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设计的两点思考
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设计的两点思考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导和制约着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各种活动。所以,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抓手。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着一些不足。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返璞归真,就是回归文言文教学的本真。
一、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本
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它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在能力上,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在情感和体验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就高中文言文教学来说,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是否关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愿望,是否满足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求,学生是否有收获,收获有多大。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设计的出发点。
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高低之分,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有多少之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高低之分。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能只考虑文本的要求,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情况时也不能遵照统一的标准,应当考虑到年级的不同、班级层次的不同和学生个体的不同。
譬如高一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学生的文言文程度就有较大的差别。第一学期,学生刚刚升入高中,接触到的是新教材、新知识。与初中相比高中文言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深厚,有的甚至较为晦涩难懂,各种文体都有。初中不重语法知识的讲解和考查,高中则涉及到了词句等多方面的语法知识。虽然《课程标准》只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这个“浅显”比初中的“浅显”要深得多。许多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在接触了高中文言文后,发现文言文的学习难度大,用时多,效果不够理想,因而对文言文产生了畏难心理。尤其是一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初高中的衔接过程中,就掉队了。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许多学生逐渐掌握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学起来就相对轻松了许多。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体现出初高中的衔接。把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培养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一文言文教学应始终把积累整理掌握文言文常用词句作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内容。
二、文言文教学目标要体现文言文的文本价值
文言文的文本价值包括其核心价值和应用价值。
1.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必须抓住文本最核心的价值
课文具有整体性、丰富性和隐秘性的特点,文言文的这些特点尤为突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局部性、明确性、单一性的特点,教师应按照文本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教学内容分割成若干条块,然后再设计成教学目标。因此,在一篇文言文存在很多教学点的情况下,教学目标必须抓住文本最核心的价值,使学生学到文本最具价值的知识。判断哪些内容最能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呢?笔者认为以高中文言文教材和学情作为衡量文本核心价值的出发点。当然,须必明确文本的核心价值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个。
首先,从教材单元整体性的角度考虑,确定文本的核心价值。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多种版本均是按照单元或专题编排课文。任何一篇文言文从不同的角度看有多种价值,但是教材的编者往往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编排意图,他们看中了文本的什么价值,想通过文章向学生传达什么,这是教师必须考虑到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重单元的整体性,将单元的整体要求作为触手,伸向各个文本,并将其体现于教学目标中。单元的整体要求有时体现在文体上,有时表现在情感内容上,有时呈现于表达技法上。将单元的整体要求列为文本的核心价值之一,列为教学目标之一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做能够在教学中贯彻教材的要求,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
其次,文言文本的核心价值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虽然课堂教学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创造的,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已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合理确定一篇文言文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并体现于教学目标中。以《赤壁赋》为例。这篇文章对学生来说,疏通文意,掌握常用文言词句并不困难,但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作者的人生思考是非常困难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及其形成原因,而不必要求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人生思考。所以,此文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使学生“了解”苏轼的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而不是“深入理解”。
2.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出文本的应用价值
《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还注重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从表述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梳理文言基础知识,注重阅读实践中的举一反三,注重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知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都向文言文教学提出了一个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文言知识阅读浅易文言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必须将教材中的选文作为“例子”看待,必须注重发挥“例子”的样本价值和应用价值。学生在学了这个“例子”之后,能够真正做到举一反三,真正发挥教材的作用和价值。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文章叙议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对高中生来说,此文可以作为学习写作的样本,它的应用价值很高。因此,此文的教学目标应当包含理解学习文章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写法,提高写作能力。从文言知识的角度看,此文同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文中,“其”一词出现了十几次,基本囊括了“其”的全部意义和用法。教师把“梳理、总结‘其’的用法和意义”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引导学生积累常见文言虚词,并学会迁移运用,岂不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
