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1

时间:2019-05-12 16:2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 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 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1》。

第一篇:高中历史 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1

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

潮流》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1 教材分析

本科是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的内容,本课内容在中国近现代中的地位很重要,并且与现实结合比较密切。主要介绍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三个问题。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史实中理解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所以本课学习既是学习历史也是观察现实,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是初中与高中的衔接阶段,思维较为活跃、兴趣较为广泛,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但仍不成熟。此外,初中的历史教学向来不被重视,不少地区是“放羊式”的教学,有不少初中历史教师是“兼职”身份,以至高一的学生历史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今年高一的内容是政治专题史,相对来说比较枯燥难懂也需要比较好的历史学习基础,但是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熟悉。因而本人结合本课的实际,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知识抢答、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回顾港、澳、台问题造成的史实;了解“一国两制”政策的形成过程,理解“一国两制”的真正含义;熟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史实和台湾社会现状。

二、能力目标:通过知识抢答、分组讨论等方式锻炼学生积极参与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是我党在实事求是基础上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体现了鲜明的创新性与科学性,是世界政治文明史的一大进步。

2、通过对港澳台问题造成的历史的回顾,让学生再一次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其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日益强盛是港澳得以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台独”不得人心,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做法都将被历史所抛弃。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理论的真正涵义、实践及其历史地位。本课难点:台湾问题。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老师灌、学生学,是以前教育的一个误区,实践证明“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因而本课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的能力,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过渡、总结的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此外,本课内容学生相对熟悉,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采取知识抢答(分组抢答),讨论法、启发式问题法等教学方法,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本科知识。与此同时,还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子图片或声像资料等,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教学准备

一、CIA辅助教学,歌曲——《七子之歌》、诗歌——闻一多《乡愁》,香港回归祖国等录象片段,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谈判等图片。

二、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港、澳、台地区历史、现状和有关台海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放音像资料《七子之歌》,并用大屏幕演示歌词)请大家回忆一下,这首歌在什么时候听过?(叙述)“这首歌歌词是谁创作的?”“‘七子’指的是当时中国被列强侵占的哪些地方?”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 1925年闻一多有感于时事,把被西方列强侵占的七块土地——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比作与母亲离散的七个孩子,悲愤凝成的歌词,既唱出了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又唱出了游子思念祖**亲的深情。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我们收回了大部分被列强强占的中国领土,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但由于港、澳、台问题的特殊性,祖国的统一大业仍有待解决。用什么方式实现统一?这个答案大家都知道——“一国两制”。至此,我们顺利的进入27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板书)第27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首先,让我们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板书)

一、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1、香港问题是怎样造成的?

2、澳问题是怎样造成的?

3、台湾问题是怎样造成的?(先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老师再总结,将答案配上地图用幻灯片展示在大屏幕上)(叙述)我们知道了问题的由来,那么祖国统一大业到底如何完成,用什么方式来完成呢?(板书)

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内容学生看似很清楚,其实不然,所以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选择题(利用幻灯片显示在屏幕上),使学生通过做题来加深对“一国两制”真正含义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利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并且一题紧扣一题:(1)“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哪一问题提出来的()

A香港 B台湾 C澳门 D特别行政区(2)一国两制的“两制”是指()

A.两种社会制度 B.两种法律制度 C.两种管理制度 D.两种军事制度(3)“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家的主体是()

A、社会主义制度 B、资本主义制度 C、一个中国 D、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4)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B.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

C.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 D.特别行政区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5)香港、澳门回归后,实行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原则,中央政府行使()

A、对香港领导人的任免权 B、制定香港和澳门的基本法 C、外交和驻军权 D、最高司法审判权

(6)根据你对“一国两制”的理解,港澳回归后的权利有()

(1)可以有部分自己的军队(2)行政管理权和立法权(3)可与外国签订各种条约和协议(4)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5)可以保持财政独立 A(1)(2)(3)B(4)(5)C(2)(4)(5)D(1)(3)(4)

(7)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A.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承接)刚才各个小组的抢答非常精彩,看来各位同学对“一国两制”还是比较熟悉。我们知道,任何重要的政策的制定、颁布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甚至有一个秘密的讨论过程。那么“一国两制”政策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请各位同学给“一国两制”政策备个案,以备后人查询。(用幻灯片显示在屏幕上,括号里面内容学生看书、共同口头回答完成)

(承接)从一国两制形成的过程,我们知道这一理论首先是针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是它最初成功实践是在解决什么问题上呢?

