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两个教学设计的比较思考
对《意识的作用》两堂课的
比较分析与思考
2012150256 熊夏
通过对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和分析,总的来说给我最明显的一个直观感受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周艳老师的课堂设计非常富有地方特色和时政特色,整堂课以遂宁市的发展结合“两会”热点的一个情境来贯穿整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另一位老师的课堂设计中则使用了较丰富的材料,注重对知识点的较深入的剖析,课堂相对以较为“传统”的思维逻辑和常规严谨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下面结合具体教学进行比较和分析,谈一谈两位老师各自的优劣之处:
首先是乐山外国语学校周艳老师的教学设计,我认为整堂课的优点有:
1、教学结合遂宁当地特色,并展示了遂宁城市风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上课伊始就利用遂宁风光小视频展现遂宁市的发展历程来导入,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也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周艳老师擅于利用“ 2015遂宁经济社会预期发展规划目标”这一个案例贯穿整个课堂并以此来设计不同的设问推进教学,比如在讲本框第一目“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第一个知识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时,周老师先结合“两会”热点展示了2015年遂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规划并设问“2015年遂宁市的发展首先提出了一个发展目标,说明了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什么特点?”,结合案例让学生思考,该设问也很好地贴切了知识点——遂宁人在发展经济之前会首先提出经济发展目标,在实施行动前会制定目标行动方式等等,说明了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在此后依次讲解“意识的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和“意识的反作用”以及我们的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时,每个知识点都对应着相关问题步步深入,可以看出教师结合了教材内容设疑启思,使得整堂课条理很清晰,也比较紧凑,当然这也是一个好教师必备的教学功底。
3、本课一个亮点在于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同时很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环节上设计了包括“我来小结”“联系生活”“学以致用”“课后拓展”等环节,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环节能学习完一个知识点后不仅能通过随堂的练习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在“联系生活”中分别对应着知识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来交流“自己的高中规划”和“如何实现高中规划”;在“我来小结”环节能够让学生自己在头脑中快速梳理清晰知识点的逻辑顺序,避免知识点杂乱。同时在“课后拓展”时周老师要求学生“为遂宁市政府写一封信,为建设美好遂宁建言献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际生活技能。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也贴近教材,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较好衔接;同时,每一个知识点之后的都进行了小结环节的设置能够较好的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整体上来看,整堂课的设计符合我们新课标中“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一基本理念。
4、周老师的教学设计还体现出的政治课的一大特色即结合了时政“两会”热点来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良好习惯。接下来谈一谈我认为的另一位凉山州的杨俊勇老师的教学设计上的优点:
1、由于新课内容是教材的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时考虑到了和上一框题《意识的本质》的衔接,以复习来导入新课能够较好避免知识点之间的“各自为营”,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上来。
2、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材料和案例比较丰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则采取的是前两目对应着每一目设计相关探究,首先展示图片材料,让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比如教师利用“动物筑巢和人建设的鸟巢国家体育场”的对比来引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最差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正是因为人不同于动物,人在实施行动之前会预先制定蓝图和计划,而动物是没有目的的本能活动;利用“历史上有名的几次饭局”和“世上最奇特的建筑”来引出“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利用“神话变为现实”来讲解知识点“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作用”等等丰富的案例来结合知识点的学习。在第三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则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体系来讲解,知识点的讲解也比较透彻。
3、在新课结束后杨老师进行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小结,帮助学生树立较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在也通过在课堂练习中运用了两道选择题和两道主观题对应着知识点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相对于周老师的习题处理来说可能在应试方面更具有针对性。
下面说一说我认为两位老师各自的不足之处和可以改善的地方:
1、周艳老师的导入部分的确具有地方特色和兴趣性,也照应了本课的教学主线“遂宁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但通过展示遂宁市的建设和风光视频突然又进入到意识的作用的学习,稍显突兀。我认为教师可以简单地点出“我们遂宁市为什么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呢?是因为有我们前人的经验和后人的智慧共同为我们的遂宁市出谋划策,不断地规划我们经济发展的蓝图,利用我们人类的意识为其发展添砖加瓦,那意识它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又如何对待和利用它的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意识的作用》这一框题。”
2、另外除了教学设计内在的东西,我认为外在的方面来看,周艳老师的PPT背景略显花哨,有些字迹被图案挡住,可能不利于学生观看。
3、周艳老师对于方法论部分的处理还有待进一步的加深,新课标中对本框要求是学生能够“举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利用客观规律”,而周老师在讲解“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时候只是简单点出而并未列举事例或者让学生来列举相关事例,也没有另一位老师对这一知识点讲的深入。我认为教师在此处可以在这里让学生来说一说遂宁市它是怎样重视意识的作用并且怎样做到实事求是的。
