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美术生活化教学的两个策略[本站推荐]
对美术生活化教学的两个策略
摘要:对美术生活化教学提出两个策略:一是为学生构建立体化、多样化、生活化的大课堂;二是为学生的美术发展拓宽生活、活动、心理、行为教育。这两个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美术;生活教学;两个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102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最具生命力的课堂。为此,在美术教学中,笔者采用如下两个策略,收到了好的效果:
一、为学生构建立体化、多样化、生活化的大课堂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
1.感受生活中的美术文化
生活与文化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走向文化是美术课程目标之一。如何让学生认识美术是一种文化,并热爱美术呢?
(1)采用情境教学,让学生感悟远古美术文化。在《象形文字的联想》一课中,笔者采用岩石壁画中发现远古残片和《三十六个字》动画的引入,让学生尽快进入对远古文字的学习,体会文字富有趣味的造型和独特魅力。用‘以趣激趣’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2)采用游戏教学,让学生感受美术蜡染文化。笔者喜欢通过谜语、游戏的形式启迪学生的心智,从而进行比较深刻的思维活动。在《水和蜡的游?颉芬豢沃校?笔者采取变魔术的方法,将课题的瞬间呈现给学生,既有一种神秘感带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揭示了本课的主题。课堂游戏性强,并适时融进蜡染文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探究性。
(3)采用示范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表现文化。提升学生意象表现能力。美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设计直观、生动的教学示范,可以启迪学生富有创意的发散性思维。如《写意蔬果》一课,笔者的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并将示范变成演示和交流,从而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比较、思考,学生自然变成课堂演示的主题,师生在探究中学会用中国画表现的意象美,从而感受中国画的表现文化。
(4)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感受绘画技能文化。笔者通过探究式教学及课内外练习,提高学生绘画技能的同时感受绘画技能的文化;通过参观各类画展观摩和学习研究名人美术技法,感受各美术流派的绘画技能文化,从而点燃学生美术技能智慧的火花,从而培养与丰富学生绘画的技能手法。
2.捕捉生活中的美术素材
美术是艺术的一个分支,艺术源于生活,应该融入生活和表现生活。美术课程要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大美术观呢?笔者致力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探索:
(1)感受生活,领会美术内涵。大美术不只是“画画”,美术普及教育里的重要功能就是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力,感受视觉艺术的美感。学生在临摹艺术作品时,因为与自己的生活不能形成联系,很难体会大师的生活,所以对于经典作品的学习,不能以单纯临摹、模仿为主。因此,笔者让学生重新创作世界名画,并通过多种形式如用彩色和黑白来分别解读名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大师的表现手法,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国内博物馆少的原因是大多数人把艺术看作和自己生活无关,只供少数艺术家享受和拥有的奢侈品。其实,美无处不在,只是需要美术教育工作者学会学生欣赏的方法,重要的是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观念或情感。
(2)感受生活,进行美术创作。大美术中各种材料相互借鉴、吸收、渗透乃至重新组合。在教学中,笔者努力尝试用国画、油画、版画、剪纸、撕纸、水彩、水粉、丙烯等综合材料绘画,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从而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一种乐趣。此外,引导儿童从身边寻找美术材料,让儿童既增长知识,又产生创作的灵感和冲动,让美术成为学生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一部分,从而进行积极的美术创作。
(3)凭借生活中的经验学好美术
美就是生活,美就在我们身边。要从学生兴趣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孩子们去认识、了解生活中的美。因为美术自身的特点及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美术活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美术教学中,笔者以游戏导入、靠兴趣引导。让学生我画我想,我画我心,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通过对生活中最熟悉物品的选择、触摸,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自我情感体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活需要设计艺术,生活离不开设计艺术的内涵,从而体验美术的快乐,而自觉主动地乐意学好美术。
二、为学生的美术发展拓宽生活、活动、心理和行为教育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美术教材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课程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美术课堂教学应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活动的空间,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与心理空间。
1.开展课题研究,注重学生的差异