第二篇:对阅读教学的两点思考
对阅读教学的两点思考
浙江象山中学
董明风
邮编315700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从四项能力的形成过程来看,从四项能力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来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听、说更具有自然性(更主要地依靠天赋),听、说、写都须以读作基础,所以中国自古把上学叫“读书”。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个主要矛盾。当前阅读教学引进了许多新的理论,呈现出新的气象,但阅读教学中有几个基本问题,还须进一步探讨明确。
一,阅读教学首先要正确理解文本
依建构主义的说法,文章的解读可以是多元的,这固然很有道理。但笔者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笔者屡屡发现许多老师课文讲得牛头不对马嘴。有一位从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老师给学生上《拿来主义》说:“‘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要一分为二,有些姨太太出身贫苦,是被迫做姨太太的,属于劳苦大众,也是好的。”令人啼笑皆非!有一位老师上鲁迅先生的《百草园》,他居然告诉学生说,“光滑的石井栏”是一种植物。王荣生教授就发现张洁老师上《米洛斯的维纳斯》解说“手的象征意义”这一处讲错了。谁讽刺谁,谁对谁讽刺弄反了。整堂课讲的是“他自己(张洁)对问题的理解,而不是作者对问题的理解。教师在讲的是他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文本的含义”。还有一处,王荣生教授认为张洁老师在讲因双臂缺失而构成缺失美时,联系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不合理的,其理由是:“这篇课文说的是‘米洛斯的维纳斯’,说的是一个特定的‘我’对一件特定艺术品‘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欣赏趣味和艺术感觉,它不是一篇学术论文,不是探讨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问题,因而其观感不宜类推的”。(1)这一点我倒认为是王教授说错了。诚然《米洛斯的维纳斯》不是一篇学术论文,是一篇散文,是谈鉴赏趣味与艺术感觉的,但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趣味与感觉有个体差异,但更有相通之处。我倒认为张洁老师能拿两个例子来进行类比,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清冈卓行的“趣味与感觉”是很好的做法,只是可惜其用来类比的两个例子不是很恰当。由手臂缺失而形成的美感,我们姑且可称为“缺失美”或“空白美”,其成因而感觉到比不缺失更美。这有点类似“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境地,还有点像《项链》的结尾,嘎然而止,令人想象无穷。这不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或《罗密欧与朱丽叶》。讲清内容、讲准内容、讲好内容(使
用心
爱心
专心
⑩
⑨
学生容易理解),真也不容易。
如果内容讲不清,学生就没法与课文进行对话。学生也就无法学到真正的语文。语文教学常常是从内容入手,落脚到形式。有一次笔者教朱自清的《威尼斯》,文中有这样的话:“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我问学生:“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皮里荡漾着”的是什么东西。全班居然哑雀无声。在广阔的蔚蓝色的大海背景中,繁花似锦的海岛,在鸟中,仿佛是随着波涛能荡漾的。如果不讲准讲清这点,学生怎能领略朱自清比喻之妙?不讲内容,何谈形式的学习?
二、阅读教学要培养语文意识
阅读教学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有着共同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意义目的上,在要求与任务上,在方法与过程上,价值取向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主要目的是理解文章的内容。在学校教育中,数理化、历史、地理等课程中的阅读基本上属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提取信息掌握内容,“得鱼而忘笙”,对语言本身的形式则不必过问。教学性阅读,学生当然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但归根结底,形式的掌握是最终目的。王尚文说:“以读为例,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而不是它的表达内容”(《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在阅读教学中,理解内容仅仅是理解语言的一个方面,理解语言还有着另一个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即对语言形式的理解。学生的阅读在经历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过程之后,还应该从语言文字的运用角度,对课文作进一步的阅读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名句,能流传至今主要的还是它的表现形式。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是高尚的,但就在当时也并非什么新鲜的思想,正因为它在形式上有独到之处,比表达类似思想的语言高出一筹,才使它成为语言的经典,千古不朽,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落霞马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美境是吸引人的,然回味其工整自然的对偶,倍觉其妙。此情此景,人皆知之,人皆有之,而表达得这么美,才是其价值所在,逐成千古绝唱。如果在教学中仅引导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忽视了对它的形式的理解,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那是宝山空回。
作为母语教学,语文承担着太多的任务,有人说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语文也的确具有许多性,但语文教学归根结蒂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夏丐尊看来,语文学习的着眼点应是形式,而且应该是一个个的词句以及整篇的文字所体现的语法、句法、章法等“共同的法则”和“共同的样式”。语文教学就是要学这些“法则”与“样式”,而课文(选文)无非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
说明这些“共同的法则”与“共通的样式”的“例子”。他们编了《国文百八课》,想一扫语文教学的“玄妙神秘”“玄虚笼统”。他们使语文教学内容由“暗中摸索”进步到“明里探讨”,这是历史性的进步,先贤们努力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的努力基本上是失败的,从整体上看他们的努力并没有被我国的语文课程真正接纳。“长期以来,许多老师所教的甚至是“由课文所传递的‘天文地理、五花八门’的东西(课文内容),甚至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地处置,于是语文课‘不象语文’了,语文教师当了‘杂家’,而语文教材则成了‘杂货铺’。(2)有人说,这叫耕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这些语文教师缺乏的是语文意识。
⑧
⑤
③叶圣陶说:“学童所以需要国文,和我们所以教学童以国文,一方面在磨练情思,进于丰妙;他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不至有把握不住之苦。这两方面里,前者为泉源,为根本,所以从事开浚和栽培,最为切要。切要的一部既然做到,自然联带及于后者,才研究到种种形式的问题。倘若观念颠倒,以为一切讲习作述,就是国文教授的出发点。于是种种功夫,教成空渺的劳力;在学童惟感这是并非需要的学科,即不努力,亦无甚损害。到此地步,国文教授当然失败。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能这么做,才是探源的方法。顺次而训练学童的语言,使其恰当所思,明显有序。是后乃着力于记录写述等形式的方法。”(3)对语文课来说,讲准讲清课文内容是最基本的要求,是第一要求。学生之所以要学课文,是因为课文所表达的内容,所蕴函的“言语智慧”有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在目前的知识状况下,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培养学生读书的爱好,鼓励学生自己去“暗中摸索”,仍是现实有效的做法,但作为有组织的课堂阅读教学,老师不能停留于此。讲清文章的内容,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文章内容之妙,文字之美,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语文意识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如果我们的老师连方向都认不清,何谈专业水平?何谈能教学生以“语文能力”?