4、周艳老师忽视了“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这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这可能也是由于一个案例贯穿整堂课时有些细节上的知识点与案例难以紧密结合的原因。
5、另一位老师和周艳老师的教学设计相比则稍显“传统”,按着“复习导入——展示材料——归纳知识点——小结——做题巩固”的套路进行的,创新性不高,材料很丰富但是有些材料比较陈旧,没有结合较新的时政热点。
最后,我认为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总体上都不错,各有特色。都能够把握好知识结构的衔接,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有感而发,因为最贴近学生的事例才会让学生感到亲切,而不感到神秘。身边的才是最接近、最亲密的。另外两位老师都始终围绕主题在创设情境,最终又回归课堂,进行知识整合。同时,课堂的知识点都按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的反映作用)”“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的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三目来进行,逻辑清晰,环节紧凑,设计上也较合理。
但是有一点可以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两位老师还可以在知识点讲解完毕之后设计一个“情感提升”的环节,我认为这个环节还是比较重要的,比如可以在新课内容结束之后,通过书上第41页邓小平的两段话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还可以列举老师和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呼吁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中要做到实事求是,要从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实现情感的提升。
看了这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方案之后我觉得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相对来说我更欣赏周艳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值得我学习!以上便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悟,不足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
第二篇:两个原理教学设计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教学设计
奋斗中学高三数学组 赵莉娜
课程分析:
本节课是《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选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3.它是本教材第一章《计数原理》的第一节,这两个原理为排列组合,随机变量的概率等内容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是学习排列组合的基础,另一方面它的结论与其基本思想方法在解决本章应用问题时有许多直接应用。因此,它理应成为我们重点把握的内容。因为现在是高三复习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它的具体内容,所以只有是来通过习题,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更好的掌握两个原理。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希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及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现在高三的学生已经进入高三第一轮复习,连续上课近五个月,有点处于疲劳状态,主动性和积极性欠佳。该班是理科重点班,班中学习成绩有点两极分化。但是该班的学生有很强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一部分同学思维活跃,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而且能够清楚讲解,能够互帮互助解决问题。本节课之前,学生对计数原理有一些印象,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在自觉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获得知识,克服难点,深入理解重点。
设计思路:
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指导思想,我认识到数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思维上深层次的参与,是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能力的关键。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第一个认知层次让学生回顾旧知,为本节课做好铺垫;第二个认知层次知识回顾、双基自测,通过简单的题目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掌握知识;第三个认知层次巩固提高、点击高考,通过合作完成知识的迁移,与高考接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时安排是2个课时,教学媒体设计是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复习并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内容.(2)会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师从浅入深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复习两个原理,并通过一题多问式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定理的理解,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体会两个定理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良好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两个计数原理
教学难点:正确的理解“完成一件事情”的含义;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征,正确地区分“分类”和“分步”.教学过程:
一、高考考什么,怎么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本节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和出现形式,让学生有复习的方向)【考试大纲】
1.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2.会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多为选择,填空,一般与排列组合结合.【复习指导】
复习时要弄清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区别与联系,这是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基础.
二、复习回顾,知识梳理
(设计意图:因为是高三复习,所以直接让学生回顾知识点)
因为这是本节内容的主要内容,所以此处设计板书,也让学生时刻以此为做题的依据.三、知识回顾、双基自测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简单的判断题和两个填空题对两个原理有个初步的理解认识)
接着趁热打铁,再出两个加点难度并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来进一步让学生清楚三个问题:要完成一件什么事?完成这件事有几类方法?每类方法需要几步完成?(设计意图:提起学生的做题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一题多变式来体会:怎样完成一件事?