“挖掘地方资源,开发校本教研,走教学特色之路”,这是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解读美术课程改革的性质、价值时说:“只有在多元文化的观念基础之上建立起多元的美术观念,才能使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坚实,而且所提供的视觉样式更加丰富。”2014年,笔者申报了珠海市微课题《基于网络媒介下的低段小学生线条表达的研究》。带着让学生在身边寻找美、发现美,为生活创造美的教学理念,进行线条低段教学。笔者利用“QQ群和博客”为学生搭建多元家校共建的交流平台,在三方的共同评议中提高学生的线条表达能力。把博客变成学生展示自己作品的舞台,学生在博客平台中思维产生碰撞,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在互改互评中取得更大进步,从而提高学生对线条绘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方法的指导。课题研究以课堂为主,网络媒介为辅,给了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与自由发挥的舞台,通过博客发布学生的作品,通过QQ群、微信和本地区及省内外同行、专家交流课题的新观念与新教学案例,与家长的相互沟通,提升了课题的前瞻性与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切实让学生感受到快乐的美术课堂。
2.作业的多元化设计,释放学生的潜能
美术教育不能仅仅只认识到其人文特性,它还是要立足于美术本位。如组织兴趣小组,为小组成员举办作品展,以点带面扩大影响,适时组织美术文化讲堂,形成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学习美术的目的是学会用美来装扮我们的生活。美术作业的安排要更具实用性,真正发挥美化生活的作用。如笔者会设计一些美化教室、美化校园、美化家庭的作业,笔者要求学生努力尝试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手绘线条造型、字体图形设计、色彩在生活中的搭配布置专用教室,装扮校园环境凸显校园文化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术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美术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释放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感到美术不仅是课堂内的学习内容,还能用在帮助自己美化生活,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感到美术与我同在,美术与我同行。切实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美术的应用。
3.在评价中体验美,尊重学生的情感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展览式”,即把学生的作业粘贴在黑板上,讲评习作可以是已经完成,也可以是正在进行,加上精美的鼓励卡,如“小画家”“小能手”“突出表现奖”“最佳表现奖”等给学生奖励。通过鼓励性评价的应用,可以满足孩子希望得到承认和肯定的需要,逐步改变自我贬低的倾向,增强自信心。学生的作业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师生可以把想说的话写上去,这样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在评价活动中,笔者除了带动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还开展了与其他年级进行作业交流评价,让学生客观地看待周围同学的作品,有利于拓宽自己的思维。在进行跨年级评价时,基于成长环境等方面因素的不同,笔者启发学生,对每位同学在作品中表现出的个性和特点要有宽容心。在教学中,可以提出建议,如这幅画的闪光点在哪?他的学习态度和创作思维有哪些是值得自己学习的?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委婉的语言评述,把喜欢的原因或认为可改进的建议写在纸上。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美术学习一直会怀有期待。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还使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以及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美术延伸教学
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艺术与美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把学生的养成教育和美术学习态度放在首位。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懂得尊重他人、尊重课堂、尊重艺术;学生不能随意打断教师或正在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话,有事或有想法可以举手表达;在课堂上,铅笔屑和废纸等不要随意乱扔,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以保护教室环境卫生为己任;要求学生进行创作时要专注、严谨、认真等。这些都旨在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笔者在每节课的细节中贯穿给学生“态度决定一切”的思想。只有学生做到上述规范的时候,美术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教育是一种合力,学生在艺术上的表现、素养和学习态度的转变上,笔者会及时与班主任教师联系,在全面加强对学生美术基本素养的提高和学习态度的转变同时,与班主任乃至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取得联系。包括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达成协作默契,共同开发综合课程。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的美术不是完全孤立的学科,要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好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从本质上认清美术学习的价值与意义。与此同时,向校外拓展美术教学空间,延伸美术教育功效,如适度开展一些美术文化专项研究,布置小课题作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培养学生的大美术观,让美术走进生活,这就是笔者的教育梦想,也是笔者执着的教学追求。课堂就是实现笔者梦想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不仅仅有笔者的梦想,更承载着学生的梦、家长的梦。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厌,仁也。”笔者的梦想永远不会变,愿与时俱进,师生携手在美术课堂中追寻美、享受美!
