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本语文教学的两点思考

时间:2019-05-12 23:3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生本语文教学的两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生本语文教学的两点思考》。

第一篇:关于生本语文教学的两点思考

关于生本语文教学的两点思考

关于前置任务的设置

对于做生本的老师来说,前置任务设置的意义已无需言明,但就语文这一科来说,本人还是想把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一点认识谈一谈。

生活的外延有多宽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广,可见语文内涵之丰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可见语文解读角度之广泛。丰富的内容、广泛的解读,使得人人可以谈语文,人人可以议语文,而语文老师也只能尴尬的一笑置之。生本教育无疑给语文老师解了围。特别是前置任务的设置,让语文教学也有了“可指性”(以阅读促发展)。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也可以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那么前置任务的设置要遵循一个什么样的原则呢?根据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生本语文课堂前置任务的设置应遵循“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

“简单”是为“人人可参与”服务,“根本”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开放”是为“课堂的生成”服务。在这三者中,“根本”是个突破口。因为只有抓住“根本”才不致“简单”于肤浅,抓住“根本”才不致“开放”于散漫。前置任务的设置如何做到“根本”,就必须澄清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哪?

纵观语文教学的各个流派,解析法、板块教学法、切片教学法——真的是印证了“教无定法”。但教学一定有法,无论哪个流派、哪位大家,都无一不强调阅读的重要,无一不关注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就大声疾呼:“请不必害怕把学校教学的整块时间用在让学生读书上面去!你不必害怕让学生花一整天的时间到“书籍的海洋里”去遨游。”苏霍姆林斯基还说:“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尹建莉也说过,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

郭思乐教授更是明确指出:“语文需要直接的读和想,而不是进行语文分析、搞字词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过程。“去伪存真”、“去糙求精”,语文教学的根本也应该从“人的思想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做文章,”找到“所学与人的心灵和生活接壤之处”。那么连接课本与“人的心灵和生活接壤之处”的桥梁是什么呢?无疑就是阅读。前置任务的设置应以此为基准做好语文教学的培根工作。因此,语文老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反思两点:

一、是否有利与推动阅读。

二、是否有利于让语文与生活和心灵相联系。当老师把目光聚焦于此时,前置任务既不是大家觉得太笼统的一句话(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也不是大家觉得有太多限制的条条。

比如,《云南的歌会》一课。老师设置的预学任务是:

一、看完云南的歌会,请你为这三场歌会作个点评。

二、你读过那些经典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整理一下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在你所过的节日或参加的活动中,把你记忆深刻的人物、场景写出来与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再如,《福楼拜假的星期天》一课。老师设置的预学任务是:

一、读课文,说一说文中插图上的人物各是谁?

二、收集一些经典的人物描写的片段与大家分享。

三、为老师或同学画像,(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看看大家是否猜得出来是谁?

再比如,《雪》一课。老师的前置任务是:

一、了解作者鲁迅。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对“南国的雪’和‘朔方的雪”做一点评。

三、每组搜集1—2篇描写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诗词文章准备课堂上与大家交流。

这样的设置既推动了阅读又联系了生活,既做到了以读引读,又做到了以读引写。学生不会觉得无所适从,也不会觉得无处下手。

做好了预学工作,这就犹如打仗前将军与士兵一起完成了筹备工作。在课堂上,能否“坐看云起时”,这需要老师的作用恰当地发挥。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

如果把学习的过程喻为栽种树木的过程,在前置任务的预学中,学生已经完成了选苗、挖坑、培土的工作。课堂上则是老师带领学生看一看、赏一赏、提一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既要“小心的释放出自己的思想”,又不能让“老师的意志”搬家;既要要让学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又要让大家在分享中提升。仍以《雪》为例,由于学生在课前对文本有了充分的解读,搜集了大量文章,对鲁迅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在课堂上老师就抛出了二个问题:

1、南国的雪和朔方的雪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

2、面对着这南北国的雪你想说些什么?