(设计意图:不换背景,一题多变,出一题完成一题,让学生通过对比来体会分步原理,解决常见的疑难点)
四、巩固提高、点击高考
因为数字的排列组合问题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颇高,所以我将几类高考题汇总到一个题目中,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个题目,并让学生展示答案.(设计意图:此题属于难题,有专家通过数据分析,各类讲解中学生给学生讲是效率最高的,所以我希望通过此题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并让学生体会高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用两个计数原理解决计数问题时,最重要的是要在开始计算前要进行仔细分析——需要分类还是分步.分类要做到“不重不漏”.分类后再分别对每一类进行计数,最后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求和,得到总数.分步要做到“步骤完整”——完成了所有步骤,恰好完成任务,当然步与步之间要相互独立.分布后再计算每一步的方法数,最后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把完成每一步的方法数相乘,得到总数.布置作业:课本第180页 自测自评1-4,例1,巧练模拟1、3、4,达到巩固练习的效果.最后布置下节课的任务,让学生可以提前预习。
教学反思
优点:计数原理是学习排列组合的基础,本节课围绕着三维目标展开,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能做到由浅入深.在对两个原理的运用时,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比较问题,深化概念,让学生进行思维深度的拓展训练.学生积极配合,并达到了良好的合作效果.缺点:问题应该分散给多名学生来回答,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把学习面扩大.板书设计欠佳,有不规范的地方.最后一个小组合作的问题,没有更好的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把握好时间,难点处理上有点快.
第三篇:两个农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两个农夫在秋收后都从自己角度出发,一个认为趁天冷之前卖牛可以从中获利,另一个认为天冷前买牛节省金钱。买卖成交后,两个农夫却分别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教学目标】
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换个角度从别人的立场审视问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换角度审视问题。
2、积累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两个农夫各自有怎样的盘算,结果如何?
3、你怎样看待这两个老农?
4、小组讨论:卖牛者和买牛者还应该想到什么?分别给两个老农提建议,然后写下来。
5、讨论交流。
6、齐读课文。
第四篇:《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教学设计
课题
对人工智能的思考
建议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知学习课(√)原理探究课()综合应用课()其它
()
教学背景分析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也为人类的进步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已经知道人工智能在人类社会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以为我们做许多高风险、高重复和高精度的工作,但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新的挑战和潜在风险认识不全面。本节课,通过辩论赛、角色扮演等活动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产品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树立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在风险的意识。
学习目标
1.认识到人工智能产品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2.知道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产品会给人类带来风险。
3.通过辩论赛,主动查阅资料,阅读材料,学会合理科学地表达观点,知道辩论的一般方法。
4.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学习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5.具有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在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做智能社会的合格公民。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
(1)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2.学习难点
(1)具有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在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课前准备
教材,教学课件,平板电脑,学习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新课引入
教师活动:
1.问题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会不会危害人类?我们到底要不要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
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进入课程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学习主题,吸引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活动。
环节二:新知学习(一)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在风险
教师活动:
1.呈现霍金对AI发展的预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1-22的“拓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应对人工智能技术潜在风险的策略,引出机器人三定律及人工智能监管与治理的相关规定,提示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并思考。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3-24的“拓展阅读”材料,结合案例,讲解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例如,大量人工将被替代,机器人安全问题,智能机器人的伦理及智能机器人的权利等。