参考文献:
[1] 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2] 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 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 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7] 王大根.美?g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 周信达.透析基础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9] 艾斯纳.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一小学 519000)
第二篇:《美术教学-生活化》
美术教学生活化
主讲人:仇丽莉
《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眼睛总是东看看西望望,对喜欢的东西盯住不放。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
如在教学二年级的《纸拖鞋》时,我先让学生在家里仔细观察拖鞋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有哪些颜色,最喜欢哪种式样;在教学《小树快快长》时,我利用下午的活动时间,带学生观察了校园里的树,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树的结构主要由树干和树冠两大部分组成,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树皮,知道了有的树皮表面光滑,有的树皮表面粗糙。通过细心的观察,学生还发现树叶的颜色丰富多彩,树的外形形状各异,可以概括为近似的半圆形、三角形、扇形、椭圆形。通过细致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用纸做自己喜欢的树时,就游刃有余了……于是,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美术课,我都让学生先翻阅一下这学期的美术书,说说这学期的学习内容有哪些和自己的生活有关,需要平时留心观察。于是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月亮、蝶儿、猫儿、鱼儿、自己的妈妈,自己的伙伴、老师……都成为孩子们热衷观察的对象,孩子们渐渐地养成了善于观察的习惯,其次,重视让学生留心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达到物尽其用。如在教学美术第二册时,学生们翻阅了课本后,就发现了这学期要注意搜集一些石子、瓶盖、包纸、纽扣、珠子、彩色塑料管,各种形状的纸盒、塑料袋、图钉、果冻盒、蛋壳,圈筒卫生纸的卷筒……为了激发学生的搜集兴趣,可以在班组中设置几个纸筒,让学生把平时搜集的可以进行分类,并定期展示,对表现积极的同学,可以鼓励表扬,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因学生找不到课堂上急需的材料而耽误教学进程,又可以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留心生活,搜集材料,来创造美好习惯与意识。
二、开展生活化的课内外相结合的美术教学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兴趣。
生活化是指来源于生活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情境,是指情景、境地,是在具体场合的情形、境界和情意。生活化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美术课上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吸引学生的身心参与,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二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禽类、童话比较感兴趣,以游戏性活动学习方式为主。如在教学第二册《太空里的植物》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消除因没有见过太空里的植物,而产生造型、表现的畏难情绪,所以我让学生们站起来,亲自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双臂抱紧了,蹲下,你是一棵植物种子;慢慢站起来,伸展手臂,你发芽,长大了。在我绘声绘色的朗诵声中,学生体验着植物的生活。有效地情景创设,不仅使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创作,也使学生们在头脑中生成太空里植物的具体形象,为学生大胆造型,积极表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如在教学第一册《童话里的小屋》一课时,我这样导入新课:森林里的白雪公主住在小矮人家里,可是可恶的皇后却用大风吹走了白雪公主的房子。这时我头饰扮演魔法师,拿出魔法棒,要帮白雪公主变出新房子。学生们个个迫不急等地睁大了好奇的眼睛,等待着。可是魔法师的魔法却失灵了,只变出一堆堆大大小小、长形、方形的纸盒、彩纸。所以魔法师只好求助同学们,让大家用这些材料帮白雪公主设计更美的新房子。学生们表现的兴趣一下子被带动起来了,要跃跃欲试了,就这样学生在生动、有趣、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童话里的小屋的造型与表现。
三、四年级的学生则对卡通明星,生活中的事件比较感兴趣,教学设计可以活动性、合作性学习方式为主。如在教学《可爱的班集体》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忆了师生在一起的欢乐的情境,学习了纸版画的制作基本方法,增添了学生学习纸版画的情趣性。而五年级的学生却对未知的世界比较感兴趣,可以以探究性,结合实践的学习方式为主。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普遍提高。
2.将美术创作与生活留言相结合。
孩子内心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通向孩子心灵之路要靠倾听与交流。我们以朋友的身份,真诚的态度与孩子交流,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使孩子们感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朋友,这样宽松的氛围形成以后,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一节课35分钟与每班40多名学生的时间比例,除去我们对学生的新授时间需要10——15分钟,剩下的时间如果平均给每个孩子的时间就更是寥寥无几;而孩子们想对我们交流的东西却很,如果我们视而不见、见而不听,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孩子没有了感受、没有了交流,甚至是不会交流……为了解决这种状况,从去年开始我们对学生作业形式进行了小改革——采用留言式美术作业,即在自己作品的周围附加文字,记录自己在创作作品时的感受或记载自己创作作品的经过。这样就给了每个孩子想对自己说、想对父母说、想对老师说、想对伙伴说的空间与时间。生动的画面,稚拙的留言,正是孩子生活世界的写照,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3.通过美术日记,再现生活情境,表达感受 孩子的绘画作品,大多反映孩子的生活,而且大部分的作品都有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我在教学的同时,主动与学校的语文老师沟通,鼓励学生在完成日记的时候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描绘、记叙,主张让孩子们画美术日记。童眼看世界,美术来表达。记日记除了写,还可以画,图画同样可以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而且比文字形式更有趣,更富有想象力,更具巧妙的表达力。
4.及时创作,表现生活
