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课时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的思考
对课时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的思考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改变品德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品德教学具有实效,就必须准确定位品德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将结合浙教版三下《世界真奇妙》第一课时的两次不同执教,来谈谈对课时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的认识。
案例回放一:
拿到教材,我前后翻阅了一下,发现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的有建筑、动植物、别称、科学成就、地形地貌„„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世界的丰富与奇妙,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上分布着220多个国家与地区,了解世界上一些国家奇妙的别称。2.通过服饰、建筑、节日、美食、礼仪,初步感受世界的多样性。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多彩世界的感情。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主要设计了几个活动板块:一是“猜一猜,世界知多少”,包括让学生说说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了解世界的主要人种,说说国家的标志性事物。二是“说一说,奇妙的国家别称”。三是“品一品,奇妙的文化”。分别从音乐、美食、服饰、节日、礼仪等六大方面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不同之处。一节课下来,课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仔细一想又似乎没留下什么。
思考与发现: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一课究竟需要掌握些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本教材前后有关这一主题还安排些什么内容呢?我是茫然的。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经过和团队的分析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是目标出了问题。一节课中,我想要的东西太多,地理、历史、人种、文化、习俗„„这一切都浓缩到一堂课中,导致目标定位“高、大、全”,什么都有,又什么都不清楚。在老师们的提醒下,我把3—6年级的教材全部找来翻阅,发现在四下的教材中还有《共同生活的世界》单元,专门安排了有关人种、名人、服饰、节日等内容的教学。我认真研读了教材,发现它们的主题虽然相同,但是目标的定位上是有区别的的。于是我根据教材设计意图,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重新确定了教学目标。
案例回放二: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上分布着220多个国家与地区,初步了解一些国家的标志性建筑、地形地貌、有趣别称,感受世界的奇妙与多姿多彩。
2.通过活动,产生进一步了解世界的愿望和热爱多彩世界的积极感情。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我调整了教学板块:一是“走一走,看一看,世界真奇妙”。首先播放一段介绍国家风貌的视频,根据呈现的风景、建筑来猜国家。然后请学生介绍另外国家的一些标志性的建筑,从迥异的建筑风格体会奇妙之处。二是“不猜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主要通过老师的介绍,教材的阅读,学生之间的相互介绍来了解奇妙的别称代表了一个国家某个方面的特色。三是“不比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根据出示的世界之最题目,通过数据、比较、图片、举例等活动了解世界上最大和最小、最冷和最热等典型的国家或地区的地貌特征,深入浅出,生动直观,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感受到不比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一节课下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涨,课堂有了厚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比较高。
教学反思:
为什么同样的教材,前后的效果相差那么大呢?我想主要原因是找准了教学切入点,目标发生变化,使得教学流程和教学效果与原先大相径庭。那么,如何制定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
一、学会整体把握教材,走近目标
省品德学科教学建议第2、5条提出:“通读全册教材,了解各册教材内容。„„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和目标。”“分析各册教材中相关单元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单元定位。”教师需了解整套教材的设计,领会它的编排意图,做到心中有数。就如上面的案例所呈现的,三年级《世界真奇妙》是意在通过活动知道世界上分布着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了解各大洲的一些重要国家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文艺作品、动植物和矿产、科学成就、地貌特征;激发进一步了解世界、国家的欲望,培养热爱多姿多彩的世界的感情。四年级《共同生活的世界》的目标是:知道地球上黄、白、黑三大人种的大致分布区域。了解不同人种中的杰出人物。初步了解不同种族产生的建筑工艺、语言文字、饮食文化、节日风俗等方面的差异性与丰富性,尊重、欣赏不同的风俗、文化。从本单元来说,《世界真奇妙》的前一课是《我们的地球》,介绍了世界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后一课是《我们这样生活》,关注人类数千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把目标大方向定在“了解各大洲的一些重要国家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文艺作品、动植物和矿产、科学成就、地貌特征”,把“了解人种和国家的典型服饰、节日、饮食、礼仪文化,初步感受世界的多样性这一条”目标舍去,突出了重点,尊重了本课教材的编写意图。只有在对教材整体解读的基础上,才能够最大可能地接近目标,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二、研读教材重点词句,找准目标
