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微课设计
《老王》微课设计
马 玉
【整体安排】
《老王》选自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该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作者与老王交往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无依无靠的老王的愧怍。
本篇课文的教学计划用2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课文的字词障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熟悉课文,把握文章大意。第二课时分析我的愧怍,再分析这篇散文是如何组织材料的。
本微课设计是第2课时第二个环节,在分析完本文的主旨后,分析作者组织材料的巧妙之处,学生学会运用“一线串珠法”写作。【教学起点】
本片段是在学生解决课文的字词障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了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选点】
学习“一线串珠法”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选取、感悟、归纳、体验的方式,学会运用“一线串珠法”写作。【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一线串珠法。(4分钟)
1、同学们,分析完文章的主旨,再来看看文章的结构,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呢?我们先来找找有哪些材料?(2分钟)
【明确】
1、老王送冰。
2、老王送默存。
3、老王送香油和鸡蛋。
4、女儿给老王鱼肝油。
5、我两次给老王钱
2、同学们找了5个材料,这5个材料的主语或者宾语是什么?谓语是什么?(1分钟)
【明确】(老王、我、我的女儿、我的丈夫)(送、给)
3、根据上面提示的关键词,同学们看看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1分钟)【明确】本文以我们一家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组织材料。
【意图】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通过选取、感悟,学生明白了“一线串珠”中的“线”的重要性。
过渡:同学们,这种以一条主要的线索贯串全文,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相对分散、独立的写作材料组织串联起来的方法就叫“一线串珠法”。二、一线串珠法的特点。(4分钟)
那么,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呢?请根据刚才的分析,归纳一下。【明确】
1、所谓“线”是文章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链条,起联结作用,它可以是一个特征、一件物品、一个观点、一幅画面、一个话题、一句感想、一种感情„„
2、所谓“珠”,就是能够多角度、多侧面表达主题的一个个材料,可以是事件发展或情感变化的不同阶段,也可以是一个主题或观点的不同侧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3、这是一种扩散式作文构思方式,具有“形散神聚”的表达效果。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时空的巧妙联结,使作文的素材更加多样、情感更加充沛、主题更加鲜明。
【意图】通过归纳,学生清楚地明白“一线串珠法”的要素与特点。过渡:明白了“一线串珠法”的特点之后,我们学以致用,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
三、运用“一线串珠法”写作。(7分钟)
1、请以《看你的眼睛》为题目,运用“一线串珠法”,写三个有关眼睛的片断。要求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至少三个不同的眼神。(4分钟)
2、学生展示,师生点评。(3分钟)
【意图】阅读和写作是一体的,得法于课内,将阅读中得到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更能事半功倍。
四、小结:
刚才,我们用了十多分钟的时间接触到了“一线串珠法”,并且将它运用到了我们的作文中,课后我们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教学后续】 课后写作,以《秋雨潇潇下》为题,运用“一线串珠法”,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教学心语】
叶老曾说:“要使学生尽量自求了解,在没法彻底了解的时候,教师才给他们说明,订正,补充。”①在这个片段的设计中,遵循了这一原则。先抛出一个问题“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老师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探究问题的动力,再找材料,找重点词,感悟、归纳,适时地给予了学生方法上的指导。
①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129
第二篇:《老王》微课设计
《老王》微课
《老王》选自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四篇。
该文以平淡的语言回忆了“我”和老王的交往几个生活片段,表达 “我”对老王的愧怍之情。
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本文的内容,明白了杨绛先生对老王的情感是:愧怍。下面,我们通过仔细品味文章中人物的行为,来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愧怍之情。
一、感析“老王”(4分钟)学生圈点勾画
老王是如此的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在与“我” 交往的过程中有什么行为表现呢?请同学们指出来。(3分钟)
对“我”述说他的隐私;愿意给“我”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所送之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送默存看病坚决不肯拿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我们”看病钱不够;病后还扶病到“我”家来;来不了还托人代他传话。临终前硬撑着送鸡蛋和香油上门感谢“我”。
二、剖析“自我”(9分钟)学生探究讨论
老王如此对“我”,而“我”是如何对待老王的呢?请小组内讨论。(3分钟)
“我”认为老王对“我”述说的隐私是“闲话”;“我”从未真正去了解过老王,关于老王的一切“我”都是听说的;几年来,“我”从未真正关注老王住那里,情况怎么样。“我”始终用钱来和老王对“我们”的好交往着;“我”对老王得病并不关注;“我”对老王最后一次到我家来的形象先觉得可笑,后觉得害怕,“忙”着让他离开;并且对老王并不关心,仅有“抱歉”。“我”对老王的死也“没多问”,仅是在“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在探讨交流中发现我对老王的距离感和不真正关心。
三、感受“愧怍”(2分钟)提炼升华
通过对前面探究的老王对“我”及“我”对老王的行为的对比,你能发现“我”为什么会产生愧怍心理吗?(2分钟)
“我”愧怍的原因是:老王真心对“我”关心而“我”对老王却保持着距离,从没有把老王当作朋友,当作亲人,从未真正从内心、精神上去关心老王,所以“我”感到愧怍。
在教学中,学生亲自走进文本,探索、发现自己需要收获的结果,从而养成自我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并且学会自学探究、合作交流。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老王》教学设计范文
一、课型:
教读课。
二、教学目标:
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本文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理解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风趣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人,他们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金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的《老王》这篇文章,探究这个问题。
(1)学生齐读课文后,找出生字词,师生一起解决。
