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集

时间:2019-05-12 16:4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集》。

第一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集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集 我们的民族小学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3.词语卡片.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出示资料袋中的图片)瞧,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他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让他们自我介绍一下吧!安排几位学生戴上相关民族的头饰,学生简单介绍这些民族的资料.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2.顺势切入,初读课文

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了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呀(我们的民族小学)对,那可是一个充满欢笑,美丽而可爱的地方,今天咱们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保证你们去了就舍不得离开.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趣味识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坪坝 傣族 阿昌族 德昂族,摔交 穿戴 招引 蝴蝶 孔雀舞 铜铃 粗壮 凤尾竹 2.指名读,正音.3.开火车,练读.4.做游戏巩固字词.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小朋友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例:傣族姑娘的图片下就可以贴“傣族”“孔雀舞”)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小朋友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5.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朗读感悟

1.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同桌间互相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2.组织朗读比赛,你最喜欢读哪段,读出你的感情来.第二课时 朗读感悟

1.读读说说,学习第一自然段.a,自读感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根据下列提示展开想象,读后交流描述: 早晨,同学们来上学了,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学生读后交流描述.b,指导朗读:早晨的校园多美啊,你喜欢这时的校园吗 那么就把你的喜欢的情感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来吧.学生自读自练,指名交流.2.读读说说演演,学习第二,三自然段.a,你喜欢这所民族小学吗

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如:上课时民族小学的学生读课文非常好听,下课时他们尽情嬉戏,非常快乐等等.b,这读书的声音究竟有多好听啊 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引导学生理解“窗外十分安静……”一句,体会正因为同学们读书的声音非常好听,所以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不飞了,猴儿也来了.C,情景表演: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树枝,鸟儿,蝴蝶,猴子,请“它们”做评委,其他小朋友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如果读得好的话,“它们”就如课文所示,围拢过来静静地聆听.d,激情朗读:同学们读得可真好,为了鼓励大家,今天老师允许大家一起和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一起游戏,你想玩什么

引导学生口述,再朗读该部分.3 ,读读画画,学习第三自然段.a,同桌互读.b,联系前面的课文,带着你的感情,放飞你的想象,画画你脑海里的民族小学.复习生字

1.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通过已学过的生字帮助巩固新学生字,如提土旁加平还读píng,虫字旁加胡依然读hú.注意渗透偏旁表义的思想.2.边用课件演示要求写的十二个字,边指导书写.3.学生写字,教师相机指导,组织评议.拓展活动

民族小学的许多学生都很想和大都市的小朋友交个笔友,他们很想知道你们是否喜欢他们热爱的民族小学,也很想了解你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们给他们写封信,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你们获得更多的信息了.学生写信后在学习园地里展示.教师从媒体上寻找信息,选择一所边疆小学的学生与本班同学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教学后记: 课文后面安排了本学期第一次“综合性学习”,内容是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我在本篇课文教学结束后,向学生进行布置.这次活动是根据本组专题安排的,目的是通过记录课余生活这一形式,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把动脑,动口和动手结合起来,使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内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活动内容,要求以及记录活动的方式.并例举了用文字叙述,填表格,画图画三种形式,因此我可引导学生选择一两种,也可以选教材没有提到的其他形式.再根据“综合性学习提示”中的要求,进行阶段性的交流,为“语文园地”中的汇报,交流做好准备.金色的草地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认识蒲公英一天的变化.2 认识本课15个生字,包括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3 学会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懂得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和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教学准备:介绍蒲公英资料的课件 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激发兴趣 同学们,草地是什么颜色的 你见过其他颜色的草地吗 2 出示课题:金色的草地

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生: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3 好,带着你心中的疑问来读课文,并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跟它交朋友.二,分小组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2,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一读:扫读(扫除障碍读).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二读:连读.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三读:想读.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选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回指导)4,检查自学情况

(1)(板书生字)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在自学生字时,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要告诉同学们

师生共同解决困难,教师相机指导理解“开心,一本正经,揪掉,合拢”,可让学生做一做相应的动作,重点理解“合拢”.重点指导学生区别“近和进”,“反和返”(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并说说哪些内容比较吸引你的注意.通过读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检查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蒲公英的资料,先让他们说一说,然后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进行比较,观察,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 花是什么颜色的 有什么不同之处.教师简单介绍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外皮黄棕色,叶根生,花为头状花序.(4)本课生字较多,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记忆.要指导读准字音,如“蒲,傍”,识字要与词语的学习结合.(5)完成“语文天地”抄一抄2 四,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了哪些知识,并带领学生复习一下重点的内容.注释:通过学生自学,既加深了印象,同时在介绍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反复联系,加深印象扩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面积.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读过课文之后,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2把你见过的蒲公英的样子讲给同学听听.出示介绍蒲公英的课件(蒲公英开放,学生描述.)二,品味课文,体会感情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2 从读课文中你体会到了“我”的什么感情(用课文中的话来说)3 “我”和弟弟为什么那么开心啊

先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再自己说说.4 那“我”和弟弟是不是一直都在做这个游戏啊

我们来看后面的课文 指导学生读课文第2部分(第3,4自然段)6 作者有什么新发现 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指导(学生完成语文天地中“图示蒲公英的变化”)7“我们”为什么不再随意揪它

引导:喜爱金色的草地→

为什么是金色的→不再随意揪→金色的草地 8若“我”没有发现蒲公英的变化,后果会怎样 三,思考交流 1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 说说自己是如何观察喜爱的花草的 引导学生明白善于观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3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填到语文天地中 四,课后延伸

请学生用刚学会的观察方法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 第三课时 一,课始三分钟: 1,小组内说颜色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2,集体交流.二,课堂补白,积累运用.风的颜色

风有颜色/有着变幻多端的颜色,/它一年四季都在忙碌,/把世界装扮成美丽的画册./春天的风是绿色的,/染绿嫩草/染绿树叶/染绿山岗和原野./夏天的风是蓝色的,/浅蓝的林带,/深蓝的湖泽,/蓝风送走太阳的炎热./秋天的风是金色的,/金风迎来收获的季节,收获遍地的金子./收获满意喜悦./冬天的风是白色的,/白风扬起鹅毛大雪,/美丽的白天鹅啊./多么可爱多么纯洁./风有颜色,有着变化多端的颜色,/要是没有风,/就没有这五彩缤纷的世界.三,小组讨论

1,风真有那么多颜色吗

2,要是没有风的话…… 四,文海冲浪

仔细观察生活中的色彩,仿写一首诗歌.板书设计: 金色的草地 新发现:蒲公英一天的变化 新发现前:我和弟弟揪它们做游戏

新发现后:我们不再揪它,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教学后记: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个性化阅读”为核心,以指导学生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让学生在充分诵读,熟读精思,切己体察,潜心品评,多元解读,甚至在修改文本等“读书”活动中,与文本对话,与他人交流.通过引导学生“读自己的书”——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疑惑,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共通有无,互相启迪.力求使阅读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对话中,合作中,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爬天都峰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2.教学挂图.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 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 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 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石级:石头台阶.仰望:抬头望.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第二课时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 ”,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 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 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4.“我”是怎么爬的 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a.学生读书圈划.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 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课外延伸,培养能力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 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2.集体交流.教学后记: 这节课教学设计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对汲取力量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热爱生活的情感熏陶.在低年级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适时地辅以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根教学设计中还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相互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绝招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绝招是练出来的,要练有用的绝招的道理.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一,理解课题,导入新课

1“绝招”的意思.(可以通过查字典或同桌议论理解题意)2通过课题,你还理解了什么.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2分段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三,根据阅读提示,再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小组讨论:(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几个孩子都比赛了哪些绝招 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

四,全班讨论交流围绕上面提出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讨论.1引导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2重点引导想象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学生可各抒己见,想象他在练的过程中是怎样克服困难,虚心求教,持之以恒的,想象他在取得成功后的喜悦.3通过两次比绝招的阅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中有很多处描写了人物的动作和对话,要通过这些动作和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和感情,并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出来.六,扩展延伸

说说自己有哪些绝招,平时有过像课文描写的那样的比赛吗 有兴趣的可以写一写.灰雀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2.教学挂图.3.多媒体课件.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第一课时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 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 找出来读一读.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 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下节课继续学习.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4.学生描红,摹写.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第二课时

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板书:爱.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 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4.8.10段.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 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 鸟怎么会说话呢 ”等等.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大家一起来说说.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教学后记】

改版后的教材有个最大的特点--给学生留有想像的空间,允许学生自我展现.本文的“思考练习”3即是这样的训练.若流于形式上的练习,显然无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作了如下指导:读上下文—个从想像—小组交流—班级交流,评出口语交际之星,以快速作文形式文字保存.小摄影师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2.教学挂图.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第一课时 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说话练习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 做些什么呢 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教学后记】

此文故事感人,安排分角色读后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极感兴趣.语文学习应该丰富多彩,加深学生体验.相信后面的习作任务轻松完成.奇怪的大石头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3.生字,新词卡片.第一课时

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 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 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 研究,震(zhèn)惊 检查预习,质疑解难.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a.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b.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突兀:高耸.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c.完整地齐读课文.指导写字,完成作业.1.认读要写的字.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藏”字17画,第六笔为“┖”.“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3.各自抄写.第二课时 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a.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b.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c.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 老师怎么答的 李四光又会怎么想 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 为什么 ” 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教学后记: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注重学生在朗读中获得他们所感兴趣的知识.我与学生共同收集并交流了有关陨石的其他课外知识,丰富了学生的头脑,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个别句子的理解,但忽略了对诗的整体把握,有些支零破碎的感觉.我不能失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 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 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 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小珍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 你是怎么处理的 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学情分析: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重阳.而这两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要引导学生结合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教学准备: 课件,古筝曲子.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夜书所见》(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3,指名读古诗,正音.(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2)交流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3.诵读全诗(配乐朗诵)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2,教师范读(课件播放古筝曲)自由读指名读.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如:第一句诗.①“忆”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 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四,拓展延伸

1.中秋节就要到了,就让我们说一说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吧!学生畅所欲言.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课后反思: 课堂上通过课件播放古筝曲子,使学生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不但领会了诗的意思,而且朗诵得非常有韵味.《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问题浅显易懂的不需要浪费时间而合作研究.”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如出现新知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的问题,拓宽学习面的自学汇报形式等,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同时还要要求小组学习,有明确的分工,有主持人和中心发言人,教会学生倾听意见,此外,要保证合作的时间,教师也可参与.课堂上,有时我按捺不住,在学生未充分回答时,急于说出答案.今后,注意真正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习题设计 一, 给字加拼音()()()()()绘 萧 逢 异 促 二, 填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你最喜欢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知道有哪些诗也是描写思念之情的风筝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2.学习第3自然段.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课堂练习.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c,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第二课时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2.学习第5.6.7.8自然段

a,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b,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c,生读: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d,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 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课后反思