这里的重点词句指的是单元导语、文本提示和关键词。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每个单元都安排有这些内容。这些重点词句言虽简,但却是教学内容的精髓所在,指引着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比如《世界真奇妙》一课的关键词是“世界、国家和地区”,也就是说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板块都是要从世界、国家和地区的层面去体现“奇妙”,而四年级的《世界之窗》关键词是“人种分布、人类文化”,侧重的是从精神、文化内涵的层面进一步去了解世界的丰富与多样性,所以视角不同,教学的目标也不同,教学的内容和活动方式当然也随之改变。案例一中第四板块“品一品,奇妙的文化”所包括的“了 2
解国家艺术特色、感知国家饮食文化、领略国家服饰魅力、感受国家风俗文化、学习国家的礼仪文化„„”都是在四年级教材中安排的,在三年级的教学中就需要舍去。
三、尊重学生真实起点,锁定目标
省品德学科教学建议第7条指出:“依据课文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课时目标„„课时的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目标。
从三年级学生现状来说,他们来不及消化教材上呈现的那么多内容,教材只是提供给我们一个例子,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已有的知识经验有选择地实施教学。在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对建筑、别称、动植物、国家的大小、人口的多少,气候的差异等很感兴趣,很想了解,但是又不太清楚。看来这就是课堂的兴奋点和突破点。因此我把本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着重解决标志性建筑、别称、国家的地形地貌这几块内容,因此锁定了最终的教学目标。明确了目标,该如何表达呢?以往我比较多的是站在执教者的立场来表述,比如案例一中第3条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多彩世界的感情。”“激发”一词它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我把教学目标的表述修改为“通过活动,学生愿意进一步了解世界,能够产生热爱多彩世界的积极感情。”目的是通过课堂活动,给学生打开一扇探索世界的窗户,学生能够由衷地产生热爱美好世界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目标的发展性,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从教学反馈来看,这一效果达到了。虽然只是小小几个词的修改,体现的却是生本意识的觉醒。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是出发点也是归宿。因此,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比较清楚地了解各年段在相同教学主题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循序渐进,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来引领学生的成长。
第二篇:对有效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对有效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什么是教学设计?专家给出的解释是:“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的根本特征是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作为教者不仅要去研究教材,还要思考如何将教材的诸多内容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丰富内在情感,由此可见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根据教学实践,有效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有效地把握学生认知基础
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实现以人为本。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而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只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达到教学有效的境界。
在《观察物体》上课前,我进行了细致地调查,调查采用活动调研的方式进行:
活动1:将学生分为8组,一组四人,分别站在桌子的4个方向,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顺时针依次调换座位,再说一说你的左边是谁?你的右边是谁?(依次调换4次座位,重复刚才的问题)
调查结果:判断正确的有29人,占96.9%;2人左右区分不清,判断出现错误,占3.1%。活动2:观察水杯,然后给出从不同的方向拍摄的图片。(调查人数:8人)①(学生从正面观察水杯)你看到的水杯的什么样子的?选出正确的图片。
②(老师从侧面观察水杯)猜一猜,老师看到的水杯是什么样子的?请帮老师选出正确的图片。
调查结果:
①题完成较好,有6人能一次选出正确图片,占调查总人数的75%。2人经教师引导,可以选出正确图片。
②题完成质量不高,5人选择错误,占调查总人数的62.5%;3人选择正确,占调查人数的37.5%。