(2)引导学生整体感悟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2、在这篇课文中,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学生思考回答)
3、教师小结归纳: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作品写到“大革命”,那是荒唐的**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卜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4、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5、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讨论研究问题。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2、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引导学生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
指导与明确: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他送伪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解析:
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解析:
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解析: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三)布置作业:(选作一题)
1、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2、在你的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吗?他有什么样的特点?在周记本里记下来。
第四篇:《老王》微课设计
《老王》微课设计
【整体安排】
《老王》选自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四篇。
该文以平淡的语言回忆了“我”和老王的交往几个生活片段,表达 “我”对老王的愧怍之情。
本篇课文的教学计划用二个课时。第一课时语汇积累、整体阅读、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把握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品味本文语言以及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
本微课设计是第一课时第四个环节。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探究出“我”为什么会对老王产生愧怍心理以及我愧怍什么?明确文章的情感,有利于对整个文章的理解。
【教学起点】
前面已经完成了语汇积累、整体阅读、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学习任务。
【教学选点】
理解作者“愧怍”的情感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对老王对“我”的行为及“我”对老王的行为的分析、比较,清楚“我”对老王“愧怍”的情感原因。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本文的内容,明白了杨绛先生对老王的情感是:愧怍。下面,我们通过仔细品味文章中人物的行为,来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愧怍之情。
一、感析“老王”(4分钟)
老王是如此的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在与“我” 交往的过程中有什么行为表现呢?请同学们指出来。(3分钟)
[明确]:(1)、对“我”述说他的隐私;
(2)、愿意给“我”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所送之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3)、送默存看病坚决不肯拿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我们”看病钱不够;
(4)、病后还扶病到“我”家来;来不了还托人代他传话。
(5)、临终前硬撑着送鸡蛋和香油上门感谢“我”。
[意图]:学生通过走进文本分析“老王”,深切体会老王的对“我”的好。感受“我”愧怍的基础。
二、剖析“自我”(9分钟)
1、老王如此对“我”,而“我”是如何对待老王的呢?请小组内讨论。(3分钟)
[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2、班内交流完善(6分钟)。
[明确]:(1)、“我”认为老王对“我”述说的隐私是“闲话”;
(2)、“我”从未真正去了解过老王,关于老王的一切“我”都是听说的;
(3)、几年来,“我”从未真正关注老王住那里,情况怎么样。
(4)、“我”始终用钱来和老王对“我们”的好交往着;
(5)、“我”对老王得病并不关注;
(6)、“我”对老王最后一次到我家来的形象先觉得可笑,后觉得害怕,“忙”着让他离开;并且对老王并不关心,仅有“抱歉”。
(7)、“我”对老王的死也“没多问”,仅是在“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意图]:学生通过和同学走进文本共同探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探讨交流中发现我对老王的距离感和不真正关心。
三、感受“愧怍”(2分钟)
通过对前面探究的老王对“我”及“我”对老王的行为的对比,你能发现“我”为什么会产生愧怍心理吗?(2分钟)
[明确]:“我”愧怍的原因是:老王真心对“我”关心而“我”对老王却保持着距离,从没有把老王当作朋友,当作亲人,从未真正从内心、精神上去关心老王,所以“我”感到愧怍。
[意图]: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就能够轻松地明确文本所传递出来的情感。既完成了教学目标,更学到了分析问题的方法。
[小结]: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学法上的引导,以自己为主体,参与合作学习,既获得了知识,更发展了学习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了基础。
【教学后续】分析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以及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意图]:学生在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后,去发现作者是如何围绕表达情感去组织材料及运用语言的,学习在分析品味中学到写作的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心语】我设计本课教学片段的教学理念在于践行叶圣陶先生的“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①]”的理念。在教学中,学生亲自走进文本,探索、发现自己需要收获的结果,从而养成自我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并且学会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对比发现的学习方法,达到“不教”的目的。
------------------
[①]杜草甬.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170
第五篇:人教八年级上册《背影》
讲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西安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四班的付丹丹,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文章《背影》。
一、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拍照吧,那老师想问问大家一般喜欢拍正面还是背面呢?嗯,老师听到了,大多数同学都喜欢拍正面,极少有人拍背面。其实啊,许多作家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也像大家这样常作正面描写,可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给父爱“定格”时,却别具匠心地“摄下”了父亲的背影,就是这个背影,几十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令许多人泪湿衣衫,那作者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到背影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个背影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板书:“背影朱自清”PPT①