1,引导学生就文题质疑,促使学生动脑思考,也便于教师因学定教,顺学而导.2,抓住重点句段,反复诵读感悟.本课在读的指导和训练上力求有层次,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的重点词句,读,品,悟赏,入情入境,反复诵读.读中悟景,读中悟情,突出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3,自主合作探究,多种语文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小组交流,探究发现.4,拓展延伸写话,展示学习成果.该课的结尾设计意在进一 步开放课堂,让学生在交流中集思广益,把学习引深拓宽,并引导课外进一步积累运用,读写结合,加强习作训练.习题设计 一, 给字加拼音()()()()()磨 歇 丧 充 坊 二, 积累词语

你知道哪些描写心情的词语

————————————————————————————————————————————————————————————-————————————————————-天的雨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8个生字,会写”扇,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播放课件)同学们,我们一起伴着绵绵的秋雨走进这快乐的课堂,今天我们就学习《秋天的雨》.2.齐读课题.(板书:秋天的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1)同位互相指读生字:同桌之间互相用手指着双线格里的8个生字读一读,看谁读得准,记得牢.(2)集体反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字词,重点强调”钥匙,菠萝,扇“的读音.(3)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2.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一读.一个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2)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谁能说一说,在秋雨里,你都看到什么了(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准备过冬,是不是 你们除了这些还看到什么了(银杏树,枫树,柳树,柿子,橘子.)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1.感悟”五彩缤纷“.(1)学生默读课文,寻找描写的颜色词语.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自己小声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美美地多读几遍.2.重点体会,美读描写银杏树和枫树的句子.(1)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2)去词体会.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 为什么

(“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而“飘哇飘哇”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多像一枚枚邮票,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3)指导朗读.运用联系上下文和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走进情境,美读课文.(4)看录像,感悟“五彩缤纷”.小朋友们,这么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一看 让我们一边看,一边读出它的美丽吧.(多媒体出示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学生根据画面读相关文字.)(5)美读全段.3.体会“气味的香甜”.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板书:藏着气味)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

4.表演朗读.(1)熟读课文.通过表演入情入境,以演促读.咱们就来把小动物和植物们是怎样准备过冬的演一演,怎么样

(2)师生互动演一演.(3)指导朗读.这么快乐的景象,就让我们来快乐地读一读吧.放开声音读出你的快乐,自己读自己的.四,拓展,积累,升华感情.1.小结.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2.拓展.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欢乐……)3.积累背诵.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景色永远留在脑海里 就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是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吧.五,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并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3.用你手中的画笔为你喜欢的课文内容设计一幅图画.教学反思: 一,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为使学生“喜欢阅读”,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比方说在指导第二自然段的阅读中,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再通过配乐和课件再现情境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让他们对阅读文本产生兴趣;在指导第四自然段的阅读时,通过表演读的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重视读的层次性.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表演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识字,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三,重视读中积累.《秋天的雨》是一篇写景的抒情小散文,语言文字很美,精彩的描写集中在第二,第四自然段.把阅读的重点指导放在这两个自然段,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背诵积累好的的词句.学生在流畅读书的基础上背诵喜欢的精彩的句子,段落,将为他们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习题设计 一, 语言训练: 出示说话卡片:“它告诉大家,_________.小喜鹊______,小松鼠_______,小青蛙_______,松柏_______,杨柳树叶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 先让学生说说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二,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每句,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愿意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三, 联系生活,丰富想象: 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那样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听听,秋的声音

一,教材简说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三,教学建议

1.学生搜集各种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老师准备一些与秋声有关的录音带,适合作课文朗诵背景的音乐以及相关课件.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有着明显的不同.课文前面有一段连接语,课文学习之前要先引导学生阅读这段连接语,以明确学习要求.3.初读诗歌.应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1)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2)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诗中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像一,二,三,四节中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像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在学生了解诗歌的意思后,为了加深对诗歌的感受,还可以引导学生:(1)听秋声.利用录音带和相关课件,让学生一边听秋声一边想象景物,使文中的秋天的声音和相应景物形象化.(2)说秋声.引导同学说自己了解的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体现秋天景物的美好.4.有感情地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很好方式.在对诗歌的音节美的感受中,诗歌的内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体验.所以教学时,可以采用范读,赛读等多种方式,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读的时候还要能同时想象诗歌所写的画面,读出文中的感情和韵味.如果有音乐作背景来读,效果会更好.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续写诗文.5.这首诗歌就是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留意秋天更多事物和景象,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举行赞美秋天的诗歌朗诵会.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带.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 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 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a,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b,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字卡或小黑板: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qǘ qǘ”,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朗读和想象表演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读,也可以以用想象地表演来促读.)4.配乐朗读.a,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b,指名朗读,大堂展示.五,资料袋

蟋蟀:在北美洲,已记载的蟋蟀有成百上千种.昆虫学家对有多少种蟋蟀还有争议.一般而言,蟋蟀大约一英寸长,有强壮的后腿和长的触角.他们有翅膀,但是很少飞行.他们是优秀的跳远能手,使用腿是逃离捕食者的本能反应.夏秋之末,一个雌蟋蟀能在土壤中下300个左右的卵.有些卵越冬后能成功地变成蛹或者成虫.有些卵则要到春天才孵化.一岁的蟋蟀是珍品.蟋蟀什么东西都吃.他们吃植物,死的昆虫,种籽,皮革,纸张和旧布(特别是被食物或者汗水浸渍的衣服).他们特别喜爱羊毛和丝绸.在古代中国和日本,蟋蟀因为其美妙的旋律而被视为宠物.蟋蟀被誉为会唱歌的昆虫.人们把蟋蟀放在卧室中,这样在晚上就能听到小夜曲.有钱人把它放在金笼子里,不富裕的人就用树木和竹子做的笼子代替.习题设计

一 ,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匆匆地()快活地()悄悄地()拼命地()轻轻地()好奇地()甜甜地()认真地()高兴地()二,发挥想象.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qǘ qǘ”,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 三,想象创作,续写小诗 各自仿写:同学们,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写下来,行吗 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语文园地三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2.把自己在秋天里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画成图画.3.词语卡片.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 方案A 1.创设情境.a,语言引述: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五彩缤纷的秋色,聆听了美妙的秋天的声音,感受到秋雨带给我们的欢乐,也体验到在秋阳中放飞风筝的乐趣.在这美丽的秋天里,你们快乐吗 让我们进行一次快乐的展示会,把所有的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b,师生共同制订快乐展示会的规则: ◇把事情过程说清楚.◇讲的时候要有感情,把心中的快乐表现出来使听的人受到感染.2.快乐展示.a,展示自己在秋天里所拍的照片或亲手所画的图画,可以张贴在教室四周墙上,全班学生一起观看,欣赏.b,分组介绍: ◇按不同的兴趣,同学自由组合成小组,轮流讲述最快乐的事情,与大家分享.◇按照展示规则评选出代表参加课堂展示.c,课堂展示: ◇各小组代表参与课堂展示,可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照片或图画,有感情地讲解.◇ 评选最佳展示员.语文园地三(B案)1.描述导入,激发兴趣.a,你们喜欢秋天吗 说说理由,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画或挂图(可以是前面课文的挂图,也可以是学生平时画的).b,明确交际话题: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我们大家带来很多的快乐,让我们述说一番秋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好吗 揭示:秋天的快乐 c,老师可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在秋天所做的事情,要流露出高兴的心情.2.拓展思路,展开话题.a,请学生说说自己在金秋时节做过哪些事 你感到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让学生先说说.b,提出交流要求,各自准备.要求: ◇把做的事儿说清楚.◇说出自己的快乐.◇可以边说边演,可以请同桌一起说说演演.3.讲评结合,促进交流.a,指名学生上台口述,师生结合要求评点.b,以示范为例,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互述,并推荐出让自己感受最快乐的同桌上大堂交流.c,师生评选最佳学生.4.学习小结,指导实践.小结学生交际的情况(以肯定为主),同时也指出一些可能存在的不足,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5.拓展活动

画一画秋天的图画或所做的快乐的事.语文园地三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到大自然观察秋天.2.搜集秋天的资料.【教学设计】

一,感悟秋天——创设情境,引发 1.图片,录像引入.(一)师:同学们,上周我们学习了第三单元的四篇描绘秋天的课文,谁来说说秋天是怎样的景象

(学生们可以根据手中搜集的秋天的资料或结合自己身临秋天的感受来谈秋天.(2)教师渲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小伙伴们放风筝的身影,玩耍嬉戏的场面都让我们回味无穷.秋天里红红的枫叶,黄黄的叶子,清凉的秋雨……这么美丽的秋天,同学们想亲眼去看看吗(播放录像,帮助学生丰富秋天的印象.)师:刚才同学们自己描绘了秋天,现在我们又亲眼看看秋天的景象,我相信此时此刻你们心中的秋大一定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吧!那就请你借助手中的画笔,把心中的秋天画出来吧!播放一段轻音乐,边听边画.(通过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展习作思路.)(4)教师小结:同学们利用画笔画出了心中的秋天,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说说秋天吧!设计意图:教师的任务不是硬性要学生怎么写,而是引导,启发,让学生在选材,构思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感受,自由抒发.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寻习作素材,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条件和广阔空间.因此本部分设计了学生亲临大自然感受秋天,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秋天,放录像回味秋天,描绘秋天.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从特定的环境中感知,丰富积累,为下一步“说” 好秋天埋下伏笔.二,说秋天——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1.小组交流.师:请大家把你心中的秋天讲给小组同学听听,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2.集体交流.(1)指名上台描绘秋天,及时进行评价与指导.师:听了这位同学描绘的秋天,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生:他说秋天里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多美呀!师:你听得可真认真!是呀,刚才那位同学注意用上了咱们平时课文中积累的词句来说秋天,他多会学习呀!(随机板书: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2)再找一人描绘秋天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师:他观察得多仔细呀!不仅说出美丽的景象,还体会到了秋收时人们的喜悦之情.这就说描写秋天时不仅可以写秋景,还可以写秋天里的人(随机板书:景,人)(3)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相机指导.教师抓住学生发言,在习作的内容上继续给予指导(例如,描写秋天的文章里还可以写秋天里的事情以及秋天带给我们的欢乐.)3.教师小结.「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双方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地进入习作中态.本部分的教学设计就是遵循以上理念通过学生自由的说和教师的有机指导,使与生拓展思路,善于表达,为下一步“写”秋天奠定基础.三,写秋天——引导习作,抒发真情 1,习作导入.师:同学们描绘的秋天这么美,那现在请你提起笔,把你心中的秋大写下来,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别忘了用上咱们平时积累的词句,好吗

