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本语文教案举例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1
1.学习作者生动贴切地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技巧。2.通过阅读品味语言内涵、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3.理解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敬仰之情。
语言技巧及作者对老师的情感
领悟作者对老师的情感
1.阅读法、2.讨论法、3.质疑问答法、4.讲授法
一、前置作业
1、阅读课文对照注解学习理解和掌握的词语.2、文中刻画的老师怎样的形象?
3、你喜欢文中的老师吗?
4、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这样刻画有什么好处?
5、阅读后你最喜欢的地方是什么?
6、阅读后你最讨厌的地方是什么?
7、从写作的角度看先生的观点是什么?
8、从阅读的角度看先生的观点是什么?
9、学习后对今天的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启发?
二、课堂活动
1、复习提问、导入
2、小组汇报/学生成果展示
① 按前置作业内容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② 根据学生汇报、展示情况归纳表现突出的人或要点 ③ 结合突出问题展开讨论、质疑
3、堂上讨论、质疑
① 归纳讨论要点 ② 提炼突出问题 ③ 找到疑难问题 ④ 讨论热点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⑤ 学生提出问题
写作练习:对你所熟悉的人物进行形象刻画
4、教师示范、指导、点评
① 点评各组或个人学习成果 ② 讲解要点:
1)人物形象刻画方法——先抑后扬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让学生找到重点段落分析
2)语言特点:简洁朴实中透着耐人寻味的隽永,幽默风趣中含蓄蕴藉的深情。
让学生找到有关段落分析体会这一特点
③讲解难点:
1)对阅读的启发
从写作角度看,须懂得“割爱”的道理,让文字精练,内涵丰厚。
2)对写作的启发
从阅读角度看,则须懂得品味语言内涵,发掘作者浓缩再文字中的感情或道理。同时,品味文章语言要立足于全文的整体把握,还要善于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
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5、拓展练习
① 阅读鲁迅的《藤野先生》与本文进行对比 ② 结合自己对老师的情感,谈如何尊敬老师
1、练习对人物的形象刻画
2、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3、对比练习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2 1.学习作者生动贴切地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技巧。
2.通过阅读品味语言内涵、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
3.理解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敬仰之情。
语言技巧及作者对老师的情感
领悟作者对老师的情感
1.阅读法、2.讨论法、3.质疑问答法、4.讲授法
一、前置作业
1、P75基礎練習一.2、P75基礎練習二
3、你喜欢什么樣的老師老师?
4、現在的老師和文中的老師有區別嗎?如果有區別在哪里?
5、完成p75思考討論一、二、三、四
6、閱讀魯迅的《藤野先生》進行對比練習
7、阅读后你最喜欢的地方是什么?
8、阅读后你最讨厌的地方是什么?
二、课堂活动
1、复习提问、导入
2、小组汇报/学生成果展示
① 按前置作业内容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② 根据学生汇报、展示情况归纳表现突出的人或要点 ③ 结合突出问题展开讨论、质疑
3、堂上讨论、质疑
① 归纳讨论要点 ② 提炼突出问题 ③ 找到疑难问题 ④ 讨论热点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⑤ 学生提出问题
4、教师示范、指导、点评
① 点评各组或个人学习成果 ② 讲解要点:
1)有關句子的言外之意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让学生找到重点段落分析,分析不準確的老師明確
2)從學過的課文找先抑后揚的寫法,體會著一些發的作用。
让学生回憶所學課文分析体会这一特点 老师明确:《丑石》、,《母雞》。這種寫法,符合認識過程,也利于興起感情的波瀾,使所要“揚”的方面更加突出。
③讲解难点:
1)p75思考討論二
一是當局輕視過問課,二是徐先生教學非常認真(結合當前學生不重視語文學習的情況)2)p75思考討論三 3)p75思考討論四
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5、拓展练习
《藤野先生》与本文进行对比
1)主題: 2)材料: 3)結構: 4)語言:
1、閱讀能力的提高
2、分析能力的提高
3、體驗師生情感
4、阅读《幸福的计算法》
练习冊
第二篇:生本教案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课前任务:
学生:自己看书完成预习题卡。
教师:把学生在预习题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哪些同学哪道题出现了错误,把名字记下来。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会用量角器量角,会正确读出所量角的度数。
二、预习题卡
