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湖北省 湖北省 湖北省 湖北省 湖北省 湖北省
第二篇: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团队组建
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团队组建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前徐小学 王家平
内容摘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过程中,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主要是以小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相处,增进同学友谊,发展协作能力,体验共同进步,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当然也有能力强的学生单独完成研究任务的情况,但这极为少数。因此,在整个活动中小组组建的合理性对活动的成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教学实践中小组的组建模式不同,效果也不同。小组组建的时机可随机而定,并不是固定不变,当然小组的组建还是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关键词:团队组建 模式 时机 基本原则
一、小组的组建模式
笔者认为小组的组建模式并不是固定单一的,它可以根据活动自身的需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组建。
1、“兴趣相投”组合。这种团队组建的特点是小组成员的兴趣比较相似,特点也差不多,因此这些人在平时可能互相接触比较多,这样大家在活动过程中就更容易沟通。
2、“志同道合”组合。这种团队组建的特点是大家有一个共同活动目标,这就使大家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意见比较集中,团队的凝聚力比较强。
3、“组长聘请”组合。这种团队的组建要分两部走,先是进行小组长的竞聘工作,然后由小组长去聘请组员。这个团队的组建相对来说班级学生的整体能力要较强,不然操作起来就比较困难。不过这个团队一旦组建成功,优势也比较明显,成员之间的信任感非常强,团队合作意识也相当强。
4、“邻里式”组合。这种团队的组建特点是充分考虑到小组成员之间在实际活动中合作的方便。因为我们的活动大部分要到课后去完成,而且大多数还是要在校外完成,那么同住一个小区或同在一条弄堂的学生走在一起相对来说就容易多了,活动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另外,在安全方面也可以得到保障。
5、“长期合同” 组合。这种团队的组建的特点是当小组一旦建成以后,那么在今后的活动中都以现有的这些成员为主,当然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的团队优点是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成员之间能形成一定的默契,同时也免去了每次活动时组建团队所需的时间。
这里有一点值得强调的是,在团队组建时指导老师应该给于一定的提示和要求,而绝不能简单的一句“你愿意和谁一起就和谁一起”,这样“凑在一起”的团队,学生的活动并不是指向指定的活动目标,而是大家平时聊得来,现在觉得有机会可以大胆的聊个够了,这样的团队就成为了无为活动小组或不良活动小组。这次在我们鄞州区优质课比赛时,有老师在组建团队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由于组队的要求不够明确,最后导致了大家走在一起“讲大道”,班级里看上去是热热闹闹,可实际上却成了一堂无效的课。所以,在组队时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走在一起”,“我应该和谁走在一起”,“在哪个团队更能发挥我的特长”等问题。
二、把握小组组建的时机
小组组建的时机是指活动合作团队在什么时候形成比较合适。笔者根据自身操作实际,提出以下两个小组组建的时机:
1、在研究课题确立之前组建小组。在研究课题确立之前,同学们就完成了小组的组建工作,然后大家在一起来讨论研究的课题,这样能群策群力,提出的研究课题在大家的讨论交流下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性行。但这样的团队组建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某些小组内的个别成员未必对该组的研究课题感兴趣,需要进行调整。
2、在研究课题确立之后组建小组。这是在先由大家提出研究课题之后,然后再进行团队的组建,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同学们就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课题,选择自己向往的团队。
当然,在小组组建完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进行调整,如有些学生在活动中可能兴趣发生偏移,有些学生可能觉得自己更适合别的团队,甚至有时出现新的课题需要组建新的活动小组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指导老师适时调整。
三、小组组建的基本原则
在小组的组建过程中,小组怎么来分?哪些人组合比较适合?多少人一组?等等,为了体现出小组活动的能效性,我们还是要注意许多问题。
1、尊重学生意愿,在自愿原则下分组。学生的意愿和主题的需要是活动分组的先决条件。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一厢情愿而硬性强迫学生参与某一小组的问题研究,而应该事先征求他们的意见,在学生乐意的情况下让他们自觉快乐地参与到小组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积极的姿态,与小组成员一道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当然有时也确实因为活动的需要,比如某些学生因能力较差或纪律差而被小组拒之门外,某些能力较弱的小组急需得到支援等情况,教师需要对人员进行一定的调整,但教师千万不能生拉硬拽,必须讲明原因,做好细致的说服工作,使学生打消顾虑,让他们心情舒畅的参与到小组活动之中。我曾看到过有指导老师在组建团队时对那些落单的同学采用“人才拍卖”形式,也有老师通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告诉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领的形式,效果都不错。这样既尊重每个学生,又使团队组建顺利完成。