(板书)

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播放视频)观看香港回归片断。(看完录像后,引导学生结合录像及教材内容理清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几件大事,并展示在大屏幕上。要特别让学生留意中英会谈过程中中方的立场及体会邓小平睿智的外交才能,注意让学生体验香港回归的激动人心的气氛。随后指出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指导学生看教材中反映澳门回归的图片。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设问)通过对上面知识的学习,我们再回过头来想想一国两制课本上说它是伟大的设想,那么你们认为伟不伟大呢?(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回答,老师再总结)

(承接)正是因为在这一伟大理论的指导下,港、澳顺利回归祖国了,但是这是否是港、澳能够回归的决定性因素呢?(用幻灯片显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港、澳顺利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

(承接)虽然香港、澳门两位游子已经回家了,但是遗憾的是,还有一位游子尚未回家,那就是台湾。那么今天阻碍台湾统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用幻灯片显示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找答案)

(板书)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阻碍台湾统一的主要因素是:台独势力;外国反华势力。

(设问)当今影响祖国统一的主要是这两股势力,假如你是国家领导人的话,你将如何战胜这两股逆流,赢得国家早日统一呢?(让学生讨论,回答)

(承接)这是大家的策略,下面我们来看看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否与大家一样呢?

2、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让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当今时事,根据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分阶段概括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70年代末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情况: 1979年,两岸真正停火;

80年代以来,“三通”限制逐渐放宽,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

1993年,举行“汪辜会谈”; 2005年3月《反分裂国家法》;

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

5月亲民党宋楚瑜访问大陆。

(承接)由此可见,虽然当今还存在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但是在党和国家的努力之下,海峡两岸关系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事实证明,台独势力和分裂分子不可能改变世界上承认一个中国的基本格局,不可能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不可能改变台湾人民求稳定、求发展的愿望。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这不仅是因为我国蒸蒸日上的国力,因为我们更相信这也是台湾同胞心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乡愁》去感受台湾同胞对祖**亲深深的眷念之情。(播放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放完后老师承接:最后让我们一起祝愿我们的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第二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大一统。秦中央集权制度:A皇帝制度B中央三公九卿制C地方郡县制。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唐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元只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

清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

古希腊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古希腊城邦政体,贵族制和民主制最为流行。

古希腊城邦雅典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引上民主的轨道。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民主制。

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雅典民主政体的充分体现。

古罗马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平民维护自身利益,和贵族斗争,设立保民官。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元首制实质上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戴克里先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从《大宪章》到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限制国王权力,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人治转向法治。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任首相。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1787年宪法三原则: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国会(参、众两院)、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又互相制约。

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根据这部宪法,美国成为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

美国两党制:民主党和共和党。

1875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法国的共和制。

俾斯麦完成德国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1842年,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英法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太平天国运动开始:金田起义。天平天国全盛:

军事上北伐和西征。政权建设上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天京事变。

洪仁玕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发展方案《资政新篇》。天平天国失败:天京陷落。

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马关条约》内容:A中国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C开放重庆等通商口岸D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义和团口号:扶清灭洋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宪法。

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导火索):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第一个工人政权。

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列宁《四月提纲》是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二大”,奋斗目标是反帝反封反军阀。“三大”确立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1924年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国民革命举行北伐,目标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和汪精卫“七一五”政变,屠杀共产党,国共合作破裂。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开辟的井冈山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1935年遵义会议,毛泽东回到领导岗位,革命转危为安。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6年,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抗日打下重要的基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开始。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战场存在国民党为主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为主的敌后战场。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结束。

重庆谈判,国共签署“双十协定”,确立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全面进攻、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河北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民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开始。

1955年,北约和华约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世界多极化趋势:1967年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新中国三大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第三篇:《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导入: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两岸分隔、骨肉分离可以说是中华儿女最深的乡愁!那么台湾、香港、澳门这些原本属于我国的领土的地方时如何与祖**亲分离的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段不堪回首的往昔„„