三、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是角的度量(板书课题),课前我们都预习了,你觉得你学会了吗? 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解决疑问
同学们做的预习老师都看过了,有的同学有错误,有的同学还有一些疑问,有错误的,不会的知识一会儿可以请教其他同学,不但要把错误改过来,还要真正地弄明白。组长同学注意,如果你们组的哪个同学有不会的,希望你能耐心的给他讲一讲,让他真正弄明白,千万别把问题留到检测里。
教师巡视,深入到每一组里,听听组长讲得明白不明白;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三个环节: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你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问题吗?课前,老师把同学们预习题里的一些共性问题都拍了下来,我们一起看看,错在哪里了。
(1)点对点,线对边,再看角的另一边。
看一个角是多少度,主要要看角开口的方向,及量角器上所对的零度刻度线的位置,分析选择内圈还是外圈的度数读出。
(2)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
(3)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多少度,要先看钟面上一个大格是多少度,然后再计算。第四个环节:当堂检测。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是一节操作性比较强的课,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技能,根据小学生动作协调性不强、对角的抽象思维不够深刻、空间想象能力不高的特点,学会动手式的读成为这一节课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在学生自学认识量角器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量角,通过使用量角器进一步认识量角器,通过小组交流汇报量得的角度,在不断调整提高测量精确度中引导学生感悟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意识。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觉得今后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要讲求针对性、提高性和巩固性,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找共性问题,交流部分,学生生提出“什么时候读量角器内、外圈上的数字?”时,我没有抓住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机遇,而把问题留到后面找30°、45°、60°、90°、120°的角时解决,这样处理不够恰当,如果马上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就能顺利解决区分量角时从哪一边的0°刻度线读起的教学难点,而不要留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显性目标,还应关注隐性目标,注意数学思想,数学思考,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度量角的方法并不是只有使用量角器一种,本课的开始还应该增加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度量角,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三)课堂教学要灵动有效。面对课堂生成要灵活处理,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要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打乱你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程序。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课前任务:
学生:自己看书完成预习题卡。
教师:把学生在预习题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哪些同学哪道题出现了错误,把名字记下来。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商的最高位的书写位置,明白个位商0的道理。
二、预习题卡
三、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是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板书课题),课前我们都预习了,你觉得你学会了吗? 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解决疑问
同学们做的预习老师都看过了,有的同学有错误,有的同学还有一些疑问,有错误的,不会的知识一会儿可以请教其他同学,不但要把错误改过来,还要真正地弄明白。组长同学注意,如果你们组的哪个同学有不会的,希望你能耐心的给他讲一讲,让他真正弄明白,千万别把问题留到检测里。
教师巡视,深入到每一组里,听听组长讲得明白不明白;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三个环节: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你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问题吗?课前,老师把同学们预习题里的一些共性问题都拍了下来,我们一起看看,错在哪里了。
相同的道理我们看第2小题。(2)当商不够商1的时候怎么办?