2、关注学生兴趣,强调整体协调。由于学生的性格不一,学习的活动经历不同,学习的兴趣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如在《走近端午节》主题活动中,有的学生对包粽子感兴趣,有的学生对端午的历史由来感兴趣,有的则喜欢做香袋等等;在《欢欢喜喜过新年》主题活动中,有的学生对压岁钱感兴趣,有的学生对放烟花感兴趣,也有的则对穿新衣服感兴趣。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活动中学生都有各自感兴趣的东西,那么教师在活动分组时应该尽量照顾到学生的喜好,把那些兴趣相投的学生编为一组,让他们在兴趣的支持下愉快地合作。在体现学生兴趣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强调整体的协调,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全班的活动开展。笔者认为强调整体协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强调小组内性别协调,其二是强调小组之间能力协调。强调小组内性别协调是指男、女生的合理搭配,这也是活动分组时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男、女生各有优势:男生胆大、勇敢、好表象、肯吃苦,女生心细、乖巧、守纪律、有礼貌;也各有其不足:男生粗心,女生胆怯,通过男女生的合理搭配,能克服男女生各自的弱点,形成活动小组内的优势互补。强调小组之间能力协调是指均衡小组之间的力量。我们分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学生的能力、素质较差可能会影响小组的研究的效果,但如果一旦出现小组之间能力相差悬殊,那么很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能力强的小组会有人力资源浪费的情况,能力差的小组则无法正常开展活动,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整个活动的开展。
3、体现小组数量和小组人数的合理性。在小组组建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小组数量和小组组成人员的数量要合理。小组太多势必会分散团队的力量,而且对指导老师来讲工作量大大增加,压力增大,那么小组活动的内容就可能比较肤浅,就会影响活动的实际效果。另外每个小组的人数也要合理,小组人数不宜多,当然也不要太少。多则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凑热闹的情绪,反正有那么多人在,这事自然会有人干的,就会形成一种“吃大锅饭”的现象。少则力量有限,可能比较难以完成预定目标。综合以上两点,笔者建议在刚刚开始组建团队时,每组人员可以相对来说少一点,让学生先学会互相讨论、配合、互相尊重,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基本懂得合作,然后再逐渐增加人数。如果一开始就人数众多,在合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吵闹、玩耍、干别的事情的现象,达不到合作的目的。当时机成熟时,团队组建的人数一般情况下以五至六人为宜。
4、注重分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当小组成员初步落定之后,教师要对小组活动分工进行切实指导,以保证分工的合理性。小组长的人选是小组分工的核心问题,笔者建议,小组长的人选尽可能通过“小组长竞聘”或“小组推荐”的方式,这样效果比较好,这比起“教师委派”这种形式,前者更能让小组长在成员间得到认可。在一个阶段里每个组员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合作组组长、记录员、采访员、汇报员等。当然,在一定时间后,我们也可考虑角色轮换,使每个成员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总之,一个良好的团队应该是参与小组活动的每个组员,能在小组长的统一指挥下进行活动。组长要对每个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有作用可发挥。而每个组员能根据自身的特长,踊跃承担活动任务,成为小组不可或缺的力量。所以在活动计划制订之时,在计划表上能让每个学生明确各自的任务,责任到位。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教学案例
王庄镇中心小学 徐焕新
一、课题背景
进入新世纪,温室气体排放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低碳生活”的概念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意愿也越来越强烈。低碳经济成为了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低碳生活延伸到了生活、工作、交通等各个领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当前全球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理解低碳生活的相关知识,学会节能减排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和处理,学会利用处理的信息进行交流。
(2)学会合作、讨论、分析,科学决策,形成共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形成关注人类生活环境的情怀,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并将这一现代理念进行大众传播。
三、教具准备:课件、题板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群有趣的动物朋友,想看吗?(播放课件、音乐)
师:它们可爱吗,它们做了什么,让你们觉得可爱?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二)了解天气变热的原因
师:现在天气为什么越来越热?教师板书现象:天气越来越热。教师指学生回答变热的原因。
师:(课件)科学家们认为,由于人类过量排放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这些气体会使我们身边的空气变得像厚厚的玻璃,罩住了地球,地球被扣在里面,散不了热,就像被关在温室里面,透不了气,就像发烧一样,所以现在的天气越来越热。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教师板书:温室效应。
(三)了解温室效应的影响
师:温室效应有哪些影响?请看一段短片。(播放课件、音乐)
师:这样下去,我们将走向世界末日,那么我们要不要救一救我们的地球?所以,我们要怎么做?