(一)历史的回顾——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的由来:

用幻灯片的形式演示香港岛、九龙司、新界被割让与租借的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0年英国又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的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99年。至此,香港完全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香港问题”就此形成。所以香港问题属于中英国家之间的问题,是关乎国家主权的问题。

2、澳门问题的由来:

我在这里列了一个表格,列举了葡萄牙人侵占澳门的全过程。首先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船遇风暴,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再次,1557年后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开始长期占据。此后相继占领了澳门半岛、氹dang仔岛和路环岛。至此,澳门完全成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澳门问题”就此形成。所以澳门问题属于中葡国家之间的问题,也是关乎国家主权的问题。

3、台湾问题的由来:

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继而占领台湾;1662年明代大将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有感而发做了这首复台诗;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中的条款强占了台湾。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收复台湾主权;可是好景不长,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逃到台湾,台湾又被人为的分离了。当年人民解放军集结了重兵,做好了攻台的万全准备。但是这个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我们开始抗美援朝。后来美国第七舰队开到了台湾海峡,我们就这样错失了战机,成了历史遗留的台湾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确定台湾问题是我们国家的内政问题。

同学们现在思考一下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区别?(学生预期回答: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港澳问题属于国家主权问题。)所以港澳问题我们需与英、葡谈判协商解决,而台湾问题应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解决。

我这里有一幅漫画,我想找两名同学分别扮演一下漫画里的人物台台和湾湾。

台台:母亲为什么用炮轰我们啊?555~另外,我听说大陆是社会主义制度,我已经习惯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活模式了,台湾要是回归大陆会让我的生活陷入混乱的!

湾湾:是啊,我们不是不想回到祖**亲的怀抱,实在是为难啊!谁能想个一举两得的办法就好了!

对于台台、湾湾的难题,我们的邓小平同志给出了一个答案。

(二)伟大的构想——“一国两制”的提出 1.目的、内容及原则:

材料一:80年代以后,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对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共和地方谈判。双发达成协议后,可以正事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引入两则材料,让学生分为三组,分别回答问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目的、内容和中国政府的原则分别是什么?

提示: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国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原则→独立自主解决内部事务的原则 2.形成过程:

“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形成,逐步发展的过程。之前同学们 已经预习过了本课的内容,现在再快速浏览一下本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找出哪些历史事件推动了“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学生回答)①雏形

只有中国具备了一些条件才能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早在五十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日益发展,新中国政权愈加巩固,国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外国反华势力对我国实行的封锁和遏制政策走向失败,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和紧张关系亦随而趋于缓和。正是在这样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开始考虑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可惜后来因“文革”和“左”的思潮的干扰而中断了。1978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1979年1月,邓小平在美国国会的演讲时也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设想就构成了“一国两制”构想的雏形。②酝酿

1981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长叶剑英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并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展示原文“九条方针”条款,“九条方针”指出: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区(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并可保留军队,但这一点仅针对台湾有效。是对台方针与对港澳方针的不同之处。

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1)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2)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

(3)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对台湾与港澳 不同点

国家在港澳驻军,外国军队撤走,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而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

(4)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5)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6)台湾地方财政遇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补助。

(7)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回祖国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8)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

(9)热诚欢迎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众团体提供建议、共商国事。③提出

80年代初,邓小平在会见台湾知名人士傅朝枢首次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④确立

1982年 “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们又在新宪法中,用法律的形式保障了“一国两制”制度。最终在1984年的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上正式确立“一国两制”方针。4.影响:

(1)台台、湾湾的难题有了解决的办法,消除了台湾人民心中的顾虑,所以“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有利于港澳台的繁荣和稳定设;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2)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式,比如说现在很热的韩朝问题。朝鲜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韩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所以也可以考虑“一国两制”。

5、地位: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是我们中国的独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现。

(过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却在解决香港问题上首先得到成功运用。

(三)成功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多媒体展示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结合教材归纳香港回归过程中的三次重要历史事件。1.香港的回归(1)回归过程