第四个环节:当堂检测。
反思:
第一:大胆、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这节课中,由于自己过于“一板一眼”地使用教材,致使学生有好的试商、调商的方法,而没有及时地让学生展示、总结。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使我意识到,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感觉本节课的容量较大,我们采用先学后教来进行,让学生充分的尝试,经过探究,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这样再经过练习巩固几种方法,掌握方法,在巩固中选择最优的方法。
第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环境,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给多大空间,学生的发展空间可能就有多大。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个性、有利于学生交流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舞台上尽情展示自我,吸取他人的精华,获取知识。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创设让学生自己探究的环境,通过生生交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参与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又怎么能轻易忘记呢?所以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多么重要。感觉本节课我还没有充分的放手给学生,当学生出现了问题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契机,而是着急的站出来,给学生的空间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深钻研,勤动脑,为学生更好的服务
针对出现的问题,我和我们组的老师进行研讨,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1、强化口算。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口算,由此可见,加强口算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落实在平时的每节课中。“磨刀不误砍柴功”,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每天花上3分钟进行几组口算练习是必要的,只要坚持,相信学生的口算能力就会明显提高。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一方面,为学生计算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另一方面,学生已经有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基础,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笔算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算理理解。
3、适当增加关于计算的训练量。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计算训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课前任务:
学生:自己看书完成预习题卡。
教师:把学生在预习题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哪些同学哪道题出现了错误,把名字记下来。
一、教学重难点:
理解梯形的分类、概念及特征。画出梯形的高。
二、预习题卡
三、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是梯形(板书课题),课前我们都预习了,你觉得你学会了吗? 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解决疑问
同学们做的预习老师都看过了,有的同学有错误,有的同学还有一些疑问,有错误的,不会的知识一会儿可以请教其他同学,不但要把错误改过来,还要真正地弄明白。组长同学注意,如果你们组的哪个同学有不会的,希望你能耐心的给他讲一讲,让他真正弄明白,千万别把问题留到检测里。
教师巡视,深入到每一组里,听听组长讲得明白不明白;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三个环节: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你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问题吗?课前,老师把同学们预习题里的一些共性问题都拍了下来,我们一起看看,错在哪里了。
1、梯形的高只有一条吗?
不是的,梯形的高有无数条。我们所做的连接梯形上下底的垂直线段都是梯形的高。
2、怎么区分梯形的上下底。第四个环节:当堂检测。
反思:
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任务,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使大家在比较中反省自己的不足,吸收别人的长处,获得深入的启发,发挥自己的潜能,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都要为此作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个体学习是合作有效开展的前提。石本无光,相击而发出光,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个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但是在独立基础上合作交流,通过思维的碰撞,相互启发,启迪智慧,不断开拓创新。据国外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结果得到:通过讲授法教学,若干年后还保留的知识占5%,而通过合作交流学习获得的知识,若干年后还保留50%。与讲授法相比,整整提高了10倍,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据,在上面的两个案例的对比教学中,我们看到,合作交流的优势不仅仅停留在知识量的保留上。
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团体成员间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大纲中指出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的开放题,给学生提供探索契机,这里教师就设计了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剪一个等腰梯形,将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外部操作过程中,对知识加以内化,由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思维。同时又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突发灵感,产生创新,这就出现了对折剪一刀的壮举。虽然教法一也让学生进行了操作,但学生是无意识的操作,增加的只是技能。而教法二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发现的乐趣这种体验来自个体探究对好奇心的满足,操作对动手欲的满足,发现对求知欲的满足。
《优化—沏茶问题》教学设计
课前任务:
学生:自己看书完成预习题卡。
教师:把学生在预习题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哪些同学哪道题出现了错误,把名字记下来。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难点: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二、预习题卡
三、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是沏茶问题(板书课题),课前我们都预习了,你觉得你学会了吗? 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解决疑问
同学们做的预习老师都看过了,有的同学有错误,有的同学还有一些疑问,有错误的,不会的知识一会儿可以请教其他同学,不但要把错误改过来,还要真正地弄明白。组长同学注意,如果你们组的哪个同学有不会的,希望你能耐心的给他讲一讲,让他真正弄明白,千万别把问题留到检测里。
教师巡视,深入到每一组里,听听组长讲得明白不明白;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三个环节: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你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问题吗?课前,老师把同学们预习题里的一些共性问题都拍了下来,我们一起看看,错在哪里了。
1、沏茶的顺序是怎样的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
2、哪些工作可以同时做?