儿童的感受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是他们心灵的反映,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认为应该及时、正确地引导和激励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动笔,及时创作,表现生活。如,举行完跳绳比赛,假期旅游归来……同学们回味无穷,我们就引导他们闭目静思,回忆当时难忘的情景,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当他们迫不及待想要倾诉自己的欢乐时,我就及时引导他们把自己想说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运用美术,美化生活。
将美术应于生活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实践兴趣与创造热情,教师必须要善于引导,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活动,为学生创设运用美术的生活环境。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校园艺术节的宣传画,布置节日中的教室,给班级出黑板报。设计班级中的学习园地,布置自己的房间,让学生把从美术课上的知识、技能运用在生活中,来美化生活,还可以由课内向课外适当拓展。如学习了《做面具》一课后,我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选取适当的内容,制作面具,进行课本剧表演。他们在生活中大胆地运用着美术来装饰,美化着生活。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地开发,有效地去利用好美术的生活资源,让美术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就在生活中,到生活中也能学到美术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持久的兴趣,学用结合,以达到学以致用,能学会用的效果。
第三篇:如何实现美术教学生活化
如何让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注意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那么,如何使小学美术教学走向生活化呢?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研究中,我取得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眼睛总是东看看西望望,对喜欢的东西盯住不放。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再加上课前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正确的观察方法的指导下,学生们也形成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渐渐学会了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发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为学生的创造、表现奠定了基础,使学生美之有形,美之有物。
其次,我尤其重视让学生留心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达到物尽其用。如在教学美术第二册时,学生们翻阅了课本后,就发现了这学期要注意搜集一些石子、瓶盖、包纸、纽扣、珠子、彩色塑料管,各种形状的纸盒、塑料袋、图钉、果冻盒、蛋壳,圈筒卫生纸的卷筒„„为了激发学生的搜集兴趣,可以在班组中设置几个纸筒,让学生把平时搜集的可以进行分类,并定期展示,对表现积极的同学,可以鼓励表扬,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因学生找不到课堂上急需的材料而耽误教学进程,又可以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留心生活,搜集材料,来创造美好习惯与意识。
二、开展生活化的课内外相结合的美术教学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兴趣。
生活化是指来源于生活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情境,是指情景、境地,是在具体场合的情形、境界和情意。生活化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美术课上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吸引学生的身心参与,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二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禽类、童话比较感兴趣,以游戏性活动学习方式为主。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却对未知的世界比较感兴趣,可以以探究性,结合实践的学习方式为主。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普遍提高。
孩子们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就是表现的过程,表现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连续,高度集中的过程,为了解决以往每周两节课分上,为现在的每周两节课连上,我们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使我们创设的生活化教学情景得以流畅的延续,孩子的创新思想也不至于被轻局打断,作业完成的质量从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次,孩子们都很珍惜这每周一次来之易的美术课,课间,班里的学生的有继续完成作业,有的欣赏别人的作品,还有的在老师的身边谈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改变了以往美术教师匆忙收齐本班未完成作业,又急忙去发下一班待完成的作品的局面,使上课的老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跟孩子的一起融入到创作的情境中去,大力加深了美术老师与学生的感情。
2、将美术创作与生活留言相结合。
孩子内心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通向孩子心灵之路要靠倾听与交流。我们以朋友的身份,真诚的态度与孩子交流,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使孩子们感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朋友,这样宽松的氛围形成以后,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一节课40分钟与每班30——40学生的时间比例,除去我们对学生的新授时间需要10——15分钟,剩下的时间如果平均给每个孩子的时间就更是寥寥无几;而孩子们想对我们交流的东西却很,如果我们视而不见、见而不听,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孩子没有了感受、没有了交流,甚至是不会交流„„为了解决这种状况,从去年开始我们对学生作业形式进行了小改革——采用留言式美术作业,即在自己作品的周围附加文字,记录自己在创作作品时的感受或记载自己创作作品的经过。这样就给了每个孩子想对自己说、想对父母说、想对老师说、想对伙伴说的空间与时间。生动的画面,稚拙的留言,正是孩子生活世界的写照,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作业的表现形式自实施以来,深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喜爱。在彼此的留言交流中,不仅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更活跃了孩子们的表现兴趣与欲望,使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断的螺旋上升。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留言式美术作业将逐渐的散发出它非凡的魅力。