2.开始习作.学生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画或图片开始进行秋天的片断写作,教师巡回指导.[设计意图: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此部分的设计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最终写出优秀的文章.] 四,品秋天——评析习作,交流真情 1.小组评析.师:请同学们写好后读给小组内同学听听,让同学们评一评.2.集体评析.实物投影出示几个学生的习作,让全班同学评议.3.小结延伸.师:同学们,习作是心与心交流的书面表达形式,选择真实的事例,抒发真实的感情,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课后,请大家把习作念给家长或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然后根据别人的意见自己改一改,抄一抄,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好吗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步的设计目的是重视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习作能力.] 孔子拜师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 等12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4.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2.自制生字词卡片.3.学习自读课文,记下疑问.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谈话: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i)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2.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谈感想)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以课件燃起学生对孔子的景仰之情,并为全文的学习创设情境.】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指名朗读: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请学生推荐班内一两名朗读好的同学当“老师”,检查同学们课文的朗读情况.4.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⑥从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师左右,随时请教.【披文入情,缘情悟文,舍其一,语文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3)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四,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并认读.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 的区别,“尘”上面的写法.2.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3.引入: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朗读感悟 1.生自由练读.2.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3.师引读.三,演读感悟 1.分小组演一演.2.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形象.】 四,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或引用名言谈孔子和老子)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了儒家,道家学说.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闪光的金钥匙”这一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学习合作小组.2.明确责任: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活动.3.商定方案: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商定准备哪些内容,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方案与其他小组交流.盘古开天地 学习目标

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课前准备

1,多媒体事件(制作混沌世界,巨人沉睡,惊天霹雷,开天辟地的动画片).2,生字词卡片.3,搜集能体现盘古开天地情境的音乐带.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情境:播放多媒体课件.2,过渡,并揭示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学生围绕中心句质疑.4,教师揭题: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盘古开天地》.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 同座互读互查.2,识记生字.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3,巩固识字.做给生字“找朋友”游戏(用卡片出示生字,请同学给其组词).4,有感情地读“创造,黑暗,辽阔,奔流不息,茂盛”等词语.三,研读感悟

学生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这个问题进行研读.1,重点研读第二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a.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体会盘古是怎样把混沌一片的东西劈开的.b.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c.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2,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a.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b.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c.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 能仿照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3,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全文,进一步体验.四,想象感悟

1,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形.2,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记在脑海里,注意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这样的词语.3,学生借助多媒体画面尝试复述.4,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五,布置作业

把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的“故事大王”评选活动.第二课时 一,练讲故事

1,朗读课文,做好讲故事及评选“故事大王”的准备工作.2,评选方法:小组内互讲,互提意见,并推荐一句同学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故事大王”的评选.3,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4,颁发“故事大王”证书.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注意左右结构的三种类型.提醒学生书写时,多数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创”字左宽右窄.注意写好半包围的字.2,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生字,学生仿写.3,学生写字,抄词.写后小组比较,评议.三,课后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讲给别人听.赵州桥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词句,读懂课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二,重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二解决办法 通过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观察投影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赵州桥的特点.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自学课文片断,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发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五,教具准备

赵州桥彩色投影片,赵州桥栏板的录像带,文字投影片,生字词卡片.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大家一定想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座桥呢 下边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座桥(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这就是课文中所描绘的那座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板书:赵州桥)(二)看图议桥

这座桥,长50多米,宽9米多,是一座石拱桥.请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与你们平时见到的桥有什么不同(下面没有桥墩;桥下面有一个大桥洞,大桥洞顶上两边分别有两个小桥洞.)小结:投影片显示出的赵州桥,大家一看就觉得它的确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大桥.50多米长的大桥横跨在宽阔的江面上,中间虽然没有一个桥墩.大桥洞顶上两边还各有两个小桥洞.这独特的设计也是前所未有的.这种设计出于何人之手 大桥建造于哪个年代 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 学完课文大家就会清楚.(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1.出示生字卡片,要求读准字音.2.理解生字.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集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集

我们的民族小学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资料袋中的图片)瞧,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他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让他们自我介绍一下吧!安排几位学生戴上相关民族的头饰,学生简单介绍这些民族的资料。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2.顺势切入,初读课文

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了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呀?(我们的民族小学)对,那可是一个充满欢笑,美丽而可爱的地方,今天咱们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保证你们去了就舍不得离开。

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趣味识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坪坝 傣族 阿昌族 德昂族,摔交 穿戴 招引 蝴蝶 孔雀舞 铜铃 粗壮 凤尾竹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小朋友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例:傣族姑娘的图片下就可以贴“傣族”“孔雀舞”)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小朋友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5.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朗读感悟

1.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同桌间互相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2.组织朗读比赛,你最喜欢读哪段,读出你的感情来。

第二课时

朗读感悟

1.读读说说,学习第一自然段。

a、自读感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根据下列提示展开想象,读后交流描述:

早晨,同学们来上学了,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学生读后交流描述。

b、指导朗读:早晨的校园多美啊,你喜欢这时的校园吗?那么就把你的喜欢的情感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来吧。

学生自读自练,指名交流。

2.读读说说演演,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你喜欢这所民族小学吗?

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如:上课时民族小学的学生读课文非常好听,下课时他们尽情嬉戏,非常快乐等等。

b、这读书的声音究竟有多好听啊?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引导学生理解“窗外十分安静„„”一句,体会正因为同学们读书的声音非常好听,所以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不飞了,猴儿也来了。

C、情景表演: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树枝、鸟儿、蝴蝶、猴子,请“它们”做评委,其他小朋友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如果读得好的话,“它们”就如课文所示,围拢过来静静地聆听。

d、激情朗读:同学们读得可真好,为了鼓励大家,今天老师允许大家一起和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一起游戏,你想玩什么?

引导学生口述,再朗读该部分。

3、读读画画,学习第三自然段。

a、同桌互读。

b、联系前面的课文,带着你的感情,放飞你的想象,画画你脑海里的民族小学。

复习生字

1.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通过已学过的生字帮助巩固新学生字,如提土旁加平还读píng,虫字旁加胡依然读hú。注意渗透偏旁表义的思想。

2.边用课件演示要求写的十二个字,边指导书写。

3.学生写字,教师相机指导,组织评议。

拓展活动

民族小学的许多学生都很想和大都市的小朋友交个笔友,他们很想知道你们是否喜欢他们热爱的民族小学,也很想了解你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们给他们写封信,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你们获得更多的信息了。

学生写信后在学习园地里展示。教师从媒体上寻找信息,选择一所边疆小学的学生与本班同学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教学后记: 课文后面安排了本学期第一次“综合性学习”,内容是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我在本篇课文教学结束后,向学生进行布置。这次活动是根据本组专题安排的,目的是通过记录课余生活这一形式,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把动脑、动口和动手结合起来,使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内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活动内容、要求以及记录活动的方式。并例举了用文字叙述、填表格、画图画三种形式,因此我可引导学生选择一两种,也可以选教材没有提到的其他形式。再根据“综合性学习提示”中的要求,进行阶段性的交流,为“语文园地”中的汇报、交流做好准备。

金色的草地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认识蒲公英一天的变化。2 认识本课15个生字,包括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3 学会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懂得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和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教学准备:介绍蒲公英资料的课件 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激发兴趣 同学们,草地是什么颜色的?你见过其他颜色的草地吗? 2 出示课题:金色的草地

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生: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好,带着你心中的疑问来读课文,并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跟它交朋友。

二、分小组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一读:扫读(扫除障碍读)。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

二读:连读。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三读:想读。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选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自学情况

(1)(板书生字)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

在自学生字时,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要告诉同学们?

师生共同解决困难,教师相机指导理解“开心、一本正经、揪掉、合拢”,可让学生做一做相应的动作,重点理解“合拢”。

重点指导学生区别“近和进”、“反和返”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说说哪些内容比较吸引你的注意。通过读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检查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蒲公英的资料,先让他们说一说,然后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进行比较、观察,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花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师简单介绍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外皮黄棕色,叶根生,花为头状花序。(4)本课生字较多,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记忆。要指导读准字音,如“蒲、傍”,识字要与词语的学习结合。(5)完成“语文天地”抄一抄2

四、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了哪些知识,并带领学生复习一下重点的内容。

注释:通过学生自学,既加深了印象,同时在介绍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反复联系,加深印象扩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面积。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读过课文之后,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 2把你见过的蒲公英的样子讲给同学听听。

出示介绍蒲公英的课件(蒲公英开放,学生描述。)

二、品味课文,体会感情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从读课文中你体会到了“我”的什么感情?(用课文中的话来说)3 “我”和弟弟为什么那么开心啊? 先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再自己说说。那“我”和弟弟是不是一直都在做这个游戏啊? 我们来看后面的课文 指导学生读课文第2部分(第3、4自然段)作者有什么新发现?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完成语文天地中“图示蒲公英的变化”)

7“我们”为什么不再随意揪它? 引导:喜爱金色的草地→

为什么是金色的→不再随意揪→金色的草地 8若“我”没有发现蒲公英的变化,后果会怎样?

三、思考交流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 说说自己是如何观察喜爱的花草的?引导学生明白善于观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3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填到语文天地中

四、课后延伸

请学生用刚学会的观察方法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

第三课时

一、课始三分钟:

1、小组内说颜色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

2、集体交流。

二、课堂补白,积累运用。

风的颜色

风有颜色/有着变幻多端的颜色,/它一年四季都在忙碌,/把世界装扮成美丽的画册。/春天的风是绿色的,/染绿嫩草/染绿树叶/染绿山岗和原野。/夏天的风是蓝色的,/浅蓝的林带,/深蓝的湖泽,/蓝风送走太阳的炎热。/秋天的风是金色的,/金风迎来收获的季节,收获遍地的金子。/收获满意喜悦。/冬天的风是白色的,/白风扬起鹅毛大雪,/美丽的白天鹅啊。/多么可爱多么纯洁。/风有颜色,有着变化多端的颜色,/要是没有风,/就没有这五彩缤纷的世界。

三、小组讨论

1、风真有那么多颜色吗?