当第一个问题抛出去之后,学生用精当的语言准确的表达了对南北国的雪的认识。而这个问题也为下一个问题的做好了铺垫。当第二个问题抛出去之后,学生的阅读感悟、生活感受一起聚集到课堂。老师不是在教书,老师真的是在享受“云起时”的景象。

附:《雪》的课堂发言片段:

片段一:追梦小组(陈慧娟):南国是鲁迅的故乡,故乡是童年的记忆,是儿时的欢笑,是人生起源的地方,每个人一生可能都无法走出他的故乡。鲁迅每忆起故乡时。总怀着年少的温情。在百草园里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都充满着童趣,带着梦幻的色彩。然而二十年后,鲁迅再次回到故乡,故乡已没了旧时模样。正如鲁迅所说:“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要好得多。但要我记起她的美丽,说出她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记忆中那金色的沙滩,那个带着银项圈的少年已经变得麻木、呆滞了。

但鲁迅站在北国的雪野中忆起他的故乡依然是“滋润美艳之至”了的。或许光阴改变了一切,或许磨难注定了结果。自己不是当初的迅哥儿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的《社戏》,再也吃不到那么好的豆,再也修补不了扯坏的风筝;没有了长妈妈的陪伴,也没有了寿镜吾、章太炎、藤野先生的教导。远离故乡,陷入了人“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的窘境。“三一八”惨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鲁迅在北国,正像那翻飞的雪花一样,被冬天浸的寒冷而孤独。但寒冷禁不住当初“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也改变不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气概。在困难的环境中,虽然也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但强烈的《呐喊》声让我们听到了倔强的、永不停息的战斗之音。薄薄得雪花掩盖不住“滋润美艳之至”的故乡,故乡依然还在,梦想依然还在。用战斗来创造一个美好的春天吧。

北国的雪呀!那是死掉的雨,是鱼的精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精魂正在闪烁、纷飞!

片段二:晨光小组(屠西全):

鲁迅传

幼时父病雪添霜,富至贫时不丧志。先生责迟刻早字,远渡留学至日本。课间影视触人心,只因国弱被人疑。众人皆醉我独醒,弃医从文毫无悔。伏案执笔作刀枪,“正人君子”也相欺。一生颠沛流离时,俯首谦恭横眉对。死而不已正气存,正如《野草》烧不尽!

生本课堂的老师是“不见自我”的,老师从台前退到幕后,要干什么?预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但这大量的资料以何种方式呈现出来?老师要思考;学生在课堂上要获得何种提升?老师要思考。课堂不仅是展示,课堂要交流,要提升。所有这些,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文本心中有数,对生本心中有数。

就文本来说,你要为学生找到一个突破口,打开之后,学生就可以钻得进,又可以出得来;就生本来说,你要为学生指引一个方向,手一挥,千军万马齐奔腾。

做到这一点,除了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素养,需要的就是对教育、对人的责任与爱!

第二篇:语文教学适应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适应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

白永宽 双城市青岭中学

语文教学适应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

双城市青岭中学 白永宽

内容摘要: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科研型的教师的转变。实现课堂教授型教学模式向教师指导策划型教学模式转变。实现机械模仿向创造性思维转变。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关键词:

师生互动 实现转变 加强优化 调动主动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过程中就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科研型教师。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科研型的教师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当然,生本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要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努力。

作者简介

白永宽,双城市青岭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电子邮箱798653488@QQ.COM 电话53240012 通讯地址双城市青岭中学 邮政编码150133

第三篇:生本教育语文教学论文

生本教育教学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何增智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守卫本土是动物的本能,这成了有思想的人类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冯宛贞》率众痛击英法联军,激起民族万丈豪情;《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

教材中礼赞对党、对革命事业、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渝的内容也不少。“无名战士”不惜牺牲宝贵生命珍藏七根火柴,因为红军大部队正遭遇着恶劣环境的挑战,党更需要保存火种(《七根火柴》)。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党的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生命的意义》则更激发青少年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的永恒实在意义。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魂》中小姑娘牺牲自己利益制止了一场野蛮的冲突,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客体融而为一,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学习《晋祠》,学生深深陶醉于祖国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此时教师出这样一个训练题:由对周柏唐槐的描写展开想象,写成抒情散文片断。学生思路大开,有的想到古老的中华民族虽经沧桑却生机勃发,有的想到老年人饱经风霜又焕发青春,都很精彩。学了《窗》后,学生无不认为不临窗病友冷漠、自私、忘恩负义、见死不救的性格可鄙。于是在续文中让他转化,醒悟过来后继续给其他病友带来欢乐;还有的同学颇有心计地让他饱受精神折磨,从中体现了豁达、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审美取向。