①中英会谈;1982年9月中英首次谈判 :主权换治权 中:主权没商量

②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4年12月 ③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2)香港回归的原因:(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101页第二框题第一段到102页第二段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图片旁那段小字回答)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说话时算数的。„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 ——邓小平

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在谈判开始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给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部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

——撒切尔夫人的回忆录

①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前提); 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关键); ③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群众基础); ④中英《联合声明》(法律依据)

(3)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102页大字和小字回答)

①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同胞从此成为香港的真正主人,香港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②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

③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过渡:)香港问题顺利解决为同样久而未决的澳门问题提供了范例。2.澳门问题的解决(1)回归过程

①中葡联合声明:1987年4月

通过多次谈判交涉,于1987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②胜利回归:1999年12月20日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使本来平凡的这天永远载入了中国的史册。

(过渡:)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梦想。

(四)光明的前景——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①隔绝(1949至1979): 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海峡两岸关系在1949年之后一直处于隔绝状态,尤其是1958年,我前线部队 “万炮轰金门”。从1958年秋冬一直延续到1979年元旦,这一战整整打了20年。②暖风(80-90年代):

70年代末,随着祖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让学生结合103页第三框题前三段大字回答关系缓和有哪些表现?)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

(2)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不仅实现了三通(通邮、通航、通商),而且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加强了交流。(通过表现分析原因)

(3)90年代时,两岸分别成立了“海基会”和“海协会”不断加强交流。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3年两个协会会长汪道涵和辜振甫的 “汪辜会谈”又为两岸的交流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过渡:)美好的局势中却也暗藏汹涌。在90年代两岸关系也遭遇到了寒流。③寒流(90年代):

作为台独势力的两个人物不断制造“台独”言论。这两个人就是李登辉和陈水扁。他们鼓吹“一中一台”论,企图将台湾完全独立出去。

(过渡:)两岸关系虽不断遭遇寒流,但是我们在其间也看到了促动两岸关系的契机。④契机:

两岸不断进行交流与对话,增进联系,出现了“和平之旅”、“搭桥之旅”、“民族之旅”、“经贸之旅”等。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契机。

展示“博主台湾的博客”分析台湾回归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提示:

(1)有利条件:祖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统一是民心所向,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成功运用;两岸交流的不断加强;一个中国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承认。(2)不利条件:“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课堂小结】

先由学生大致归纳本课的内容。邓小平同志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构想不仅成功地应用于解决港澳问题,雪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而且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诚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结束语】

播放我国著名朗诵家陈铎演艺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作的楚辞诗歌《望大陆》。最后让我们一起发出对祖国的美好祝愿:祝愿祖国早日统一!

第四篇:《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

谢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及内涵;港澳回归的基本史实;“一国两制”指导下,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把握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图片、文字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及实践,培养学生概括史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一国两制”是我国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提出的,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香港回归

2、难点: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学法、讨论法、归纳法等

四、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分析材料→思考问题→得出结论

五、教学手段

利用教材及相关材料,并辅以多媒体演示

六、教学设计

导课:大屏幕演示配乐诗朗诵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体会诗人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那份乡愁。两岸分隔、骨肉分离可以说是中华儿女最深的乡愁!那么台湾、香港、澳门这些原本属于我国的领土的地方时如何与祖**亲分离的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段不堪回首的往昔„„

(一)历史的回顾——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的由来:

用幻灯片的形式演示香港岛、九龙司、新界被割让与租借的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0年英国又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的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99年。至此,香港完全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香港问题”就此形成。所以香港问题属于中英国家之间的问题,是关乎国家主权的问题。

2、澳门问题的由来:

我在这里列了一个表格,列举了葡萄牙人侵占澳门的全过程。首先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船遇风暴,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再次,1557年后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开始长期占据。此后相继占领了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至此,澳门完全成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澳门问题”就此形成。所以澳门问题属于中葡国家之间的问题,也是关乎国家主权的问题。

3、台湾问题的由来:

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继而占领台湾;1662年明代大将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有感而发做了这首复台诗;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中的条款强占了台湾。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收复台湾主权;可是好景不长,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逃到台湾,台湾又被人为的分离了。当年人民解放军集结了重兵,做好了攻台的万全准备。但是这个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我们开始抗美援朝。后来美国第七舰队开到了台湾海峡,我们就这样错失了战机,成了历史遗留的台湾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确定台湾问题是我们国家的内政问题。

同学们现在思考一下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区别?(学生预期回答: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港澳问题属于国家主权问题。)所以港澳问题我们需与英、葡谈判协商解决,而台湾问题应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解决。

我这里有一幅漫画,我想找两名同学分别扮演一下漫画里的人物台台和湾湾。对于台台、湾湾的难题,我们的邓小平同志给出了一个答案。

(二)伟大的构想——“一国两制”的提出 1.目的、内容及原则:

引入两则材料,让学生分为三组,分别回答问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目的、内容和中国政府的原则分别是什么?

提示: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国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原则→独立自主解决内部事务的原则 2.形成过程:

“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形成,逐步发展的过程。之前同学们 已经预习过了本课的内容,现在再快速浏览一下本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找出哪些历史事件推动了“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学生回答)

①雏形

只有中国具备了一些条件才能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早在五十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日益发展,新中国政权愈加巩固,国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外国反华势力对我国实行的封锁和遏制政策走向失败,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和紧张关系亦随而趋于缓和。正是在这样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开始考虑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可惜后来因“文革”和“左”的思潮的干扰而中断了。1978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1979年1月,邓小平在美国国会的演讲时也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设想就构成了“一国两制”构想的雏形。

②酝酿

1981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长叶剑英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并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展示原文“九条方针”条款,“九条方针”指出: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区(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并可保留军队,但这一点仅针对台湾有效。是对台方针与对港澳方针的不同之处。③提出

80年代初,邓小平在会见台湾知名人士傅朝枢首次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④确立

我们又在新宪法中,用法律的形式保障了“一国两制”制度。最终在1984年的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上正式确立“一国两制”方针。4.影响:

(1)台台、湾湾的难题有了解决的办法,消除了台湾人民心中的顾虑,所以“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有利于港澳台的繁荣和稳定设;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2)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式,比如说现在很热的韩朝问题。朝鲜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韩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所以也可以考虑“一国两制”。

5、地位: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是我们中国的独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现。

(过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却在解决香港问题上首先得到成功运用。

(三)成功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多媒体展示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结合教材归纳香港回归过程中的三次重要历史事件。1.香港的回归(1)回归过程

①中英会谈;1982年9月

②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4年12月 ③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2)香港回归的原因:(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101页第二框题第一段到102页第二段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图片旁那段小字回答)

①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前提); 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关键);

③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群众基础); ④中英《联合声明》(法律依据)

(3)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102页大字和小字回答)

①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②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

③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过渡:)香港问题顺利解决为同样久而未决的澳门问题提供了范例。2.澳门问题的解决(1)回归过程

①中葡联合声明:1987年4月

通过多次谈判交涉,于1987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②胜利回归:1999年12月20日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使本来平凡的这天永远载入了中国的史册。

(过渡:)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梦想。

(四)光明的前景——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①隔绝(1949至1979):

海峡两岸关系在1949年之后一直处于隔绝状态,尤其是1958年,我前线部队 “万炮轰金门”。从1958年秋冬一直延续到1979年元旦,这一战整整打了20年。②暖风(80-90年代): 70年代末,随着祖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让学生结合103页第三框题前三段大字回答关系缓和有哪些表现?)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

(2)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不仅实现了三通(通邮、通航、通商),而且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加强了交流。(通过表现分析原因)

(3)90年代时,两岸分别成立了“海基会”和“海协会”不断加强交流。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3年两个协会会长汪道涵和辜振甫的 “汪辜会谈”又为两岸的交流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过渡:)美好的局势中却也暗藏汹涌。在90年代两岸关系也遭遇到了寒流。③寒流(90年代):

作为台独势力的两个人物不断制造“台独”言论。这两个人就是李登辉和陈水扁。他们鼓吹“一中一台”论,企图将台湾完全独立出去。

(过渡:)两岸关系虽不断遭遇寒流,但是我们在其间也看到了促动两岸关系的契机。④契机:

两岸不断进行交流与对话,增进联系,出现了“和平之旅”、“搭桥之旅”、“民族之旅”、“经贸之旅”等。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契机。

展示“博主台湾的博客”分析台湾回归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提示:

(1)有利条件:祖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统一是民心所向,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成功运用;两岸交流的不断加强;一个中国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承认。(2)不利条件:“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探究问题】

怎样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先由学生大致归纳本课的内容。邓小平同志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构想不仅成功地应用于解决港澳问题,雪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而且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诚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课堂练习】略

【结束语】

播放我国著名朗诵家陈铎演艺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作的楚辞诗歌《望大陆》。最后让我们一起发出对祖国的美好祝愿:祝愿祖国早日统一!

第五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以辛亥革命爆发后的中国社会状况作为切入点,以陈独秀、胡适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及其思想主张为线索,完整地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内容及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思想界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提倡民主与科学,主张文学革命,在涤荡纲常礼教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高二同学只是耳闻过,至于具体是什么,怎么回事,也并不是很清楚。当然,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把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就没有创新可言。我根据高二学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喜欢怀疑,求知欲强,但又缺乏分析、归纳能力等特点,专门设计了导学案,掌握知识体系和自主探讨一些问题,还让其查阅大量的资料,使他们的知识系统化、能力提升,思想升华。【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②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②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全面评价;归纳近代思想演进 【教学策略】:运用“情境——探究——反思——创新”教学策略,提供情境,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

题。教师要适时进行方法和方向性的引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1)设计导学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学生根据导学案熟读课本,掌握基础知识.(2)、学生课后搜集资料:第一、二小组搜集有关背景的资料(资本主义的发展概况、袁世凯称帝、日本的《二十一条》);第三四小组搜集新文化运动的概况(关于北大、陈独秀、胡适等人物;)第五六小组搜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科学与民主;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导入新课]:

课件“科学”“民主”两面旗帜(设计意图:直切主题,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意图:检查导学案的预习情况,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为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2、一、二小组交流讲解背景的知识点

3、师生探究:阅读教材和下列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

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二: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归纳总结: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勾勒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者关系内在联系的轨迹,认识其必然性。同时教师还可设置问题“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由学生判断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对运动的兴起进行深层次的体会。)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第三四小组展示查阅的资料

2、教师课件展示陈独秀、胡适、李大钊以及《新青年》书影和北大校园的图片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文化运动氛围,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让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五六组介绍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概况

3、材料一: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目的是什么? 这两位先生有何具体所指?

2、“德先生”与“赛先生”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学生对“民主”和“科学”的理解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

3、设计问题: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口号?你认为当时提出这个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今天?

(设计意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3个小组在黑板上展示成果,其他三个小组点评。提升学生合作意识,也给其展示的平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既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也提升了他们的 能力。)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巩固基础知识

2、探究问题“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前赴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小结】:中国近代西学的历程

由器物阶段到制度阶段到思想阶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到里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意图:教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化学生对这一单元的主题,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课堂练习】: 1、17世纪上半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说成是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A 是自相矛盾的 B 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C 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D 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激进

2、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 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B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 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 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

A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成立B 各地出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C 陈独秀等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D 中国共产党成立

【课后作业】把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详细地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好

学生在胡适 的白话文的诗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新文化运动》一课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点多,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掌握好知识点,又能理解好难点,这样我设计了导学案,在课堂上采用了“情境——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法,既避免了传统的理想教育,又突出新课改的合作意识、自主观念,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气氛,使课堂实现了高效。我也从学生身上享受到了交流思想的愉悦,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幸福。

下载高中历史 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 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Ⅰ 政治文明历程 教学设计 第12课 鸦片战争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两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模版)

    长清一中教学活动月优质课评比参赛选手教学活动设计文稿 第12课 鸦片战争 李 波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两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后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后记 历史科组 夏克传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孔子与老子 一、看图学史是本课的一个特色。图片比文字更直观,且富有历史感。在学习第......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知识目标: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关系及其实......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精选五篇)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侨光中学 林小静 本专题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大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一、课标概说和整合 (一)课标概说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思想文化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总结与复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 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 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 :出现公共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