3、通过美术日记,再现生活情境,表达感受
孩子的绘画作品,大多反映孩子的生活,而且大部分的作品都有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我在教学的同时,主动与学校的语文老师沟通,鼓励学生在完成日记的时候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描绘、记叙,主张让孩子们画美术日记。童眼看世界,美术来表达。记日记除了写,还可以画,图画同样可以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而且比文字形式更有趣,更富有想象力,更具巧妙的表达力。通过整理自己的思维,选取生活中最感兴趣的内容,以美术的视角,用连环画的形式,再配以画龙点睛的文字,来表现事情的经过,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及时创作,表现生活
儿童的感受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是他们心灵的反映,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认为应该及时、正确地引导和激励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动笔,及时创作,表现生活。学生们去生活中体验了美,表现了美,更培养了学生用美术的的基本技能学会了表现美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美术,美化生活
将美术应于生活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实践兴趣与创造热情,教师必须要善于引导,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活动,为学生创设运用美术的生活环境。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校园艺术节的宣传画,布置节日中的教室,给班级出黑板报。设计班级中的学习园地,布置自己的房间,让学生把从美术课上的知识、技能运用在生活中,来美化生活,还可以由课内向课外适当拓展。
四、从生活中感悟美.寻找素材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更强调:“生活即教育。”因而可这样认为,充实生活素材就是充实教育素材,丰富课程资源。我们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怎样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师本身应该熟悉生活,恰当选择最利于开展课题研究的典型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对现有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要为突出主体性,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我们可以叫他们从生活中去寻找美.感悟美.为创作寻找素材。如引导他们发现自然美,花是自然界中色彩最丰富的生物:红玫瑰、黄菊花、蓝杜鹃、白水仙、紫罗兰、黑牡丹。此外,树木、动物等等。带孩子去自然界,给他们讲解各种颜色及构成的画面,让他们发现和感悟到生活是如此的美。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他们就能从中吸取美的养料。儿童的生活、活动空间是有限的,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给孩子更多的活动和想象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让他们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彩笔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
五、从生活中寻找材料.创作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那将使艺术失去原本应有的魅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我们倡导“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手工制作中,我们会有意识的为方便生活,美化生活而动手动脑,在制作材料上也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让学生从平凡中发现,且创造美。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表现艺术的材料。各种各样的纸是手工制作中应手的最广泛的材料,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东西,甚至是垃圾它也可能是表现某些事物的最佳制作材料,如蛋壳﹑贝壳、蟹壳都是很好的装饰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数不胜数的艺术材料,顺手捏来就可以进行艺术制作。生活是艺术表现的源泉,在儿童的眼里,生活中有着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各类废弃物越来越多,除了一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废弃物设计成可以欣赏的作品,如将牛奶盒作为材料设计成“储蓄罐”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原本生活废弃的东西,经过我们的“小巧手”可以变化成一种有用的小物品,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环境保护”的教育,从而也使许多学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生活中寻找材料,是我们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常事,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只“百宝箱”,专门收集各类材料,可以是一些废旧材料,比如各类塑料瓶、化妆品瓶(盒)、糖纸、旧笔杆等等,也可以是一些自己喜欢的小材料,这只“百宝箱”就是学生进行手工创作的源泉。这些材料是学生抬眼可望、伸手可摸的,利用它们在头脑中进行构思将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然后老师只需稍加点拨、提示,学生就能创作出有个性、充满童心和灵性的美术作品。
六、美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生活中现了各式各样的学科五彩缤纷的教科书,各学科的整合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美术学科应从以下几方面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第一: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教科书及生活中的各种书籍,将它们当作美术创作的图片资料库。第二:在教学方法上的整合,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取得一致性,便于学生知识与发展技能。第三:学科协作。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协作,共同完成相同内容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受到的教育与学到的知识更加综合、更加深化,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学科整合给学生提供一个知识综合探索、综合运用的过程,使其各种知识间发生相互作用,为其创造力的产生与发挥提供一片沃土,只有如此,我们的工作才能锦上添花,才能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七、让美术回归生活
