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走向生本(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2:0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走向生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第一篇: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现代教学论认为,构成教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对这四个要素之间关系的认识,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国的教学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承,容易成为以教学内容为本;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成为以教师为本。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强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是一个突出的现象。

发展是硬道理。教育的硬道理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的过程不是教师灌输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课堂不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教学不能以教师的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不应该让学生成为帮助教师完成预定设计的“配角”。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利用学习环境,自主建构,实现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尊重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怎么学的,寻求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

一、转换角色,从学生的立场读好文本

文本解读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师解读文本最好能经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过程,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站在儿童的视角读文本,考虑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情感诉求: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哪些地方是他们自己可以读懂的,可能会有哪些读不懂?哪些地方他们会觉得有趣,哪些地方会受到感动?可能产生哪些多元解读,又可能发生怎样的理解错误?怎样让孩子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等等。

由于儿童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可能跟老师完全一致,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有的是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也有确实是理解的错误,我们可以根据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预设不同的对策,并在课堂中按学生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

二、关注价值,为学生发展选好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有一个特点,就是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对教材作二度开发。大体上说,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什么或不教什么,但具体做起来却并不那么简单。我们要细细思考,这个教材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这种“价值”,可以从人文熏陶和语言习得两方面去考虑。不论是规律性的语言还是“陌生化”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都有较高的价值,我们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不要错过。

三、真实教学,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状态:一种是以教师自己的设计为主,让学生跟在教师后面走;另一种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制订三维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好几种预设,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随时调整,达成教学目标。语文教学走向生本,就是让教学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朦胧走向清晰,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学,让课堂呈现真实的状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我们要问一问,学习这个文本,学生的原有基础是什么,哪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不需要我们再讲、再问;在这个学段学习这个文本,课标的要求有哪些,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困难,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误,哪些地方容易忽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初读课文后充分让学生谈感受,学生已经知道的、已有共识的就无需再纠缠。学生学习的潜力是很大的,千万不要把学生当“零起点”。再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把质疑贯穿始终,教学开始可以质疑,中间可以质疑,学完了还可以质疑。要鼓励学生提出“真问题”,千万不要“为老师而发问”——揣摩老师希望我们提什么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分清主次,努力在课堂上解决重要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心中有教案,眼中有学生”,而不是不管学生的感受,一味按自己既定的设计教学实施。如果一个阶段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见好就收;如果学生还有弄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改变方法,努力达成目标。这是一个好教师应有的“课感”。真实教学是基于学生学习起点的教学,并不排斥教师的适度点拨和引导。促进学生发展的点拨和引导恰恰是教师教学智慧之所在。

四、顺势而导,用宽容的态度评价学生

教师要尊重儿童,平等地看待他们,努力去理解他们,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现代教师应有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在评价中显得尤为重要。提倡鼓励性评价不是无原则的溺爱或放任自流。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既要热情鼓励,耐心辅导,又要坚持标准,积极引导。在反馈评价上,肯定正确、激励自信,暴露错误、引发深思,揭示矛盾、引起争议,鼓励求异、寻求最佳,延时评价、形成悬念等,都是好的做法。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探讨相互砥砺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提倡感悟,不是一味让学生去感悟老师感悟到的东西,而是在学生感悟到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点拨和提高;新课程的作文教学也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师要善于“顺势而导”,而不能“拔苗助长”。一个好的小学语文老师一定是不急不躁,循循善诱,慢慢地引领不懂事的孩子步入祖国语言文字的殿堂,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快乐,健康成长。语文教学走向生本,也许不能完全改变这种状况,但至少是向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跨出了一大步。

第二篇: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沈大安

现代教学论认为,构成教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对这四个要素之间关系的认识,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国的教学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承,容易成为以教学内容为本;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成为以教师为本。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强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是一个突出的现象。

发展是硬道理。教育的硬道理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的过程不是教师灌输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课堂不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教学不能以教师的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不应该让学生成为帮助教师完成预定设计的‚配角‛。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利用学习环境,自主建构,实现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尊重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怎么学的,寻求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

一、转换角色,从学生的立场读好文本

文本解读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师解读文本最好能经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过程,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站在儿童的视角读文本,考虑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情感诉求: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哪些地方是他们自己可以读懂的,可能会有哪些读不懂?哪些地方他们会觉得有趣,哪些地方会受到感动?可能产生哪些多元解读,又可能发生怎样的理解错误?怎样让孩子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等等。

《三个儿子》是一个俄罗斯儿童故事,讲的是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沉甸甸的水桶回家,这时迎面来了她们的三个孩子,一个翻着跟头,一个唱着歌,另一个接过妈妈手里的水桶提着走了。一个妈妈问在一旁看的老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老爷爷说:‚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这篇课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老爷爷说的这句话上,教材也通过‚学习伙伴‛提出了一个问题:‚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从教师的角度看,我们会觉得答案十分简单。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二年级孩子会怎么读这篇课文?他们会怎么理解这个句子?我在听课中记下了孩子们的一些说法:

——‚老爷爷年纪大了,眼睛花了,没有看清楚。‛

——‚从课本的插图看,老爷爷走在后面,他只看见一个孩子。‛ ——‚老爷爷的说法不对。在妈妈累的时候,翻个跟头给妈妈看,唱个歌给妈妈听,都是好的。‛

一个班有几十个孩子,在语文学习中,孩子们的视角、阅读经验、认识能力都会跟我们教师有差异。正确估计他们的现实发展水平,我们的教学才能针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引导他们阅读、思考,掌握阅读策略,形成阅读能力。可惜在很多时候,学生的这种现实发展水平被忽视,只是让学生按着教师预设的思路去学习,得出跟教师‚一致‛的结论,便认为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时刻不能忘记的是我们面对的是6—12 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他们,或强制牵引着他们向前。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的名著《爱弥儿》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特有的想法、看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想法、看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想法、看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文化水平在提高,有的老师对文本的解读相当深刻和独到,但如果教学时要求学生也要达到跟自己一样的认识水平,恐怕就不恰当了。儿童就该有童心,就该保持着童真童趣,无忧无虑,似懂非懂,不能过于‚早熟‛,教师也不应去做‚催熟‛的蠢事。不久前看到一节五年级的语文活动课实录,主题是‚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诗词中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觉得这节课从主题到一部分语言材料都有成人化的倾向,属于‚儿童不宜‛。小学语文教学贵在符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能够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由于儿童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可能跟老师完全一致,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有的是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也有确实是理解的错误,我们可以根据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预设不同的对策,并在课堂中按学生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教学《三个儿子》,当有学生说‚在妈妈累的时候,翻个跟头给妈妈看,唱个歌给妈妈听,都是好的‛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是的,在妈妈累的时候,翻个跟头给妈妈看,唱个歌给妈妈听,都是好的。不过,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第8自然段,想想在‘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的时候,妈妈最需要的是什么?三个孩子中哪一个的做法最好?‛通过重新阅读和讨论,孩子们认为这时候妈妈最需要的是有人帮她提水。第三个儿子这样做了,是个好儿子。还有学生认为,如果那两个翻跟头、唱歌的儿子能帮妈妈提水,也是好儿子。这位老师既尊重学生的已有认识,也巧妙点拨,帮助学生在认识和情感上有发展,表现出很高的教学智慧。

二、关注价值,为学生发展选好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有一个特点,就是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对教材作二度开发。大体上说,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什么或不教什么,但具体做起来却并不那么简单。我们要细细思考,这个教材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这种‚价值‛,可以从人文熏陶和语言习得两方面去考虑。

课文《检阅》中‚这个小伙子‛和‚这些小伙子‛都棒,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我们究竟是以‚这个小伙子‛为重点,还是以‚这些小伙子‛为重点?我发现老师们的处理各不相同:有的详讲‚这个小伙子‛,略讲‚这些小伙子‛;有的略讲‚这个小伙子‛,详讲‚这些小伙子‛;还有的干脆平分秋色。‚这个小伙子‛博莱克是个左腿截肢的孩子,他经过刻苦锻炼,终于和全队保持一致,接受检阅,他的自强不息精神对学生无疑是有价值的。但从课文的详略和作者的倾向看,‚这些小伙子‛信任同学、尊重残疾人的精神教育价值更大。我觉得这篇课文最值得细读的是‚这些小伙子‛的想法:

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

这样5个连续问句,学生不容易读好,更重要的是这5个问题提供了孩子们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事当前,我们要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这种角色的转换,会有利于很多问题的解决,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学生学会了这种思维方式,对处理人际关系,在未来社会里立足、生存和发展是很有用的。

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语言现象作为教学内容?我以为有两种语言现象特别值得关注:一种是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一种是‚陌生化‛的语言现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规律的语言比比皆是,却需要我们留心去发现。《花钟》的第1自然段如果让学生细细品味,可以学到汉语表达方式的许多规律: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花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这一段除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的观察角度、多样化的表达方法,仅就‚时间‛的写法来说,就有几点值得学生注意:一是按时间顺序写,这才便于读者想象成‚花钟‛的开放;二是用上了‚左右‛,使表达更加准确,而且有的加上‚左右‛,有的不加‚左右‛,避免了累赘重复;三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位臵有变化。这第三点看似平常,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却很有价值,因为它体现了汉语中时间状语位臵的一般规律——或在句首,或在句中。

‚陌生化‛的语言是指我们平时比较少见的表达方法,它们较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慈母情深》中有一个语段: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延伸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个语段的写法跟我们平时习惯的表达方法不同,既有排比,又有倒装,好像电影的一段慢动作,表现了‚我‛感受到的母亲劳动条件的恶劣、工作的劳累,生活重压下母亲的疲惫、迟钝、衰老……如果细细品味,学生可以学到怎样用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不论是规律性的语言还是‚陌生化‛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都有较高的价值,我们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不要错过。

三、真实教学,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状态:一种是以教师自己的设计为主,让学生跟在教师后面走;另一种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制订三维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好几种预设,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随时调整,达成教学目标。语文教学走向生本,就是让教学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朦胧走向清晰,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学,让课堂呈现真实的状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我们要问一问,学习这个文本,学生的原有基础是什么,哪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不需要我们再讲、再问;在这个学段学习这个文本,课标的要求有哪些,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困难,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误,哪些地方容易忽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初读课文后充分让学生谈感受,学生已经知道的、已有共识的就无需再纠缠。学生学习的潜力是很大的,千万不要把学生当‚零起点‛。再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把质疑贯穿始终,教学开始可以质疑,中间可以质疑,学完了还可以质疑。要鼓励学生提出‚真问题‛,千万不要‚为老师而发问‛——揣摩老师希望我们提什么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分清主次,努力在课堂上解决重要的问题。

我国的小学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形成一种教学模式,大致是‚初读——精读——总结‛,基本上没有跳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苏联‚《红领巾》教学法‛的框架。这种模式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较多考虑的是一般的阅读过程,较少考虑儿童的阅读心理和文本的个性,长期使用这种模式会让学生对阅读教学望而生厌。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突破这种模式,构建以学生自主探究的阅读模式?这种模式当然不止一 种。比如:

1.这篇课文我自己读懂了什么?