学生回答:
PPT显示低碳——
师:低碳生活的概念
师:我们小学生可以怎么做?
教师总结:我们普通家庭日常生活其实都在源源不断地直接或间接地排放着二氧化碳气体。
只要我们坚持节约,养成习惯,就能救地球。
(四)确定课题,分组研究
师:给我们的活动起个名字吧!教师板书课题-------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师:同学们最想研究什么问题? 师:学生分组
课件出示要求:1,选出一名组长。2,共同填写题板。
3,小组汇报。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上台秀一秀。各小组展示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为什么要低碳生活,提出了走进低碳生活这个主题,根据同学们的兴趣,分成了四个方面来研究。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好吗?下课。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
自从2001年秋季教育部要求各地区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来,综合实践活动就成为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成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我们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教育环境中中学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好经验,摸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下面就分别从课程的设计开发、管理、教学和评价等方面反思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探究其原因并给出建议,以供广大教学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借鉴。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校本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独立地设计和开发课程。然而,以课题为基础的综合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就加大了课程设计和开发的难度,而且我们大多数教师非常缺乏此类经验,面临着一些困难。例如,如何设计适度的课程,以确保学生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何才能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分科课程在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如何设计有效的活动才能保证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意的协调发展?
若要合理地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系统设计的理念和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要求教师不能简单地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教学活动,而是应该从课题或任务出发,设计出概括性的、较为灵活的活动方案,不应该是过于严格的、统一的、线性的教学流程,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个教学设计问题都可以有多种可行的措施,而不仅仅只有一个方案。可见,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非常适用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借助教学设计的力量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诸要素进行有效设计,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外,指导教师要与教育行政人员和社会人士通力合作,充分利用各种可挖掘、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集中多方面的力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恰当的规划和开发。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是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以下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两个层面来讨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问题。
(一)教育行政部门对该门课程的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有些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不明确,教育研究部门和教育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对学校的监督、管理和支持不够,甚至有的教育行政部门认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自己的事。事实上,教师的管理、课程实施的督导和评价等都应该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内容。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把对学校的管理与指导工作结合起来,通过运用一定的评价手段进行监督、管理,为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条件,积极促进区域性的、校际的合作交流,指导学校切实地、创造性地贯彻课程计划中的有关要求,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问题 1.学校对课程资源的管理
这里主要谈的是对教师的管理,因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1](70)但目前许多学校对这一课程资源的管理存有较大问题。我们的指导教师一般兼有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负担相对较重,若没有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就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另外,一个课题往往需要多个指导教师,组内教师往往会因为责任不明而出现等待、推诿等情况。为保证每位指导教师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到责任分明、才尽其用,学校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建议学校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成立专门的教师指导小组,小组定期集体备课;组内教师合理分工,扬长避短;每位教师都应做好工作记录,记载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指导内容、知识的更新情况和教学心得等,这些工作记录将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参考。同时,学校也应该让教师了解,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将会大大提高教师个人的能力素质。这里举个实例,在我们的实验校中,2001年第一批和我们一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在2003年绝大多数成了学校的骨干教师,并在学校中担任了重要职务。可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的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这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对教师极富挑战性,它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充电不断地自我提高才能胜任该课程的指导工作,因此有理想有抱负的教师就能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其次,学校对硬件设备的管理也要配套跟上,包括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信息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每项具体活动的经费配给、使用与管理等。
此外,学校还要与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扩大对外宣传力度,跟当地的各种机构团体加强联系和沟通,从而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充分开发校外教育资源,发展壮大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比如家长、社会热心人士等),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真正实现“超空间”的概念。同时,学校要注意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做好开发与管理的工作。