注:
(1)王荣生《两个课例的评议》上海《语文学习》2004年第4期(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367页(3)叶绍钧《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教育杂志》第14卷第1号(1922年)。②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们说:“语文我最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鲁迅文。”文言文被列为“最怕”之首,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和文言文学习的无助可见一斑。
在我们设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文言文存在以下看法:“我想学,可用不上。” “文言文,是应该学习的,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丢,假如连这都丢了,我们还剩下些什么,可是我曾努力去学过,但最终我放弃了。” “不是我不想学文言文,一是有点难,二是没用”,“我其实很喜欢文言文,也知道对自己有好处,可是我不会花时间去专门研究,老师教一点就学一点,碰到就学,碰不到就算了。”“学了没用,我不想学,但是考试要考。”
从许多的学生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文言文的作用,可是社会发展趋势让这些都变得无用,最多也就是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对于今后走入社会,这并不是一种能力,可学生仍然在学,试想,假如在中考、高考中去掉文言文这一块,还有学生会自愿、自觉的去学习文言文吗?
加上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学方法呆板,始终是一种基本模式: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再读课文读准字音,然后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忙着记笔记,课后再死记硬背,应对考试。连教师都对文言文教学提不起精神,感觉乏趣、乏味、乏力,缺失了现代文教学时的自信和洒脱,学生对文言文又怎能提得起兴趣呢? 白话文无法完全取代文言文,学生能够理性的看待文言文的地位和社会作用,学生害怕或没有兴趣学习文言文,教师教学文言文的积极性不高。这,就是当今文言文教与学的现状。
那么,应该如何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呢?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我们自身要有所作为:
1、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言修养,不断的积累有利于教学的材料。由于现在的中学教师工作较繁重,很少有时间重新学习,尤其在文言文这个离生活相对较遥远的科目上,教师在资料的积累上显得相对不足,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连续几年在教案上是只字未改,完全是以前的积累,这样是不利于教学的发展的。
2、教师要把文言文带进生活去感悟,将作品的思想感情尽量的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因为在中学语文文言作品所选篇目中所表现的更多是赞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可以找到与作品中相似的融合点的,这需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找到了类似的融合点,就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与现代不合拍无法引起感情的共鸣。假如教师能很好的把握这一点,可能学生会做得更好。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
3、教师应当重视语言研究和语言积累(针对古汉语)师,要完成教学的任务,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在语言文字方面下功夫,抓紧时间多积累、多学习、多研究。首先要在学习研究中加深自己对语言的热爱,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
4、在教学方法上,要真正剖析自我,走出误区,其实,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可以普遍运用的,唯一正确的就是要坚持“因材施教”,努力的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只要不存成见,不忘实际,从学生为什么要学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课程标准,也自然会想出种种的实际方法来的。”我们共同期待中学文言文教学在不久的将来有个全新的改观。
第四篇: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在教授初中文言文方面,应改变传统中学语文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言文教学 教学实践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始终是制约中学语文教学的瓶颈。如何在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让文言文教学变得更有活力,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要努力实现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引领工作,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多年来,在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怕教,学生怕学。原来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文言文较少,进入中学后文言文的数量与难度都有所增加,很多同学不喜欢甚至放弃文言文。为此,在古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中可读性较强的名篇,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它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渊源相通而又大相径庭,同为主,异为次,所以不难学,有信心就能学好。
二、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意义
张中行先生在《关于学文言》一文中,对“不能不读”文言文的理由做了如下的概括:“1.总的说,到目前为止,汉字的典籍,绝大多数是用文言写的,这份文化遗产,如果想继承,不能不学会文言文。2.历史是连续的,为了现在和将来,我们必须清楚了解祖国的历史,不能不学。3.有不少与历史有关的专业,想研究,都必须读文言典籍,例如研究经济史就不能不读《食货志》,研究中医就不能不读《伤寒论》,研究文学批评史就不能不读《文心雕龙》等等,这些古代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写的。4.不搞有关历史的专业,或行有余力或安享清暇,也会有欣赏文学艺术的要求,其中很可能会接触《楚辞》、汉文、唐诗、宋词等,这也就不能不学会文言文。5.从事写作的人,或常常拿笔的人,需要从各种名作中吸收营养,这各种名作中不能除去文言作品,因为这是土产,而且丰富,容易吸收利用。”总之,学文言文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博古通今;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学了《大道之行也》学生就会知道文章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尽管他的理想在当时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向往的目标。所以,明了学习的意义,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给学生有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关键