三、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以往的教师节,学校都要要求学生向老师献一点爱心,亲自制作个小礼品什么的。今年,我们组织教师节演讲会。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弘扬尊师重教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实际的作法。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值得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

第四篇: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沈大安

现代教学论认为,构成教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对这四个要素之间关系的认识,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国的教学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承,容易成为以教学内容为本;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成为以教师为本。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强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是一个突出的现象。

发展是硬道理。教育的硬道理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的过程不是教师灌输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课堂不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教学不能以教师的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不应该让学生成为帮助教师完成预定设计的‚配角‛。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利用学习环境,自主建构,实现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尊重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怎么学的,寻求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

一、转换角色,从学生的立场读好文本

文本解读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师解读文本最好能经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过程,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站在儿童的视角读文本,考虑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情感诉求: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哪些地方是他们自己可以读懂的,可能会有哪些读不懂?哪些地方他们会觉得有趣,哪些地方会受到感动?可能产生哪些多元解读,又可能发生怎样的理解错误?怎样让孩子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等等。

《三个儿子》是一个俄罗斯儿童故事,讲的是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沉甸甸的水桶回家,这时迎面来了她们的三个孩子,一个翻着跟头,一个唱着歌,另一个接过妈妈手里的水桶提着走了。一个妈妈问在一旁看的老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老爷爷说:‚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这篇课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老爷爷说的这句话上,教材也通过‚学习伙伴‛提出了一个问题:‚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从教师的角度看,我们会觉得答案十分简单。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二年级孩子会怎么读这篇课文?他们会怎么理解这个句子?我在听课中记下了孩子们的一些说法:

——‚老爷爷年纪大了,眼睛花了,没有看清楚。‛

——‚从课本的插图看,老爷爷走在后面,他只看见一个孩子。‛ ——‚老爷爷的说法不对。在妈妈累的时候,翻个跟头给妈妈看,唱个歌给妈妈听,都是好的。‛

一个班有几十个孩子,在语文学习中,孩子们的视角、阅读经验、认识能力都会跟我们教师有差异。正确估计他们的现实发展水平,我们的教学才能针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引导他们阅读、思考,掌握阅读策略,形成阅读能力。可惜在很多时候,学生的这种现实发展水平被忽视,只是让学生按着教师预设的思路去学习,得出跟教师‚一致‛的结论,便认为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时刻不能忘记的是我们面对的是6—12 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他们,或强制牵引着他们向前。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的名著《爱弥儿》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特有的想法、看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想法、看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想法、看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文化水平在提高,有的老师对文本的解读相当深刻和独到,但如果教学时要求学生也要达到跟自己一样的认识水平,恐怕就不恰当了。儿童就该有童心,就该保持着童真童趣,无忧无虑,似懂非懂,不能过于‚早熟‛,教师也不应去做‚催熟‛的蠢事。不久前看到一节五年级的语文活动课实录,主题是‚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诗词中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觉得这节课从主题到一部分语言材料都有成人化的倾向,属于‚儿童不宜‛。小学语文教学贵在符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能够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由于儿童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可能跟老师完全一致,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有的是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也有确实是理解的错误,我们可以根据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预设不同的对策,并在课堂中按学生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教学《三个儿子》,当有学生说‚在妈妈累的时候,翻个跟头给妈妈看,唱个歌给妈妈听,都是好的‛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是的,在妈妈累的时候,翻个跟头给妈妈看,唱个歌给妈妈听,都是好的。不过,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第8自然段,想想在‘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的时候,妈妈最需要的是什么?三个孩子中哪一个的做法最好?‛通过重新阅读和讨论,孩子们认为这时候妈妈最需要的是有人帮她提水。第三个儿子这样做了,是个好儿子。还有学生认为,如果那两个翻跟头、唱歌的儿子能帮妈妈提水,也是好儿子。这位老师既尊重学生的已有认识,也巧妙点拨,帮助学生在认识和情感上有发展,表现出很高的教学智慧。

二、关注价值,为学生发展选好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有一个特点,就是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对教材作二度开发。大体上说,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什么或不教什么,但具体做起来却并不那么简单。我们要细细思考,这个教材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这种‚价值‛,可以从人文熏陶和语言习得两方面去考虑。