2、要是没有风的话„„

四、文海冲浪

仔细观察生活中的色彩,仿写一首诗歌。

板书设计:

金色的草地

新发现:蒲公英一天的变化 新发现前:我和弟弟揪它们做游戏

新发现后:我们不再揪它,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教学后记: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个性化阅读”为核心,以指导学生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让学生在充分诵读、熟读精思、切己体察、潜心品评、多元解读,甚至在修改文本等“读书”活动中,与文本对话,与他人交流。通过引导学生“读自己的书”——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疑惑,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共通有无、互相启迪。力求使阅读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对话中、合作中、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爬天都峰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石级:石头台阶。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课外延伸,培养能力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集体交流。教学后记:

这节课教学设计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对汲取力量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热爱生活的情感熏陶。在低年级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适时地辅以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根教学设计中还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相互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绝招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绝招是练出来的,要练有用的绝招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一、理解课题,导入新课

1“绝招”的意思。(可以通过查字典或同桌议论理解题意)

2通过课题,你还理解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

2分段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根据阅读提示,再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小组讨论: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几个孩子都比赛了哪些绝招?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

四、全班讨论交流围绕上面提出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讨论。

1引导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2重点引导想象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学生可各抒己见,想象他在练的过程中是怎样克服困难,虚心求教,持之以恒的,想象他在取得成功后的喜悦。

3通过两次比绝招的阅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中有很多处描写了人物的动作和对话,要通过这些动作和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和感情,并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出来。

六、扩展延伸

说说自己有哪些绝招,平时有过像课文描写的那样的比赛吗?有兴趣的可以写一写。

灰雀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2.教学挂图。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第一课时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教学后记】

改版后的教材有个最大的特点--给学生留有想像的空间,允许学生自我展现。本文的“思考练习”3即是这样的训练。若流于形式上的练习,显然无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作了如下指导:读上下文—个从想像—小组交流—班级交流,评出口语交际之星,以快速作文形式文字保存。

小摄影师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â)。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îng)声母是n。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说话练习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教学后记】

此文故事感人,安排分角色读后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极感兴趣。语文学习应该丰富多彩,加深学生体验。相信后面的习作任务轻松完成。

奇怪的大石头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3.生字、新词卡片。

第一课时

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研究、震(zhân)惊 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a.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b.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突兀:高耸。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c.完整地齐读课文。指导写字,完成作业。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3.各自抄写。

第二课时

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a.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b.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c.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教学后记: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注重学生在朗读中获得他们所感兴趣的知识。我与学生共同收集并交流了有关陨石的其他课外知识,丰富了学生的头脑,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个别句子的理解,但忽略了对诗的整体把握,有些支零破碎的感觉。

我不能失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小珍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学情分析: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重阳。而这两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要引导学生结合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课件、古筝曲子。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夜书所见》(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3.诵读全诗(配乐朗诵)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课件播放古筝曲)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延伸

1.中秋节就要到了,就让我们说一说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课后反思:

课堂上通过课件播放古筝曲子,使学生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不但领会了诗的意思,而且朗诵得非常有韵味。《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问题浅显易懂的不需要浪费时间而合作研究。“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如出现新知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的问题,拓宽学习面的自学汇报形式等,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同时还要要求小组学习,有明确的分工,有主持人和中心发言人,教会学生倾听意见,此外,要保证合作的时间,教师也可参与。

课堂上,有时我按捺不住,在学生未充分回答时,急于说出答案。今后,注意真正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

习题设计

一、给字加拼音

()()()()()

绘 萧 逢 异 促

二、填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你最喜欢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知道有哪些诗也是描写思念之情的?

风筝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2.学习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c、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第二课时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5.6.7.8自然段

a、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b、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c、生读: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d、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 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课后反思

1、引导学生就文题质疑,促使学生动脑思考,也便于教师因学定教,顺学而导。

2、抓住重点句段,反复诵读感悟。本课在读的指导和训练上力求有层次,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的重点词句,读、品、悟赏,入情入境,反复诵读。读中悟景,读中悟情,突出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3、自主合作探究,多种语文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小组交流,探究发现。

4、拓展延伸写话,展示学习成果。该课的结尾设计意在进一 步开放课堂,让学生在交流中集思广益,把学习引深拓宽,并引导课外进一步积累运用,读写结合,加强习作训练。

习题设计

一、给字加拼音

()()()()()磨 歇 丧 充 坊

二、积累词语

你知道哪些描写心情的词语?

————————————————————————————————————————————————————————————-————————————————————-

秋天的雨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8个生字,会写“扇、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同学们,我们一起伴着绵绵的秋雨走进这快乐的课堂,今天我们就学习《秋天的雨》。

2.齐读课题。(板书:秋天的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

(1)同位互相指读生字:同桌之间互相用手指着双线格里的8个生字读一读,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2)集体反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字词,重点强调“钥匙、菠萝、扇”的读音。(3)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2.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一读。一个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2)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说一说,在秋雨里,你都看到什么了?(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

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准备过冬,是不是?你们除了这些还看到什么了?(银杏树、枫树、柳树、柿子、橘子。)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1.感悟“五彩缤纷”。

(1)学生默读课文,寻找描写的颜色词语。

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

(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自己小声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美美地多读几遍。2.重点体会、美读描写银杏树和枫树的句子。(1)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2)去词体会。

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为什么?

(“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而“飘哇飘哇”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多像一枚枚邮票,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3)指导朗读。运用联系上下文和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走进情境,美读课文。(4)看录像,感悟“五彩缤纷”。

小朋友们,这么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边看,一边读出它的美丽吧。(多媒体出示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学生根据画面读相关文字。)(5)美读全段。

3.体会“气味的香甜”。

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板书:藏着气味)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

4.表演朗读。

(1)熟读课文。通过表演入情入境,以演促读。

咱们就来把小动物和植物们是怎样准备过冬的演一演,怎么样?(2)师生互动演一演。(3)指导朗读。

这么快乐的景象,就让我们来快乐地读一读吧。放开声音读出你的快乐,自己读自己的。

四、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2.拓展。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欢乐„„)3.积累背诵。

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景色永远留在脑海里?就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是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吧。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并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3.用你手中的画笔为你喜欢的课文内容设计一幅图画。

教学反思:

一、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为使学生“喜欢阅读”,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比方说在指导第二自然段的阅读中,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再通过配乐和课件再现情境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让他们对阅读文本产生兴趣;在指导第四自然段的阅读时,通过表演读的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重视读的层次性。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表演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识字、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

三、重视读中积累。《秋天的雨》是一篇写景的抒情小散文,语言文字很美,精彩的描写集中在第二、第四自然段。把阅读的重点指导放在这两个自然段,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背诵积累好的的词句。学生在流畅读书的基础上背诵喜欢的精彩的句子、段落,将为他们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习题设计

一、语言训练:

出示说话卡片:“它告诉大家,_________。小喜鹊______,小松鼠_______,小青蛙_______,松柏_______,杨柳树叶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 先让学生说说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二、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每句,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愿意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

三、联系生活,丰富想象:

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那样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听听,秋的声音

一、教材简说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三、教学建议

1.学生搜集各种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老师准备一些与秋声有关的录音带,适合作课文朗诵背景的音乐以及相关课件。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有着明显的不同。课文前面有一段连接语,课文学习之前要先引导学生阅读这段连接语,以明确学习要求。

3.初读诗歌。应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1)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2)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诗中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像一、二、三、四节中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像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

在学生了解诗歌的意思后,为了加深对诗歌的感受,还可以引导学生:(1)听秋声。利用录音带和相关课件,让学生一边听秋声一边想象景物,使文中的秋天的声音和相应景物形象化。(2)说秋声。引导同学说自己了解的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体现秋天景物的美好。

4.有感情地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很好方式。在对诗歌的音节美的感受中,诗歌的内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体验。所以教学时,可以采用范读、赛读等多种方式,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读的时候还要能同时想象诗歌所写的画面,读出文中的感情和韵味。如果有音乐作背景来读,效果会更好。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续写诗文。

5.这首诗歌就是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留意秋天更多事物和景象,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举行赞美秋天的诗歌朗诵会。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带。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 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a、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b、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字卡或小黑板: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qǘ qǘ”,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

(朗读和想象表演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读,也可以以用想象地表演来促读。)

4.配乐朗读。

a、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b、指名朗读,大堂展示。

五、资料袋

蟋蟀:在北美洲,已记载的蟋蟀有成百上千种。昆虫学家对有多少种蟋蟀还有争议。一般而言,蟋蟀大约一英寸长,有强壮的后腿和长的触角。他们有翅膀,但是很少飞行。他们是优秀的跳远能手,使用腿是逃离捕食者的本能反应。夏秋之末,一个雌蟋蟀能在土壤中下300个左右的卵。有些卵越冬后能成功地变成蛹或者成虫。有些卵则要到春天才孵化。一岁的蟋蟀是珍品。蟋蟀什么东西都吃。他们吃植物、死的昆虫、种籽、皮革、纸张和旧布(特别是被食物或者汗水浸渍的衣服)。他们特别喜爱羊毛和丝绸。在古代中国和日本,蟋蟀因为其美妙的旋律而被视为宠物。蟋蟀被誉为会唱歌的昆虫。人们把蟋蟀放在卧室中,这样在晚上就能听到小夜曲。有钱人把它放在金笼子里,不富裕的人就用树木和竹子做的笼子代替。

习题设计

一、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匆匆地()快活地()悄悄地()拼命地()轻轻地()好奇地()甜甜地()认真地()高兴地()

二、发挥想象。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qǘ qǘ”,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

三、想象创作,续写小诗

各自仿写:同学们,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写下来,行吗?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

语文园地三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把自己在秋天里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画成图画。3.词语卡片。

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

方案A 1.创设情境。

a、语言引述: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五彩缤纷的秋色,聆听了美妙的秋天的声音,感受到秋雨带给我们的欢乐,也体验到在秋阳中放飞风筝的乐趣。在这美丽的秋天里,你们快乐吗?让我们进行一次快乐的展示会,把所有的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b、师生共同制订快乐展示会的规则: ◇把事情过程说清楚。

◇讲的时候要有感情,把心中的快乐表现出来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2.快乐展示。

a、展示自己在秋天里所拍的照片或亲手所画的图画,可以张贴在教室四周墙上,全班学生一起观看、欣赏。

b、分组介绍:

◇按不同的兴趣,同学自由组合成小组,轮流讲述最快乐的事情,与大家分享。◇按照展示规则评选出代表参加课堂展示。c、课堂展示:

◇各小组代表参与课堂展示,可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照片或图画,有感情地讲解。◇ 评选最佳展示员。

语文园地三(B案)

1.描述导入,激发兴趣。

a、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理由,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画或挂图(可以是前面课文的挂图,也可以是学生平时画的)。

b、明确交际话题: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我们大家带来很多的快乐,让我们述说一番秋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好吗?揭示:秋天的快乐

c、老师可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在秋天所做的事情,要流露出高兴的心情。2.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a、请学生说说自己在金秋时节做过哪些事?你感到最快乐的事是什么?让学生先说说。

b、提出交流要求,各自准备。要求: ◇把做的事儿说清楚。◇说出自己的快乐。

◇可以边说边演,可以请同桌一起说说演演。3.讲评结合,促进交流。

a、指名学生上台口述,师生结合要求评点。

b、以示范为例,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互述,并推荐出让自己感受最快乐的同桌上大堂交流。

c、师生评选最佳学生。4.学习小结,指导实践。

小结学生交际的情况(以肯定为主),同时也指出一些可能存在的不足,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5.拓展活动

画一画秋天的图画或所做的快乐的事。

语文园地三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到大自然观察秋天。2.搜集秋天的资料。【教学设计】

一、感悟秋天──创设情境,引发 1.图片、录像引入。

(一)师:同学们,上周我们学习了第三单元的四篇描绘秋天的课文,谁来说说秋天是怎样的景象?

