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九加几》教学设计与反思(共)
《9加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教学,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20根演示用小棒 学具准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陈老师想说今天真是一个好日子,你能猜猜为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表猜想,调动课前的气氛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啊,今天果真是一个好日子,因为今天森林里要举行联欢会,小动物们可高兴啦,都纷纷赶来参加活动。它们也邀请我们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你们准备好了吗?
二、复习引题
师:瞧,我们已经来到了森林公园的大门口,但是小动物说,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回答它们的两个问题,就可以进去参加活动了。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1.复习数的组成 口答下面各题:
2.算式填空
提问:9加几等于10?
启发谈话:我们把9加1等于10换一种说法,可以说成9和1凑成10,(指名2-3个学生说)第二行的题目都是10加几,算出来都是十几。这节课我们要用9和1凑成10的方法,也就是“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题目。(板书课题:9加几)
三、学习新课
师:同学们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扣开了森林公园的大门。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去吧。1.教学9+2(1)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公园的大门口。为了迎接联欢会,森林公园被打扮得可漂亮拉,你来来观察一下,说说看到了什么?
(左边有9只红气球,右边2只黄气球,左边有10个栏杆,右边有10个栏杆„„)(2)你能根据这个画面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3)师:你真棒,给我们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怎么列式?
生:9+2=11(板书)
(4)9个红气球加两个黄气球,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移动就能很快知道一共是11个气球? 老师边演示,边说:我们先把两个黄气球分成1和1,然后把这个黄气球放到左边来,正好凑成了10个,也就是9和1凑成10,10在加剩下的1就是11.这种方法就是“凑十法。” 师:谁看懂了,来完整地说一说9+2=11的计算过程和想的方法。学生边说,老师在式子上用连线表示 再请几个同学说说计算过程,教师指黑板
(5)提问:9加2时,为什么要把2分成1和1?(因为9加1凑成10.所以要把2分成1和1。)
这里的10是怎么来的?(9和1组成10)2.教学9+3=12 师:每一个参加联欢会的小动物们都会得到一根魔法棒。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里有两种魔法棒。请你用小棒代替魔术棒,在桌上摆一摆。想一想,左边放几根小棒?右边放几根? 引导:
(1)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么列式? 板书:9+3=(2)9根和3根合起来是多少根?怎样移动小棒旧能使我们一眼看出一共是多少根? 请同学们移动自己的小棒,移好了再移给同桌的小朋友看一看。(3)指名一个同学到前面移动小棒
(4)要求说出移动的过程:先把3跟红色小棒分成1和2,把这1根小棒和9根的小棒凑成10根,10根再加剩下的2根,就是12根。
(5)9加3这道题目在计算的时候怎么想?先把什么数去分? 指名说,老师连线
请2-3个同学再说一说,教师指黑板。(先„„再„„最后„„)提问:9加3时为什么要把3分成1和2?
(6)大屏幕演示,全班同学一起说一说计算过程:先把3分成1和2,再把1和前面的9凑成10.10再加上剩下的2就是12.3.教学9+7=16 师:森林联欢会可是一件大喜事,就连菊花们也争相开放了。让我们一起来瞧瞧。引导:
(1)谁能看图列一道加法算式呢? 板书:9+7=(2)9加7等于多少,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移一移(3)谁能说一说自己移动小棒的过程?(4)谁能看算式,把想的过程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连线
提问,在这里,为什么要把7分成1和6? 谁来说一说9+7=16的计算过程? 4.自学剩下的9加几的计算
(1)们已经学习了9加几的三道题目,(指黑板)在计算这些题目的时候,都是从第二个加数里分出一个1和前面的9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几就是十几。
(2)剩下的这些题目,你能不能按照刚才的方法来试着计算一下呢?如果觉得计算有困难的,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在算式的下面分一分,画上线,也可以让你的小棒来帮帮你的忙。请在练习纸上完成。你完成了,就用行动告诉老师。(3)汇报
大屏幕出示剩下的计算题,分别请几个学生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同学们,如果觉得他说的对的,请给他一个勾子。(4)齐读算式
(5引导发现,总结规律
同学们真了不起,老师没有教过的题目你也会了,小松鼠也为你高兴呢。它发现了藏在这些算式得数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把自己的发现和同桌轻轻地说一说,说好了举手,来告诉大家。
(结果都是十几,得数十几中的几比第二个加数少1。)