2.责任安全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并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它重在学生的表现,在于学生自身的进步。那么该由谁负责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也就是谁对课程质量负责?而且,这是一门实践课程,学生的活动范围当然不会囿于学校的小小围墙,学生一般要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这就不得不考虑到安全事故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来保障课程质量和学生的人身安全。
对于课程质量的监督保障问题,可以出台一套管理规范,建立起从校领导、教师直至学生本人的责任制度,其组织责任关系可以是:校长和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教务处或课程开发办公室→年级组长→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学生项目组负责人→学生本人。[2]每一层都要明确责任,不仅是校领导和相关教师,就是学生本人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要逐渐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比如,学生项目组负责人要负责主持本小组日常活动和组内评价,及时向教师反映情况,督促组内同学的工作;学生本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明确学习目的,端正态度,积极与其他同学合作,认真做好自我评价工作等。
另外,我们还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学校各级领导和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各种安全知识,懂得在危险的情况下如何保护自己,并认真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最好能为学生买上保险。
结合我校周边社区实际设计的一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本学期我主要负责五、六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距离我校东侧200米处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王铁庄社区。我结合王铁庄社区和学生发展
际在开学初期,设计了学校一个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课
时】:16课时 【授课对象】:学校五六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判断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通过利用各种符号与工具,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善与他人沟通,并能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与资讯。
【教学方法及实施】
1、全面了解学生,设计有效的教学思路,多进行教学反思,适时调整教学思路。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在独立观察和思考中培养自我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4、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要从启发兴趣、激发操作的欲望入手,使学生产生想要亲手实践的欲望,知道怎么去动手操作。
5、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将自己活动后的感想、体会写下来,并且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激发他们大胆想象,创造条件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放开来写,提高写作水平。
【课程学习的内容】
为了充分发挥其个性养成功能、知识整合功能、能力迁移功能、世界观培养功能、社会综合功能,确定如下的活动主题,并将主题分解为若干活动内容:
一、活动主题
1、了解身边的事物,解决身边的问题
2、了解生活中的事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了解社会中的事物,解决社会中的问题
二、活动内容
1、我们的朋友
2、树木与我们的生活
3、水的用途
4、食物与我们的生活
5、交通与安全
6、做家务与安全
7、电话与交流
8、空气污染
9、人间自有真情在
10、温室效应与环境保护
11、文明与社会进步
上述活动内容,班级要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地进行选择,每学期开展一两次活动。对于活动内容,在选择和设计时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进行设计。特别是对于综合性强、主题涉及面广的内容,更需要我们在大的主题下,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有效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确立和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如,根据生活教育的主题,为低年级孩子设计“我长大了”的学习主题,通过学生寻找、展示证明自己长大的材料的活动,对比自己的昨天和今天。对于中年级以上的学生,可以利用他们每天上下学途中对学校附近道路交通的感受和经验,设计“道路与交通”的学习主题,组织学生对学校附近车流量、道路状况进行调查。通过不同于学科教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
1、集体评价。(1)、有无具体的活动计划?计划是否得到落实;如没落实,原因在什么地方?(2)、集体内部分工是否明确、责任是否落实?彼此关系是否协调?有了矛盾通过什么办法来解决?
(3)、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有什么体会?(4)、活动成果的质量如何?
2、个人评价。(1)、参与学习的态度。(2)、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3)、基本能力。主要是独立寻求信息的能力、完成任务的活动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表达能力等。
(4)、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在新课程改革中已经得到重视并推广的课程,已经广为人知,各个学校都结合地区和学校本身的资源优势,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是,如果冷静思考,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疑惑。为了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理念和独特价值,纠正实践中的偏差,就要对这些误区作深入分析和反思,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更有效、更扎实、更实实在在的开展。
一、活动选题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是能否实际开展好活动的出发点,不少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活动主题的时候,往往是选择教师自己感兴趣的几个活动主题供学生选择,只能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主题来开展活动,结果活动主题受限制,学生活动的方式也相应受到局限。这样的活动主题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形成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关系的整体认识。
我更不赞同采取全校一起搞统一主题的系列活动的方式。这种几乎是动员全校或是全年级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对综合实践活动宗旨的曲解。综合实践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学生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认识方面等的他们自己的真实生活中自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自主的研究,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统一制定研究主题,实际上从根本上已经否定了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学生并没有改变被动的地位,仍然是由老师或者学校的指挥棒操纵下的一个音符,他们要奏出的是老师编排的乐曲而非孩子们自己的天籁之音!