学以致用,学习是为生活而学习,创造是为生活而创造,美术作品的创作本是为生活而创作。用各种方式努力使作品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自己的 创作为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美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如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美术创作,将作品用来布置生活.美化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实用价值,感受到美来源生活又要回归生活。
八、在评价中体验美
每个孩子天生都好动、好奇,对整个世界都充满浓厚的兴趣,什么都要摸一摸、碰一碰,正所谓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
九、将成人的“美”渗透到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充当主角,教师成为美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要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和自己的知识美,语言美,体态美,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教师本身的美。在生活中,家长要为孩子营造氛围,用生活的美和自身行为的美来感染孩子,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地开发,有效地去利用好美术的生活资源,让美术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就在生活中,到生活中也能学到美术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持久的兴趣,学用结合,以达到学以致用,能学会用的效果。
第四篇:“生活化”美术教学思考
“生活化”美术教学思考
美术来源于生活,又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本文针对“生活化”美术教学的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1)创设生活情景;(2)走进生活场景;(3)开展课外活动。
众所周知,艺术均来自生活现实。雕塑家罗丹说:“对于我们来说,自然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以生活为中心开展美术课堂教学,发现生活中的美,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创设生活情景
贴近学生生活,接受学生情感是“生活化”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孩子的生活经验虽然不是很丰富,但他们热爱生活,喜欢观察模仿,喜欢表现自己。因此,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发掘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把学生带进一个自己熟悉的、虚拟的、亲切的生活情境中来感受和创作,更好地展现学生生活中最真实最美丽的精彩。
1.1 营造环境
为了营造浓郁的生活化审美教育环境,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将学生中的优秀书画作品悬挂于教室的墙壁,或制作一些工艺品来装饰教室。如此环境营造,能为学生创设一种浓郁的审美学习氛围,让学生仿佛徜徉在一个艺术海洋之中,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
1.2 渲染情感
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充满温情的世界。艺术课程的情感价值就在于丰富人的情感,达到人格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艺术课堂应成为播种情感的乐土,成为激发师生、生生情感交流、碰撞、共鸣的磁场。新课程背景之下的美术课堂教学,就应彻底改变原先冷酷的、枯燥的技能训练状况。因此,在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者的脸上应永远挂着亲切、温暖的笑容,应让轻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情境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教者要把关注的、赏识的目光投向学生,应让自己口中发出的永远都是甜美、鼓励的话语。如此情感渲染,必然为学生学习所向往。
1.3 模仿表演
例:一位老师指导学生练习画《雨》时,先让他们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用听音的方法来辨别不同种类的雨,然后可让他们仔细回想,将“下雨天”和“晴天”的不同情景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象表演下雨天的故事。笔者认为,如此设计教学环节,可充分激发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的绘画作品更具鲜活个性和丰富想象力。再如,指导学生练习画《我的爸爸妈妈》时,可让学生先表演一下父母亲的喜怒哀乐,在获得具体的体验之后,再指导学生进行绘画。教学实践表明,本节课中学生呈现出来的绘画内容成了家庭生活中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爸爸妈妈的表情不再像以前那样单一,而是变得十分的丰富。如,有的是哭、有的是笑、有的是生气等等。
1.4 媒体创境
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应是更富形象性、直观性的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是依赖视觉的直觉感知来完成。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融形、色、光、声为一体,具有形象性特点,为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的高功效的教学手段。教学实践表明,借助媒体所提供的鲜明的图像,生动有趣的动画,美妙的音乐,丰富的色彩等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符合儿童快乐美术学习的理念。例:教学《画汽车》一课内容时,可制作一段以外星人小朋友为主角的Flash动画。画面中,外星人小朋友乘着飞船来到地球,邀请地球小朋友穿越时光隧道去参观“未来汽车城”。当同学们看到无数辆有着不同个性、新颖奇特的汽车时,都被其生动有趣的画面所吸引,从而一下子提高了其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画汽车的学习兴趣。
走进生活场景
2.1 观察自然生活
生活是最美的教材,生活是最生动的课堂。美从生活中来,生活中有很多美的元素,只是还没有被发现。美术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实践表明,如果让我们的美术教学仅局限于教室之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提倡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充分鼓励学生多写生,多观察,多总结,着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例:教学《美丽的校园》一课时,教者可课前带领学生先参观一下校园环境,让他们数了一下学校的教学大楼共有几层,仔细观察一下校园的美丽景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始作画。如此从生活出发的美术教学,使得学生的绘画想象有了依附的现实基础,使得学生的想象显得鲜活而生动,同时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再如,教学《动植物欣赏》《鱼儿游游》等内容时,都可以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先走进生活场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让其捕捉生活事物真实的一面,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创作,就显得轻松自然,生动形象。