2.我还有什么问题不懂,需要跟大家讨论?(筛选出几个问题集中研读)3.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学些什么?(这一步更多地需要老师帮助)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师的任务是‚让学‛——‚他得学会让他们学‛。教师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课堂就成为学生发展的广阔天地。课堂上既要有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要减少那种低效的提问和讨论。教师‚该装傻时就装傻‛,教师‚示弱‛,是为了让学生‚逞强‛。像上面说的《花钟》第1自然段有许多有价值的语言现象,怎么教呢?一种是由教师提问和讲解,一个劲儿地‚灌‛给学生;另一种则是让学生慢慢读,细细想,自己去‚发现‛这段话的‚好处‛,然后交流,教师帮助他们总结,并试着用这种写法写一两种花。我觉得后一种更符合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最好采用‚先试后导‛、‚先学后教‛的方法,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尝试——探究——运用‛的过程。

一个真实的课堂,要重视学生的错误,并把错误看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五年级《人物描写一组》中有一则《临死前的严监生》。老师都知道严监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但让今天的小学生阅读,不少学生会认为严监生是个‚节约‛的人。有的老师为了防止学生出错,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严监生是个吝啬的人,然后让学生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样做得出结果是快了,学生自己并没有经历一个充分的认识过程。有一位老师先让孩子畅谈对严监生的看法,多数同学认为他很节约,也有个别同学认为他很小气。究竟是节约还是小气?这位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本上的导语,了解《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注意‚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个很有钱的人‛这句话;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想想一般人临死前会挂念什么,严监生却挂念什么;同时老师说明灯草在当时是不值钱的东西。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慢慢领悟到作者是借一茎灯草讽刺严监生的吝啬。末了,教师有引导学生把‚节约‛跟‚吝啬‛两个近义词作了比较。这位老师正是利用了错误这个资源,引导学生认识讽刺手法、掌握阅读方法、领悟词义差别,实现了一举多得。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心中有教案,眼中有学生‛,而不是不管学生的感受,一味按自己既定的设计教学实施。如果一个阶段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见好就收;如果学生还有弄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改变方法,努力达成目标。这是一个好教师应有的‚课感‛。真实教学是基于学生学习起点的教学,并不排斥教师的适度点拨和引导。促进学生发展的点拨和引导恰恰是教师教学智慧之所在。

四、顺势而导,用宽容的态度评价学生

日本现代教育家小原国芳认为:‚儿童是哲学家。……他们是真理的热爱者,疑问丛生,一个接一个,就像连珠炮。其中有异常宝贵的东西在闪耀,有无数神秘的萌芽。然而这些却被麻痹的、平庸的、愚蠢的大人即教师所践踏、压抑。‛教师要尊重儿童,平等地看待他们,努力去理解他们,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现代教师应有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在评价中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学的前辈斯霞老师曾经举过几个小学低年级学生习作的例子:

(1)昨天,有个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里来参观,法国阿姨是女的,我们请她坐小汽车。

(2)向日葵一天一天的长大了,有的比老师还高,有的比同学还高。

(3)……有一天,我下课的时候,到厕所里去小便,看见一个小朋友小便在外面了,我就对他说:‚以后不要小便在外面。‛

斯霞老师认为,这几个句子都有可以修改的地方,但是如果从学生角度看,孩子们的想法自有他们的道理,就可以尽量给予保留。(1)句中‚法国阿姨是女的‛斯霞老师本打算删去,但想到这是一年级的孩子写的,是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阿姨是女的‛的结论,也不容易,到了二年级,他就知道不需要说了,所以让它留着。(2)句是从孩子的眼里看去,向日葵有的长得高有的长得矮,跟老师、同学的高矮相仿,这是儿童特有的视角,需要保留。(3)句中‚小便在外面‛用语不规范,但意思大家看了都明白,也可以不改。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这就是前辈名师给我们的启迪。

对孩子的反馈评价要坚持热情鼓励,耐心辅导,哪怕是看似荒唐的问题,教师也要理解孩子,保护他们发问的积极性。教《三个儿子》时,有学生提出问题:‚一桶水很重,连妈妈都拎不动,一个孩子怎么拎得动?‛咋一看,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跟课文没有多大关系,有的老师可能会觉得学生无事生非,火冒三丈。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你说得对,一桶水妈妈拎不动,孩子也拎不动。(认同孩子的说法,绝没有居高临下的态度)这个孩子拎着水,也许只能走几步,就停下来歇息了。(沿着学生的思路,设想一种可能性)但是,他为什么还要帮妈妈去提呢?‛(话音一转,顺势而导)学生说他哪怕只能走几步,也可以让妈妈少累几步。(巧妙地把一个看似‚打横炮‛的问题回归到课文的主旨上来)这样的处理,既需要教师有尊重儿童的理念,又要有教学的机智,这种机智需要在实践中磨练。