调查过后,结合调查结果我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通过分析我发现,学生虽然在以前的课堂中,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观察物体的方法,但具体生动的生活阅历使他们已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这种能力尽管不高,却可以帮助他们很好地完成一些简单的观察要求。同时也暴露出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语言表述有困难。在描述物体各部分之间关系时,特别是杯把在正前方时,学生表述不清。
2、学生从侧面观察能力较低,选择从侧面观察到的水杯图时,会有很大的困难。
3、由于一组四名同学分别从四个方向所看到的水杯各不相同,判断某一学生在其位置看到的图片存在一定困难。
为了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我及时调整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学生有能力完成的坚决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学生能力达不到的教师再相机指导;将机械地观察交流改为观察、交流、评价的有机结合。
二、有效地定位教学目标
一堂好课,肯定有着清晰、科学、具体化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定了教与学的方向。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弄清楚教学目标问题。制定教学目标要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测量和落实。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确定在一节课中有所侧重地体现某一方面的目标。例如有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乘法》,内容是两位数乘整十数。例:12×10、12×30。
教者1:我认为目标只有一条,学生通过探索,掌握乘法口算的方法。所以,我挖掘了学生的基础。类如10×6,12×3进行练习,然后进入新问题情况,探索口算方法,从最后进行习题的练习中可以看出,目标达到了,学生口算正确率高。教者2:我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算法。(2)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并能自圆其说。(3)学生运用正确的计算方法,并熟练到每分钟十题。(4)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所以我一开始让学生观察图意,提出想解决的问题,然后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自圆其说。教者1重视了全体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但我认为他的目标不够全面,我们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追求学生在学会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决不能偏向地认为会做题目就行。教者2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口算方法,主动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习信心。
三、有效地设计教学过程(1)重视教学材料的设计。
教材,是众多教育专家深入思考的产物,有着科学周密而蕴涵深意的经典编排。但教材并不是圣经,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有所调整。有位教师在设计《9的乘法口诀》时,没有按照教材编排,用依次加九的方法推导出乘法口诀,而是大胆地将“想想做做“中的题目作为例题,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得出结论:1个9是10减1,得9;2个9是20减2,得18;3个9是30减3,得27……,如此安排,一下子就将9的乘法口诀的独特之处揭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在《认识时分》一课,我第一次教学时,为了揭示一时和60分的关系,让学生拨钟面,将钟面上的分针指向12,然后拨一拨,将分针转一圈,看看时针走了多少。接着讨论交流,再用课件演示一遍,揭示出结论。
结果发现学生掌握情况不太好,能理解的只有少数,我立即调整设计思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再将课件演示三遍。
第一次观察,提出要求:观察分针从数几走到了数几,走了多少小格?学生回答后板书:60分;
第二次观察,提出要求:观察时针从数几走到了数几,走了多少大格?学生回答后板书:1时;
第三次观察,提出要求:观察时针和分针是否同时走,同时停?并思考:“1时”和“60分”之间有什么关系?中间可以加一个什么符号?
这样将学习的要求细化,学生有重点,按要求进行观察,每一个步骤学生都学得扎扎实实。(3)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易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创设适宜的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难点化解,使学生各种感官并用,有效的帮助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探索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4)抓实练习设计。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每节课要留有充足时间给学生答疑或进行小练习、小测验,实施“课堂达标”考查;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病历”,以便分析学习动态,有的放矢地辅导。(5)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8的分与合》的教学片断:在学习了8的分与合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教师设计了“找朋友”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将1至7七张数字卡片发给学生,学生依次拿着卡片跑到前面,喊道:“我是X,我的朋友在哪里?”下面的某个同学接着跑到前面,说:“你的朋友在这里,X和X组成8。”然后两个好朋友手拉手跳一圈。就这样完成7次,共用了六分钟。