3、设计方案,流程图需要有什么。主要事件,所需时间 第四个环节:当堂检测。
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数学广角》安排了“沏茶”“烙饼”、、两个例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标准》指出:“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我渗透了一下理念:
1、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操作实践 《课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本节课我设计了预习题卡,再让学生在交流探索中查漏补缺。这一环节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来,在操作中感知,在实践中升华。
2、解放学生的口,让学生畅所欲言
上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再全班交流,这一环节实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它既是生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形成条理化,规律化的知识结构。
第三篇:生本教案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5.6自然段。
2.通过入情入境朗读、抓空白想象、抓关键词句品位,感受海伦·凯勒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3.阅读海伦·凯勒的名言、资料以及其他身残志坚人物的故事和名言,深入领会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4.初步了解“引号”的用法。
教学重点:
走进海伦的内心世界,体验海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接受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面对生活。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谈谈自己当一回“盲人”的感受。
二、课文感悟:读了课文,你认为海伦.凯勒是个怎样的人?
三、交流有关海伦.凯勒的名言或资料。
四、拓展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身残志坚人物的故事?
五、总结
第四篇:生本教育语文教学论文
生本教育教学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何增智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守卫本土是动物的本能,这成了有思想的人类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冯宛贞》率众痛击英法联军,激起民族万丈豪情;《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
教材中礼赞对党、对革命事业、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渝的内容也不少。“无名战士”不惜牺牲宝贵生命珍藏七根火柴,因为红军大部队正遭遇着恶劣环境的挑战,党更需要保存火种(《七根火柴》)。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党的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生命的意义》则更激发青少年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的永恒实在意义。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魂》中小姑娘牺牲自己利益制止了一场野蛮的冲突,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客体融而为一,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学习《晋祠》,学生深深陶醉于祖国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此时教师出这样一个训练题:由对周柏唐槐的描写展开想象,写成抒情散文片断。学生思路大开,有的想到古老的中华民族虽经沧桑却生机勃发,有的想到老年人饱经风霜又焕发青春,都很精彩。学了《窗》后,学生无不认为不临窗病友冷漠、自私、忘恩负义、见死不救的性格可鄙。于是在续文中让他转化,醒悟过来后继续给其他病友带来欢乐;还有的同学颇有心计地让他饱受精神折磨,从中体现了豁达、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审美取向。
三、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以往的教师节,学校都要要求学生向老师献一点爱心,亲自制作个小礼品什么的。今年,我们组织教师节演讲会。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弘扬尊师重教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实际的作法。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值得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
第五篇: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沈大安
现代教学论认为,构成教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对这四个要素之间关系的认识,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国的教学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承,容易成为以教学内容为本;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成为以教师为本。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强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是一个突出的现象。
发展是硬道理。教育的硬道理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的过程不是教师灌输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课堂不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教学不能以教师的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不应该让学生成为帮助教师完成预定设计的‚配角‛。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利用学习环境,自主建构,实现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尊重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怎么学的,寻求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