课文《检阅》中‚这个小伙子‛和‚这些小伙子‛都棒,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我们究竟是以‚这个小伙子‛为重点,还是以‚这些小伙子‛为重点?我发现老师们的处理各不相同:有的详讲‚这个小伙子‛,略讲‚这些小伙子‛;有的略讲‚这个小伙子‛,详讲‚这些小伙子‛;还有的干脆平分秋色。‚这个小伙子‛博莱克是个左腿截肢的孩子,他经过刻苦锻炼,终于和全队保持一致,接受检阅,他的自强不息精神对学生无疑是有价值的。但从课文的详略和作者的倾向看,‚这些小伙子‛信任同学、尊重残疾人的精神教育价值更大。我觉得这篇课文最值得细读的是‚这些小伙子‛的想法:

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

这样5个连续问句,学生不容易读好,更重要的是这5个问题提供了孩子们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事当前,我们要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这种角色的转换,会有利于很多问题的解决,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学生学会了这种思维方式,对处理人际关系,在未来社会里立足、生存和发展是很有用的。

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语言现象作为教学内容?我以为有两种语言现象特别值得关注:一种是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一种是‚陌生化‛的语言现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规律的语言比比皆是,却需要我们留心去发现。《花钟》的第1自然段如果让学生细细品味,可以学到汉语表达方式的许多规律: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花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这一段除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的观察角度、多样化的表达方法,仅就‚时间‛的写法来说,就有几点值得学生注意:一是按时间顺序写,这才便于读者想象成‚花钟‛的开放;二是用上了‚左右‛,使表达更加准确,而且有的加上‚左右‛,有的不加‚左右‛,避免了累赘重复;三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位臵有变化。这第三点看似平常,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却很有价值,因为它体现了汉语中时间状语位臵的一般规律——或在句首,或在句中。

‚陌生化‛的语言是指我们平时比较少见的表达方法,它们较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慈母情深》中有一个语段: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延伸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个语段的写法跟我们平时习惯的表达方法不同,既有排比,又有倒装,好像电影的一段慢动作,表现了‚我‛感受到的母亲劳动条件的恶劣、工作的劳累,生活重压下母亲的疲惫、迟钝、衰老……如果细细品味,学生可以学到怎样用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不论是规律性的语言还是‚陌生化‛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都有较高的价值,我们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不要错过。

三、真实教学,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状态:一种是以教师自己的设计为主,让学生跟在教师后面走;另一种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制订三维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好几种预设,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随时调整,达成教学目标。语文教学走向生本,就是让教学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朦胧走向清晰,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学,让课堂呈现真实的状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我们要问一问,学习这个文本,学生的原有基础是什么,哪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不需要我们再讲、再问;在这个学段学习这个文本,课标的要求有哪些,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困难,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误,哪些地方容易忽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初读课文后充分让学生谈感受,学生已经知道的、已有共识的就无需再纠缠。学生学习的潜力是很大的,千万不要把学生当‚零起点‛。再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把质疑贯穿始终,教学开始可以质疑,中间可以质疑,学完了还可以质疑。要鼓励学生提出‚真问题‛,千万不要‚为老师而发问‛——揣摩老师希望我们提什么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分清主次,努力在课堂上解决重要的问题。

我国的小学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形成一种教学模式,大致是‚初读——精读——总结‛,基本上没有跳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苏联‚《红领巾》教学法‛的框架。这种模式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较多考虑的是一般的阅读过程,较少考虑儿童的阅读心理和文本的个性,长期使用这种模式会让学生对阅读教学望而生厌。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突破这种模式,构建以学生自主探究的阅读模式?这种模式当然不止一 种。比如:

1.这篇课文我自己读懂了什么?

2.我还有什么问题不懂,需要跟大家讨论?(筛选出几个问题集中研读)3.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学些什么?(这一步更多地需要老师帮助)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师的任务是‚让学‛——‚他得学会让他们学‛。教师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课堂就成为学生发展的广阔天地。课堂上既要有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要减少那种低效的提问和讨论。教师‚该装傻时就装傻‛,教师‚示弱‛,是为了让学生‚逞强‛。像上面说的《花钟》第1自然段有许多有价值的语言现象,怎么教呢?一种是由教师提问和讲解,一个劲儿地‚灌‛给学生;另一种则是让学生慢慢读,细细想,自己去‚发现‛这段话的‚好处‛,然后交流,教师帮助他们总结,并试着用这种写法写一两种花。我觉得后一种更符合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最好采用‚先试后导‛、‚先学后教‛的方法,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尝试——探究——运用‛的过程。