原本说一次8 的分与合只需要片刻功夫,如此设计活动程序,却要花更多的时间。教师把这个练习的形式过分强调和美化了,虽然能调动学生的练习热情,但它毕竟只是巩固8的分与合的一种手段而已。
(6)运用理论审视自己的实践。
写教学设计,没有理论作支撑是经不起推敲的。有些教师只关注课堂教学设计,而忽视其上位的设计,表现为一些教师不了解课程标准,不知道前、后学段的教学情况,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因此,要用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新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建构个人的实践理论,尝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总之,一堂好课的诞生,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前提。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全面地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这样的设计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设计。
第三篇:对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有效教学”的目的
搞有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虽然小学课改已经进行了一轮,但问题依然很多,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课改就是一句空话,素质教育更是无从谈起。主要问题有:
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繁琐地分析讲解,生怕学生学不会,学生以听为主,以记为主,很少动口动手动心,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包办代替严重。
二、是课堂作业很少,课堂上也没时间做,课后作业一大堆,学生课后敷衍了事,负担重不说,质量也上不去。
三、是教师课堂提问不断,偏执地理解启发式教学,课堂以问答为主,问题大都价值较小,学生没有多少意义上的收获,善于表达的学生又不多,表面热闹,但没有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四、是教师表演,学生配合,学生是老师上课的陪衬,课堂虚假,学生学会了作假,学会了顺从,学会了“表演”,没有自己的方法,更没有自己的思想,学生“被教育成了奴隶”。
五、是随着年级的升高直至到初、高中,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淡、成绩越来越低、方法越来越少、习惯越来越差,觉得学习是一件无聊的苦差事,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师生关系又不和谐,导致学生厌学,厌学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病。
六、是从文化的角度说,课堂“奴化、被动、虚假”充斥,看不见“民主、自由、人文”的影子,而“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存方式”,导致社会人“奴化、被动、虚假”和社会缺少“人文、科学、创新”,学生与生俱来的积极性、好奇心、创造性被湮灭。
七、是一谈到搞教研,就是集中学习、培训、念材料、看录像、备课听课,教师是被灌输,而不是教师自己的反思与改善。
八、是在课程管理上的问题。课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课堂,是“建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现在人们却常常把学科活动(像古诗背诵、口算比赛)、音舞绘画、教师学习、表演课堂、教研活动等说成是课改,实际是假课改,没有触及课改的核心内容。
课改存在的核心问题,是一定程度的“教师角色转型不到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不到位,三维目标落实不到位”。从而课改现状距课改目标距离还比较大。
进行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有效教学”是非常必要,迫在眉睫。
(二)“有效教学”的做法
1、全员洗脑,建立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行动的灵魂,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动——韩立福”,所以全体教师要进行洗脑,首先涉及的内容就是教学理念,这些理念主要有: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对课堂来说,教学不是讲授而是训练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走下神圣的讲台;学生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与学生要交真正的朋友,改变“操纵+依附”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教学要面向学生内心世界,培育学生完善的人格。
2、角色要转型,方式要转变,目标要多维
一、是课堂以学为主,淡化教师讲授,进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要对学生学习过程包办代替。课桌改成“圆桌式”,讲台撤掉讲桌,教室只有东西南北之分没有前后左右之别。
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训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形成合作探究学习机制。
三、是教师角色由“知识讲授者”向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变化。教师要“走下讲台闭上嘴”。教师的组织任务是调动和协调学生学习,教师的引导任务主要是制定“学案”和提供帮助,教师的合作任务主要是巡回个别指导和精讲点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主人的帮助者。
四、是教学任务由“知识与技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转变。学习任务的完成,由依靠课后作业向当堂完成转变。
3、做好日常四件事