提倡鼓励性评价不是无原则的溺爱或放任自流。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既要热情鼓励,耐心辅导,又要坚持标准,积极引导。在反馈评价上,肯定正确、激励自信,暴露错误、引发深思,揭示矛盾、引起争议,鼓励求异、寻求最佳,延时评价、形成悬念等,都是好的做法。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探讨相互砥砺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提倡感悟,但不是一味让学生去感悟老师感悟到的东西,而是在学生感悟到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点拨和提高;新课程的作文教学也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们教师要善于‚顺势而导‛,而不能‚拔苗助长‛。一个好的小学语文老师一定是不急不躁,循循善诱,慢慢地引领不懂事的孩子步入祖国语言文字的殿堂,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快乐,健康成长。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是费时不少、负担不轻、效率不高。语文教学走向生本,也许不能完全改变这种状况,但至少是向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跨出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讲演录[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4.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三篇:语文教学走向生本——沈大安

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沈大安

现代教学论认为,构成教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对这四个要素之间关系的认识,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国的教学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承,容易成为以教学内容为本;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成为以教师为本。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强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是一个突出的现象。

发展是硬道理。教育的硬道理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的过程不是教师灌输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课堂不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教学不能以教师的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不应该让学生成为帮助教师完成预定设计的“配角”。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利用学习环境,自主建构,实现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尊重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怎么学的,寻求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

一、转换角色,从学生的立场读好文本

文本解读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师解读文本最好能经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过程,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站在儿童的视角读文本,考虑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情感诉求: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哪些地方是他们自己可以读懂的,可能会有哪些读不懂?哪些地方他们会觉得有趣,哪些地方会受到感动?可能产生哪些多元解读,又可能发生怎样的理解错误?怎样让孩子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等等。

《三个儿子》是一个俄罗斯儿童故事,讲的是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沉甸甸的水桶回家,这时迎面来了她们的三个孩子,一个翻着跟头,一个唱着歌,另一个接过妈妈手里的水桶提着走了。一个妈妈问在一旁看的老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老爷爷说:“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这篇课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老爷爷说的这句话上,教材也通过“学习伙伴”提出了一个问题:“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从教师的角度看,我们会觉得答案十分简单。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二年级孩子会怎么读这篇课文?他们会怎么理解这个句子?我在听课中记下了孩子们的一些说法:

——“老爷爷年纪大了,眼睛花了,没有看清楚。”

——“从课本的插图看,老爷爷走在后面,他只看见一个孩子。” ——“老爷爷的说法不对。在妈妈累的时候,翻个跟头给妈妈看,唱个歌给妈妈听,都是好的。”

一个班有几十个孩子,在语文学习中,孩子们的视角、阅读经验、认识能力都会跟我们教师有差异。正确估计他们的现实发展水平,我们的教学才能针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引导他们阅读、思考,掌握阅读策略,形成阅读能力。可惜在很多时候,学生的这种现实发展水平被忽视,只是让学生按着教师预设的思路去学习,得出跟教师“一致”的结论,便认为教学任务已经完成。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时刻不能忘记的是我们面对的是6—12 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他们,或强制牵引着他们向前。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的名著《爱弥儿》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特有的想法、看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想法、看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想法、看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文化水平在提高,有的老师对文本的解读相当深刻和独到,但如果教学时要求学生也要达到跟自己一样的认识水平,恐怕就不恰当了。儿童就该有童心,就该保持着童真童趣,无忧无虑,似懂非懂,不能过于“早熟”,教师也不应去做“催熟”的蠢事。不久前看到一节五年级的语文活动课实录,主题是“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诗词中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觉得这节课从主题到一部分语言材料都有成人化的倾向,属于“儿童不宜”。小学语文教学贵在符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能够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由于儿童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可能跟老师完全一致,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有的是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也有确实是理解的错误,我们可以根据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预设不同的对策,并在课堂中按学生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教学《三个儿子》,当有学生说“在妈妈累的时候,翻个跟头给妈妈看,唱个歌给妈妈听,都是好的”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是的,在妈妈累的时候,翻个跟头给妈妈看,唱个歌给妈妈听,都是好的。不过,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第8自然段,想想在‘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的时候,妈妈最需要的是什么?三个孩子中哪一个的做法最好?”通过重新阅读和讨论,孩子们认为这时候妈妈最需要的是有人帮她提水。第三个儿子这样做了,是个好儿子。还有学生认为,如果那两个翻跟头、唱歌的儿子能帮妈妈提水,也是好儿子。这位老师既尊重学生的已有认识,也巧妙点拨,帮助学生在认识和情感上有发展,表现出很高的教学智慧。

二、关注价值,为学生发展选好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有一个特点,就是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对教材作二度开发。大体上说,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什么或不教什么,但具体做起来却并不那么简单。我们要细细思考,这个教材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这种“价值”,可以从人文熏陶和语言习得两方面去考虑。

课文《检阅》中“这个小伙子”和“这些小伙子”都棒,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我们究竟是以“这个小伙子”为重点,还是以“这些小伙子”为重点?我发现老师们的处理各不相同:有的详讲“这个小伙子”,略讲“这些小伙子”;有的略讲“这个小伙子”,详讲“这些小伙子”;还有的干脆平分秋色。“这个小伙子”博莱克是个左腿截肢的孩子,他经过刻苦锻炼,终于和全队保持一致,接受检阅,他的自强不息精神对学生无疑是有价值的。但从课文的详略和作者的倾向看,“这些小伙子”信任同学、尊重残疾人的精神教育价值更大。我觉得这篇课文最值得细读的是“这些小伙子”的想法:

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 这样5个连续问句,学生不容易读好,更重要的是这5个问题提供了孩子们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事当前,我们要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这种角色的转换,会有利于很多问题的解决,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学生学会了这种思维方式,对处理人际关系,在未来社会里立足、生存和发展是很有用的。

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语言现象作为教学内容?我以为有两种语言现象特别值得关注:一种是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一种是“陌生化”的语言现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规律的语言比比皆是,却需要我们留心去发现。《花钟》的第1自然段如果让学生细细品味,可以学到汉语表达方式的许多规律: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花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这一段除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的观察角度、多样化的表达方法,仅就“时间”的写法来说,就有几点值得学生注意:一是按时间顺序写,这才便于读者想象成“花钟”的开放;二是用上了“左右”,使表达更加准确,而且有的加上“左右”,有的不加“左右”,避免了累赘重复;三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有变化。这第三点看似平常,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却很有价值,因为它体现了汉语中时间状语位置的一般规律——或在句首,或在句中。“陌生化”的语言是指我们平时比较少见的表达方法,它们较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慈母情深》中有一个语段: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延伸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个语段的写法跟我们平时习惯的表达方法不同,既有排比,又有倒装,好像电影的一段慢动作,表现了“我”感受到的母亲劳动条件的恶劣、工作的劳累,生活重压下母亲的疲惫、迟钝、衰老„„如果细细品味,学生可以学到怎样用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不论是规律性的语言还是“陌生化”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都有较高的价值,我们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不要错过。

三、真实教学,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状态:一种是以教师自己的设计为主,让学生跟在教师后面走;另一种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制订三维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好几种预设,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随时调整,达成教学目标。语文教学走向生本,就是让教学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朦胧走向清晰,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学,让课堂呈现真实的状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我们要问一问,学习这个文本,学生的原有基础是什么,哪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不需要我们再讲、再问;在这个学段学习这个文本,课标的要求有哪些,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困难,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误,哪些地方容易忽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初读课文后充分让学生谈感受,学生已经知道的、已有共识的就无需再纠缠。学生学习的潜力是很大的,千万不要把学生当“零起点”。再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把质疑贯穿始终,教学开始可以质疑,中间可以质疑,学完了还可以质疑。要鼓励学生提出“真问题”,千万不要“为老师而发问”——揣摩老师希望我们提什么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分清主次,努力在课堂上解决重要的问题。

我国的小学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形成一种教学模式,大致是“初读——精读——总结”,基本上没有跳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苏联“《红领巾》教学法”的框架。这种模式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较多考虑的是一般的阅读过程,较少考虑儿童的阅读心理和文本的个性,长期使用这种模式会让学生对阅读教学望而生厌。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突破这种模式,构建以学生自主探究的阅读模式?这种模式当然不止一种。比如:

1.这篇课文我自己读懂了什么?

2.我还有什么问题不懂,需要跟大家讨论?(筛选出几个问题集中研读)3.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学些什么?(这一步更多地需要老师帮助)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师的任务是“让学”——“他得学会让他们学”。教师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课堂就成为学生发展的广阔天地。课堂上既要有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要减少那种低效的提问和讨论。教师“该装傻时就装傻”,教师“示弱”,是为了让学生“逞强”。像上面说的《花钟》第1自然段有许多有价值的语言现象,怎么教呢?一种是由教师提问和讲解,一个劲儿地“灌”给学生;另一种则是让学生慢慢读,细细想,自己去“发现”这段话的“好处”,然后交流,教师帮助他们总结,并试着用这种写法写一两种花。我觉得后一种更符合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最好采用“先试后导”、“先学后教”的方法,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尝试——探究——运用”的过程。

一个真实的课堂,要重视学生的错误,并把错误看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五年级《人物描写一组》中有一则《临死前的严监生》。老师都知道严监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但让今天的小学生阅读,不少学生会认为严监生是个“节约”的人。有的老师为了防止学生出错,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严监生是个吝啬的人,然后让学生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样做得出结果是快了,学生自己并没有经历一个充分的认识过程。有一位老师先让孩子畅谈对严监生的看法,多数同学认为他很节约,也有个别同学认为他很小气。究竟是节约还是小气?这位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本上的导语,了解《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注意“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个很有钱的人”这句话;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想想一般人临死前会挂念什么,严监生却挂念什么;同时老师说明灯草在当时是不值钱的东西。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慢慢领悟到作者是借一茎灯草讽刺严监生的吝啬。末了,教师有引导学生把“节约”跟“吝啬”两个近义词作了比较。这位老师正是利用了错误这个资源,引导学生认识讽刺手法、掌握阅读方法、领悟词义差别,实现了一举多得。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心中有教案,眼中有学生”,而不是不管学生的感受,一味按自己既定的设计教学实施。如果一个阶段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见好就收;如果学生还有弄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改变方法,努力达成目标。这是一个好教师应有的“课感”。真实教学是基于学生学习起点的教学,并不排斥教师的适度点拨和引导。促进学生发展的点拨和引导恰恰是教师教学智慧之所在。

四、顺势而导,用宽容的态度评价学生

日本现代教育家小原国芳认为:“儿童是哲学家。„„他们是真理的热爱者,疑问丛生,一个接一个,就像连珠炮。其中有异常宝贵的东西在闪耀,有无数神秘的萌芽。然而这些却被麻痹的、平庸的、愚蠢的大人即教师所践踏、压抑。”教师要尊重儿童,平等地看待他们,努力去理解他们,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现代教师应有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在评价中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学的前辈斯霞老师曾经举过几个小学低年级学生习作的例子:

(1)昨天,有个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里来参观,法国阿姨是女的,我们请她坐小汽车。

(2)向日葵一天一天的长大了,有的比老师还高,有的比同学还高。

(3)„„有一天,我下课的时候,到厕所里去小便,看见一个小朋友小便在外面了,我就对他说:“以后不要小便在外面。”

斯霞老师认为,这几个句子都有可以修改的地方,但是如果从学生角度看,孩子们的想法自有他们的道理,就可以尽量给予保留。(1)句中“法国阿姨是女的”斯霞老师本打算删去,但想到这是一年级的孩子写的,是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阿姨是女的”的结论,也不容易,到了二年级,他就知道不需要说了,所以让它留着。(2)句是从孩子的眼里看去,向日葵有的长得高有的长得矮,跟老师、同学的高矮相仿,这是儿童特有的视角,需要保留。(3)句中“小便在外面”用语不规范,但意思大家看了都明白,也可以不改。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这就是前辈名师给我们的启迪。

对孩子的反馈评价要坚持热情鼓励,耐心辅导,哪怕是看似荒唐的问题,教师也要理解孩子,保护他们发问的积极性。教《三个儿子》时,有学生提出问题:“一桶水很重,连妈妈都拎不动,一个孩子怎么拎得动?”咋一看,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跟课文没有多大关系,有的老师可能会觉得学生无事生非,火冒三丈。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你说得对,一桶水妈妈拎不动,孩子也拎不动。(认同孩子的说法,绝没有居高临下的态度)这个孩子拎着水,也许只能走几步,就停下来歇息了。(沿着学生的思路,设想一种可能性)但是,他为什么还要帮妈妈去提呢?”(话音一转,顺势而导)学生说他哪怕只能走几步,也可以让妈妈少累几步。(巧妙地把一个看似“打横炮”的问题回归到课文的主旨上来)这样的处理,既需要教师有尊重儿童的理念,又要有教学的机智,这种机智需要在实践中磨练。提倡鼓励性评价不是无原则的溺爱或放任自流。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既要热情鼓励,耐心辅导,又要坚持标准,积极引导。在反馈评价上,肯定正确、激励自信,暴露错误、引发深思,揭示矛盾、引起争议,鼓励求异、寻求最佳,延时评价、形成悬念等,都是好的做法。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形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探讨相互砥砺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提倡感悟,但不是一味让学生去感悟老师感悟到的东西,而是在学生感悟到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点拨和提高;新课程的作文教学也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们教师要善于“顺势而导”,而不能“拔苗助长”。一个好的小学语文老师一定是不急不躁,循循善诱,慢慢地引领不懂事的孩子步入祖国语言文字的殿堂,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快乐,健康成长。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是费时不少、负担不轻、效率不高。语文教学走向生本,也许不能完全改变这种状况,但至少是向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跨出了一大步。

第四篇: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

——参加沈阳浑南新区一小“生本教育”现场会总结

教育是在“爱”的感召下,让学生主动学习,享受成长的快乐。怀着相同的教育理念,探寻适合新区教育之路,4月24日—27日,我们一行4人,来到“共和国长子”辽宁沈阳浑南新区第一小学参加“生本教育”现场会。

一、生本现象

浑南一小,给人一种鲜活、跳动的感觉。踏进教学楼像走进多彩的乐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办学理念镶嵌在楼间的横梁上,楼柱上挂满了彩色的叶子,生机盎然。一楼过道最显眼的地方有一个栏目:“微笑一校我最美——首届学生主题摄影展”,照片上有家长和孩子,有老师和学生,还有学校里的工作人员,每一张都是灿烂的笑脸,那种掩饰不住的欢乐,顿时感染每一位驻足的人,置身其中,一种向往学校,喜爱孩子的感情油然而生。

每个班级都有好听的名字,教室上挂着二个牌子,写着年级和中队名,有“三年级”“博文中队”,“四年级”“英才中队”“德馨中队”,“五年级”“远航中队”“扬帆中队”,“六年级”“飞扬中队”,“爱因斯坦活动室”„„每间教室外面展板上都有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班级文化。有好书推荐、科学知识介绍、家长祝福及来信、公益活动照片、特长展览、易物广告„„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连卫生间设计都别具一格,主题为“大海的歌”,以海蓝为主色调,门上二只海豚游向深海,墙上有“节约用水”温馨提示,以海洋生物为背景,瓷砖墙上印着海洋航船图案,张贴着各种海洋生物的介绍。校园小记者自豪地介绍:每学期由一个班负责设计卫生间文化。

楼梯右墙壁上,挂着校长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学生们的各种活动写真照片,洋溢着幸福欢乐。可以说,浑南一小每一片地方都在诉说着“爱”的故事,倾吐成长的快乐。

大课间更是有特色,体育老师介绍,孩子们除了广播体操,还会做二套健美操、武术,一小给我们展示的是“阳光少年”活动,在不到300米环形跑道围成的操场上,1000多名老师和学生井然有序地活动着,没有体育教师口令指挥,随着乐曲变化,从班级特色活动迅速变为全校性的花样跳绳,一个个伶俐的身影在操场上跳动着。欢快的乐曲结束,教师迅速从学生中走出组成方阵,在学生们崇敬地注目中,迈着正步,走上跑道一字排开。老师们有节奏地拍手,各班迈着正步经过旗台,整齐地走出操场走向教室,来宾惊叹着,追随着校长和体育老师作咨询。40分钟大课间,师生全员参与,全身心投入,享受阳光,享受运动。