2.2 认识社会生活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宰,是自然社会的一部分,是改造自然的实践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生活。因此,在社会生活的认识之中,有一个重要的话题,那就是关于“人的美”的认识,其在整个审美教育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它的教育成败与否,直接会影响一代人的品德修养。“人的美”具体包括两个方面:(1)外显体材美。具体表现在人体所具有的端正的五官、和谐统一的身体比例,健康的肤色,以及人体所展现出的美丽青春和力量。(2)内在心灵美。内在心灵美主要指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主要包括其内在的精神品质、心灵、情操、智慧等,人的内在美重于外在美。如为了人类幸福而献身的普罗米修斯是美的,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桑兰是美的等等。
2.3 引领生活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双翼。儿童画是儿童丰富想象力的再现,是儿童将自己头脑里各种奇异的想象通过手上的画笔加以表现出来的过程。美术课堂中的绘画教学对儿童而言重要的不是像不像的结果,而在于画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扬个性思维,大胆想象,如此才能使得学生的作品创作更显无尽的丰姿。例:教学《我心中的太阳》一课时,教者首先自编故事——《我的外形最漂亮》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太阳的形状与色彩”,着力构建学生思维不同层次的发散点,促其思维在纵横向上的发展。作画中,同学们用自己大胆想象的笔触创造出了自己心中富有个性特点的“太阳”:太阳外形奇特、色彩斑谰,太阳的形状不仅有圆的,还有方的;颜色也不仅有红色的,还有绿色的。笔者认为,这就是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太阳”。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课外美术活动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师应关心并组织课外美术活动,负责进行指导。如,在平时的美术学习生活中,可组织学生观看美术电影,放映幻灯片,欣赏美术作品;可组织学生参加包括:校百米壁画、中国写意画比赛、各种剪贴比赛、泥塑比赛,材料各异的立体手工制作比赛、爱心卡、贺卡设计等各类活动比赛。以笔者曾组织的一次活动为例,“六一”儿童节前夕,笔者结合学校的具体活动计划,搞了一个庆“六一”儿童画展,在所展出的每幅画的旁边,还为其添加上一段段精彩的评语。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画展之后,同学们反响热烈,极大地激发了全校学生爱画学画的热情。
总之,以生活为本,以艺术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了追求人文生活倾向的设计教学理念。笔者深信,在今后美术课堂中,只有坚持以“生活为中心”展开教学,才能有助于审美教学目的的实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五篇:《文言文教学的生活化策略》
《文言文教学的生活化策略》
一、课题研究步骤
1、初一年级:初步养成预习、诵读、积累等方面的文言文阅读良好习惯,逐渐培养关注古代文化生活的兴趣和对祖国古代汉语情感,开始有计划的进行人文话题和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名句名篇背诵的积累,养成勤记笔记的习惯,“114古文运动”和文言文生活化起步。在课堂内外形成文言文学习中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习惯。文言文学习常规检查采用教师检查为主的方式。
2、初二年级:宏观规划初中阶段的文言文课内外学习计划,诵记和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关注古代文化和余姚本地的地域文化,积极参与文言文专题化阅读实践。要求通读一本古典名著,并对此进行较为深入地研究。通过广泛的文言文阅读,进行语言和人文的积累。结合各种文言文阅读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学史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文言文生活化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文言文学习常规检查采用教师检查和学生自查相结合。建立文言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包括将日常生活用语应用于文言文教学,将日常生活现象应用于文言文教学,将文言文教学的启示应用于日常生活,融合生活的文言文教学
3、初三年级:文言文学习常规检查已进入以自查为主的阶段;继续通过广泛的文言文阅读进行人文积累。学生对古代代表作家和作品均已有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并有较充分的材料积累;对积累的文言文知识进行归类、整理。进行生活化的文言文教学,即将探究性教学方式引入文言文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和策略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笔者大胆改革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开展了“文言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文言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将把文言文学习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中学生尽可能多地浸泡在文言文中,使中学生强烈地意识到处处有文言,时时用文言,自觉形成一种文言文实用意识,提高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那么,如何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生活化?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让文言文教学生活化
多媒体、课件不仅因其形象新奇富有艺术为语文课堂增添了活力,增加了信 1
息容量,而且便于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下载相关视频材料辅助教学,更重要的,是它能让远古的文言文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枯燥乏味的文言文通过一种形象生动的展示方式呈现出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口技》一文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曲苑杂谈》的相声《洛桑学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由一人之口而发出的摩托声、喇叭声、刹车声等各种声音的精彩口技艺术,使古文变得生活化、情趣化。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初步领略到口技的魅力,急切地想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其中的奥妙。又比如在教《狼》这篇课文时,我先利用多媒体一边配音朗读课文,一边演示制作的动画flash,这种现代化的展示方式立刻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集中注意力,通过观看自己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动画flash,不知不觉中就轻松地了解了文言文的故事情节,体会了屠夫和狼不同的性格特征。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文言文教学生活化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拉近文本同生活、历史同现实的距离。充分运用表演法、体验法、游戏猜读法、文言吟诵赛、辩论会、记者招待会等现代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历史人物在这些生活情境当中走向现实,走向生活,让文言文焕发现代的气息。