一、是理论学习。学习要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新课程指导纲要”和 “课程标准”为依据,以韩立福博士的“关于有效教学的著作”为行动策略。在学校要形成了一种学习氛围。在学习、上课、备课、批改、辅导几件事中,学习用的时间应该最多,学习应该成为最具个性化、常态化的一件事。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写教案、不是讲课、不是批改,而是学习。
二、是建立方法和模式。我们课题的名称是:“问题发现—合作学习—问题评价”。我们课堂的两种基本课型是:“问题发现课、问题解决课”,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任务方法+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全面评价”。“问题发现课”就是预习课,怎样预习则要教给学生一套预习方法,“问题解决课”的流程是“回顾预习—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师生合作—课内练习”。形成“先学后导,当堂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程序是“回顾预习——问题发现——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倾听教师小结——问题解决”。
三、是设计学案。教师由“设计怎样教”的教案变为设计可供学生使用的“怎样学”的“学案”,学案由“我的任务、小资料、我的预习、我的合作学习、我的训练”组成。学生按照“学案”学习,课堂不是教师“执行教案”,而是“互动生成”。教师的“导学预案”主要是“时间预设”、“教师行为预设”、“期望学生行为”、“本节核心问题”等。
四、是建立学生合作学习机制,这是重中之重。
在习惯方面,主要是预习的习惯,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习惯,学习要动笔的习惯,在交流中学习的习惯,倾听、追问、表达的习惯。
在方法方面,主要是预习、阅读、思考、观察、记忆、笔记、合作、倾听、表达的方法。在能力方面,主要是按照学习目标的限定和自学提示或导学案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的相关能力,像“读、画、写、记、练、思”等。
在机制方面,主要是小组内的分工、职责、纪律、合作要求、默契合作等。在心理方面,主要是心理安全,快乐,平等,自信心,进取精神,完整人格等。
4、建两个文件夹,搞“两个结构化”
建立教师课程文件夹和学生学习文件夹,取代传统的教师教案本和学生作业本。这是方法更是策略。
实行教师结构化备课,主要内容是:从“学生、课程、情景、自己、设计”五个角度,从“时间、知识、环节、教师活动预设、期望学生行动”五个方面,按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备课。“有效教学”的教师备课,应该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以往是“课时计划”,现在是基于合作学习机制、一定的学习流程基础上的“互动生成”。备课在生活中,生活就是备课。课堂学习流程,一会儿李显义老师会重点交流。
学生结构化预习,当前我们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我的资料、我的收获、我的问题”五个内容。
5、使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这个内容赵凤云老师会重点交流 指标有四个方面:
学生学习:主体、方式、兴趣、交往、思考、生成; 师生教学:问题、对话、刺激、指导、训练、评价; 教师素养:情绪、技能、组织、方法、策略、设计; 外部观察:真实、思想、技术、任务、智慧、艺术。
以上24个课堂导学观察点,在实践上我们有时合并成八个角度:“预习效果、合作机制、学生状态、教师角色、教学设计、学案设计、学习效率、整体效果”。有些东西如“课堂秩序良好”、“严格执行教案”、“讲授基本功过硬”、“学生认真听讲”、“课堂结构严谨”等都不再列入其中。
搞“有效教学”会收到多方面的效果。
1、核心收效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逐步靠近课改目标。
2、其他收效,大概有七个方面
(1)师生关系得到改善,由原来某种程度的“敌对”关系变成今天的朋友关系,校园意外地没有了训斥和体罚,教室充满和谐和绿色;(2)教师校本研修得到真正落实,教师为了搞课题主动学习。这种人本化的学习,目的上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内容上瞄准最新课改成果,形式上随时随地不拘一格;(3)教师专业成长成为现实,他们的进步真是相当快,老师们的教育理念,也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岗位研修意识比较强;(4)学生人格得到丰满,他们快乐,他们真诚,他们努力,他们自信,他们心里安全,比原来懂事儿多了,综合素质提高多了;(5)校风与学校管理得到改善,“要想地上不长草,只有侍弄好庄稼”,抓好业务是一把“双刃剑”;(6)家长与社区的认可得到提升。像奈曼四小,今年四五月份成功地承办了“奈曼旗中小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现场会”,得到了参会领导和教师的好评,之后全旗有三分之二的小学、三分之一的初中到这所学校观摩学习;(7)教师职业幸福感得到加强,职业倦怠有所削减,老师们说“很忙很充实,很累很成长”,教师工作更加主动,过去领导督促教师,现在教师督促领导,再回到从前的教学,教师们会不同意。
第四篇:如何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如何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与学的方向,它确定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又是是衡量、评价教学效益的标准,更使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体现。目标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目标越明确具体,越能激发人们实现目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然而在我们看到的教学设计中,目标设计存在很多问题,如:照搬教参内容;脱离课标内容标准;目标表述空泛,可测性不强;行为动词缺失,主体错位;对三维目标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一维,忽视二、三维。我们该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呢?