一个真实的课堂,要重视学生的错误,并把错误看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五年级《人物描写一组》中有一则《临死前的严监生》。老师都知道严监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但让今天的小学生阅读,不少学生会认为严监生是个‚节约‛的人。有的老师为了防止学生出错,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严监生是个吝啬的人,然后让学生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样做得出结果是快了,学生自己并没有经历一个充分的认识过程。有一位老师先让孩子畅谈对严监生的看法,多数同学认为他很节约,也有个别同学认为他很小气。究竟是节约还是小气?这位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本上的导语,了解《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注意‚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个很有钱的人‛这句话;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想想一般人临死前会挂念什么,严监生却挂念什么;同时老师说明灯草在当时是不值钱的东西。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慢慢领悟到作者是借一茎灯草讽刺严监生的吝啬。末了,教师有引导学生把‚节约‛跟‚吝啬‛两个近义词作了比较。这位老师正是利用了错误这个资源,引导学生认识讽刺手法、掌握阅读方法、领悟词义差别,实现了一举多得。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心中有教案,眼中有学生‛,而不是不管学生的感受,一味按自己既定的设计教学实施。如果一个阶段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见好就收;如果学生还有弄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改变方法,努力达成目标。这是一个好教师应有的‚课感‛。真实教学是基于学生学习起点的教学,并不排斥教师的适度点拨和引导。促进学生发展的点拨和引导恰恰是教师教学智慧之所在。

四、顺势而导,用宽容的态度评价学生

日本现代教育家小原国芳认为:‚儿童是哲学家。……他们是真理的热爱者,疑问丛生,一个接一个,就像连珠炮。其中有异常宝贵的东西在闪耀,有无数神秘的萌芽。然而这些却被麻痹的、平庸的、愚蠢的大人即教师所践踏、压抑。‛教师要尊重儿童,平等地看待他们,努力去理解他们,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现代教师应有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在评价中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学的前辈斯霞老师曾经举过几个小学低年级学生习作的例子:

(1)昨天,有个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里来参观,法国阿姨是女的,我们请她坐小汽车。

(2)向日葵一天一天的长大了,有的比老师还高,有的比同学还高。

(3)……有一天,我下课的时候,到厕所里去小便,看见一个小朋友小便在外面了,我就对他说:‚以后不要小便在外面。‛

斯霞老师认为,这几个句子都有可以修改的地方,但是如果从学生角度看,孩子们的想法自有他们的道理,就可以尽量给予保留。(1)句中‚法国阿姨是女的‛斯霞老师本打算删去,但想到这是一年级的孩子写的,是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阿姨是女的‛的结论,也不容易,到了二年级,他就知道不需要说了,所以让它留着。(2)句是从孩子的眼里看去,向日葵有的长得高有的长得矮,跟老师、同学的高矮相仿,这是儿童特有的视角,需要保留。(3)句中‚小便在外面‛用语不规范,但意思大家看了都明白,也可以不改。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这就是前辈名师给我们的启迪。

对孩子的反馈评价要坚持热情鼓励,耐心辅导,哪怕是看似荒唐的问题,教师也要理解孩子,保护他们发问的积极性。教《三个儿子》时,有学生提出问题:‚一桶水很重,连妈妈都拎不动,一个孩子怎么拎得动?‛咋一看,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跟课文没有多大关系,有的老师可能会觉得学生无事生非,火冒三丈。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你说得对,一桶水妈妈拎不动,孩子也拎不动。(认同孩子的说法,绝没有居高临下的态度)这个孩子拎着水,也许只能走几步,就停下来歇息了。(沿着学生的思路,设想一种可能性)但是,他为什么还要帮妈妈去提呢?‛(话音一转,顺势而导)学生说他哪怕只能走几步,也可以让妈妈少累几步。(巧妙地把一个看似‚打横炮‛的问题回归到课文的主旨上来)这样的处理,既需要教师有尊重儿童的理念,又要有教学的机智,这种机智需要在实践中磨练。