问:这个“1”跑哪里去了呢?掌握了这个特点啊,我们就能又准确又快速地计算出9加几的加法了。
(6)点读算式,打乱读
如果我把这些算式的答案都盖住了,你还能算吗?来试试看吧,看谁的速度最快。
四、巩固反馈
1。算一算,找一找
师:知道了这个规律以后,我们计算起来就方便了。看谁把刚才的规律学的最好,小动物们要来请我们的小朋友帮帮忙。他们每个人有一个算式,只能坐在对应的座位上,你能帮他们找找座位吗?我点哪个动物,你就说说他们的座位在哪里。2.分水果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小熊维尼想送给大家一些水果,它在每个水果后面藏了一道题目,只有你回答对了,这个水果就归你了。谁想要?你想要什么? 3.动动笔,算一算(1)圈一圈,算一算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习了新的知识,我们总要来用一用。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98页,看做一做的第一题,圈一圈,算一算,你先数数左边又边各有几个?再想想要圈10个的话,还要在右边圈几个?也就是问右边借了几个?教师演示第一题,请同学们完成第一题和第二题,并算出答案。集体校对
(2)看图列式计算
让我们来看一看第二题,有两幅图画,这次和第一题不一样了,它没有把算式写完,你能补充完整吗?自己试试看!集体汇报校对
(3)比一比,谁最快
第三题是计算题,我们老规矩,小组之间比一比,做好准备了吗?哪个小组完成最快,我们一会就请哪个小组来汇报答案。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已经快接近尾声了,同学们想一想,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觉得自己学得好吗?觉得自己学得好的给自己三声掌声,觉得自己还要努力得,就给自己两声掌声。
最后,所有的小动物们感谢大家来参加它们的联欢会,要送给大家一句口诀,我们一起拉读一读吧:9加几,不用怕.借一个,凑成十.计算起来对又快。教学反思
这是我本学期的最后一堂公开课.在选择题材的时候,因为临近期末,书中供选择的内容已经不多了.我选了《九加几》作为上课的内容。
在此之前,觉得计算课很难上,因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这样一堂计算课中呈现的内容,绝大多数的学生早已在上学之前就已经会算了。无疑,对于已经会的内容,让他们再认认真真地在课堂上学一遍,势必会很无趣,很枯燥。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出一堂能吸引学生的计算课,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所要考虑的。
教材中的主题图,创设了一个小朋友熟悉的运动会场景图,生动地描绘了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的情景。这一主题图,贴近小朋友的生活实际,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这幅主题图固然好,但我在思考,是不是有更加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引入方法。我想到了学生们喜爱的童话故事。于是,我创设了一个“森林联欢会”的情境,并且让这个充满童话色彩的情境贯穿了全课的始终。
这节课,我先进行了试教。在四班试教结束以后,针对师傅提出的意见,我作了些思考。
首先是数学语言的问题。数学语言要求精准,明确。在这节课中,先是自己的语言没有没有准确到位,导致学生在表达的时候,语言的组织也不十分严密。例如,在说花移动的时候,一个学生说,“从这边移一朵到那边去”,一边还用手比画着。我当时也没有引起注意,因为我已经理解他的意思了,就顺着他的意思,也一起比画。显然,这句话在数学上是不严密的。应该用左边,右边加一描述。另外,对于他的这边,那边,会有可能导致其他学生不能理解。由此可见,虽然只是只字之差,却体现了数学语言的严密性。所以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很注意这点,也就没有犯类似的错误。
其次,是对于学生算理的把握。在第一节课试教的时候,我通过用小棒摆一摆的方法,让学生明白9加几的算理,即从第二个加数里分出一个1来,和9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几就是十几。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并没有掌握摆小棒的方法。本来摆小棒,是为了帮助计算,而教到最后,却是为了摆小棒而摆小棒,没有切实做到使算理明了的效果。在操作过程中,对与算理讲得不够透,对于为什么要将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讲得不够清楚,致使后来学生在回答,“我们在计算9加几的题目时,都是从第二个加数里分出一个几来?”这个问题时,答案不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课后,在和师傅交流的过程中,才知道自己问题出在课堂展开环节中,对于算理的讲解没有到位。
再者,是关于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的能力。在巩固反馈的第一题,我选择了课本中做一做的题目,题意是要求学生圈出10个图形,因为左边9个不够圈,所以还要从右边圈过来一个,也是对”凑十法”的一个巩固。在试教的时候,我担心学生不会圈,故而就手把手扶着,先示范圈一幅图画,第二幅图画让学生自行练习.在课后,与师傅交流过程中,她提议可以放手放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她说,如果前面算理讲透了,那么在后面的审题中,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圈10个。在真正上公开课的时候,我就放手让学生独立审题,问学生,应该圈几个,就能一眼就看出图画中有多少个?学生的回答回答也在预料之中,顺利得说出了圈10个。并且问,左边不够圈,怎么办?巩固凑十法的思想。然后,再让学生独自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我觉得如果教师在课堂展开的环节,把要讲的内容将明,讲透,接下来的练习巩固环节,教师就可以轻松地看学生发挥了,而不必教师在费劲地引导.针对试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整体不变的情况下,在细节上作了些变动,更加规范了自己使用的语言.整节课力求体现出:
一、创设符合低段学生年龄特征的情境。
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童话般的情境——“森林联欢会”。课的开始,我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森林要举行联欢会,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也邀请我们一起去,你们愿意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话题一转,我们还不能进入大门,因为小动物们要出题考考我们,要我们回答对才可以进去,问学生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饿,他们急切得渴望进入森林里去看看。信心也就随之增长,这样,我就在情境中,自然得进行了相关题目的复习,为9加几的教学作好了铺垫。再随后,我将孩子们的注意点集中到森林公园的大门口,这个大门也不是白设的,而是蕴涵了数学信息。这样,在“大门口”我就自然地教学了“9+2=11”的题目。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孩子们带进了森林公园,引出了小动物们手上的魔术棒,以及盛开的菊花等,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将它解决。在巩固的时候,我安排了小松鼠提问,和给森林里的动物找座位,以及小熊维尼发放水果,使学生始终置身与活泼的情境中,学得有激情。我将情境延伸到了课的结束,在最后我还设计了所有小动物出现,送给小朋友们一句九加几的口诀。总之,整堂课,我在情境中开始,也在情境中结束,学生学习得情绪高涨,也仿佛置身在美丽的童话世界中。
二、注重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
第一节课的经验,让我在公开课时更注重了对于学生算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我单纯地将算理强加给学生,我通过先说一说你想怎么摆,再摆一摆,在说一说摆的过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理解。鉴于第一节课,学生掌握情况的不理想。我在本节课的第一个算式“9+2”就开始让学生操作。边操作边感悟。在教学中,我重点出示了三道题目。这三道题目,都是通过学生自己操作,再集体汇报操作过程,然后从具体的小棒操作,回到题目中去,用数的分解去凑十的方法,再说一说题目的计算过程,经历了从形到数的抽象过程。三道题目,反复演练,反复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再通过集体说,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一方面,在语言组织表达上,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与表达能力,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注重讲老师教与学生自学结合起来。
在课堂上,我重点呈现了三道题目。其余九加几的题目,都是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自学,将题目做在练习纸上。我走到学生中间,查看学生自学的情况,并适时得进行指导。在汇报的时候,不仅让学生汇报出答案,还要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这样一个途径,可以了解这节课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自己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所以,我觉得,在教学时,适时地放手让学生尝试自学,有时候往往比自己一直扶着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本节课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于练习的层次性。在听课结束后,教研组老师坐到一起评课。有一个老师说到了我的练习设计。她提出,在联系层次上,可以将题目作些调整。其中,我在让学生自己算好其余的九加几的题目之后,让学生看着大屏幕出示的算式,及答案,找找规律。从而掌握9加几计算是的技巧。对于这里的规律,即得数的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一,学生发现有一定的难度。这道题目可以作为整堂课最后的拓展题放到最后,这样也可以弥补我的练习中没有拓展题的缺憾。
关于板书的设计,一个老师提出,在黑板呈现计算过程时,可以将分出来的1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呈现,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9和1凑成十的过程。我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是我在设计板书时所没有想到的。
第二篇:一年级《九加几》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九加几》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⒈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⒉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⒊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教具、学具准备:挑子图 苹果图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有一位小朋友和我们一起学习呢? 师:它是谁呢?