(学生们可以根据手中搜集的秋天的资料或结合自己身临秋天的感受来谈秋天。(2)教师渲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小伙伴们放风筝的身影、玩耍嬉戏的场面都让我们回味无穷。秋天里红红的枫叶,黄黄的叶子,清凉的秋雨„„这么美丽的秋天,同学们想亲眼去看看吗?(播放录像,帮助学生丰富秋天的印象。)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描绘了秋天,现在我们又亲眼看看秋天的景象,我相信此时此刻你们心中的秋大一定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吧!那就请你借助手中的画笔,把心中的秋天画出来吧!播放一段轻音乐,边听边画。(通过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展习作思路。)

(4)教师小结:同学们利用画笔画出了心中的秋天,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说说秋天吧!设计意图:教师的任务不是硬性要学生怎么写,而是引导、启发,让学生在选材、构思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感受,自由抒发。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寻习作素材,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条件和广阔空间。因此本部分设计了学生亲临大自然感受秋天,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秋天,放录像回味秋天,描绘秋天。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从特定的环境中感知,丰富积累,为下一步“说” 好秋天埋下伏笔。

二、说秋天──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1.小组交流。

师:请大家把你心中的秋天讲给小组同学听听,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2.集体交流。

(1)指名上台描绘秋天,及时进行评价与指导。

师:听了这位同学描绘的秋天,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生:他说秋天里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多美呀!师:你听得可真认真!是呀,刚才那位同学注意用上了咱们平时课文中积累的词句来说秋天,他多会学习呀!(随机板书: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

(2)再找一人描绘秋天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师:他观察得多仔细呀!不仅说出美丽的景象,还体会到了秋收时人们的喜悦之情。这就说描写秋天时不仅可以写秋景,还可以写秋天里的人(随机板书:景、人)

(3)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相机指导。

教师抓住学生发言,在习作的内容上继续给予指导(例如,描写秋天的文章里还可以写秋天里的事情以及秋天带给我们的欢乐。)

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双方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地进入习作中态。本部分的教学设计就是遵循以上理念通过学生自由的说和教师的有机指导,使与生拓展思路、善于表达,为下一步“写”秋天奠定基础.三、写秋天──引导习作,抒发真情

1、习作导入。

师:同学们描绘的秋天这么美,那现在请你提起笔,把你心中的秋大写下来,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别忘了用上咱们平时积累的词句,好吗? 2.开始习作。

学生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画或图片开始进行秋天的片断写作,教师巡回指导。[设计意图: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此部分的设计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最终写出

优秀的文章。]

四、品秋天──评析习作,交流真情 1.小组评析。

师:请同学们写好后读给小组内同学听听,让同学们评一评。2.集体评析。

实物投影出示几个学生的习作,让全班同学评议。3.小结延伸。

师:同学们,习作是心与心交流的书面表达形式,选择真实的事例,抒发真实的感情,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课后,请大家把习作念给家长或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然后根据别人的意见自己改一改,抄一抄,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好吗?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步的设计目的是重视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习作能力。]

孔子拜师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 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2.自制生字词卡片。

3.学习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谈话: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i)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2.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谈感想)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以课件燃起学生对孔子的景仰之情,并为全文的学习创设情境。】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请学生推荐班内一两名朗读好的同学当“老师”,检查同学们课文的朗读情况。4.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披文入情,缘情悟文,舍其一,语文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3)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四、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并认读。

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 的区别,“尘”上面的写法。2.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3.引入: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朗读感悟 1.生自由练读。

2.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3.师引读。

三、演读感悟 1.分小组演一演。

2.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形象。】

四、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或引用名言谈孔子和老子)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了儒家、道家学说。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闪光的金钥匙”这一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学习合作小组。2.明确责任: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活动。

3.商定方案: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商定准备哪些内容、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方案与其他小组交流。

盘古开天地

学习目标

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课前准备

1、多媒体事件(制作混沌世界、巨人沉睡、惊天霹雷、开天辟地的动画片)。

2、生字词卡片。

3、搜集能体现盘古开天地情境的音乐带。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情境:播放多媒体课件。

2、过渡,并揭示中心句。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学生围绕中心句质疑。

4、教师揭题: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 同座互读互查。

2、识记生字。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巩固识字。做给生字“找朋友”游戏(用卡片出示生字,请同学给其组词)。

4、有感情地读“创造、黑暗、辽阔、奔流不息、茂盛”等词语。

三、研读感悟

学生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这个问题进行研读。

1、重点研读第二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

a.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体会盘古是怎样把混沌一片的东西劈开的。

b.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

c.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2、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a.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b.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c.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能仿照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3、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全文,进一步体验。

四、想象感悟

1、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形。

2、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记在脑海里,注意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这样的词语。

3、学生借助多媒体画面尝试复述。

4、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五、布置作业

把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的“故事大王”评选活动。

第二课时

一、练讲故事

1、朗读课文,做好讲故事及评选“故事大王”的准备工作。

2、评选方法:小组内互讲、互提意见,并推荐一句同学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故事大王”的评选。

3、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4、颁发“故事大王”证书。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

注意左右结构的三种类型。提醒学生书写时,多数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创”字左宽右窄。注意写好半包围的字。

2、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生字,学生仿写。

3、学生写字、抄词。写后小组比较、评议。

三、课后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讲给别人听。

赵州桥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词句,读懂课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二、重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㈡解决办法

通过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观察投影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赵州桥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自学课文片断,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发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教具准备

赵州桥彩色投影片,赵州桥栏板的录像带,文字投影片,生字词卡片。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大家一定想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座桥呢?下边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座桥(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这就是课文中所描绘的那座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板书:赵州桥)

(二)看图议桥

这座桥,长50多米,宽9米多,是一座石拱桥。请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与你们平时见到的桥有什么不同?(下面没有桥墩;桥下面有一个大桥洞,大桥洞顶上两边分别有两个小桥洞。)

小结:投影片显示出的赵州桥,大家一看就觉得它的确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大桥。50多米长的大桥横跨在宽阔的江面上,中间虽然没有一个桥墩。大桥洞顶上两边还各有两个小桥洞。这独特的设计也是前所未有的。这种设计出于何人之手?大桥建造于哪个年代?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学完课文大家就会清楚。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

1.出示生字卡片,要求读准字音。

2.理解生字。

赵县:在河北省,古代叫赵州。

隋朝: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离现在1300年。

石匠:本文石匠是指隋朝的李春,是设计赵州桥的建筑师。

设计:在建桥之前的周密思考,精新绘制图样,就叫设计。

冲毁:冲破。

3.自由读课文,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读两遍。

4.抽查自学效果,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卡让学生读。

5.指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连贯。最后一个自然段可全班齐读。

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学习每一个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学第一自然段,这段介绍了有关赵周桥的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代表发言,各组代表相互补充。(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还告诉赵周桥是世界闻名的,板书:世界闻名)。

4.理解“世界闻名”先用查字典方法来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深入研究,为什么赵周桥这样一座石拱桥却闻名于世界?留在课文全部内容学完之后再回答。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⑴这个自然段共有6句话,先读前2句,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第①句概括地写赵周桥非常雄伟。第②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使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

【板书:雄伟桥长桥宽】

⑵读③④两句边读边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第一特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

【板书:没有桥墩一个大桥洞4个小桥洞】

⑶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读⑤⑥两句话。(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板书:既„„又„„】

⑷对照板书有顺序地说一说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先讲赵州桥非常雄伟;再讲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最后讲了桥的优点。)

导语:学习第二自然段知道了作者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介绍有关赵州桥的情况,使我们对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者的介绍,还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2、深刻理解语言。

⑴出示投影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理解“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第二自然段的③④句)

⑵理解“创举”。字典中的解释:开始做。

⑶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句话的意思。(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这是李春的首创。是没有先例的。)

⑷投影忠的第二个句子除了告诉我们赵州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实际上也就告诉了我们桥怎样:(桥很坚固)

⑸远在1300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这样雄伟、坚固的赵州桥,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的,是有才干的„„)

导语:显然文章在介绍桥,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谁?(赞美建桥的人,赞美劳动人民)因此在朗读时要读出赞美之情。

3、朗读训练。

4、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六)总结

总结:学习第1、2自然段我们知道赵州桥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它仍然那么雄伟,那么坚固,真不愧为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古老的桥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预习第3自然段。

预习提纲: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描写了几种龙的姿态?