一、依据课标、学情、教材确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标的分解、细化,要做到适合学生水平(起点),尽量做到“跳起来能摘到的果子”;要有有学科味,知识技能目标(结果性目标)应具体可测,多维兼顾;教学与目标要相呼应,达到教学围绕课堂目标展开,结课时检查目标的达成情况。
二、规范的教学目标应具备五要素。
1、行为主体,是学习者不是教师。教学目标强调陈述的主体是学生,这意味着要从学生的角度描述结果,只有当学生的行为发生了与教学目标的预期相应的变化,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2、学习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情意、态度、价值观。
3、行为动词,要具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把握准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以及怎么学,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所用行为动词不应该是抽象的、模糊的,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的。如: 结果性目标的“知识”中:
“了解”可用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来表述;
“理解”可用“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来表述; “应用”可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来表述。结果性目标的“技能”中:
“模仿”可用“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来表述; “独立操作” 可用“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来表述; “迁移” 可用“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来表述。体验性目标中:
“经历(感受)”可用“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来表述; “反映(认同)”可用“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来表述; “领悟(内化)”可用“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来表述。
4、行为条件,是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如“不借助计算器能计算出”、“通过查阅辞典”、“根据组图,能写出300字的短文”、“在10 分钟内,能„„”、“通过两课时的学习能记住„„”、“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等。
5、行为程度,是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可从准确性、速度(时间)和质量确定。如:“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最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思考
初中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思考
课时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教学目标不仅可以预见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可以调控教学活动进程,它是课时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依据,是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是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活动的依据。
一、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明
这种目标不明的教学现象在练习课中较为常见,有些老师把练习课当成了自习做作业的课,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有的教学设计虽然有了教学目标,但表述却不够明确。
2、目标过大
我们有些老师往往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得太大,与数学教学目的、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
3、目标过高。
《数学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确定和安排,对其教学要求进行序列目标化,可有些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超越了教材规定的阶段性教学要求,增大教学容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4、目标过偏。
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着眼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轻视甚至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现象。
二、增强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实效性的思考
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它不仅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动指南,更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教学目标对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具有约束和引导的作用,具有定向、强化、适应、评价的功能,可以预见教学活动的结果,调控教学活动进程。课时教学目标是课时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以及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也是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活动的依据。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的良好开端。教师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过程,实质是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在数学教学领域的具体化的过程。其中既体现了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也体现了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技术性。
(一)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审视和确定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
从上述的教师确定课时教学目标中折射出的价值取向来分析,总的有四种表现:
1、普遍性目标取向。将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领域,成为教学活动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其基本特点是:教学目标具有普遍性、规范性、模糊性。
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是:使学生掌握(或认识、理解)„„,受到„„教育。例如:通过单元综合练习,使学生掌握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2、行为性目标取向。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来陈述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其基本特点是:教学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行为性目标对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对于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有益的。
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
例如: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3、生成性目标取向。在教学情境之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强调在学生、教师和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教学目标,体现的是对教学过程的关注。
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并发展学生的„„
4、表现性目标取向。把每一个学生个体在和具体教学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创造性表现作为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性表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在„„活动(或过程)中,使学生获得„„ 例如:学生在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意识,提高合作交流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从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关注结果、关注过程、关注情感”的理念来看,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坚持“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者并重、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的价值取向。