师:请听,谁来说一说?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孙悟空。师:比一比谁的火眼金睛。
(15个草莓、13支铅笔、17个桃子)师:为什么一下子就猜出多少个?
师:满十个,放在一起。有神奇的作用,使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有多少个? 师:例如:10+5= 10+6= 10+7= 10+8= 师:十加几就等于十几。这样算起来比较简单。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1.探讨算法 师:刚才我们都是把10个桃子和几个桃子和起来的,现在猴妈妈从盒子里拿走了一个,盒子里还有几个呢?(出示图片)猴妈妈让小猴算一算桌上一共有多少个桃子,你会帮小猴列算式吗?(师板书出算式9+4)师:那么,9+4等于几呢?13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先自己思考后可以和同桌互相说一说.(生独立探索并与同桌交流)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呢?(数着算的,9,10,11,12,13)
板书:数
(先拿一个放到盒子里,外面还有3个,就是13)请小朋友上来演示,并完成板书.(先想10加4得14,再减去1就是13)师:先把盒子里空着的一格放上桃,再加外面的3个,得13。你听懂了他的想法吗,谁能更清楚的来重复一遍他的想法呢?哪个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 追问: 为什么从4里面先拿1个放盒子里?这1个桃子是从那来的?(板书4分成1和3)(师指名一生上台演示,并逐步对应板书——)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小结:小朋友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加4得13,都不错.师:那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只移1个呢? 师:同桌之间把刚才的过程说一说。
师:9+4把4分成了1和3。9加1等于10。10+3=13。9加1等于10。
师:其实我们在算9+4等于几时就把它变成10+3.这样比较容易算。是不是这样?看着大屏幕。一起和老师轻轻地说:9+4 把4分成1和3。9+1=10,10+3=13。师:其实我们再算9+4把它变成10+3 师:为什么要把它变成10+3.因为十加几比较好算。师:你学会了吗? 2.动手操作
师:左边摆9个,右边摆5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呢? 师:怎样移动使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多少个呢? 师:并把摆的过程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9+5 师:谁来把你刚才的过程表示在黑板上。9+5=14 师:你为什么要移1个。因为和9····移了1个,5就分成1和4.师:其实,我们在算9+5等于几时就把它变成了10+4,这样就比较简单。
3、教学试一试
师:把学具往前一推、老师为了奖励小朋友,给你们带来了许多花。数···左边有9朵,右边有7朵。一共有多少朵呢?算式是··· 9+7 师:在算9+7的时候,你会把它变成10加几呢?把你的想法在这幅图里圈一圈。9+7 师:为什么要把7分成1和6呢?把过程同桌之间说一说。4.形成技能
(师出示“想想做做”第l题)师:聪明的小猴搬方块。数···左边有几块,右边有几块,聪明的小猴会怎样搬,使人一眼可以看出有多少块?
师:猜一猜,小猴想怎样算呢?小猴为什么只搬1块过去呢? 师:那么小朋友会把小猴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思考,把答案填在书上,再交流)
三、练习形式多样巩固知识 1.想想做做2 师:你能圈出10根,再填得数吗?9+3= 9+8你能圈出10根,再填得数吗? 9+3= 9+8 师:刚才我们算过的我们来读一下,9+3-------9+8 教师追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师:其实我们在算9加几其实就是在算10加几 师:那么我们在算9+2时就是算引出9+()+()师:反过来在算9+1+8就是算9+()
2、学生独立做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轻轻的读、发现规律
2、大声齐读、发现规律
3、分享成果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得数个位上为什么会比那个加数少了1呢?