如果把浑南一小比作舞台,台上活动的都是学生,老师和家长是幕后工作人员及台下的观众。

二、生本课堂

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快乐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些不再当口号响亮地喊着,而是在生本课堂中得以充分落实。生本课堂真正把学生视作教育的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在孩子快乐学习中给予适当引导。1。前置性作业。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生本教育的宗旨。前置性作业不同于课前预习,前置性研究是组织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对新知识进行体验探讨,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如生本实验教材五年级第四单元整体感知课,前置性作业如下:

(1)用本单元中你喜欢的一篇内容解读“自强不息”。(2)五篇课文你能向同学们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内交流,选出小组共性的或组员无法解答的在课

堂上交流。

(3)你建议同学们用什么方法学习本单元?(4)根据单元主题你向大家推荐什么书目?(5)你认为本单元我们应进行哪些实践活动?

教师批阅了前置性作业,进行二次备课,实现以学定教。前置性作业为学生提供了预学的空间与时间,学生拿着这份研究材料,带着自己的思考,充满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及对知识的渴望走进课堂。

2.生动的课堂。

生本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展示为主,学生有了很大的思维空间和展示平台,课堂学习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智慧的激发。

(1)小组内交流。小组成员拿着“前置性作业”汇报自己的研 究过程、学习所得,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困惑。小组成员开始商讨,分工合作,记录整理小组研讨内容,准备在班级汇报交流。(2)全班交流。小组针对某一问题阐述想法提出困惑,或呈现

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及弯路。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交流时先肯定以上小组的发言优点,然后再加以评述,或补充完善,或质疑问询,要求态度谦逊、诚恳。交流的过程即教和学的过程,是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知识、接受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

(3)教师引导。生本课堂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教师不再以自 己的思路推进知识,而是激发学生思考、表达,适时以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促进学生探讨,“和老师想到一处了,老师还想听听同学的看法”,“讲得这么好,老师很想知道你是怎么想到的”这是浑南一小老师的课堂语言。老师把引导随机穿插于学生交流中,把握研讨方向,教师成为学生的“助学者”。

(4)“生本”语言。生本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课堂始终是积极向上的,无论是师生还是同学都是平等、融洽的关系,为了消除辩论时针锋相对的紧张气氛,避免同学交流发表自己不同观点时相互攻击,浑南一小在班级文化中创建了学风,每一节课师生问好时都要呼出班级学风,并拟写了“生本”语言。如“这是我们小组的意见,哪位同学有不同看法,我们期待你的发言”“你们小组观点很好,我还想说说自己的理解。”

三、生本效果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几年来,生本实验学 校实施“大感受、大阅读、大活动”教育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班级管理甚至参与学校管理时学会服务同学,锻

炼自己,表现自己,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自己。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学生的责任。浑南新区一小程桂红教学副校长说:以生为本的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式。教育者可以凭借大自然的力量,把人培养到极致。

2005年9月浑南新区第一小学建校,2008年11月开始生本教育研究,几年间,浑南一小打造成一所扬长教育品牌特色校,是生本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行为。康巴什新区教育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为办学思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个体潜能的发展。我认为,康一小“爱的教育”是开启学生生命跃动的一把金钥匙,“生本教育”也一定是教育强区的光明大道。

第五篇: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从学校去年大力推行绿色课堂、生本课堂以来,也曾看过广州生本课堂的光碟,经历了我们的课堂上的课前小研究、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汇报等等的改变,对生本有了基本的认识,而接触生本教育的理念层次,还是从读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开始的。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从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操作体系、评价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生本”与“师本”做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理念。

书中很多理念层面的东西,读起来并不是那么好懂。好在还有很多的案例、故事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一切为了孩子”的价值观。我们绿色课堂教学改革也正如火如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我们的共识。在学生探索、展示、汇报、交流之中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小老师”的讲解有模有样,表达能力显著提高,听课中老师们不住感叹:原来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如此精彩!正如书中所说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知识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老师们从刚开始的满腹怀疑,否定,到如今的积极主

动的参与,我想是因为学生们的精彩表现激励了我们,让我们有信心坚持下去。

书中讲了这样一个印度哲学故事:蜈蚣是用成百条细足蠕动前行的。哲学家青蛙见了,久久的注视着,心里很纳闷:四条腿走路都那么困难,可蜈蚣居然有成百条腿,他如何行走?这简直是奇迹!于是青蛙拦住了蜈蚣,问道:“我是个哲学家,我被你弄糊涂了。有个问题我解答不了,你是怎么走路的?先走那条腿?用这么多的腿走路,简直不可能。”蜈蚣说:“我一直这样走路,可谁想过呢?现在既然你问了,那我得想一想才能回答你。”

这个念头第一次进入了蜈蚣的意识:该先动那条腿呢?蜈蚣站立几分钟,动弹不得,蹒跚了几步,终于爬下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是什么都可以讲出来,凡是依靠实体感悟的部分,就尽可能不设置或少设置条文,我们在很多时候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在我们英语上,有时候也经常有“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一说我到糊涂了”这样的情景,过度的分析教材导致简单问题的复杂化。究竟是“做英语”还是“说英语”?我们不能脱离了英语的本质,英语教学“简约”才是美。