一、转换角色,从学生的立场读好文本
文本解读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师解读文本最好能经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过程,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站在儿童的视角读文本,考虑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情感诉求: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哪些地方是他们自己可以读懂的,可能会有哪些读不懂?哪些地方他们会觉得有趣,哪些地方会受到感动?可能产生哪些多元解读,又可能发生怎样的理解错误?怎样让孩子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等等。
《三个儿子》是一个俄罗斯儿童故事,讲的是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沉甸甸的水桶回家,这时迎面来了她们的三个孩子,一个翻着跟头,一个唱着歌,另一个接过妈妈手里的水桶提着走了。一个妈妈问在一旁看的老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老爷爷说:‚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这篇课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老爷爷说的这句话上,教材也通过‚学习伙伴‛提出了一个问题:‚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从教师的角度看,我们会觉得答案十分简单。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二年级孩子会怎么读这篇课文?他们会怎么理解这个句子?我在听课中记下了孩子们的一些说法:
——‚老爷爷年纪大了,眼睛花了,没有看清楚。‛
——‚从课本的插图看,老爷爷走在后面,他只看见一个孩子。‛ ——‚老爷爷的说法不对。在妈妈累的时候,翻个跟头给妈妈看,唱个歌给妈妈听,都是好的。‛
一个班有几十个孩子,在语文学习中,孩子们的视角、阅读经验、认识能力都会跟我们教师有差异。正确估计他们的现实发展水平,我们的教学才能针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引导他们阅读、思考,掌握阅读策略,形成阅读能力。可惜在很多时候,学生的这种现实发展水平被忽视,只是让学生按着教师预设的思路去学习,得出跟教师‚一致‛的结论,便认为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时刻不能忘记的是我们面对的是6—12 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他们,或强制牵引着他们向前。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的名著《爱弥儿》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特有的想法、看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想法、看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想法、看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文化水平在提高,有的老师对文本的解读相当深刻和独到,但如果教学时要求学生也要达到跟自己一样的认识水平,恐怕就不恰当了。儿童就该有童心,就该保持着童真童趣,无忧无虑,似懂非懂,不能过于‚早熟‛,教师也不应去做‚催熟‛的蠢事。不久前看到一节五年级的语文活动课实录,主题是‚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诗词中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觉得这节课从主题到一部分语言材料都有成人化的倾向,属于‚儿童不宜‛。小学语文教学贵在符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能够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由于儿童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可能跟老师完全一致,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有的是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也有确实是理解的错误,我们可以根据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预设不同的对策,并在课堂中按学生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教学《三个儿子》,当有学生说‚在妈妈累的时候,翻个跟头给妈妈看,唱个歌给妈妈听,都是好的‛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是的,在妈妈累的时候,翻个跟头给妈妈看,唱个歌给妈妈听,都是好的。不过,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第8自然段,想想在‘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的时候,妈妈最需要的是什么?三个孩子中哪一个的做法最好?‛通过重新阅读和讨论,孩子们认为这时候妈妈最需要的是有人帮她提水。第三个儿子这样做了,是个好儿子。还有学生认为,如果那两个翻跟头、唱歌的儿子能帮妈妈提水,也是好儿子。这位老师既尊重学生的已有认识,也巧妙点拨,帮助学生在认识和情感上有发展,表现出很高的教学智慧。
二、关注价值,为学生发展选好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有一个特点,就是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对教材作二度开发。大体上说,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什么或不教什么,但具体做起来却并不那么简单。我们要细细思考,这个教材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这种‚价值‛,可以从人文熏陶和语言习得两方面去考虑。
课文《检阅》中‚这个小伙子‛和‚这些小伙子‛都棒,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我们究竟是以‚这个小伙子‛为重点,还是以‚这些小伙子‛为重点?我发现老师们的处理各不相同:有的详讲‚这个小伙子‛,略讲‚这些小伙子‛;有的略讲‚这个小伙子‛,详讲‚这些小伙子‛;还有的干脆平分秋色。‚这个小伙子‛博莱克是个左腿截肢的孩子,他经过刻苦锻炼,终于和全队保持一致,接受检阅,他的自强不息精神对学生无疑是有价值的。但从课文的详略和作者的倾向看,‚这些小伙子‛信任同学、尊重残疾人的精神教育价值更大。我觉得这篇课文最值得细读的是‚这些小伙子‛的想法:
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
这样5个连续问句,学生不容易读好,更重要的是这5个问题提供了孩子们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事当前,我们要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这种角色的转换,会有利于很多问题的解决,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学生学会了这种思维方式,对处理人际关系,在未来社会里立足、生存和发展是很有用的。
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语言现象作为教学内容?我以为有两种语言现象特别值得关注:一种是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一种是‚陌生化‛的语言现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规律的语言比比皆是,却需要我们留心去发现。《花钟》的第1自然段如果让学生细细品味,可以学到汉语表达方式的许多规律: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花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这一段除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的观察角度、多样化的表达方法,仅就‚时间‛的写法来说,就有几点值得学生注意:一是按时间顺序写,这才便于读者想象成‚花钟‛的开放;二是用上了‚左右‛,使表达更加准确,而且有的加上‚左右‛,有的不加‚左右‛,避免了累赘重复;三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位臵有变化。这第三点看似平常,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却很有价值,因为它体现了汉语中时间状语位臵的一般规律——或在句首,或在句中。
‚陌生化‛的语言是指我们平时比较少见的表达方法,它们较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慈母情深》中有一个语段: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延伸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个语段的写法跟我们平时习惯的表达方法不同,既有排比,又有倒装,好像电影的一段慢动作,表现了‚我‛感受到的母亲劳动条件的恶劣、工作的劳累,生活重压下母亲的疲惫、迟钝、衰老……如果细细品味,学生可以学到怎样用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不论是规律性的语言还是‚陌生化‛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都有较高的价值,我们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不要错过。
三、真实教学,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状态:一种是以教师自己的设计为主,让学生跟在教师后面走;另一种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制订三维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好几种预设,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随时调整,达成教学目标。语文教学走向生本,就是让教学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朦胧走向清晰,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学,让课堂呈现真实的状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我们要问一问,学习这个文本,学生的原有基础是什么,哪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不需要我们再讲、再问;在这个学段学习这个文本,课标的要求有哪些,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困难,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误,哪些地方容易忽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初读课文后充分让学生谈感受,学生已经知道的、已有共识的就无需再纠缠。学生学习的潜力是很大的,千万不要把学生当‚零起点‛。再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把质疑贯穿始终,教学开始可以质疑,中间可以质疑,学完了还可以质疑。要鼓励学生提出‚真问题‛,千万不要‚为老师而发问‛——揣摩老师希望我们提什么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分清主次,努力在课堂上解决重要的问题。
我国的小学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形成一种教学模式,大致是‚初读——精读——总结‛,基本上没有跳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苏联‚《红领巾》教学法‛的框架。这种模式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较多考虑的是一般的阅读过程,较少考虑儿童的阅读心理和文本的个性,长期使用这种模式会让学生对阅读教学望而生厌。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突破这种模式,构建以学生自主探究的阅读模式?这种模式当然不止一 种。比如:
1.这篇课文我自己读懂了什么?
2.我还有什么问题不懂,需要跟大家讨论?(筛选出几个问题集中研读)3.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学些什么?(这一步更多地需要老师帮助)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师的任务是‚让学‛——‚他得学会让他们学‛。教师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课堂就成为学生发展的广阔天地。课堂上既要有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要减少那种低效的提问和讨论。教师‚该装傻时就装傻‛,教师‚示弱‛,是为了让学生‚逞强‛。像上面说的《花钟》第1自然段有许多有价值的语言现象,怎么教呢?一种是由教师提问和讲解,一个劲儿地‚灌‛给学生;另一种则是让学生慢慢读,细细想,自己去‚发现‛这段话的‚好处‛,然后交流,教师帮助他们总结,并试着用这种写法写一两种花。我觉得后一种更符合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最好采用‚先试后导‛、‚先学后教‛的方法,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尝试——探究——运用‛的过程。