同样是语言学习,古汉语的学习步骤和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现代人从小接触的就是现代语言,具有丰富的现代语言积累;对现代汉语的学习比古汉语的学习要早得多。现行教材在中学阶段才开始大量接触古汉语,在语感上、时代上、思想内容上都比现代文要生疏得多。因而学习古文必须从基础做起,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一个标点符号做起。扎扎实实,夯实基础。对重点字词要进行突出重点,再归纳总结。出于文言文的现代语系中的字词,有利于学生了解其含义,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文言文知识体系。同时,注重语感的培养。培养语感的方法有“三要”:一要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要求学生背诵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学习古文机械记忆要不得,必须理解记忆,分层记忆,这就要“用心”;三要主动积累词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习惯。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沟通、交流,营造出崭新的师生互动局面。这一切都是建立在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上,只有牢牢树立并始终贯彻这一理念,教法上才可能弃旧图新,改弦更张,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
四、加强朗读教学
在教学古文时,可范读或放录音,让学生把握节奏,对某篇文章有整体感受;还可设计个别读,齐读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进入文章的意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为更好地理解故打基础,有助于体会其中的韵味和含义。
五、鼓励质疑
我的方法是让学生脱离辅导书,借助课文注释,逐字逐句理解,哪里不明白画问号,全班交流,师生讨论,直至明确。实践证明,扎实的教学,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对古文本身不感兴趣,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使学生感觉耳目一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授《童趣》一文时,开始几个幻灯片,展示的是各种游戏,让学生猜游戏名称,七年级学生对游戏相当感兴趣,这样在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巩固练习时,大屏幕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加深对重点字、词、句的印象。这样,不仅能使本节课收到较好的效果,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使我们的中学语文学科古文教?W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才能真正使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第五篇: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
任玉芳
【论文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学习一直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难点。探讨文言文教学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通过相关文学知识、文言知识链接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累实词、虚词,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加强文言文练习,特别是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训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文言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兴趣、语感、词语和句式积累、训练、教学方式。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学科知识之一,文言文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教学是传授文言知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学习文言文意义深远,简言之:可以提高个人文化修养(明理、向善、修身养性);可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文言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现实的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文言文学习一直是高中学生的难点。原本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人文气息浓厚的文言文在学生这里变成了令人厌烦的对象。学生在文言文方面兴趣不大;费时最多,到头来还是收效甚微。这种情况固然也是因为文言文离学生的现实较远,但是我们教师本身就有采用各种技法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的责任;由此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采用相关文学知识联系法。课本上的文言文只是我国文化经典中的些许范文,相关的文章、故事很多,我们可以做些知识链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我在讲授苏轼的《赤壁赋》时联系到苏轼的个人生平,向学生讲苏轼坎坷的一生,讲乌台诗案,讲他《定**》中的面对人生风雨的镇定自若,讲豪放旷达的他也有柔情似水的《江城子》,讲余秋雨写的散文名篇《苏东坡突围》。学生对这个人物了解多了,提高了兴趣,就能深入进去理解其文。在讲到毛遂自荐的故事时,我也提到了毛遂自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毛遂在关键时候敢于表现自己,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毛遂正因为此次得到了领导平原君的赏识,在次年燕国攻打赵国的时候被力荐率军御敌。结果赵国被杀得片甲不留,毛遂羞愤万分,自刎而死。这种鲜为人知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中有这么好的东西,学生了解了,就会去找着看,钻着学。