3、学生个别回答小蚂蚁推箱子
师:根据这个小朋友发现的规律,如果老师出这样的加法题,你能比较快地算出得数吗? 师:你能反过来吗?得数15是小蚂蚁箱子应推在数子几上
3、变式练习送小动物回家 教学反思:
今天我借班上了《9加几》这堂课,课后对本节课教学进行了认真反思。《9加几》是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十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我设计了“9加几”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初步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上课伊始,我从学生听音乐猜谜的方式引出熟悉的孙悟空来和我们比赛火眼金睛,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生活中有这种需求,但是在重要的是让学生有 “凑十”这一种需求,因此在铺垫的时候就侧重于10加几的口算,而且10加几的形式呈现方式多种多样,而且来源于生活,从而体验10加几比较简单,从而为学生顺利运用“凑十法”扫清障碍,但是又不妨碍学生的思维发展。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必须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能单纯依*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上述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开运动会的主题图,通过观察、交流、讨论,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讲“凑十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先让同学们观察,来算9+4等于多少?让学生上黑板来摆一摆,移一移,变一变、说一说、不管哪一种方法我们都不要反对。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引导孩子再动动脑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让老师和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个桃子呢?逐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让孩子把它变成10个,来移一移、说一说,图文并茂,让孩子切实的感受到“凑十”法的简单。就是把9加几变成10加几来算比较简单。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鼓励开展多种评价、与孩子打成一片
在教学评价方面,为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随堂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形式进行,为激励学生学习数学获得成功,创造一种和谐环境在课堂教学结构方面比较完整,让孩子说完整的话,比一比谁说的响,比一比我的方法好等等,不断的让孩子体会的数学带来的乐趣。从复习引新,到设景激趣,到探求新知,以及应用拓展等,环节紧扣、严密,教态得体大方,并善于把课内外的知识、学科间的知识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这节课中,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让新课的导入中有一盘散的草莓,孩子猜不出有多少个,想办法,要把十个圈一圈,这样才能让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有多少个,新旧知识的联系就更紧密了。但我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同伴的帮助下,我一定会尽快的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三篇:一年级“九加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89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自主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初步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
2.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能力,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知
1.学习例题,探索算法
(1)引入:看小猴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例题图)
说说:在图上看到了什么?(盒子里有9个红苹果,盒子外面有4个绿苹果)根据图中的意思,你能提什么问题呢?(出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
引问: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呢?怎样列式?(随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9+4=)
2、探究算法
思考:9+4等于几呢?
(1)生猜测。大部分学生肯定知道得数是13,可也有部分学生是不知道的。在学生们的争论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各自探索:9+4等于几呢?
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进行思考。
(3)组织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
①1、2、3、4……12、13,一共有13个。
②盒子里有9个,然后接着数10、11、12、13,一共13个。
③从盒子外面拿一个放进盒子里,9个加1个,就是10,再加外面的3个,是13个。
3、引出“凑十法”
(课件演示)根据回答解说:从盒子外面的4个苹果中拿1个到盒子里,盒子里由原来的9个加了1个就是10个,再加上盒子外剩下的3个就是13个。
“9加几”教学设计 “9加几”教学设计师:先想到将一个苹果放进盒子里凑成十就好算了(黑板板演过程):从盒子外面的4个苹果中拿1个,也就是把4分成了1和几?(板书:9 + 4 =)3
“9加几”教学设计 “9加几”教学设计 “9加几”教学设计 “9加几”教学设计把这1个苹果放到了盒子里,也就是9和1合起来是10(板书:9 + 4 = 13
“9加几”教学设计 1 3
最后再算10+3=13(补充板书)10
像这样先把9和1凑成10,再计算的方法我们叫“凑十法”。(板书:凑十法,领读)
4、整理算法
9+4,在计算时先把4分成1和3,再算9+1=10,10+3=13。
追问:为什么一定要把4分成1和3,不可以分成2和2?
5、指导完成“试一试”
引导学生先说说题意,明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再让学生圈一圈、填一填。学生完成后,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填空的过程,再说说计算9+7的`方法吗?为什么要把7分成1和6?
6、比较:9+4与9+7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我们是怎样计算的?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了,这两个算是都是9加几,从而点明课题。通过比较,使学生再次感悟到,计算9加几时,要先把9凑成10(也就是要先把另一个数分成1和几),然后再进行计算。
二、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完成第1小题。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提问:小猴在干什么?它想计算几加几?它准备怎样算?