(3)“所有的龙”指的是哪些龙?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2自然段,回顾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赵州桥非常雄伟、也很坚固)

导语: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以外还有什么特点?接着学习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这段的第1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说桥“坚固”是哪一段?(第二自然段说桥坚固)这一段说桥怎样:(桥美观)

小结: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这句话在第3自然段又起了什么作用。

2、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第一句话与后边内容的关系

(第1句话的第2个小分句概括地写桥美观,其他内容是具体地写桥的美观)

3、具体描写部分作者详细描写了桥上的什么?(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作者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4、理解“雕刻”。(一种工艺,本文指在栏板上、刻凿图案)

栏板上的雕刻也属于石雕,在石头上雕刻想像有多大的难度。

(一般的石匠是难以胜任的。只有手艺高超的精工巧匠才能完成。赵州桥已有1300多年了,但雕刻的图案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说明雕刻很有深度,很有功夫。)

5、欣赏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出示投影或录像。(电教手段可以超越时空,把学生带到赵州桥上,使其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学生在欣赏美,感觉美的同时自然也就会感到这一历史遗产的珍贵。)

6、让学生讲述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在学生观看了投影或录像之后,也就是在“欣赏美”,“感受美”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美”。)

7、研究书中怎样描写这些精美图案。(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

⑴这段里写了几幅雕刻图案(3幅)

⑵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①画的都是龙②画的都是两条龙。不同之处:姿态不同。)

⑶栏板上只有这3幅图案吗?为什么选择这3幅图案?(栏板上有许多幅图案。这3幅是最精美的。)

⑷作者只描写了3幅是最精美的图案,其它图案雕刻怎么样?出示文字投影片:“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所有的”指桥上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是作者的想象。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真像活的一样”是因为雕刻的太精美了,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8、朗读训练,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是优美的,所以我们读这段时,声音表情都应是甜美的。

9、作者是怎样写桥的美观的(对照版书:先概括写桥很美观,然后具体写栏板上图案很精美,又写了3幅最精美的图案,最后写所有的龙真像活的一样。)

10、按这个顺序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出示文字投影片:“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理解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性的词语:智慧,才干,历史遗产。

智慧:聪明。

才干;才能、本领。

历史遗产:祖先,历史上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再引导学生面对全文思考这个问题。(①赵州桥设计的很有特色。②赵州桥雄伟、坚固,已有1300多年了还完好无损。③赵州桥美观。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赵州桥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后人引以为自豪的。)

3、造句练习:参加,而且。

(四)总结、扩展。

教师小结: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⑴朗读全文。

⑵背诵2、3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⑷学习生字的字形。

七、作业布置

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㈡查字典理解生字词

八、板书设计

桥长

雄伟

桥宽

没有桥墩

赵州桥 坚固 一个大桥洞

创举 既„„又„„

4个小桥洞

有的

美观

精美图案 有的所有的真像活了一样

还有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揭题,提出希望学生自学读懂课文的要求。

2.检查预习成果,出示本课新词,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名扬中外”的意思,知道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就是指《清明上河图》,并板书。

4.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5.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已经预习中把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学懂了。能读好它吗?齐读第一小节。

(二)欣赏感知,明确方法。

1.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摹本,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自己看后的体会。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集

序号:1 时间:8.25 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课型: 精读课

教学目标解读: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解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图片)瞧,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他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让他们自我介绍一下吧!安排几位学生戴上相关民族的头饰,学生简单介绍这些民族的资料。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2.顺势切入,初读课文

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了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呀?(我们的民族小学)对,那可是一个充满欢笑,美丽而可爱的地方,今天咱们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保证你们去了就舍不得离开。

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趣味识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坪坝 傣族 阿昌族 德昂族,摔交 穿戴 招引 蝴蝶 孔雀舞 铜铃 粗壮 凤尾竹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小朋友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例:傣族姑娘的图片下就可以贴“傣族”“孔雀舞”)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小朋友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5.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朗读感悟

1.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同桌间互相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2.组织朗读比赛,你最喜欢读哪段,读出你的感情来。

序号:2 时间:8.25 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课型: 精读课

解读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读读说说,学习第一自然段。

a、自读感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根据下列提示展开想象,读后交流描述:

早晨,同学们来上学了,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学生读后交流描述。

b、指导朗读:早晨的校园多美啊,你喜欢这时的校园吗?那么就把你的喜欢的情感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来吧。

学生自读自练,指名交流。

2.读读说说演演,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你喜欢这所民族小学吗?

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如:上课时民族小学的学生读课文非常好听,下课时他们尽情嬉戏,非常快乐等等。

b、这读书的声音究竟有多好听啊?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引导学生理解“窗外十分安静„„”一句,体会正因为同学们读书的声音非常好听,所以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不飞了,猴儿也来了。

C、情景表演: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树枝、鸟儿、蝴蝶、猴子,请“它们”做评委,其他小朋友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如果读得好的话,“它们”就如课文所示,围拢过来静静地聆听。

d、激情朗读:同学们读得可真好,为了鼓励大家,今天老师允许大家一起和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一起游戏,你想玩什么?

二、引导学生口述,再朗读该部分。

3、读读画画,学习第三自然段。

a、同桌互读。

b、联系前面的课文,带着你的感情,放飞你的想象,画画你脑海里的民族小学。

三、复习生字

1.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通过已学过的生字帮助巩固新学生字,如提土旁加平还读píng,虫字旁加胡依然读hú。注意渗透偏旁表义的思想。

2.边用课件演示要求写的十二个字,边指导书写。

3.学生写字,教师相机指导,组织评议。

四、拓展活动

民族小学的许多学生都很想和大都市的小朋友交个笔友,他们很想知道你们是否喜欢他们热爱的民族小学,也很想了解你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们给他们写封信,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你们获得更多的信息了。

学生写信后在学习园地里展示。教师从媒体上寻找信息,选择一所边疆小学的学生与本班同学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教学反思:

序号:3 时间:8.25 课题: 金色的草地 课型: 精读课

教学目标解读: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认识蒲公英一天的变化。认识本课15个生字,包括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3 学会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解读:

懂得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和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教学难点解读: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3课时 解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激发兴趣 同学们,草地是什么颜色的?你见过其他颜色的草地吗? 出示课题:金色的草地 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生: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3 好,带着你心中的疑问来读课文,并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跟它交朋友。

二、分小组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一读:扫读(扫除障碍读)。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

二读:连读。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

三读:想读。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选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自学情况(1)(板书生字)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

在自学生字时,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要告诉同学们? 师生共同解决困难,教师相机指导理解“开心、一本正经、揪掉、合拢”,可让学生做一做相应的动作,重点理解“合拢”。

重点指导学生区别“近和进”、“反和返”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说说哪些内容比较吸引你的注意。通过读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先让他们说一说,然后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进行比较、观察,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花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师简单介绍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外皮黄棕色,叶根生,花为头状花序。

(4)本课生字较多,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记忆。要指导读准字音,如“蒲、傍”,识字要与词语的学习结合。

(5)完成“语文天地”抄一抄2

四、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了哪些知识,并带领学生复习一下重点的内容。

序号:4 时间:8.25 课题: 金色的草地 课型: 精读课

解读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读过课文之后,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

2、把你见过的蒲公英的样子讲给同学听听。出示介绍蒲公英 让学生观察

二、品味课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2、从读课文中你体会到了“我”的什么感情?(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3、“我”和弟弟为什么那么开心啊? 先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再自己说说。

4、那“我”和弟弟是不是一直都在做这个游戏啊? 我们来看后面的课文

5、指导学生读课文第2部分(第3、4自然段)

6、作者有什么新发现?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7、“我们”为什么不再随意揪它?

引导:喜爱金色的草地→

为什么是金色的→不再随意揪→金色的草地

8、若“我”没有发现蒲公英的变化,后果会怎样?

三、思考交流、指导学生再读课文、说说自己是如何观察喜爱的花草的?引导学生明白善于观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填到语文天地中

四、课后延伸

请学生用刚学会的观察方法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

序号:5 时间:8.25 课题: 金色的草地 课型: 精读课

第三课时

一、课始三分钟:

1、小组内说颜色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

2、集体交流。

二、课堂补白,积累运用。

风的颜色

风有颜色/有着变幻多端的颜色,/它一年四季都在忙碌,/把世界装扮成美丽的画册。/春天的风是绿色的,/染绿嫩草/染绿树叶/染绿山岗和原野。/夏天的风是蓝色的,/浅蓝的林带,/深蓝的湖泽,/蓝风送走太阳的炎热。/秋天的风是金色的,/金风迎来收获的季节,收获遍地的金子。/收获满意喜悦。/冬天的风是白色的,/白风扬起鹅毛大雪,/美丽的白天鹅啊。/多么可爱多么纯洁。/风有颜色,有着变化多端的颜色,/要是没有风,/就没有这五彩缤纷的世界。

三、小组讨论

1、风真有那么多颜色吗?

2、要是没有风的话„„

四、文海冲浪

仔细观察生活中的色彩,仿写一首诗歌。

板书设计:

金色的草地

新发现:蒲公英一天的变化

新发现前:我和弟弟揪它们做游戏 新发现后:我们不再揪它,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个性化阅读”为核心,以指导学生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让学生在充分诵读、熟读精思、切己体察、潜心品评、多元解读,甚至在修改文本等“读书”活动中,与文本对话,与他人交流。通过引导学生“读自己的书”——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疑惑,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共通有无、互相启迪。力求使阅读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对话中、合作中、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序号:7 时间:8.25 课题: 爬天都峰 课型: 精读课 教学目标解读: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解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石级:石头台阶。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课外延伸,培养能力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集体交流。教学后记:

这节课教学设计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对汲取力量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热爱生活的情感熏陶。在低年级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适时地辅以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根教学设计中还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相互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绝招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绝招是练出来的,要练有用的绝招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一、理解课题,导入新课

1“绝招”的意思。(可以通过查字典或同桌议论理解题意)

2通过课题,你还理解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

2分段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根据阅读提示,再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小组讨论: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几个孩子都比赛了哪些绝招?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

四、全班讨论交流围绕上面提出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讨论。

1引导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2重点引导想象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学生可各抒己见,想象他在练的过程中是怎样克服困难,虚心求教,持之以恒的,想象他在取得成功后的喜悦。

3通过两次比绝招的阅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中有很多处描写了人物的动作和对话,要通过这些动作和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和感情,并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出来。

六、扩展延伸

说说自己有哪些绝招,平时有过像课文描写的那样的比赛吗?有兴趣的可以写一写。

灰雀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2.教学挂图。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第一课时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教学后记】

改版后的教材有个最大的特点--给学生留有想像的空间,允许学生自我展现。本文的“思考练习”3即是这样的训练。若流于形式上的练习,显然无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作了如下指导:读上下文—个从想像—小组交流—班级交流,评出口语交际之星,以快速作文形式文字保存。

小摄影师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â)。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îng)声母是n。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说话练习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教学后记】

此文故事感人,安排分角色读后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极感兴趣。语文学习应该丰富多彩,加深学生体验。相信后面的习作任务轻松完成。

奇怪的大石头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3.生字、新词卡片。

第一课时

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研究、震(zhân)惊 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b.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c.完整地齐读课文。指导写字,完成作业。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3.各自抄写。

第二课时

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a.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b.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c.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教学后记: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注重学生在朗读中获得他们所感兴趣的知识。我与学生共同收集并交流了有关陨石的其他课外知识,丰富了学生的头脑,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个别句子的理解,但忽略了对诗的整体把握,有些支零破碎的感觉。

我不能失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小珍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

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学情分析: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重阳。而这两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要引导学生结合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课件、古筝曲子。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夜书所见》(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3.诵读全诗(配乐朗诵)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课件播放古筝曲)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延伸

1.中秋节就要到了,就让我们说一说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课后反思:

课堂上通过课件播放古筝曲子,使学生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不但领会了诗的意思,而且朗诵得非常有韵味。《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问题浅显易懂的不需要浪费时间而合作研究。“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如出现新知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的问题,拓宽学习面的自学汇报形式等,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同时还要要求小组学习,有明确的分工,有主持人和中心发言人,教会学生倾听意见,此外,要保证合作的时间,教师也可参与。

课堂上,有时我按捺不住,在学生未充分回答时,急于说出答案。今后,注意真正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

习题设计

一、给字加拼音

()()()()()

绘 萧 逢 异 促

二、填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你最喜欢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知道有哪些诗也是描写思念之情的?