比如在讲授《曹刿论战》一课时,在对课文进行深入朗读之后,我要求学生运用表演法模仿曹刿和鲁庄公上台表演。表演要求要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话要尽量使用原文。提出要求后,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深入研读文本,力求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桌之间分好角色认真模仿。在上台表演过程中,学生模仿得惟妙惟肖,有的还合理地加入一些自己的创造,辅助以一些肢体语言,让几千年前的历史人物活生生地站在大家的面前。学生在研读课文中,不但掌握了重点词语的含义,而且还理解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和鲁庄公的鼠目寸光。又如我在教《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时,运用体验法,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生活中失意时的心情和想法,调动其情绪,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去领悟古人的生活哲学,而后让他们用古人的话来阐明自己该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失意。这样,古为今用,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经典的文言文在现代生活中依然焕发出巨大的魅力。
(三)通过课前三分钟,让文言文教学生活化
为了让文言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每节课前,我都要求学生做一个古诗文言文的三分钟演讲。我将全班学生按学号排序,每天轮流安排一人走上讲台。要求学生就古诗文言文中印象最深的名句,联系个人生活、社会生活谈谈自己的理解,把古诗文言文运用到生活当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自己喜欢的文言文名句中思考其在现实社会当中的指导意义。比如,有的学生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谈到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有的学生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谈到我们身边的个别同学对于某一件事,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了;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却认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由此养成了不良的生活和学习的习惯。有的同学由“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谈到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同心同德、互相合作,团结就是力量。有的学生由“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谈到了在生活中,我们要以陈涉为榜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理想而不懈奋斗。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上热情更高,精神更加集中,他们仔细聆听老师对课文的理解,课下积极主动查阅各种资料,思考古诗文言文跟现实生活的联系。经过长期的坚持,学生逐渐意识到,学习文言文不仅仅只是应付考试,还能够培养你高尚的道德,提升你人格的魅力,解决你面临的困境。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可以帮助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再认为文言文是毫无用处的空话套话,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优秀作品。这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利用课堂拓展,让文言文教学生活化
文言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我们教师要吃透文本,挖掘文本的现实意义,通过拓展延伸让文言文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比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在分析了邹忌成功进谏的原因后,我立刻问:“你从邹忌向齐威王成功进谏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学生经过思考,谈到了我们在平常交际当中说话要得体委婉,谈到了在指出别人缺点时要做到忠言顺耳,谈到了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自以为是。一个拓展延伸,就把几千年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融合到学生的日常生活
中,历史人物活了,历史事件活了,文言文教学也活了。
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文言文也是如此。语文又具有丰富的思想性、生动的情境性、广阔的开放性,最能把学生引入五彩的生活世界、独特的心灵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的文言文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走向生活。文言文教学只有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
(五)教室环境文言化
用有关文言文名句的书法作品来布置教室。上墙的名句要求内容积极健康,书法精湛,给人以古朴美。上墙的“班主任心语”有:学海无涯苦作舟;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士有百行,以德为先;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教不由诚,曰为欺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轻风扶弱柳,淡月映梅花;天道酬勤;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上墙的“班级主题词”有:竞、静、敬、净;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苦读乐学,宁静致远;业精于勤荒于嬉;作气自鼓,争雄上流;辍者无功,耕怎无获;厚积而薄发;时不待我,发奋在今朝;志当存高远„„
用座右铭来励志明意。结合名句教学,我们要求学生摘录一句古代名言作为座右铭,并张贴在课桌的右上角。学生选择的座右铭有:生无所息;舍生而取义者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满招损,谦受益;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六)课外活动文言化
1、建立文言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包括将日常生活用语应用于文言文教学,将日常生活现象应用于文言文教学,将文言文教学的启示应用于日常生活,融合生活的文言文教学;二是进行生活化的文言文教学,即将探究性教学方式引入文言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