引导:你能根据小猴的操作过程,完成图右边的填空吗?学生完成填空后,再指名说说计算9+6的思考过程。
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小题,同桌说说“凑十”的计算过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独立圈出10根小棒,再填空。学生完成后,讨论:圈出10根后旁边还有几根?你是怎样算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各自计算,边算边想有什么发现,而后说说每组中的的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开火车完成,比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各自完成。
(2)交流每题得数。
(3)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回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计算的?
【一年级“九加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小学九加几的课件
2.九加几的教学反思
3.小学一年级数学《九加几》的教学设计
4.9加几教学设计反思
5.几十加几十教学设计
6.小学数学一年级《9加几》教学设计
7.《9加几》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8.人教版《9加几》教学设计
9.七加几优秀教学设计
第四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九加几》教学设计
《9加几》教学设计
后箐完小
董有良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教学,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前分析:
本班有学生 54人,其中男生 22人,女生 32 人,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弱,不利于管理,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是在经过一年的学前教育后进入小学的,成为一名正式的小学生,当然也还处于启蒙阶段,学生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以及个人的接受能力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这就是关键,再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了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就使学生迈向了数学学习成功的第一步。
教学重点:
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20根演示用小棒 学具准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老师想说今天真是一个好日子,你能猜猜为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表猜想,调动课前的气氛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啊,今天果真是一个好日子,因为今天森林里要举行联欢会,小动物们可高兴啦,都纷纷赶来参加活动。它们也邀请我们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你们准备好了吗?
二、复习引题
师:瞧,我们已经来到了森林公园的大门口,但是小动物说,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回答它们的两个问题,就可以进去参加活动了。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1.复习数的组成 2.算式填空 口答下面各题:
提问:9加几等于10?
启发谈话:我们把9加1等于10换一种说法,可以说成9和1凑成10,(指名2-3个学生说)第二行的题目都是10加几,算出来都是十几。这节课我们要用9和1凑成10的方法,也就是“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题目。(板书课题:9加几)
三、学习新课
师:同学们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扣开了森林公园的大门。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去吧。
1.教学9+2(1)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公园的大门口。为了迎接联欢会,森林公园被打扮得可漂亮拉,你来来观察一下,说说看到了什么?(左边有9只红气球,右边2只黄气球,左边有10个栏杆,右边有10个栏杆„„)
(2)你能根据这个画面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3)师:你真棒,给我们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怎么列式? 生:9+2=11(板书)
(4)9个红气球加两个黄气球,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移动就能很快知道一共是11个气球?
老师边演示,边说:我们先把两个黄气球分成1和1,然后把这个黄气球放到左边来,正好凑成了10个,也就是9和1凑成10,10在加剩下的1就是11.这种方法就是“凑十法。”
师:谁看懂了,来完整地说一说9+2=11的计算过程和想的方法。学生边说,老师在式子上用连线表示 再请几个同学说说计算过程,教师指黑板
(5)提问:9加2时,为什么要把2分成1和1?(因为9加1凑成10.所以要把2分成1和1。)
这里的10是怎么来的?(9和1组成10)2.教学9+3=12 师:每一个参加联欢会的小动物们都会得到一根魔法棒。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里有两种魔法棒。请你用小棒代替魔术棒,在桌上摆一摆。想一想,左边放几根小棒?右边放几根? 引导:
(1)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么列式?
板书:9+3=(2)9根和3根合起来是多少根?怎样移动小棒旧能使我们一眼看出一共是多少根?
请同学们移动自己的小棒,移好了再移给同桌的小朋友看一看。(3)指名一个同学到前面移动小棒
(4)要求说出移动的过程:先把3跟红色小棒分成1和2,把这1根小棒和9根的小棒凑成10根,10根再加剩下的2根,就是12根。(5)9加3这道题目在计算的时候怎么想?先把什么数去分? 指名说,老师连线
请2-3个同学再说一说,教师指黑板。(先„„再„„最后„„)提问:9加3时为什么要把3分成1和2?