注意:在讲解机器人伦理问题时,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单中的问题1,并自由讨论,发表意见,互动交流。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P21-22的“拓展阅读”材料,认识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在风险,了解机器人三定律及人工智能监管与治理的相关规定。
2.阅读P23-24的“拓展阅读”材料,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小组讨论完成学习单问题1。
设计意图:阅读“拓展阅读”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在风险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环节三:活动探究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
(1)全班随机分为两组,随机分配选题进行讨论。其中,一组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认为人工智能产品能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另一组反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认为滥用人工智能技术会给人类带来风险。
(2)提出辩论要求,指导学生集合教材内容及利用平板电脑等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辩论。
(3)课堂巡视,指导小组合作准备辩论中存在的问题。
(4)全班以自由辩论的形式进行总结分享,指导学生完成表1.4。
2.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1)要求学生就近4人一组。
(2)提出小组任务,提示该任务过程中的核心要点和问题,强调在每个小组中,同学们要扮演三种角色:律师、公务员和技术人员,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给人类带来便利,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在风险。组织小组开展角色扮演任务,课堂巡视,帮助小组解决合作中的问题。
(3)组织学生分组汇报
(4)要求学生对角色扮演进行思考,并写在P25的横线处。
学生活动:
1.根据活动要求,选题并分组开展辩论赛活动。
(1)组织分工。
(2)查阅资料,开展任务,将想法记录在表1.4中。
(3)自由辩论总结分享,完善表1.4。
2.根据活动要求,进行角色扮演,结合所选角色,考虑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给人类带来便利,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在风险。
(1)组织分工。
(2)开展角色扮演任务。
(3)分小组汇报,汇报要点包括任务完成情况和过程体会。
(4)将自己扮演角色的思考写在P25横线处,形式不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完成辩论赛活动,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批判性思考人工智能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认识并总结工智能技术和产品的利与弊;结合抵御AI潜在风险的规定和准则,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结合角色扮演活动,加深对人工智能技术利与弊的理解,培养学生具有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在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环节4:总结归纳
教师活动:
1.总结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1)我们认识到了人工智能产品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2)我们知道了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产品会给人类带来风险。
(3)我们应该具有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在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活动:
1.回顾课程内容,总结所学。
设计意图: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回顾本课的重难点。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任务:
1.举例说明人工智能的利与弊,请至少各例举2例,请填写在学习单中。(10分)
评价标准:
1.利与弊两个方面,每例2.5分;
2.针对每个方面的回答,从内容的正确合理性、表述清晰条理性两方面打分,每个维度为1.25分。
评价分数的应用:
本学期结课后,教师根据学生每课的评价分数计算出平均分,并根据平均分确定相应的评价等级。例如:平均分为9-10分定为优秀;平均分为7-8分定为良好;平均分为4-6分定为一般;平均分为1-3分为较差。
第五篇:对有效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对有效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什么是教学设计?专家给出的解释是:“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的根本特征是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作为教者不仅要去研究教材,还要思考如何将教材的诸多内容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丰富内在情感,由此可见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根据教学实践,有效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有效地把握学生认知基础
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实现以人为本。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而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只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达到教学有效的境界。
在《观察物体》上课前,我进行了细致地调查,调查采用活动调研的方式进行:
活动1:将学生分为8组,一组四人,分别站在桌子的4个方向,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顺时针依次调换座位,再说一说你的左边是谁?你的右边是谁?(依次调换4次座位,重复刚才的问题)
调查结果:判断正确的有29人,占96.9%;2人左右区分不清,判断出现错误,占3.1%。活动2:观察水杯,然后给出从不同的方向拍摄的图片。(调查人数:8人)①(学生从正面观察水杯)你看到的水杯的什么样子的?选出正确的图片。
②(老师从侧面观察水杯)猜一猜,老师看到的水杯是什么样子的?请帮老师选出正确的图片。
调查结果:
①题完成较好,有6人能一次选出正确图片,占调查总人数的75%。2人经教师引导,可以选出正确图片。
②题完成质量不高,5人选择错误,占调查总人数的62.5%;3人选择正确,占调查人数的37.5%。
