:身份证号
“太空旅行”游戏评价激励机制成效分析: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见效)。全新的游戏融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认知水平,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2.较长时间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效)。游戏贯穿全学期,一站接一站,一关接一关,一站比一站精彩,一站一站获得的成就感让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充满兴奋,因此具有长效的激励效因。
3.适用于全体学生。优生与差生都能从游戏中获益。优生可用让其帮助差生、加做一定难度的作业助其加分,并用加倍减分措施预防减分。差生可用补习加分、加倍加分、特殊加分等措施激励进步。
4.操作简便,使用广泛。教师只要事先准备好相应的卡、奖状、车票,就可在不同的场合如课堂纪律、早操纪律、作业等方面充分运用“分”“卡”对学生的激励和控制作用。有关积分的记录、计算均由班干部、小组长或学生自己解决。
“太空旅行”游戏评价激励机制的不足:
1.尽管“太空旅行”游戏激励机制相比红、黄、绿卡激励机制有了较大的改正,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评定也相对合理,但每周一次的学业评定与统计,加上发放三卡,总有不够简洁、简便之嫌。
2.“太空旅行”游戏激励机制吸引了班级的绝大多数学生,但美中不足的是班级中总有一、二名学习后进学生对此不屑一顾,其原因值得教师好好的研究。
三、三次探索——奖分评价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程序与原理是这样的:学生因为良好的表现,如按时完成作业,认真作业字迹工整,作业正确率100%,上课严格遵守纪律等等,由此获得老师的奖物或奖分。奖物或奖分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又获得家庭学校的物质或精神的奖励。为什么小学生喜欢激励机制呢?
首先,奖物或奖分代表着老师的表扬,奖物或奖分带到哪里,就把老师的表扬带到了 5 国国际航空公司飞机票
哪里,奖物或奖分增强的是小学生的荣誉感。其次,奖物或奖分所代表的荣誉,这种荣誉并不是天天都有的,更不是人人都有的,得到奖物或奖分的小学生,得到的实际上是一种优越感。再者,得到奖物或奖分的小朋友,往往能得到老师的笑脸,能得到同学的羡慕,也有可能得到父母吃的、穿的、玩的……之类的奖励,因此,得到奖物或奖分也会意味着得到了一点实惠。
良好的道德、学习习惯,是要从小培养的,而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又具有极强的直观性;那么,采用奖分的做法,恐怕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良好的行为,可以积累成美德,对儿童来说,这个道理,恐怕磨破嘴皮也不一定能说清楚;但是,良好的行为转化成了奖分,点点滴滴就形象可观了。表现越好,满足自己愿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是所有儿童都能真切感受的。好好学习,因此有了直接可感的回报,而且是每一周、每一月都能显现的回报。这对学习行为,必将是一种动力,而且是有形的动力。只要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等到他懂事的时候,为的就不会再是奖分奖物。
根据以上原理,笔者对激励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化繁为简,由此进行了第三次的探索与尝试。奖分激励机制具有如下的特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作用。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荣誉记载本,像记日记一样把每天的奖分收获记载下来。如按时完成了作业,记载50奖分,作业认真工整,记载50奖分,作业获得满分,再记载50奖分,上课认真,收获100奖分„„教师随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奖分,而没有过份的负担。批改作业只要见工整认真的打个五角星,见全对的作业写个100分。上课完了,下课时总结一下几个同学不能得到加分,你听到的肯定将是学生的欢呼声。甚至于学生捡了一张纸屑,做了一件好事,都可以给予奖分,教师只要记住:不要吝啬你的奖分,不要惩罚减少奖分,学生面前人人平等,但优待后进生可以。
2.奖励照顾每个学生的利益,使人人感到有希望、有价值。第三次实验,笔者采用的奖励办法为每周班级学生奖分前10名学生获奖,奖励为周末和教师一起春游一次,奖励了一次,奖分由此要化费2000分。由于前10名第一周少了2000奖分,第二周另有一批学生看到了奖励的希望,当第三、四批时,原来第一周的前10名也许又要对后面的同学构成了竞争。这样形成了一个比较公平良性的循环。玩对小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即使他们不玩,也可以从家长那得到一定的实惠。为了奖分,学生都加强了对自己不良行为的约束,渐渐的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评价激励机制的最终目的就达到了。
学校、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教给他们心灵上留下的痕迹应当铭刻儿童心中,在他们一生中都起作用,而不是学完就忘了。教育应当为学生的终生着想,多给学生一些终生受益的东西。这终生受益的东西有两样,一是精神,如为人民服务,为真理献身,刻苦勤奋学习,人的一生如有精神相伴,他就能弥补许多物质的缺少,智力的欠缺。二是能力、习惯,如思考的能力、自学的能力、自理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有了能力、有了良好的习惯终生受益!
第五篇:数学评价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数学评价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在新课程中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核心。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对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改革的认识。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要关注学生观察、分析、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发展,也要关注运算、空间观念、统计、解决问题等数学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的发展。
每个人的心理都有被肯定被赏识的需要,“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鼓励和信心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小学生单纯而好动,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自信,总认为自己的答案是对的,教师应会赏识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学生最期待的是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教师应拿起表扬的武器,帮助学生维持积极的情绪,哪怕是失败了,也让学生从失败中孕育成功的希望,树立我能行的信心。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遵循这一原则,有意识地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创设有利于评价的合作环境。如果我们想要孩子们能够轻松自在地提供他们最好的表现,我们必须创设一种没有危险的环境,必须让孩子感到他们的意见、观点和反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让他们不断觉得自己的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