2、采用相关文言知识联系法。文言文的学习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文言知识是环环相扣的。前面学过的没有弄懂,后面困难就会越来越多;许多学生后来听文言文如听天书,做翻译题时望文生义,笑话百出,恐怕也是和这个有关系的。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前后文言知识的联系。比如刚升入高中的高一新生对初中的几篇文言文记忆深刻,能够流畅背诵,但是对文言语法知之甚少,所以我在高一讲文言知识时多联系初中课文中相关的内容。学生对课文熟悉,觉得都是自己会的内容,兴趣颇浓;对文言知识就容易理解了。古文教学要做到上下节课之间相互联系,上下两篇课文之间互相联系,上下册书之间互相联系。学生高二高三的文言文学习依此类推,知识相互链接,环环相扣,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巩固知识。
二、、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词汇量是获得文言文语感的基础。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和考纲要求的18个虚词,在日常授课时要注意让学生积累。课后要总结。要学就学透:要学生掌握住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等,注意古今意义的演变;然后可以延伸到课外文段,继续巩固。虚词要把各种用法都给学生总结下。比如“而”字作为连词可以表承接、递进、并列、转折、假设、目的等各种关系,要花时间给学生总结,让学生掌握。
2、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掌握不住就难以准确理解文意。即使考试没有直接考,但在考题得分点中也不时露出这两方面的要求。从高考命题来看,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多是通过解释实词和翻译句子体现出来。词类活用要根据语境、词性和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去辨析。比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字处在副词“欲”字之后,又位于“相如”之前,是在谓语动词的位置,在这里只能理解为动词“杀”。词类活用也有些规律可循。比如:不及物动词后跟宾语,那么这个动词常用作使动;形容词后跟着“之”字,常常用作意动等等。文言句式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和现代汉语不 同。比如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等倒装句,就是因为和现代汉语相比语序有所不同,所以才叫特殊句式;这个要和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谈,否则学生较难理解。要把握住它们内部的语法结构特点。比如判断句最关键的标志是名词或名词词组做谓语;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常常会构成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都是中心词在前,修饰词在后,有“中心词+之„„者”等几种固定格式。要把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教给学生;告诉学生意动和使动的翻译格式。另外还要记住一些常用的固定用语。比如:“无乃”、“得无”、“无何”、“之谓”“已而”“所以”“是以”等等。只有平时注意积累,考试才不为难。
3、积累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通假字只要把课文中出现过的掌握住,然后根据语境能在课外文段举一反三运用就可以了。古今异义词如果讲得好,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兴趣的。随着词义的演变,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缩小了。有的感情色彩变了,褒义词变成贬义词了。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和现代汉语意思截然不同的词,这个学生最容易错,比如:“是”字在魏晋后才有作判断词的用法,大多数情况则是指示代词“这”;古代的“走”是现在的“跑”等等。
三、加强文言文方面的训练
1、平时要注重练习。要在单元结束后进行练习和检测,进一步巩固知识。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要用专门的时间去做专门的训练;只有精选试题加强练习,才能出成绩。
2、要特别注重文言文翻译能力的训练。我的做法是平时授课的时候,就划出较为重要的句子,让学生做翻译练习;另外在专项训练时,印发精心挑选的文言文小文段,这种文章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很适合学生练习。翻译能力要从直译开始训练,字字有着落,句句要翻译。能直译的坚决不意译。根据:“增”、“删”、“调”、“补”、“换”等原则去翻译;尽量做到“信”“达”“雅”。另外句中的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一定要翻译出来,因为考试这个是按点给分的。译文尽量保持和原文的句式一致,不可随意乱改句式和语气。
四、采用灵活多样地教学方式
1、激情在先。教师首先应该怀着对文言文的热爱来教授文言文。一个教师只有热爱他授课的内容才能有高度的激情,才能深入文本,理解文本;才能感染学生,创造出激情飞扬的课堂!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教内容厌倦、厌烦,怎么能影 响、感染、激励学生?文言文难懂,学生最容易失去兴趣;如果教师自己精神不振、照本宣科、刻板讲授、颠三倒四,怎么能令学生精神十足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呢?
2、创新在后。传统的串讲文言文的方法固然很好,按部就班,条理清楚;但是传统的教育方法难以适应今天中国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急剧变化。现在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让学生安安静静,老老实实地聆听教师从头至尾的串讲已经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可以采用诵读法(轻读、默读、齐读、分读等)来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我们可以借讨论法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赏析法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知识竞赛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总之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文言文教学和其他的任何学习一样,首先要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兴趣;然后通过积累词语、理解重点的文言语法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当然日常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自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都是需要我们有心的,有自己的思考的,有高度学习精神的教师同仁们去钻研的。我认为:只要在现实的教学中行之有效,能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都是好办法。让我们满怀激情、高举创新的火把去共同努力,创出文言文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黑永先《文言文阅读》
张 鹏 《中学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及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