在教育走向生本的过程中,我们其实是有很多困惑的。比如一直困扰我们的两极分化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成了优等生的天下?那些所谓的差生们在老师讲的时候还听

不懂,自学之后是不是更不会了?老师和家长都有这种担忧。确实在我们课堂上,小组讨论、展示的时候看到的都是那些能言善辩的身影。

对于这一问题,郭思乐教授则认为“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进入一个自动调节的时期和领域”,“这样,他们之间的差别可能会因教师的组织和指导的差异带来的不同,但却会趋近于非人为的原始状态的差别——先天差别。虽然人的先天差别是存在的,但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么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小组的互动学习,会使他们在发挥自己的同时也缩小了人与人的差距。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这句话对我原有的教育思想几乎具有颠覆性。

好像什么事情的发生都是一个轮回转世式的循环上升,走进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一切都是那么浅显,我想人类童年时代的教育亦是如此,的确,孔子有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强而弗抑”想来两千年前古人就有这样的教育头脑,真是很自然又很令人惊叹。很简单的道理——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发展。可是在我们的教育领域和教育生涯中,尊重了课本,尊重了编者,可是唯独把我们课堂中最具创造性最具人格独立性的的资源——学生忘记了。

一个“抛秧的启示”也许更多阐释的是自然界的现象,但却极具震撼力。小小的秧苗用生命警告我们“悖于天道”必然会得到报复,同样,作为生命,人的生命更应受到尊重。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是人类自身的需要,人类以其富于想象的天赋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一种常春藤式的个人上升。犹其是儿童,对外在世界更是具有强烈的认知欲望,是天生的学习者,但是这还在于学习对于他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甘泉之井,他会不断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他的思维器官会不断地获得运用的享受。

这让我想到上个星期读书讲座中提到的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郑渊洁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程度,却写出了比自己阅读过的书还要多得多的书,而享誉中国,这可以说让人匪夷所思。但仔细去揣摩郑渊洁的学习,创作历程,却不难发现,他的每一步都是内在需要的。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亲给他买了一本《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这是他的第一本书。人生的第一本书非常重要,如果第一本书看得喜欢,就能对读书产生兴趣,如果第一本就看得倒胃口,以后可能对读书真没什么兴趣了。《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虽然是讲抗战的,但是当时他觉得太有意思了,所以在二年级下半学期他就开始看竖版繁体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认识的字他就查字典。

从上面这一段文字,我们不难发现,郑渊洁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就幸运地掉进了阅读的浓厚兴趣里去了。他把自己的爱,把自己的情,把自己对人生百态的关照都写进了自己的童话中,完全地释放自我,一切的创作过程都是自觉和主动的,郑渊洁从四年级的课堂中走了出来,可以说是无奈的又是幸运的,他在以后的日子里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观察身边的人与事,主动地将自己的思想炼到深隧。

老鼠名声不好,郑渊洁笔下的老鼠舒克善良得让人掉泪;皮皮鲁和鲁西西用显影液使一条失去家园的龙现形,再偷偷把可怜的龙送进昆明湖,龙以龙珠送兄妹俩。口含龙珠,人在水里可以像在空气中那么自如。不会游泳的鲁西西靠龙珠游出了与世界纪录差一丁点儿的成绩,震动了全市,却为自己做了弊而痛苦万分。5个罐头小人儿,一条小狗,淘气的哥哥,严厉的爸爸,活了的玩具熊猫……都做善事办好事,支撑着郑渊洁童话世界,美好得让人心疼。

郑渊洁的个人奋斗历程,也许是一个个例,但同时也说明了,在认知和接受的道路上,在教育的范畴中,自我教育,自我洞悉,自觉成为一个学习者是人天生的需要。

在一次教研例会上,叶和丽老师有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胸藏丘壑而不发。”在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后,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验证,“无为而为”。

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少学多”。那么教师的教学就要围绕着“学生的学”去做文章,在语文组里,我们现在都在尝试“小组合作”,小组怎样才能有序,规范合作,怎样才能真正在小组中生成和增长新的知识点,这还有待于我们去探究。

也许如郭思乐所说,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差距会越来越小。当然,任何一项改革,都会有本身的利与弊。我们只是要坚持下去,才能真正形成自身的特色。

下载语文教学走向生本(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走向生本(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读了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再次认识到: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中国大学网......

    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一、......

    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我认为,生本教育解放了思想,提倡人的自主快乐生长,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本教育的思想解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了以往以师为本的教学,真正实......

    教学反思:关注文本 走向生本

    教学反思:关注文本 走向生本 教学反思:关注文本 走向生本 聆听了王教授的《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向》视频讲座,受益匪浅。王教授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他的观点:从关......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唱响教育的“牧歌” ——读《教育走向生本》最早知道《教育走向生本》是在09年的7月,那时经常和河北的孙校长一起交流生本教育, 8月在网上购买了这本书。 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书......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模版)

    精彩妙喻1.微生物有两种,一种是嗜氧的,一种是不嗜氧的。接着这个比喻,我想说,教学是嗜时间的,而德育不一定是嗜时间的。2.在我们传统的文化氛围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却如同晴空之见云......

    教育走向生本心得

    教育走向生本心得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生命” 。听了《教育走向生本》这一节课,我感触很深。认识到生本教育就是真正认识把握学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文档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假期花了一周的时间,终于把校长给我们买的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浏览了一遍,真是感想颇多。这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