(二)提高确定有效的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技术水平。
教学目标是教和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学习目标,表现为教师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终结行为的变化,它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落脚于学生的学。有效的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强调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的可见性、可控性与可测性,一般表述为学生外显的、具体明确的行为方式。其基本要求是明确(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强化教学活动效果的可量化性)、恰当(目标要符合学生实际,起点准,落点实,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具体(目标对教学行为情境、标准的表述要明确,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尽量具有可测量性、可操作性)、完整(教学目标能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出发,科学整合与选择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领域的要求,利于学生和谐、主动发展)。教学目标必须以学生外显的、具体明确的行为方式进行陈述。应对行为主体、行为方式和情境、行为结果、行为标准等因素做出准确、清晰地描述。要坚持整体性、有序性、适度性、可测性的有机统一。
确定有效的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课标规定和教材体系。
第一,研究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教师在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把握课程标准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从学生不同的智能活动点出发,我们可以把数学教学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三大类。不同的学习类型反映了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递进,要求达到的认识水平也由低水平上升到高水平。数学课程标准对此分别以不同的动词表示: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性动词刻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动词刻画数学活动水平。对此,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探明教学思路。从教材中提取出知识点,再将其放到整个教材体系中去,研究怎样把教材信息转化为教学信息,要收集哪些材料,运用哪些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去获取新知识,探索新发现;
第三,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明确让学生掌握哪些数学知识,怎样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即学生从事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应具备的心理发展状态,它包括学生的记忆、观察、想象、注意、思维发展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指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或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
3、细化系统分析结果。教师根据上述分析研究结果,从内容和行为两个侧面把系统分析结果细化,列出教学目标细目表,分别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或知识点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纵横对照、线面结合。即:纵向对照连成线,明确本课时教学应为本单元目标的实现承担什么任务,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哪些孕伏、渗透和铺垫;横向对照连成片,从构建学生认知结构考虑,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基础,着眼同化和顺应当前的学习内容,扩大和重建新的认知结构,沟通各单元、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练习,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第二,做到“四个同步”。即:同步拟定一单元(至少是一个小节知识点)各课时教学目标,确定目标体系的序列和层次;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达标练习的内容,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达标控制手段,防止目标和过程脱节;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效果评价、教学修正措施的有机配合,以利于因材施教。
第三,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把数学课分为新授课、练习课、整理复习课、实践活动课。不同的课型,其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具体说来,(1)新授课的教学目标应明确规定学生应掌握哪些新的数学知识,应理解到什么深度与广度,应进行哪些必要的基本训练,学会哪些基本的数学方法等。(2)练习课的教学目标,既要充分顾及学生的信息反馈,抓住知识重点、难点,又要根据练习课在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增强针对性:新授之后的练习课要从教学信息、作业情况、学生原有基础等方面考虑;讲评后的练习课要从共性的错误、知识的缺陷等方面考虑;复习后的练习课要从知识的整理、归纳、补缺、补差、补漏等方面考虑。(3)整理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注重巩固、梳理已学知识和技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加以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和能力的有效途径。(4)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应明确要掌握哪些工具的使用方法,要培养哪些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如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参与需要、成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数学的价值。
4、准确陈述教学目标。英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斯滕豪斯认为,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即:教学、训练、引导。“教学”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训练”是使学生获得动作技能的过程,“引导”是使学生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撑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使学生进入“知识本质”的过程。以“教学”和“训练”为主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可以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即首先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来陈述目标,然后用可以观察的行为作为例子,从而使学生内部心理变化和可以观察和测量。而以“引导”为主的情感领域教学目标可以用表现性目标加以描述,就是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是不精确的规定每个学生应从活动中习得什么。这是因为,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产生的情感变化,往往不是
一、两次教学活动就能立竿见影显现出来,教师也很难预料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内在心理过程会出现什么变化。
5、制定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几点注意。
(1)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要随时监控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骤,使其紧紧围绕目标,能及时、清醒地判断每一项目标的达成度。切忌“写归写,做归做”。
(2)教师要善于把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目标。
(3)教师要讲究教学目标呈现技巧。课时教学目标展示的方法、方式和时机,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和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