(6)大屏幕演示,全班同学一起说一说计算过程:先把3分成1和2,再把1和前面的9凑成10.10再加上剩下的2就是12.3.教学9+7=16 师:森林联欢会可是一件大喜事,就连菊花们也争相开放了。让我们一起来瞧瞧。引导:
(1)谁能看图列一道加法算式呢? 板书:9+7=(2)9加7等于多少,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移一移(3)谁能说一说自己移动小棒的过程?(4)谁能看算式,把想的过程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连线
提问,在这里,为什么要把7分成1和6? 谁来说一说9+7=16的计算过程? 4.自学剩下的9加几的计算
(1)们已经学习了9加几的三道题目,(指黑板)在计算这些题目的时候,都是从第二个加数里分出一个1和前面的9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几就是十几。
(2)剩下的这些题目,你能不能按照刚才的方法来试着计算一下呢?如果觉得计算有困难的,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在算式的下面分一分,画上线,也可以让你的小棒来帮帮你的忙。请在练习纸上完成。你完成了,就用行动告诉老师。(3)汇报
大屏幕出示剩下的计算题,分别请几个学生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同学们,如果觉得他说的对的,请给他一个勾子。(4)齐读算式
(5引导发现,总结规律 同学们真了不起,老师没有教过的题目你也会了,小松鼠也为你高兴呢。它发现了藏在这些算式得数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把自己的发现和同桌轻轻地说一说,说好了举手,来告诉大家。(结果都是十几,得数十几中的几比第二个加数少1。)
问:这个“1”跑哪里去了呢?掌握了这个特点啊,我们就能又准确又快速地计算出9加几的加法了。(6)点读算式,打乱读
如果我把这些算式的答案都盖住了,你还能算吗?来试试看吧,看谁的速度最快。
四、巩固反馈 1。算一算,找一找
师:知道了这个规律以后,我们计算起来就方便了。看谁把刚才的规律学的最好,小动物们要来请我们的小朋友帮帮忙。他们每个人有一个算式,只能坐在对应的座位上,你能帮他们找找座位吗?我点哪个动物,你就说说他们的座位在哪里。2.分水果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小熊维尼想送给大家一些水果,它在每个水果后面藏了一道题目,只有你回答对了,这个水果就归你了。谁想要?你想要什么? 3.动动笔,算一算(1)圈一圈,算一算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习了新的知识,我们总要来用一用。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98页,看做一做的第一题,圈一圈,算一算,你先数数左边又边各有几个?再想想要圈10个的话,还要在右边圈几个?也就是问右边借了几个?教师演示第一题,请同学们完成第一题和第二题,并算出答案。集体校对
(2)看图列式计算
让我们来看一看第二题,有两幅图画,这次和第一题不一样了,它没有把算式写完,你能补充完整吗?自己试试看!集体汇报校对(3)比一比,谁最快
第三题是计算题,我们老规矩,小组之间比一比,做好准备了吗?哪个小组完成最快,我们一会就请哪个小组来汇报答案。
五、总结
本班有学生 54人,其中男生 22人,女生 32 人,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弱,不利于管理。
第五篇:“九加几”教学设计及反思
“九加几”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北区小河中心小学
周立萍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投影片(或课件),小棒18根。
学具:每人准备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情景图
教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什么?
(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反思: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注重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注重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反思:“基于问题学习”就是要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真实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实践活动中,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
(1)数数法:1、2、3、4„„
12、13,一共有13盒。
(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教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反思: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不可能相同,所以在面临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鼓励算法多样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提倡算法多样化,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这样,不仅肯定了学生的解题方法,而且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在不断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便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
提问: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
师:9加4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教师边提问边指导学生操作: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师: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
〔反思: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于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学具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上面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凑十”的表象,再把表象转化为图式,可以及时内化计算方法。]
4、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9个踢踺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键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板书:9+6)
师: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反思: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二、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加几了?
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
4、直接写得数(“做一做”第3题)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反思:运用“做一做”中的题目,分层次进行练习,不仅巩固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9加几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9加几)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反思:教师的小结点到为止,不给学生过多的结论性的东西,不限制学生的算法。]
[反思:《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整个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三个阶段。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学生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会了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想法,还学会了相互接纳、赞赏与互助,并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想法进行批判和反思。通过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可以使他们从多角度看到问题解决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