进一步讲,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想出成绩又想图省事的做法。现行教育监督和质量测评体系好像更看重能证明工作业绩的成果,看到足够多的孩子们收集的堆积如山的资料,一组组编排好的成果展示似乎是学校在迎接相关检查验收时最自豪的时刻。可是回头想一想,我们对孩子的研究过程又知道了多少呢?每个孩子在研究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我们又发现了多少呢?到底有多少孩子真正参与了探究性的活动了呢?到底有多少孩子是研究自己真正感兴趣地东西呢?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我们到底应该以树立怎样的观念?是顺水推舟还是真新的为孩子的发展做点实在的事情。
有人说:学校课程不仅是知识和实践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科书和教辅资料,在指导学生活动时有时是一筹莫展,但这并不等于可以由地方和学校来对教师作一些硬性规定,相反应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在这一方面,我真的很感谢我们学校的领导!我专职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十数年来一直给与我极大的信任与支持!在这一领域,我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发现其实做好的选题就是来自孩子自己兴趣领域的选题,让孩子做自己真正喜欢的研究和探索,学生的参与度是最高的。而老师要做的就是指导孩子如何从他熟悉并喜爱的领域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如何开展有效的规范的研究探索工作;在遇到困难时指导孩子如何梳理问题找到突破点;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并感染孩子学会鼓励自己;在研究结束后分享孩子研究的喜悦并及时地引导孩子进行研究过程的反思。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程。
但是,怎样的学校和教师评价体系才能够让老师可以安下心来做这些很可能看不到耀眼成果的工作呢?
二、活动开展过程的反思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发现,学生往往对热热闹闹的活动场面很感兴趣,对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也十分好奇,但对如何进行实践活动却茫然无知,实验研究注重表面现象,参观体验走走过场,或者在实践活动中稍有收获和体会就非常满足,这样的实践活动虽然热闹但少有实效,想获得参与实践的真切体验和丰富经验也难以做到。这种表面化、形式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与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及其课程价值背道而驰的。学生缺乏开展实践活动必备的常识,即缺乏必要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对各项实践活动的目标不具体、不明确,是重要的因素。
如何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实践、深度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老师研究的问题。在自主选题的前提下,深度实践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把各种实践活动的目标细化、分解,并进行合理分工;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如,调查访问的表格、录音照相器材)来完成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深度实践还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细致的记录和深刻的反思,每一阶段都进行适时的调控。需要反复实践的要多次实践,需要更换实践方式的就要及时更换。只有这样及时总结和反思实践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通过实践活动受益。那种为了活动而活动,或停留在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只能是一种低效的实践、盲目的实践。
同时,如果孩子们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就会占用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在当下又是一个两难选择,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太多安排也太多,孩子的天性是要求自由的,怎样引导孩子在这个过程和人际关系中学会取得平衡又是非常个性化问题,老师应该站在哪一边?还是把问题推给学生和家长,自己只等看看结果?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为了完成假期的实践活动因为天气光线原因连续3天组织几个同学在自家住的高层建筑大厅摆出擦玻璃的造型照相,然后配上解说词就算完事了,“摆摆样子”的做法小孩子是怎样学会的呢?还是小孩子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所谓实践?
三、展示评价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针对长期以来单一的学科教育或知识教育的局限性而设计的一门面向学生生活的实践性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在实践中自主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尝试解决问题,以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活动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成功和失败的切身体验,遭遇过各种各样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难以遭遇的现实生活场景,正是这些引起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感悟。如果离开了对这些真实而具体的活动过程的理解和回味,仅仅关注活动的结果,那么伴随着活动过程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都将无法获得、无法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独特的课程价值也将消失殆尽。因此,在活动的总结交流阶段,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展示活动成果的同时,对活动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帮助他们理顺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和体验,做到“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究竟怎样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评价学生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的表现是总和实践活动评价体系要研究的内容,对老师的评价和对学校这方面教育情况的评价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怎样让我们的活动踏实真切的开展,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而是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认真探索、热情参与、体会成长过程的欢乐,不必集体突击补材料、不必完全按照一个模式做展示、不必让家长在背后包办代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真能体现出她“自主、发展、生成”的特性。
七、活动设计反思
在活动中,学生在感受每一个环节和过程带给他们的快乐和享受,同时他们在回顾活动整个过程的时候更加兴奋,并且能够学到知识技能,受到启发,代表这是个成功的活动。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既需要获得学科知识,也需要增加社会知识和常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时,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获得知识的路径,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不让学生迷失了方向。
花卉的种植既是个学生感兴趣又是个容易研究的活动,能再不同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的个性自由生长,情感和体验在成长中升华,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明确的分工又使学生感受到自我的重要性,体验到集体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