风筝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c、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第二课时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5.6.7.8自然段

a、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b、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c、生读: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

d、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

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

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课后反思

1、引导学生就文题质疑,促使学生动脑思考,也便于教师因学定教,顺学而导。

2、抓住重点句段,反复诵读感悟。本课在读的指导和训练上力求有层次,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的重点词句,读、品、悟赏,入情入境,反复诵读。读中悟景,读中悟情,突出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3、自主合作探究,多种语文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小组交流,探究发现。

4、拓展延伸写话,展示学习成果。该课的结尾设计意在进一 步开放课堂,让学生在交流中集思广益,把学习引深拓宽,并引导课外进一步积累运用,读写结合,加强习作训练。

习题设计

一、给字加拼音

()()()()()磨 歇 丧 充

二、积累词语

你知道哪些描写心情的词语?

————————————————————————————————————————————————————————————-————————————————————-

秋天的雨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8个生字,会写“扇、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同学们,我们一起伴着绵绵的秋雨走进这快乐的课堂,今天我们就学习《秋天的雨》。

2.齐读课题。(板书:秋天的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

(1)同位互相指读生字:同桌之间互相用手指着双线格里的8个生字读一读,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2)集体反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字词,重点强调“钥匙、菠萝、扇”的读音。

(3)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2.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一读。一个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

(2)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说一说,在秋雨里,你都看到什么了?(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

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准备过冬,是不是?你们除了这些还看到什么了?(银杏树、枫树、柳树、柿子、橘子。)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1.感悟“五彩缤纷”。

(1)学生默读课文,寻找描写的颜色词语。

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

(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自己小声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美美地多读几遍。

2.重点体会、美读描写银杏树和枫树的句子。(1)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2)去词体会。

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为什么?

(“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而“飘哇飘哇”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多像一枚枚邮票,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3)指导朗读。运用联系上下文和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走进情境,美读课文。

(4)看录像,感悟“五彩缤纷”。

小朋友们,这么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边看,一边读出它的美丽吧。

(多媒体出示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学生根据画面读相关文字。)

(5)美读全段。

3.体会“气味的香甜”。

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板书:藏着气味)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

4.表演朗读。

(1)熟读课文。通过表演入情入境,以演促读。咱们就来把小动物和植物们是怎样准备过冬的演一演,怎么样?

(2)师生互动演一演。(3)指导朗读。

这么快乐的景象,就让我们来快乐地读一读吧。放开声音读出你的快乐,自己读自己的。

四、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2.拓展。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欢乐„„)3.积累背诵。

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景色永远留在脑海里?就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是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吧。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并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3.用你手中的画笔为你喜欢的课文内容设计一幅图画。

教学反思:

一、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为使学生“喜欢阅读”,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比方说在指导第二自然段的阅读中,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再通过配乐和课件再现情境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让他们对阅读文本产生兴趣;在指导第四自然段的阅读时,通过表演读的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重视读的层次性。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表演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识字、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

三、重视读中积累。《秋天的雨》是一篇写景的抒情小散文,语言文字很美,精彩的描写集中在第二、第四自然段。把阅读的重点指导放在这两个自然段,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背诵积累好的的词句。学生在流畅读书的基础上背诵喜欢的精彩的句子、段落,将为他们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习题设计

一、语言训练:

出示说话卡片:“它告诉大家,_________。小喜鹊______,小松鼠_______,小青蛙_______,松柏_______,杨柳树叶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 先让学生说说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二、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每句,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愿意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

三、联系生活,丰富想象:

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那样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听听,秋的声音

一、教材简说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三、教学建议

1.学生搜集各种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老师准备一些与秋声有关的录音带,适合作课文朗诵背景的音乐以及相关课件。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有着明显的不同。课文前面有一段连接语,课文学习之前要先引导学生阅读这段连接语,以明确学习要求。

3.初读诗歌。应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1)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2)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诗中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像一、二、三、四节中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像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

在学生了解诗歌的意思后,为了加深对诗歌的感受,还可以引导学生:(1)听秋声。利用录音带和相关课件,让学生一边听秋声一边想象景物,使文中的秋天的声音和相应景物形象化。(2)说秋声。引导同学说自己了解的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体现秋天景物的美好。

4.有感情地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很好方式。在对诗歌的音节美的感受中,诗歌的内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体验。所以教学时,可以采用范读、赛读等多种方式,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读的时候还要能同时想象诗歌所写的画面,读出文中的感情和韵味。如果有音乐作背景来读,效果会更好。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续写诗文。

5.这首诗歌就是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留意秋天更多事物和景象,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举行赞美秋天的诗歌朗诵会。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

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a、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b、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字卡或小黑板: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qǘ qǘ”,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

(朗读和想象表演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读,也可以以用想象地表演来促读。)

4.配乐朗读。

a、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b、指名朗读,大堂展示。

五、资料袋

蟋蟀:在北美洲,已记载的蟋蟀有成百上千种。昆虫学家对有多少种蟋蟀还有争议。一般而言,蟋蟀大约一英寸长,有强壮的后腿和长的触角。他们有翅膀,但是很少飞行。他们是优秀的跳远能手,使用腿是逃离捕食者的本能反应。夏秋之末,一个雌蟋蟀能在土壤中下300个左右的卵。有些卵越冬后能成功地变成蛹或者成虫。有些卵则要到春天才孵化。一岁的蟋蟀是珍品。蟋蟀什么东西都吃。他们吃植物、死的昆虫、种籽、皮革、纸张和旧布(特别是被食物或者汗水浸渍的衣服)。他们特别喜爱羊毛和丝绸。在古代中国和日本,蟋蟀因为其美妙的旋律而被视为宠物。蟋蟀被誉为会唱歌的昆虫。人们把蟋蟀放在卧室中,这样在晚上就能听到小夜曲。有钱人把它放在金笼子里,不富裕的人就用树木和竹子做的笼子代替。

习题设计

一、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匆匆地()快活地()悄悄地()拼命地()轻轻地()好奇地()

甜甜地()认真地()高兴地()

二、发挥想象。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qǘ qǘ”,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

三、想象创作,续写小诗

各自仿写:同学们,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写下来,行吗?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

语文园地三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把自己在秋天里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画成图画。3.词语卡片。

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

方案A 1.创设情境。

a、语言引述: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五彩缤纷的秋色,聆听了美妙的秋天的声音,感受到秋雨带给我们的欢乐,也体验到在秋阳中放飞风筝的乐趣。在这美丽的秋天里,你们快乐吗?让我们进行一次快乐的展示会,把所有的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b、师生共同制订快乐展示会的规则: ◇把事情过程说清楚。

◇讲的时候要有感情,把心中的快乐表现出来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2.快乐展示。

a、展示自己在秋天里所拍的照片或亲手所画的图画,可以张贴在教室四周墙上,全班学生一起观看、欣赏。

b、分组介绍:

◇按不同的兴趣,同学自由组合成小组,轮流讲述最快乐的事情,与大家分享。

◇按照展示规则评选出代表参加课堂展示。c、课堂展示:

◇各小组代表参与课堂展示,可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照片或图画,有感情地讲解。

◇ 评选最佳展示员。

语文园地三(B案)

1.描述导入,激发兴趣。

a、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理由,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画或挂图(可以是前面课文的挂图,也可以是学生平时画的)。

b、明确交际话题: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我们大家带来很多的快乐,让我们述说一番秋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好吗?揭示:秋天的快乐

c、老师可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在秋天所做的事情,要流露出高兴的心情。

2.拓展思路,展开话题。a、请学生说说自己在金秋时节做过哪些事?你感到最快乐的事是什么?让学生先说说。

b、提出交流要求,各自准备。要求: ◇把做的事儿说清楚。◇说出自己的快乐。

◇可以边说边演,可以请同桌一起说说演演。3.讲评结合,促进交流。

a、指名学生上台口述,师生结合要求评点。

b、以示范为例,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互述,并推荐出让自己感受最快乐的同桌上大堂交流。

c、师生评选最佳学生。4.学习小结,指导实践。

小结学生交际的情况(以肯定为主),同时也指出一些可能存在的不足,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5.拓展活动

画一画秋天的图画或所做的快乐的事。

语文园地三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到大自然观察秋天。2.搜集秋天的资料。【教学设计】

一、感悟秋天──创设情境,引发 1.图片、录像引入。

(一)师:同学们,上周我们学习了第三单元的四篇描绘秋天的课文,谁来说说秋天是怎样的景象?(学生们可以根据手中搜集的秋天的资料或结合自己身临秋天的感受来谈秋天。

(2)教师渲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小伙伴们放风筝的身影、玩耍嬉戏的场面都让我们回味无穷。秋天里红红的枫叶,黄黄的叶子,清凉的秋雨„„这么美丽的秋天,同学们想亲眼去看看吗?(播放录像,帮助学生丰富秋天的印象。)师:刚才同学们自己描绘了秋天,现在我们又亲眼看看秋天的景象,我相信此时此刻你们心中的秋大一定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吧!那就请你借助手中的画笔,把心中的秋天画出来吧!播放一段轻音乐,边听边画。(通过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展习作思路。)

(4)教师小结:同学们利用画笔画出了心中的秋天,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说说秋天吧!