调查过后,结合调查结果我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通过分析我发现,学生虽然在以前的课堂中,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观察物体的方法,但具体生动的生活阅历使他们已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这种能力尽管不高,却可以帮助他们很好地完成一些简单的观察要求。同时也暴露出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语言表述有困难。在描述物体各部分之间关系时,特别是杯把在正前方时,学生表述不清。
2、学生从侧面观察能力较低,选择从侧面观察到的水杯图时,会有很大的困难。
3、由于一组四名同学分别从四个方向所看到的水杯各不相同,判断某一学生在其位置看到的图片存在一定困难。
为了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我及时调整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学生有能力完成的坚决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学生能力达不到的教师再相机指导;将机械地观察交流改为观察、交流、评价的有机结合。
二、有效地定位教学目标
一堂好课,肯定有着清晰、科学、具体化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定了教与学的方向。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弄清楚教学目标问题。制定教学目标要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测量和落实。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确定在一节课中有所侧重地体现某一方面的目标。例如有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乘法》,内容是两位数乘整十数。例:12×10、12×30。
教者1:我认为目标只有一条,学生通过探索,掌握乘法口算的方法。所以,我挖掘了学生的基础。类如10×6,12×3进行练习,然后进入新问题情况,探索口算方法,从最后进行习题的练习中可以看出,目标达到了,学生口算正确率高。教者2:我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算法。(2)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并能自圆其说。(3)学生运用正确的计算方法,并熟练到每分钟十题。(4)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所以我一开始让学生观察图意,提出想解决的问题,然后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自圆其说。教者1重视了全体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但我认为他的目标不够全面,我们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追求学生在学会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决不能偏向地认为会做题目就行。教者2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口算方法,主动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习信心。
三、有效地设计教学过程(1)重视教学材料的设计。
教材,是众多教育专家深入思考的产物,有着科学周密而蕴涵深意的经典编排。但教材并不是圣经,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有所调整。有位教师在设计《9的乘法口诀》时,没有按照教材编排,用依次加九的方法推导出乘法口诀,而是大胆地将“想想做做“中的题目作为例题,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得出结论:1个9是10减1,得9;2个9是20减2,得18;3个9是30减3,得27……,如此安排,一下子就将9的乘法口诀的独特之处揭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在《认识时分》一课,我第一次教学时,为了揭示一时和60分的关系,让学生拨钟面,将钟面上的分针指向12,然后拨一拨,将分针转一圈,看看时针走了多少。接着讨论交流,再用课件演示一遍,揭示出结论。
结果发现学生掌握情况不太好,能理解的只有少数,我立即调整设计思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再将课件演示三遍。
第一次观察,提出要求:观察分针从数几走到了数几,走了多少小格?学生回答后板书:60分;
第二次观察,提出要求:观察时针从数几走到了数几,走了多少大格?学生回答后板书:1时;
第三次观察,提出要求:观察时针和分针是否同时走,同时停?并思考:“1时”和“60分”之间有什么关系?中间可以加一个什么符号?
这样将学习的要求细化,学生有重点,按要求进行观察,每一个步骤学生都学得扎扎实实。(3)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易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创设适宜的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难点化解,使学生各种感官并用,有效的帮助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探索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4)抓实练习设计。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每节课要留有充足时间给学生答疑或进行小练习、小测验,实施“课堂达标”考查;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病历”,以便分析学习动态,有的放矢地辅导。(5)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8的分与合》的教学片断:在学习了8的分与合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教师设计了“找朋友”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将1至7七张数字卡片发给学生,学生依次拿着卡片跑到前面,喊道:“我是X,我的朋友在哪里?”下面的某个同学接着跑到前面,说:“你的朋友在这里,X和X组成8。”然后两个好朋友手拉手跳一圈。就这样完成7次,共用了六分钟。
原本说一次8 的分与合只需要片刻功夫,如此设计活动程序,却要花更多的时间。教师把这个练习的形式过分强调和美化了,虽然能调动学生的练习热情,但它毕竟只是巩固8的分与合的一种手段而已。
(6)运用理论审视自己的实践。
写教学设计,没有理论作支撑是经不起推敲的。有些教师只关注课堂教学设计,而忽视其上位的设计,表现为一些教师不了解课程标准,不知道前、后学段的教学情况,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因此,要用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新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建构个人的实践理论,尝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总之,一堂好课的诞生,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前提。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全面地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这样的设计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