提倡鼓励性评价不是无原则的溺爱或放任自流。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既要热情鼓励,耐心辅导,又要坚持标准,积极引导。在反馈评价上,肯定正确、激励自信,暴露错误、引发深思,揭示矛盾、引起争议,鼓励求异、寻求最佳,延时评价、形成悬念等,都是好的做法。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探讨相互砥砺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提倡感悟,但不是一味让学生去感悟老师感悟到的东西,而是在学生感悟到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点拨和提高;新课程的作文教学也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们教师要善于‚顺势而导‛,而不能‚拔苗助长‛。一个好的小学语文老师一定是不急不躁,循循善诱,慢慢地引领不懂事的孩子步入祖国语言文字的殿堂,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快乐,健康成长。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是费时不少、负担不轻、效率不高。语文教学走向生本,也许不能完全改变这种状况,但至少是向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跨出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讲演录[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4.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五篇:生本教育下语文教学

生本教育下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自从学校开展生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以来,在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指引下,我结合语文学科以及我校学生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

一、前置性作业

先学后教”的生本理念将学生的“先学”提到了重要的位置,教师会将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以前置作业的形式加以布置。我在引导学生课前完成前置作业时,着重要求学生做到“双学双疑”。

二、教师活动注重“四个精”

在生本课堂上老师是配角,起指导和辅导的作用,但配角的作用很大,配角应力求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生命本来的创作能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做到“四个精”。

第一,精心指导。老师要课前精心指导,做到学生准备的内容心中有数,尽量避免学生展示时出现错误知识点。尤其是语文知识面比较广,各种说法不一致,如果老师课前不做指导,有时学生讲解的知识错误过多或者重点不够突出,其他学生不信服,自然课堂听课效果不好。比如:学生搜集整理完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后,老师要检阅一遍,看看论证方法的命名方式是不是符合中考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上四种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而有些材料上还会出现“摆事实”或者 “引用论证”等,课前指导学生,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标准,使用权威材料,求这样在课前及时纠正,免得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不必要的争议。第二,精确评价。学生需要及时准确的鼓励,才能更加信心十足。在各小组展示之后,老师及时的给予肯定、表扬,让学生立即感受到付出后的成就感。然后在每周、每月进行阶段性评价,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缺点的评价,尽量在课后个别指导,含蓄委婉的指出,并且引导正确方向。老师的评价必须精确,恰到好处,才更好的激励学生,否则,适得其反。

第三,精准补漏。学生准备的材料,偶尔会出现错误或者缺少重要知识点,老师应及时精准地更正补充,查缺补漏。比如,在学习《茶馆》这一话剧时,学生就将“戏剧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这一重要知识点丢掉了,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适当加以强调。在研究鲁迅的时候,有的学生说鲁迅原名周树人,有的同学说原名叫周樟寿,这样的分歧,就需要老师来精准的解决问题。

第四,精当升华。将学生课堂展示的重要知识点,设置成精当的小测试题,这样必然督促学生课堂上认真参与,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加深记忆,将课堂的学习加以升华。

后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永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生本教育的理念深入课堂,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作为学习主角的学生“动”起来,课前做到“双学双疑”,课堂上做到“三展三比”;也要求作为学习配角的老师做更充分的准备,每个环节做到“精”!

下载关于生本语文教学的两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生本语文教学的两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走向生本(精选5篇)

    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现代教学论认为,构成教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对这四个要素之间关系的认识,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国的......

    关于生本课堂的几点思考

    关于生本课堂的几点思考 随着“生本课堂”理念的不断推行,很多学校进行试点改革,但成效不大。我想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一些教师对“生本课堂”的理解比较浅显,把“......

    生本教育的思考

    对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2012年4月27-29日,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班在海南省海口市海甸景山学校举行。市教育局组织部分市直学校校长和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这次会......

    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本教育初探

    艺术教育是打开孩子灵性的钥匙 ——浅谈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左玲 单位:沧县姚官屯乡豆店小学 摘要: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

    语文教学走向生本——沈大安

    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沈大安 现代教学论认为,构成教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对这四个要素之间关系的认识,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也会直接影响......

    生本教学心得体会

    生本教学心得体会 9月11日 今天是个非常有意义的日子,因为今天我将正式全面实施生本教学课堂。这一天的到来经历了许多。今年的8月19日,我坏着一颗忐忑和兴奋的心情来到了广州......

    生本教学心得体会

    初识生本课堂 snail 好学的人总能吃苦,我们也是,一听说杨凤秀老师下午有课,我们午饭后就赶了过去,下午是满满的两堂语文课,前后分别夹了一节写字和数学课。下午的课真是精彩,两位......

    生本教学设计

    约分(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85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