二、作者简介
说到朱自清,在学习《春》的时候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PPT②)很好,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老师PPT上的内容(PPT③),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板书:作者及写作背景
上节课老师已经布置过课前预习的作业,那老师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读一下老师准备的生字词呢?(PPT④)好,这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吧,(板书:生字词)这位同学读的非常准确,可见同学们课前的预习工作做的很到位,(PPT④)同学们可以对照幻灯片,看看自己的注音是否正确,另外,老师还准备了一些新词的解释(PPT⑤),同学们可以参照课文下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三、划分层次
老师已经把文章的段落层次划分好了(PPT⑥),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标注一下,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文章。大家都标完了吧。
四、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PPT⑦),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应的主题是什么?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讨论。
板书:整体感知
老师看到大多数小组已经讨论完成,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对,以背影为线索,(PPT⑦)板书:背影,主要写谁?(PPT⑦)我的父亲,板书:父亲,那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呢?(PPT⑦)对,父爱,板书:父爱
文章以背影为线索,那背影一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快速默读文章并找出描写背影的语句。
(下去转)嗯,老师看到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完成了,文中一共几次写背影啊,四次啊,大家回答的很正确,看来大家读的很认真,哪位同学能说说第一次写背影在什么地方?
这位同学说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PPT⑧)那我们这里概括一下,就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板书:怀念父亲,点出背影;好,那这次写背影,有什么作用呢?对,开篇点题“背影”,还有呢?对,这句话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与父亲不相见都二年余了,作者还是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这样,就引导我们继续读下去,是吗?
那我们接着找,第二次是在哪里写到父亲的背影啊?对,第6自然段,这次呢,是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时候,然后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对吗?(PPT⑧)那我们概括一下,即望父买橘,刻画背影,板书: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哪里呢,对,还是这一段,这一段最后“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是吗?(PPT⑧)这一次可以说是怎么样?父子分手,惜别背影,板书: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最后一次呢,最后一次是在哪里?对,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PPT⑧)也就是: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板书: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五、重点分析
文中四次描写背影的语句我们都已经找出来了,可是作者花最多笔墨写的,是买橘子时父亲的背影,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的背影到底写了什么。(PPT⑨)
下面请这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其他同学认真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背影的。板书:望父买橘
这位同学朗读的很有感情,节奏也把我的很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是不是写父亲的穿着:黑、深青;布。看到父亲的穿着,老师想知道作者当时穿的是什么衣服啊?(紫毛大衣)把好的留给儿子,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非常疼爱。同时,父亲自己的穿戴也说明,怎么样?──家境不好,心情忧伤,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还为我买橘子,是不是更加突出父爱的崇高啊。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这是不是写父亲走路的姿势啊,对;“蹒跚”是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父亲不是瘸子啊,他走路的姿势为何是蹒跚呢?因为父亲肥胖体衰,所以步履艰难,烘托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不是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啊,首先“探”字写出了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是写手的动作,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时吃力的样子;“缩”是写脚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的年老体衰,动作迟缓,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灵活,一撑即上;“向左微倾”是写身体的动作,一是右手支撑有力,二是因为要把右脚跨上月台有困难,要借助身子的倾斜。
那这一整段通过父亲的穿着、走路的姿势以及爬月台时艰难的动作这一系列的形象刻画都能看出父亲买橘子的过程非常艰难,既然买橘子的过程这么艰难,(PPT⑩)父亲为何还要坚持去买这橘子呢?这位同学说: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还有同学说是因为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嗯,同学们都说的很有道理,其实不管怎么说父亲买橘子是不是都是为了儿子,因为他疼爱自己的儿子。
六、拓展延伸
(PPT11)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读了本文,你会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爱了吧,其实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接下来,老师为大家播放一个短片。播放短片
七、小结
短片看完了,相信每位同学都有很深的感触。(PPT12)其实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用心观察他们的反应,用笔记下你们的感受。
八、布置作业(PPT13)
①找出文中父亲所说的话,这些简单的话语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
②写一篇500字的小短文,记述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