一个真实的课堂,要重视学生的错误,并把错误看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五年级《人物描写一组》中有一则《临死前的严监生》。老师都知道严监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但让今天的小学生阅读,不少学生会认为严监生是个‚节约‛的人。有的老师为了防止学生出错,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严监生是个吝啬的人,然后让学生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样做得出结果是快了,学生自己并没有经历一个充分的认识过程。有一位老师先让孩子畅谈对严监生的看法,多数同学认为他很节约,也有个别同学认为他很小气。究竟是节约还是小气?这位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本上的导语,了解《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注意‚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个很有钱的人‛这句话;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想想一般人临死前会挂念什么,严监生却挂念什么;同时老师说明灯草在当时是不值钱的东西。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慢慢领悟到作者是借一茎灯草讽刺严监生的吝啬。末了,教师有引导学生把‚节约‛跟‚吝啬‛两个近义词作了比较。这位老师正是利用了错误这个资源,引导学生认识讽刺手法、掌握阅读方法、领悟词义差别,实现了一举多得。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心中有教案,眼中有学生‛,而不是不管学生的感受,一味按自己既定的设计教学实施。如果一个阶段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见好就收;如果学生还有弄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改变方法,努力达成目标。这是一个好教师应有的‚课感‛。真实教学是基于学生学习起点的教学,并不排斥教师的适度点拨和引导。促进学生发展的点拨和引导恰恰是教师教学智慧之所在。
四、顺势而导,用宽容的态度评价学生
日本现代教育家小原国芳认为:‚儿童是哲学家。……他们是真理的热爱者,疑问丛生,一个接一个,就像连珠炮。其中有异常宝贵的东西在闪耀,有无数神秘的萌芽。然而这些却被麻痹的、平庸的、愚蠢的大人即教师所践踏、压抑。‛教师要尊重儿童,平等地看待他们,努力去理解他们,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现代教师应有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在评价中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学的前辈斯霞老师曾经举过几个小学低年级学生习作的例子:
(1)昨天,有个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里来参观,法国阿姨是女的,我们请她坐小汽车。
(2)向日葵一天一天的长大了,有的比老师还高,有的比同学还高。
(3)……有一天,我下课的时候,到厕所里去小便,看见一个小朋友小便在外面了,我就对他说:‚以后不要小便在外面。‛
斯霞老师认为,这几个句子都有可以修改的地方,但是如果从学生角度看,孩子们的想法自有他们的道理,就可以尽量给予保留。(1)句中‚法国阿姨是女的‛斯霞老师本打算删去,但想到这是一年级的孩子写的,是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阿姨是女的‛的结论,也不容易,到了二年级,他就知道不需要说了,所以让它留着。(2)句是从孩子的眼里看去,向日葵有的长得高有的长得矮,跟老师、同学的高矮相仿,这是儿童特有的视角,需要保留。(3)句中‚小便在外面‛用语不规范,但意思大家看了都明白,也可以不改。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这就是前辈名师给我们的启迪。
对孩子的反馈评价要坚持热情鼓励,耐心辅导,哪怕是看似荒唐的问题,教师也要理解孩子,保护他们发问的积极性。教《三个儿子》时,有学生提出问题:‚一桶水很重,连妈妈都拎不动,一个孩子怎么拎得动?‛咋一看,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跟课文没有多大关系,有的老师可能会觉得学生无事生非,火冒三丈。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你说得对,一桶水妈妈拎不动,孩子也拎不动。(认同孩子的说法,绝没有居高临下的态度)这个孩子拎着水,也许只能走几步,就停下来歇息了。(沿着学生的思路,设想一种可能性)但是,他为什么还要帮妈妈去提呢?‛(话音一转,顺势而导)学生说他哪怕只能走几步,也可以让妈妈少累几步。(巧妙地把一个看似‚打横炮‛的问题回归到课文的主旨上来)这样的处理,既需要教师有尊重儿童的理念,又要有教学的机智,这种机智需要在实践中磨练。
提倡鼓励性评价不是无原则的溺爱或放任自流。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既要热情鼓励,耐心辅导,又要坚持标准,积极引导。在反馈评价上,肯定正确、激励自信,暴露错误、引发深思,揭示矛盾、引起争议,鼓励求异、寻求最佳,延时评价、形成悬念等,都是好的做法。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探讨相互砥砺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提倡感悟,但不是一味让学生去感悟老师感悟到的东西,而是在学生感悟到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点拨和提高;新课程的作文教学也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们教师要善于‚顺势而导‛,而不能‚拔苗助长‛。一个好的小学语文老师一定是不急不躁,循循善诱,慢慢地引领不懂事的孩子步入祖国语言文字的殿堂,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快乐,健康成长。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是费时不少、负担不轻、效率不高。语文教学走向生本,也许不能完全改变这种状况,但至少是向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跨出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讲演录[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4.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