设计意图:教师的任务不是硬性要学生怎么写,而是引导、启发,让学生在选材、构思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感受,自由抒发。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寻习作素材,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条件和广阔空间。因此本部分设计了学生亲临大自然感受秋天,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秋天,放录像回味秋天,描绘秋天。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从特定的环境中感知,丰富积累,为下一步“说” 好秋天埋下伏笔。

二、说秋天──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1.小组交流。

师:请大家把你心中的秋天讲给小组同学听听,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2.集体交流。(1)指名上台描绘秋天,及时进行评价与指导。师:听了这位同学描绘的秋天,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生:他说秋天里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多美呀!

师:你听得可真认真!是呀,刚才那位同学注意用上了咱们平时课文中积累的词句来说秋天,他多会学习呀!(随机板书: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

(2)再找一人描绘秋天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师:他观察得多仔细呀!不仅说出美丽的景象,还体会到了秋收时人们的喜悦之情。这就说描写秋天时不仅可以写秋景,还可以写秋天里的人(随机板书:景、人)

(3)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相机指导。

教师抓住学生发言,在习作的内容上继续给予指导(例如,描写秋天的文章里还可以写秋天里的事情以及秋天带给

我们的欢乐。)

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双方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地进入习作中态。本部分的教学设计就是遵循以上理念通过学生自由的说和教师的有机指导,使与生拓展思路、善于表达,为下一步“写”秋天奠定基础.三、写秋天──引导习作,抒发真情

1、习作导入。

师:同学们描绘的秋天这么美,那现在请你提起笔,把你心中的秋大写下来,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别忘了用上咱们平时积累的词句,好吗? 2.开始习作。

学生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画或图片开始进行秋天的片断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此部分的设计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最终写

出优秀的文章。]

四、品秋天──评析习作,交流真情 1.小组评析。

师:请同学们写好后读给小组内同学听听,让同学们评

一评。2.集体评析。

实物投影出示几个学生的习作,让全班同学评议。3.小结延伸。

师:同学们,习作是心与心交流的书面表达形式,选择真实的事例,抒发真实的感情,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课后,请大家把习作念给家长或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然后根据别人的意见自己改一改,抄一抄,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好吗?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步的设计目的是重视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习作能力。]

孔子拜师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 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2.自制生字词卡片。

3.学习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谈话: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i)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2.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谈感想)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以课件燃起学生对孔子的景仰之情,并为全文的学习创设情境。】

第四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集5(新课标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集5(新课标

人教版)

8盘古开天地

0周3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揭题: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 同座互读互查。识记生字。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三、研读感悟

学生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这个问题进行研读。

①重点研读第二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

a.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体会盘古是怎样把混沌一片的东西劈开的。

b.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

c.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②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a.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b.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c.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能仿照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③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全文,进一步体验。

四、想象感悟

①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形。

②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记在脑海里,注意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这样的词语。

③学生借助多媒体画面尝试复述。

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五、布置作业

把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的“故事大王”评选活动。

第二课时

0周4节

学习目标

①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③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学过程:

一、练讲故事

①朗读课文,做好讲故事及评选“故事大王”的准备工作。

②评选方法:小组内互讲、互提意见,并推荐一句同学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故事大王”的评选。

③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④颁发“故事大王”证书。

二、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

注意左右结构的三种类型。提醒学生书写时,多数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创”字左宽右窄。注意写好半包围的字。

②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生字,学生仿写。

③学生写字、抄词。写后小组比较、评议。

三、课后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讲给别人听。

板书:

8盘古开天地

太阳

月亮

西

美丽的宇宙

大地

江河

花草树木

雨露

19赵州桥

0周5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方案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的设计方案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二、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②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③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三、自主感悟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②汇报交流。

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③引导小结。

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④播放:赵州桥今日风貌。

四、识字学词

①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②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指导写字。

a.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

独体字:爪

b.学生写字。

c.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①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②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1周1节

学习目标

①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①听写词语。

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

朗读体验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②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扩展交流

展示课前搜集的桥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桥的特点。

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可完成选做题。

板书:

9、赵州桥

悠久

300年

雄伟

长、宽

世界文明

坚固

没有桥墩

美观鲜活

图案精美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周2节

学习目标、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①“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②“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③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五、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整理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板书: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八百多年

人物

街市

(完整保存)

五百多个

热闹

语文园地五

1周3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乐于交流的意识

2、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3、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

①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国传统文化。

②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

二、观摩评选

①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②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③每位学生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三、集体评议

①各组同学评议:哪组活动开展得好?好在哪里?

②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总结、颁奖

第二课时

1周4节

学习目标

、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2、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①回忆旧知,明其特点。

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学生说说这句话中意思相反的词。)

②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③

a.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b.引导学生留心加点的字的意思及在词语中的位置,发现这些词语的构成特点。

③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a.鼓励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b.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二、读读背背

①观察与认读。

a.学生观察图片:这是什么?(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

b.学生认读图片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②了解十二生肖。

a.让学生懂得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b.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的传说。

c.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

d.学生说说自己属什么。

③读读与背背。

a.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b.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集4(新课标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集4(新课标

人教版)

第三课时

0周1节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读读认认”,认识“肩、臂、瞠”等7个字。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认认

、出示六个词语,让学生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的方式指名认读,检测识字的效果。

3、展示人体器官的挂图,由一位学生读词,另一位学生指出图上相应的部位或者器官。

4、说出几个表示人体器官或部位的带有“月”字旁的字来。

二、宽带网

、组织竞赛讲故事活动。

A教师可以先宣布竞赛的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B竞赛活动可以先在小组内进行,选出优胜者,然后在班级内在竞赛。

c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选出优胜者,并让优胜者介绍经验。

2、开展推荐读物活动。

介绍自己读过的讲科学发明或者发现的图书。向学生推荐并互相借阅。

三、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16、找骆驼

第一课时

9周2节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板书:

6、找骆驼

左脚跛

左驮蜜

右驮米

观察所得

果然找到

缺了一颗牙

练习课

9周3节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复习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复习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画去括号内使用不正确的字

(详祥)细 蜂(蜜密)脚(印映)究(竞竟)

二、多音字组词

三、按课文内容填表

骆驼的特征

老人的根据

左脚有点跛

左边驮蜜,右边驮米

缺一颗牙齿

四、给下面一段对话加上合适的标点

老人说 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 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五、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语文园地四

第一课时

9周4节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表达的愿望。

2、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3、乐于观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教学过程:

7、先从两个观察游戏入手的,第一个游戏是观察猜字,学生说出猜的是什么字,并简单说说理由。第二个游戏观察图形,从中找到需要的梳子、哑铃和毛笔。用这种方式导入,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同时老师也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清楚地表达、认真地倾听的能力。

8、老师要求男同学闭上眼睛,让女同学观察毛笔的位置,然后让女同学来讲述毛笔在图形的什么地方,只能用嘴叙述,不能用动作来指点,男同学要根据女同学的描述找到毛笔。这就是在训练学生清楚地表达、认真倾听的能力。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谁能讲得比她更清楚?”“谁还要补充?”“根据描述,你找到了吗?”这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9、由学习伙伴的话作为引子,让学生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自己的发现,指名个别学生在全班发言后,老师安排小组交流,要求专心听别人的发言,记住别人的发现。然后让学生汇报小组的发现。其中,老师适时地对学生语言表达中不准确、不规范的地方进行纠正。

0、在小组汇报的基础上,老师启发学生“有没有你们最感兴趣的发现?”,学生纷纷回答,老师从中挑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围绕着这些感兴趣的发现,在全班示范怎样进一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

1、最后一个环节是老师出示一个现场观察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四幅图:随着太阳位置早、中、晚的变化,猫的瞳孔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观察猫的眼睛,引导学生说得更准确。然后再观察图片,向旁边的同学说说在什么时候猫的瞳孔是什么样子?

2、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9周5节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3、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教学重难点: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教学过程:

四、我的发现、出示四组词语,学生认读。读给同桌听,互相检查。

2、仔细观察每组带点的字,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并说说形声字的特点。

4、拓展练习:展示自己课外搜集的形声字卡片。

五、读读背背

、学生自由朗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2、分小组练习背诵。

3、说说这个儿歌知道了什么?

六、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0周1节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读读认认”,认识“肩、臂、瞠”等7个字。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

四、读读认认

、出示六个词语,让学生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的方式指名认读,检测识字的效果。

3、展示人体器官的挂图,由一位学生读词,另一位学生指出图上相应的部位或者器官。

4、说出几个表示人体器官或部位的带有“月”字旁的字来。

五、宽带网

、组织竞赛讲故事活动。

A教师可以先宣布竞赛的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B竞赛活动可以先在小组内进行,选出优胜者,然后在班级内在竞赛。

c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选出优胜者,并让优胜者介绍经验。

2、开展推荐读物活动。

介绍自己读过的讲科学发明或者发现的图书。向学生推荐并互相借阅。

六、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7孔子拜师

0周2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重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二、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研读感悟、总结

②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③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第二课时

0周3节

学习目标

①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重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①认读、书写生字。

同桌交流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小”字的写法。然后练习写生字。

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③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朗读感悟

①生自由练读。

②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③师引读。

三、演读感悟

①分小组演一演。

②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先议论一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完后适当展示、指导。

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引用孔子的名言)。

四、总结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板书:

17、孔子拜师

远近文明

风餐露宿

总觉

不够

日夜兼程

学无止境

上前行礼

下载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集

    25 寓言两则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掩耳盗铃》。 教学要求: 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集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集 18、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1个生字。 2、通过自主读书、相互讨论,了解巴金爷爷信中的内容,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三年级编童话教案集

    第一篇 指导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读过不少童话故事。你喜欢哪些童话故事?在这些童话中,哪些事物给你留下深刻影响。这些故事为什么会这么生动有趣、吸引人?讲一讲你读过的童话......

    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集

    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集(人音版)第一课 《好 朋 友》 一、教学内容: 1、聆听《玩具兵进行曲》3、表演《你的名字叫什么》 4、表演《拉勾勾》 二、教学总目标: 1.学习以音乐的方式......

    三年级上册语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 一、第五册必背内容:(包括词、句、段、篇) 一、古诗: 1、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2、九月九日忆山东......

    三年级上册语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主备人:夏雪娟 复备人:王琴芝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第4课。 2、学会本单元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

    一年级上册美术人教版教案集(精选)

    第一课 让大家认识我 课时:1 教学目标: 通过游戏活动初步认识常用色彩及形状,体验不同媒材工具的使用效果,并用撕、剪、贴、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游戏活动中体验造型表现......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集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集 第一课《我爱中华,我爱妈妈》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 能积极参与颂祖国诗歌朗诵会,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历史,感受祖国的伟大,用美的语言赞美祖国。2......